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民國旗袍變化圖文

民國旗袍變化圖文

發布時間:2023-07-22 07:01:31

Ⅰ 民國時期的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樣

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一般慾望的實現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得到滿足,一種是得不到滿足。當人的慾望得到滿足時,則有愜意的情感體驗 ;而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則有焦慮之感。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滿清政權,一夜之間旗女裝束銷聲匿跡。一種追求新穎時髦、強調女性曲線的新式旗袍在亂世中釀成,擺脫了封建文化的制約,摒棄硬朗造型的滿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體現。

西方立體結構的裁剪方式傳入中國以後,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西方服飾強調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誇張人體的臀和胸,緊收腰,製造修飾後的曲線造型,提供以人為本的審美意識。民國旗袍以人體為主要設計對象,開省收腰,縮短長度,表現體態,襯托出東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描出來,讓女性散發出誘人的魅力。由於民國婦女走出庭院參與教育和工商等社會活動,功能性的要求逐漸突出,旗袍的造型兩邊開出高衩,對女性行為約束已經開始大大放鬆,身心發育的文化環境得到改善,審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狀態的習慣,將衣服裁剪趨向合身適體,採用黃金比定位,在強調與女性身體曲線吻合的同時,一掃清朝矯飾之風,去繁就簡,其造型特點是衣領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裝飾鑲滾免了,趨向於簡潔,力求淡雅,在滿足當代婦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體的自然曲線美,讓婦女從封建壓迫中解救出來,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國旗袍經歷了經典和改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開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階段引入西方立體裁剪,裝袖,裝墊肩和拉鏈形成立體造型。這些造型接近東方人的審美理想與習慣,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詩人認為「詩以若有若無為美」,因此,人體自然三圍曲線造型的旗袍被稱為中國女裝國粹,講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韻。

旗袍造型的美感沒有固定的量化指標,它是順其自然地由主體意識不斷調節,而使之同外界的條件相適應,達到美與人體自然曲線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國人的審美要求。

Ⅱ 民國時期上海流行的旗袍,這種服裝是怎麼演變出來的

說到旗袍,這對很多女性來說應該不奇怪,特別是民國時期,旗袍成為那個時代女性非常獨特的服務。事實上,這種服裝是從滿族服務演變而來的。必須說,這些青年學生為旗袍的普及做出了自己的積極貢獻。

旗袍流行的黃金時代是上世紀30年代,旗袍在這一時期流行起來,風格不斷翻新,旗袍在流行之初,人們常穿得有點豐滿,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風格得到了改進,它綜合了一些西方短裙的優點,領口相應減少,長度也適當縮短。

我想很多女人都很欣賞這種服務,當然,有些現代女性還是要求服裝店為她們剪一兩件旗袍,但她們大多隻是想在家裡過「民國」癮,時代日新月異。

Ⅲ 旗袍越來越流行,旗袍印花圖案和以前相比有什麼變化

印花圖案是民國旗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大眾社會的文化變化和審美變化,它的發展也折射出社會的發展。

裝飾藝術的風潮中,藝術家們喜愛用幾何圖形來做裝飾。在西方裝飾藝術中,出現了大量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有陽光放射形及曲折形等。使用廣泛的題材就是幾何圖案,將各種花鳥魚蟲、幾何形狀等美觀的圖案,放在排列有規律的幾何框架內,從而形成有節奏感、層次感的圖案。幾何紋樣是由不同的形狀、大小、色彩、明暗、光感的變化等可以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圖案。這些圖案可以是點、線,也可以是菱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狀,通過不同的排列方式,呈現出歡快,簡潔的現代感。這些在旗袍印花圖案中多有出現。這些圖案與旗袍相得益彰,花朵與樹葉交相輝映,幾何圖案更是為旗袍帶來了不規則的整體美。

[1]王玉潔,劉文.民國旗袍印花圖案變化研究[J].紡織報告,2018(6):57-58+60.

Ⅳ 民國時期的旗袍美女:坐姿風情萬種,站立更顯誘人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是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這段時間中國處於特殊時期,軍閥混戰,但此時的文化發展倒也沒慢下來,還是有許多仁人志士涌現,女性在這段時間也逐漸登上歷史舞台

民國美女穿旗袍,從後面拍著視角,顯得更加誘人,圖為一群穿旗袍的民國美女,個個在江邊眺望,誰能猜到她們都在幹些什麼嗎?

Ⅳ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一定對裁縫巧紅和朱局長情人唐鳳儀民國時期的經典服飾——旗袍影響深刻吧。以下便是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的起源、變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示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八面玲瓏,風情萬種,但成熟背後缺依然有一顆少女的心。同時唐鳳儀妖嬈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襯,女性將旗袍優美的線條充分展現出來,旗袍將女性特有的嫵媚體現的淋漓盡致。

裁縫巧紅的著裝著代表的是民國時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著。那種普通女性穿的長袍和男性的長袍都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大眾的含蓄之美。長袍將男女身體的大部分都包圍起來,沒有旗袍的妖嬈,沒有旗袍的開衩,拍迅但在當時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飾。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發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發、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友指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紀好賀配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綉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松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

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

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

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准。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Ⅵ 旗袍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民國時期旗袍有什麼裝飾紋樣

1.植物紋樣。花草等植物紋樣是民國旗袍上運用得最多的紋樣。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植物被提煉出來構成紋樣元素,與女性所處的生活環境非常協調,跟動物紋樣相比顯得更加柔和,因而更加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傳統的牡丹、芍葯、荷花等花卉紋樣深受人們的喜愛。中國傳統文人墨客所喜好的梅、蘭、竹、菊等題材也經常出現在旗袍裝飾紋樣之中,顯示了人們高潔的品格,和整體淡雅的風格成為一體。很多西方流行的紋樣,比如具有浪漫色彩的玫瑰花紋樣在民國時期也受到追捧,但並不是用寫實手法呈現,而是以被適當概念化和抽象化的玫瑰紋出現在旗袍上,鼓勵女性追求浪漫的生活。

Ⅶ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是一種我國女性的傳統服飾,很多女生都是非常喜歡穿旗袍的,但是對於旗袍的年代,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那麼我們便來了解一下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最初是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貴賤都穿的一種長衣。因為當時清代滿族人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於是他們穿的衣服也就被人們習慣地叫做「旗袍」。辛亥革命以後,受到當時滿族女子裝束簡練自由風格的影響,旗袍也趨於簡化,20世界20年代中葉,在上海出現了一種新式的長至腳面的馬甲,時髦女子一般將它罩在大袖的短襖外,從而取代了長裙的地位。後來人們講短襖的兩只袖子移植到長馬甲上,於是就生產了民國新旗袍的最初款式。進入30年代,隨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傳入,中國人開始注重強調人的體形,這時出現了一種「改良旗袍」。這種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所有不合理的舊式結構,採用了西式服裝胸省和腰省得設計理念,突出了女子的豐胸細腰,使袍身更為合體,女子的曲線一覽無余。這種改良旗袍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旗袍的結構。從此,旗袍徹底脫離了旗女之袍的舊有形式,形成了完美成熟、華麗性感的造型。

旗袍是什麼時候穿的
一般是在春夏秋部太冷的季節穿,或者在室內有空調系統的環境穿。一般來說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氣炎熱,所以建議大家在夏季選擇透氣性好,又不易發生褶皺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選春秋季穿的旗袍的話,建議你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做成的旗袍。這種旗袍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不太建議大家選擇人造絲面料旗袍,這種面料容易產生靜電,影響衣服的貼合性。至於真絲面料呢,其實本來柔軟高貴的絲綢是最適合做旗袍的,但是很多內行人都說,絲綢是最華而不實的選擇,因為絲綢很難保養,一坐就皺,洗了又易壞,色澤也不飽滿。

旗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旗袍樣式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Ⅷ 民國女子服飾的發展歷史,民國女子服飾有什麼特點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樣式多樣,很多人覺得旗袍是一個代表。旗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很多人喜歡穿,因為可以顯示出女子的優雅氣質和優美身材,也是女性突破以往裹腳束縛的體現,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女子的變化尤其大,很多上層名媛也是身著旗袍,出入高檔場所。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更多的是體現了當時的氣息,那就是自由和平等。很多人呢穿著不再是那種束縛式的,而是舒服樣式的,現在的女子感覺跟那個時候是一樣的,清新自然大方是那個時代女子服飾發展的特點,也是對中國古代服飾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現在的很多服飾,基本上是延續民國時期的那個理念,你喜歡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嗎?

Ⅸ 旗袍的發展和演變歷史及各個階段的特色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

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

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

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

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

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

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

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

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

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

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

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

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

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

「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

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

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

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

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

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

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

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

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

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

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

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 *** 和 *** ,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

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

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

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

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與民國旗袍變化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牛仔褲配什麼紅色鞋子好看嗎 瀏覽:760
如果用馬甲搭配衛衣 瀏覽:825
寶寶褲子短了怎麼接好看 瀏覽:574
怎麼系日系校服蝴蝶結 瀏覽:742
黑色羽絨服韓范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356
金朵絨羽絨服專賣店 瀏覽:424
藍上衣配藍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439
cf主播帽子 瀏覽:885
珠州童裝批發城 瀏覽:571
男式軍綠中長款羽絨服搭配 瀏覽:616
紅色旗袍背景圖片 瀏覽:912
旗袍的樣式有哪幾個 瀏覽:438
中老年女裝冬裝媽媽裝 瀏覽:717
在黑色褲子染了泥怎麼去掉 瀏覽:394
個成都童裝批發廠家直銷 瀏覽:161
靴子搭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859
醉酒藍白校服 瀏覽:891
男士雙層拉鏈衛衣圖片 瀏覽:660
方格子紅色襯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702
綠色外套配啥顏色打底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