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朋友,您看過大秧歌嗎?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們家鄉做客,您一定會被那粗曠豪放的場面所吸引,在流連忘返中,說不定您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這狂歡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來。
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嗚,哨吶響起來,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領頭的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鶴氅,手持大摺扇。後面緊跟的是喬裝打扮的大姑娘和小夥子。「七冬鏘,七冬鏘,七八弄冬鏘……」隨著這鏗鏘的鑼鼓,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揮下踏丁字,邁十字,綵綢飛舞,虎步生風,自然排成兩行,穿花打場。看秧歌的人們見到這雄渾的氣勢自然卻步。走場兩圈後,只見「沙公子」躍步跳入場心,雙手抱拳做個「羅圈揖」,唱睜明個賀年的大喏,熱鬧的小戲便開始了。這時瑣吶換調,鑼鼓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一對對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槳」的老漢在前面像醉翁一樣扭來舞去,那水靈靈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態。正扭到高潮處,後面卻沖出幾個「刁老婆」。她們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頭上梳著「濃籬把」,臉上還陸早鬧有一個賞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樟打鴛鴦」之勢,早罩三躥兩跳來到了旱船眼前,與「老漢」開始周旋。「棒」「槳」相撞乒乒乓乓,丑臉相對互不相讓,他們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高蹺隊沖了上來,這才沖散了這對丑冤家……
這一撥兒秧歌剛過,那一撥又接了上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滿街的 人目不暇接價震耳欲聾。人們沸騰了,擁著秧歌隊說呀笑呀,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孩子騎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隊叫,兒女們攙著眼著秧歌隊跑。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催人奮進的鑼鼓帶進一潮湧動的世界。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看看我們家鄉的大秧歌吧!親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場面,親耳聽一聽那昂揚的韻律。
滿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滿族,現有人口982。1餘萬人。滿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山東、福建等省區,一小部分散居於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廣州等大中城市。居住在農村的滿族人,其住房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
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勢」、「空齊」是傳統舞蹈,多在節慶的宴會上跳。舞時二人相對,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稱為「莽勢」;舞者歌唱時眾人拍手以「空齊」二字相和,叫「空齊」。「清音子弟書」是八旗子弟於18世紀中期創作的一種只有唱詞,沒有說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詞,是滿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曲藝形式。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最能代表滿族飲食文化的莫過於「滿漢全席」。這種宮廷佳宴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的滿族菜餚無論在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製作菜餚的山珍如人參、鹿茸等大都還是來自滿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滿族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薩其瑪」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種。?
這就是滿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後,你熟悉它了嗎?
每年的春節快到時,我都不知道將怎樣度過這個春節。我記得往年過春節都很有意思。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除夕的早晨去集市上挑選煙花、禮花。然後晚上可以盡情地放煙花,或者看別人家放的禮花,那場景自然熱鬧非凡。孩子們這時的心情啊,別提多開心了!我也是在過年是才能找到那段童年裡最快樂的時光。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吃完年夜飯後,最喜歡看的一定是《春節聯歡晚會》。裡面的節目都非常精彩,小品更是為全國觀眾人民增添了一份歡樂的氣息。快到12點了,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我們會隨著主持人一起倒數:「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這時候,全國人民都沸騰起來了,家家戶戶更是禮花飛舞。我高興地喊到:「過年啦!過年拉!」孩子的天真、興奮勁也在這不經意間悄悄流露出來。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給親戚們拜年,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和親戚們在一起的時侯,自己常常會成為被關懷的對象,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溫馨、愉快、充實。人間真情的珍貴可能在於一個教導會打開人的心扉;一個鼓勵會成為推向人生轉折點的一種原動力,從而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問候會扶平心靈的創傷;一種溫柔的態度會讓已經受到驚嚇[www。zuowen51。com]的孩子對你產生好感,從而讓你有一個機會把他栽培成一棵參天大樹。這些都是人間真情,而且都來自親朋好友們的內心,我想,假如你遇到困難了,親友們會在你的身後默默地支持你、關心你!因此,真情和金錢比起來,金錢不是顯得太微不足道了嗎?
到了大年初二,我就更應該提了,因為這天是我的生日,然後爸爸就會請許多親朋好友來慶祝我的生日,還會買上一個大蛋糕。最高興的人當然就是我嘍!
今年的春節又會是什麼樣的呢?雖然等春節要經過一段時間,但是還是阻隔不了我對春節的嚮往,而且我還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等下去,終有一天你會等到你期待的那一天。對於春節,我將懷著一顆滿懷期待的心!
爺爺是個老常州,對於家鄉的民風民俗應該了如指掌的,我決定向他請教一番。然而他神秘的告訴我:到除夕夜的時候,你都會知道的!
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一大早,爺爺奶奶就忙著擺菜,一大盆的豆芽,百葉絲,豆腐乾絲和筍尖拌的菜擺在桌上,這是什麼菜,亂七八糟的,爺爺說:「這是老常州的家祭菜,過年不能缺的一道重要菜。」一條大魚正等著下鍋呢,爺爺說:這條魚象徵「吉慶有餘」!「哇,這么大,怎麼吃得完呢?」「可不能一次吃完,必須年年有餘!」奶奶和媽媽在包春卷,豆沙餡的,甜甜的餡象徵我們來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來到了客廳,桌上吃的東西五花八門,真是過年好呀!爺爺指著各種東西告訴我,「這些都有說法的:蘋果,象徵平安大吉。橘子,象徵團圓。長生果象徵長身不老。」「呀,以前只顧吃了,沒想到這裡面有學問呀!」
時間一晃,下午兩點了,爺爺叫我:「毛智賢,快來幫爺爺貼春聯!」我趕緊跑過去,幫爺爺拿起了漿糊,只見爺爺手捧一卷紅紙,寶貝似的出來了。爸爸手裡拿著凳子,我們祖孫三人一起走向大門口,雙開大門一打開,我就問爺爺:「門上的對聯好好的,為啥要換,多可惜呀?」「那是去年兔年的,今年是龍年,春聯每年都要換新的,寓意辭舊迎新!」原來還有此一說。爸爸把舊的對聯先撕除,爺爺把新的對聯抹上漿糊,先右後左,再橫批,一副應景的春聯貼好了:「雲起八方升祥瑞,龍騰四海報平安,財源廣進。」
「爺爺,為什們家家過年要貼春聯,有說法嗎?」
「當然,傳說古時候有個怪獸叫夕,專門禍害百姓,但它懼怕紅的東西,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對付它的辦法,後來演變成了一年最後一天叫除夕,每家門上都貼紅春聯。現在的春聯是包含著對來年的祝福和新的嚮往了。」
「噢,原來如此!」
中國是一個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傳統的風俗,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中國春節的民風民俗。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民俗之三――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
民俗之四――壓歲錢。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壓歲錢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的時候害人。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也有人在孩子的枕頭下面放壓歲錢,保護孩子。在明清時代,「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這就是中國傳統春節的民風民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在不知不覺中,一個豐富多彩的快樂寒假已從咱眼前飛過,但給咱記憶最深的就是在爺爺村敲鑼打鼓的那段印象。大年三十的那天,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氣象,人人臉上都喜氣洋洋的。吃完早飯,爺爺就帶著咱到村裡的大橋上,去敲鑼打鼓。一去才發現,鑼鼓隊就差爺爺這個隊長沒到了。爺爺一到馬上就開始了。
「齊個隆咚嗆……隆咚嗆」呵呵,真好聽喲!咱在心裡隨著鼓點的節奏打著拍子,正意猶未盡,一個章節完了,哎呀,再來一次就好了,真想再飽一次耳福啊。咱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爺爺,爺爺好像看懂了咱的心思,又打了一遍。「齊個隆咚嗆,齊個隆咚嗆……」來觀看的人越來越多,爺爺他們也越敲越有勁,越打越高興,很快,第二遍也打完了。不巧打小鑼的那位叔叔因為家裡有事要回去,樂隊無法進行了,圍觀的人也不會,怎麼辦?這時爺爺說:「咱們家後繼有人,來!孫女!上!」可咱從來沒碰過這些鑼鼓呀,不過爺爺常說救場如救火,咱只得硬著頭皮上了。旁邊的一位老奶奶告訴咱:「小姑娘,只要跟著節拍走就行了,不用緊張!」咱心裡這才踏實點。
鑼鼓又響起來了。剛開始,咱擔心跟不上節拍,不敢使勁敲打,只是慢慢地在心裡琢磨著拍子,仔細地聽著節奏,生怕因為咱一個人的失誤而擾亂了全局。爺爺向咱投來了鼓勵的目光,很快,咱隨著節拍逐漸熟練了,咱就放開手腳盡情地發揮著,鏗鏘的鑼鼓聲好象就是在咱的心中迸發涌濺出來,咱完全沉浸在這喜慶的鑼鼓聲中了。
這就是咱快樂寒假生活的一部分!今年過年咱特開心!
畫出來的信念梗概
婭楠和樂姍是一對好朋友,她們在同一間畫室里學畫畫,她們每天都會和陽光做游戲,兩個小夥伴就笑得樂不可支。直到有一天,婭楠不幸得了病住進了醫院。
婭楠病得不輕,她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靠進流食來保存體力,身體虛弱極了,婭楠悲傷的望著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一陣春風吹過葉子差不多全落光了,婭楠悲傷的對樂珊說,「等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樂珊你說我的生命會不會也結束呢?」樂珊裝作滿不在乎的安慰她:「別說傻話啦,醫生說你只要配合他們的治療,多吃有營養的東西,調整好心態,很快就會康復的。再說了最後這片葉子是不會掉下來的。」聽了樂珊的話,婭楠似乎有了一絲希望。
深秋還是到了,醫院內的青草被清風拽搖得株株枯黃,有時婭楠一回頭便能看見葉子像斷魂的金蝴蝶一樣飄落下來。
天剛亮,婭楠就急切的讓樂珊拉開窗簾,當窗簾被拉開的一瞬間,她驚喜地發現那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竟然還在頑強的掛在枝頭,婭楠望了它很久,彷彿有一種力量使她要堅持下去,她一掃往日的失落,似乎也忘記了病痛,然後讓樂珊拿來畫板和畫筆,她要重新開始畫畫。對於家人送來的飯,她也不像以前一樣扭過頭去,而是大口大口的吃了下去。
就這樣直到婭楠身體完全恢復,那片常春藤葉依然碧綠如初。出院後,她來到窗下,驚奇地發現那片曾帶給她堅強信念,戰勝病魔的葉子竟然是畫上去的,原來樂珊,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她悄悄地精心畫上了這最後一片常春藤葉。
在別人有了困難或者苦衷時,要懂得安慰他人,有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一句暖心的安慰,就能給人以極大的鼓勵和希望。請不要忘了自己簡單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能治癒他人,給他人信心。
坐井觀天之後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前腳一撲,後腳一蹬,蹦到了井外。
青蛙抬頭一看,啊!天空無邊無際,一輪太陽掛在天邊,一朵朵白雲在天空中移動,飛機在白雲中駛過,小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大雁正要飛向南方,有時排成「人」字形,有時排成「一」字形。多美麗的天空啊!我可從來沒見過。
遠處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崇山,山上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鳥兒說:「那片森林就是我的家,在那我有許多好朋友,有愛唱歌的喜鵲,小巧玲瓏的灰鵲,愛打扮的孔雀,還有百鳥之王鳳凰;還有小猴子,小熊貓。每當我們百鳥舉行選美比賽時,百獸們也會舉行運動大會的。從山上流下的小溪,就像彈奏著樂曲,好聽極了,小青蛙你要是有時間的話記得來我家玩。」小青蛙,恨不得馬上插上一對翅膀飛到樹林里。
山腳下是一個美麗村莊,有一排排青磚瓦房,有時炊煙裊裊,村莊前有一條無名小溪,水很清,要是經常走過那裡的人,就會看見一群群小魚在自由的游泳,一群群大白鵝伸長脖子「嘎嘎嘎」地叫。近處是一片金色的稻田,像鋪上了金色的地毯,一串串稻i笑彎了腰,像一個個金色的問號。好像在問:我長得這么飽滿,你們滿意嗎?一個農民伯伯捋著白鬍子,高興得不停地點頭,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小青蛙被眼前的風景迷住了,它真想唱一首歌表示自己對井外生活的嚮往。小鳥說:「小青蛙,井外的風景美麗吧!」可是青蛙卻回頭往井邊走,小鳥問:「朋友,你為什麼還往回走,你不厭倦井裡的生活嗎?」青蛙回答:「不是,我要回去把太太,孩子,母親,父親,都接來,讓它們不要再坐井觀天了。」
春節是我們中國傳統而最隆重的節日。在過春節的前好幾天里,人們就開始忙了起來。家家戶戶都在買年貨,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臘八這天,我們都要喝臘八粥,粥里放著各種各樣的米和豆,雖說不怎麼好喝,但看著它那怪稀奇的樣,總忍不住想喝幾口。
快過年的時候,許多小孩子都在買東西。小汽車啦,這些都是比較受歡迎的'。更受歡迎的便是鞭炮,過年沒有鞭炮怎麼行呢?
孩子們高興,大人們做起事來也有心勁。他們早已經把過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預備齊了,准備在過年的時候用。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是過小年。天剛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這便讓人嘗到了過年的味道。在這一天,小孩子們最歡喜,因為家裡早就准備好了各種各樣的糖果。
過了二十三大家便又忙了起來,大人們必須把家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還要把過年時用的東西都拿出來。街上的商店打都關著門,到了正月初六才開張。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聽,除夕已經大笑著走來了,好像在跟我們招手呢!家家戶戶都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可實際上呢,卻是在守歲上增加一些歡樂。門外已經貼上了對聯,屋裡還貼好了幾個大福字。除夕快到12點了,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除此之外,家家戶戶的燈都不許間斷。除夕真是熱鬧極了!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熱鬧,而是顯得格外冷清。昨夜留下得殘渣還沒有收拾。這天早上,全家人都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餃子里都夾著錢,比誰吃的最多,誰在這新的一年裡就最有福。初二是「回娘家」,向姥姥,姥爺拜年領壓歲錢。
元宵來臨了,春節又到了熱鬧的時候。正月十五,到處都掛滿了燈籠。晚上,家家又得吃元宵,這又代表全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廣場上還有美麗的焰火表演呢!正月十五的確是個好日子。
眨眼間的功夫,春節已經畫上了美好的句號。學生又開始上學了,大人們又該忙他們的事了。可大家還沉浸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永遠也忘不了這美好的日子。
中國—這片廣闊的神舟大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如果中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它們就是這片土地上盛開地最鮮艷的花朵。每一個民族有每一個民族的風俗,每一個地區也有每一個地區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
但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個地區的特色逐一淡化了,只有回到朴實的農村才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地方風俗。
在我的家鄉湖南就是一個保留著獨特風俗的地區。每逢喜事,照湖南人熱情的性子,都會在自家院子里用木板搭一個戲檯子,請藝人來家裡唱湖南著名的花鼓戲。在屋裡擺上大圓桌,請親戚鄰居到家裡吃飯看戲,擺大圓桌象徵團圓,祥和。桌上不會擺太多碗菜,但每一碗都內容豐富,我們叫它「雜味菜」是當地最有名的菜之一,菜里有香腸,木耳,豆乾……。這種菜雖不及「淮揚菜」那樣精緻,卻能夠從這道粗獷豪邁的家常菜中吃出農家獨有天然樸素的風情,也別有一翻風味。
在農村,吃自己種的菜和大米,很少去買東西,房子也是自己家蓋的。我們住的房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年輕時用汗水夯築起來的,紅磚,黑瓦是我們那兒房子最大的特徵。我們家有兩層樓,上面睡覺,下面吃飯,格局簡單。那不像城市裡的房屋,閃閃發亮,富麗堂皇。那都是用天然的土砌成的,走進去就嗅到一種清香的泥土味,有種能夠讓人返璞歸真的獨特氣息。
大人們聽到韻味十足的腔調也跟著哼起來,小孩們則在桌上的大碗里聚精會神地挑著香腸,一幅多麼熱鬧祥和的畫面!戲聽完了菜吃完了,客人主人依依惜別,臨走前主人總會向客人遞上一塊臘肉,肉熏得紅通通的,這裡面裝著的是湖南人熱情好客的美好情誼。
2. 滿族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商都文化網配圖) 5、太陽日:農歷二月初一 滿族人認為農歷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6、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滿族認為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7、結緣日:農歷四月初八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8、民俗節: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核肆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改岩轎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人,注意這里是按棗顫大小排序的。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滿族都有哪些節日 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滿族傳統節日的介紹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滿族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就是遼代女真未被編入八旗的後人,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 *** 、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滿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1.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2.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3.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4.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5.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6.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8.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9.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10.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1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2.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歷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後,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
37629499654滿族有哪些重要節日? 一)過年:是滿族重要節日。除夕一過吃完年夜飯,便開始拜年,天亮再去拜其他民族。
二)燈節:正月十五。扎燈籠,掛燈籠,上墳祭祖送燈籠。
三)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在正月十六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上街「走百病」。
四)添倉節:正月二十五,用高梁秸紮成的「犁丈」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五)日頭節:二月初一,族人認為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財源進,族人出門迎日出。
六)龍抬頭: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龍抬頭』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這天滿族男孩理發,祈求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七)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八)結緣日:四月初八,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團結友善。這天也是求佛,定姻緣之吉日。
九)民俗節: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是日郊遊踏青,舉行民族活動的日子。
十)五月節:滿族稱「葯香節」:即天不亮採回帶露草葯最靈。把艾蒿插在房檐下,以祛病驅邪。當天滿族婦女起得最早,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用清晨的露水洗洗臉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這天還要吃雞蛋、涼糕、「驢打滾」等,用芨芨草包紅指甲,孩子要掛五綵線、小條帚,弓箭等。
十一)八月節:即中秋節
十二)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耽3日定為「頒金節」。
十三)臘八節: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粥」。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十四)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這天還要在門後設香祭祀「喜蘭(佛朵)」媽媽,以求出入平安。
滿族傳統節日
頒金節
蟲王節
添倉節
太陽日
龍抬頭
等
滿族節日傳說的來歷 滿族頒金節 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的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皇太極正式宣布從此,滿族人為紀念這一天,作為節日進行隆重慶祝。新疆滿族在10月13日這天,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許多滿族作家、書法家、畫家、藝術家、攝影家為大家寫詩作畫,表演精湛的技藝,使慶祝活動十分熱烈而有趣。
滿族的節日 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頒金節」、「添倉節」和「蟲王節」等。滿族受漢文化影響,其他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過五月端五和八月十五中秋節等。
頒金節
「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公元1635年11月22日(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後金國汗皇太極(清太宗)特別頒布了一項廢除女真舊稱的命令。在這項命令中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從此,「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並統一使用。在此之前,無論是自稱還是他稱,皆通行為「女真(諸申)」。「滿洲」(滿語意為「吉祥」)名稱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古老民族具有了新的發展契機。事實上也真是如此。未久,滿族作為新民族再度(女真人曾建立中原金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延續260餘年、幅員遠比明朝遼闊的大清王朝,並確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
為了紀念滿洲民族的誕生,每逢農歷十月十三日,全國各地滿族人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隆重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成龍的形狀,故稱「引龍」。然後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
六七月間,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基本不再搞蟲王節祭祀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3. 六年級語文下冊生字表組詞帶拼音
第一單元
1.北京的春節
大蒜(sun)(蒜頭)(蒜苗)
醋(醋瓶)(嫉妒)
餃子(JiO)(餃子)(餃子)
(攤牌)
攪拌面條
眨眼(zh m:)(眨眼)(眨眼)
夜(xio)(元宵節)(通宵)
燃燒(rn)(點燃)(關閉)
小販(小販)(蔬菜小販)
那邊(b)(對方)(另一邊)
恭喜(h)(恭喜)(恭喜)
轎子(轎子)
羅(魯)(駱駝)
駱駝(tuo)(駱駝)(駝峰)
恰到好處
2.臘八粥
啦(臘月)(臘肉)
粥(Zhu)(喝粥)(小米粥)
油膩的
咽(yn)(咽炎)(咽喉)
燕子(燕)(燕子)(燕子)
勺子(匙)(匙)
攪拌(Jio)(攪拌)(攪拌)
厚(chu)(粘)(密)
膨脹(zhng)(膨脹)(膨脹)
庫克( o)(受罪)(熬夜)
棕色(棕色)
圓筒(n)(水缸)(米缸)
臟的(zn)(臟水)(臟手)
3.三首古詩
侯(hu)(公爵)(王侯)
章(zhn)(條)(作文)
哭泣(齊)(哭泣)(嗚咽)
應(yn)(填充)(微笑)
脈(mi)(脈)(葉脈)
棲息地(q)(棲息地)(兩棲動物)
烏薯櫻鴉(y)(烏鴉)(西部寒鴉)
第二單元
5.魯濱遜漂流記(節選)
恐懼(JU)(恐懼)(恐懼)
傷心(q)(慘)(慘)
孤獨(M22)(孤獨)(孤獨)
宴(宴)(宴)(去赴宴)
發霉(霉)(發霉)(不吉利)
登記(j)(書籍)(戶籍)
聊天(lio)(聊天)(無聊)
缺乏(f)(缺乏)(疲勞)
大門(柵欄)
控制()(控制)(操縱)
貸款(貸項)(貸款)
傾斜(t)(剔除)(剔骨)
攻擊(x)(攻擊)(突然襲擊)
封面(傅)(封面)(顛覆)
第三單元
8、匆忙
收藏(cn)(藏書)(藏)
移動(nu)(移動)(移動)
派(派)(流浪)
徘徊(Huai)(徘徊)
清蒸(zhn)(清蒸)(蒸餃)
裸(lu)(裸)(裸)
9.那個星期天
梅(mi)(嫵媚)(諂媚衡告)
磚(zhun)(磚)(磚)
螞蟻(y)(螞蟻)(蟻群)
Go (do)(嘮叨)(咯咯)
絆倒(bn)(絆倒)(絆倒)
絞殺(Jio)(絞痛)(上吊)
延遲(dn)(延遲)(延遲)
摩擦(ru)(摩擦)(摩擦)
Bloom (zhn) (blossom) (blossom)
搓(Cu)(搓)(搓手)
困惑(hun)(猶豫)(困惑)
Kiss (wn)(親吻)(語氣)
依偎(wi)(依偎)(依偎)
第四單元
10.古詩三首。
絡(陸)(脈絡)(網路)
錘子(chu)(敲打)(回火)
鑿子(zo)(結論性)(鑿子)
燃燒(fn)(燃燒)(燃燒)
1.十六年前的回憶
少年(智)(幼稚)(不成熟)
避免(b)(逃避)(避免)
jun(jn)(嚴重)(陡峭)
啪(啪)(啪)(啪)
凝視(dng)(凝視)(凝視)
不礙事的(pi)(隱蔽的)(不礙事的)
醜醜醜醜丑
靴子(靴子)(冬靴)
魔術(m)(魔術)(魔鬼)
懲罰(xn)(刑法)(判刑)
哼(hn)(哼)(哼)
平局(平局)
咀嚼(kn)(啃骨頭)(啃玉米)
長袍(旗袍)(長袍)
保持數攔叢(zh)(執行)(持續)
12.為人民服務。
徹(徹)(徹底)(徹底)
移動(qin)(移開)(遷移)
泰山(泰安)
被迫(p22)(急)(急)
批量(p)(批發)(批量)
目標(bio)(目標)(標准)
犧牲(x)(犧牲)
炊煙(炊具)
埋(藏)(埋)(埋)
第五單元
14.兩本文言文。
援助(yun)(支持)(援助)
一切(JU)(一切)(一切)
弗(弗)(弗)(莫夫)
區分(bin)(區分)(區分)
15.真理在一百個問號後誕生。
域(於)(地區)(地區)
習慣(gun)(習慣)(習慣)
花園(p)(蔬菜園)(花卉園)
鹽(yn)(鹽吧)(鹽田)
飛濺(Jian)(飛濺)(飛濺)
雌蕊(雌蕊)(雌蕊)
魏(魏)(魏軍)
搜索(su)(收集)(搜索)
蚯蚓(蚯蚓)
蚯蚓(蚯蚓)
版本(b m: n)(出版物)(版式)
階(ji)(步)(類)
16.外面的生物。
脆(Cu)(脆)(脆而亮)
停止(ln)(停止)(攔截)
玻璃(b)(玻璃)(玻璃纖維增強塑料)
玻璃(l)(玻璃)(玻璃)
邪惡(兇猛)(陰險)
可怕的(恐怖的)
蟋蟀(x)(蟋蟀)
蟋蟀(Shuai)(蟋蟀)
4. 關於年味的作文(600字)
每個人的心裡,年味兒都各有各的味兒。有興奮的、有難忘的,甚至有的是難過的,而我覺得年味兒總是令人高興的。
一說到高興的年味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過年和小夥伴玩的情景。最有趣的就是在老家玩捉迷藏,我目光掃視著那個大箱子,立刻躲了進去。哈,果然是個好地方,居然沒被小夥伴發現,我躲在裡面不禁暗自偷著樂。經過他們的全面搜索無果後,終於無奈的喊到:「出來吧,我們認輸了!」這時,我才得意揚揚,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沖到他們面前,笑的前俯後仰。當然,過年除了和小夥伴盡興的玩耍,更開心的是爸爸媽媽不用工作,可以天天陪我玩,這可是平時都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啊。
大年三十晚上吃啥?年夜飯呀,還沒開始吃飯我都已經高興地像只活蹦亂跳的小魚。為什麼這樣高世州興呢?因為今天請來了很多「嘉賓」,大家一起吃年夜飯,最令我快樂無比的是我可以參加到做年夜飯的隊伍中去。奶奶唱主角,媽媽當配角,我充其量是個跑龍套的。今年的年夜飯是特別豐盛,有丸子、豬蹄、紅燒肉、烤魚、牛肉……數不勝數,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就在灶邊每個菜嘗一口,肚子都快撐破了。
過年最有意義的要數收紅包啦!這可不是用來吃喝玩樂的,而是用來交學費、買文具用的。你沒發現,每位長輩遞給我紅包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你弊返耐要好好學習呀!」我可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哦。
玩耍的歡笑,年夜飯的快樂,發紅包的喜悅,都深深地包含在年味兒里!追問
有600字嗎
一過臘八,家家戶戶都淘糯米,包豆包,做年糕。
鄉里人還會殺豬,做豆腐,讓人們聞到了年味。
過了小年,人們便爭著購買年貨,一些人會到集市上購買鞭炮煙花,挑選春聯;一些人會到市場上購買一些水果蔬菜,留著過年時招待客人;另一些人會到商店中挑選衣服,送給親朋好友。
年味愈加濃厚。
春節一大早,人們便起來貼春聯,掛紅燈,孩子們穿著棉大衣在樓下興高采烈地放鞭炮。
各大單位的門前掛上了大紅燈籠,有的單位還在樓體邊緣掛上了色彩斑斕的霓虹燈。
街道中央隔離帶中四季常青的松樹也被纏繞上五顏六色的小彩燈,遠看像一件色彩繽紛的紗衣。
街道兩旁的路燈也被人們用繩子連了起來,上面掛滿了一個個紅燈籠,美麗極了。
春節讓人們充分品嘗年味。
除夕夜裡,家家戶戶都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主辦的春節聯歡晚會。
晚會從內容到形式,每年都有很大的變化,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盡情享受這頓豐盛的文化大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一些人不再呆在家中過年,而是利用過年這段時間外出旅遊,欣賞祖國的名山大川。
一些白領由於工作忙,便會同全家人到飯店吃年夜飯,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年味在悄悄變化著。
雖然年味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永不改變的是親情。
課上,老師突然問我,「你的理想是什麼?」我茫然了,一時不知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曾有過自己的理想,那得從小時侯說起。
孩提時候的我,什麼事不懂。
媽媽問我:「你的理想是什麼呀?」我睜大眼睛好奇的問:「什麼是理想呀?」媽媽告訴我:「理想就是你長大了想干什麼。
比如當個會畫設計圖的工程師,當個會生產零件的工人,當個賣東西的售貨員叔叔…..」我想了一會說:「我要當個教師,因為教師可已管自己的學生。
」媽媽被我的回答驚住了,她告訴我:「當教師是很辛苦的。
」我說:「只要能當個教師,當教師最辛苦,我也不怕!」 時間過得可真快,一晃,我租春長大了兩歲。
上學了,但是外婆得了腦出血這種病,自此,我的理想變成了做一名醫生。
三年級時,老師要求我們寫自己的理想,我提筆便寫下了自己新的理想:將來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我常夢想自己成為一名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
爸爸告訴我:「當個醫生不容易啊。
要懂得許多知識,才行…..」可我固執的嚷嚷:我想當醫生,我一定要當醫生!」
年味兒最喜歡過年的味道。
快到新年時,那熱熱鬧鬧的景象無處不在。
大街上,更是人滿為患。
最擁擠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采購年貨的人,商店裡各類物品都供不應求,超市老闆往往會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但采購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每到過年,奶奶最喜歡往超市跑,有事沒事就跑去轉轉,就喜歡那熱鬧的氣氛。
奶奶手提一隻竹籃子,在超市轉悠,另一隻手則拿著一張廣告紙「年貨大減價」,在精打細算一陣子後,便跟著人流,一會兒就裝了一籃子東西提回家。
我總忍不住,東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讓我有些失望。
第二天,拿回來的都是些魚啊,肉啊。
第三天,就都是包裝精美的禮品,什麼紅酒啊,廣柑啊,鹽水鴨之類的。
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慶的小玩意,紅底金字的福字帖,可愛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紅牛,大紅色的燈籠,塑料爆竹,春聯,金牛的剪紙,中國結等等一堆好東西。
這下我可樂壞了,馬上忙活起來:窗子上貼上金牛剪紙,馬上就覺得家裡又多了份喜慶;大門上貼上倒福字和春聯,我的臉上也是喜洋洋的;書桌上擺上一對小牛,書架上掛著一串爆竹;連晾衣架也被我掛上了中國結和紅燈籠。
家裡,馬上有了「年味兒」,我嘴裡也輕輕哼著那支小曲兒《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時,可以看到,無論是大小商場,還是新店開張,都掛上了燈籠,貼上福字貼,一片熱鬧的紅色。
往往那燈籠上都寫著幾個金字:恭喜發財,生意興隆。
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讓我感受到了即將過年了。
瞧,那邊一位年輕的阿姨身穿大紅底,金色花紋的旗袍,戴著中國結式樣的耳環,手提一個小巧玲瓏的紅包,無不為這即將來臨的新年增了份光彩。
這被染紅的大街,更是年味兒十足。
飯店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興隆,請客吃飯大出血已經是家常便飯,飯店天天爆滿,老闆樂得合不攏嘴。
大過年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兒女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趟家,吃團圓飯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飯店,辦得熱熱鬧鬧的,那是在所難免。
要訂好飯店,還得抓緊時間,晚了,就只能在家裡吃了,有些人甚至幾個月前就訂好位置了。
在爆滿的飯店裡,那花樣百出的菜名,如「五福臨門」、「牛氣沖天」等,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兒」。
「年味兒」是過年不可缺少的調味劑,讓過年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每個人的心裡,年味兒都各有各的味兒。
有興奮的、有難忘的,甚至有的是難過的,而我覺得年味兒總是令人高興的。
一說到高興的年味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過年和小夥伴玩的情景。
最有趣的就是在老家玩捉迷藏,我目光掃視著那個大箱子,立刻躲了進去。
哈,果然是個好地方,居然沒被小夥伴發現,我躲在裡面不禁暗自偷著樂。
經過他們的全面搜索無果後,終於無奈的喊到:「出來吧,我們認輸了!」這時,我才得意揚揚,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沖到他們面前,笑的前俯後仰。
當然,過年除了和小夥伴盡興的玩耍,更開心的是爸爸媽媽不用工作,可以天天陪我玩,這可是平時都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啊。
大年三十晚上吃啥?年夜飯呀,還沒開始吃飯我都已經高興地像只活蹦亂跳的小魚。
為什麼這樣高興呢?因為今天請來了很多「嘉賓」,大家一起吃年夜飯,最令我快樂無比的是我可以參加到做年夜飯的隊伍中去。
奶奶唱主角,媽媽當配角,我充其量是個跑龍套的。
今年的年夜飯是特別豐盛,有丸子、豬蹄、紅燒肉、烤魚、牛肉……數不勝數,看得我眼花繚亂。
我就在灶邊每個菜嘗一口,肚子都快撐破了。
過年最有意義的要數收紅包啦!這可不是用來吃喝玩樂的,而是用來交學費、買文具用的。
你沒發現,每位長輩遞給我紅包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你要好好學習呀!」我可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哦。
玩耍的歡笑,年夜飯的快樂,發紅包的喜悅,都深深地包含在年味兒里!
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馬年如期而至。
與往年一樣,同樣是在外婆家過年,同樣是全家9個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
可是我總覺得今年的年味兒淡了,心裡好像少了點什麼。
小的時候,在過年前的一周,爸爸媽媽才會給我買一身紅衣服,怎麼也不許穿,只有到了過年那天早上,才許我歡天喜地地穿上新衣服。
總不忘去長輩那裡炫耀一下新衣,換回幾句:「呀,囡囡真好看。
」而現在,在學校天天穿的都是校服,有時周末也沒想著換,逐漸對新衣服喪失了感覺,再也沒有當初那份歡喜勁兒了。
小時候的我,也會和哥哥妹妹們一起,走街串巷,到村裡熟悉的人家拜年去。
盡管我常是羞澀地縮在大人身後,什麼吉利話也都忘了說,但淳樸的長輩們總會心領神會地拿出滿滿的一捧糖果、花生,放進我的大包里。
整個村子繞下來,我的包里鼓鼓的。
雖然小臉凍得通紅,可滿臉全是無法言喻的自豪與滿足。
而現在大了,哪好意思再去別人家拜年要東西吃,又嫌棄小城裡的餅干糖果不合口味,兀自呆在家中上網、聊天。
一天下來,雙眼乾澀難耐,只說一句:「唉,這年過的,真是沒意思。
」以前的我,是家中最怕熬夜的人,春晚最多也就看到10點多。
而現在,過了點了還沒有絲毫的倦意,眼神遊離於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之間,刷著別人的吐槽,拜年祝福,笑了。
我聽著忽遠忽近的鞭炮聲,感慨時光飛逝,眼中劃過一絲無奈。
初一一過便會有親戚來家中拜年。
小時候見人家拎著大包小包挺不容易的,也會嗲聲嗲氣地湊上前去和哪些叔叔阿姨們套套近乎說說話。
而現在,只是喊一句長輩好,僵硬地點個頭笑笑,又坐下來玩著手機、ipad,隱隱中會聽見外婆外公的嗔怪聲,來人會說:「唉,是啊。
我們家不也是這樣,天天抱著手機不放……」那些記憶中的春節都很快樂,少了各類電子產品的年才更真實,更有年味兒。
我多想再回到從前,看那個扎著兩個朝天辮的小姑娘趁大人們不注意,偷偷從大面團上小心翼翼地掐下一點麵疙瘩,自己捏出各種不成形的東西,卻是那麼開心;我多想再回到小時候,聽那個穿著紅襖的小姑娘放鞭炮時驚喜的尖叫,聽她說「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發財」,那一板一眼的認真樣,現在想起來我還會笑呢。
只是突然發現,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過年最快樂的年紀了。
年味兒都去哪了呀?在心底,在記憶里,隨著第一聲鞭炮聲深深地藏在腦海中啊。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呢?後來,想了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了,人們看重的是春節的這種氛圍,團圓的氛圍,熱鬧的氛圍,好玩的氛圍。
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的衣服,去放鞭炮,點煙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
傳說除夕夜有叫「年」的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
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
過年固然好,可是,春節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了。
春節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節日,成了給幼年的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的日子。
過年領著5歲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的樣子,一會兒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游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著嚷著要買這買那。
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
看到廣場有漂亮的花燈,拉著我的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
叔叔給了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著:「耶,爸爸給我錢了,我有錢了。
我們去買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了個陪玩人士。
對我來說,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的東西,去游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的小吃都吃的膩了。
陪著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了,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里啪啦響幾聲罷了。
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的熱情,我就更是沒有了,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更多的零花錢了,可是對我來說,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
表弟喜歡的東西,對我都沒有了吸引力,而對於過年來說,我也沒有了從前的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的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年的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的年味兒。
以前過年時,總是盼著年關時候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准備點年貨,總是盼望著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著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
那些年,身為小孩子的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著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拿著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了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的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著桌上許多好吃的,流著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為一年也難得改善這么幾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的了,過年的時候爸媽總會領著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說我愛臭美。
可是到了如今,物質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的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的隨處可見,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碼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
所以,有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年的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年的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著,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特殊的精神文化……
轉眼間2014年向我們揮手而去,我們迎來了大家盼望已久的2015年,可是這個年我過得不同尋常.我的外公在廣州打工,因為那邊天氣溫暖,我們全家一起到廣州去過年.媽媽說,廣州是一個開放的大都市,更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果然,花紅樹綠,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繁華的街道人流如潮,高聳入雲的大廈鱗次櫛比,筆直的公路車水馬龍……到了晚上,耀眼的燈光一閃一閃,好像點點碎金,真是迷人.過年那一天,就更熱鬧了.家家戶戶擺放著金桔,果實累累,黃煞枝頭,象徵著人們對來年吉祥如意的祈願,大紅的春聯迎頭可見,門聯上的財神更是光彩耀人.到處都喜氣洋洋的.不知不覺,到了黃昏,天邊一片金黃,晚計淘諤煒眨?┌椎腦貧湟蠶餷渡狹私鴇擼?滋斕男?忠步ソテ驕擦訟呂礎?BR>夜幕降臨了,黑夜如一層黑紗籠罩著天空.年夜飯已經燒好了,一桌美味可口的...果然,我們迎來了大家盼望已久的2015年,天邊一片金黃,黑夜如一層黑紗籠罩著天空,外婆一臉通紅,可是這個年我過得不同尋常?BR>,不知帶給了我多少歡樂和回憶……也許這就是大人們所說的「年味」,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於耳,更醇,高聳入雲的大廈鱗次櫛比,鞭炮聲中,真想回家呀.繁華的街道人流如潮.不知不覺,我們全家一起到廣州去過年,外公忽然嘆息起來,讓我也覺得好像少了什麼似的,大紅的春聯迎頭可見,象徵著人們對來年吉祥如意的祈願.吃著吃著,那才真正的踏實……外公的一番話,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好像點點碎金.家家戶戶擺放著金桔,那麼熟悉,爺爺奶奶忙看時間,真是迷人.飯桌上外公喝著小酒?┌椎腦貧湟蠶餷渡狹私鴇擼,說.我的外公在廣州打工,晚計淘諤煒眨,爸爸媽媽一個勁的叫我多吃點.媽媽說,因為那邊天氣溫暖轉眼間2014年向我們揮手而去,更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到處都喜氣洋洋的?忠步ソテ驕擦訟呂礎,門聯上的財神更是光彩耀人,家鄉的年味兒更甜:窗外大雪紛紛,黃煞枝頭,爸爸拿著火紅的鞭炮到樓下放.快吃年夜飯了,一桌美味可口的菜,大家的祝福不斷……還有「雪花」——冬天的精靈,讓我的口水「滾滾而來」,花紅樹綠,筆直的公路車水馬龍……到了晚上,彌漫在一個小小的城市裡,耀眼的燈光一閃一閃.過年那一天,什麼「8」發呀,「6」順呀,在外多年了; 夜幕降臨了,每一聲都顯得那麼溫馨,就更熱鬧了,會永遠彌漫在我的心裡,果實累累,回到上饒,總之選上一個吉利的鍾點,到了黃昏?滋斕男.腦海里浮現起在上饒過年的情景.年夜飯已經燒好了,廣州是一個開放的大都市
年味是什麼?年味是一句真心的祝福語;年味是什麼?年味是一家人團圓喜悅的心情;年味是什麼?年味是久別重逢而相敬的一杯酒;年味是什麼?年味是一陣炮響後的一層薄紗;不用太繁華,不用太復雜。
如果刻意去裝飾,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歡樂。
年味就是平凡、真心、又相互牽掛.當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個個燈籠飛上屋檐,一幅幅對聯爬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年」就這樣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過年該好好慶祝一下了!「年」是什麼樣的?「年」是彩色的。
可不是?鞭炮、燈籠、紅包的紅,對聯、「福」字的金,瑞雪的白,新衣服的彩,要是再加上煙花的絢、太陽的亮堂、心裡的喜,一下子就湊成了一個彩色的「年」。
「年」是什麼樣的?「年」是香香的。
可不是?沒到大年夜,家裡已經到處是糖的甜味、糕點的香味兒、臘肉的鮮味兒、海鮮的腥味兒……都一股腦地往你的鼻子里鑽。
要是在做年糕的地方,那味兒就更香濃啦!是啊,白雪的米粉,甜津的豆餡,溫暖的灶火,欣喜的笑臉,伴隨著揭蓋而出的從鍋里冒出的熱騰騰的霧氣;粳米粉,細細的、滑滑的,像冬天的雪,帶著年的況味,聞一聞米粉在陽光下的味道,就好像聞到了「年」正踏來呢!要是到了大年夜,那就更不得了了!每家每戶的餐桌上擺滿了各色菜餚,各式點心,加上每個人桌前的酒水,哈哈,這次第怎一個「香」字了得? 「年」是什麼樣的?「年」還是暖暖的。
可不是?只要「年」來了,爸爸媽媽就會好好地休息下來,陪我讀書,陪我看報,陪我去做很多我想做他們又沒有時間陪我做的事,有爸爸媽媽陪伴,「年」多麼暖暖啊!只要「年」來了,我的「小小銀行」就會塞得滿滿的,因為長輩們都要給我壓歲錢,我可以趁機發一筆小財,這些錢我能用來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哈哈,這樣大家都溫暖了,「年」多暖暖啊!也只有「年」來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才能趕回家裡團聚,使他們品嘗、享受著團圓的溫馨和幸福,「年」多暖暖啊! 「年」,我喜歡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溫暖,願你永遠伴隨我。
春節剛過,滿眼還可見火紅的燈籠和散落地上的炮竹殘片,四下里彷彿還殘存著年的味道。
可內心卻不由地浮生這樣的感嘆:「過年,不過如此嘛。
」 年關已逝,然而內心並未有太多的留戀。
對於過年,早已少了太多的欣喜和樂趣。
看著電視里熱鬧的春晚,望著天空中五彩繽紛的禮花,我怎麼也找不回過年的感覺。
年的味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變淡…… 不曉得從何時開始,習慣的放下了對年的等待與期盼。
不喜歡街上擠滿置辦年貨的人,不喜歡看每個人臉上急忙而又開心的表情。
不懂得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不喜歡,只是有時會這樣想:難道過年已成為了滲入人們骨子當中的習慣,難道沒有了過年,就等於沒有了生活嗎?可不管怎樣,年的味道真的在我心中漸漸散去,可我,卻怎麼也不想去追。
如今過年,盡管多了各式各樣的選擇,盡管少了這樣那樣的忙碌,但也丟掉了原汁原味的年味兒。
很多人喜歡走出家門,在富麗堂皇的酒店中吃上一頓年夜飯。
更有甚者,在吵鬧的KTV中唱通宵以示對節日的慶祝。
在各種新奇的想法中,年似乎不再是我們舉杯歡慶的中國節,反倒是張顯時尚的好日子。
還有很多的年輕人,把外國的節日過得有滋有味,對於春節卻是意趣冷淡。
如此過年,年的味道還怎能韻味十足。
想到這里,我突然覺得,不是年疏遠了我們,而是我們有意無意地離它遠去。
我不知道今後的年是否會變回原來的樣子,但希望它不會繼續變得更糟糕。
其實在我心中我是喜愛過年的,只是這份喜愛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的變得含蓄,變得不再強烈。
大概很多的人也是如此,或許我們在心底默默地呼喚一聲,年就會恢復它本來的面目。
大年初一的夜晚,耳邊依舊會傳來稀稀散散的爆竹聲,街道上也依舊會看到高掛的紅光。
希望明年,心中會增添幾分對於年的欣喜,也希望年的味道,可以重回人們的心中。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我的家鄉在陝西。
陝西人如今扔吧春節叫做「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傳說——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將來的夜晚,便出來食人,使人們不得安寧。
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野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
年一見熊熊的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得無影無蹤。
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貼對聯、放爆竹的風俗習慣。
年味最濃的就是放鞭炮了。
新年的鍾聲一響,整個夜晚都成了煙花爆竹的世界。
大家說,過年不放鞭炮,等於沒有過年。
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當然,我是經常有空的。
我們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劃火柴一...說著吉祥祝福的話語,金光燦燦。
大家說。
「滿天星」,發現這種兇殘的野獸最怕火光和響聲,,一對對春聯喜氣十足,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心思涌動,全家人歡聚一堂,共敘親情,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
年味最濃的就是放鞭炮了,渲染著新年的氛圍。
——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一輛輛車上走出了滿面春風的兒女,過年不放鞭炮:一旦年出現時。
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過了臘八就是年!一輛輛摩托車,哩哩啦啦二十三……」我的家鄉在陝西,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年味濃濃最濃是子夜,便出來食人,又填飽了肚子,佔道的是絲絲縷縷扯不斷的親情。
臘八粥。
家家燈火通明。
樓滿了一間間屋裡飄出歡聲笑語。
我們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劃火柴一樣的擦炮,還溫暖了心坎、掛紅燈,有說有笑,我是經常有空的、守歲、放爆竹的風俗習慣。
年一見熊熊的大火。
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當然「小孩小孩你別饞,整個夜晚都成了煙花爆竹的世界,喜氣洋洋、貼對聯,一個個「福」字剛勁有力,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各種小菜擺滿飯桌;路窄了,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傳說——在遠古時。
新年的鍾聲一響。
陝西人如今扔吧春節叫做「過年」!通向細長隧道的巷道,使人們不得安寧,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趣味橫生,喝幾天,歡歌飛揚,等於沒有過年、小汽車在這歸家的人們。
——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一扇扇門前站著神采奕奕的父母,也載著人們的期盼回家了。
既有了口福,我們就放煙花,就逃得無影無蹤。
——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晚上,放禮花彈,耳朵里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沖天炮」……各個村莊的上空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煙花,其樂融融。
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一家人開懷暢飲!初一,還有點著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的沖天炮,還有那大包小包的年貨,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將來的夜晚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關於年味的作文(600字)
5. 滿族最重要的節日
滿族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滿族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晌啟前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求採納
37629499654滿族有哪些重要節日? 一)過年:是滿族重要節日。除夕一過吃完年夜飯,便開始拜年,天亮再去拜其他民族。
二)燈節:正月十五。扎燈籠,掛燈籠,上墳祭祖送燈籠。
三)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在正月十六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上街「走百病」。
四)添倉節:正月二十五,用高梁秸紮成的「犁丈」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五)日頭節:二月初一,族人認為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財源進,族人出門迎日出。
六)龍抬頭: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龍抬頭』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這天滿族男孩理發,祈求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七)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八)結緣日:四月初八,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團結友善。這天也是求佛,定姻緣之吉日。
九)民俗節: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是日郊遊踏青,舉行民族活動的日子。
十)五月節:滿族稱「葯香節」:即天不亮採回帶露草葯最靈。把艾蒿插在房檐下,以祛病驅邪。當天滿族婦女起得最早,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用清晨的露水洗洗臉洗眼睛,保你一年旁備眼睛明亮。這天還要吃雞蛋、涼糕、「驢打滾」等,用芨芨草包紅指甲,孩子要宴清掛五綵線、小條帚,弓箭等。
十一)八月節:即中秋節
十二)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耽3日定為「頒金節」。
十三)臘八節: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粥」。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十四)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這天還要在門後設香祭祀「喜蘭(佛朵)」媽媽,以求出入平安。
滿族傳統節日
頒金節
蟲王節
添倉節
太陽日
龍抬頭
等
滿族都有哪些節日 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滿族有哪些節日??? 滿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一、添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飯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馬」或「犁丈」放入糧倉內,後來簡化為用高梁秸紮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二、太陽日(滿族人稱太陽為「日頭」)
農歷二月初一。滿族人認為這一天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三、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四、結緣日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五、民俗節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六、蟲王節
農歷六月初六。過去,每逢此日,每戶出一人去謁蟲王廟,並殺豬以祈蟲王,祈求蟲王管住蟲害。後來深知蟲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農村改為「曬衣節」,城市改為「爆書節」,以涼曬衣物圖書防止蟲咬。
七、馬王節
農歷六月二十三日。滿族祖先狩獵征戰,多靠騎馬射箭。就是出門遠行也多騎馬,故多敬重馬王。供馬王爺時,用燒羊肉一方、鯉魚一尾、雄雞一隻、還有白酒,行三叩首禮。供後全家飽餐一頓。
八、頒金節
農歷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發布一道諭旨,就是用「滿洲」這個新族名代替「諸申(女真)」的舊族名,所以,人們便將這一天視為滿族族稱的誕生日。而「頒金」一詞是滿語音譯,為誕生、出生之意。滿族人願意接受它是因為這兩個漢字有吉祥尊貴之意。因此約定俗成,各地滿族同胞就都稱這一盛大節日為 「頒金節」。
九、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十、大祭
大祭沒有固定日期,沈陽滿族富戶每年一次,貧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臘月舉行,連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頭殺牲為朝祭,晚上背燈祭。第二天祭天,亦稱「外祭」,又叫「立桿大祭」,叩頭殺牲,吃「小肉飯」和「大肉」,「大肉」俗稱「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媽媽,即「背燈祭」之神祗,但「背燈祭」為感恩、報恩,此祭則為求子孫興旺、人口平安。
十一、葯香節
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葯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葯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葯,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聖水一般。五月節採的艾蒿蔭干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葯學名白蘚皮)葯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
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商都文化網配圖) 5、太陽日:農歷二月初一 滿族人認為農歷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6、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滿族認為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7、結緣日:農歷四月初八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8、民俗節: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採納哦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
滿族傳統節日的介紹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滿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1.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2.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3.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4.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5.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6.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8.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9.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10.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1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2.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歷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後,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
滿族節日傳說的來歷 滿族頒金節 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的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皇太極正式宣布從此,滿族人為紀念這一天,作為節日進行隆重慶祝。新疆滿族在10月13日這天,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許多滿族作家、書法家、畫家、藝術家、攝影家為大家寫詩作畫,表演精湛的技藝,使慶祝活動十分熱烈而有趣。
6. 滿族梅勒氏的資料。請問有了解的么
【梅勒氏】
梅勒為滿洲一姓,其氏族世居葉赫及哈達地方。人物有:
〖錫本額〗鑲黃旗包衣人。世居葉赫地方。國初來歸。
錫本額之孫鄂和圖,以攻長子縣首先登城之功,授雲騎尉,兩遇恩詔加至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曾頌沒皮孫克騰襲職。
錫本額曾孫滿丕,任員外郎;那穆薩理,任佐領。
〖碩泰〗正紅旗人。世居哈達地方。國初來歸。
碩泰之子碩爾和,以征雲南功,授雲騎尉。其子赫倫泰襲職。
另外,有記載職務的梅勒氏族人還有:
驍騎校伊善、驍騎校尼堪、主事彰保、員外郎嘉渾、驍騎校佛爾圖、參領關祿——以上均隸鑲黃旗包衣
驍騎校長生——隸正黃旗
步軍校斯傳保——隸正紅旗
從品級上說,四品(或四品以上的)只有騎都尉鄂和野差圖、佐領那穆薩理、察辯參領關祿。騎都尉是正四品爵位,佐領是正四品武職,參領則是三品武職。
7.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十幾個問題。
對自己的兒子:犬子
對自己的父母:家父 家母
對對方的父母:令堂 令尊
對對方的女兒:令媛
2 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
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
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
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製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並行的還有木牘,製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
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
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3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即
「婦德」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冊雀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槐禪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
婦容 ,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
4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及其習俗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鉛姿塵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 ( 臘月 ) 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 ( 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 ) ,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5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正常足部與纏足對比
纏足過程分為 試纏,試緊 裹尖(裹腳趾) 裹瘦(裹腳頭), 裹彎(裹腳面)
7,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8 1.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寒食節(只吃冷的)、清明節(掃墓)、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登山)、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守歲)、春節(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夢婆、奈何橋···
9傳統文化分為哲學、倫理、宗教、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八類。當然,豐閎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又如在考據、版本、校勘學等方面中國古代文化也同樣成就斐然。
10。「冥婚」又稱「陰婚」或「鬼婚」,並且它的名目也很多,比如像冥配,配骨,幽婚,圓墳等等。簡單的理解,我們可以將「冥婚」看作是在幽冥的陰世間所舉行的一種悼念式的婚禮,說到底,就是一場死人的婚禮。
11 收繼婚是中國舊時婚俗的一種。多數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個別亦有子收庶母(父妾)為妻者。前者源於古代群婚時期兄弟共妻的現像。進入父系社會以後,父妾作為繼承遺產的一部分,往往為嫡子所娶。春秋時期,天子諸侯亂倫之事,每見於史記載。民間,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相習成風,直至近代。在盛行買賣婚姻的社會中,貧者無力娶妻,故有鰥寡兩相將就之事。明、清法律禁止收繼兄弟之妻,但民間實際上並不遵行。
12三親六戚:三親謂夫婦、父子、兄弟或宗親、外親、妻親,六戚,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
13七出: 也叫七去(也稱七棄)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禮制和習俗中,規定夫妻離婚所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離婚)。內容如下:
一、「不順父母」
二、「無子」
三、「淫」
四、「妒」
五、「有惡疾」
六、「口多言」
七、「竊盜」
8. 2019上海豫園春節燈會1月21日至2月22日
春節越發的臨近,上海人最為期待的豫園燈會也在緊密的准備之中。昨天的臘八節大家都有吃到臘八粥嗎?正巧趕上周末,豫園准備的臘八粥增粥現場來了許多人。今年燈會的時間官方給出的時間預計在1月下旬。
上海豫園燈會舉辦時間:
1月21日至2月22日
主題:
金亥納福迎華誕?改革開放再出發
燈會安裝現狀:
目前豫園燈會所需要的裝置都在逐步安裝之中,彩燈布置已經到了細節的調整之中。
上海的豫園燈會在中國所有的燈會節中名氣都是非常大的。豫園燈會利用老城廂的歷史空間,給大家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燈彩藝術,上海特有的新春傳統文化習慣在那裡得到一一呈現。豫園燈會在上海新春佳節中影響力極大,每年成千上萬的匯聚在這里,一起在這里沾沾喜慶。
臘八節現場的豫園格外熱鬧,許多家長帶著自家的孩子,來豫園感受春節的熱鬧,園中的派旁彩燈布置也已經基本成型了,早到還能提前預知精彩。在豫園中心廣場上,主燈巨型生肖豬已經是安裝完畢的。
只見這只巨型生肖豬咧嘴大笑,造型頗為喜慶,手上還拿著金元寶和福字。而在黃金廣場上,一隻小豬"騰雲駕霧褲羨啟"般地立在一隻獅子上,喜慶洋洋地拿著燈籠,一旁還立有金錢樹和元寶車,左側的商戶樓上更是掛上了一頭金色的「飛豬」和財神,預示著來年財源廣進。而在街道上也掛滿了色彩各異的"豬"形狀的燈籠,濃濃的年味蔓延在整條街道上。
很卡通,很可愛的,很喜氣洋洋的豬元素,成為燈會的主角,今年大火的小豬佩奇也加入了燈組之中。
目前,其他彩燈的安裝工作還在調試中,華寶樓西陽台上將呈現國旗、長城等圖案,寓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暢熙樓上則將上海元素一一呈現,一位穿著旗袍的少女撐著傘,身邊是盛開的白玉蘭。
新春上海豫園燈會,相信屆時,金豬鬧新春,迎八方遊客過大年。
豫園燈會每年都會有大量人流,人流最擁擠的路段集中在九曲橋,按照每年的限流措施,燈會期間可能會遇上九曲橋禁止通行或是九曲橋實施(南至北)單向通行;城區只出不進。大家要有心理准備。
豫園燈會好玩推薦:
上海豫園吃個傳統年味飯推薦去九曲橋邊的綠波廊酒樓2樓靠窗的座,從窗口望出去,人頭攢動的九曲橋、荷花池裡的諸多燈組盡收眼底。
在綠波廊,這樣臨窗的「最佳視角」桌大約有二三十張。而整個酒樓的18間包廂元宵節將會被預定一空。在那裡是上海人最青睞的上海菜,口味清淡,還胡如有不少精緻的上海點心。
在豫園老城廂里,還有不少小店販賣著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兔子燈
南翔小籠包,在豫園也很受到大家的歡迎。南翔饅頭店,一年到頭都大排長龍,到春節那隊伍老長啦!南翔小籠包分為三種。南翔饅頭店一樓、二樓售賣的小籠,和三樓售賣的小籠不大一樣。一樓、二樓售賣的小籠,是百年老店傳下來的純手工技藝製作而成,而三樓的小籠則是現代創新改良版。看大家喜歡吧!有人喜歡吃傳統的,有人就喜歡改良版小籠的皮更薄、餡更大。
豫園在高峰時上橋觀燈排隊時間較長,等候區已設置多個應急出口,如發生身體不適等各種不能堅持走完全程的情況,希望及時從應急出口疏散。
票價
(1)2月15日(周五,正月十一)、2月16日(周六,正月十二)、2月17日(周日,正月十三)、2月18日(周一,正月十四):
成人票50元/張,兒童票30元/張。
(2)2月19日(周二,元宵節):
成人票80元/張,兒童票50元/張。
封城期間,每天將進行巡街表演。
9. 山東地方習俗
習俗有婚嫁~春節~~祭祀~生養~勞作~等等~統稱民俗~~也可以說是一種地域民俗文化~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東民俗,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區地有典型意義,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的曲阜、鄒城的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家庭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是豪門望族習俗的典型。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民間信仰的一座活山標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
山東人的性格豪爽,尤為突出:辦起事來,有板有眼,與人打交道,直來直去,不會繞彎子;樂於助人,一副熱心腸,有求必應,為朋友敢「兩肋插刀」,寧願自己吃苦、吃虧,不願別人為難;表裡如一,心裡有什麼 ,就說什麼,毫不保留;喜歡放「直炮」,有時候,說起話來「嗆死人」,口直心快。山東人的體型通常個高,五大三粗,飯量大,因飯量大常常被南方人所驚嘆,不愧是「山東好漢」,做生意,交朋友,世人最喜歡山東人,因為山東人是值得信賴的人。
趕山會,逛山會,在山東可是歷史久遠,遍地開花,且不說近些年興起的這節那節,就是老輩人承襲下來的山會,就讓人一下數不過來……挑有影響的說:有濟南千佛山山會,青島山色峪櫻桃山會,蘿卜山會,煙台塔山三月三山會,鄒平雕窩峪山會,文登昆嵛山會……太多了。買賣人說山會就是個交易大賣場,農人說就是趕大集,藝人說是賣藝的好場子,閑人說是看熱鬧的好場兒,孩子們說有賣好玩好吃的……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10. 合肥民俗文化
合肥為皖之中,古稱廬州,《(嘉慶)合肥縣志》對合肥民俗有這樣的描述:「其民質直,而無二心;其俗勤生,而無外慕之好;其備槐汪才強悍,而無孱弱可乘之氣。」
1.生活民俗
飲食 合肥城鄉居民素以大米為主食,兼食其他雜糧。舊社會常有「半年瓜菜半年糧」情況,雜糧主要有大麥、小麥、玉米、山芋、南瓜、豆類等。改革開放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麵食、豆類為時尚,如面條、油條、包子、豆漿、豆粉、千張等,營養、口味成為入食新的標准。合肥素有「一日三餐」之俗,平時一稀二干。解放前亦常有一日二餐情況。現在三餐之外,兼食「點心」,如包子、餅干、牛奶、水果等。合肥地區烹調以紅燒、炒、炸、燉、煎為主。菜餚重色重油重味,調味品以菜油為主,佐以醬油、食鹽、生薑、味精、醋、麻油等。菜餚以素菜、豆腐為主,兼有魚、肉、蛋等。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均備雞、蛋、肉、魚等葷菜。肉類有紅燒肉、炒肉絲、炒豬肝;魚類有紅燒鯽魚、紅燒黃鱔,禽類有白斬雞、紅燒雞塊、紅燒鵝(鴨)塊;蛋類有炒蛋、鹹蛋、蒸蛋,蔬菜有炒青菜、炒菠菜、炒茄子、韭菜炒千張、青椒炒南瓜、炒扁豆、炒青椒等。特色菜有雪菜炒肉絲、鹵菜(鹵鵝爪、膀、頭)。民間素有吃早點之習俗,如三河米餃、豐樂醬乾等。另有饅頭、油炸鍋粑、春卷、麻花等。早年,民間有以茶、酒作飲料的習俗。近年以汽水、雪碧、可樂為主要飲料。酒,是生活中重要飲料,逢年過節,必不可少。舊時民間以散裝酒明茄為主,如「老燒酒」,如今皆飲瓶裝酒,且品牌繁多、檔次多樣。古井、口子、沙河、文王貢、高爐家、老明光、金鍾子、宣酒等品牌在市場上「你方唱罷我登場」。
服飾 解放前,男穿長衫、對襟,女穿旗袍為主;解放後,男穿中山裝、列寧裝,女穿中裝、青年裝。新舊雜穿,夏穿短衫、短褲。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綠軍裝盛行,接著流行拉鏈衫、茄克衫。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男女青年以穿喇叭褲、直筒褲為時尚,西服開始在城鄉流行,休閑服、羽絨服、毛線衣也逐漸盛行,服裝式樣己沖破「男不露臍、女不露皮」的標准。色調與質料,舊時男多以藏青、鐵灰、草綠、黑、白色居多,女以花色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後,服裝花色繁多,五顏六色。布料以化纖品、開司米、毛織品為時尚。
建房 合肥地區建房多坐北朝南,舊社會多為土牆草頂結構,解放後隨著生活條件改善,有土牆瓦頂、磚瓦相間結構等。多在屋前留有一塊空地仿仔作打穀場,房後建豬圈、牛棚、廁所等。舊時居民對建宅很講究,從宅基選擇、破土動工到上樑完工有一套程序。建宅前先需請陰陽風水先生看風水定宅基,富有人家更看重擇基,尋龍脈,觀水點穴。宅主大多選擇背山面水之地。背靠山丘,象徵主人有勢可倚,面對池塘河溪,象徵主人家有源源不斷的財源。上樑時很是熱鬧,但必須趕在日出前,象徵生活如日東升,越來越光亮。這天,親戚朋友們也攜煙、酒、糕點、紅布幛等禮品前來喝酒祝賀。新宅還要張貼吉慶的楹聯、賀對。20世紀80年代後,水泥磚瓦屋漸代替草屋土牆,講究整體、統一、裝璜。近年農村住宅建多層和小高層樓房漸成風尚,城市更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喬遷 房主搬遷,親友鄰居要來恭賀。鄰居親友在送禮品時,寫有「恭賀喬遷之喜」等吉祥賀詞,還要幫忙搬運傢具。一般情況下,房主要在頭天晚上整理好傢具,第二天早晨或上午搬遷,以求吉利,象徵在新家生活如日東升。老鄰居鳴鞭炮相送,新鄰居鳴鞭炮迎接。要辦酒席,請老鄰居喝「搬家酒」,請新鄰居喝「入戶酒」(俗稱「和鄰酒」)。
生活器具 舊時農家多用土灶,有的配以風箱。灶台平列一至三口鍋,在兩鍋間的灶旁置一圓形鐵罐,利用余熱熱水。灶台有一神龕,供奉灶神。現代用上了燃氣灶、煤氣灶、電爐。鍋的種類除鐵鍋、鋁鍋外,還有高壓鍋、炒鍋、電熱鍋等。舊時的土坑、木板床已淘汰,城鄉多用接梗床,可自行卸裝,簡捷方便。堂前多擺八仙桌、圓桌等,配長凳。桌前有香案,上方掛中堂畫等。民間多用床頭櫃、大衣櫃,現多用壁櫃、電視櫃。盆有劃盆、澡盆、腳盆、臉盆等,以木製為主。現為塑料、不銹鋼製作。家用電器發展很快,由簡單向多功能方向發展,有收錄機、電視機、電風扇、空調機、電冰箱等。照明工具,過去城鄉均用煤油燈、蠟燭;現城鄉普遍用白熾燈、日光燈、吸頂燈等。街道各色霓虹燈閃爍,成為迷人景色。
2.禮儀民俗
生育 孕婦在產前,吃一碗紅糖雞蛋,謂催生蛋。吃過之後,要來回走動,俗稱趕著生,意即生產快、順意。嬰兒出生3天後,通常有接生婆或奶奶、外婆用艾水或金銀花藤煮水給嬰兒洗浴,俗稱「洗三」。艾水或金銀花藤水有殺菌消毒之功效。洗三這天,通常要給接生婆吃喜蛋。而今多在醫院出生,由院方安排淋浴、護理。舊俗在嬰兒出生3天後,由女婿向岳父母報喜訊,生男帶公雞或公鵝作禮品,生女則用母雞作禮品。現隨著通訊、交通的發展,此俗己淘汰,在生育前,一般其女婿就會和岳母陪同在醫院護理,非異地不再報喜訊。外婆家准備好嬰兒衣物用具,在嬰兒落地第九天送去,祝賀外孫誕生。嬰兒從落地到周歲的四季衣物用具,小到尿布,大到籮窩均由外婆家提供。當天須備酒席招待親友。現此俗漸被淘汰,但九天吃喜酒卻日漸隆重,多在酒店舉辦宴席,以酬謝親友。小兒滿周歲時,給孩子賀周歲,俗稱抓周或做周。這天,外婆家帶著禮物(多為小孩衣物、小坐車等)來給外孫穿用。抓周時,地上放一大團簸,小孩坐中央,周圍放著各種生活用具和糕點,以首次抓取的東西預測小兒的前程。此俗漸淡,但一周歲時,親朋來賀的習俗依舊。禮物多為現金,數額不等。
婚嫁 說媒,又稱「傳年庚」「起媒」。男方先托媒人到女家做媒,女家同意後,則由男家請人寫求婚庚貼,而男方的生辰八字,貼面上有「恭求」字樣,連同禮品由媒人傳送到女家,女家若同意,則按上述內容寫上女方生辰八字,帖面上寫「敬允」兩個字,傳回男家。自20世紀50年代後,此俗漸淡,除少數偏遠閉塞的鄉村外,男女多自由戀愛,無需媒人說合,即使有媒人說合,也是形式。互換年庚後,女方要帶著兄嫂或親屬的小孩(俗稱帶子)到男方家「看門樓」,即看看家庭收入和住房情況。女方若有意留下吃飯,則表示同意,男家這時要給見面錢,錢數要帶「半」,指「伴」。如不同意則不留下。男女自由戀愛,男方帶女子首次回家,男方的父母依然會給女子「見面禮」,以雙數為多,或整數。
定婚,俗稱「下日子」「起紅」「下期單」,即男女雙方約定成婚之日。現部分鄉村仍有此俗,但城區已無此習俗。
迎娶。舊時,此日男家請來族親和友人設早餐宴請媒人,安排迎娶諸事,撤席後媒人帶著男方的迎娶人員到女家迎親,風雨無阻。至女家時,女家須緊閉大門,以示女兒不是隨便嫁出去的,媒人先得遞上開門錢,俗稱「梳頭錢」「開面錢」等。上轎前,由女方家兄弟背其出門,出門前要「哭嫁」,前一天要洗澡。至男家,男家也緊閉大門,俗稱「抑性子」。下轎後,鳴炮進家拜堂,後參加宴席,敬酒致禮,宴後鬧房,此時有「新婚三天無大小」之俗,即鬧房時有出格,也不能生氣翻臉、爭吵。此俗漸淡,鬧新房多是同事。如今城鄉多在酒店承辦婚宴。是日,新郎西裝打扮,戴紅花,女方披婚紗在酒店大廳迎接嘉賓。開宴後,在主婚人的陪同下,到各桌敬酒,接受親友的祝福。也有其他形式,如旅遊結婚、集體婚禮,還有在教堂舉辦結婚的儀式。近年來,在婚慶公司的炒作下,也有沿用舊式婚禮習俗,戴紅花,用轎子迎親。但多用轎車,車數以雙為吉,配專業攝影。
回門,俗稱「看三」,即婚後3天由娘家兄弟接新娘回家看望父母。這天娘家要置辦酒席招待姑爺,還要找長輩至親作陪,叫陪生親。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自由戀愛,在酒店舉辦婚禮後第一天即回娘家省親。
壽誕 合肥習俗在人滿60歲時做壽。生日那天,要慶祝一番。壽禮一般有壽面、生辰蛋糕、魚肉、老雞、煙酒、禮金等。壽星要備酒席熱情招待。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做壽習俗不但延續至今,而且越來越隆重。長壽者且有身份,多選擇在賓館酒店賀壽。近年,有些人家還給孩子滿10歲做賀歲生日。
喪葬 病人在臨終前,子女接訊後必須趕回,聽取臨終囑咐或宣布早已擬就的遺囑,送別死者(民間多半將彌留之際父或母靠在長子的懷里讓其瞑目),俗稱「送終」。世人均以未送到老人終者為遺憾。故送終習俗在合肥地區至今尚存。子女須托親鄰向諸親六眷報送喪事,俗稱「報喪」。如今,死者單位常以張貼訃告或登報來發布喪事消息。父母過世,兒子須披麻戴孝,身穿白長衫,腰系稻草繩,頭戴三靈冠。夫亡,妻子全身素白,布上扎麻,頭扎白頭巾,腳穿白鞋;妻亡,夫不戴孝。親戚斜掛或腰束白布帶,頭戴白布帽;長輩不戴,孫輩分別以白布紅頂帽、紅帽、綠帽處別孫子、重孫、玄孫。喪家發孝布,以孝布長短處別輩份。孝鞋用白布或麻布蒙腳面。親朋弔唁一般以草紙、孝帳、孝對(即毛毯、被面、太空被)、花圈(多指鮮花)、現金等。兒女親家多備豬頭肉、魚、鵝及煙酒設「三抬」,由樂隊隨從至喪家。凡來弔唁者,長子均於孝堂里向外作揖致禮。城鎮弔唁,一般先設靈堂,將遺體延喪1至3天,靈堂前供奉遺像,兩側懸掛輓聯,遺像前焚香並置放供品,喪家兒女穿孝服或佩戴黑袖紗於靈前拱手還禮,並奏哀樂。弔唁者佩戴黑紗,先送上孝帳、孝對及鮮花紮成的花圈、現金等,在哀樂聲中向遺體默哀致敬以示悼念。出殯時,諸親穿著孝衣,長子披麻戴孝,手捧逝者遺像在前,他人依次魚貫而行,弔唁者所送物品,由專人用長竹竿抬著隨隊而行,每到一村口或是三岔道口,都燃放爆竹、樂隊奏樂。哭喪人一路悲慟啼哭直到墓地。事畢,送葬人須從點燃的一堆稻草火上越過,以驅晦氣。近年,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大多將骨灰盒統一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下葬。
交際 稱謂。新時期家族、親戚之間的稱謂習俗,少數有些變化,如稱父母的亦有叫「老爸、老媽」或「爹地、媽咪」。社會稱謂,通常以身份、職務相稱為主,如主任、書記、科長、局長、王專家、張學者、李教授。青年人多以「哥們」「姐們」為時尚。宴席多以老闆、領導通稱,師傅、同志稱謂漸少。還有一種以稱領導為「頭」「某處」「某局」「處座」「局座」為時髦。
握手。親友相見或辭別,雙方以右手相握;初次見面或遇長者(領導)以對方伸手再握手為宜。如戴手套須脫下再握,以示禮貌。在公眾場合領導多以拱手、揮手以代握手,鄉村以點頭為主,少有握手之禮。
敬煙、敬酒。宴席上敬酒,晚輩或下級要主動站起用雙手持杯相敬,並以先干為敬,同時示意對方慢喝或隨意。忌對方在說話或挾菜時敬酒,且要衡量自身的酒量,切忌漏敬或不敬現象。敬煙亦同此俗,以一手敬煙、一手打手勢為禮貌。
交談。談話時目光要注意注視對方,洗耳恭聽,不要東張西望,且時而發出「是」「好」之聲。
3.信仰民俗
禁忌 生肖婚配有「六沖」「六害」。在鄉村青年男女相親時,忌打雨傘,因「傘」與「散」諧音,城區隨著自由戀愛,已無此忌。婚嫁擇日選雙忌單,但十一、五一等重大節日也是現代婚嫁佳日。辦喜事時,穿戴以色彩鮮艷為主,忌白,但現代城區以婚紗選白是主流。忌本命年
結婚。民間新婚夫婦一般不在外夜宿,如宿親友家,忌房事。婦女的裙、褲忌高處曬,忌女性抽煙。在人死前抬至鋪草(臨時鋪的地鋪),忌在床上咽氣。給死者穿老衣,忌毛線、皮
革,忌紐扣。嬰兒胎衣忌亂扔,需裝入瓦罐埋掉。產婦忌吃綠豆煮制的湯、稀飯。正月初一忌掃地、向外倒水。忌七出八歸。農歷六月初六忌用水。吃飯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上,忌「龜席」坐法,小孩忌吃魚子。服飾「男不露臍,女不露皮」。忌將衣帽、枕頭、被頭等坐在屁股下面,忌男女內褲不分。正月初一忌索債。賀禮忌單,忌送鍾為禮,忌以手摸別人頭。人死忌說死,叫「老了」「走了」「過世」。生病一般說「不調和」「不稱朗」,懷孕稱「有喜」,忌講「懷孕」,以避諧音「壞運」。吃飯時,忌說「要不要飯」,說「添不添飯」。
人物崇拜 合肥民間以崇拜包公為榮。包公,廬州人,以執法嚴明、剛直不阿譽滿人間。合肥建有包公祠,歷代奉祀,近年祈奉包公活動日漸火熱,如舉辦包公文化研討、徵文等。同時亦有崇拜關公等歷史人物。
4.歲時•節日
小年 民間臘月(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過小年」。小年意味著一年即將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准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民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理家中各種物品。祭灶,就是送灶神升天的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新年」「年初一」。進入臘月,合肥鄉村人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購買香燭、冥票、鞭炮、煙酒茶、糕點、對聯(也有手寫的)、燈籠等等。俗稱「打年貨」。除夕貼春聯、年畫。新時期,青年人常貼影視劇照及明星圖像。城區多以山水國畫代替年畫。對聯多以歌頌改革開放為內容。經商的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從教的常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商家多數架設霓紅燈增加節日氣氛。籌辦年夜飯以家庭主婦為主,全家相助,蒸、煮、炒、炸、煎等烹飪技術全用上。菜餚的品種質量,煙酒檔次的高低,視其家境而定,但雞、魚、肉、圓子是必備的傳統菜。吃過「年夜飯」,長輩以紅紙包錢分送晚輩,名曰「壓歲錢」。近年來,娛樂、休閑方式較多,守歲之夜,也有串門打麻將、打牌的,但多數以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為主,酒店、飯館也為吃年飯的提供娛樂設備齊全的場所。大年初一的早餐多吃長壽面。膳畢,鄰居串拜。來客,主人以沏茶、遞煙、邀吃糕點、糖果、元寶蛋等形式招待。親朋好友上門,以紅紙包錢給主人家小孩。異地的親朋好友,多以打電話、發簡訊、發微信等方式相互問候,城區有的以網路電子郵件拜年。年初一不掃地、不潑水、不動剪刀、不晾曬衣物。初一至初三,忌諱小孩說不吉利的話,禁止打罵小孩,有些家長用草紙抹小孩的嘴巴,示意「屁股嘴」,說話不算數。合肥有民謠:「初一不出門,初二祭祖靈,初三拜丈人,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隨便拜,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初十往家歸」。但近年因生活節奏加快,初一就開始互相拜年,遠方親友以打電話、發簡訊等致問候。拜年送禮也日漸多元化,五花八門,而且檔次、品味也逐年提高。年後,因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舞獅子、玩燈等傳統節目也很稀少。城區文藝團體有的利用春節,組織文藝演出、匯演、打腰鼓等活動,豐富節日生活。春節為法定假日,放假7天。春節前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多以不同形式開展團拜、慰問軍烈屬、送溫暖、慰問孤寡老人、慰問離退休人員等活動。
元宵節 合肥地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農村也有俗稱「過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飯及放爆竹的習俗。盛行吃元宵。玩燈、耍獅子等習俗在城區現已漸盛,政府文化部門常舉辦猜燈謎、球賽、棋賽、廟會等活動。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時間在農歷三月間,即公歷四月五日前後。舊時,清明節的主要風俗為:插柳、植樹、掃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攜帶爆竹、紙錢、冥幣及供品上墳掃墓、祭祖,於墳上培土掛錢,以示對祖宗的緬懷。同姓族人,輪流做東,上墳後聚餐,謂之「做清明」。近年,許多僑居港、澳、台地區及工作較遠的合肥人,不顧車馬勞頓,也於此日與族人上墳拜祭。清明掃墓,供鮮花、水果,植青松、翠柏已成為時尚。也常於此日,組織學生到大蜀山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緬懷先烈,接受傳統教育。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端午」「端陽」,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等習俗。裹粽子很講究,有紅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區食用多數在市場購買,許多村鎮農民成為裹粽子出售的專業戶。民間把菖蒲、艾草倒插於門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劍可避邪,艾可入葯祛病。室內陰暗處用艾煙熏可避瘟祛毒。曬乾的艾蒿可供小兒洗澡泡用。劃龍船,紀念屈原。近年,有些地方為提高知名度或招商引資,常舉辦龍舟大賽。賽期,政府忙於舉辦招商洽談會,新聞媒體忙於攝影、拍照、采訪等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俗稱「仲秋節」「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團坐,分食月餅,共享菱藕之鮮。中秋又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人員常用打電話、發簡訊、發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問候。女兒、女婿有向岳父母饋送月餅的習慣,機關、單位常購月餅分送職工。包裝盒由原來的紙包變成鐵盒包、真空包,包裝趨於豪華。民間有「摸秋」、玩火把等習俗。
冬至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日為冬至日,是日「進九」。農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之說(即晝長夜短始於此日)。民間有行冬祭禮、遷葬、撿殖、祭祖的習俗,還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民間以糯米、豆等穀物和棗、桂圓、蓮子等乾果煮成粥,名「臘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現有相約到寺院吃臘八粥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