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很多我們現在年輕人都不曾了解到的文化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旗袍的文化歷史。
1、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來源於滿族,屬於滿族的代表性服裝,後來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繹,一直流傳到現在,旗袍是一種非常女性化的服裝,特別的好看。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大,旗袍在現在也是一種興起的服飾。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2、旗袍的文化
旗袍,作為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之一,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論,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為當今世人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服飾之代表。旗袍不僅擁有獨特的形式美感和裝飾美感,更是傳統中國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例證與產物。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
近幾年旗袍風開始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國粹的東西,很多明星也是帶起了旗袍風,例如:張予曦、宋軼等人,她們穿起來像是畫里出來的一樣,很美。
曼妙的身段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
纖細的腰身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雖然現在已很難看見身著旗袍、左手執油紙傘、右手執香扇的雅緻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舊嚮往。
⑵ 中國旗袍對現代服裝發展的影響三千字論文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代表。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的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都綉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聚起,帝國主義的堅船歷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裝扮中開始釀成,日後旗袍演化成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式。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女子蓄意要模訪男子......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二十年代的上海興起了一種新式旗袍,最初類似無袖的長馬甲,罩在短襖外,後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二為一,長至小腿部,大袖口,有的袖子裝上西式的克夫,造型還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比較平正,接著下擺線上升至膝部,當然這就淘汰了長褲,到了30年代是興收腰,使旗袍更加貼體,牽細的腰身。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其基本輪廓已臻於成熟,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標准服裝。「民國初年的時裝,大部分的靈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領減低的不算,領口還挖成圓形,方形,雞心型。」 從此可以看看出旗袍也在西方文化傳入的影響下開始變化。進入50年代,中國人民積極地投入戰後重建國家的運動中。廣大婦女與男子們一樣走上社會的各行各業,獻身於新中國的建設。這時的旗袍多數做得很貼身,小袖口,不能適應快步及大幅步的運動,使婦女們在社會活動中感到極不方便,再加上新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更樂於接受一些新穎的東西。此時,上下褲的裝束代替樂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慶日子和外事活動時還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現。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為「四舊」而被徹底否定,進入80年代,我們才又看到旗袍在街頭閃過,這說明,十多年都沒有人穿,也沒有人提及的旗袍,事實上一直活在廣大婦女的心裡。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旗女之袍和旗袍是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重視圖案;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第二,旗女之袍內著長褲,有時袍下露出綉花的褲腳;而民國旗袍內穿短褲或三角褲,著絲襪,開衩處露腿。民國旗袍的衩有時開得很高,1934年就有幾近臀下的。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清代織物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圖案纖細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邊,曾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多印花,裝飾簡約。第四個差別是旗人之袍等級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國旗袍則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為等級身分的標識漸己淡化,而成為顯示個人消費水準和審美情趣的一個側面。旗袍是中西合壁的產物,雖脫胎於清代旗人之袍,卻已具備了獨立的、與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風格韻味。不管旗袍怎麼變,有一些關鍵是沒有缺的,各種基本特徵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一.立領:完全是中國式的.在英語中被稱呼為『chinese coller』(中國領)。二.手工盤扣:做盤扣的方法很多,有手逢襯線法機縫明線法,都按照圖樣把長繩或管狀布帶手工盤好固定。三.裁剪:最能體現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所以好的裁邊師傅不會只是三圍,要會量出更多的尺寸,然後加以裁剪。四.裝飾圖案:旗袍的圖案非常講究,清代裝飾曾達到登峰道極,華麗無比,現代圖案多提取個性元素放大使用,成者將原有的圖案加以簡化,繁多的鑲、滾中挑出一道作為領、袖、襟、擺等處的紋樣。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裁著文明,顯露著修養,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上千年的服裝文化之精華,成為中華女性最具代表的傳統服裝。旗袍的這一獨具的品格,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被美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肖佛爾所欣賞,他在《服裝設計藝術》一書中說:「中用服裝的風格是簡練,活潑的它的式樣是更多的突出自然形體美的效果,柔軟的絲調服裝並沒有歐洲古典服裝那樣繁瑣的折襇,當設計為曲線的輪廓,這是主要的造形手法,使女姓們在行動中能展示她們的苗條的形體,折枝花卉的刺銹用系在服裝上是靈活的不呆板的,看來富生氣,使人感到愉快。」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亦憂舉手足間是東方女性的婉約被淋漓展現,這之間除了了個人氣質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所揮之不去的魅力,自《花樣年華》放影後,整個中國也掀起了一股旗袍風,各種樣式花型的旗袍在大街小巷中出現,設計師們開起旗袍設計工作室,專賣店等等。旗袍流傳至今,已從生活服上升為禮服,近年來,在宴會領獎,做秀宣傳時,經常看到旗袍的影子如2000年的電景節上身著中國的紅色旗袍的鞏俐,也有很多其他明星,以旗袍體為禮服出現在各種場合,包括外國明星,又如:每場模特大賽或華商小姐等都會有旗袍專場走秀或領獎的那一剎那,著裝旗袍的佳麗們更是散發光彩。不但如此,美麗的新娘們,也願盡展東方神韻,留下美麗的一刻,2006年3月4日,「我是格格,2006格格旗袍新品發布秀」在北京展覽舉行,設計師們在清朝傳統格格穿著的旗女旗袍中吸取精華,又立創新。本次活動也成為2006中國國際婚博會暨第三屆北京結婚展的做一個重大部分。作為禮服,其款式和花樣也是隨之變得越來越繁多絢麗,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旗袍的線條外,服裝設計師們在設計剪裁時,保留旗袍的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帶、袢、袋等附件的特點,在工藝上採用收肩、飾花、穿珠片等手法加強肌理效果,在構造上,採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領、低領、無領等,同時又把繪畫等姐妹藝術作為旗袍的裝飾手段,那些畫有花鳥、京劇臉譜等圖案的旗袍,不僅設計新巧,而且風格典雅,富有韻味。另外,生產技術的創新,工藝流程的改進,新材料的使用,都為旗袍形成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2007年6月8日,上海公布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83項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中,[中國紡織報訊] 。旗袍製作工藝是上海藝術研究所和部分老字型大小服裝企業聯合申報的項目,專家介紹說,真正的旗袍要求純手工量身定做,目前旗袍的製作工藝涉臨失傳,加強保護屬當務之急,看來旗袍對現代服裝設計影響是很大的。旗袍的歷史已達五百多年,當年旗女腳登花盆低鞋身穿長袍時,未曾想到旗袍會一統華人女性天下,日本已故畫家原龍之郎總結:「高領托住了下顎,頭部姿勢必然端正,即使是坐著時,旗袍的開衩處腿並攏的姿勢也能收到美的效果。」 旗袍款式上的許多元素,被國內外很多服裝設計師所採用,時裝化的旗袍或帶旗袍風味的時裝,是近幾年設計界的焦點之一。時裝雜、時裝表演和參賽的作品中常有旗袍的出現。同時也涌現出一些因此而聞名的設計師。姚紅在1983年參加《時裝》雜志社和日本《時苑》雜志社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時裝文化獎」設計比賽中,以一款「海水江牙紋」旗袍時裝獎一等獎。這系列時裝很有清式旗袍的風味。寬松的有線造型,倒大袖百色絲織面料鑲滾深藍色天鵝絨邊飾、圖案提取了清朝官服中的「海水江牙紋」。姚紅作品的得獎,反映了評委乃至中國服裝界權威們對旗袍的期望。接下的許多品牌,時裝發布會上也常見旗袍的影子。 活躍於60-70年代的皮爾·卡丹(Prerre Cardin),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他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義大利的瓦倫蒂諾(Valentino),也都嘗試過旗袍的造型。旗袍領、旗袍開衩的方式更是在時裝秀和設計大賽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旗袍能夠恰到好處的顯現女性的曲線美,這也就是時裝設計中所謂的「高貴的單純」,這種單純的式樣雖然不如西方裙服那麼復雜多裝飾,但卻又能反映人自身的美,這種美來自於身材和氣質,使人感到愉快。正因如此,旗袍獨特的審美趣味才突破了國界,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贊賞。綜上所訴,新世紀到來之時,世界已經進入到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文化融合的氛圍之中。服裝界再也沒有數個世紀以前某種風格「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輝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種風格的輪回和交替,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的興奮點始終在震撼著時裝界。快速的變化波及著整個世界,旗袍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內涵、獨特的審美意韻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給現代服裝帶來新的沖擊,也給現代服裝文化增添了新的閃光點,使設計師對其情有獨鍾,對現代時尚的影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模仿和再現,它是現代服裝設計師全新的創造。旗袍是一個經典的寶庫,從中吸取靈感見人見智。著眼點不同,設計意圖不同,借鑒和發揮的手段也不同。「旗袍精神」只有一個,旗袍時裝卻千姿百態。
⑶ 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中國旗袍
起源與發展
起源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0世紀20年代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20世紀30年代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20世紀40年代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風姿再現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贊。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大陸內地舉行的奧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都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旗袍已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符號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⑷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4)旗袍互推文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⑸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一定對裁縫巧紅和朱局長情人唐鳳儀民國時期的經典服飾——旗袍影響深刻吧。以下便是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的起源、變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示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八面玲瓏,風情萬種,但成熟背後缺依然有一顆少女的心。同時唐鳳儀妖嬈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襯,女性將旗袍優美的線條充分展現出來,旗袍將女性特有的嫵媚體現的淋漓盡致。
裁縫巧紅的著裝著代表的是民國時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著。那種普通女性穿的長袍和男性的長袍都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大眾的含蓄之美。長袍將男女身體的大部分都包圍起來,沒有旗袍的妖嬈,沒有旗袍的開衩,但在當時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飾。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發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發、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紀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綉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松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
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
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
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准。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⑹ 旗袍的寓意和特點
1、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
2、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幾經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適合了當時的風尚,促進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誕生幾乎成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
4、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點
旗袍樣式多樣,基本都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為開襟半襟形式,立領盤組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展現女性的端莊優美與迷人曲線,非常適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徵。旗袍是傳統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作為時裝,章顯女性的婉媚,承載著女性身上的雋永和優雅。
三、旗袍的花紋樣式
1、花草圖案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草圖案,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蓮花等,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花紋圖案。
【梅】
梅花凌寒獨自開,所以堅韌、經霜傲雪等特質在人們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徵福祿壽喜財;梅花和喜鵲一起出現時,又代表著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蘭】
蘭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旗袍上以蘭花作為裝飾,也能夠凸顯女性的溫婉氣質。
【竹】
高風亮節,堅韌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紋樣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綠的竹葉點綴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飽滿,雖然菊花的印象屬於悠閑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圖案卻有著富貴長壽的寓意。
花草圖案是旗袍紋樣當中運用最多的花紋,既可以簡單簡約,也可以富麗華貴。
⑺ 旗袍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我對這方面沒什麼了解。
我給你找了,看看幫得上忙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來)
http://wenku..com/view/3a23057502768e9951e73831.html(特色)
不過感覺談特色的有點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點張顯出來
⑻ 給你的外國朋友jack寫一封信介紹中國的旗袍英語作文
「旗袍」在英語中有一個固定的詞,不過是一個loanword,外來語,寫做cheongsam,是從廣東話Cantonese里來的。我們也可以拼寫為qipao或者chipao:
Thecheongsamisabody-huggingone-pieceChinesedressforwomen;themaleversionisthechangshan.,.
旗袍是中國一種緊身的連衣女子服飾,男子的被稱為長衫。英語中也用mandaringown來表示這種服飾。
清朝時候的旗裝是很寬松的,1900年之後,在上海,旗袍的樣式發生了改變:
,.AsWesternfashionschanged,,introcinghigh-neckedsleevelessdresses,bell-likesleeves,.Bythe1940s,.
現代版的旗袍很貼身,更能顯出女子的身材,為上流社會的女性所推崇。旗袍的式樣也跟隨西方時尚而變化,出現了高領無袖、喇叭狀袖子和黑色蕾絲泡泡鑲邊的款式。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旗袍已經有很多種不同材質和配飾。
旗袍和長衫的那種標志性小立領被稱為mandarincollar,ashortunfoldedstand-upcollarstyle,而旗袍的那種盤扣被稱為frog,或者Chinesefrog,frog在這里不是青蛙的意思哦,意為一種用細繩做的扣飾:
Afrog().
盤扣是一種裝飾性的編織狀扣子,用來扣住一件衣服的前襟。
以下這篇關於中國旗袍的完整介紹內容,應值得你參考:
CHINESECHEONGSAM(QIPAO)
.
Thename"cheongsam,"meaningsimply"longdress,"'sGuangdongProvince(Cantonese).,however,itisknownas"qipao",whichhasahistorybehindit.
,theyorganizedcertainpeople,mainlyManchus,into"banners"(qi)andcalledthem"bannerpeople"(qiren),.-piecedresswhich,likewise,cametobecalled"qipao"or"bannerdress."(Manchu)Dynasty,,withlaterimprovements,.
,.Itsneckishigh,collarclosed,anditssleevesmaybeeithershort,mediumorfulllength,dependingonseasonandtaste.,withaloosechest,afittingwaist,andslitsupfromthesides,.
.,,scarves,sashesorfrillstogowithit.
,,.Ineithercase,,eleganceandneatness.l.
⑼ 請思考作為年輕的一代人,我們怎樣用自己所學專業將海派旗袍的服飾圖案設計傳
作為年輕的一代可以將旗袍的款式印在其他服飾上
另外就是不斷的革新旗袍的款式
讓大家都穿的舒適和休閑
⑽ 有一部耽美小說是講娛樂圈的,小受有一部戲穿著女式旗袍,小攻看到了,他們兩個就在試衣間makelove
好想看~~~同求
看過一篇有同樣情節的,受穿旗袍,攻和他ml的文叫被迫負責,不過不是娛樂圈文,小受是異裝癖,攻也很蠢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