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代,節日或者祭祀、參加其他人婚禮,以及其他正式場合一般穿什麼樣子的衣服
明代官員的服飾,不同場合不同穿著
周慧彤
2018-08-25
今天介紹下明代官員的服飾,主要為三種:朝服、公服、常服。
先說說官員的朝服:
大明的朝服有以下幾個組成:
《明會典》記載:「嘉靖八年定,梁冠照舊式;上衣用赤羅,青緣,其長過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中單,白紗為之,青緣;下裳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蔽膝綴革帶;綬,各照品級花樣,革帶之後,佩綬系而掩之,其環亦各照品級,用玉犀金銀銅為之,不以織於綬;大帶,表裡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革帶,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銀、八品九品烏角,俱照舊式;佩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葯玉,各照舊;襪、履,俱照舊式。」
具體參考大明衣冠圖:
組合起來的正面圖如下:
背面圖如下
明代畫像中的朝服:
大明的公服:
主要包含:襆頭,圓領袍右衽,革帶,笏, 皂靴。
可以參考的圖片如下:
古代人物繪畫圖片如下
明代以紅為貴,不同的官員,不同等級,所穿的顏色各不相同。可以看出來,這里沒有補子。
官員常服:
分別為:烏紗帽,圓領袍,革帶,皂皮靴,胸背各有官員等級的補子。
嘉靖十六年曾規定,大紅紵絲、紗、羅服唯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九卿、翰林院、詹事府、春坊、司經局、尚寶司、光祿寺、鴻臚寺、五品堂上官、經筵講官等方許穿用,其餘衙門,雖五品官及五品以下官經筵不系講官者,俱穿青綠錦綉,遇有吉禮,只許穿紅布絨褐。
大明衣冠裡面的一品文官常服圖片
補子是仙鶴
一品武官常服圖片
補子是麒麟
明代繪畫中戴著烏紗帽,身穿圓領袍的官員。
歷史上,嘉靖帝時期的風憲官的常服畫像如下(看到很多明代的畫像,皆擺設瓶爐三事,還有花供,鑲嵌螺鈿的傢具也漂亮。):
人物畫《徐顯卿宦跡圖》中穿著各色圓領袍的官員,後面的內侍也是按等級穿衣,顏色也是各不相同。同時官員的烏紗帽也沒有鑲嵌裝飾。
此圖中不僅看到官員的常服,還有三個穿著朝服的官員。
官員除了平日穿的常服外,在經筵時,皇帝與官員皆穿吉服,圖中就是徐顯卿講經,畫中的官員都是烏紗帽、大紅補子圓領,補子還是按著官員等級縫制的。
另有一種用於特殊場合的素服,一般用於帝後忌辰、喪禮、謁陵、祭祀以及災異修省等場合。沒有補子,沒有雲紋,只是簡單的素色圓領袍加烏紗帽,如圖下:
在《徐顯卿宦跡圖》(明神宗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那位小皇子朱翊鈞。)1588,明神宗步行至天壇祈雨,徐顯卿與百官導駕前驅。神宗身著青服,深青色圓領,素而無紋;文武官員皆穿素服,青黑色圓領,不綴補。
除了朝服,公服,常服,另有一種皇帝賜服。如飛魚服,鬥牛服,蟒袍等都是屬於這一類。下圖大明衣冠中的男子蟒袍(雲肩及左右通袖襕、前後膝襕),蟒袍不僅有圓領,也有直身,曳撒(yì sǎn ),道袍,貼里等樣式。下面就是圓領袍蟒服。
女子蟒袍
下圖穿著直身樣式蟒袍的內侍:
下圖的官員穿著交領直神樣式袍子:
下面為明代畫像中的圓領蟒袍的官員:
帶著翟冠、身穿龍袍,霞披的貴婦,感覺明代的女性常服比男性的華麗多了。
下圖內侍的服飾(明朝內侍的服飾,可以是賜予的蟒衣,交領袍,也可是直身,貼里,或者圓領袍等,一般有官位的也要貼上補子。)下面就是直身樣式的蟒衣:
下圖為穿著曳撒(yì sǎn )的內侍們:
好了,如果你喜歡的話,請點個贊轉發出去吧,謝謝!
1.9萬閱讀
搜索
明末女裝
天子禮服十二冕梳
遮副乳胸衣
元末明初服飾
皇後穿的是龍袍嗎
明朝新娘服飾顏色
B. 明制漢服分類,明制漢服款式有哪幾種,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現在很多年輕人特別喜歡穿漢服,這其實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文化。明漢服是明朝的款式,那麼明漢服應該怎麼穿呢?明代的衣服穿法有很多種。茹裙作激世為明代常見的女裝,是從先秦一直保留到明末的一種重要樣式。一般是「領帆鉛早內翻的百褶裙」。大衣是上穿大衣,下穿裙子的總稱,下通常搭配馬臉裙或百褶裙。
三、明代製作的漢服在其發展的中後期,甚至出現了一些前代沒有的造型和樣式,比如立領,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紐扣。它在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風格和特徵流傳至今。到了近代,朝鮮、琉球、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球、樂府)也深受明朝服飾的影響。
C. 明朝服裝形制有哪些
「始於齊胸,鍾於明制」「上承周漢,下取唐宋」
傳統明制漢服所用的面料多數以棉麻、綢緞為主,相對與唐宋時期的漢服來說,明代的圖案精美而又復雜,具有高貴感。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明代男子的服飾:
在古代,服飾與社會地位的關系密不可分,平民穿窄袖雜色盤領衣,頭上戴六片拼縫的疙瘩帽。文人以禹衫為主,頭戴瓦式布巾。衙門雜役戴漆布冠,冠上插孔雀翎,身著青色布衣,下截打密褶,腰間還束有紅布織帶。地位更低的捕快,頭戴小帽,身穿青衣,外罩紅布背甲,腰系青絲織帶。仕官貴族服飾仍寬衣大袖為主。而市井富民則穿紗袖綾羅,但顏色只有青、黑兩色,只在領上用白綾或白娟護之,表示與奴僕有別。
結語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明代漢服端莊大氣,古典婉約,傳承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值得我們去繼承和傳播。
D. 明朝時代的道袍,是不是道士才穿呢有何特色
在傳統服飾名稱中所謂道袍,並非指道教服飾,而是明代漢族男子日常穿著的便服款式,既可以當外衣穿著,也能作為里襯。直身袍外觀上與道袍較為相似,但內部結構則比道袍更簡單,主要區別在於道袍有內擺,而直身則是單袍無內擺。此外,明代中後期開始,道袍、直身等便服上大量使用白色護領,據明人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記載「宮女衣皆以紙為護領。一日一換,欲其潔也。」可見明代的士人們還是很講衛生,白色護領的主要作用在於保護容易有染污漬、汗漬的領口,保障日常清潔。
如果僅僅只觀賞展廳中這些傳世實物道袍,總體自然給人清雅脫俗之感,但在五百年前的大明朝,明代士人對道袍的穿搭和品位卻是多元化的。正如前文所說,自正德以來,社會崇奢之風大起,賜服紋樣泛濫,服飾風格發生巨大變化,形成「衣必綺絝」之現象,老百姓只要有錢就敢買,同樣敢「飾以王服」。除了蟒袍、飛魚服等大龍大鳳的華服泛濫,就連道袍也開始流行艷麗之風,大紅大紫的道袍一時備受讀書人追捧,此風也令部分保守人士深惡痛絕。明代畫家范廉就曾提到,松江的儒童之中,絳紅色道袍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