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娛樂圈裡的旗袍美女,大家都想到了誰呢
第一位,張曼玉,張曼玉是大家心中數一數二的美人,年輕時候的她是很多男生心中的最佳女友。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旗袍搖曳生姿。影片中的他一共換了23套旗袍,從頭到尾被花團錦簇的中國美包圍著,幾乎是換一個場景,換一身旗袍,每一件都代表著女主的心情,時而憂郁,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簡直讓人眼花繚亂。但無一例外的是,她穿旗袍的樣子美得讓人驚艷,讓人過目難忘。
2. 旗袍--看張曼玉穿過的那些旗袍
作為90後的我們,從小電影里屏幕里出現率最高之一的要數張曼玉了,那時候各種她電影,留下了無數經典的角色也留下了無數動人的畫面。
說起旗袍,也不能不說張曼玉了,腦海中她那修長的頸項,消瘦的身材,浪漫的氣息,她將旗袍的美放大到了極致。她穿出了旗袍風采,也留下她自己的恆久光彩,就說繁花落盡了還有柳暗花明。
2000年的《花樣年華》,是迄今歐美影評界綜合評價最高的華語電影之一,張曼玉在這部戲中將旗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幾乎每換一場戲,張曼玉就換一身旗袍,每一件旗袍的樣式、質地、色彩略有不同,但都在精心地營造一種相似的視覺氣氛,似乎是要用盡旗袍特有的潛質,她所呈現的美令人震驚,痴迷,她也憑藉此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雙料影後。
周慕雲的西裝,蘇麗珍的旗袍,在影片中張曼玉經典旗袍秀引領了時代對旗袍美的品評。她那頹廢的姿態,指尖即將燃盡的卷煙,吐出一縷藍煙,真正是一種華美的空虛,旗袍被她演繹的靈動、優雅與美麗。
「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棲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
1992年公映的《阮玲玉》是一部典型「以電影來記錄電影,用演員去感受演員」的佳作,完成了一次獨特的中國電影藝術傳承。而張曼玉也憑藉此片榮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演員榮譽的影星。
電影中她穿旗袍跳舞的樣子,她抽著香煙的樣子,她冷淡傲氣地說著:「人言可畏!」。讓人覺得她不是在演阮玲玉,她是在演自己。
3. 趙麗穎國風旗袍造型火了,旗袍為何能突出一個人的氣質
旗袍,作為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我國國粹。旗袍能很好的展現出東方女性特有的氣質,隨著當今時尚潮流的改變,帶動了一些經典服裝的改良,服裝設計師推出了改良版的旗袍,他把現代時尚與復古完美結合,更加適合現代女性的需求,也更能展現東方女性古典美的氣質。
讓無數觀眾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張曼玉的“旗袍秀”。風情萬種,婀娜多姿,柔和的面料和極盡合身的剪裁,完美地呈現出屬於中國女人的獨特之美。造型、曼妙、氣質至今都是後無來者。在大提琴的映襯下,張曼玉展現了時光的韻味,至今看來仍有著一種撩動心弦的悸動,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張曼玉用旗袍展現了內心起伏跌宕的獨白,不管是優雅,雍容,活潑,恬靜,不同的旗袍,張曼玉都賦予了它不同的故事和靈魂。王家衛導演通過旗袍傳遞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當初在全國上下還掀起了一股全民旗袍。導演們也都巧妙的將旗袍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倪妮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旗袍造型也是驚艷四座。
對於服裝的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被淹沒,現代對於改良版的旗袍也是一直被大家熱愛,因為他是我們的中國中國風。
4. 旗袍曾是民國女子的最愛,如今,小鎮大媽也迷戀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裡喜歡古典的韻味,唐詩宋詞,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內斂、古典、文藝,最能襯托出東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總覺得穿旗袍的女子與江南有關,也許江南女子的小巧靈秀與溫婉,江南煙雨的如夢似幻,這種穿越時空之門的夢幻淡雅,太適合旗袍的氣質。
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隱隱約約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從悠長悠長寂靜的雨巷,撐一把油紙傘裊裊婷婷,朦朦朧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處有神秘的耶穌光,一直向光的深處走去。我想那該是一位充滿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帶著憂郁,帶著舊時光的味道。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的旗袍,才能在一場雨中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得那麼凄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旗袍是民國女子的最愛,是城市的,是小資的。小鎮里以前也是有過穿旗袍的女子的,她們溫婉,風情,有一種那個年代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輕顰淺笑地走過小鎮清晨的青石板,走過縣後彎彎曲曲的街角,走過煙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過了小鎮的繁華與落寞。朋友的母親曾是一位浦江大戶人家的小姐,聽他說,他母親就是著著旗袍,穿著高跟鞋,跟隨她的丈夫來到大山深處的小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去,和父母一訣永別。在朋友家喝茶,偶爾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裊裊的煙霧和茶水的氤氳里,緊蹙著眉頭,他數次有想去浦江尋找母親那邊親戚的念頭,但又不知從何找起,也打聽了不少人,但歲月里那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全沉澱在了舊時光,不會泛起。
我以前並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還可以有那種風韻。小時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軍綠色和藍灰色,再後來是月白粉紅,再再後來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覺得已是春光明媚,奪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應該是在小時候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那種素雅的袍子,配齊耳的短發,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記不清出現在故事的哪個片段,卻怎麼也不會忘記那身著旗袍的女子,那無法復制的風韻,那漸行漸遠修長柔美的倩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用一襲襲旗袍演繹了情節故事和時間的流逝。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穿著華美的旗袍,身段婀娜,體態修長,漫步在潮濕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別樣的靈魂,彷彿渾然一體。劇情里,為她量身定製了二十幾套旗袍:藍底大紅花,黃底紅藍圈,棕色波紋,青藍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紋,翠綠菱格,黃色水仙,染橙黃花,藕粉波紋,白底水墨,白底藍花,藍底黃綠花,棕底黃白花,不同顏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場景,冷艷,憂傷,雍容,端莊,如行雲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盡顯東方女性古典的嫻靜、清雅、成熟、溫婉的氣質。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悵彌散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與思念,帶給人們一場絕美旗袍的視覺盛宴。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一種䄂珍劇。臨水照花的張愛玲是極其喜愛旗袍的,她筆下也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華貴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脫俗剛出水的青蓮,抑或是深夜幽靜小巷深處倚門斜靠,指間燃著煙,輕吐一口煙圈,然後轉身走進深院的風塵女子。張愛玲曾有一張穿著旗袍仰頭向上的黑白圖片,我一位客居南寧愛好文學的女同學,也有類似造型的一張,如不細辯,會以為是張愛玲,確有幾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韻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著各種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雙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欲說還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軟氣質,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風情萬種生命的張力。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與那個時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於這韻味,在舉手投足間女人柔美風情溫婉的韻味,無論是妖嬈還是素雅,性感或是嫵媚。高挺的衣領,古老的手工盤扣,把女人的美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卻又勾勒得凹凸有致,兩側的高衩讓迷人的春光卻忽隱忽現,呈現出極至的柔美和嫵媚,玲瓏盡現。也許極致的性感從來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帶怯的欲露還掩的初荷,在若隱若現中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廣場舞風靡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懷舊旗袍風也悄然興起,小鎮一群大媽迷戀上了旗袍,組成了旗袍秀的隊伍,排練,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傘,團扇,綉花布鞋,置辦得一應俱全,也學著那電影中的那一襲襲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詩似畫,嫻似嬌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風。我為她們去拍過幾次,梁家山的叢林,上黃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處,卻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想到《潛伏》里翠平剛到天津和余則成合作時首穿旗袍、高跟鞋時的窘態,山野的氣質駕馭不了風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靜的容顏,修長美麗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沒有內在的氣質,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
她們的旗袍都是淘寶上買的,統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碼的那種。其實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覺得剛成熟的少婦穿才是絕配。妙處是要美得恰到好處,並且要構思細膩協調,不能肥一絲一毫,也不能瘦一絲一毫,與身體曲線完全吻合,方能展現旗袍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團扇,溢出墨香的古裝線書,潺潺流水的竹間小溪。但她們似乎不講究這些品味,她們像對待廣場舞一樣對待旗袍,別人的眼光並不會妨礙她們的熱情,她們大膽地在街上走,在河邊照,在茶山上秀,在廣場上舞,錄成短視頻,製作抖音,不亦樂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樣是否適合。或許她們是真的喜歡並愛上了旗袍,愛上旗袍的內斂與安靜,只是並未懂得旗袍的內涵與韻味。
她們努力地學著,現在有了些韻味。旗袍秀作為大山裡的一道風景,遊走在了西溪、南門碼頭,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間水邊,為小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遠遠地看,那一襲歲月的優雅,從古典走向現代,宛如朵朵開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著為她們拍攝製作的視頻畫面,她們行走在小鎮的青山綠水間,還是有美的意境。我給她們的視頻配上一些文字,為這方秀美的山水,人間的桃花源,為熱愛生活的她們:
遇見你,江南風荷
霓裳羽衣,花鈿玉笄
遺落在江南的葫蘆寶地
我著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煙波上淡月村墟里
圓潤的雙肩是東溪西溪
塵封葫蘆口的巽峰塔
檐鈴在梵音中叮叮響起
我走進這一方秀美的盆地
遠處裊裊炊煙,野藤疏籬
鳳凰扣下的風姿在廣場工筆
香雲紗的垂墜暈開楊柳岸堤
秋風拂過蘆葦西溪
笛聲金黃了杏葉太平
我憶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華過後在青石板獨行
縷縷丁香的姑娘帶著油紙傘
朔江而上撐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蓮步輕移,流蘇盈盈
彌散開小鎮典雅安祥氣息
淡淡雅雅的氣質洇開了水墨
粉紅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牆團扇開青苔底色
臨水照花,花動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動的採茶姑娘
氤氳著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風荷大地
蔚藍的天色下穿過拱辰門
我在南門碼頭等你
通濟橋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鈴,再沒有無語凝噎
駐足司前古街回望舊時歲月
宣平景色都滾邊進袖口衣襟
款款走過黃昏走過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邊楊柳依依
一念杏黃,一念荷起
如鉤的新月,載不動古鎮芳華
闌珊的燈火,把小鎮細細梳理
在這場旗袍秀中,我是把這千年的江南小鎮,在新城鎮建設後越來越美的身姿,也幻化為心中那現代而不失傳統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山河依舊。
作者簡介: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5. 女星旗袍造型,誰最美
其實張曼玉、倪妮、劉詩詩穿上旗袍,都是各有各的美。但是我個人最喜歡還是宋軼旗袍造型,讓人有一種非常驚艷的感覺。
宋軼的長相其實算是比較清秀的,但是眼睛卻有種魅惑之感,再加上皮膚方面也比較白,身材方面更是玲瓏有致,所以給人以將旗袍穿出極致的感覺。宋軼讓大家念念不忘的在《偽裝者》那一身旗袍造型,再配上宋軼魅惑般的笑容,竟然給人以美艷到極致的感覺,宋軼也難怪被大家成為“旗袍第一人”了。
6. 旗袍,從司藤景甜、古力娜扎、倪妮到張曼玉,演繹了不同風韻的美
旗袍, 合體的剪裁,姿敗念展現女性的曼妙身姿,東方的美。
旗袍是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 1920年到1929 ),到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50年代後,由於 歷史 原因,旗袍漸漸被冷落。直到80年代後 ,傳統文化再度受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選美等枯譽帶來的影響,旗袍又逐漸興起。
民國, 一般指中華 民國 (1912年—1949年) ,所以旗袍的形成與流行都是在民國時期。
在影視作品中,不同明星的旗袍裝,有著不同風韻的美。
《司藤》景甜
網劇《司藤》正在熱播,改編自尾魚同名小說,玄幻愛情題材。在這部劇中,景甜的演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景甜飾演的司藤小姐各式各樣的民國旗袍造型也廣受好評,網友直呼驚艷,看不夠。
這些旗袍,刺綉精美, 做工考究,通過不同的顏色、質地、 式樣和配飾,襯托出或是柔美、或是高冷、或是傲嬌的司藤小姐。
司藤初登場,一件珍珠白真絲重緞倒大袖旗袍,搖曳生姿;
薄荷綠色珠綉蕾絲旗袍,司藤:「因為貴,符合我的身份!」原來是高貴的仙女本仙啊。
這件香檳色藤紋蕾絲綴珠旗袍, 恰到好處的溫柔,優雅端莊的典範。
湖藍色訂染刺綉綴珠真絲絨旗袍,外面配湖藍色訂染刺綉拼接蕾絲斗篷,劇中旗袍沒有單獨亮相;
植物紋樣流蘇針織旗袍,配上絲絨的流蘇斗篷,成熟穩重,氣場強大。
《十二譚》古力娜扎
電視劇《十二譚》3月27日開播,差評如潮,特別是5毛特效遭到網友嚴重吐槽。該劇 改編自作者尼羅的同名小說, 民國愛情劇。古力娜扎飾演的女主夜明在劇中同樣有很多的 民國旗袍造型 ,難免有網友拿景甜的《司藤》進行比較,引來微博上民國旗袍科普,大意就是娜扎的旗袍造型,符合民國旗袍特點。該劇走的是甜美風,古力娜扎顏值和身材出眾,旗袍裝也自然是很美的。以下是古力娜扎微博曬出的旗袍造型,隨著劇情的發展,期待有更多好看的旗袍造型。
《金陵十三釵》倪妮
電影《金陵十三釵》由張藝謀導演,2011年12月 在中國內地上映。《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秦淮河畔十三位風塵女子為救女學生而犧牲自己的故事。劇中女子的旗袍造型不僅是美,也代表著人物的不同性格。這部影片使倪妮以謀女郎的身份晉升 娛樂 圈知名女星。
穿著旗袍的秦淮河畔女子,搖曳走來~
倪妮扮演的玉墨嫵媚動人,棗紅色大花朵旗袍,更襯出秦淮河畔頭牌的風情萬種。
《花樣年華》張曼玉
說到旗袍,不能不提張曼玉,她在2000上映的電影《花樣年華》中,演繹了一場漂亮的旗袍秀 , 端莊優雅又不失性感嫵媚氣質,有著獨特的韻味。 在當時一度掀起了旗袍熱。
《花樣年華》導演王家衛,主演梁朝偉/張曼玉。劇中張曼玉換了23件旗袍,旗袍統一採用高領、圓襟、十字袖、過膝的設計。每一件不同花色、不同剪裁的旗袍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情,或優雅、或溫柔、或哀怨、或悲傷 。 張曼玉完美詮釋了舊上海時期的旗袍造型,這種美,跡困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
轉角處,街燈昏黃, 身著旗袍的美人那一低頭的溫柔和嬌羞。
張曼玉的背影看上去有些清瘦,但阻擋不了骨子裡的女人味。
旗袍下的曼妙身姿,西裝里的儒雅沉穩,伴著優韻的旋律,兩顆心始終徘徊在倫理的邊緣直至錯過。「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盤點就到這里了,誰才是你心目中的旗袍女神呢?
7. 我想知道張曼玉拍的一部電影叫什麼
花樣年華
英文片名
In the Mood for Love
更多外文片名
Beijing Summer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working title)
Flower Like Years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working title)
Hua yang nian hua .....(Hong Kong: Mandarin title)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98 min / Poland:94 min
國家/地區
香港 法國 泰國
對白語言
粵語 法語 滬語
色彩
彩色 黑白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PG for thematic elements and brief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Australia:G Sweden:Btl Chile:TE Finland:S UK:PG USA:PG France:U Spain:13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Norway:A Philippines:PG-13 Ireland:PG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王家衛 Kar Wai Wong
編劇
王家衛 Kar Wai Wong .....written by
演員
梁朝偉 Tony Leung .....Chow Mo-wan
張曼玉 Maggie Cheung .....Su Li-zhen Chan
Ping Lam Siu .....Ah Ping
張同祖 Tung Cho 'Joe' Cheung .....Special Appearance (as Cheun Tung Joe)
潘迪華 Rebecca Pan .....Mrs. Suen
雷震 Kelly Lai Chen .....Mr. Ho (as Lai Chen)
Man-Lei Chan
Kam-wah Koo
張耀揚 Roy Cheung .....Mr. Chan (voice)
Hsien Yu
Po-chun Chow
孫佳君 Paulyn Sun .....Mrs. Chow (voice)
Julien Carbon .....French tourist (uncredited)
Charles de Gaulle .....Himself (1966 visit to Cambodia)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製作人
Ye-cheng Chan .....executive procer
張叔平 William Chang .....associate procer
Jacky Pang Yee Wah .....associate procer (as Jacky Pang Yee-Wah)
王家衛 Kar Wai Wong .....procer
攝影
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DVD Group [俄羅斯] ..... (Russia) (DVD)
Océan Films [法國] ..... (2000) (France) (theatrical)
標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國] ..... (USA) (DVD)
Triangelfilm [瑞典] ..... (2001) (Sweden) (theatrical)
上映時間
法國
France
2000年5月20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0年9月12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0年9月26日 ..... (San Sebastián Film Festival)
香港
Hong Kong
2000年9月2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0年10月21日
義大利
Italy
2000年10月27日
英國
UK
2000年10月27日
台灣
Taiwan
2000年10月28日
日本
Japan
2000年10月30日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0年11月8日
德國
Germany
2000年11月30日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00年11月30日 ..... (Cantonese version)
葡萄牙
Portugal
2000年12月29日
希臘
Greece
2001年1月26日
美國
USA
2001年2月2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西班牙
Spain
2001年2月16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3月1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1年3月29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3月29日
德國
Germany
2001年6月28日 ..... (re-release)
芬蘭
Finland
2001年7月6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1年7月27日
泰國
Thailand
2001年11月15日 ..... (Bangkok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2001年12月14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1月22日 ..... (DVD premiere)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8月15日 ..... (Cinemanila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3年2月14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4月18日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這是一個關於遷徙的愛情的故事。1962年的香港,報社主編周慕雲(梁朝偉飾)和太太搬進了一幢公寓,與他們同時搬來的還有另一對年輕的夫婦——蘇麗珍(張曼玉)和她丈夫。蘇麗珍在一家貿易公司當秘書,而她的丈夫由於工作關系,常常出差。周慕雲的妻子和蘇麗珍的丈夫一樣,經常不在家,於是獨自留守的周慕雲和蘇麗珍便成了房東太太麻將桌的常客。在逐漸的交往中,周慕雲和蘇麗珍發現對方有許多與自己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比如看武俠小說等等,相互之間也變得越來越熟悉。直至有一天,兩人突然發現各自的另一半原來早已成為了一對婚外戀的主角,周慕雲和蘇麗珍不得不共同來面對這個現實。兩顆受傷的心小心翼翼、難舍難分,卻最終化成了無緣的傷痛。
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她一直羞低著頭,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 他沒有勇氣接近。 她掉轉身,走了。
身處遙遠的異國,周慕雲仍無法忘記過去與蘇麗珍之間的種種。如果當天她真的答應跟他走,他們現在會不會還在一起?抑或註定分離,各分東西?
也許有人會說,自從他們在同一天搬進同一層樓房,成為門戶比鄰的鄰居,命運已將他們放在一起了。而當他們發現彼此的配偶間竟發生了不可告人的關系的時候,在他們之間更像是牽連著無形的線,要割也割不斷。
至今他還能看見那一群漂盪的身影,剎那的相聚。房東夫婦們、自己的妻子周太太、陳先生、陳太太---蘇麗珍。樓梯間,走廊上,與她擦肩而過,或微笑寒暄,又何曾想過她那素靜的面容,明媚的體態,竟會成為他日深刻的思念。他們在配偶背叛的陰影下,各懷心事地靠近。那是個一切變得飄搖不定、難堪的所在。有時她彷佛倚賴,又突然叛離。他想要佔據,但缺乏勇氣。想要忤逆,但是面對著她那莊重的神色,他感到說不出來的情怯。
見不著時,愈來愈想。那些背著人偷來的、幽室相守的時光,是多麼和煦而平靜。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卻聽不見聲音的電話,又是多麼的熾熱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遠行的決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說話。此時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許是她。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個陳舊的秘密。不管當初是為了報復或色誘,抑或單純的慰藉,到最後,只剩下眷顧。
那些消失了的歲月,
彷彿隔著一塊
積著灰塵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沖破
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
他會走回早已消失的歲月。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一句話點評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樂參半的夢
旗袍、留聲機和街燈
影片解構
從《阿飛正傳》到《重慶森林》,從《東邪西毒》到《春光乍泄》,盡管王家衛的電影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確立了一種獨特的電影風格,盡管這種風格也早已確立了他在電影界的位置,但對於內地的觀眾而言,真正認識王家衛還是從2000年的《花樣年華》公映開始。這部影片當年在內地上映伊始,賣座勢頭即直擊一些進口大片,憑借該片獲得當年戛納影帝的梁朝偉和身著旗袍搖曳生姿的張曼玉更是成為當年最登對的銀幕情侶。
導演王家衛一向以香港影壇的怪才著稱,片目不多卻部部堪稱經典。這部《花樣年華》應該來說是他最具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故事沒有太多華麗的成分,僅僅塑造了兩外婚外戀的結果而已,但整部電影的視聽元素幾乎都是呈現出風格化意識和唯美主義的色彩。特別是對於光的運用,光和影的變幻都極其具有個人意象和韻味。一直以來被津津樂道的少不了張曼玉那二十多套變幻莫測的旗袍,解放前老上海的旗袍文化在這部電影中也被淋漓盡致的再現出來。日本作曲家梅林茂的三拍子主題音樂成為最能夠烘托整部電影氣氛的點睛之筆。老上海的記憶一直存留在王家衛的生命中,而這部相當意境十足的電影也便成為他心中懷舊的影像,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精彩影評
1、旗袍、留聲機和街燈--《花樣年華》的三個魅力
有人說《花樣年華》是王家衛風格的延續,一如既往表現了王家衛的理念,成為其又一部情緒化電影。但是在看過《東邪西毒》、《旺角卡門》、《阿飛正傳》、《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泄》之後,人們發現王家衛的思想和情感並不是固定的,他在從荊棘密布的樹林里向外擴張。而《花樣年華》帶給人們的也不僅僅是憂傷的回憶,王家衛在影片中用他的電影語言來接近觀眾,極度地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張曼玉的旗袍秀
《花樣年華》最能反映上個世紀60年代的香港的特質就是女人們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張曼玉的旗袍為最。影片中張曼玉換了二十幾身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張曼玉這位金馬影後時而憂郁,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張曼玉不斷變換著旗袍的顏色和款式時,人們彷彿看到一個東方美人的古典氣質。老實說,張曼玉不屬於以長相來獲得掌聲的演員,但是在《花樣年華》的旗袍裝扮下,張曼玉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成熟的,她是一現的曇花,在夜色中留下一點輕而遠的氣味。
王家衛確實是一位塑造人物的高手,張曼玉雖然穿上這么多旗袍,但觀眾並不覺得它多餘或累贅。也許,在影片播映之後還會掀起一場旗袍熱。
★王家衛的留聲機
如果說留聲機是記錄聲音和回憶的話,王家衛的留聲機除過這兩個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記錄情感。《花樣年華》是王家衛的留聲機,在影片中這部留聲機不斷地播放著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斷播放著周璇的老歌《花樣年華》,不斷播放著很奇妙的爵士樂,這些卻讓觀眾想起了20、30年代的舊上海。從其中不中不洋的爵士樂之中,我們才感覺這是香港。而王家衛的留聲機真的具有勾起人回憶的功能,這種聲音總是在影片最關鍵的時候響起,而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語言,但卻恰如其分。有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奇妙感情,用王家衛的鏡頭和留聲機表達起來,卻有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通感。
★幽暗的街燈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燈。王家衛不止一次地用燈光來作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夢半醒之間,感情在無聲地開始,莫名其妙地發展。
《花樣年華》中的燈光永遠是幽暗的,有著淡淡的憂郁氣質。它似乎預示著故事的結果,也使整個夜色充滿了一種浪漫的情調,而王家衛還嫌不夠,又在夜色中加入一把辛辣的佐料。這佐料就是淅淅瀝瀝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則更有意味。
◇來源:華商報 作者:肖東
2、旗袍下的心靈世界--《花樣年華》再解析
王家衛的新作《花樣年華》是一部世界級的力作,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巨星級導演所想展現的東方女性旗袍下的人生。
★題材--婚外情的突破
影片《花樣年華》所寫不過是一段婚外情,也就是說,一個正在步入中年的男女都可能遇到的故事。這其實並沒有什麼稀奇,但是我們在解讀王家衛的新片《花樣年華》的時候,發現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婚外情其實是王家衛打開這個世界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在這部影片中,什麼樣的題材似乎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表現出來的個性和人類的內心世界,悄然出沒在每一個人的心靈地帶,那種淋漓盡致的感覺,正是王家衛的得意之筆,也只有王家衛有這樣的表現功底。正因為這樣的處理,使得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已經不是在討論婚外情的問題,而是在討論人的靈魂的問題,這樣的影片自然有很高的起點,拍出來也與眾不同,也只有王家衛的電影才有這樣的起點。
★場景--懷舊的世界
《花樣年華》是一個充滿著懷舊情緒的電影,但這種懷舊以其特有的美感沖擊人們的視覺。影片的場景其實非常狹小,都是在灰暗的上海舊閣樓里,而王家衛為充分展現孤獨的內心世界,正是利用了這樣幾個狹小的空間,來表現影片需要的懷舊情緒。除了在閣樓,影片還經常在一些古老的車里、弄堂口,這樣的懷舊氣氛非常濃厚的場景中展開電影的心靈鋪墊,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許多場景,都能觸動人的心靈,這樣的場景非常有個性。
★音樂--動人心魄的鑰匙
有的音樂,不是因為它的尖叫動人心魄,而是音樂包含的靈魂,像《花樣年華》的音樂使得人們的心在不斷被觸動,只要這個音樂響起,我們就能感覺到我們的靈魂也隨著這個音樂聲出竅了。很多人在評價這部影片時,對這部音樂在片中的成功運用,都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包括內地的張藝謀。而在影片中音樂一次次響起,我們也一次次感受到影片的靈魂所在。
★服飾--旗袍下的孤獨人生
《花樣年華》演繹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獨的人生。我們在張曼玉身上再次體會到東方女性所蘊含的獨特魅力。30多套旗袍不僅展現了張曼玉頂級明星的風采,同時她在片中也成功展現了一個東方女性的內心世界。盡管張曼玉沒有拿到戛納影後的稱號,但是我們在《花樣年華》中絕對不會忘記張曼玉的旗袍下所表達出的一種孤獨的生存方式。
◇來源:華商報 作者:虞紀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導演自述
·電影是用不著語言也能明白的
我之所以入電影圈,最大的原因是地域的問題,我在上海出生,但在五歲時,父母便遷到香港來。香港人說的方言跟上海不一樣,因此我不能跟本地人談話;我未能交上朋友。我母親也面對同一景況,她常帶我看電影去,因為電影里有些東西是用不著語言也能明白的。那是基於影像的共通語言。
跟許多我那一輩人一樣,我是從電影,其後是電視來認識世界的。要是我早生20年,我可能會選擇借音樂表達自己。要是早生50年,那可能是寫作。但我是影像伴隨著長大的,那我選擇研讀影像是自然不過的事。《花樣年華》雖已是我第七部作品,但是要是你問我,我還是未以導演自居的。我還自視為觀眾———跑到攝影機後的觀眾。拍片時,我總希望重塑我還是影迷時所得到的最初的震撼。我相信自己拍電影首要是為觀眾,但除此之外,還得有其他的原因。
·《花樣年華》更像一部懸疑片
我是自己寫劇本的,但那不是自大,也不是什麼電影「作者」的問題,坦白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一覺醒來,床頭有一份完完整整的劇本等著我。但在美夢成真前,我想還得要自己寫劇本。我曾經跟其他編劇合作過,但我總覺得編劇跟同時也編故事的導演合作時很別扭。我不曉得為什麼,但我們總是鬧意見,因而到最後,我決定既然自己可以寫劇本,那就無須另找編劇了。但我得聲明,我編寫劇本的方法跟其他人不同,我是從導演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編劇的角度,因此,我是以影像為本的。
在電影開始時我一定要先弄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會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我小時候是看類型片長大的,我對各種類型片都很著迷,像西部片、鬼片、劍俠片……因此,我希望我所拍的片每部都屬不同類型。例如《花樣年華》,那是個關於兩個人的電影,很容易便會變得沉悶,但我不把它作為愛情片拍,而決定採用驚悚片的手法,像部懸疑片。片中男女主角開始時同是受害者,跟著他們展開調查,要找出姦情是怎樣發生的。每一幕都很短,藉以維持張力,這可能是電影令觀眾出乎意料的原因,他們原以為會看到一部經典愛情片。
·音樂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
音樂在我的電影中很重要。然而我絕少找人為我的電影配樂,因為我跟音樂人難以溝通。他們用的是音樂語言,而我用的是影像語言。然而電影音樂一定要是影像的。它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我的辦法是但凡我聽到能令我產生影像的音樂,我便錄下它,留起來,知道日後可能會用得著。
我整個拍攝過程都會有音樂,我特別喜歡在時裝片中用上古老音樂。我認為跟影像不同時代的音樂會產生一種曖昧感,令事物顯得復雜起來。我在片場也放音樂———不是為營造氣氛,而是帶出節奏。要是我希望攝影師用某個速度拍攝,一段音樂就可以說得明白,勝過千言萬語。
·我靠直覺來做決定
我對技術那些東西不是太感興趣,對我而言,攝影機不過是將眼看的東西轉到膠片上的工具。但攝影機的放置應當有某種邏輯可依,盡管除你以外沒有人曉得。一如作詩,詩人用字遣詞都別有用意,有時候是因為語調鏗鏘,有時候是因為意義特殊等。
我很多時是靠直覺做決定。我對於對錯選擇有很強的感覺,就是這么簡單。電影很難用語言分析的,電影很像食物,你吃後齒頰留香,卻很難用語言將那種味道准確地向他人形容出來。那是很抽象的,電影也一樣。事實上,我拍戲的方法自入行以來未有改變過,這是不對的,因為我認為我的工作方法並不妥當。不幸的是,這是我惟一懂得的方法。我倒一直希望能像希區柯克,他在開拍前已將一切決定妥當。但我就是不能那樣拍攝,那也沒有法子。
班底談
·演員梁朝偉:拍《阿飛》NG27次
我跟王家衛比較熟稔,和他相識十多年,中間不只拍他的戲,有時聊天也不談拍戲,我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很聰明的,不單是拍戲或者寫劇本好。
拍《阿飛正傳》我用了很長時間進入角色,天天都有NG,次次NG的都是我,張曼玉就天天陪我NG.我拍了27次,我問家衛,我有什麼問題,沒理由的,我又不是第一次拍戲,怎麼說都成了名,公認為一個不錯的演員。每天回家都很傷心,情緒低落,那時我好大壓力!王家衛覺得我演戲太多功夫,總用三十七個方式去演,他說:「我不要了,你可否給我最直接的!」
·美指張叔平:我要的是一種俗氣
《花樣年華》是《阿飛正傳》之後對於60年代的再演繹,《阿飛》我認為美術很規矩、很講究,《花樣年華》就要試試不規矩,做得free(自由)些。你了解一個年代後,便可以「發癲」啦!《阿飛》的環境寫實,但人物非常開放,愛慕或者痛苦,什麼話都會說出來;《花樣年華》卻恰恰相反,需要「空」一些情節,許多事不可明言。旗袍是《花樣年華》中的重要元素,我要的是一種俗氣難耐的不漂亮,結果人人卻說漂亮。
·攝影杜可風:攝影就像自我治療
我想,要是我沒有拍過《東邪西毒》,我就不會有再到沙漠拍片的能耐,而至今我依然以《春光乍泄》為榮,因為它如此簡單但又如此詩意而易明。《花樣年華》則是他最容易懂的電影,這就是進步,因為他的作品愈來愈單純。電影是我的舞場,我可以接觸很多我喜歡的人,跟他們對談或一起跳舞。而攝影,就像是自我治療。我想王家衛有朝一日會成為千萬富翁,因為他拍下的材料足夠他出多套DVD.可能十年前他已先知先覺。
精彩對白
如果,我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這部電影好評如潮、獲獎無數,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梁朝偉憑借該片榮獲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此外,此片還榮獲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獎;榮獲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等獎項。
編輯本段二、音樂專輯
專 輯1:花樣年華
歌 手:甄妮
語 言:國語
公 司:現代音像
日 期:2005.04.00
[01]情花開
[02]痴情燕子
[03]想思淚
[04]分飛燕
[05]新天地
[06]帝女花
[07]世界真細小
[08]偉大的媽媽
[09]王昭君
[10]新女姓
[11]午夜月亮
[12]怨蒼天
專 輯2:花樣年華
歌 手:青芒果
語 言:國語
公 司:美卡
日 期:2003.03.00
8. 電影《花樣年華》里的旗袍在哪裡定製的
為鞏俐縫制銀色旗袍的梁朗光師傅,從業長達50年,曾為電影《花樣年華》、《2046》製作了幾十套旗袍,亦因此與鞏俐、張曼玉、章子怡等一線女星結緣。
梁師傅位於香港銅鑼灣的工作室「朗光時裝」,八十多歲的他如今還在堅持做旗袍,但已有收山之心。這一輩子與旗袍為伴,梁師傅把貢獻給電影的得意之作拍了照片做成集錦。記者一抵達工作室,他就取出寶貝冊子,放在工作台上,邊翻邊聊起往事。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換了26套旗袍,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憂郁悲傷雍容大度……一場完美旗袍秀令人眩目。梁師傅向南都記者透露,當時製作的旗袍可不止這26套,有30多套呢,「花了很長時間,一點一點地做了有一年。做著,拍著,又繼續做。」那時,該片的美術指導張叔平找到梁師傅,牽系了師傅與電影以及這些女明星的緣分。
9. 有一種旗袍的美叫張曼玉的花樣年華,歷經歲月後依然美得難以忘懷
第一次看王家衛執導,張曼玉和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花樣年華》應該已有10年了,少年時看這部電影時只是驚艷於張曼玉穿旗袍時的萬種風情了,至於故事情節現在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了;如今重新再看這部電影,有歲月斑駁痕跡的電影畫面和昏暗的基調還是阻擋不了張曼玉穿旗袍時展現出來的絕代風華。
《花樣年華》是以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了蘇麗珍和周慕雲因為各自的配偶跟對方的配偶有了婚外情之後,逐漸有了接觸從而漸漸產生情愫,最終又錯過的故事。王家衛用比較隱晦的手法描述了他們這段克制又不合道德的愛情。
雖然重新再看了一遍電影,發現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張曼玉穿旗袍時的搖曳身姿,開場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一身明艷的旗袍出場,艷俗的藍底紅花旗袍反而襯托的蘇麗珍很是嫵媚動人,它勾勒出蘇曼妙的身體曲線,將那個時代上海女人含蓄和內斂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二次出現搬家的場景,蘇麗珍換上了一件顏色暗沉的旗袍,勾勒出依然柔美的身姿。一個人搬家是個辛苦的工作,導演就是藉助旗袍的變換來推動故事的發展。
在整部電影中蘇麗珍的每一套旗袍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在電影的開始,蘇麗珍還沒有發現丈夫外遇時她都是穿著這種顏色鮮亮的旗袍,輕快明亮的顏色也表現出了她喜悅的心情,同時也展現出了她曼妙的身姿。在這個時候她的心情的好壞都與自己的先生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時候的她還是想要做一個好的妻子,做好陳太太。
隨著電影的進程,她的丈夫陳先生要出差,她開始穿上顏色暗沉的旗袍,表現出她落寞孤單的心情;電影的每一個場景,她每一套旗袍的變換預示著故事的走向,這時候的她因為丈夫經常出差而顯得有些孤寂。
這款暗色調的豎條紋旗袍在片中出現很多次,一個人去買面,發現端倪去找周太太,王媽送信給她等場景,似乎是暗示她還在現實的條條框框中孤獨的生活著,雖然壓抑但還沒有脫離正常的軌道。
中間換了身流光溢彩的旗袍,是她的先生帶回來電飯煲,沒有了明亮的顏色,這一次的旗袍似乎也暗示了這個喜悅的短暫,沒過多久她的先生就去了日本;還出現一次是她生日,她的先生給她點歌祝她生日快樂時她穿著的,似乎是體現她現在有些搖擺不定的心情。
這身旗袍是她忘了去買報紙,找周慕雲拿報紙和周暮雲說他太太去娘家實際卻是去了日本是穿的,暗示了兩個同病相憐的人相遇,似乎也預示著他們之間沒有未來的結局。
這款綠色白條紋的斜方格旗袍輕快明亮,穿插在蘇與周逐漸多的接觸中出現,也許就是暗示愛情在萌芽發展的時刻,這時候的蘇是愉悅明朗的,像一個遇見愛情的小女孩青澀。
這款黑白條紋的旗袍在片中出現過一次,蘇與周在這里相遇後回去後就相約互相攤牌,暗示他們的配偶外遇的格局已經一目瞭然了。
與周慕雲漸漸走近的過程中,重新陷入愛戀之中,蘇麗珍的世界開始擁有了多姿多彩的顏色,女為悅己者容,她身上的旗袍顏色開始明亮起來。
這兩套素色旗袍一個是在演練與丈夫對質的情節,一個是他們要分開的前兆,都不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其實我很喜歡這款白底黑花的旗袍,她穿著又素雅又唯美。
這身旗袍是蘇麗珍去新加坡找周時穿的,很有夢幻的感覺,也許是在暗示他們之間終究是一場夢幻,絢麗而又不真實。
在故事結尾她換的兩套旗袍,已經回歸於平靜,開始有些淡淡的煙火氣息出現,也歸於平靜的生活中去了,最終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也只能遺憾的錯過了。
在整個電影中,張曼玉換了20多套的旗袍,每一身旗袍都對應主人當時的心情,這一種壓抑的欲說還羞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精彩之處,讓我們看到了張曼玉穿著旗袍美得不可方物的樣子,這一身身精彩絕倫的旗袍演繹也許就暗合了那一段花樣年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