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博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博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一)鬼門關
桂門關又名鬼門關,位於玉林市博白縣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距離博白縣城9公里。此關始建於漢代,設關卡於界上,以稽查行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詔令將「鬼門關」敕改為「桂門關」。該關形勢險要,虎踞三千峰,山橫百二重,煙護羊腸道,雲開鳥道通。集古代軍事遺跡,自然生態風光與山寨風情於一體,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關隘,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點,其知名度之高素與天涯海角齊名。這是一條美麗神奇的古代驛路,至今還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英台木樹橋等。明代嘉靖年間廣西僉事、任博白知縣的金輅在《興業過白州道中》一詩雲:「官道穿崎峽,籃輿襯晚晴。水鳴如有謂,山曲更多情。野鳥迎人語,林花映日明。」至今,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不僅保留了關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舉世無雙的英台樹橋—奈何橋等,是研究「鬼門關」文化和綠珠文化的重要景點之一。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山裡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21萬個,可以稱得上為天然森林氧吧。桂門關給人的印象是古、幽、秀、奇,極具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二)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
溫羅溫泉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亞山鎮溫羅村,縣城有公共汽車直達。泉池碼鄭褲寬約10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米,深約2米,呈圓形。股股溫泉在池底湧出遲簡,啵啵有聲。池水清澈明亮,池底之物一清二楚,整個溫泉池恰象大鍋十分燙手的熱溫,清代《博白志》中說「水泉湧出,熱如沸湯,可宰牲」溫泉池上空蒸氣騰騰,如煙似霧。
溫泉旅遊度假區主要景點有:(1)溫泉、(2)溫羅湖、(3)森林及生物景觀。
(三)宴石寺風景區
宴石寺風景區位於博白縣境西南部頓谷鎮石坪村,距縣城30公里,海拔300多米,景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碧綠的南流江從景區穿梳而過。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 ,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山體頂平開闊,四壁直立,傳說曾有眾神會宴於山頂,故名宴石山。山體為紫色砂岩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區內層巒疊翠,形象 宴石寺風景區帶真,馬岐石形似牧童騎馬; *** 山上千年神龜翹頭望春天;象鼻伸鼻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還有栩栩如生的虎頭山;活靈活現的金雞報曉山頗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巖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氣候溫和,神話傳說神奇入勝,歷來不知吸引了多少遊人墨客到此游覽吟詩作對,素有文明歷史和名人開發功績記載,遊客如雲,長盛不衰。1995年4月經廣西自治區人民 *** 批准把宴石山風景區的隋朝建造摩崖三座雕象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同年8月自治區人民 *** 審批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宴石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1)宴石寺、(2)宴石天仙橋、(3) *** 觀、 (4)三烈祠、 (5)仙人池、(6)「神樹」、(7)出米洞(8)母豬帶仔、 (9)仙梯、(10)頂天臘燭、(11)伏波祠。
(四)大平坡水樓
大平坡水樓是博白縣主要名勝古跡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水樓位於縣城東南四公里的城廂大良村叢宏,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水樓四周有五米寬的護河,分四大平坡水樓層。底層大半浸於水中,由外到內依次為拱門、環廊、內室;圓拱門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環環相扣,水樓便如虛浮水中,微波盪漾,隱隱浮動。二、三層格局與一樓相似,各設五室,是水樓主體部分;四周有長廊相環通,廊外南北各設11個拱門,東西各有五個。第四層乃裝飾性門樓,立於樓頂中端,有台帽徽,設三室。南北還各有吊橋(現改水泥鋪設)與第二層相通。水樓南北長......>>
博白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金狗寨,在旺茂鎮石垌村油柑鋪背後之石山深處,油柑鋪村民姓陳。寨景區屬典型的丹霞地 貌。地處旺茂、亞山、頓谷三鎮之交界,約10平方公里。雲飛農家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源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博白縣那林鎮的那林大水村,距圩鎮3公里,青山綠水,石奇峰峻,田園風光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是旅遊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廣西博白縣有什麼地方好玩??
廣西博白縣的王力故居、雲飛嶂、宴石山風景區、馬門灘、伏波祠、綠珠廟、大平坡水樓、溫羅溫泉、江寧千鶴島都是很好玩的..有空你去耍一下
博白那條街好玩呢? 20分
(一)鬼門關
桂門關又名鬼門關,位於玉林市博白縣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距離博白縣城9公里。此關始建於漢代,設關卡於界上,以稽查行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詔令將「鬼門關」敕改為「桂門關」。該關形勢險要,虎踞三千峰,山橫百二重,煙護羊腸道,雲開鳥道通。集古代軍事遺跡,自然生態風光與山寨風情於一體,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關隘,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點,其知名度之高素與天涯海角齊名。這是一條美麗神奇的古代驛路,至今還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英台木樹橋等。明代嘉靖年間廣西僉事、任博白知縣的金輅在《興業過白州道中》一詩雲:「官道穿崎峽,籃輿襯晚晴。水鳴如有謂,山曲更多情。野鳥迎人語,林花映日明。」至今,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不僅保留了關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舉世無雙的英台樹橋—奈何橋等,是研究「鬼門關」文化和綠珠文化的重要景點之一。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山裡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21萬個,可以稱得上為天然森林氧吧。桂門關給人的印象是古、幽、秀、奇,極具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二)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
溫羅溫泉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亞山鎮溫羅村,縣城有公共汽車直達。泉池寬約10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米,深約2米,呈圓形。股股溫泉在池底湧出,啵啵有聲。池水清澈明亮,池底之物一清二楚,整個溫泉池恰象大鍋十分燙手的熱溫,清代《博白志》中說「水泉湧出,熱如沸湯,可宰牲」溫泉池上空蒸氣騰騰,如煙似霧。
溫泉旅遊度假區主要景點有:(1)溫泉、(2)溫羅湖、(3)森林及生物景觀。
(三)宴石寺風景區
宴石寺風景區位於博白縣境西南部頓谷鎮石坪村,距縣城30公里,海拔300多米,景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碧綠的南流江從景區穿梳而過。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 ,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山體頂平開闊,四壁直立,傳說曾有眾神會宴於山頂,故名宴石山。山體為紫色砂岩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區內層巒疊翠,形象 宴石寺風景區帶真,馬岐石形似牧童騎馬; *** 山上千年神龜翹頭望春天;象鼻伸鼻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還有栩栩如生的虎頭山;活靈活現的金雞報曉山頗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巖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氣候溫和,神話傳說神奇入勝,歷來不知吸引了多少遊人墨客到此游覽吟詩作對,素有文明歷史和名人開發功績記載,遊客如雲,長盛不衰。1995年4月經廣西自治區人民 *** 批准把宴石山風景區的隋朝建造摩崖三座雕象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同年8月自治區人民 *** 審批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宴石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1)宴石寺、(2)宴石天仙橋、(3) *** 觀、 (4)三烈祠、 (5)仙人池、(6)「神樹」、(7)出米洞(8)母豬帶仔、 (9)仙梯、(10)頂天臘燭、(11)伏波祠。
(四)大平坡水樓
大平坡水樓是博白縣主要名勝古跡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水樓位於縣城東南四公里的城廂大良村,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水樓四周有五米寬的護河,分四大平坡水樓層。底層大半浸於水中,由外到內依次為拱門、環廊、內室;圓拱門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環環相扣,水樓便如虛浮水中,微波盪漾,隱隱浮動。二、三層格局與一樓相似,各設五室,是水樓主體部分;四周有長廊相環通,廊外南北各設11個拱門,東西各有五個。第四層乃裝飾性門樓,立於樓頂中端,有台帽徽,設三室。南北還各有吊橋(現......>>
廣西博白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呢?
王力故居、雲飛嶂、宴石山風景區、馬門灘、伏波祠、綠珠廟、大平坡水樓、溫羅溫泉、江寧千鶴島。
廣西博白寧潭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有很多哦!水庫呀,有名的石觀山,不有很多很多,說不清了.有空來玩玩吧!
博白公園有什麼好玩的啊?
博白縣人民公園,位於縣城區的北側,始建於1926年,其前身是"中山公園",1956年改名為"博白縣人民公園",公園佔地面積18432平方米。園區所在山嶺均已全部綠化,園區樹木蔥蘢山徑遷回,滿目飛花點綴著樓亭畫略,一派生機勃勃、花香鳥語的景象。內有登高嶺,山頂上青松翠柏簇擁著氣勢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在山頂可瞰腑博白全城,碑前廣場中中立有 *** 廣西特委書記朱錫昂烈士雕像、右側有朱光亭、左側有紀念館、動物園、游樂園、水上樂園、露天舞廳等等。是該縣設施功能齊全的休閑、旅遊的好去處,東靠城東水庫(可劃船、垂鉤)。北有萬畝龍眼基地,遊人可品嘗豐收果實,西側接壤南流東(可劃船、垂鉤)、雙角峰、將軍嶺、雞冠水庫,是休閑、假日活動的中心,每年接待旅遊、休閑人員約30萬左右人,景點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和良好的經濟價值。
博白晚上有什麼好玩,或者好吃的地方嗎
晚上文化路和興隆,都是好吃的,文化路是有名的死吃街
博白有什麼風水好的地方
廣西最好祖墳風水寶地
廣西大明山風水寶地出名人高官
據說廣西的大明山風水極佳,在大明山周圍出過許許多多的大官、高官和名人,這些高官和名人無疑都是受大明山風水寶地的影響才得以成大器的,成克傑是廣西上林縣人,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因為腐敗被判處死刑的大人物,2000年的9月14日被執行死刑。他的風水祖墳就在大明山腳下上林縣大豐鎮的燕子中天穴。
陸兵是壯族人,1944年10月出生在廣西武鳴,據說他家的風水祖墳就在大明山的天井嶺腳下。
陸榮廷,字干卿,原名亞宋,也是壯族人,1859年出生在武鳴縣的壘雄村,他家的風水祖墳在大明山余脈的天井嶺,稱之為金蛇掛樹穴。
壯族人盧紹武將軍,原名陸耀伍、盧煥光,也是廣西武鳴人。據說他家的風水祖墳是在大明山下的暮定水庫,其穴名謂之將軍點兵地。
清朝時期的廣西武鳴縣太平鄉葛陽村人劉定逌,他的風水祖墳也在大明山下的上林和天井嶺上。
蘇希洵是廣西武鳴縣馬頭鄉蘇村人,其風水祖墳和風水祖房都在大明山下的馬頭鎮。還有太平天國時期的林鳳翔和李開芳等等。
在廣西的大明山附近,到處都有「大明山上有一卦天子地」的說法,相傳為宋朝國師點評大明山風水而留下題詞:「山中年年結霧煙,陣勢巍峨插碧天;山高日夜生明遠,大平南寧降橫州;金雲生定半天吹,歸結祖宗萬筆榮;五山無極山,鼓響勝天邊;干山干向水流乾,合山合水胸中立;三百六十龍神足,三十六公朝天子;千水萬水歸一水,水曲迢迢又灣灣;廣東大海作明堂,洪福滔天作聖君;固是天子地,萬世著帝襲。」這么多年來,還沒有聽說有人找到了「天子地」。如果祖墳風水在這,帝皇有望,何況高官。實際上,很多地師都沒能爬到龍頭山,不是因為不識路,就是因為緣分不夠,找不到上去的路徑,或只爬到半山腰就被雲霧密鎖,找不著北,或被狂風暴雨轟炸而不得不敗退下來。老實說,當地能爬到龍頭山上的人也不多,我是生活在大明山主峰龍頭山腳下的本地人,喜好尋龍覓奇賞景,而有幸多次爬到龍頭山。
當地有一個傳說,有人葬中了將軍或宰相以上的大地,大明山就會連下三天三夜的暴雨,同時,大明山將坍塌八方。七八年夏天,大明山就曾發生過八方坍塌現象,老人說,那是因為有人葬中了大明山的一穴將軍大地。後來,有傳說是山東、四川和江西一行兩男一女三人,各背一個金瓮,來到小鎮圩上,尋找某村屯的一戶人家。後來,外地人在本地人帶路下,沿著大明山之山路,過頂轎山、六公山上天城,在龍頭山右翼天坪上下葬。下葬時,天雞啼鳴,周圍遠近鑼鼓轟鳴,第二天以後,連下三天暴雨,大明山有八方塌方,遠看都很刺眼。
龍頭山為大明山的主峰,海拔1760米,西北來龍,由主峰向左右各分出一支山脈,層層降落,彎環如馬蹄,形如兩龍拉車,如雙龍戲珠,如皇冠毓帽,如龍摟鳳閣;前有一字橫案,如龍堆鳳窩,如宰相筆案;周圍眾山匍匐朝拜,如三十六公作揖,又如三百六十仙童跪拜;左側青龍昂首,右邊白虎低伏;水口五灣環,猶如五對華表捍龍門,又如兩只獅象把門關,更象兩只金雞相對鳴。山環水繞,形真意切,內明堂關鎖嚴密,外明堂寬闊無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廣東幽藍的海面,閃著鱗光……
廣西風水寶地有哪些
廣西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風景優美如畫,風水寶地數不勝數。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東鄰粵、港、澳,北連華中,背靠大西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被山地、高原環繞,廣西地貌屬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類。
廣西的山系主要分盆地邊緣山脈和盆地內部山脈兩類。邊緣山脈:桂北有鳳凰山、九萬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東北有貓兒山、越城嶺、海洋山、都龐嶺和萌渚嶺,其中貓兒山主......>>
博白縣風山鎮有什麼景點好玩
(一)鬼門關桂門關又名鬼門關,位於玉林市博白縣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距離博白縣城9公里。此關始建於漢代,設關卡於界上,以稽查行旅。。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詔令將「鬼門關」敕改為「桂門關」。該關形勢險要,虎踞三千峰,山橫百二重,煙護羊腸道,雲開鳥道通。集古代軍事遺跡,自然生態風光與山寨風情於一體,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關隘,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點,其知名度之高素與天涯海角齊名。這是一條美麗神奇的古代驛路,至今還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英台木樹橋等。明代嘉靖年間廣西僉事、任博白知縣的金輅在《興業過白州道中》一詩雲:「官道穿崎峽,籃輿襯晚晴。水鳴如有謂,山曲更多情。野鳥迎人語,林花映日明。」至今,浪平鄉浪平村桂門關隊不僅保留了關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舉世無雙的英台樹橋—奈何橋等,是研究「鬼門關」文化和綠珠文化的重要景點之一。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山裡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21萬個,可以稱得上為天然森林氧吧。桂門關給人的印象是古、幽、秀、奇,極具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博白縣旅遊局局長認為,桂門關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必將加快浪平鄉旅遊建設的步伐,推動浪平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促進浪平鄉社會和諧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他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到浪平鄉桂門關旅遊,進一步了解和研究桂門關的歷史文化。 (二)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溫羅溫泉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亞山鎮溫羅村,縣城有公共汽車直達。泉池寬約10 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米,深約2米,呈圓形。股股溫泉在池底湧出,啵啵有聲。池水清澈明亮,池底之物一清二楚,整個溫泉池恰象大鍋十分燙手的熱溫,清代《博白志》中說「水泉湧出,熱如沸湯,可宰牲」溫泉池上空蒸氣騰騰,如煙似霧。 建設中的博白溫泉旅遊度假區融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健身娛樂、水上運動、野營登山、科學考察於一體,整個溫泉流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景區山光水色、積翠浮綠、環境優雅,泉邊湖水清澈碧藍、曲橋水榭、林藏殿閣、一泉一湖、廣 *** 一無二,實為休閑度假、享受大自然恩賜的世外桃源。溫泉旅遊度假區主要景點有:(1)溫泉、(2)溫羅湖、(3)森林及生物景觀。 (三)宴石寺風景區宴石寺風景區位於博白縣境西南部頓谷鎮石坪村,距縣城30公里,海拔300多米,景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碧綠的南流江從景區穿梳而過。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 ,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山體頂平開闊,四壁直立,傳說曾有眾神會宴於山頂,故名宴石山。山體為紫色砂岩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區內層巒疊翠,形象 宴石寺風景區帶真,馬岐石形似牧童騎馬; *** 山上千年神龜翹頭望春天;象鼻伸鼻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還有栩栩如生的虎頭山;活靈活現的金雞報曉山頗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巖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氣候溫和,神話傳說神奇入勝,歷來不知吸引了多少遊人墨客到此游覽吟詩作對,素有文明歷史和名人開發功績記載,遊客如雲,長盛不衰。1995年4月經廣西自治區人民 *** 批准把宴石山風景區的隋朝建造摩崖三座雕象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同年8月自治區人民 *** 審批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宴石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1)宴石寺、(2)宴石天仙橋、(3) *** 觀、 (4)三烈祠、 (5)仙人池、(6)「神樹」、(7)出米洞(8)母豬帶仔、 (9)仙梯、(10)頂天臘燭、(11)伏波祠。 (四)大平坡......>>
⑵ 關隘的網路解釋關隘的網路解釋是什麼
關隘的網路解釋是:關隘關隘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guānài,指險要的關口,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又稱關卡。語出馮夢龍《東周列滾圓國志》第七十二回:(楚)平王悉從其計。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
關隘的網路解釋是:關隘關隘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guānài,指險要的關口,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又稱關卡。語出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楚)平王悉從其計。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拼音是:guānài。結構是:關(上下結構)隘(左右結構)。詞性是:名詞。注音是:ㄍㄨㄢㄞ_。
關隘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關隘guānài。(1)險要的關口大消塌。
二、引證解釋
⒈險要的關口。引《南齊書·蕭景先傳》:「惠朗依山築城,斷塞關隘。」《水滸傳》第十一回:「又過了兩座關隘,方才到寨門口。」沈從文《過嶺者》:「至於那個嶺頭的關隘,一禮拜前卻已為白軍部隊佔領去了。」⒉比喻起決定作用的轉折點。引明姚士_《見只編》卷上:「嗟乎!剎那炎冷能轉善為敗,如此乃知炎冷二字是一進退關隘。」克非《春潮急》二二:「可是,而今在這社會主義革命的關隘面前,竟過不去,竟行不通。」
三、國語詞典
邊界上的要塞隘口。
關於關隘的近義詞
關口
關於關隘的詩詞
《感事·不見榆關隘》《奉酬馮太守行視西山關隘次宋庄見棄田有作》
關於關隘的詩句
戰時關隘感行難就中七絕真關隘險摹關隘風驚牖
關於關隘的單詞
pass
關於關隘的成語
關懷備至抱關執_賣關子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車填馬隘漠不關心斬關奪隘關門打狗關門落閂
關於關隘的詞語
關懷備至漠不關心關門落閂車填馬隘無關大體心胸狹隘鬼門關抱關執_無關宏旨斬關奪隘
關於關隘的造句
1、方寸之地,玄關也是一道關隘進進出出之間,玄關的安排自蘊玄機。
2、沿石級而上,昔日雄踞貴陽北隅,有「北門鎖鑰」之稱的古關隘—雅關門洞便露出其尊容。
3、陝西西有大散關,東有潼關,北有崤關橋讓,南有武關,阻山帶河,天險重重,你等勝捷軍只要小心用事,固守關隘,便穩若泰山,何需我這里調遣援軍!
4、老夫觀雍涼山川圖,發現自唐宋起,山川險阻,古代兩京關隘險固。
5、和尚原只有幾千宋軍,看來不足為慮,只是關隘險峻,必須首尾夾攻才可攻下。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關隘的詳細信息
⑶ 春秋戰國時重要的城池,關隘
關隘: 1函谷關,在河南。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秦魏曾多次大戰於此。 2武關,在陝西廳悶。秦楚的分界線。秦昭襄王和楚懷王曾會於此。 3昭關,在安徽。吳楚的分界線。伍子胥逃往吳國時從此過。 4澠扮畝彎池,在河南。為秦趙爭奪之地。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會盟與此。耐升 城池:1臨淄,在山東。齊國都城,東方的要塞。 2睢陽,在河南。宋國都城。晉楚爭霸的重要戰場。 3絳,在山西。晉國都稱。晉國的重要據點。 4晉陽,在山西。原為晉國重鎮,後成為趙家封地。三家分晉時於此。 5上黨,在山西。河東要塞,秦趙大戰時,重要戰場。 6安邑,在山西。原為晉國領土,後為魏國都城,成為魏國西進的橋頭堡。 7少梁,在陝西。河西重鎮,秦魏數次大戰於此。 8大梁,在河南。原為楚地,後為魏國攻佔成為魏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9新鄭,在河南。鄭國都城,韓滅鄭後,成為韓都。戰國後期成為重要戰場。 10邯鄲,在河北。趙國後期都城,為重要戰略要地。
⑷ 唐代的關隘遺址是哪些
中國古代重要關隘一覽
居庸關: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設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遼以後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生兵亂,雄武軍節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於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玉門關: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後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嘉峪關: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灑泉市)西北門戶和河西走廊西端消橋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禦吐魯番東侵。
仙人關: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陽關: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天井關: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於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正德六年(1511)築嶺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九年都曾增修,這就是後來的關城。
平型關城據平型嶺之口,城周長1公里余,今殘高6米。關門坐西朝東,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築成,高4米,寬2.7米,牆厚2.7米,今關樓已毀。城內匾額上書「平型嶺」三字,兩側嶺上明長城遺跡尚存。
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於恆山和五台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明代國力衰弱,蒙古騎兵頻繁侵邊,搶掠財物,尤其嘉靖年間為烈。最嚴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韃靼部俺答又率兵大舉南侵,從大同深入渾源攻平型關,明軍不能抵擋,遂陷平型關。接著由此直趨靈丘、廣昌(今河北淶源),進逼紫荊關。途中遇明將陳鳳率軍抵抗,蒙古兵便分頭掠繁峙,犯蔚縣並屠掠延慶諸城,後因連日下雨才引軍北歸。
平型關在現代戰爭史上曾寫下輝煌的一頁。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初期,1937年9月下旬,日本侵略軍在占據了華北大片土地後,冀中一路沿平綏線方向西進。當佔領了大同以後,便以精銳兵團進攻南面的雁門關及其東西關口,企圖南下歐太原。這是剛開到山西抗日前線的八路軍,決定利用平型關的險要地形,給日本侵略軍一殲滅性的灶辯打擊。八路軍隱橋缺以三個團的兵力冒雨埋伏在平型關至東河南鎮(在平型關之東)公路附近的山地上;另以一個團和一個騎兵營的兵力出平型關向靈丘、淶源、廣靈方向前進,以鉗制敵人,保障側翼安全。當日軍約4000人,軍車10O余輛,大車20O余輛,由靈丘向西前進時,八路軍埋伏部隊突然發起猛攻,迅速將敵軍分割,展開白刃戰。經過一天激戰,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敵全部軍車。繳獲各種槍支1000餘支,還有野炮、機槍以及戰馬50匹。平型關戰役是抗日戰爭開始後我國打的第一個大勝仗,它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忱和樹立起必勝信心。
現在平型關戰役舊址已辟為抗日戰爭紀念地。舊址在靈丘縣城西橋溝一帶。距平型關約5公里。這里北依恆山余脈,南屏五台山峭崖,附近峰巒峻陡,比肩連袂,中通一路,形勢非常險要。遍山松柏疊翠,風光秀麗,常有遊人來參觀游賞。
今從北京至太原的京原鐵路通過平型關下,附近還有公路通河北、山西各地,這里仍不失為晉東北交通要沖。
天設居庸險,乾坤此北門。山川通上郡,形勢冠中原」。好一座不同凡響的居庸關!居庸關確實非常雄奇險要,古往今來有過多少吟誦它的輝煌詩篇!它不但形勢險要,而且歷史上或為北國大門,或為京畿要防,其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的重要,全國罕有其他關隘能同它相匹的。
居庸關位於今北京市北面的軍都山峽谷——關溝中部。古屬「居庸」地。相傳秦始皇築長城時徙居庸徒(被征發的民夫、犯人等)於此,因稱居庸。其實它早已著名。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就稱居庸為天下九塞之一。漢代開始在此設居庸縣並置關,即稱居庸關。因它處於軍都山內,亦名軍都關。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稱呼:三國時稱西關,北齊稱納款關,唐代稱居庸或軍都不一,還有薊門關之稱。以後各代都稱居庸關。北魏時期始築關城,明洪武元年(1368)重築,並修築長城,成為長城的重要關隘,以防蒙古亡元殘余勢力侵擾。宣德年間曾加修建,景泰六年(1455)又拆除再建,這就是現存的關城。近年再次進行了重修,使已遍體鱗傷的居庸關城舊貌換新顏。明時居庸關與其西南的紫荊關、倒馬關之間還築內長城相連,合稱「內三關」,構成京都西部的嚴固聯防線。《述征記》等古籍把居庸關所在的軍都陘列為太行八陘中第八陘。
軍都山為燕山山脈的南支。燕山山脈呈東西走向綿延於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海拔1000米以上,山勢峻急,成為南北的大阻。連山中斷,形成關溝,卻可以通南北,便利了當地的交通。北京東部的溫榆河取源於此,沿河的隘道便是軍都陘,古人所稱的太行第八陘。居庸關城跨關溝兩邊的山崖而築。城周長7公里余,高8米余,有南北二門及一水門,溫榆河源從城下穿過。今水門已湮沒。城內原有過街塔,今僅留下台基,即著名的雲台。古人所稱的居庸關范圍很大,把整個關溝都叫做居庸關,以南口和八達嶺為其南北口。而南口舊稱下口,原有城堡,今已毀。八達嶺城堡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後於弘治十八年(15O5)重建,就是現在見到的城堡。開兩門,東門匾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題「北門鎖鑰」。八達嶺因在高處(海拔約60O米),居高臨下,比居庸關城更險要。所以前人說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整條關溝兩邊,層巒疊嶂,懸崖峭壁,下臨深溝,古稱絕險。居庸關和南北兩口形成重關迭險,真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何況山上還有長城環護。難怪古人說,「燕京之有居庸,擾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信非虛言。
北京自古為軍事重鎮,後又相繼成為五前京都。居庸關為北京的北門,向為邊地通商場所。居庸關外長期以來是東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和活動的地區。少數民族貴族見北京物阜民殷,常存覬覦之心,每思南下侵佔北京城,因此居庸關便成為兵禍不息之地。早在東漢時,鮮卑人就屢犯居庸關。自東晉至唐末,地方割據政權也常在此用兵。唐武則天時曾塞斷居庸之口以防突厥。到第10世紀前期,五代石晉割燕雲十六州結契丹以後,居庸關便成為遼與金、蒙古與金激烈爭奪的戰場。公元1122年,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謀取遼的燕京(即今北京)。遼以強兵守後庸關,不料臨戰時,居庸關兩邊山崖忽然崩落,戍卒多被壓死,遼不戰而潰。這使金兵得以順利度關南下,佔領了燕京。
公元12O9年,北部強大起來的蒙古軍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關,蒙古軍不能入,乃採用「聲東擊西」之計,留一部分人馬屯守居庸關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後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居庸關遂被攻破。後來蒙古軍卻未攻下金中都即退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關,並在關城駐扎。過了三年,蒙古兵再圍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成吉思汗率主力回國,只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居庸關。金因受蒙古軍威脅,即於當年遷都開封。次年,蒙古軍便佔領了中都。
到了元末,朱元璋的軍隊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主由居庸關北走,元亡。明大將徐達派兵守居庸、古北等關口,絕了亡元殘余勢力的南窺之道。
喜峰口關
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路通南北。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尋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於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約至明永樂後,訛稱為喜峰迴。明景泰三年(1452)築城置關,稱喜峰口關。今通稱喜峰口。
喜峰口關故址在今河北省遵化縣東北,燕山區大河——灤河出口的東南邊。關城依山靠水,北倚長城,形勢雄壯。城周長1.5公里,關門上有樓高四丈(約合今8米余),名曰鎮遠樓。又削山為壁,豀峪蹊徑,凡人跡可通之處,盡築城牆與萬里長城相接。明嘉靖年間,更在關口處建「來遠接」,據說可容萬人(為都御史胡守中所建,史稱胡出塞盡斬遼金以來松木百萬以建此樓),後為灤河洪水所沖沒。今城與關樓亦俱傾圮,但從遺址可推知其當年之雄要。
喜峰口關周圍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餘米,向北升高至I000餘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難。由灤河所形成的穀道使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喜峰口關處,左右高崖對峙,地形險要。由此出關折東趨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遼河上游及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經遵化和冀北重鎮薊州(今薊縣)可至北京。這條路徑向來是從河北平原通向東北的一條交通要道。喜峰口關扼此要道咽喉,其戰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時喜峰口一帶是漢族與北方及東北方民族交往頻繁之地,歷代有兵戍守,唐時這里叫盧龍塞。
唐詩人高適在《塞上》詩中有「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之句,可見當時統治者對這個地方的重視。明初,喜峰口關是京都與長城外大寧都指揮司聯系的中轉站,也是其後蒙古兀良哈部入貢的必經之路。
喜峰口北面約10公里,今河北省寬城縣西南的灤河東岸有松亭關。大約由喜峰口遷漢松亭關至此。契丹遼時,契丹人來往於燕京與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之間多經此。
明時行人出喜峰口至大寧,舍此道莫屬。這關依山傍水,地勢極險要。古人稱它有「嵯峨虎豹當大關,蒼崖壁立登天難」之勢,易守難攻。松亭關和喜峰口關都鄰近京畿,是明時北京安全的保障。自永樂年間廢除大寧都指揮司後,松亭關亦隨之奔守,這給明朝帶來很大的後患。
⑸ 中國古代一共有哪些關隘
居庸關
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沒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遼以後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生兵亂,雄武軍節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於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玉門關
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後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嘉峪關
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灑泉市)西北門戶和河笑啟弊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禦吐魯番東侵。
仙人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陽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碰族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天井關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於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雁門關
古代關名。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異常險要,為歷代鎮守重地。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所建,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後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
石嶺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於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遼援北漢之軍。
平型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
娘子關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
潼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此關扼黃河要津渡口,鎖東西交通咽喉,歷來為關中地區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關中。
蒲津關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旁正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武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
大散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山海關
古代關名。又稱榆關。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為長城東端重要的關隘。相傳為隋文帝時修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徐達重新修復。此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取山海之意,名為山海關。此關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自隋代築成此關後,歷代大軍過往必據關奪關。903年,契丹首領阿保機派大將阿缽南襲山海關,因唐軍防守嚴密而一敗塗地。五代後唐幽州節度使周德威自恃勇猛而不注重邊防守備,結果很快被契丹攻陷山海關。
洛陽八關
東漢首都附近八關的總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為東漢防衛首都的軍事要塞。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為修器械,鎮守京師而設。這八關指: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函谷關
古關名。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戰國時秦置。因山谷懸崖峭壁,深險如函,關在谷中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為函谷。此關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前241年,楚、趙、韓、魏、衛等國聯合攻秦,至此為秦據險所敗。漢武帝時將故關東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縣東,史稱新關,原函谷關相應被稱作舊關。並改置為弘農縣。
虎牢關
古代關名。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不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後每逢戰亂,多爭此關。唐初李世民與竇建德也曾在此一決雌雄。
義陽三關
古代關名。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南北朝時對義陽郡南三關的總稱。這三關指:武勝關(在今河南省羅山縣南)、平靖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和湖北省應山縣交界處)、黃峴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南)。三關歷來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唐朝中葉,淮西割據勢力因據三關諸險而屢次作亂。宋朝南渡後,也因三關勢力單薄,致使壽春、合肥等地多遭襲擊。
瞿塘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瞿塘峽西口。漢時在此置江關都尉。214年,劉備攻打廣漢未克,諸葛亮與張飛、越雲等率軍自荊江逆江而上,佔領此關,遂克巴東。後被蜀漢視為重鎮。歷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關。
大勝關
古代關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大勝關村。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於是改名大勝港並在此設關,即大勝關。沿襲至今。此地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轉港口。
獨松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為南宋時所築。此關東西為高山,狹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軍即從此關攻破臨安,滅亡南宋王朝。
仙霞關
古代關隘名。在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南。878年,黃巢起義軍轉戰浙東時所辟就。此關位於佩霞嶺上,山高谷深,層巒疊嶂。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縣)、建(今福建省建甌縣)兩州間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企圖依託仙霞之險與清廷相抗衡,後因清兵破關而失敗。
鬼門關
古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西。界於北流縣與玉林市間,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難生還,故名鬼門關。為古代通往欽州、瓊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為天門關。
古嚴關
古代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西。關名,一說為秦時所提,一說為漢所稱。此關處群山環抱之中,周圍山勢連綿,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因之為古代軍事要地。關前有清人商昌書刻「古嚴關」三字。
鎮南關
古代重要關隘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此關控大青、金雞兩山隘口,山巒重疊,谷深林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古代中國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稱。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老將馮子材率軍據關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敗法國侵略軍。1965年,此關更名為友誼關。
下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關扼點蒼山與洱海間狹長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南詔、大理國都之門戶。公元779年,南詔王在此設關,以為都城屏障。明初,大將沐英進攻大理,大理國據關以守,明軍巧出奇兵,攻佔此關,迅速滅亡大理。
這個基本上是相當全的了,值得一提的是所謂仙霞關,其實是仙霞嶺上的楓嶺關。還有就是我覺得武夷山上的分水關也應該算是個比較著名的關隘,因為那裡是贛閩之間最重要的一個關隘,或者說是由贛入閩的必經之路,歷史上秦始皇遠征南越的5路大軍中的一支,正是走此路入閩迂迴嶺南,其後漢武帝時,兵發四路水路並進平南越,這個關隘再次體現出了其重要性。
秦楚之間,以武關的名氣最大但其實並非最為險要,商山之上有牧虎關,其實才最為重要,盡管期間幾易其址,但一直是易首難攻之關隘,秦漢時劉邦進軍關中,就曾經受阻於此。
⑹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交通發展做了什麼能解釋秦直道的作用和排布嗎
秦直道是什麼
秦直道南起陝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宮,北至內蒙古包頭市南的麻池古城。作為陸路交通建設的創舉,其規劃、選線、設計和施工,都顯示出空前的技術水準。秦直道的開通和應用,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於軍事交通的發展歷程而言,也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自唐代以後,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北地區的交通道路格局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直道仍在溝通陝、甘、寧諸省區的經濟交流方面發揮著作用,並保留至今。
秦直道的修築把關中地區與蒙古高原地帶連接了起來,使秦王朝的政令、統一措施得以迅速地傳達到陰山腳下,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也能夠傳播到河套之外。 歷史上秦直道對於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南端。 昔日高築於子午嶺的秦直道已由寬路通衢化作歷史的陳跡,等待著今天的人們去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把握“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重新整治秦直道,開發其獨具特色的人文旅遊資源和商貿交通功能,無疑對促進西北地區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⑺ 關隘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關隘的詞語解釋是:關隘guānài。(1)險要的關口。
關隘的詞語解釋是:關隘guānài。(1)險要的關口。詞性是:名詞。注音是:ㄍㄨㄢㄞ_。拼音是:guānài。結構是:關(上下結構)隘(左右結構)。
關隘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險要的關口。引《南齊書·蕭景先傳》:「惠朗依山築城,斷塞關隘。」《水滸傳》第十一回:「又過了兩座關隘,方才到寨門口。」沈從文《過嶺者》:「至於那個嶺頭的關隘,一禮拜前卻已為白軍冊拆部隊佔領去了。」⒉比喻起決定作用的轉折點。引明姚士_《見只編》卷上:「嗟乎!剎那炎冷能轉善為敗,如此乃知炎冷二字是一進退關隘。」克非《春潮急》二二:「可是,而今在這社會主義革命的關州數棗隘面前,竟過不去,竟行不通。」
二、國語詞典
邊界上的要塞隘口。
三、網路解釋
關隘關隘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guānài,指險要的關口,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又稱關卡。語出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楚)平王悉從其計。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
關於關隘的近義詞
關口
關於關隘的詩詞
《感事·不見榆關隘》《奉酬馮太守行視西山關隘次宋庄見棄田有作》
關於關隘的詩句
關隘迢遞或言三日把關隘就中七絕真關隘
關於關隘的單詞
pass
關於關隘的成語
漠不關心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關門打狗斬關奪隘車填馬隘關門落閂抱關執_賣關子關懷備至
關於關隘的詞語
賣關子關懷備至利害攸關車填馬隘漠不關心無關宏旨抱關執_關門落閂鬼門關無關大體
關於關隘的造句
1、明萬曆十八年,播州末代土司、播州宣慰使、都指揮使、驃騎將軍楊應龍殺妻、縱兵侵掠四鄰州縣,楊應龍重修古囤關隘。
2、沿石級而上,昔日雄踞貴陽北隅,有「北門鎖鑰」之稱的古關隘—雅關門洞便露出其尊容。
3、因地處貴陽的重要關隘地帶,自明代以後便名聞於世。
4、但見大片披掛紫衣士兵悍不畏死地向關隘沖來,他們事先全都服用了紫霞洞的秘葯,一個個變得神情呆滯,肌肉僵硬,根本不畏苦痛,只是一個勁兒地向畢迅前沖殺。
5、通令全軍改換為輕裝突擊兵,並讓重裝騎兵准備好進行突圍,並退守到後方的凡賽爾關隘,等待援軍。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關隘的詳細信息
⑻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關隘,你知道多少呢
歷史關隘
中原關隘
秦之四塞: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武關。
太行關隘:太行八陘----軹關、鐵鈴關、太行關(天井關,雄定關)、井陘關(土門關)、飛狐關、紫荊關(子庄關,宋稱金陂關)。
洛陽八關: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轘轅關〔huán yuan guan〕,轘轅山一地,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沖、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義陽三關:大別山脈主要隘口,指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
虎牢關:古代關名。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後每逢戰亂,多爭此關。
共5張
關隘
陽關: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還有蓬關(西晉豫州地界)、魯陽關、潼關、壺關、雁門關、倒馬關(鴻上關,漢稱常山關)、娘子關等。
蜀道關隘
陽平關:陽平關建於221年。據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第957頁載:「陽平關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漢後皆為重鎮,明末毀於兵。」宋初《元豐九域志》載:「陽平鎮屬玄武六鎮之一。」清代《中江縣志》記載:「陽平鎮,建於漢代。為古五城、玄武北境門戶,去綿州、羅江必經之地。」陽平關在歷史上既是軍事關隘,又是稅務關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號泰始)程道養、清朝的蘭朝鼎和李永和等歷代農民起義軍都曾把天台山、雞冠山等作為屯兵練武和安營紮寨的地方。
陽平有懷歸縣遺址;有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第七代後裔自湖南入蜀後,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寵賜」的花碑及龜山上的「正氣堂」遺址;有始建於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鐵骨牡丹不下山的美麗傳說;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園」遺址;有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的「陽平大佛」……這些,無一不向人們述說陽平關的歷史滄桑。載入中國文學史冊的古綿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陽平關,撒白雨。白雨下,取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更是把人帶入遠古的夢境。
清道光年間的中江詩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覽《陽平關》詩雲:「沔北屯軍士,流傳即此間。密雲排甲仗,新月想刀環。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飛白雨,顧盼一開顏。」作者期盼著總有一天,這奇特秀麗的山河會被重新開發利用,到了那個時候,萬民將會笑逐顏開。
劍門關: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西元965年,劍門之戰,後蜀軍被宋軍擊敗。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一詩描述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葭萌關:古關名,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關城今已盪然無存。葭萌關原屬四川昭化縣,1959年並入四川廣元縣,1985年撤縣改稱廣元市,屬省轄市。葭萌關一帶古往今來發生過很多重大戰役,最早是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戰,魏蜀時期「張飛挑燈夜戰馬超」之戰,使葭萌關名聞遐邇。(參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
福建關隘
古代於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設置關隘,一方面是為了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徵收關稅的重要設施。據《福建通志》記載:全省境內共設有89關、376隘、158寨,其中,僅與浙江、江西、廣東三省交界的福鼎、福安、壽寧、松溪、政和、浦城、崇安、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寧化、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平和、詔安等18個縣中設置的關隘寨即達370座之多。《邵武縣志》曾有這樣的記載:「入閩有『三道』,建寧為險道,兩浙之所窺也;邵武為隘道,江西之所趨也;廣漳航海為間道,奇兵之所乘也」。說明,從浙江入閩是險道,從江西入閩是狹道。可見福建古道關隘之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