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旗袍
Ⅱ 人們為什麼要穿婚紗結婚,然後換旗袍敬酒
這樣做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相互結合和相互發展的一種現象,他既有利於讓我們的婚姻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更加的開放,更加的現代化,同時也讓我們不會忘記我國的傳統,那就是旗袍旗袍這種服飾作為我國傳統女人的一種重要打扮,它有利於讓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加的認同和繼承,因此在當代的部分婚禮中,有少數的新娘他們都是採用這種方式來結婚的。表明了他們雖然說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雖然吸收和借鑒了一些西洋文化,但是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宗文化,表明了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的根。
但是在給客人敬酒的時候,他們卻要換下自己的服裝,因為他們穿著婚紗來敬酒的話,他們的行動非常的不方便。除此之外那就是穿旗袍是對傳統習俗的一種尊重。
Ⅲ 旗袍和漢服都是中國服飾,為何旗袍被認定為中國的國服
旗袍是在民國時期產生的,是新時代的象徵。旗袍是這些民國女子追求新思想的載體,具有非常大紀念意義。因為在漢代之後,古代人民認為只有男性才能穿袍服。但是當時這些民國女子接受了那些外國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開始主動提出抗議說女人也可以穿長袍。旗袍其實更能展現出民國時期女子追求新思想的理念。要知道古代女子受傳統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往往都是比較保守的。但是到了民國時期,那些女性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逐漸追求平等自由的權利。在一開始其實只有男性才能夠穿長袍,所以在那個大環境下那些自由女性就開始提女性其實也可以穿長袍,於是就產生了旗袍這種服飾。漢服當時之所以不是國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清朝的時候漢服斷層了。
Ⅳ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Ⅳ 瓷器和旗袍作為紀念品再合適不過了 用英語怎麼說
瓷器和旗袍作為紀念品再合適不過了
Porcelain and cheongsam are just as good as
souvenirs
註:
souvenirs
英 [su:və'nɪəz] 美 [su:və'nɪrz]
.n. 紀念品( souvenir的名詞復數 );
[例句]When I got canned, I took these keys as souvenirs..我被開除後,就拿了這些鑰匙作為紀念。
Ⅵ 旗袍的意義
旗袍的文化意義
2019-07-20 10:16:18 29
寫回答
IMG_0551.jpg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裝,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嚴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優雅,釋放出獨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圓襟、直襟、斜襟、雙襟、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關於旗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經常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導致她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雖然皮膚很黑,但是她長得俊俏,那個時候,滿族的婦女們都穿著寬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獨黑姑娘將自己的衣服剪成連衣裙的扣袢長衫。
後來,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將她召入宮中,但是黑姑娘並不願意,自從來到皇宮里,她並沒有真正開心過,不過她幫助了許多窮人,可惜因一場誤會,皇後殺死了黑姑娘,大家為了紀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被稱為旗袍。
Ⅶ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在婚宴上大放光彩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雖然婚紗是新娘必不可少的服裝,但是在婚宴時新娘一般還是會換上精美的旗袍,可是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也是讓不少準新娘傷腦筋的問題。現年就來看看如何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悔局1:領口
旗袍最好是後邊開口,不僅方便新娘穿脫,更重要的一點是方便以後的修改,比如在結婚後,可以考慮把旗袍改短,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或其他場合也是可以穿一穿的;如果新娘以後胖了一點點,把旗袍拿到裁縫店稍做改動也是可行的,如果是兩邊開口的,改起來的餘地就不太多了。
如果覺得旗袍太正式,可以考慮外邊罩一層薄紗,讓旗袍變成襯里。至於顏 色的運用上,也可以再大膽點,上下不一定用一種顏色。現在,服飾講究創新,旗袍也不例外。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2:身材
旗袍的款式與新娘的身材一定要合適,身材瘦小的新娘從嚴格意義上說不適合穿旗袍。身材較壯的和性格活潑的新娘適合穿x型旗袍,這種款式可以對過於豐滿的臀部起到遮掩效果。並且新娘的站立行坐可以更自如一些。
現在的旗袍由長變短,例如及膝旗袍,就算是個子矮小的新娘子,一樣可以穿出古典美。身材勻稱腿型較好的新娘穿上兩邊開岔的旗袍更能顯出形體的優勢。另一個新派旗袍的重要元素,是鮮艷的顏色,代表喜氣洋洋,尤其適合膚色黝黑的新娘子,令她們看上去更加醒目,艷光四射。
旗袍的領口與新娘的臉型、氣質要相搭配,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新娘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新娘適合穿無領的。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3:顏色
大紅色的旗袍適合年齡稍大的新娘,因為大紅色可以顯出新娘的穩重大方;而玫瑰紅則比較適合年紀較輕的新娘,因為本身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 紅色,可以使新娘顯得青春俏麗;深紅色就比較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白色適合比較講究生活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新娘,局部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 亮片,會顯得非常的雍容華液前梁貴;黃色與橘黃色也是不因循守舊的新娘可考慮使用的顏色。
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4:面料
旗袍的面料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鬧運易起靜電。春夏秋季結婚應考慮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絲,這樣會比較涼快。顏色也不要太凝重,以免給人深沉的感覺;冬天舉辦婚禮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婚禮的豪華,還可以保暖。
Ⅷ 如何賞析旗袍鄰居著多重審美應用 是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賞析如下
這句話描寫了旗袍的多種美,旗袍具有空間美,氣韻美,細節美,這些都是別的服裝所表現不出來的,就是體現旗袍別具一格的美
旗袍服飾文化歷經滄桑,由出現、繁榮到式微,再到現代改良旗袍,歷經百年,從未間斷。然而在歷代名目繁多的文獻中,卻不曾見到「旗袍」這一名目。那麼,對於「旗袍」從何時起,於何地,由何人命名,在歷史上一直是個謎。民間一般認為「旗袍」是因「仿旗人之袍」而得名。事實上,滿族與漢族女子的服飾界限在晚清時便已呈現出消融的趨勢,漢族女子身著旗人袍服也是常見的事情,不僅與上行下效的潮流有關,同時也與清朝統治者追求滿漢文化融合的統治政策有關。這一時期將兩個主流民族間通用的「旗服」命名為「旗袍」,大有取其「亦滿亦漢」的意思。實際上無論是哪種叫法,其所體現的都是對清代女子裝束在漢人婦女身上的一種文化同構,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時代標志性意義的文化符號。1943年張寶權在《新東方雜志》撰文說:「長袍本來是滿族女子的土著服裝,為了紀念八旗兵,才稱作『旗袍』」。
Ⅸ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徵,後來為什麼成為女性專屬
在民國服飾史上,旗袍可以說是一筆最驚艷的「糊塗賬「。
民國時期,孫中山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可反諷的是,不久便興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書中說:「前清亡而旗袍興,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變化」。
大約到1934年左右,旗袍從革命回歸古典,既擺脫西化的模範,也擺脫對旗人婦女的模範,成為時人需求的袍子。
與此同時,象徵勇武的男子旗袍,卻在新的時代里成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長袍。再後來,男人穿長袍,就彷彿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徵了。
Ⅹ 旗袍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