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㈡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歷史
在濃厚的清代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當今時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當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旗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當今世界上許多女性所喜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㈢ 旗袍越來越受人們喜愛,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風格有什麼差異
我國旗袍的流行是從清代的後期開始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開始對旗袍進行改良。比如加入了立領和開衩,然後又根據當時的審美觀點將腰部改細,清朝後期改良的旗袍叫京派旗袍。京派旗袍給人一種端莊傳統的感覺,在裡面有一股成熟的魅力。民國初期旗袍受西方影響,由平面裁剪到立體裁剪,形成了民國旗袍也叫海派旗袍。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在風格上存在的差異是在於兩者的注重點不同。海派注重藝術,京派注重文化。海派旗袍以展現曲線美而備受追捧,京派旗袍是寬松的風格。可以說京派旗袍是一個過去,而海派旗袍是一個未來,共同豐富了旗袍的文化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海派旗袍成為了現在主流。各種文化的相互交雜融合,旗袍的款式也變得更加的豐富,它們之間也在互相借鑒、互相影響。
㈣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兩中旗袍只是產地不同,在規制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二十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旗袍款式多樣,分類方法也各種各樣,有:面料分類、工藝分類、款式分類、季節分類等。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在製作方面,雙襟比單襟復雜,要先在旗袍上開了兩邊的襟,然後把其中一個襟縫合。這個縫合的襟只作為裝飾,所以穿著雙襟的旗袍與單襟的一樣,只不過雙襟的旗袍在視覺效果上更為美觀和高貴。直襟就比較少,斜襟以前通常會配襯大花扣,但現在都會改用較細的花紐。曲襟的形狀仿如有角的「S」,因為開口較大,所以比較容易穿著。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領型樣式有: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旗袍的每一種領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樣式。在選擇旗袍的時候,領型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因素,脖子短的女性不適宜選擇高領,對於脖子較長的女性來說,沒有什麼限制,選擇的范圍要廣很多。
旗袍袖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以前的人們主要是按天氣變化來決定旗袍袖的類別,現在的女性著旗袍主要是出席宴會等場合,較年輕的多選後三種,而年長的則大都會選擇長袖。通常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寸,中袖越有十六寸,短袖長十寸。
傳統的旗袍一般都為長旗袍,現如今短旗袍也流行起來了。對於具有身高優勢的女性來說,長旗袍穿著高雅大方,短旗袍穿著則性感嫵媚;對於個子稍矮的女性來說,在鞋的搭配上,建議穿高跟鞋有拉長腿型的視覺效果,短旗袍是最佳的選擇。
旗袍的擺型分為寬擺、直擺、 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袖大、鋸齒擺等。
日常的旗袍穿著多以寬擺和直擺為主,禮服擺和魚尾擺用於婚宴、酒會、出席活動等特定場合。
旗袍開衩分為高開叉、低開叉。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一生酷愛旗袍的張愛玲回憶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滾邊是旗袍上的一個亮點,雖然說只是用縫紉機在旗袍邊緣縫上一條細線。但是如果有心對比一下沒有經過滾邊的旗袍與經過精緻滾邊過的旗袍,就會知道它在提升旗袍氣質上起到的是點睛之筆。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步驟,但它有著自己的講究與搭配方法。比如:最佳的滾邊材料是真絲軟緞,而且滾邊的顏色必須要求素色。但是滾邊的類型就很多了:寬滾邊、細滾邊、單滾邊、雙滾邊。不同的滾邊類型,契合了不同類型的旗袍。
盤扣的種類多樣, 有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蝴蝶盤扣、吉字扣等等。
在與旗袍面料色彩的搭配上,如果是單色面料的旗袍,就選擇與該面料不同的顏色,起到突出和點綴的作用;如果是花色面料,就選用單色面料做盤扣,此時盤扣作為「綠葉」陪襯。此外,盤扣造型也要根據不同的旗袍紋樣搭配,其原則是要與面料紋樣相協調,,不能過分平淡,也不能過分出挑。
㈤ 何為改良旗袍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旗袍,旗就是滿人的稱謂,旗裝是滿清傳統服飾。改良旗袍是孫中山先生為適應新時代設計的,為體現女性美將寬大旗裝的袖口和身體部分收緊,形成一種新型的裙裝,就是旗袍。
㈥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改良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起源於京派文化,它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於現代「旗袍」這個詞專指女裝,所以又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女所穿之袍。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大多都放棄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紀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來,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
經過現代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特色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典雅時尚服裝———改良旗袍,穿在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
㈦ 旗袍歷史
最使之初——滿清之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㈧ 旗袍分為哪幾派
旗袍的四大流派
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來自魔都上海。包羅萬象的氣度,妖嬈艷麗是這一流派的定位。
海派旗袍強調女性身段,更加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海派旗袍的圖案則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花紋為美。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肩袖的設計越來越大膽,並且開始量身定製。有的旗袍在使用較軟的墊肩來襯托女性的美,在當時被稱為"美人肩"。花紋樣式也是多彩選擇,面料選擇也變得豐富起來。
當時,不僅流行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在領型上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出現荷葉袖、開衩袖等。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半透明的或者鏤空與旗袍相結合,種類逐漸繁多起來。從30年代開始,海派旗袍的款式改良前衛大膽,旗袍長度也不斷在變化,就連領型上也採用洋裝中的翻領、水滴領、荷葉領,袖形變化也很多,完美的把東方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的化身給展現出來。
二、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起源於北京,生在皇室,造就了京派旗袍的矜持內斂的個性。它帶有官派作風,宮廷味道濃郁。
將旗裝進行收腰設計,吸收漢族服裝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便有了京派旗袍。
色彩上多選黑色,棕色等偏凝重的色彩,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女性服飾特色,所以服飾上的款式則是平直寬肥的款型,寬寬的緄邊,內斂淳樸。
京派旗袍的滾邊非常的寬,長度過膝,比較保守,袖口也是。在花紋樣式上選擇的也是一些傳統的牡丹、梅蘭、青瓷等。顏色方面也是沉穩大氣、非常端莊的色系,不會太艷。京派旗袍獨有一種端莊傳統在裡面。給人一種非常成熟的魅力。
在服飾的面料選擇上,則多以傳統綢緞為主,偏厚重。而在印花面料上運用的比較少,在花色圖案的設計上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或許就是這份固執的拙樸才讓她在眾多旗袍中顯得與眾不同,不過,如今京派旗袍一般作為高級定製款。
三、蘇派旗袍
在江南水鄉誕生的蘇派旗袍,與京派和海派個性完全不同,她溫婉柔情,有著標志的美人兒,精緻的圖案刺綉讓她擁有傾國傾城的面容。蘇綉 精緻,蘇派旗袍是「吳門畫派」,將中國最傳統的戲曲和旗袍合而為一。
清朝建立以後,滿漢融合,旗袍逐漸漢化,越來越精緻講究,領口、衣襟、袖口邊緣開始鑲綉花紋,旗身也開始綉制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於是,蘇綉旗袍應運而生。
蘇派旗袍,以精緻秀麗為特色,面料多用優質軟緞、素縐緞等,刺綉圖案尤為豐富。梅、蘭、竹、菊、牡丹、月季皆可綉,針法活潑多樣,綉工細膩,色彩雅潔。融合吳門畫派的手繪藝術,書畫之美融入服裝,讓蘇派旗袍從骨子裡透出一種優雅韻味。
蘇派旗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比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等。近年來,精緻秀麗的蘇式旗袍受到了不少年輕女性的喜愛,幾乎每個年輕女子的衣櫃里,都不可或缺的有著一件刺綉精美的蘇式旗袍。
蘇派旗袍,就像是溫潤的流水。乍見之下平平無奇,一旦凝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不斷涌現的水花與驚喜,讓人聯想到雨巷的姑娘,游園的杜麗娘......
四、粵派旗袍
最不像旗袍的旗袍
粵派旗袍又叫廣派旗袍,被稱為「最不像旗袍的旗袍」,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粵派強調露、亮、奇,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在廣東、香港習慣稱旗袍為「長衫」。
在港粵因為旗袍與男裝長衫相似,並也將之稱為「長衫」。
後來旗袍長衫就變成了女性的普通裝束,她們會穿著旗袍買菜做飯,操持家務,更把長衫當作上班的日常服。
旗袍樣式,有張愛玲說的「刺目玫瑰紅印著粉紅花朵,嫩綠葉子印著深紫」。也有十分簡約,常常是單色無圖案,無緄邊盤扣的長衫。
在婚宴,或者比較重要的場合,會定製花樣稍微繁雜些的旗袍,這些特稱為「飲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