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定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手工定製的旗袍需要測量全身36處的尺寸,而現代手工定製旗袍則相對簡化了:1、身高(代表旗袍的「號」):從頭頂部垂直到腳後跟的距離。2、旗袍長:從頸側點經乳峰點(胸部最高點)到旗袍末端的距離。3、套裝旗袍衣長:從頸側點經乳峰點往下量至所需長度;4、套裝旗袍裙長:從腰圍線經臀圍線往下量至所需長度;5、旗袍領高:從頸側點經頸子往上量至所需長度6、旗袍領圍:經過第七頸椎點和頸側點一周的圍度;7、旗袍胸寬:兩前腋點之間的距離;8、旗袍胸高:立姿,從頸側點至乳峰點的距離;9、旗袍胸圍:在襯衫外沿腋下,通過胸部最豐滿處平衡圍量一周。這是緊胸圍尺寸,還應按品種要求加放所需松度。10、旗袍總肩寬:由左肩外端經後脖根量至右肩外端11、旗袍袖長:由左肩骨外端量至手腕。12、旗袍袖口圍:短袖款式:量手臂圍一周,長袖款式:量手腕圍一周。
『貳』 桑蠶絲的衣服起靜電怎麼處理
您好!桑蠶絲衣服起靜電,可通過以下清洗方法及注意事項去除:
1、真絲綢品種繁多,建議清洗前查看衣物的洗滌標簽。有些品種不宜洗滌,如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天香絹、金香縐、金絲絨等;有些品種適合乾洗,如立絨、漳絨、喬其紗等;有些可以水洗,洗前先在冷水中浸泡10分鍾左右,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深顏色一般易掉色,冷水或溫水洗滌,不宜長時間浸泡;輕柔捏洗,切忌大力搓洗。機洗時選擇輕檔。
2、不耐鹼,應選用中性不含酶或絲綢專用洗滌劑;
3、不可使用含氯助洗劑浸泡,可用含氧助洗劑去色漬;
4、採用擠壓洗,忌擰絞,擠壓除水,懸掛陰干或折半懸掛陰干,勿陽光下暴曬,不宜烘乾;
5、要使用柔順劑維護柔軟手感和抗靜電。
6、真絲衣物宜懸掛存放,存放衣物的箱、櫃要保持清潔、乾燥,盡量密封好,防止灰塵污染,不要灑除臭劑或香水,不要放置樟腦丸。保藏真絲服裝,對薄型的內衣、襯衣、褲子、裙子、睡衣等,先要洗滌干凈,熨干後再收藏。對不便拆洗的秋冬季服裝、襖面、旗袍要用乾洗法洗刷干凈,熨平為止,以防止發生霉變、出蛀。經過熨燙,還可以起到殺菌滅蟲的作用,熨燙時將衣物晾至七八成干再均勻地霧噴清水,待3-5分鍾再燙,熨燙溫度應控制在130度至140度之間,熨斗不宜直接按觸綢面,以免產生極光,必須在上面加蓋一層濕布再燙,以防高溫使絲綢發脆,甚至燒焦。
『叄』 怎樣挑選旗袍尺寸
1、成衣的話,只需要量自己的三圍,對比一下商家給的尺寸圖再挑選尺碼就好。
2、定製的話,需要測量近二十個數據:做出來的旗袍比較貼合自己的身材。具體的數據要求為:
身長——赤足站立, 測量從頭頂到腳跟的距離。
領圍——測量脖子的圓周長度 (從兩側鎖骨的中心點開始,繞頸部一圈,再回到鎖骨中心點)。
夾圈(袖圈)——測量手臂和肩膀接合處的圓周長度。 (測量方法: 從肩膀上方繞過腋下後, 再回到肩膀上方, 圍成一圈。)
上手臂——測量手臂上半部二頭肌的圓周長度,也就是上手臂最寬的地方。
手臂長——手臂自然伸直垂下, 測量肩膀到手腕關節的長度。
正面胸寬——從左邊腋下與前身結合點水平量至右側腋窩與前身結合點的距離為前胸寬。
胸圍——穿著內衣, 然後把布尺置於胸部最飽滿的地方, 繞過腋下, 然後圍成一圈。 請注意這不是您的內衣尺寸。
胸距——穿著內衣, 測量兩側胸部最高點 (BP點) 間的距離。
後肩寬——測量從一邊的肩關節, 通過脖子後面骨頭, 到另一邊肩關節的距離。 布尺不會成直線, 而會有一點微彎。
後背寬——測量兩側腋下間的距離。 (布尺置於後背測量
腰圍——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 將布尺沿著肚臍上方的腰圍線圍成一圈。
腹圍——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 用布尺從最寬的地方開始繞一圈, 布尺通常位於臀骨的上方處。
臀圍——用布尺從臀部最寬的地方開始, 通過臀骨, 圍繞一圈。 這時布尺處於臀部最寬的地方。
正面胸高——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到胸部最高點 (BP點) 的距離。
正面腰節——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通過胸部最高點 (BP點),然後到腰部最細處的長度。
後肩到後腰長度——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到後腰部最細處長度。
裙長 正面腰到膝蓋的長度(及膝裙)——測量從正面腰圍線到正面膝蓋的長度。
後腰到腳跟長度——測量從後腰圍線到後腳跟的長度。
『肆』 手工旗袍尺寸的測量方法
旗袍可以極盡展示女性的身材曲線。因此定製旗袍對量體的要求很高,下面的教程幫助喜歡旗袍的朋友學會自己測量精準的16項常用尺寸。
1.身高——赤足站立, 測量從頭頂到腳跟的距離。
2.領圍——測量脖子的圓周長度 (從兩側鎖骨的中心點開始,繞頸部一圈,再回到鎖骨中心點)。 當布尺繞頸部一圈後, 須留一根食指尖可伸進去的寬度。 從側面看, 布尺會從頸部後方往前方些微向下傾斜, 並非呈現水平。
3.夾圈(袖圈),有時不需要這項數據——測量手臂和肩膀接合處的圓周長度。 (測量方法: 從肩膀上方繞過腋下後, 再回到肩膀上方, 圍成一圈。)
4.上手臂圍——測量手臂上半部二頭肌的圓周長度,也就是上手臂最寬的地方。
5.手臂長,也可直接要求袖長——手臂自然伸直垂下, 測量肩膀到手腕關節的長度。
6.正面胸寬,也叫前胸橫——從左邊腋下到右邊腋下的寬度。
7.胸圍——穿著內衣, 然後把布尺置於胸部最飽滿的地方, 繞過腋下, 然後圍成一圈。 請注意這不是您的內衣尺寸。
8.胸距——穿著內衣, 測量兩側胸部最高點 (BP點) 間的距離。
9.後肩寬,就是常說的肩寬——測量從一邊的肩關節, 通過脖子後面骨頭, 到另一邊肩關節的距離。 布尺不會成直線, 而會有一點微彎。
10.後背寬,也叫後背橫——測量兩側腋下間的距離。 (布尺置於後背測量)。
11.腰圍——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 將布尺沿著肚臍上方的腰圍線圍成一圈。
12.腹圍——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 用布尺從最寬的地方開始繞一圈, 布尺通常位於臀骨的上方處。
13.臀圍——用布尺從臀部最寬的地方開始, 通過臀骨, 圍繞一圈。 這時布尺處於臀部最寬的地方。
14.正面胸高——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到胸部最高點 (BP點) 的距離。
15.正面腰節,就是前腰節——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通過胸部最高點 (BP點),然後到腰的長度。
16.後腰節:後肩到後腰長度——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到後腰的長度。
另外,有時候還需要測量「上胸圍」、「下胸圍」等。對於旗袍定製,「坐高」也是經常需要測量的一項尺寸。即人端坐時板凳與肩部最高處的距離。
『伍』 1首反映同齡人特點的詩
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我忙於搖醒火把,
我忙於雕塑自己,
我忙於活動行進的鼓鈸,
我忙於吹響迎春的蘆笛,
我忙於拍發幸福的預報,
我忙於采訪真理的消息,
我忙於招生命的樹移植於戰斗的叢林,
我忙於把發酵的血釀成愛的汁液。
直到有一天我死去,
象尾色睡眠於微笑的池沼,
我才會熄燈休息,
我,才有一個美好的完成,
如一冊詩集;
而那覆蓋我的大地,
就是那詩集的封皮。
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陸』 傳統穿戴習俗服飾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先秦時期
中國服飾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現,大約兩萬年前,在現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過的原始居民已經佩戴飾品。那裡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黃綠色的礫石、獸牙、海蚶殼、魚骨、刻出溝槽的骨管。這些物品都穿有精緻的孔眼。孔眼裡還殘留著赤鐵礦粉的痕跡。專家推斷這是懸掛在身上的飾品。
當時的人們佩戴飾品,不只是為了美,更有趨吉避邪的目的。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設立於夏商時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制。王室公卿為顯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
從此,服裝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使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大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流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因為它比革帶的扎結方式更為方便,因而很快就流行開來。
秦漢服飾
在秦始皇時代,建立了嚴格的衣冠服飾制度。這一時期,連體的寬袖深衣、袍服最為流行。在秦漢服飾的演變中,曲裾深衣被直裾檐榆所代替。裾也稱「極」,指的是衣服後部的下擺,裾實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領與襟相連,因而稱極為裾。由於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時必須繞至背後,這樣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採用,與內衣的演變有直接關系。
在深衣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的下體多著有圍裳,故褲子不會顯露;深衣將衣裳連為一體以後,便給下擺的處理帶來了問題:如果在兩邊開衩,必然會露出罩衣;如不開衩,又將影響行走,由於這個原因,便出現了曲裾相掩的方法。
漢代的朝服採用深衣制,基本樣式是長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別來表示等級,紅為上,青綠次之。袍服的樣式基本採用交領,兩襟上疊壓,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製作得比較寬大,形成圓筒;袖口部分則明顯收縮,方便活動。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折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普遍常見的裝束。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飾,受胡服的影響最大。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漢族貴族的服飾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樣式。當時出現的服裝新款如:上穿齊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褲的褲褶服;沒有衣袖,只有兩片衣襟,其一當胸,其一當背的柄襠;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綉花帽,穿了淺青色半袖衫接見臣下,被輿論斥之為「服妖」。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從分裂到統一,從戰亂到穩定,經濟文化昌盛,服飾的發展無論從衣料還是樣式,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獨樹一幟。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貴婦內著大袖口裙衣,肩披帔風或翻領小袖。唐代襦衫的領形除交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翻領,甚至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即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開放。
唐代裙子紋飾十分精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長裙,在裙腰的右側繫上拴著一條帔帛,帔帛的另一端從右肩繞過後背,搭著左臂下垂。
帔帛的披戴方式有數種變化。唐代婦女的發飾豐富多樣,各有專名。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製成。
宋元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延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宋朝男裝大體上沿襲了唐代特點,普通百姓多穿高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便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綴」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著漂亮的花邊。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著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質孫服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衣式較為緊窄,下裳部分較短,腰間作無數襞積,肩背間貫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閑居,一般多穿窄袖長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則在長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如此習慣。袍服的形制除遼金時期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款式,通常以紵絲織棉為之,交領、窄袖,下長過膝,腰部以下形制寬大,並折有細襇,如裙子樣式。另以彩絲捻成細絲,橫綴於腰,既用做裳飾,又用作束腰,俗謂「腰線」。
此式不分貴賤,均可穿著,極為適合騎馬。
明代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下詔: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
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
明代男子服裝,一改遼金元時期緊身窄袖的基本樣式,以寬博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體在宋元基礎上演變而來,其中以直綴、道袍、曳、褶子、直身、陽明衣、程子衣等為多用。
明代民間婦女只准用紫色,不能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紅,不得用大紅、鴉青、黃色。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紐扣的樣式。在明代以前,婦女衫子樣式一直寬松博大為主。到了明代,則出現了緊身之衫,衣身製作得非常狹窄,而袖也做得極小,穿時緊裹在身上。這種利用緊窄的樣式和輕薄的衣料展現女子的嫵媚身姿,已成為部分婦女的癖好。明末流行水田衣。它反其他服裝的製作思路,用各色零碎布拼綴成衣。因整件服裝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縱橫交錯之勢,宛如水田,因此得名。明代婦女更為大膽的裝束,是將貼身內衣外露。當時的貼身內衣,被稱為「主腰」,其作用相當於抹胸。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綉或綴珠。宮人則穿綉有小金花的雲樣鞋,配上色彩鮮艷的衣裙,行動起來猶如水波盪漾。
清代及近現代服飾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
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徵。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補服的特徵。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如馬蹄,因滿族人喜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
清代紳士男子所穿便服,除長袍、長褂外,還有小褂,通常採用對襟、窄袖,下長至膝。勞力農夫一般不著袍褂,而穿短襖、短衫。袍褂之後,加一件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裝束。清代男子下體多穿褲,除長褲外,還有套褲。套褲也是一種脛衣(系給小腿保暖的護套)。清代時期的女衫,以寬博為主,衣長蓋臂,袖寬過尺,衣領、衣襟及袖端多鑲嵌有較窄的花邊。乾隆年間流行大袖寬衫,花邊比先前寬闊。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斂,但衣服的長度卻明顯增加,幾欲及膝。
1840年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融合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都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商業興旺,洋貨如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衣飾穿著有所變化。外國衣料因廉價大受歡迎,而費時費工、工藝考究的滾、鑲、綉等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西方縫紉流行起來。西服成了一些達官貴人的「休閑裝」。值得一提的是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的旗袍,在吸收了西洋服裝樣式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最終定性。
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旗袍一直盛行。這期間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改換了面貌,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顯示了女性曲線美。當時,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學生、工人、達官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傳到國外,為別國女子仿效。
部分少數民族服飾
特色彝族
服飾、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飾種類豐富,色彩紛呈,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服飾品種多達300多種。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彝族男子就頭梳尖髻身披氈子,千百年來彝族服裝仍保留著民族特點。男女身披擦爾瓦羊皮披氈。擦爾瓦白天當做衣服,晚上當做棉被,下雨當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織成,長到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往往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著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叫做「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環,男子只戴左耳,女子雙耳均戴,男子以無須為美,閑暇時會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女子以頸長為美。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族婦女均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著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豐富的花邊,特別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著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進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藏族服飾
藏裝,藏語叫「曲巴」。藏裝品種繁多,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無扣。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
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而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露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種飾物。
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重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舊時農區主要以氆氌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嘰的;牧區普遍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普遍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氌袍外,平時一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綉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另外,農牧區藏裝均有鑲邊的習慣,一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氌,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
藏帽的式樣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氌帽、氈帽等。氈帽是最古老的一種。它以白色氈為主要原料,帽頂尖高,帽沿很小,現代只是用紅緞、金花緞等加以裝飾,基本形狀仍然是古老氈帽。牧區喜歡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成,年輕人戴著顯得瀟灑。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歡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用毛氈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即精神又美觀。
藏靴是藏族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分為松巴鞋和嘎洛鞋。從外觀上看像舞台上古裝戲里將相穿的靴一樣,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
藏族的佩飾主要有用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的頭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
頭飾包括頭戴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耳飾,包括耳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品;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腰帶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的火鐮、腰包、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品;手飾包括各類戒指和手鐲,手鐲有金、銀、玉、海螺等。
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沿襲了先代女真人的傳統,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普遍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連為一體。
滿族男子喜穿長袍馬褂,戴圓頂帽,下穿套褲。男子的旗裝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四面開衩,束帶。袖口是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束腰有緊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帶一束即可。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多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馬甲。
女旗袍長到腳面,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綉成一組圖案,在領口、袖頭、衣襟都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多至十幾道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長袍逐漸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寬腰身直筒式向緊身合體的曲線、流線型樣式發展。現已發展成代表中國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裝。直至21世紀仍然在世界上廣為流行。
滿族男女都喜好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
女子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還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豐富,製作精美。
苗族服飾
苗族的服飾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種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延續,是一種無字的史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苗族婦女的服飾有百多種款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
苗族女子服裝特別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配一條紅色的腰帶,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優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著大襟短衣,下穿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副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小腿上是一條長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兩條1米的紅色綵帶。打腿時,先用綁腿布纏繞於小腿上,然後用綵帶結成菱形將綁腿布束緊。綵帶頭的紅色彩絲團垂飄於小腿之上,遠看似一團火球,與上裝搭配非常和諧。
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鮮艷,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
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服飾用料以居住地生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製成。
苗族男子的服裝則相對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顏色大多為藍、黑色,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般戴兩種頭巾帽:一種是盛裝時戴的黑布尖頂帽,帽底下有墊頭,墊頭上綉有精美的花紋。深藍色的綉著花邊的尖頂頭巾套在外邊,帽後垂下一根紅帶垂至腿部。另一種是農閑、休息時戴的小花帽。年輕姑娘極少有戴裝飾品的習慣,但是結婚後的婦女則戴裝飾。婦女著盛裝時必佩銀飾,且花樣繁多,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項圈、耳環、披肩、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和戒指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幾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銀的觀念一是審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蒙古族服
飾蒙古族服飾以寬袍闊帶著稱,其色彩鮮艷濃郁,充分顯示出蒙古人熱情、彪悍、豪放的性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較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特別復雜而絢麗多彩的。不僅各地樣式不同,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差異。總的來說,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服裝。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較肥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和健美,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搭配。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又能在騎馬持韁時保持腰肋骨的垂直穩定,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往上提,束得很短,這樣騎乘時既方便,又顯得精悍利落。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材。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普遍用厚布或帆布製作,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作,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勒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婦女們平常一般多罩頭巾。頭巾有丈余長,顏色五彩繽紛。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把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結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風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首飾大體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
壯族服飾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頒布在廣西和雲南、廣東、貴族、湖南等地。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裝樣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成,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對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為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肥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平常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較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分。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顏色多為著藏青或深藍色。有一暗兜隱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制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時穿綉花鞋。
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品,各地稍有不同。
『柒』 機關工作人員著裝規范和接待著裝禮儀
在機關幹部工作,職工在著裝方面有什麼規范呢?接待的著裝禮儀又是怎麼樣的?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機關工作人員著裝規范和接待著裝禮儀。
機關工作人員著裝規范
一、職業裝穿著要求
必須風紀嚴整。不準披衣、敞懷、挽袖、挽褲腿、歪戴帽子、穿拖鞋和赤足。
二、西裝穿著要求
西裝有套裝(正裝)和單件上裝(簡裝)的區別。套裝要求上下面料、色彩一致。套裝作為正式場合的禮服,色調應比較深。
穿雙排鈕的西裝一般應將紐扣都扣上。穿單排扣的西裝,如是兩粒紐扣的只扣上面的一粒,三粒扣的則扣中間的一粒。非正式場合,單排扣的西裝可以不扣紐扣。穿西裝時襯衫袖口一定要扣上。
西裝的駁領上有一隻扣眼,叫“插花眼”,出席宴會、典禮時插鮮花。
西裝的衣袋和褲袋裡,不宜放置過多物品,少量隨身物品可放在西裝左右兩側的內袋裡。西裝左胸外側的口袋,不宜插鋼筆或放置 其它 物品。
穿西裝時,襯衫袖應比西裝袖長出1-2厘米,襯衫領應比西裝領高出l厘米左右,正規場合,襯衫的顏色最好為白色。
襯衫下擺必須束進褲腰內。襯衫的衣扣、領扣和袖口都要一一扣好,只有在不系領帶時,領扣才能解開。襯衫與西裝之間一般不應穿著羊毛衫,以免顯得腕腫,破壞西裝應有的流暢線條。
正式場合,穿西裝要帶領帶。領帶長度以到皮帶扣處為宜。為防止領帶在行動時任意飄動,可酌情使用領帶夾。領帶夾正確的位置在襯衫從上朝下數的第四粒、第五粒紐扣之間。
腰帶的寬度應在2.5-3厘米,顏色與鞋的顏色協調。腰帶上盡量不要掛打火機、手機、鑰匙等物品。
穿西裝時不宜穿布鞋、涼鞋或旅遊鞋。莊重的西裝要配深褐色或黑色的皮鞋。襪子的顏色應比西裝要深些。
三、套裙穿著要求
套裙是女士在正式場合的選擇。套裝應當大小適度,套裙的上衣最短可以齊腰,而裙長應不短於膝蓋以上15厘米。
正規場合穿套裙,必須把上衣的衣扣全部扣上。且兼顧舉止,穿上套裝要站得穩、站得直,座後切勿雙腿分開過大,或翹腿過高。
與套裝配套的襯衫面料要輕薄而柔軟,色彩以單色為佳,與套裙的色彩相配,或外深內淺、或外淺內深。襯衫穿著要注意,在公共場合不宜直接外穿,尤其不宜穿緊身而又透明的襯衫;襯衫的下擺要掖入裙腰內;除最上端一粒紐扣按慣例不扣外,其它不得隨意解開。
穿套裙時,宜穿皮鞋及長筒或連褲襪。襪子有洞挑絲,應立即更換。正式場合,女士不宜穿涼鞋和拖鞋,更不能赤腳穿涼鞋。
四、其他服飾穿著要求
在一般場合,穿著可相對隨意,原則是美觀大方。但要注意穿著的協調。與身份協調、場合協調、年齡協調、季節協調、身材相貌協調等。同時,要注意“五個不能”:
不能過分炫耀。所佩戴的飾物,應以少為妙。在工作場合不宜佩戴高檔的過多的珠寶首飾。
不能過分裸露。不應過分暴露自己的軀體。不露胸、不露肩、不露背、不露腰、不露腿。
不能過分短小。在任何正規場合,不能穿著背心、短褲、超短裙、露臍裝等過分短小的服裝。
不能出現殘破。服飾出現殘破,應及時修補或更換。不能衣著檻樓、服飾缺損。
不能折皺不整。衣著以平整為美。若出現眾多的折皺,應及時更換,或熨燙平整之後再穿。
機關工作人員接待的著裝禮儀著裝指人的衣服裝飾。其作為人體外表的重要構成,形成人們最為直接的視覺印象,直觀地呈現出個人的精神內涵、審美品位和禮儀素養。
接待工作是嚴肅的禮儀性活動,通常均屬於比較隆重的社交,在這類活動中,接待人員必須著禮服,以示對客人和主人尊重。
1、男士禮分為3種:
中式男禮服:即中山裝。一般應為上下身同色的深色毛料精製。中山裝前門襟有五粒扣子,領口為帶風紀扣的封閉式,上下左右共有四個貼袋,袋蓋外翻並有蓋扣。穿著時,應將前門襟、風紀扣、袋蓋扣全部扣好;口袋內不宜放雜物,以保持平整;配黑色皮鞋。中山裝可用於全部禮儀活動。
西式男禮服:西式男禮服分為日間禮服和晚禮服兩種。一般日落後即為穿著晚禮服的時間,忽視了時間而隨意穿著各式禮服是非常失禮的。
晨禮服,通常上裝為灰色或黑色,後擺為圓弧形;下裝為深灰色黑條褲;戴黑禮帽;系灰領帶;穿黑色皮鞋。通常用於白天參加各種典禮、婚禮及星期日到教堂做禮拜時用,也是接待人員最常用的禮服。
大禮服,又稱燕尾服,西式晚禮服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深色高級衣料製成;前身較短,後身較長而下端張開似燕尾形狀;翻領上鑲緞面;褲腿外側有絲帶,通常系白色領結;配黑色皮鞋、黑絲襪;戴白手套。燕尾服是晚間最為正式的禮服,用於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晚宴、觀歌舞劇、授勛儀式、授獎儀式等。
小禮服,又稱無尾禮服、便禮服。因無尾禮服的領口只系黑色領結,故又稱“黑領結”。無尾禮服適用於一般性的晚宴、音樂會、酒會等。
通用男禮服:即西裝。西裝樣式很多,領形也有大、小駁頭之分,前門有單、雙排扣之分;對扣眼也有一粒、二粒、三粒之分;口袋有明暗之別;套件有二件套(上、下裝)和三件套(上、下裝加西裝背心)的不同。做禮服的西裝應是上下身同色的深色毛料精製而成,系領帶,穿黑色皮鞋,必要時需要加帕飾。
2、女士禮服分為三種:
中式女禮服:最常用的中式女禮服為旗袍。旗袍有各種不同的款式和花色。在禮儀場合穿著的旗袍一般採用緊扣的高領、貼身、衣長過膝、斜式開襟,袖口至手腕上方或肘關節上端或無袖的款式。面料多為高級呢絨、綢緞。顏色以單色為佳,而且不宜在面料上 刺綉 或裝飾過多的圖案或飾物。旗袍的長度最好長至腳面,開衩不宜過高,以到膝關節上方一至二寸為最佳。著旗袍應配穿高跟鞋或半高跟鞋,或配穿高級面料、製作考究的面鞋。
西式女禮服:同西式男禮服一樣,西式女禮服也分為日間禮服和晚禮服兩種。日落後女士必須穿著晚禮服,忽視了時間,隨意穿著日間禮服將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極其失禮的行為。
大禮服。又稱大晚禮服,為袒胸露背的單色無袖連衣裙式服裝。從正面看,穿著者的脖頸、雙臂及前胸以上部分暴露在外;從背面看,穿著者的雙肩、直至腰際也全部裸露在外。其下擺可長及拖地或剛及地面。其面料多為高檔的薄紗或綢緞,色彩必須為單色。穿時必須戴上與其色彩相同的帽子或面紗,還要有一幅薄紗或網眼的長手套相配,及耳環、項鏈等飾品。大禮服是最為正式的禮服,主要適用於在晚間舉行的最正式的各種活動,如官方舉辦的正式宴會、大型 正式的交際舞會等。
小禮服。是一種質地高檔、色彩單一的露背的連衣裙式服裝。小禮服的前胸暴露在外的肌膚相對少些,裙長至腳面而不拖地。其衣袖有長有短,著裝者可根據袖長的具體情況來搭配長短適當的手套。一般情況下,著小禮服時為方便女士交談可不戴帽子或面紗。小禮服的地位僅次於大禮服,主要適合於參加晚上6點鍾以後舉行的宴會、音樂會或觀歌劇時穿著。
晨禮服,也稱常禮服,是質料、顏色相同的上衣和裙子的組合,也可以是單件連衣裙。一般以長袖為多,而且肌膚的暴露很少。與此搭配的是一頂合適的帽子、一幅薄紗短手套、還可攜帶一支小巧的手包或挎包。主要是白天穿,適用於參加在白天舉行的慶典、茶會、游園會和婚禮等。西方人在星期日去教堂做禮拜,也講究穿晨禮服。
通用女禮服:即西服套裙。作為禮服的套裙是指西裝上衣與相搭配的裙子成套設計製作的一種,一般是有一件西裝上衣和一條半截裙所構成的兩件套女裝,也有三件套西裝套裙,是在西裝上衣與半截裙之外加上一件背心。
著禮服的禮儀規范西服是目前國際最標准通用的禮服,穿著有著相當統一嚴格的模式和要求。在正式接待場合,必須穿顏色素雅的套裝,以深色、單色為宜;襯衫必須挺括整潔、無皺褶,尤其是領口,襯衫下擺要塞進西褲,袖口扣上不得翻起。如不需系領帶,可不扣領扣。袖長以露出西裝衣袖1-2厘米為合乎要求,襯衫領子應高出西裝領子約1厘米;通常接待場合必須系領帶,在系領帶時,必須扎在硬領襯衫上。領帶系好後,上面的寬片應略長於下面窄片,領帶尖須剛抵腰帶上端。若內穿西裝背心,領帶尖必須置於背心內,領帶尖也不能露出背心。西裝的鈕扣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兩種,雙排扣一般不宜敞開。單排扣在非正式場合一般可以不扣鈕扣,在正式場合中,要求將實際扣(除最下一粒鈕扣以外的其他鈕扣)必須扣上,最下一粒鈕扣為樣扣,不必扣上。
西裝套裙會使女性看起來干練灑脫,並能烘托出女性獨有的線條魅力,是職業性最好的服飾選擇,也是女性接待開作者最常用的接待禮服。在接待工作中穿著的西裝套裙要注意不宜選擇色調過於鮮亮的色彩,以冷色調為基調較為合宜。衣服造型一般無特殊要求,可長可短,但上衣不能短於腰,下裙不能長過小腿中部,著裝時不能露背、露肩、露腰、露腹,不可“捉襟見肘”。套裙式樣較多,但不宜添加過多的花邊或飾物,在穿絲、麻、棉等薄型面料或淺色面料的西裝套裙時,一定要內穿襯裙。在正式接待場合中,西裝套裙上衣扣子必須系好,不得脫下。內里必須穿著一件款式適宜的襯衫,不應讓其過於透明,絕對禁忌“內衣外現”。在穿著西服套裙時,只能搭配高筒襪或連褲絲襪,著高跟或半高跟皮鞋,其他任何搭配都是不適宜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公司員工儀容儀表與著裝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