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良旗袍裙子有點緊 把前面的褶拆了呢還是把後面的褶拆了好
拆後面比較妥帖,既然是改良的最好再是去選一塊同色的蕾絲花邊,縫進拆開的褶裡面,形成一個可自然撐開的褶皺,既穿得進裙子,又顯優雅之風
2. 父母有問題男生穿旗袍被父母發現,他們把我的旗袍直接撕掉
父母害怕自己養了多年的兒子性取向是個女人,害怕你再研究個什麼變性的,所以撕旗袍也是斷了你的後路給你一個他們的態度
3. 珍妃只是穿旗袍而已,慈禧為何要強行扯下,還用竹竿杖責她
因為慈禧一直不喜歡珍妃,再加上她穿的這件旗袍是用珍珠翡翠來裝飾的,慈禧都沒穿過這么名貴奢侈的旗袍,她看到自己最厭惡的珍妃穿著在一旁臭美,你說她心裡能高興嗎?用竹竿打她都算是輕的,沒直接賜死就算不錯了。
後來在八國聯軍進攻時慈禧以不便為由將珍妃扔進了井中,從這里可以看出,慈禧應該早就想要珍妃的命,這次正好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所以得罪了慈禧的珍妃必死無疑。
4. 光緒用珍珠做旗袍送給珍慈禧知道後為何強行扯下
慈禧可以說是最出名的女人了,不過她出的可不是美名,而是留下了眾多罵名。不管是她強行把持朝政卻不作為,反而把國家經濟花在自己身上,還是她為了苟且,把中國的大好領土割讓給了外國,都足以讓她背負千古罵名了。如果她把光緒帝過繼到自己名下之後,正確教導,光緒帝說不定也不至於那麼窩囊,不但掌握不住朝政,就連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原本他是非常喜愛珍妃的,可是在敵軍進京以後,光緒帝卻被慈禧帶走,至於珍妃,竟被慈禧給溺死了。
珍妃在還沒入宮為妃以前,住在廣州,因為廣州比較發達,匯聚了很多洋人,所以文化也比較開放。珍妃在這個地方,學習了很多西洋文化,對於從來沒見過外面天空的光緒來說,可是極具吸引力的。她的思想和行動方面都比較新潮,穿著搭配更是時尚,而且她的毛筆字寫得非常漂亮,尤其是可以雙手同時書寫。珍妃的性格特點,和她的閱歷愛好,都是皇後和另外一名妃子完全無法相比的,所以她受寵也在情理之中。
5. 慈禧為何當眾扒下珍妃旗袍呢
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後駝背,相貌醜陋,她比珍妃大8歲。作為一個正室讓小妾搶盡風頭,她心生妒忌,顧影自憐又怨又恨。於是就和李蓮英買通珍妃宮內的太監,把一隻男人的靴子偷偷放在珍妃的宮內,栽贓她有外遇。向慈禧告狀,慈禧大怒,“褫衣廷杖”了珍妃的貼身宮女,一個姓白的宮女,珍妃僥幸躲過一劫。
珍妃知道自己玩大了,屢次求見,光緒無回天之力。所以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她姐姐瑾妃也受到牽連。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為珍、瑾二妃求情,遭拒。
參與賣官的珍妃的太監高萬枝被處死。珍妃手下的太監還有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近百人被株連,有的被發配充軍,60人被秘密處死,有的被立斃杖下。伺候珍妃的貼身侍女白姓宮女被驅逐出宮。
珍妃被降為貴人,幽閉於宮西二長街百子門內牢院,由太監總管專門嚴加看守,從此與光緒隔絕,暗無天日。每到逢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十五,舉國歡樂的日子,慈禧令太監在午飯前指著珍妃的鼻子大罵訓斥。珍妃得跪著受訓。
1900年,慈禧西逃前令貼身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珍妃終年24歲。
6. 旗袍開叉的原因
旗袍開叉的原因
咱中國的旗袍被世人稱為「東方女裝的代表。這種四季皆宜, 尤其最適合於夏秋時節婦女穿的旗袍兒, 給我國婦女們帶來花樣年華。旗袍追隨著時代, 承載著文明, 體現著美德, 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古韻佳人, 溫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瓏迷人,」這首詩詞正描繪出我國婦女穿古典韻味的傳統旗袍的靚麗與多姿多彩。
那麼我國旗袍這種服裝的原型源淵於何時何處呢?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中國滿族婦女的創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貞人的後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滿族人入關後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後來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婦女中,更在穿戴諸方面發展成為戴旗頭(兩把頭、大板頭)、穿旗鞋(厚底盆鞋)、著旗袍、戴旗飾等一整套的裝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專門有為清宮中的女眷及旗人婦女製作旗頭用的絹花等裝飾品的作坊。
旗人的這種裝束老北京時還有不少典故呢!如說穿旗袍是為了限制婦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婦女的步伐更穩,旗頭是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墜子則是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頭,否則就會打著女性的臉……正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在相聲中演示的那貴族大家閨秀的女子行走、扭頭、說話時的形象那樣,極具風趣。
清順治時入關定都北京後,曾下令百姓必須「剃發易服」以表對清朝的「歸順」,從而逐漸在舊京百姓中讓滿族旗袍成為滿漢兩大民族的通用服裝。漢族的婦女覺得旗人女子高領、細腰、長袖、長身的衣裳較過去穿的長袍很得體、很輕便、很好看,紛紛仿效。
另有人認為民國初年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 新生的事物方興未艾,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華的傳播影響, 尤其是「五四運動」後提倡的新文化思想, 促使我國一些百姓的服裝向西方各國男女服飾的演變, 中國的旗袍是一次女性服裝的革命。民國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禮服可採用上衣下裙的西歐樣式, 後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 婦女們領悟到「曲線美」的道理, 在裁製衣服時改變了傳統女服的長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狀態,於是新穎的「旗袍兒」走進北京及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住戶,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穿起用各種衣料精心製作的色彩鮮艷的旗袍兒,從上世紀初起盛行於社交場所和四合院中,並逐漸傳向全國城鄉地區,作為大都市的上海後來又結合西歐服裝的樣式,對旗袍做了現代化的改良成為「大眾型」的模式,正像一些影視劇中婦女穿的各式旗袍那樣婀娜多姿,從選料、花色式樣、做工等各方面搭配很得當,那時被稱為「改良旗袍」,其最大的改變在於袍腰不斷收縮,使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從遮掩人體曲線到顯現凹凸有致的女性美,如細紡旗袍輕盈而嫵媚, 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 黑色綢緞料高領無袖旗袍, 則凄美似有哀愁而又不失神秘……各式各樣的旗袍體現著女性靜止的典雅美與高貴美, 其徹底擺脫了滿族的舊有超長寬肥的模式,這種改良後的新旗袍1929年時還被當時的國某黨政府定為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另外相傳清代最後的溥儀皇帝的後妃婉容、文綉在走出紫禁城皇宮前後的一段時期曾有個「御裁縫」,專門為後妃設計製作新式旗袍,其改良的新花色新式樣不但受後妃喜愛同時也從宮內流傳到民間。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孫夫人宋慶齡也逐漸改穿旗袍,她為了體現對民族傳統的珍視和喜愛,此後幾十年內無論居住在上海還是北京,她的服飾一直以旗袍為主,素雅深色的旗袍顯示著從容端莊高雅的女性美,曾成為標志性的中國國服。另據原老蔣「士林官邸」的'待從們爆料,老蔣的夫人宋美齡極愛好收藏各式各樣的旗袍,她有個專門的「御裁縫」張瑞香,一年364天(過年時准休一天)不停地為宋美齡做其喜歡的多式樣的旗袍,而剪裁製好後宋美齡只喜愛的看兩眼然後就存放在衣櫥內,其大衣櫥內堆滿了眾多樣式靚麗花色的旗袍,堪稱世界之最。
「五四運動」後北京的穿旗袍之風極盛。在王府井、前門等地的一些服裝店、綢布鋪以及街市的裁縫店都用中國的傳統面料絲綢錦緞等做成單、夾、棉較高檔的旗袍,講究的主人還要綉上不同的花邊和吉祥的圖案。四合院里的太太小姐們發髻高挽身段婀娜窈窕多姿,體現了中國女性身上的東方神韻。而在老北京的一些平民百姓中最流行的則是似旗袍樣式的毛藍布衫,夏天時敞身穿,冬天時套在棉袍的外邊,夏暑天時還穿一種用陰丹士林布做的短袖、矮領、開衩到膝部的長褂,非常合體、省料又涼爽輕便。這類旗袍成為解放前平民婦女和女學生們非常愛穿的服裝, 突出的一點是旗袍內不穿長褲, 取而代之的是絲襪線襪和內褲。20世紀30年代中, 北京一度提倡「新生活運動」, 反對當時流行的無袖旗袍, 認為它過於暴露而有傷風化, 為此事當時的北平市長袁良,還曾親自到中山公園大門口去捉拿過穿無袖旗袍的女性, 曾惹得議論紛紛。解放以後穿旗袍之風俗曾一度絕跡,很多精緻的旗袍被焚毀或壓入箱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旗袍才風光又現,並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改良賦予更多的新意。這種四季皆宜的旗袍兒,給婦女們帶來風采。旗袍兒這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亮麗服裝,演示著中國女性的美麗,被喻為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穿旗袍也已成為西方乃至世界各國婦女名人的一種時髦和收藏寵物。中國旗袍受到世人的贊美,東方婦女的美令世人交口贊嘆。 ;
7. 慈禧見珍妃穿旗袍,為何便強行扯下,居然還用竹竿杖責她
因為慈禧本來就不喜歡珍妃,看到珍妃穿著用大量珍珠做的旗袍覺得嫉妒認為自己都沒有這么穿過就讓人強行扯下,還用竹竿打她。可憐珍妃堂堂一個寵冠後宮的妃子居然被慈禧命人脫了衣服打,說到底還是光緒沒有掌握朝堂大權,不然又何至於此。
珍妃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是一個積極推動光緒變法而被針對的一個存在,但是在現實中她其實也參與過賣官鬻爵這種事。她曾經利用光緒帝的寵愛,搞了一個一本萬利的買賣賣官賺錢,這才被慈禧抓住把柄,進行了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