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1)旗袍訓練形體操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㈡ 堅持哪些瑜伽訓練,能練出前凸後翹的身材
前凸?後翹?試試這組瑜伽動作,旗袍通通抱回家!
旗袍,對於每個女性來說不僅僅是一件服飾,更是一種古典美,代表著一種樂觀知性的生活狀態。旗袍能將一位女性的美麗、優雅、知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旗袍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將旗袍的美表現出來,首先你的腰要足夠細,臀部足夠翹,胸部要足夠挺,腿要足夠細,這樣你才能把旗袍的美完整表達出來。
也許很多妹子都會說前凸後翹的S形身材誰不想要,關鍵得有這身材啊!試試以下這幾個動作,讓你前凸後翹,旗袍通通搬回家。
1、樹式
這個體式有助於增強腿部力量,預防坐骨神經痛、臀骨關節僵硬、風濕等,也有助緊實臀部線條,預防臀部扁塌下垂。
A.坐在地面上,曲雙膝,兩腳腳掌貼合,雙手自然放於雙腳背處,調整呼吸。
B.屈左手肘,左手緊貼耳邊向上伸展,吸氣,軀干帶動右臂向左扭轉,右手掌放於左腳背1公分處貼地。
C.右腿抬離地面向上伸展直至左手無助右腳背,右腳尖朝上,目光看向左膝處,收緊腹部,保持3-5個呼吸。
D.軀干回正,右腳放回原來位置,變換右側重復上述動作3次。
旗袍,盡顯東方女性之美,想要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嗎?那就試試這幾個動作吧!
㈢ 穿旗袍拍藝術照如何擺姿勢
我在教攝影班學生擺旗袍姿勢時,讓他們記住兩個字:狀態。一個是動作的生成,一個是動作的過程。
戴耳環的狀態,是戴的過程,在動作過程中產生美感。
寫書法的狀態,是整個運筆過程的全神貫注。
觀看圍棋的狀態,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情態的凝神靜氣的過程。
賞花賞梅的狀態,是小碎步一路風景,人在畫中游的過程。
觀魚的狀態,是靜動相宜,投入的過程。
梳頭的狀態,是保持淺笑安然的過程。
喝茶、吃點心的狀態,是慢時光打發光陰的過程。
擺弄留音唱機的狀態,是調理心境的過程。
還有撫琴、打傘、喂金魚、看書、的狀態,講究平心靜氣漸入佳境的過程。
穿旗袍擺姿勢,動作不宜過大。
在景別控制上,應以全身為好。
色彩搭配上不宜大紅大綠高飽和。
身材不好的應避免穿過於緊身的旗袍。
謝謝系統推薦。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原則上,所有中國女性都能夠穿旗袍示人——所以旗袍的受眾面還是挺廣的。旗袍不只是適合拍攝藝術照, 只要攝影師願意動腦子研究, 就算是穿著拍攝生活照,效果也是蠻好的。
想要拍攝好旗袍藝術照,首先要知道旗袍都有哪些款式,分別合適哪些年齡段和什麼氣質的模特穿著;其次,是根據款式來設計拍攝方案——包括拍攝時的環境、背景、道具,拍攝時的用光等等;最後,是如何引導模特……等等。
說到旗袍的款式,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不以為然——旗袍不就是只有一種款式嗎?
說實在的,旗袍還真就不是只有一種款式。
基礎款的旗袍是立領、搭襟,兩邊開衩都是民國之後的改良版本。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差異化的服飾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所以,改良旗袍,也成為了 時尚 單品當中比較耀眼的一款。
打個比方來說,少女款的旗袍,有設計成A字裙的,也有設計成前開衩的;而媽媽款的旗袍,除了兩邊開衩之外,還可以設計成後開衩的。
旗袍的款式不一樣,拍攝風格就不一樣了。
穿著旗袍的模特年齡和氣質不同,在拍攝時所採用的神態和姿勢也肯定不同。
原則上,旗袍適合所有中國女性穿著。學生可以穿少女款,母親可以穿媽媽款。款式不同,風格也不一樣。穿著者的氣質和年齡肯定也大不相同。
如果旗袍是以穿著者的年齡來區分的,那麼,穿著少女款式的旗袍,可以選擇一些能夠展示出青春活力的拍攝環境,比如學校操場,山野戶外,公園 綠地 ,甚至是比較卡哇伊的甜品屋,繁華的商業街頭,都能夠成為少女旗袍的拍攝場地。
拍攝媽媽款的旗袍,可以選擇稍微古雅一些的拍攝環境。拍攝環境中最好要有帶著古風氣息的道具。
室內布置可以考慮仿古瓷瓶,鏤空屏風,太師椅,茶具;室外可以挑選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比如,亭台樓閣。
在引導模特拍攝媽媽款風格的旗袍時,可以讓模特手拿油紙傘站在室外,或是拎個柳條箱,緩緩而行拍攝背景;也可以讓模特在室內優雅地品茶,插花,看書,撫琴等等。
我的分享是手放在小肚腩,讓身材顯得勻稱。還可以利用道具,如扇子、油紙扇等拍照。選好背景古風、山水、古典茶幾、茶室里等背景!還有就是穿旗袍合照、拍背影等
穿旗袍拍藝術照如何拍攝姿勢?
當身體正面朝向鏡頭時,頭部應該稍微向左或是向右轉一些,照片就會顯得優雅而生動;同樣道理,當被攝者的眼睛正對鏡頭時,讓身體轉成一定的角度,會使畫面顯得生氣和動勢,並能增加立體感。
對於女性被攝者來說,表現其富於魅力的曲線是很有必要的。
通常的做法是讓人物的一條腿實際上支撐全身的重量,另外一條腿稍微抬高些並靠著站立的的那條腿:
正確的坐姿是讓其身體向前移,並保持挺胸收腹,這樣可以避免肩垂肚凸的現象。
旗袍穿著獨有著婉約美、曲線美、含蓄美,拍藝術照姿勢要體現古典的婉約、清麗、內斂、優雅的女性的柔美。
拍旗袍藝術照在站立的時候,雙腿應閉合的擺出優雅的站姿,主觀上要有意識的挺胸直腰,雙手自然的放在小腹前,自然而優雅。穿著旗袍在坐下的時候,雙腿優雅的隱藏在裙擺下面。雙腿應閉合,注意小腿的擺放姿勢 。
側著身子拍比拍正面要好看的多。
正著身子拍的時候,不要筆直的站著,盡量不讓身體在一條垂直線上。
可以擺一些「作」的動作,提一下鞋子,讓整個人的狀態看起來自然而有風情。
走起來,讓畫面看起來有動感,帶著風的魅力可以飄到屏幕前。
身體微微向旁邊側一點,讓身體呈現S型,嫵媚的氣質就出來了。
單手叉腰,單腿彎曲,線條感非常明顯,好看。
靠著點
靠著點東西拍,讓身體有個支撐,更能擺出不一樣的pose,也能和周圍的景和物搭到一起。
靠著牆拍,加上昏暗的燈光,這張張曼玉的旗袍照讓多少女子入了旗袍的坑!
靠著綠葉牆,景也是畫中的一部分,很和諧。
綠皮火車很有鏡頭感,復古的調調和旗袍很搭。
靠著門,靠著欄,都是不錯的一種選擇拍照的小技巧。
坐著拍
穿旗袍宜靜不宜動,坐著的時候比較多,拍照的點也比較多。
可以坐著,雙腳並攏,手上拿個小扇。
可以站著,輕倚在古城門邊或是牆邊。
也可以站在花海的里
,低頭淺笑。
也可以借周圍的背景,擺符合氣質的姿勢,也可以是走路時的每一個動作。
又或是不經意的回眸一笑,
可坐在椅子上,雙腳並攏,手上拿一把小扇子
站姿
拍旗袍的照片,站姿是最能體現女性曲線和優美身姿的了!可怎麼站也是非常有學問的,注意拍攝的角度,好的站姿可以無限拉長我們的腿部線條哦!
兩腿可以前後分開,但是距離不要太大,這樣顯得不優雅,可以讓腳在照片底邊,腿一定要往外伸,這樣才能顯得腿長。
站著拍照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適當地有一些小動作,比如說是抬頭仰望天空!回望間,感受花,感受草,感受歲月靜好。
也可以低下頭來,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白蓮一般不勝涼風的嬌羞!
坐姿
對於旗袍的坐拍那是非常有學問的,想要端莊典雅的范兒,就可以端坐在椅子上,手臂自然下垂,雙手可以疊放在腿上,也可以略過耳畔,很有韻味!
再拍照時注意角度,不要太過仰拍或俯拍,最好腿要向左下角或右下角往前伸,腳丫子不要往上翹,腳尖往前平伸。
側坐時,手肘可以輕搭在扶手上,上身端正,兩腿自然安放,就會有顯出一種憂郁的感情在裡面。
回眸
最難忘的也最簡單的就是回眸了,背對著鏡頭,輕輕一轉身,雙眼明動,回眸一笑,萬種風情盡顯其中。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最是難忘那回眸一笑,萬般風情繞眉梢!
背影
身穿旗袍背影悠長,真的很帶有意境!背影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再配上絲絲陽光灑在女子姣好的臉龐上,畫面感十足!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穿旗袍的女士是最能體現出東方美女的韻味,在拍攝手法手,重點女人形體美,用側拍拍攝出女人的形體曲線美,拍攝動作避免過大,通過細步拍攝出高貴、優雅。或通過緩慢側轉身,使身體舒展,高速連拍,使動靜結合,照片更加有活性、唯美。
㈣ 女人必看:99%穿旗袍的女人,並沒有把旗袍穿出味道
每一個東方女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但每個人對旗袍的理解和認識不同,演繹出來的風格和氣質也會不一樣!
北方旗袍清韻創始人,羽依老師曾經說過,99%穿旗袍的女人並沒有把旗袍穿出味道!如果沒有這「三挑」,即使你穿上旗袍也只是旗袍女人,並不能稱得上是旗袍美人!
一挑:學會挑旗袍
挑選旗袍是有很多講究的,買了不適合自己的旗袍非但不會讓人變的更漂亮,反而會有一種違和感。
1旗袍的色彩
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但是切記要挑品質好的,不然穿不出雍容華貴,反而顯俗氣。
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
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華麗的圖案和顏色,根本壓不住,更加適合顏色明麗鮮艷的、改良版的短款。
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白色:適合比較講究生活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女性,局部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亮片,會顯得非常的雍容華貴
2旗袍的款式與尺寸
旗袍最能體現體型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穿旗袍時要特別觀察自己「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如果體型較胖的話,建議試試收腰的A字旗袍,對梨形身材的女生來講有拉高腰線的作用,可格外突出上半身的線條,同時遮蓋住下半身臃腫腿部和臀部,能起到平衡身材的效果哦!最好再搭配大V領,視覺上拉長脖頸曲線,露出性感鎖骨,能讓上半身看起來更纖細。還有微胖人身胳膊都不細,盡量別選無袖款,露出粗胳膊看起來會很不協調,也打破了旗袍的清新和仙氣氣質。其次,必須檢查領子、衣身、袖子、紐扣等細節之處。
3旗袍的領口與人的臉型
旗袍的衣領也是旗袍很重要的一個靈魂,衣領的款式有很多,像是元寶領,鳳仙領,上海領,水滴領等等。我個人是不太建議大家做水滴領,因為很多迎賓小姐的旗袍都是做的水滴靈。還有就是旗袍的衣領不是越復雜就越好,要適合自己的身材。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女士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女士適合穿無領的。
4旗袍肩線。
市面上的旗袍肩線往往都是方方正正特別規整的。我覺得這樣方正的肩線並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傳統的旗袍肩線的處理都是非常柔和的,一般都是落肩設計,看起來有一種溫婉的魅力。
5旗袍的材質
旗袍的面料也很有講究。有真絲旗袍,絲綢旗袍,絲絨旗袍,棉麻旗袍,香雲紗旗袍,雪紡旗袍等。夏季穿旗袍以清涼為主,所以夏季穿旗袍首選是真絲或者香雲紗旗袍,這些材質穿在身上吸汗能力很強,透氣性也很不錯,集舒適與好看與一體。如果是追求性價比的女性,那麼夏季建議選棉麻旗袍比較好,既舒適透氣又實惠。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春夏秋季節應考慮清薄的料子比如真絲,顏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華貴。
6旗袍與鞋子的搭配
盡量不穿黑顏色的鞋子,如果有條件應該穿真絲綉花或絲絨緞面鞋,其次可以穿紅皮鞋,但亮光皮鞋應放在最後考慮。長款旗袍的長度最好垂至腳面。
7要講究內衣的穿著
旗袍的穿著有講究,必須穿淡顏色的連褲絲襪,以防襪頭從旗袍開叉處袒露顯得非常不雅觀。特別禁忌冬天因為怕冷而穿旗袍時內穿長褲,這樣不倫不類完全破壞了旗袍的美感。另外胸衣、內褲的尺寸要合體,以穿著後身體流暢為宜。內衣的顏色不要外泄,內衣盡量不選深色,需與旗袍的顏色和諧統一。要防止胸衣肩帶下滑。穿無袖旗袍時還要注意腋下的清潔。
8旗袍的盤扣
去傳統的旗袍店你可以發現有很多不同的盤扣。很多人覺得盤扣就是越繁瑣越好看,但其實也不是這樣。旗袍是非常講究平衡的一種衣服。盤扣要和旗袍的整體風格相配。
9旗袍的開衩問題
旗袍有高開衩和低開衩,其實不同的開衩位置有不同的美。但是如果你是穿長旗袍想要行走便利的話,那麼我還是推薦高開衩的,低開衩可能會束縛你的活動。但如果你穿的是到膝蓋長度的旗袍,那麼我就不太建議穿高開衩的,因為穿不好可能會有一種風塵味。
二挑:旗袍挑身材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很多人都有一種旗袍情結,旗袍精緻的做工時時刻刻都在展現著東方女性的優雅。雖說旗袍很美,但是它對女人身材的挑剔度也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為何旗袍需要定製的原因,收腰、窄肩是旗袍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如果你的身材不夠完美,那麼很難把旗袍的美感穿出來。如果身材有以下這3個「特徵」的女人,並不適合穿旗袍。
1手臂肉肉多
旗袍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修身」,從領口到袖口,從胸部到腰部,都要經過精心的測量才能夠定製出自己能夠駕馭的旗袍,如果哪一個部位差了一分一毫都有可能穿不進去或者撐不出氣場。貼身的旗袍會暴露你的手臂曲線以及維度,如果你的手臂肉肉多,那麼很容易被暴露出來,顯胖又臃腫。
2腰上肉肉多
雖說旗袍是修身剪裁,但是對於微胖的女人而言就不是修身,而是放大缺點了,旗袍的設計原理就是凸顯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所以收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你的腰部贅肉比較多,或者有小肚子的話,穿上旗袍就會暴露你的這一個缺點,看起來很不美觀。只有腰細並且沒有贅肉的女性,才能完美駕馭旗袍,穿起來才會顯氣質。另外,體型均勻的女性也是可以嘗試穿旗袍的,哪怕身材不是特別苗條也沒有關系,但一定要要選擇深色系的旗袍,這樣看起來才比較顯瘦。
3圓身骨架大
骨架大是困擾很多女性朋友們的一個點,小骨架的女孩子很好藏肉,無論穿什麼都不會顯得臃腫,而且有種小鳥依人的感覺,但是大骨架即便是瘦到皮包骨,一旦穿上衣服還是會顯得很壯實,特別是本身骨架就大,還有點微胖的女人,穿這種旗袍呈現的效果那隻有四個字--「虎背熊腰」。
莫怨旗袍太挑剔,因為女人的美從不將就。從旗袍設計伊始,旗袍就要求女人要有曲線玲瓏的身段,要有娟麗優雅的氣質。當然,我們一直以來也有很多人似乎都有這樣的誤解,穿旗袍就是要很瘦才好看,其實不是的,比起瘦,旗袍更注重展示女人的體態之美。肩膀,腰腹,還有脖子,這三個地方好看的話,基本上穿旗袍就不會難看到哪裡去了。
當然,羽依老師也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身材可以修煉,懶惰無法改變!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如果你想要曲線玲瓏、娟麗優雅,就來找羽依私人優雅定製,她能幫你1天設計出方案,3天給你浪漫驚喜,量身設計、投入操作、部位鍛造、美化身材,你都不用操心,她已經幫助1396位想要改變的女性,成功打造麯線身材,提升優雅氣質!推薦加她助理依午吧六吳寺五舅要要靈,她98%的客戶都來自於老客戶推薦,有很多優秀客戶形體定製的案例。
三挑:旗袍挑儀禮
旗袍禮儀是女人穿在身上的一種語言,當你身穿旗袍時,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你的一舉一動就已經足夠代表你的形象了。所以穿旗袍時,不僅要彰顯女性獨特的魅力,還需要展示良好的儀態!
1穿旗袍要特別注意行為舉止的姿態
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女性優雅的儀態主要包括食的姿態、立的姿態、站的姿態、行的姿態、笑的姿態。穿旗袍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翹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觀的;公眾場合大聲喧嘩、旁若無人高聲打手機都是不文明的行為,這與穿旗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2穿旗袍要有出色的儀表禮節
對女人來說,動人的風度和儀表比美貌更重要。她為女性加分增添無窮的魅力。所以穿上旗袍必須要自律,禮節周到,學會微笑;寬容待人,善解人意;提高素養,修煉自己。
3穿旗袍一定要淡妝
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妝色清淡典雅,自然協調,是對面容的輕微修飾與潤色。在淡妝前要清潔一下臉部,可用纖長類睫毛膏和亮度較高的淡色唇彩強調一下眼睛和雙唇。近視者上台演出最好戴隱性眼鏡。中老年淡妝一般需要准備最簡單的工具有:眉筆、粉底露、眼線筆、腮紅、眼影、口紅。不要在公共場所補妝,特別當著大庭廣眾補妝是很不禮貌的,補妝應到洗手間或化裝間。
4穿旗袍要打理好自己的發型
自己要根據頭發的長短、厚薄設計發型;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形象和身份設計發型。使旗袍與發型的搭配相互協調。現在很多女性為了追求美觀,選擇假發裝扮自己,建議購買假發要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盡量適合旗袍裝束。戴假發時要注意掩蓋自己原有的真發,否則真假發全露頭上,反而讓人看了不舒服,沒有了美感。
5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
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穿旗袍要堂堂正正,剛柔並濟
穿旗袍腰要正,頸要直,整個人的精神面貌要好,這才能顯出它的端肅雅正來,所以旗袍的這種穿著方法也註定了它的高貴性。道家有人體自有陰陽的學說,女子雖陰柔,溫婉秀麗,體貼倍至,非常的柔韌,但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女子柔中帶剛,看似柔弱,內心非常堅強,面對困境、強權,不為之所辱、所折,這種文化素養是中國民族傳承千年、經久不衰的歷史所推崇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旗袍的輝煌還將繼續!尊禮國際禮儀作為一家女性雅學與禮學服務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旗袍文化傳承並發揚光大,我們有最好的旗袍導師團,有中國知名旗袍儀態培訓導師、北方旗袍清韻導師羽依老師!同時我們也呼籲,女性同胞們在5個中國傳統節日里,可以身著旗袍,將旗袍文化傳播遠揚!
最後,也希望每一個女人都能愛上旗袍,穿出味道,走出風骨,靚出文化!
㈤ 西安市高新區旗袍走秀培訓班哪裡有,
西安市高新區丈八街辦、二環路南環西段捷瑞公園。
1、西安市高新區雅韻形體禮儀培訓店,從事藝術培訓的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位於西安市高新區丈八街辦。
2、晗尚模特綜合素質培養位於二環路南環西段捷瑞公園,具有旗袍走秀培訓。
㈥ 學校禮儀隊形體訓練的時候為什麼要求統一脫掉襪子穿高跟鞋呀
作為禮儀小姐正式活動時都是要穿高跟鞋的,而且一般穿的是短裙的正裝或者旗袍,是要露腿的,為了好看要麼光腿要麼穿肉色的連褲襪,顯然不能穿任何樣式的露出襪筒的短襪。再者,如果穿高跟鞋,穿著棉襪不合適,要穿就穿絲襪。但絲襪太滑了,鞋子稍微大一號就會掉鞋,而光腳穿高跟鞋能增大腳與鞋之間的摩擦力,不容易掉鞋,是最合適的
㈦ 旗袍平時穿可以嗎有什麼講究嗎
旗袍平時也可以穿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
現在的旗袍,少了幾絲隆重正式,多了幾分隨意閑適,大可不用一提旗袍就抱著只能欣賞遠觀的態度,敬而遠之。在穿著旗袍的時候,要想將旗袍穿得更得體。
穿旗袍體型不能太瘦。現在的人追求以瘦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減肥,但是過度減肥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從美觀上來講,太瘦的人反而只有骨感了。穿旗袍就適合稍微圓潤一點的身材。
穿旗袍要淡妝,不適合濃妝、誇張妝容。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妝色清淡典雅,自然協調,是對面容的輕微修飾與潤色。
傳統的中式服裝搭配耳飾是非常經典的,面對這樣挑人的大紅旗袍,大概也只有一代不老女神林青霞能完美駕馭。而能與此旗袍交相輝映的無疑是青霞教主耳畔的碩大珍珠耳飾,典雅大氣隔著屏幕撲面而來。
身著旗袍的女人有一種別樣的韻味,無論是大家閨秀的端莊還是小家碧玉的清純,或者是優雅婦人的溫婉,一襲旗袍都可以詮釋得淋漓盡致。
旗袍對人和身材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什麼人都穿都好看的。
身材最好的是肩寬腰細胸部堅挺飽滿,五官端正秀麗,氣質優雅舉止文靜的女性穿是最美的。旗袍必須緊貼身體,不能鬆鬆垮垮的,必須像皮膚那樣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才好看。旗袍展示的女人凹凸玲瓏的身材,旗袍顯示的是女性的端莊文靜秀氣。
旗袍是中國獨有的具有典型中國風的傳統女性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穿上旗袍的女性可以展現自己凹凸有致的身材和婀娜曼妙的身姿。
旗袍是最能體現中國女性,優雅柔美韻味的服裝,那份東方神韻,宛若古典的花。
開放在時光深處,任憑光陰的打磨,仍舊存留著那份獨特味道。
多少女子都夢想著,有一襲華美的旗袍,得體地穿在身上,風姿綽約,盡顯妖嬈。
就像有一段隨心的愛情一樣,舒適地存在著,亦是一種安然。
復古與典雅,精緻而高貴,這是對旗袍的真實寫照,經典的,往往也是不易過時的,迄今為止,反倒是成為新一輪的時尚之選,是人們對美的追求,對氣質的要求。
長款絲綢旗袍裙文字復古旗袍,穿出你的氣質與美麗。清新高雅的款式,讓每個人都喜愛的裝扮,形成腿長的視覺效果。精緻的花紋,顯得優雅大方,貼身的剪裁,完美映襯身形,展現女性身體曲線的優美。
旗袍在所有人的眼中大概是天生就擁有著一種優雅溫婉又帶著性感的氣質,渾身上下都籠罩著一股古典溫婉的氣息。
㈧ 為什麼旗袍很難穿得好看得體
1、旗袍裝更適合珠圓玉潤的身材
古韻十足的旗袍,展現出來的是女性的優雅和從容。帶著一種溫婉的魅力,有著幾分性感的姿態。將女人的嬌媚與個性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這種旗袍裝對女人的氣場要求就非常高,尤其是像這種比較冷峻的風格,不太適合一些甜美姑娘的穿搭,所以穿起來也總會顯得不是那麼得體大方。
㈨ 大家可以給些關於旗袍的資料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㈩ 旗袍的穿著和設計的計究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