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古族服飾特和蒙古族的生活特點
1、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生活特點:
(1)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2)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
(3)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4)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
(1)蒙古服裝短外套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據記載,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後人也有稱其為「蒙兀戈喇」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
《繹史》《帝系譜》記載:三皇之首包羲後裔包豕韋封蒙國,嫡嗣世襲稱蒙國豕韋,商王武丁五十年北逐豕韋入北狄為東胡。《夏史初曙》《東北民族史略》載蒙國豕韋北遷為蒙兀(魯斯)室韋始見於《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乾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系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㈡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1.長袍
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蒙古族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索用標准化技術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被內蒙古自治區標准化院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據《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飾》包括28個部分。根據地方標准備案公告2012年第6號(總第150號)。
㈢ 蒙古服飾的特點。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㈣ 蒙古冬天穿什麼衣服
蒙古冬季平均溫度是-8℃~-20℃。
白天平均-8℃,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皮襖等厚重保暖衣服。
夜間平均-20℃,建議穿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絨服、裘皮大衣等厚重保暖衣服。
冬季日均氣溫最高的城市是達蘭扎達嘎德(28℃)、達爾汗(26℃)、額爾登特(22℃)、科布多(25℃)。
蒙古冬季日均氣溫最低的城市是達蘭扎達嘎德(-20℃)、達爾汗(-31℃)、額爾登特(-22℃)、科布多(-28℃)。
㈤ 蒙古族過年穿什麼衣服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 藏族民族服飾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滿族旗袍與馬褂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 旗袍圍不只限於婦女。旗袍,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袍。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旗袍與馬褂,在清代極為盛行。當時不僅滿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的其它民族,或由於被迫,或出於自願,也漸漸地穿上了一些類似旗袍馬褂的衣服。後來由於滿族受了漢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馬褂融進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飾的優點。這樣人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雖然馬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廣大婦女中流行。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 蒙古族服飾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 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白族的衣服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和多民族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的衣著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的.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應該更加了解中國的衣著文化。 探究中國從古至今的衣著文化。 通過對中國衣著文化的探究,使我們更深刻的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我們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同學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增進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