有這幾點:
1.不論你的個子高矮,挑選及膝的旗袍比長至腳面的要輕盈的多,也給美麗的鞋子更多的發揚地步。
2.整個服裝描繪界的競賽焦點都對準的是布料,旗袍的樣式根本固定,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布料的挑選。布料應該要到一些正軌的布料商行,特徵店,專業的旗袍訂制店挑選采辦,盡管價錢貴點,卻不會讓你看上去像個鄉間姑娘。
3.不要認為穿旗袍只能調配盤成一個髻的發型,正軌發型盡管安全,卻不免有些保存和過期.干練的短發女人盡能夠測驗高領旗袍,現代的調配美學著重的就是一點點故意的不和諧。
4.珍珠項鏈,玉鐲是旗袍的傳統伴侶,但最新的同伴細巧而燦爛的名表,它會和復古的旗袍撞擊出時代感極強的火花。
5.不要在商場里采辦流水線上下來的產物旗袍,到有描繪師掛牌的中式特徵小店或專業訂制旗袍的工作室去吧,他們不只有共同的布料,合身的取捨,最重要的是不會撞衫的描繪。
最好穿簡約的
② 《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吃過年夜飯,我和爸爸去放鞭炮,放煙火,然後准時收看春晚。
開場沙溢閆妮們的一串串的rap真是讓人醉了,蠻雷人的啊是不是?
幸好,接下來的舞蹈非常美,尤其是盛開的牡丹群舞,那牡丹仙子的舞蹈服顏色真是美到爆啊!
話說吉克雋逸這次塗了多少粉啊,臉突然白了,比昨晚重播的《鍾馗伏魔》她的扮相白了幾億倍,吉克雋逸為了春晚也真是拼了!
泉州分會場的胡歌和許茹芸對唱蠻好的,扮相和歌聲配合都不錯,意境也很好,很應景,也表達了兩岸一家親的心願。
舞蹈《茉莉花》非常好,是民族舞扇舞和芭蕾舞的結合,動作很整齊,造型別致,動靜結合,美輪美奐,業余團隊跳出這么高的水平,了不起!
譚維維已超過韓紅王菲,成為當今歌壇一姐,新人超越了前人,咱們中國有希望啊。今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沒錯,這是今年春晚水準最高的節目。
看到現在,感覺今年春晚大部分節目還是很不錯的!
最後,小花仙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年年有餘,多拿紅包!
春晚是每家人在吃團圓飯的「好夥伴」,吃著餃子,看著春晚,是多麼高興啊
今年的春晚是一年比一年精彩,其中有好多節目讓我流連忘返。其中劉謙表演的魔術《魔琴》讓我十分震驚,撲克牌不知不覺變音符和琴鍵,他與他的搭檔非常默契,一會兒就與他的搭檔互換了位置,在最後的時候,他的搭檔就神不知,鬼不覺的跑到觀眾席了,觀眾們紛紛叫好。
最讓我不能忘記的是春晚壓軸小品《幫幫我》,特別是最後幾段,講述了他的師父靠一個拖車杠幫助了許多人,現在他師傅病了,把拖車杠交給了他,告誡他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搭把手,搭把手不孤寂。讓我想到了世上那些被幫助的人和幫助別人的人,讓我回味無窮。
每一年,觀看春晚是不變的傳統,希望春晚能在新年製造多一點的快樂!
除夕之夜,合家團圓,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會。
晚上8:00春晚開始了,開場歌舞《萬紫千紅中國年》走上舞台,將春晚拉開了帷幕。
春晚的節目一一亮相,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小品還是潘長江、蔡明、賈冰的小品《學車》和賈玲、張小斐、何歡、許君聰表演的小品《真假老師》,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優美動聽的歌曲,王菲和那英時隔20年再次牽手合唱《歲月》,李易峰、景甜、江疏影組唱了一首《贊贊新時代》,周傑倫的一首《告白氣球》提升了現場的氣氛,成龍、吳京演唱的《龍的傳人》,回味九九。最後眾多明星現身舞台,星光璀璨歡聚一堂。
狗年的鍾聲敲響了,絢爛的煙花在天空綻放,全球華夏兒女迎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歡樂中國年。小朋友們穿上了新衣在院子里燃放煙花,家長在忙碌著准備年夜飯。看春晚觀眾的笑聲和掌聲在屋內回盪,歡快的笑聲傳向遠方……
每年都期待春晚,每年都有欣喜和失望,每年都知道央視春晚的導演和工作人員的辛苦,每年都有人說三道四,春晚這道大餐不好做,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歌舞有人喜歡小品相聲,今年的歌舞可以說是一道視覺盛宴,用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維俏維妙,如夢如幻,威武挺拔,阿娜多姿,來形容不為過,使觀眾大飽眼福,也向世界人民彰顯了大國的風采,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在談一談小品相聲,我真的很失望,說是小品吧沒有笑點,你說是舞台劇吧,還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現,小品和相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藝特色,是廣大群眾喜歡的文藝題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種得天獨厚的文藝形式,是在人民閑暇之時的一種娛樂,這種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一個春晚的導演把小品相聲搞上去,才是一個高水平的導演,才會被觀眾所認可,我記得有兩個春晚的女導演非常出色,一個是孟欣一個是哈文,歌舞和小品相聲都有精品,歌曲至今被人傳唱,小品也是膾炙人口。我提個建議,辦兩台晚會,一台是歌舞晚會,一台是小品相聲晚會,看群眾喜歡那一台晚會。我這個提議不錯吧。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團圓節日,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也是大家期待觀看的,今年狗年春晚不知道你是否喜歡觀看呢?
昨天是大年三十,是一個喜慶的日子,當然也少不了《春節聯歡晚會》了。因為時間關系,所以我只好今天把它看完。
在眾多的節目中,《50塊錢》這個小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小品主要講述了一家包子店因為一時的粗心而誤收了一張50元的假鈔後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從這個小品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講誠信,千萬別做出賣良心的事情。就比如說一些菜市場上當小販,為了多賺一些錢來,就宰稱,故意少給人兩斤。說一個就發生在我身邊的事吧:一次奶奶上菜市場買菜,再買鴨子時,毛重8斤,但是去毛、去內臟回家後一稱,才3斤多。
不僅菜場上有這種情況,就連報紙也有「宰稱」的。我爺爺再看自己訂的報紙時,發現其中莫名其妙地少了一張,也沒掉在地上。但爺爺一經分析認為是報紙的賣家故意在每份報紙中抽掉一兩張,這樣,又可以多出來一份了,真是缺德。
雖說他們是佔到了便宜,但是他們最重要的東西也就這樣告吹了,也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不只是「西瓜」呢!
在期待與莫名的復雜心態中迎來了羊年春晚。我相信許許多多觀眾與我的好奇心理「異曲同工」:沖著「外來和尚」馮小剛執導的春晚:看你馮小剛念的「春晚經」會不會別具一格。
「摻沙子」主持人張國立令人眼前一亮:不裝、穩重大方、有親和力,不僅站位「中心」,且在五名主持人中體現了實質性的核心價值。蔡明那個小品好:語言幽默、俏皮、出彩,蔡明那張嘴真「貧」.結局意想不到的好。《萬馬奔騰》很有創意:現代、新潮、魔幻。《扶還是不扶》直面困擾社會與人心的現實困境,不迴避問題,深刻揭示了一個尖銳的社會現實問題: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就很難扶起來了。如果揭示與寓意更深刻些:在一些問題上,即便人心倒了,也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扶起來!可惜在這方面著力還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品的內涵與藝術感染力。
牛莉與郭冬臨的小品同樣直面現實諷刺和鞭撻有力度:層出不窮、花樣迭出的「人情份子」這種利慾熏心的斂財禮金「苛捐雜稅」,已成為敗壞社會風氣,稀釋和離心離德人際之間真誠感情的社會公害「離心機(會)」
春節已經不知不覺的過了好幾個星期,可春節的點點滴滴,我卻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把我印象最深的給寫了出來,那就是—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可謂是每年我的笑點之一,而今年,我覺得笑點高了不少。在這裡面,我彷彿跟點了笑穴一樣,整晚都幾乎笑個不停,而我今年最喜歡看的節目是;小城大事。這個節目里講述的是兩個貼小廣告的和一個服裝設計師所產生的故事,開頭講述兩個人把小廣告全部扔進了服裝設計師的家裡,但是,他的弟弟,卻陰差陽錯的把火車票扔了進去,於是,他們兩個人進去找,被設計師當成了模特,然後,他們與設計師鬥智斗勇,但最後還是被拆穿,可是,他們卻冰釋前嫌,設計師還告訴了小廣告對城市的危害,然後,設計師把火車票還給了他們,還說:『『如果瞧得起我,過完年後就跟著我一起干。』』他們倆答應了,並幫設計師鏟除了他家裡的小廣告。節目到此結束,我有所感觸:自己家是小家,可城市卻是大家,保護好了大家,就會保護好小家。
春節聯歡晚會是每年都有,可有教育意義的卻不是每年都有了。
春,五彩繽紛,配上春節聯歡晚會的絢彩繽紛,真是美侖美奐。
晚會的開幕,是多少人在後台與前台的默契配合之下才能完美無缺得以呈現。晚會的持續中,數不清的幕後支持者讓表演者演繹舞台之更精彩。晚會的尾聲,又是工作人員與表演者共同給整個晚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非劉謙的精彩魔術莫屬。一個在十秒鍾之內完成的動作,表面看似簡單,實際上這是表演者在幕後花了多少心血才「釀制」的「精品」。
一個讓硬幣穿過堅固的玻璃而落到另一邊;一個把自己的手臂穿過玻璃去抓玻璃下的硬幣。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振奮人心,一個比一個使人捉摸不透。
看完此節目,我的四周被問號圍繞著,真恨不得飛到北京——飛到春節聯歡晚會直播現場去問個明白……
春晚,是把表演者在整一年中的成果反饋給了觀眾——我們;是把祖國明天日新月異的科技向大家展現;是讓中國人民度過一個不平凡的夜晚。
讓我們記住每一個春晚,讓我們「收藏」每一滴為春晚而留下的汗水,讓我們時刻記住,為了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我們後一代必須奮斗、奮斗、再奮斗。
農歷的臘月三十,也就是今年的2月15日,是我們期盼已久的除夕之夜。在這一天,會有我們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晚上8點春節聯歡晚會准時如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給我們大家一個「喜氣洋洋、快快樂樂」的除夕之夜。
今年的節目有許多都很好看,如歌曲:《告白氣球》(及魔術)《的舞台》《我和2035有個約》;小品:《真假老師》《學車》;歌蹈:《萬紫千紅中國年》《沙場礪兵》(及雜技)……
我比較喜歡的節目是TFBOYS演唱的《我和2035有個約》、小品《提意見》和歌舞《萬紫千紅中國年》還有相聲《我愛詩詞》。其中,小品《真假老師》和《提意見》表演發人深省,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真假老師》告訴我: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你給他多少錢、不是你給他多麼好的條件,而是你的陪伴,常常陪伴孩子,就是給孩子的禮物,不要總是拿工作忙當借口,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會傷了孩子那顆脆弱的心靈。《提意見》這個小品告訴我:我們說話做事不要總說些好聽的花言巧語,要說實際的,你自己只要不弄虛作假,就沒什麼好怕的,不要怕別人不高興就不說,這反而是在害他。
今年的春晚之所以讓我們覺得很新、很好,是因為這次的節目都很貼切我們的現實生活。我認為,這次春晚的漏洞就是:相聲太少,很多廣大的'觀眾朋友們很熱愛相聲,但這次春晚卻只有一個相聲,我覺得,如果再加上幾個相聲,那就是「畫龍點睛」之筆了。
不知從幾時起春晚成了國人每年除夕的必備,許多的人說這已經成了中國人過年的傳統。一直搞不清楚多少年才能算做是傳統的,唐的傳統在日本,明的傳統在韓國,就連最近的民國也是在台灣,那麼這個春晚的傳統是源於何時的呢?度娘了一下,原來是從1984年才開始的,到今天也就是二十年的時間,那就奇怪了,唐朝的文化不算傳統,明朝的文化也不算傳統,就連民國也不是傳統,獨獨只有二十一年的春晚倒成了傳統,奇怪不奇怪耶?
放炮仗是中國老祖宗幾千年留下的正兒八經的傳統,可到了如今說禁也就要禁了的,也沒看到把傳統當做一回事的,到了春晚就成了傳統,是萬萬動不得的。滿清入關的時候,漢人本來是不剃發的,「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是萬萬動不得的,可到了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滿清,還是無奈何的有了新的傳統留起了一根豬尾巴。到了民國也就是為了豬尾巴,一群大老爺們鬧的死去活來的,為了什麼?因為這個時候豬尾巴成了傳統。
台灣是華人、新加坡也是華人社會,可人家那裡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春晚,日子是一樣的過,而且是有春晚的地方滿腦門子的要移民到沒春晚的地方。要是沒了春晚這個日子就過不下去了,那麼幾十年前的你我又是從哪裡來的?唐朝的時候沒有春晚,明朝的時候也沒有春晚,就連你我父輩生活的時候也是沒有春晚的。十年前就對春晚沒了興趣,今年更是搶紅包搶急了眼,哪裡還有春晚的影子。周遭的朋友還在關注春晚的恐怕是連一成都沒有了,當越來越多的人在揣著明白裝糊塗,那麼它的消亡也就是早晚的事,只等有個孩子來捅破那層窗戶紙。去年開始新常態已經成了最流行的詞,那麼該消亡的就不僅僅只是春晚了。
沒有春晚的除夕夜咋過?蘸餃子吃醋,該咋過就咋過!
昨天讓人很多感動,到達演出地點小演員准備吃飯了,隨行的家長們紛紛幫忙安頓孩子的餐食,沒有一個人抱怨盒飯不好,都是讓孩子們參與集體活動,感受屬於孩子自己的那份集體榮譽感?
孩子發著燒堅持演出,都說現在的孩子嬌氣,我們華星藝術學校的孩子真的好堅強!為孩子點贊,為家長點贊演播前,每個節目負責老師責任擔當,化妝、帶隊井然有序,總指揮在繁瑣而不亂的節奏中進行著工作安排,節目播出時我都沒反應過來,似乎剛剛聽到說走台啦,立馬就開始直播了!我在這里發誓:下次走台,絕對在台上不走上個半個小時我不下來!還好,孩子們很爭氣,有突發狀況但都能從容面對,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現在的孩子別說十年,才一年就可以上台歷練,時代真好,還是電視台這種大舞台!
越是忙碌的越是過得快,今天的孩子們忙得沒時間想飯菜好不好吃、仍然吃得很香;沒時間想怕不怕冷或者還在發著燒,仍然跳得很開心;5歲的孩子沒時間想誰來給我換衣服,在人山人海的後台自己做了好多事兒就這么開心愉快的度過了大假第一天!她們收獲的都是付出努力後簡單的快樂,這鍾快樂受益終。
吃過年夜飯,我們早早的守在了電視機的面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到來。「開始了,開始了」妹妹大聲的叫道,一家人都整齊的坐在沙發上看向電視。
春晚的主持人有5人:任魯豫、李思思、尼格買提、龍洋、張韜。媽媽說換了好幾個新人,她都不認識。我倒是覺得都一樣,漂亮的叔叔阿姨。這次春晚給我的感覺就是舞台效果特別的震撼。讓我覺得科技太牛了。開場節目是由好多人一起唱的《萬事如意》,緊接著就是一個個有趣的節目,有歌曲、相聲、小品等,精彩極了。
我最喜歡的是武術《天地英雄》,表演:甄子丹和吳京,還有許多的武術運動員。他們表演的一套套武術特別的精神,讓人覺的自己都混身有勁。武術里還夾帶著雜技的元素,看的人熱血沸騰。看他們在台上熟練的動作,特別的羨慕。但想想他們在台下肯定付出了很多很多。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我們學習也一樣,平時的付出積累,才能換得我們將來耀眼的時刻。武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現在有時經過公園還經常看到一些爺爺在練武術。我們應該將這些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在每年一樣的旋律中結束,的確是難忘今宵。
大美中國夢,金雞報春來。一年一度的熒屏年夜飯――央視雞年春晚在億萬國人的期待中如期上演。這台在創排上力求「好聽、好玩、好看」的「三好」春晚,給觀眾端上了43道「大菜」。其中,上海元素分外出彩。
上海分會場,最炫「光」影演繹最美人間「情」
今年的央視春晚,除了在北京的央視主會場外,還設置了上海、涼山、桂林、哈爾濱等四個分會場,分別演繹「光」、「火」、「水」、「冰」四大主題。
上海的分會場設置在地標建築東方明珠下,浦江兩岸令人驚艷的璀璨夜景和舞台上的海派旗袍秀,讓上海氣息隔著熒屏撲面而來。
李玟和林俊傑攜手演唱《夢想之城》,同時,舞台上直徑6.5米的大鋼球內,8輛摩托車交錯飛馳,最高時速達到70公里,表演容不下毫釐之差。雜技出自上海雜技團的《時空之旅》,在上海演出10多年長盛不衰,已然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上海分會場總導演趙蕾表示:「這是上海經典的雜技節目,但從來沒有在室外演出過,這是首次把鋼球移到了室外,再配上光的演繹,帶給全國觀眾一個光影中的『夢想之城』。」
除夕夜,團圓夜,上海分會場的濃濃「家味」給春晚舞台帶來了滿滿親情。姚明一家來了,奧運冠軍吳敏霞一家來了,歌唱家廖昌永一家來了,舞蹈家黃豆豆一家來了,拳王鄒市明一家來了。
上海分會場的主持人曹可凡是第二次在央視春晚亮相。上一次是12年前的2005年,正好也是雞年。當時,曹可凡作為上海電視台的主持人代表在春晚總舞台文向全國人民送出「一江兩岸,世博靚申城」的春聯。
12年過去了,這一次是在上海的分會場主持春晚,就在「家」門口。曹可凡覺得特別榮幸,也為自己的家鄉上海感到驕傲:「上海分會場的整體特點和城市的基因有關,總結起來就是六個字:大氣、洋氣和雅氣。節目內容用兩個字形容:光和情。『光』是高科技,『情』是親情,是人文關懷。」
分會場的整體時間不多,分配給主持人的短短4句話,對於一個資深主持人來說,簡單又不簡單。曹可凡說:「詞量不多,但在有限的篇幅里表達最有效的信息,其實更難。主持人和演員都是反復排練,室外的環境比較嚴峻,好幾天都在零度左右,但為了把最好的面貌傳遞給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在努力。」
春晚現場讓曹可凡最感動的是兩撥人,「一撥是舞台上參演的小朋友,他們特別不容易,穿得也很少。還有就是500個參加旗袍演出的演員,不少人都上了歲數,但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在練步伐,為的也是向全國人民展示上海女性最美的一面。」
致敬科學,95歲吳孟超或成春晚最高齡演員
今年央視春晚,致敬成為一大主題。向歷史致敬,104歲的老紅軍王定國、103歲的老紅軍楊思祿、100歲的老紅軍胡正先、98歲的老紅軍張中如等來到了現場。向航天夢致敬,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劉洋、張曉光、王亞平、陳東等11位航天員來到現場。楊利偉說:「星空浩瀚無比,希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航天強國。」
上海分會場上,「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姜麗萍兩位科學家代表的到來,也是對科學的致敬。上海分會場的演出臨近零點,95歲的吳孟超精神飽滿地完成了自己的春晚「首秀」,和女兒、女婿一起參演了《紫竹調家的味道》。
這對素人喜劇演員,上海平台「助跑」登上春晚舞台
央視雞年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創下近年之最,達到9個之多。作為央視春晚關注度最高的節目類型,今年的語言類節目涉及民族團結、家庭親情、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誠信友善、社會新風等題材,不但總數創下近年之最,新人作品所佔比重也超過往屆。其中,新面孔劉亮、白鴿帶來的原創喜劇小品《大城小愛》,被不少人關注。
這對素人夫婦是東方衛視王牌喜劇節目《笑傲江湖》第二季全國總冠軍。春晚小品中的台詞「誰啊?咋的啦」,就是引用二人在《笑傲江湖》中的經典台詞。此次春晚表演中,兩人延用《笑傲江湖》中塑造的「中國式夫妻」的經典形象,在春晚舞台傳播普通人的正能量。
劉亮、白鴿是近幾年來極少數登上央視春晚的素人演員,他們與東方衛視派出的執行團隊一同參加春晚聯排,通過最後的審查。 作為選送平台,東方衛視《笑傲江湖》也成為全國省級衛視中首個為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提供新人的電視節目。東方衛視中心獨立製作人、《笑傲江湖》節目總導演朱慧表示:「他們代表著許多普普通通的素人演員,平時鮮少有表演的時間和空間。能通過《笑傲江湖》為觀眾所熟知,最終走向象徵國內語言類節目的最高舞台,我們感到榮耀和欣慰。」
③ 旗袍什麼叫旗袍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④ 最潮換裝秀漢服,旗袍、jk,lolita,在這里你想穿什麼穿什麼
最潮換裝秀?漢服,旗袍、jk ,lolita ,在這里你想穿什麼穿什麼
現在 社會 對文化差異性的包容度可以說是越來越高,走在街上,人們穿著的服飾也是各式各樣。西安作為最具現代化的 歷史 古城,各類文化高度兼收並蓄,走在大街小巷,可以看到穿著各式漢服的男男女女們。由此也誕生了一批專門提供服裝,設計造型的門店,供人們進行選擇。那現在街邊上最常見的都有哪些服裝類別呢?現在我就帶你盤點一下。
一、漢服
漢服是傳統漢族服飾的簡稱,是華夏文化的高度濃縮,有齊胸襦裙、對襟襦裙、曲裾、直裾、圓領袍衫、玄端等常見款式。漢服文化可以說是近些年最火爆的復古風了,各大短視頻平台只要有關於漢服的話題,點贊量都是非常可觀的。在大唐芙蓉園里,每走十步就能遇到一個穿著漢服的小姐姐,清新飄逸,灑脫自然。近些年來,政府都有支持舉辦各類漢服文化節等活動,再加上網路媒體的不斷助推,使漢服文化逐漸走出小眾圈子,逐步向大眾滲透。
二、Jk
JK原意是指日本的女子高中生,後用來代指二次元中可愛的女孩子,逐漸成為網路用語。Jk制服就是日本女高中生常穿的校服,一般分為西式制服與水手服兩大類,Jk制服會根據領子的不同、裙子的褶皺有著詳細的區分,可愛的小裙子是不少二次元少女的摯愛,自然也引領了一陣Jk制服的熱潮。
三、Lolita
Lolita(洛麗塔)是一種服裝風格,甜美的服裝設計俘獲的不少人的少女心,服裝用料多使用蕾絲為主,顏色上主要以粉紅、粉藍、白色等淺色系列,走在大街上就像是洋娃娃般可愛,吸引一整條街的目光!所謂lo圈有一套專業又詳細的分類系統,對於剛入坑的萌新們需要仔細的研究學習哦。
四、旗袍
我國國粹——旗袍,是在全世界范圍里中國的代表服飾,形成於民國時代,後款式幾經變化,充分體現出女性體態和曲線美,而海派旗袍將西洋風格與傳統旗服相融合,引領當時的 時尚 潮流。民國時期的旗袍經過幾番改良,袖口和腰身變窄,更加的輕便,也增添了 時尚 氣息。旗袍現在只在小眾的范圍內受到喜愛,並沒有很常見,想要體驗民國換裝的小夥伴可以到白鹿倉景區,裡面民國穿越換裝主題館里有民國不同時期的各式服裝,無論是上海名媛,官商貴婦,還是學生裝,這里應有盡有。還可以穿著復古服裝參與到街區的大型實景演出,近距離體驗到大上海的風雲故事。
這幾種服裝風格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快留言給我吧!
⑤ 旗袍又叫什麼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