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兩女旗袍包餃子

兩女旗袍包餃子

發布時間:2023-05-29 17:57:23

㈠ 結婚女方有什麼講究 女方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婚姻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人生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那麼結婚都需要准備什麼呢?在中國傳統的婚禮的習慣中,房子之類的大部分傢具都是由男方准備的,但是有些細節女方也應該做足,結婚時女方都需要准備什麼呢?結婚時,女方需要准備的事情主要有購買一些物品和一些禮儀,來看看下文是如何進行羅列的吧。
結婚女方有什麼講究
一、女方已經懷孕的,結婚擺酒必須選日子
為什麼呢?因為女方如果懷孕了,就有了我們所說的「胎神」,胎神就是寶寶未出生之前的一種狀態。如果不選日子,有時候無意之中選的日子會有犯到胎神或沖到胎神的情況,這樣祥橋就容易有一些懷孕不穩定的情況出和宴陵現,這是一定要注意的,這種情況下,必須選吉日。
二、男女雙方八字沖的比較厲害,通過選日子可以制化
有的情況是,男女在合婚的時候,遇到雙方八字相沖的情況,生肖相沖、或是配偶宮相沖、又或者是大運相沖,一般人遇到這種都比較的擔心,擔心是不是會刑克對方、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如果在結婚擺酒選日子時能結合一下這種情況,通過日子進行一些制化,是可以減緩或減輕這些影響的,不是說化解雙方的這一沖,而是通過日子來主動加強雙方八字裡面中有利的部份或力量,這是可以的,這是一種調節的作用,有其益處。
三、結婚擺酒時,涉及到要安新床、鋪新床的,要選日子
有的地方風俗里,結婚擺酒時有重新安新床或鋪新床的習慣的,這種時候要告知命數師一起選擇吉日,而要安新床,就涉及到風水、方位吉凶的問題,這裡面就有一個旺氣、煞氣、衰氣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日子去調整,方為完備,以化煞催吉之用,這是有道理的。
四、擺酒結婚時家裡有老人久病的,要選日子
這一種情況,有些人會忽視,因為會以為,家裡有老人病了,結婚是喜事,能沖喜,這是一般的想法、觀念。但從擇日的角度來說,初病之人,沖喜一沖就好;但是對於久病的老人,元氣已傷、衰氣已久,一沖,往往最容易出事。所以,擺酒結婚擇日時應該告知命數師擇日時候有這個問題,家裡有人老人是久病了的,一定要選好日子,選日子時,不能沖久病老人的年命、或八字等等,這也是重要的。
五、再婚時,結婚擺酒最好選一個日子
生活中,有些人在再婚的時候,結婚擺酒,無論是儀式還是場面,都比較的簡單,這是對的。但是對於再婚來說,自然命中就有不利於婚姻感情的信息,在再婚的時候,最好選一個好的日子,對於婚姻,也是有一定的制化、調節作用的。
1、在新郎的服裝上面,女方准備回禮的時候,也可以准備襯衫、皮鞋、皮夾等等,也可以根據新郎的喜好而定,回贈的物品最好能夠暗示良好寓意,代表著吉祥幸福美好。你們的婚禮也會在這些吉祥、充滿祝福的回禮中得到認可。
2、紅色臉盆。一個紅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幫阿公、阿婆買的各一雙的皮鞋和襪子及帽子各一。鞋子里需放置襪子、3節花生、糖各2塊。 另一個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帶籽萬年青一盆;兩盆中均放置些紅棗子、桂圓及柏樹枝(小捆)。並覆蓋紅喜字在上面。
3、紅色桶、子孫桶,外面用大紅布包裹,桶內放置8樣物品。 分別為:紅花生、紅棗、桂圓、五個紅鴨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衛生紙、柏樹枝一小捆。另一個桶放滿米,上面放置的是紅棗、桂圓,兩桶上面均放置柏樹枝(小捆)和紅喜字,紅布包裹。
4、糖罐子:這喚戚個也是要一對的,裡面放一些糖,寓意甜甜蜜蜜。
5、床上用品准備2套。一套帶去夫家給公婆的:紅色百子被1條、枕1對。 一套鋪新床上的,由以下4部分組成:
(1)傳統紅色百子被、綠色龍鳳被各1條;
(2)墊被3床、蓋被3條(羽絨、羊毛、蠶絲各1;
(3)枕頭2個,雙人枕1個;
(4)鋪床用紅色床品一套;
6、女方家事先可以准備搪瓷臉盆2個,並且在盆內放置栗子、桂圓、錢幣、紅棗、花生等等東西,這些都起到良好的寓意,希望夫妻二人早生貴子,幸福圓滿。
7、紅箱子:這個就是傳說中的壓箱底。
8、也可以准備水晶餃子,建議包的餃子精緻小巧一些,新娘子因為當日是帶妝狀態,所以盡量讓新人方便進食,避免擦掉新娘子的口紅。在禮餅、禮炮、香燭這些物品上,都要回贈給男方,最好是半數退給男方。
現在結婚,幾乎沒有不擇日的,根據中國的位理學原理,結婚擇日要以女方的「生辰八字」為准,同時參看男方的生辰八字,以及考慮男女雙方父母的情況等,才能挑選出一個好日子。可見婚姻擇日要以女方為准。位理學上擇日的一條原則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為主,並參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話說:「子靠出生時,女靠行嫁年」,可見女方擇日之重要。若是把此原則顛倒或不顧,將會導致婚後的婚姻出現問題,甚至離婚,新人們萬萬不可忽視。
女方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一、具體標准
1、廚房用具
1、大家電:空調、電視一般都是兩個。冰箱、洗衣機。
2、小家電:電飯煲、餐具一套(有一百多頭的,也有八九十頭的,還有五六十頭的)、筷子兩盒、熱水瓶兩個、掛燙機之類的可以看需要購買。
2、紅色臉盆
一共准備兩個臉盆。
一個紅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幫阿公、阿婆買的各一雙的皮鞋和襪子及帽子各一。鞋子里需放置襪子、3節花生、糖各2塊。 另一個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帶籽萬年青一盆;兩盆中均放置些紅棗子、桂圓及柏樹枝(小捆)。並覆蓋紅喜字在上面。
3、紅色桶、子孫桶
外面用大紅布包裹,桶內放置8樣物品。 分別為:紅花生、紅棗、桂圓、五個紅鴨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衛生紙、柏樹枝一小捆。另一個桶放滿米,上面放置的是紅棗、桂圓,兩桶上面均放置柏樹枝(小捆)和紅喜字,紅布包裹。子孫桶,又稱子孫寶桶。故名思義,是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與子孫對碗,紅木箱櫃一起成為姑娘的嫁妝三寶,陪嫁時必不可少的。
4、糖罐子:這個也是要一對的,裡面放一些糖,寓意甜甜蜜蜜
5、床上用品准備2套
一套帶去夫家給公婆的:紅色百子被1條、枕1對。
一套鋪新床上的,由以下4部分組成:
(1)傳統紅色百子被、綠色龍鳳被各1條;
(2)墊被3床、蓋被3條(羽絨、羊毛、蠶絲各1);
(3)枕頭2個,雙人枕1個;
(4)鋪床用紅色床品一套;
6、小孩肚兜的數量根據男方家族代數確定
當然,女方家在准備女兒嫁妝的時候也要適自身的經濟條件而定,畢竟給女兒的嫁妝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對女兒婚後幸福生活的一種美好祝願,關於結婚嫁妝用品的一些禁忌,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哦。
7、紅箱子:這個就是傳說中的壓箱底
結婚女方陪嫁清單——其他非鋪床用床品若干
喜糖:男方准備好糖,送到女方處,換取紅蛋以及小孩肚兜3個、鞋子、襪子、帽子。官帽(要有帽沿的,買鴨舌帽就行)
二、新娘的行頭
1、結婚禮服一件
2、小禮服一件
3、鞋子兩雙
4、回門衣服一套
5、首飾若干
現在大多數的新娘婚禮到當天都是准備兩套衣服。一套婚紗和一套中式的旗袍或格格裝。
在婚禮當天的早上,新娘在自己的家裡或酒店,就已經換上了婚紗,等待新郎接親的到來。這身婚紗,從接親開始,一直穿到婚禮儀式的結束。婚禮儀式結束後,新娘去酒店的化妝間,去換已經准備好的中式服裝。換好中式的服裝,可以穿這身衣服給來賓敬酒,一直到婚宴結束。婚宴結束後,新娘就可以穿這套中式的服裝回家了。
三、新娘出嫁當天帶的東西
床上用品2套、拖鞋兩雙、睡衣兩套、 襪子兩雙、內衣褲兩套(都是男女各一)、牙刷牙杯2個、牙膏1支,沐浴露洗發水護發素、紅色臉盆2個、帶蓋紅桶2個、 小孩洗澡紅盆一個、毛巾兩條、浴巾兩條、化妝箱一個含鏡子頭梳(鏡子要圓的不能方的)、肥皂盒一個、喜娃娃一對、痱子粉、廚房圍裙、 化妝品一套、大小碗盆等各10件、錢若干、喜碗、喜杯等、准備裝禮金的紅包一個。由於陪嫁物品較為瑣碎的,需要在籌備整理時,按類分好,並交由專人保管。一般由家中較穩重、有經驗的長輩管理更為妥當。
1、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隨。
2、女方得派一近親男童(一般為新娘胞弟或近親族弟)手執陪嫁之箱櫃鑰匙前往,現在一般只要隨同前往即可,名為「押嫁妝」。
3、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妝用的各式車輛工具一律系以紅綢布,以示吉慶。
4、送嫁妝的人員、車輛宜為雙數。
5、男方得給送嫁妝的人員喜煙、喜糖和喜錢。給押嫁妝男童的喜錢應略多。
6、忌陪送床、鍋、鍾。
7、可由新郎新娘分用的物品,如被褥、臉盆、面鏡、茶杯、枕巾、椅凳、花瓶等,宜為雙數。

㈡ 陳數「旗袍女王」的稱號是如何得來的她有哪些過人的本領

陳數這個名字,陌生又熟悉,給她的印象是前段時間熱播的《和平飯店》,她扮演的冷艷的高智商特工陳佳影,著實令人驚艷。一位男士的氣質是內在修養、外在言行舉止、待人處事方式等等的總和,」到底陳數身上那種從容的氣質,是怎麼練出來的呢?

演員經歷

三、四十歲的中國女演員,有些台詞不過關,有些表演不多面,這兩樣都不錯,也許人生品質不高,陳數成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許不能說是第一,但肯定在第一的位置。


一位講究儀式感的女性,是很從容的,因為她真正活在生活中,再平凡的日子,也會因她而閃耀著小幸福
。陳數的從容,還表現在她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強的自控。進入行將將近二十年,毫無意義的社交活動一直不多,閑暇之餘,她寧願與家人在一起,或獨自一人,靜靜度過,把生命,完整地交給自己。

㈢ 根據你的了解,你能說出滿洲人有哪些特有的習慣或風俗嗎今天我們還有保留嗎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來,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早先,滿族在入關以前和在入關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住房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民房」;一種叫做「官房」。民房,是滿族中的平民百姓所住。一般來說,平民住兩間正房,安置鍋灶。屋內頗為講究,設有三鋪炕,西炕最為貴,是給貴客住的,北炕為大,是全家人長輩人住的,南炕為小,是家中小輩人住的。如小輩的姑娘、媳婦們,可住在南 炕上。可見滿族人的大小輩是很講究的。官房,滿族的官人多住「官房」。官房也叫「營房」。例如:康熙設置「木蘭圍場」後,這里設有三品總管一員,筆帖式四員、委署驍騎校十六員、領催十六員,滿州八旗兵四百五十人。木蘭圍場,共劃分七十二圍按八旗方位,每旗設「營房」一個,共設了八個「營房」。每個營房統管五個五個「卡倫」(滿語漢譯哨所),共有四十個「卡倫」。滿族的官兵們,主要住在營房(即官房)。這種「官房」一般是四間一幢的房子,用大石條壘成高高的台階。住這種「官房」的人 ,只有居住權,沒處理權。滿族人住的房子,多開南窗和西窗,這樣能冬暖夏涼,生活得舒適些,滿族人——尤其是女人,睡覺的姿勢十分講究,大都側身躺睡,這樣顯得「體面」,睡覺時,也不能用手托腮而睡,用手托腮而睡是哭相,不吉利,如今,圍場縣一些年邁的滿族人,多講究睡覺姿式。

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在過去是很講究的 。滿族人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餑餑(即平時人們所說的粘豆包)。。每當忙完老秋的時候,便開始打掃庭院,各家各戶備好米酒,淘米作糕(當然,多指生活較富裕的戶,窮人做不起)。還要由本姓的「穆昆達」(族中的尊者)主持殺豬辦家祭。祭祀祖先,共賀豐收,並祈禱全家安好,人畜興旺。快到春節的時候,滿族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幫忙包「哎吉格餑」(滿族語,漢譯餃子),他們幫完西家,忙東家,互相包餃子,表示歡樂和睦,熱熱鬧鬧,一直忙到臘月三十,包好餃子吃不完時,就隨時凍好,隨時儲存,放在「哈什里」(滿語,漢譯倉庫)中,以後現吃現煮。當然,蒸好的黃米餑餑也凍上,現吃現熱。黃米餑餑,名堂很多,花樣很多,有其詩情畫意,如蘇葉餑、荷葉餑、澄沙餑、蜜果餑等很多種類,有帶餡的,也有不帶餡的。其形狀各異,如金山形、觀音形、牡丹形等,還有做成魚、蟲、鳥、獸等各種動物形狀的,形象逼真,令人贊嘆。過春節時,各家各戶多在除夕吃手抓肉,還做有滿族獨特風味的白煮豬肉,炙豬肉;在糕點中,喜歡做「薩其瑪」。在除夕晚上,要進行迎財神活動,從夜間十二點開始,直到王碼電腦 。春節這天,到處都是歡樂氣氛。在家家戶戶大門口、庭院的影壁前,早已習慣地堆好了雪台,雪台上擺上亮晶晶、明晃晃的冰制燈籠(即冰燈)。冰燈的樣子很奇巧,千姿百態。冰燈象徵春回大地,生活充滿光明和吉祥。過了春節至正月初五之前,滿族姑娘和女婿可以向娘家父母和岳父母進行拜年,互相祝願更美好的未來。

穿戴

早先,滿族人的穿戴,有其自己民族的特點。男女的服飾和姑娘、媳婦的服飾均有不同。一般來說,男人穿長袍,外罩馬褂,頭戴小帽墊兒,腦後梳一條長辮子。腳穿雙臉鞋,鞋面綉雲子勾紋。而女人則是自頭頂盤髻,佩戴耳環,身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外罩小坎肩,腳穿木底綉花鞋。在綉花鞋底的中央,鑲一塊木底兒,形似馬蹄,所以也叫「馬蹄底」或「龍魚底」、「四閃底」等。滿族女人,在過去自幼不纏足。滿族女人的發式,按其年齡和身份是有區別的。少女,多梳「抓揪」。已婚的婦女,頭發往上梳,盤在頭頂上,用銀簪一別,叫做「大公頭」。早先的滿族青年男女,都愛把一種寶石鑲在衣服上、帽子上、馬鞍子上、刀柄上、荷包上等,象徵著喜慶幸福。而寶貴人多穿麻布衣服。窮苦人則用狍皮、鹿皮為衣。這與長期過著半農半獵的生活方式有關。當滿族人由東北入關之後,富人的衣服開始講究起來,一般多穿綢緞,平民百姓則穿布衣。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服飾和漢族人日趨一致。比如穿旗袍的習慣,已被全國婦女所採用。滿族女人不纏足的習慣和優點,也多被其它兄弟民族婦女所採用。現在,在圍場縣一些偏僻山村的滿族婦女——尤其是老年人的服飾,還保持著過去的裝束和發式。滿族人穿衣服很注意整潔。無論內外衣穿幾件,都必須將衣扣扣整齊,很講究風貌。這一優良傳統,一直保存至今。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婚嫁

滿族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滿族男女到結婚年齡時,平時較注意打扮。婚前的姑娘喜歡用「吉納衣爾哈(滿語,鳳仙花)的液汁兒,調上白礬,染紅指甲(說這樣可以除瘟祛病,月月吉慶)。這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從中可以說明這個民族是嚮往吉慶的。男女青年定親時,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中先提親。先後提親必須去三次。每次都托媒人帶上一瓶酒。當第三次去時,才能知道女方是否願意成親。如果女方把第三次帶去的酒留下,就表示女方同意成親了。如果拒收,表明雙方的親事未成。所以,滿族人有句俗語:「成不成,酒三瓶」。成親後,男方送的彩禮,全部做為姑娘的財產。定婚之後,姑娘在出嫁之前,針線活兒多起來。她要綉枕頭,綉煙荷包和錢褡褳一類的東西,作為結婚後使用。而煙荷包則是留給公婆使用的。滿族舊時婚娶時,利用花轎(後改花車)。結婚前三天要殺豬,准備待客。在男方迎娶新娘時,可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姑娘由家哥哥、姑舅大娘、叔伯大娘、嬸子等人送親。而姑娘的父母、姑姑、舅舅不去送親。娘家和婆家各同時出發,一送一迎。雙方在中途相遇時,要進行「換車」,即新娘由娘家送親的車上,改坐在婆家迎親的車上。這時,兩家的車在中途辭別,各返回自己的家中。第二種形式,男方花轎(或花車)到女方家的大門前時,女方家把大門關上,怎麼辦呢?男方就用滿族語作種種懇求之詞,女方才將門打開,讓迎娶的車將新娘接走。男方把新娘娶進門後,先要坐床。當揭開帳子時,參加婚禮的人要合唱滿文「喜歌」。喜歌的大意是:

從南方來了一對鳳凰,

飛翔著帶來了吉祥。

鳳凰恩恩愛愛白頭到老,

有苦同受有福同享……

但因年久,這支喜歌基本失傳,一些滿族老人已回憶不全了。

新娘子進婆家的第一天拜過堂後,要在炕上「坐帳」一天,也叫「坐福」。當天晚上,新房裡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兩個酒壺和兩個酒盅兒。新郎和新娘手挽手地圍桌繞三圈後,便進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紅蠟燭,通宵不息。外屋有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叫作「拉空家」。或也可有人用黑豆往新房裡撒,熱鬧兩個小時左右,人們自散去。(但結婚時,也不盡一樣,例如北京的舊時滿族人結婚時,在婚禮之時,新郎要拈弓搭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次。這可能是氏族社會搶婚時的遺風)。

結婚後的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領著去拜見鄰里街坊的長輩人,行家禮,這叫做「分大小」。結婚三天後,新娘帶上新郎回娘家。

滿族人的家規很嚴。兒媳婦對公婆每天要做到「早請安」、「晚問好」。平時,新媳婦想回娘家時,必須先向公婆請假。公婆准許兒媳在娘家住幾天,就住幾天。新媳婦臨走前,要向公婆行叩拜禮。她從娘家按時回來後,新媳婦要先到公婆面前請安、問好,然後才回自己房中。

平日里,如有親朋邀請公婆前往時,如公婆不能去時,由兒子先問二老:「可否由兒子、兒媳代替去呢?」經二老同意後,方可去親朋家中。待兒子、兒媳由親朋家回來後,先向二老「道安」,說道:「偏二老的飯了!」。滿族人結婚二年之後,家庭禮節漸少。

信奉薩滿教

我國少數民族多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滿族人是信奉薩滿教的。

薩滿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沒有廟宇和神祠,沒有專職的教徒,但有侍候「老佛爺」的人,叫察瑪。

察瑪有點類似佛教中的和尚和道教中的道士,但又不盡相同。因為察瑪純是兼職義務的娛神者。察瑪可以結婚成家,還要參加生產勞動。成人察瑪也沒有什麼特權,不得什麼報酬,僅僅是受到族中人的尊敬。察瑪有男有女。但姑娘不能當察瑪。婦女要當察瑪,在婚後可以。當察瑪的人,都是自願的,並由父母許可,出自一種許願。例如,身體有病,可以許給「老佛爺」當察瑪,侍候「老佛爺」,這樣可以去病消災。怎樣去當察瑪呢?是要經過「老佛爺」的考驗的:每年的舊歷七月七日這天,想當察瑪的人,上山採回一種達子香葉來,曬干後,碾成細面,用籮篩出來。老察瑪點燃後,將這種達子香放在想當察瑪的人鼻子下,接受達子香煙的熏陶,等「三撇力」達子香燃盡時,如果被考驗的人流出鼻涕和眼淚,這就意味著想當察瑪者心誠。否則,就是心不誠,不能收當察瑪。經過這種考驗後,當上察瑪的人,要向老察瑪學習祭神。

祭神時,察瑪進行一番打扮,穿上色彩鮮艷的神衣,腰間繫上二十二顆形如鋤褲的串鈴,手拿抓鼓。抓鼓是用狍皮蒙的扁鼓,用鼓鞭很有節奏地敲打,並在老察瑪的教導下,學習「繞炕沿」,走舞步,扭動起腰肢,進進退退地扭起來,用最虔誠的心,來表示對「老佛爺」的尊崇。新察瑪最重要的是學習神歌。神歌是用滿族語唱的,是用來歌頌先祖功德的,以祈求祖先保佑和降福的。當新察瑪在祭神中邊唱邊舞學成之後,就可以隨老察瑪一起去祭神了。

當上察瑪後,就是「老佛爺」的人了,察瑪的父母去世時,察瑪可以不在死者身邊。據考察,圍場早年的滿族人,是有察瑪祭神活動的。新中國誕生後,這種活動基本上不曾見到了。

嗑啞叭頭

滿族人的住房內有三鋪炕,其中西炕為貴。西炕又叫「佛爺炕」,女人是不能坐的,一般的客人,也不能睡西炕。只有姑老爺才能睡西炕。狗皮帽子、有狗皮鞭梢兒的鞭子,也不能放在西炕上。

西炕為何如此神聖呢?因為在西炕上供奉著「佛爺匣子」。佛爺匣子是極為神聖的,一般人不能看。滿族祭祀的神,不是虛構的上帝和佛祖。在佛爺匣子里,珍藏著本族的先祖和本民族功臣的王爺像。裡面還有十八位尊神。除此外,還有宗譜。宗譜里記載著這一家族的歷史,如這一家族的興衰變化,祖先的功德和貢獻。佛爺匣子里還放有香燭祭品、綾子架、桌帷子。滿族人家到了龍虎之年時,要修譜。因為子孫不斷增多,所以每隔一定年限,就要修譜一次。修譜,分為族譜和家譜。修譜的方法是:在祭祀時,由穆昆達准備三個冊子:一個冊子登記已經身故的人;一個冊子登記出生的人;一個冊了登記族中(或家中)新娶的媳婦之姓氏和旗分。修譜時,要殺豬祭祀,族中人都要到場。修譜完畢,也要珍藏好。滿族人在祭祀中,有的人家還供奉「蠻耶」。蠻耶也是一種佛像。有用木製的,也有泥塑的,還有的是銅鑄的。但供奉蠻耶的位置不在西炕,而是在連著廚房的「堂房炕」上。在蠻耶的旁邊,一年要放兩雙豬皮靰鞡,意思是供蠻耶巡視和保護旗民時穿用。實際上,蠻耶也被尊為神。但是,滿族人的祭祀活動中,尤其是「跳家神」時,耗費很大。有些窮苦滿族人無力舉辦這么大的活動,怎麼辦呢?那就採取另一種祭祀儀式——嗑啞叭頭。由此可見,滿族人既不「跳家神」,又不「嗑啞叭頭」,在舊時滿人中是沒有的。總是要採取一種儀式。如果連「嗑啞叭頭」都不進行,就是對祖先的不敬。這樣,祖先是不會答應的,是要生子孫的氣的。

怎樣進行「嗑啞叭頭」呢?這種祭祀儀式很像北方漢族的還「願心豬」。先要殺一口豬,殺豬人不許進屋,多冷的天,也要在院子里。殺完豬,不用熱水煺毛,而是找三塊大石頭,支上架,燃起火來。殺死的豬,就放在火上燎毛。等把毛全燎干凈時,便將豬頭、豬尾割下來,放在供桌上祭祖。然後再把豬開膛,摘出豬腸子上掛的油,放在鍋中,把小米淘好,也放鍋中,一齊煮熟。再由長者開始從鍋中盛飯吃。全家人由老到小,要這樣盛飯吃。吃飯時,一律坐在外邊,不許進屋。因為吃飯時間在星光滿天的小半夜,所以這種飯叫做「小夜飯」,也叫「達子飯」。

吃罷「小夜飯」把收拾好的豬切成八大塊,再合在一起,放在供桌上。這時才算對祖先的祭祀活動正式開始。首先,由穆昆達率領眾族人,在供桌前叩頭。然後按大小輩數排成長隊,走到屋中,站到西炕前,向老佛爺和祖先叩頭。尤其在叩頭時,誰也不準說話,鴉雀無聲。所以叫「嗑啞叭頭」。嗑頭必須嗑響頭,越嗑得響,越表明對老佛爺和祖先的誠心。嗑完啞叭頭,再把那頭燎凈毛、收拾好的豬,放在架於三塊石頭上的大鍋中煮起來。煮熟後,請族中的眾人來吃豬肉(也請親朋好友來吃)。肉要吃盡,連湯也不許剩下。吃凈肉、湯後,把那三塊架鍋石放在干凈處,不許弄臟。滿族人進行這種祭祀活動,意在敬佛祖,圖吉利,嚮往著更美滿幸福的生活。

滿族禁吃狗肉和愛護鴉:滿族風俗殺狗,禁止吃狗肉,認為烏鴉是神鳥,而且舉行祭祀時,要在索撥竿子上放肉食,對它祭祀。外來的客人,不準把狗皮帽子和狗皮鞭稍放在西炕上。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山海關給總兵李成梁門下當茶童時,被發現腳有七星痦子,正是朝廷要捉拿的「真龍天子」正當李總兵,准備好囚車要捉拿抻送進京時,被李總兵的侍女瓊花得知(也有說李的小妾)助努爾哈赤逃走,騎上大青馬和二青馬由老馬倌帶路飛逃出城。在途中累死了大青馬和老馬倌。事情有敗露後,李總兵活活打死了瓊花。努爾哈赤被追的無處可藏身,只好躲在荒草里忽然飛來許多烏鴉落在身邊,連跑帶累的努爾哈赤躺下後便暈睡著了,追兵趕到,只見烏鴉圍著一具死屍,沒找到努爾哈赤,臨走時,又放起了一把火把荒草燒著,努爾哈赤醒來一看嚇了一跳,定睛一看身邊沒有火,地上濕潤,原來是一隻黃狗用尾吧沾水把火都浸滅狗也累死了。這次遇難,是大青馬、烏鴉和黃狗救了他的命。後來努爾哈赤當了罕王,為了紀念大青馬救主,讓所有朝臣都穿馬褂,袖口和褲角都帶馬蹄形。為紀念烏鴉救架,朝臣們帽子上配有紅穗子和羽毛。為紀念老馬倌,百姓門前都要立拴馬樁子。為紀念大黃狗,八旗子弟不許吃狗肉,不許戴狗皮帽子。違者一律殺頭。

影壁和神竿:滿庭院迎門有影壁,影壁前立一個神竿高六尺許,頂端是風磨銅頂包以紅布,在竿頂約尺許橫一短竿,神竿底部放有三塊石頭石,後背影壁用磚砌成牆頭飾雨塔。這種院落裝飾的來由,傳說:三仙女佛庫倫在長白山天花板池吃了靈鳥銜來朱鳥懷孕,所生之子布庫里雍順第十一代孫努爾哈赤,因受後母虐待,逃亡在外,與七星寶地挖「棒錘」(人參)的八個把頭一起進山尋人參,努爾哈赤用索撥拉棍撥草,棍子下全是亮紅朵子四葉「棒錘」,索撥拉棍到那就有「棒錘」,後來八個把頭與努爾哈赤結拜成把兄弟,賣參換錢,招兵買馬,幾經征戰統一建州各式各部成為罕王,努爾哈赤手中用的索撥拉棍成了滿族人家門前的索撥竿子。在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中說「努爾哈赤出身建州革新家族,其祖覺昌安,交塔克世被內奸尼堪個蘭所殺害,努爾哈赤本人亦曾為建州部守派所不容,流離四方,過著采參與往來馬市的窮苦生活。」上山挖人參要用索撥拉棍,同時要在山上「搭輪子」野炊做飯,採到人參要用背夾子背參下山。這壁影是背夾子放大影,神竿是挖人參的索撥拉棍的修飾,神石就是野炊支鍋的石頭。這三件庭院裝飾,是為了紀念努爾哈赤的物品,也是不忘滿族祖先在長白山裡的三件生產工具。

穆昆達:護圍官兵集中居住的地方,族長官名叫穆昆達,其官不是世襲也不是由上邊任命,是由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擔任,有權裁決族中一切重大事務,祭祀禮儀由他領祭,在婚喪嫁娶時,必須徵求穆昆達的意見。族中也有各種規章、紀律,如偷盜、私奔、挑撥事非、打架斗毆、不孝父母等劣行,穆昆達按規章可以懲處。

佛爺匣子:佛爺匣子是極為神聖的,一般人不能動,匣中珍藏著本族祖先和民族功臣貝勒(王爺)像。里邊還有十八位尊神,十三位是索里條子,五位是高麗紙。此外,還有宗譜,記載著家族的歷史,興衰變化,祖先功績等。

㈣ 錫伯族的習俗

1、服飾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傳統的錫伯族服飾曾吸收過蒙、滿、漢等民族服飾的優點。

2、節日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面。做長壽面時先做好肉湯,然後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徵著送舊迎新。

3、文學

錫伯族的文學藝術內涵豐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民間文學為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民歌、民間故事、諺語、謎語、格言等。民歌又分敘事歌、苦歌、薩滿歌、頌歌、勸導歌、習俗歌、田野歌、打獵歌、情歌、婚禮歌、新民歌等。民間故事有傳說、童話、動物、寓言、神話、謎語故事等。諺語內容多為教人謙虛謹慎、誠實講信、團結友愛,褒貶好惡、勤勞節儉。謎語主要表現為提高兒童智力、啟迪其心智的內容,是老年人和婦女教育兒童的工具。

(4)兩女旗袍包餃子擴展閱讀: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麵食以發面餅為主,也吃饃饃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面。

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他們能歌善舞,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錫伯族是以糧食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麥、稻子、玉米、高粱、黃米、小米等,這和本民族的生產形式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伯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伯族食俗

㈤ 結婚陪嫁超詳細__

結婚陪嫁超詳細__

嫁妝

1.首飾

龍鳳金鐲(1對或者更多)

其他金飾

說明:三金/五金除了男方需要准備之外,現在很多父母也會給女兒買金鐲或者其他金飾作為嫁妝,買多買少沒有定數,有些地區的親戚也會買金鐲送給新娘,寓意對新娘的祝福。

2.陪嫁箱

紅色陪嫁行李箱(1大十小)

陪嫁新衣(1-2套)

喜蛋(紅色熟雞蛋)(6或8隻)

油鹽醬醋(1套)

棗生桂子(不定量)

壓箱錢(66/666/6666/66666元)

說明:擺放:大箱放新衣十首飾+壓箱錢,上撒棗生桂子。小箱放喜蛋+油鹽醬醋+壓箱錢,上撒棗生桂子,壓箱錢最好擺成圓形、扇形、雙扇形,顯多又吉利。

3.陪嫁床品

龍鳳喜被(6/8/10套)

喜慶紅色床品(2套)

婚後床上用品(3-4套)

被子寓意「輩子」,寓意新人和諧美滿一輩子,買的數量無定,4/6/8/10套為主流。

紅色床品主要在婚禮當天鋪在婚房,吉利喜慶,婚後一般不用,所以兩邊婚房各買1套即可,價錢看情況。

婚後實際要用的包括:冬季長絨棉1套+羽絨被1床,夏季絲綿1套+夏涼被1床,春秋純棉2套+被2套,枕芯1-2對,靠墊1-2對,毛毯1床。

4.傳統陪嫁物品

子孫桶(1對)

說明:子孫桶寓意多子多孫,是1大+1小,兩只桶,一隻放8樣吉祥物品(紅花生、紅棗、桂圓、五個紅鴨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衛生紙、柏樹枝一小捆),另一隻桶內盛滿米,上撒紅棗、桂圓、及柏樹枝,兩桶都要覆紅蕾字在上,並用大紅不包裹,搜索"子孫桶「即可買到。

4.傳統陪嫁物品2

長命燈(1對)

喜盆(1對)喜碗(1對)糖罐子(1對)

其他陪嫁生活用品1套

1對紅色台燈,寓意長命百歲,結婚當晚長亮不滅,tb搜「長命燈」可買到。

1對紅色帶囍字臉盆,寓意聚寶,tb搜「喜盆"。

1對紅色帶囍字碗筷勺,婚禮當天吃餃子、甜湯,也可用裡面放一些喜糖,寓意甜甜蜜蜜。

以紅色為主,婚後一般不用,所以象徵性買套喜慶的就好,主要包括:牙刷牙刷杯1對、皂盒1對、拖鞋1對、梳拆運此子1對、毛巾1對、浴巾1對、暖壺1對、剪子1對、圓形鏡子1個,tb搜「陪嫁」可直接買全套。

5.新娘-服飾配件

紅內衣(1套)

紅襪子(2雙)婚鞋(2雙)頭紗(1件)

要選擇搭悄罩配婚紗的內衣,比如露背婚紗要搭配nubra等。船襪或絲襪,買2雙,1雙備用。一雙高跟,一雙半高跟,也可根據婚紗禮服搭配來買。頭紗又稱瘦臉紗,不僅很有儀式感,拍照也好用。

5.新娘-服飾配件2

手套裝(1對)

婚禮當天佩戴首飾(無定數)

晨袍(1件+n件)。

回門禮服(1-2套)

手套不是一定要買,但戴手套更優雅,搭配婚紗使用。如果化妝師會幫忙搭配,則不需要自己購買的。除了買自己的,也可考慮給每位伴娘買一件。回門禮服不能再穿婚紗、裙褂,可穿紅色、粉色、橘色、藍色的晚禮服或小禮服,或者旗袍。

6.新郎-服飾配件

西裝(1套)

襯衣(2套)

皮鞋(1雙)

一定要買定製西裝,婚禮和婚後都可以穿。深色、淺色可以各買一件,深色比較百搭。

6.新郎-服飾配件2

皮帶(1條)

領帶/領結(1條)

領帶夾(1隻)

袖扣(1對)襪子(2雙)手錶(1隻)

這個就隨意啦,買喜歡的牌子就好。如果是婚禮佩戴,領結比領帶帥。領帶夾如果想買好一點,的確比較貴,如果只想買個在婚禮上戴,那幾十也可以買到,看需求。

袖扣也是如此,品牌的和一般的價格差很多,看需求。黑色或藏青色比較好,也可以買一雙平時穿。手錶也是看品牌,價位差很多,一般是娘家買了送新郎。

7.雙方父母-服旅迅飾配件

雙方母親禮服(2套)

雙方父親西裝(2套)

服裝配件(不定)

雙方母親禮服款式顏色要不同,選合適媽媽身材的就好。父親西裝最好也是定製,可以跟新郎西裝選一家。母親搭配首飾、手包,父親搭配的皮鞋、皮帶等。

8.婚包-服飾配件

婚包(一隻)

紅色婚包,婚禮當天用來裝紅包及隨身小物的。

9.敬茶道具

紅色蓋碗茶杯(2套)

紅色跪墊(2套)

注意圖案別有壽等,tb搜「敬茶」即可,別忘買托盤。要喜慶的,tb搜「敬茶跪墊」就可買到

10.婚房裝飾

囍字(1套)

其他裝飾用品(1套)

囍字最好買絨布囍字,有質感,靜電囍字貼窗戶。氣球、拉花等,按需求買,買氣球別忘買氦氣充氣筒。

11.堵門道具

各種堵門道具(1套)

12.婚俗用品

紅傘(1個)

紅腰帶(1條)

紅棗花生桂圓蓮子(若干)

壓床娃娃(1對)

有些地方新娘出門時,伴娘要給撐紅傘,按習俗。有些地方新娘系著紅腰帶出門,腰帶內有纏腰錢。「棗生桂子"陪嫁、撒床、擺盤都要用,按斤買。放在新郎婚房床頭,買自己喜歡的就好。

13.紅包

大小紅包(50+)

送給孩子及工作人員的紅包,還有備用空紅包(有的女方請的人員,需要女方給紅包)。

14.干鮮果品

水果堅果(不定)

零食飲料(不定)

㈥ 春節都干什麼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飯、守歲。祭祖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舉猜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
在除夕游臘這天晚上,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的時候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春節(正磨型Spring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ChineseNewYear),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又稱「過年」「過大年」,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㈦ 漢族的民族習慣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歷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布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姓氏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以官職為姓,如司馬、上官、侯、帥、尉等;
②以職業和技藝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倉庫的姓「倉」,做買賣的姓「賈」;
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為姓,如孟孫、叔孫、王孫、公孫等;
④以封國、封地為姓,如齊、魯、吳、楚等;
⑤以原始崇拜物為姓,如馬、牛、羊、龍等;

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徵為姓,如東郭、西門、楊、柳,李等;
⑦以數字為姓,如伍、陸、萬等。
此外還有些復姓如長孫、賀蘭、呼延,則是由少數民族語音譯而成。
宋朝人編寫的《百家姓》內收入單姓共408個,復姓共76個。近代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已收入單復姓共4129個。常用姓氏不過200個左右,最常見的單姓只有100個,而以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伍、郭、馬為姓的人已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後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謂。號,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陸游,號放翁。

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並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漢族文化特徵和心理特徵。如有的用「富、貴、財、祿」等字,希望發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壽」等字,希望健康長壽;有的用「棟、傑、俊、才」等字,希望發達成材。男子用動物命名時,多用「鵬、龍、虎、豹」,象徵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則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徵雄偉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應用「鳳、鶯、鸞、燕」等字和「蘭、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溫柔、賢惠。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這里僅選其中的一部分,以顯示其層次關系。
第一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長二輩)
第二層: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長一輩)
第三層:(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襟兄(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晚一輩)
第五層: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晚二輩)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幾代之後,大門的後代與小門的後代相比,同輩人可能差上幾十歲,並不因此而影響輩分關系,常常會有長鬍子的孫子或懷抱著的爺爺。所以,漢族常「大門轉小輩」之說。
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例如:鄰里間同齡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稱,年輕人稱父輩同齡人為大伯(大爺)、叔叔、大媽(大娘)、嬸嬸、姑姑、姨等,稱祖父輩的同齡人為爺爺、奶奶、姥姥、老爺等。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如兒子給爸爸、媽媽寫信,信內應稱「父母親大人」或「爸爸媽媽」,而在信封上的稱謂則有角度問題了。稱Ⅹ先生或職務為宜。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裡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文化心理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使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這就在人們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漢語所特有的語用特點。
首先,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強調。因此在言語交際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別。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交談時都必須使用稱謂,這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還作為一種尊稱,大量用於非親屬的交談者身上,如稱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認為是對對方的尊敬,表示關系的親密。
重視長幼的宗法觀念被移用到社會的人際關系,就變為等級觀念。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提倡長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們對有官職的談話對象歷來有以職務相稱的習慣,在古代這就被認為是敬稱。在交際中為了抬高對方的地位,往往就壓低自己,於是有了一批與敬稱相對的謙稱,如貴姓--敝姓、府上--寒舍、賢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見--愚見、淺見。
其次,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與個性,而強調群體。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相連的,它與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為了強調人際關系的親密,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談話者;中國人見面後常以對方的私人生活作為問候的內容,如見面問「吃了嗎?」倒不是真正擔心你會挨餓,僅僅是表示關心,表示親熱。
至於問你工資多少,多大年齡,有無對象,或有幾個孩子一類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也是密切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表現,是所謂的東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來則似乎有了干涉別人「隱私權」的嫌疑。
漢民族對性和性別問題上的保守傳統也造成了男女性別在言語交際中的用語差異。一般說來,男性用語比較直率、隨便,女性用語比較含蓄、莊重。用與性有關的字眼罵人,在男性中的出現率遠遠超過女性。因為傳統觀念雖然也認為男性使用這些字眼並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諒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體統,似乎理所當然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婚姻
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
「納彩」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後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然後卜卦「合婚」;「納吉」即為「訂婚」;「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徵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
從古至今,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別,但基本儀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禮」中以「親迎」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哭嫁、撒谷豆、「舉火」、「潑水」、障面、穿紅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轎、「跨馬鞍」、拜堂、撒帳、交杯、鬧房等。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近代隨著社會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面變異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漢族雖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納妾現象較為普遍,近代俗稱「討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婦一般不準改嫁,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理學興起,規矩甚嚴,有的基本要終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舊時除明媒正娶外,還有買賣婚、表親婚、換親婚、轉房婚、招養婚(俗稱「入贅」)、典妻婚、童養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育俗
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後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父親,後看母親,然後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喜蛋」。
滿月,稱為「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發,俗稱「剃頭」,辦酒席慶賀。有的地方規定農歷四月初八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漢族對小孩的滿月已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農村還比較重視,往往要請滿月酒。
周歲,是小孩從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歲這一天要測試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簍,以及各種食物、衣服於桌,讓孩子自取,取中者為其前途之往兆。現代漢族對小孩周歲普遍較重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般都要給小孩拍照留念,並做新衣服,吃雞蛋面條以示祝賀。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的還辦生日酒,款待親戚朋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周歲粽子的習俗。這種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長,寓意孩子快長大。
古代漢族男子到20歲時,選擇吉日,敬請賓客,由父親在宗廟里主持冠禮。《禮記·冠義》記載:「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女子15歲時行笄禮,《儀禮·士昏禮》中對「笄」的注釋說:「笄,女之禮,猶冠男也。」冠禮和笄禮的舉行表示人已成年,可以結婚了。近、現代早已不實行這些禮儀,只是在年滿20歲時往往比較隆重地慶賀生日,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家舉辦生日酒,宴請親戚朋友;一般人家也要略備酒菜,吃雞蛋面條,舉家相賀。
喪葬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服飾
自古到今,漢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後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或是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
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後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後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現代漢族的服裝,男的以中山裝為代表,女的以旗袍為代表。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
發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發,結發於頂加冠,清代改剃發結辮,青年以辮長為美;民國後剪辮留短發,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漢族女子發式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單辮,或雙丫髻,中年婦女多梳長髻,老年腦後梳纂兒。民國後不少女子改剪短發,留發齊耳。現代漢族男子發式已無特色,女子仍以梳長辮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式。
修飾,古代漢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齡均留胡蓄須,女子15歲行笄禮,俗稱「開面」。古代婦女還有束胸、纏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習俗。
佩戴方面,古代漢族盛行佩玉,不論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從臍入,現在農村小孩尚興戴肚兜。舊俗小孩出生要帶「落地圈」,意為落地平安,一至五歲要戴「天官鎖」,又稱「長命鎖」。
漢族建築
漢族居房建築的民族形式為斗拱挑檐的木結構,俗稱「大屋頂」。這種民族形式的住房建築,最早萌芽於半坡遺址草泥木柱網結構和河姆渡遺址干欄式榫卯結構的房屋。經過長期的交流和融會,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築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漢族住房建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梁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漢族建築布局的特點一般是平而向縱深發展,分上房下房、正房側房、內院外院,樓最高不過二層,往往形成左右嚴格對稱,庭院與建築物融為一體,封閉獨立的住宅建築群。
漢族建築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現在,城市雖出現不少高層住房建築,但重要的建築物往往採用漢族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如北京的十大建築就保留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在農村,北方仍流行四合院,南方還興建五間堂。新的建築材料雖已出現和普遍使用,但大量的、基本的還是「秦磚漢瓦」的磚木結構或泥木結構的房屋。
禮俗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漢族十分講究禮節,禮俗別具一格。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漢族對於不同的對象均有相當的禮節,分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隸拜九種,稱「九拜」。後經發展、演變,一般最常見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種。
打拱,就是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稱之「納萬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見禮則相反。作揖,除拱手外,還要彎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長揖之分。高揖即雙手高舉,長揖除拱手高舉外,還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禮。打拱和作揖往往連用,大約是古「九拜」中之「振動」演化而來。這種禮節無尊卑上下之分,為平輩之間的常禮。在古代漢族民間,友人相遇也往往邊說「謝」,邊打拱作揖相讓,以示尊重。
跪拜,是漢族的一種莊重的禮節,主要包括稽首、頓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頭至地並停頓一段時間,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禮節,常作臣對君之拜。頓拜,即頭叩地,通用為下輩對上輩、下級對上級的拜禮。空首,是手著地,拜頭至手。此外還有隻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時極流行。
辛亥革命後,隨著封建君主制度的廢除,跪拜禮遂被廢止,但並未絕跡,直到解放後才徹底摒棄,但民間下輩對上輩有時也偶用此禮以示敬重。同時,打拱作揖的禮節也漸被握手禮、舉手禮、注目禮、問好禮以及點頭招呼所代替,但並未完全絕跡。

尚紅貴黃
在對色彩的崇尚上,漢族有尚紅色、貴黃色的習俗。
尚紅,早在《禮記·檀弓上》就記載說:「周人尚赤」。這種「尚赤」風土人情在漢族古代有許多表現: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赤縣神州」;「赤鳥」被視為瑞鳥,又被作為太陽的別稱;純潔善良之孝子被譽為「赤子」,忠心赤誠的高尚品德稱為「赤心」;商、周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的主要原料銅,被譽為「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顏色為「赤」,遂發展成泛指一般的紅色。
由於漢族把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美麗的象徵,所以常把婦女的盛裝稱之為「紅妝」,並以「紅妝」代指美女;或把婦女美麗的容貌稱之「紅顏」,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婦的住房稱為「紅閨」;甚至盛裝出遊的男女也被稱作「紅男綠女」。不僅如此,漢族民間把紅色作為革命的象徵,歷代農民起義中,有的稱「赤眉軍」,有的叫「紅巾軍」,還有「紅襖軍」、「紅燈照」,直至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工農武裝也曾稱為「紅軍」。
在漢族民間習俗的賀慶壽、婚禮中,均要用紅色來點綴環境,渲染氣氛,如生小孩要在門上掛紅布,賀壽的壽面要用紅紙相扎,新娘要穿紅衣,逢年過節送禮也要貼紅紙,年節及喜慶送錢要用紅紙包裝,俗稱「紅紙包」。凡此種種俗稱「紅喜事」。
漢族在尚紅的同時又貴黃。《白虎通義·號篇》雲「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色為五色中最高貴,代表中央,因此,漢族古代皇帝均尊黃色為正色,皇帝穿的龍袍又稱「黃袍」;祭祀時也要穿黃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嚴;不僅道教敬黃色,服黃色,而且佛教也認為黃色素雅、絕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裝、建築及其他裝飾多用黃色,器皿多「鎏金」(即「塗金」)。漢族民間貴黃最典型的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甚至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號。
此外,漢族還忌白,認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喪禮均用白色來表示肅穆哀悼。喪事又俗稱「白喜事」。

㈧ 滿族的日常生活

滿族的日常生活:
滿族的農村一般住草房,忙牛頂架七道檁子。如果用好紅松蓋房子,必須有二柁,五檁五臼,柱腳下墊柱腳石,房頂苫羊草也有苫葦子的。壘牆用土坯,有的卧拉合辮。蓋房子在正脊中檁貼陰陽魚畫八卦,斜著貼「太公在此,諸神讓位」。上粱中間掛兩根紅筷子、三個太平錢和一塊紅布。正房西間用木板隔扇滿語叫排柵子,能卸下來祭祖時打開。炕中間有間壁,叫曖隔也叫倒閘,同樣可以打開。
滿族以西為大,老人住屋。屋子裡南北搭對面炕,炕邊掛幔帳,晚間睡覺叫放幔帳。 碾子和磨一定要安在西廂房,磨為「青龍」碾為「白虎」。
馬圈裡有五個羅漢木,橫串三道馬桿子。多數馬圈都有個石猴子卡在門上邊,說是為了太平。馬槽順南北方向安,說馬吃東西不吃南北。豬為黑煞神,豬圈放在西南角。
滿族人平日吃小米飯、苞米面干糧(鍋貼)、苞米餷子、稷子米飯和豆芽菜(黃豆芽或綠豆芽)。桌上經常擺鹹菜碟(小菜),愛吃大醬。平時吃兩頓飯,農忙時吃三頓飯,開鏟時吃四頓飯。這時,多吃粘豆包、粘糕,豆面卷子、散壯等。
滿人講究的飯菜有生魚、火鍋、白片肉、血腸、蔽滑酸菜、春餅、餄勒(蕎麥面的)、碗坨,還有用苞米面、黃米面、小米麵、黃豆面攪的酸茶。
年節吃饅頭,包餃子。穿的衣服不論長短衫都是左大襟,出門會客喜歡穿長袍馬褂,有的在長袍外邊套上一通到底的大坎肩,帶開禊兒四大扇。婦女穿旗袍,有時旗袍外面套坎肩。男人特別是車老闆,冬天穿靰鞡脖子上圍達連絨手巾,腰系大帶子,頭戴三元貉殼帽子。女子頭戴坤秋帽,帽頂有疙瘩,形似官員帽子腦後有兩個飄帶。不纏足,穿白布做的明緝臉襪子,木底鞋。有的穿網雲子鞋,網雲子即用綵線綉上方頭圖案。衣服袖頭鑲絛子,袖頭裡面襯白布袖襯。老太太冬天戴媽護,頭頂露著鬏,平日多戴腦箍,耳包。男孩子帶兜肚,渣並擾留頭頂,梳歪辮,戴手鐲。冬天戴四喜帽子,帽上縫一個銀質壽星。衣穿十三太保坎肩,肩頭縫著一對對的銀鋦子,多是姑母和姨母送的,腳穿三道牙靴子。
老頭有鼻煙壺,銀三件(胡梳、摳耳勺,通煙鍋針)、大煙袋。滿族人抽旱煙,女人尤其嗜好,經常叼大煙袋,男子抽大煙袋的為數較少。
滿人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蓋簾。小孩枕頭用米或蕎麥皮裝實,講究把小孩後腦勺睡 成扁平形。小孩第一次到親屬家串門,長輩人給掛線,如旦表示祝福。
滿人不準在索侖桿上拴馬,表示對天地的尊敬;不準傷害烏鴉,對烏鴉救罕王表示感激;不準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生活在農村的滿人家族,在經濟上有大櫃和小份子之分。大櫃也叫伙上,指家族集體全家土地一年生產所得歸大櫃所有。能勞動的家庭成員都給大櫃幹活,全家人吃飯由大櫃開銷。男勞力的靰鞡、帽子由大櫃供給,不幹活的懶人大櫃只供飯。念書的由大櫃負責一切學習費用,做飯的活由婦女輪班干。婦女薅草、間苗的收入、做針線掙的錢、揀地、剝麻桿的收入,歸小份子也叫私房餞。
滿人最講「五世同堂」,幾輩子不分家,誰鬧分家惹眾人恥笑。說這是大分小,小分了,眾人捧柴火焰高。

與兩女旗袍包餃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羽絨服太大怎麼洗 瀏覽:154
石家莊批發大碼女裝的在哪裡 瀏覽:919
男款綠色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809
懷孕初期可以暖宮褲子 瀏覽:848
褲子上有黑膠怎麼去除 瀏覽:119
寶寶的新羽絨服要洗嗎 瀏覽:271
上身長下身短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574
扔帽子的游戲叫什麼 瀏覽:756
褲子上襠在什麼位置 瀏覽:701
af1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462
兒童衣從中間怎麼織 瀏覽:716
王者助手裡馬甲是什麼意思 瀏覽:74
軍綠色羽絨服搭配灰色衣好看嗎 瀏覽:457
男格子風衣 瀏覽:725
春美多女裝官方旗艦店 瀏覽:774
男士藍色小西服配什麼褲子鞋 瀏覽:821
襯衫領子破了反 瀏覽:669
白色針織衫怎麼配鞋子 瀏覽:29
帽子規格怎麼量 瀏覽:634
黑色短裙子配什麼顏色鞋子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