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視界中誰是最美旗袍女神
我覺得最美的旗袍女神是宋一現在看完景甜的司藤後,我覺得景甜才是最美的旗袍女神。
② 想要優雅一點,穿旗袍應該穿什麼鞋子
選配旗袍搭配的鞋子要從三處著手:款型,顏色,材質。選對了鞋子會為旗袍加分不少。
1. 款型
鞋子的形狀非常重要,比較常見的廓形有:小貓跟鞋,魚嘴鞋,瑪麗蘇鞋,釘字鞋等。
在穿著旗袍的時候,要想將旗袍穿得更得體,需注意細節。穿旗袍體型不能太瘦;穿旗袍不適宜留短發;穿旗袍要淡妝,不適合濃妝;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手臂太粗,切記穿短袖或無袖旗袍;穿旗袍要講究內衣內褲的穿著;旗袍選擇款式、花色要年齡相符;穿旗袍要特別注意行為舉止姿態
③ 為什麼現在國外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元素
第一肯定是市場因素,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電影票房的潛力巨大,而且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中國的票房成績越來越好。雖然北美地區依舊是世界票房最高的地區,但中國,印度,俄羅斯等一些新興國家的潛力也不容小覷,特別是中國,現在的勢頭也越來越好,隱隱有趕超北美的勢頭。所以加入中國元素,討得中國人的喜歡,是增加票房的一個好方法。
只是現在中國的電影水平遠還達不到西方電影的水平,特別是在一些東亞國家的電影迅速發展時,中國的娛樂產業水平完全配不上我們國家的發展,還需要電影人好好的反思一下。
④ 為什麼旗袍很難穿得好看得體
現代改良旗袍,特點是立體裁剪,有胸腰省,較緊綳,會勾勒身體線條,以凸顯翹臀豐乳為美。而且有接袖,比較板正,穿著的體驗感也像小西裝一樣(袖子和胸口都是緊的,會有一種束縛、難以抬手的感覺)。而且開叉高,往往開叉到大腿。這種旗袍給大家帶來了「旗袍對身材要求極高」的錯覺。因為如果不是量身定製,胸空了,屁股空了,小腹突出來了,都很不好看,所以現代改良旗袍必須很緊綳。
而傳統平裁旗袍,往往是修飾身材而非要求身材,也不至於在行走坐卧中走光,或是衣服緊綳到行動不便。
聊傳統旗袍之前,Emmm先放些改得不好的「現代改良旗袍」。(文末更新了一些個人認為好看的改良旗袍)
而且這件旗袍,說實話,個人覺得圖案挺丑的。如果它不是旗袍,是個普通的連衣裙,大概不會有人選擇這件。但是它是旗袍,一些人會覺得旗袍就該是這樣的「傳統」圖案,所以對它寬容。但是說真的,這種寬容沒必要。
對旗袍不了解的大多數人,可能說起「旗袍」,想到的也是這種:緊綳,「傳統」花紋,高開叉。
這些衣服在模特身上是緊綳的,是表現完美身材的,但是誰身材和這位模特一樣呢?
而且,還是那句話,這些圖案用在普通連衣裙上,即便是做演出服,也沒幾個人買了吧?
穿衣服從來不是為了追尋傳統,穿衣服是為了美。明顯不符合審美要求的,你管它是不是傳統呢。大膽說丑。
然而這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紋樣。中國傳統的牡丹紋樣是這樣的:
而且,旗袍在民國出現時,是時尚的產物。民國潮人們更傾向於使用更為現代的圖案,而不是使用明清流傳下來的傳統紋樣
⑤ 司藤的同款服裝,普通人能駕馭得了嗎
駕馭不了,因為對自身要求非常嚴格,非常的難穿,所以一般人根本穿不上去的,只有好的身材才能穿上,老師也羨慕那些能穿得上的人。
⑥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6)瑪麗旗袍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