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滿族節日民風民俗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❷ 高考作文優秀開頭和結尾段落
整理出高考作文優秀開頭結尾有如下:
1.細數門前落葉,傾聽窗外雨聲,涉水而過的聲音此次響起,你被雨淋濕的心,是否依舊。
2.站在寒冬的冷風中,漫天的雪花正紛紛揚揚地包裹著這座寒冷的城市。想著逝去了的那份真摯的無價情義,我忍不住愴然淚下。
3.你在雨中行走,你從不打傘;你有自己的天空,它從不下雨。
4.那段歲月,無論從何種角度讀你,你都完美無缺,你所缺少的部分,也早已被我用想像的畫筆填滿。
5.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斕的光影,記憶的屏障中,曾經心動的聲音已漸漸遠去。
6.往事是塵封在記憶中的夢,而你是我唯一鮮明的記憶,那綠葉上的水珠,是思念的淚滴。
7.相信優美的生命,就是一曲無字的輓歌,漫過心際的孤獨,早已蔚然成冰,而你,是這個季節最美麗的音符。
8.酒般的思念,一飲就醉,醉時就用全部的熱情讀這憂傷的月色。於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9.誰與我醉明月,愁在夕陽中。
10.融進銀河,就安謐地和明月為伴,照亮長天;沒入草莽,就微笑著同清風合力,染綠大地。這樣,才算得上善待生命,不負年華。
11.她憂傷而美麗的面容,是我一輩子都讀不厭倦的詩
12.愛是一種牽掛,無論步跡到哪裡,心卻系在那披肩秀發的發梢。
13.人生不能缺乏的是雨夜——淅瀝地,獨自的雨夜。這樣的雨夜裡,天有淚,燭有淚。天淚有聲,燭淚有形,唯有斯人面上簌簌流下的,是點點無聲無形的熱淚。
14.雲一樣的思緒,飄過來又飄過去,最終還是落在我的手掌上。絢麗如霓霞,哀怨如晨霧。我看得清你,你看得清我,我們在同一地平線,做著不同的夢,我的夢白如花朵,你的夢紅如晚霞。
15.童年的那一個個追逐嬉笑的日子,有如行雲流水般在我的生命的旅途中流淌。
16.曾在陽光下幻想著雲游四海,浪跡天涯。
17.別讓別人徘徊的腳步踩碎你明天美好的夢想,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許這人間真的只有朦朦朧朧才是真。
18.思念,是一種幸福的憂傷,是一種甜蜜的惆悵,是一種溫馨的痛苦。思念是對昨日悠長的沉澱和對未來美好的嚮往。也正是因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別重逢的歡暢,才有了意外邂逅的驚喜,才有了親友相聚時的舉杯慶祝。
19.我常常以為,記憶是最容易模糊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里,它會一團團的淡去。而中學生活的一日日枯燥的翻轉,也慢慢淡去。刻骨的,只有那麼幾個回眸,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記憶里。
20.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後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飄舞。
21.一個秋風蕭瑟的寒夜,當天邊那彎孤獨徘徊的月兒輕輕告訴了我該如何描繪心中最美的風景之後,我便不再抱怨為什麼人生總是有太多的遺憾,不再感嘆生命的盡頭總是輕煙。
22.一個人走在城市的黃昏,孤獨被斜陽搖曳成獵獵的旗,招搖在四周的暮雲里。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忽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在異鄉的街頭,我突然那麼強烈地渴望你能不經意地走來,牽著我的手,陪我,走一段漆黑的路。
23.在這世間,有些路是非要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的。
24.誰的指間滑過了千年的時光,誰在反反復復中追問,可曾遺忘了我。等你用盡了我所有的哀傷,而你眼中卻有我所不懂的凄涼。
25.人生一世,白雲悠悠,漂走的是多少滄桑與眼淚;人生苦短,汗流盡,沉澱的又是多少往事與回憶。
26.單調而沉悶的空氣窒息著我幼小的心靈,纏繞著我飛翔的翅膀。
27.我的少年的日子是寂寞的,寂寞的讓我現在想起來都心冷,只有單調的影子與我一起看流嵐,聽松風,聞花香。
28.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年華。
29.一輪孤月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30.夜夜難眠,天天淚痕,淚水淹沒日月,混淆乾坤,也無法挽迴流失的歲月,重返最初之凈泊。
31.我想,我還會架一支魚竿,獨釣歲月那一邊的故事。
32.孤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孤獨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同行者,孤獨是為了孤獨背後的解脫。孤獨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求真愛的過程。
33.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靜,在離群索居,無伴獨處中思索,追求創造,高瞻遠矚,洞幽燭微。
34.愛那一場場繁華落盡後的曲終人散。
35.喜歡那種被歲月沉澱後的沉靜和憂郁。
36.我現在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來祭奠我那段流逝的歲月。
37.自己是藍色的,音樂是悠揚的,心情是透明的,靈魂是飛舞的。
38.在別人的軌跡里看到自己曾經那麼認真,那麼虔誠,可是卻無比悲涼的足跡,想到自己一路這么千山萬水地跋涉過來,我就想哭。
39.歲月的洪流,捲走了青春,捲走了年華,剩下的只是一個被歲月刻下深深印痕的傷痕累累的軀殼和一顆滄桑的心。
40.太陽的光芒遠遠勝過月亮,但太陽永遠只能獨自天馬行空,而月亮卻有星星相伴。世間萬物中,其實太陽最寂寞。
41.千古佳人,荷笠斜陽,最終都不過是紅顏悵老,青山遠歸。真正能在心中美麗永恆的,唯有刻骨的一剎那記憶而已。(摘自《武俠》)
42.青春結伴,我已有過,是感恩,是滿足,沒有遺憾。
43.人生,有時輕似風,淡如水,有時濃如油,烈如酒。
44.當有一天你走出人生的迷茫,在夕陽下回首,你身後那串歪歪斜斜,磕磕絆絆的步履,便構成了你生命年輪中極珍貴的一瞥,時刻回想起來都會令自己無限感動和無限欣慰,銘刻心中揮之不去。
45.平庸,使人走漫長的路。
46.遙遠的距離使我相思成灰,陰陽的間隔使我欲哭無淚。
47.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世上沒有徹頭徹尾的絕望。
48.感謝上天讓我孤單,忍受靈魂的磨難。
49.也許曲終人散之後,離開的離開,忘記的忘記,然而旋律最好的時候,感謝上天讓我們是在一起的。
50.隨著時間的圍困,我的步伐越來越沉重緩慢,時間彷彿把我逼到了死角,讓我陷入了絕地,我無力挽回些什麼,只有忍著痛,步履維艱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51.到了一定的時候,我身邊的人紛紛離去。當一個個熟悉和離去的越來越快的時候,我發現已經很久沒有遇見以前朝夕相伴的人了。
52.其實有人扮演別人時,不自覺表露的正是自己。
53.我記憶中童年的太陽已經從記憶的洞穴和幽谷上沉落。
54.春天是死亡的高發季節,但不朽的靈魂總能泅過時間的潮水,屹立在永生的彼岸。
55.那些素麵朝天的城市,那些洗盡鉛華的容顏。
56.總是在老歌里,我才會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溫情。流金歲月,配上簡單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實的悲歡。
57.我是那麼虔誠地喜歡著旅行,也是那麼執著地厭惡著囚禁。
58.城市頹敗的霓虹倒映在我灰色的瞳仁里,顯得更加頹敗。
59.那些我們以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中,被我們忘記了。
60.我們的心,早已死在最繁花錦簇的時刻。
61.原諒我凌亂的文字,原諒我破碎的時光。
62.路燈和我之間,究竟誰是誰的過客,誰是誰生命的點綴。
63.我匍匐了一百年,微笑著焚燒了一百年,只等待與你灰飛湮滅的重逢,因為你的快樂,是我生命里全部的信仰。
64.人應有點遠見,這樣才能拯救自己,讓自己的心,安詳的存在。
65.生命令你這樣的快樂與絕望。
66.因為愛字,所以放任,因為放任,所以成全。
67.當你想起旅途中某次驚艷,那個轉身而去的女子其實早已老去。只有記憶像霧一樣停留,而流逝的時間,就是那個遠去的女子。
68.他轉身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個老人的背影,我知道,時間在老去。
69.河在我記憶中是個憂傷的符號。
70.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故事中漂流,像一根草屑。
71.如同一部黑白片在河流的背景下回放著。
72.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一種光芒與墮落,看見時光在閃回,像蝴蝶一樣冷艷。
73.回去的旅程隔著無數的季節,無數墜落的經歷。
74.我成長過程漸漸偏離真實軌跡,最早是從謊言開始的。
75.其實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生命。當花兒枯萎的時候,就是它生命終結的時候,而它的種子,就是它生命的延續,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承受風,經受雨,面對另一個輪回。
76.一個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讓歲月的塵掩了又掩,也還是要不時地表露出來。
77.靜靜地流淌的青春也會讓人受傷嗎
78.我感覺我生命中的某些東西,也在沿著軌道靜靜地行駛。
79.四周一片漆黑。親愛的,我一無所有。
80.黑夜裡被風吹著的蠟燭,怎樣才能等到日出。
81.我們恐懼墓地,盡管我們日夜兼程。
82.偶爾,我一個人站在黃昏的荒野,代替你主持夕陽的葬禮。
83.對於人類來說,友誼是一種交換行為。沒有下次交換,友誼便不再繼續。
84.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了那份完美。
85.回憶能遠離平淡,能使本來平淡的日子背叛現實做一次超越的飛翔。
86.夜晚的城市像一朵即將枯萎的花朵,努力地開放出最後一縷艷麗。
87.在遠離了熟悉的城市和人群的地方,靈魂不再受任何束縛。
88.當一個人喜歡孩子的時候,他便已不再是孩子。
89.生命,總會有一些令人回眸的空白。
90.火車就是這樣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中間像是留有期待,留有著人生註定需要的某種時間。
91.同一天的周而復始,若不在哪裡留下摺痕,說不定會產生錯覺。
92.我想,不管多老,自己始終都是一個善感的男人,一首歌,一片葉,一泓水,都是我憂傷的片段,別人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會讓我不由自主地沉淪在茫茫的思想旅程。
93.青春不過是一種揮霍,我們在一起,我們彷彿無始無終般地在一起。
94.青春是陣偶爾滑過的風,不經意間,已吹得我淚流滿面。
95.我想我不會孤獨,因為我還有音樂。我想我將一直孤獨,因為我只有音樂。
96.我放下鋼筆,輕輕地合上我的日記,整個一年就這樣在一個午後被我輕輕地合上,結束了。
97.孤獨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用一生去承擔,無人能懂。
98.不知道表達感情的人,只能走很長很長的路。
99.雨滴從玻璃上滑落的樣子,原來是有跡可循的。
100.在時間裡面,我們什麼也不能留下。包括痛苦,快樂,和生命。
❸ 滿族的資料
滿 族
在我國吉林省的東部 ,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長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皚皚白雪覆蓋著。遠遠望去,長白山銀妝素裹,格外壯麗,因此人們稱它為「白山」。在黑龍江省的北部,有一條自西向東南流的大河,這就是有名的黑龍江,江水墨綠得近乎黑色,彷彿一條黑龍在翻滾,因此人們把它叫做「黑水」。在這白山黑水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平原。這里,孕育了一個勤勞勇敢、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滿族。
在我國古代典籍里,曾記載過一個叫「肅慎」或「息慎」的部落,這就是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他們以游獵為生,並且以善造弓箭聞名。遠往周朝的時候,肅恆部落就同中原有了往來。在魏晉時期,肅慎部落的勢力已發展到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肅慎又稱為「勿吉」。隋至唐初稱為「襪蠍」,襪蠍七部中的黑水襪蠍在遼、金時期又稱為女真,並於公元1115年~1234 年建立了與南宋對峙的金朝。滿族就是由女真人逐漸演化,在明朝末期形成的民族。
公元17世紀初,女真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叫努爾哈赤。他用了30年的時間,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後編成了八支隊伍,每支隊伍分別用八面不同顏色的旗幟作標志,合稱「八旗」。努爾哈赤指定他的兒子和侄子來分統八旗,實行全民皆兵。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生產組織和政治組織。正是憑著這支勁旅,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打敗了明朝十多萬軍隊的圍剿。後來,滿族政權又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 席捲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遼闊的清帝國。這是滿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
我國滿族有982.1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滿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散居在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滿族居住。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過去,小輩對老輩是三大一小禮,五天一大禮,每隔三天要給長輩請安,隔五天見了長輩要「打千」。這「打千」的禮節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時要哈腰,右手同時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的樣子;女人打千時要雙手扶膝下蹲。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禮。
過去,滿族男子蓄長發辮,從頭頂後半部把辮子垂在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上腰帶。婦女穿寬大的旗袍,不纏足,喜歡穿綉花鞋或高底的木屐,把頭發盤在頭頂上,梳成鬟子,佩戴耳環。
滿族人愛吃小米、黃米干飯和黃餑餑(豆包)。每逢過節要吃「哎占格餑餃子」,除夕吃晚飯時要吃「手扒肉」,另外,滿族還有一些食品獨具風味,如白煮豬肉、炙豬肉和糕點「薩琪瑪」等。滿族的住房一般是兩間正房,外屋是廚房,安置鍋灶,裡屋有三鋪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家裡來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長輩多住北炕,小輩住南炕。
滿族人信奉多種宗教。過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於,繫上 鈴,一邊敲鼓,一邊跳舞,一邊祈禱。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文是16世紀末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稱為「老滿文」。由於蒙古族和滿族語音有差別,借用的蒙古文字母不能全部表達滿族語音。到了17世紀初,滿族人又在借用的蒙占文字母上加「圈」或「點」,把原來不容易分清的語音區分開,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17世紀40年代清軍入關以後,大量滿族人遷入關內,同漢族居住在一起。不少漢族也遷移到關外同滿族在一起居住。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滿族、漢族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取長補短,久而久之,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多。現在,除黑龍江省一些邊遠鄉村的少數滿族老人還說滿語外,絕大多數滿族人都通用漢語漢文了。而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已成了漢族婦女喜愛的服飾,流行於全國。
滿族人民有著維護詛國統一,抵禦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在鴉片戰爭中,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天尊廟里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 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守衛鎮江的八旗兵,面對十倍於我的敵軍和洋槍洋炮,浴血奮戰,寸土不讓,表現了中華兒女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出現了許多滿族的英雄和烈士。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聯軍二師師長陳翰章,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八路軍一二O師政治委員關向應,就是他們的優秀代表。
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滿族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人 物。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個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他主持編修的《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到了近代,滿族中有造詣的文學家。藝術家也很多。被旨為「語言大 師」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關肅霜,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等,都是滿族中的傑出人物。
滿族有過輝煌的過去,也有過痛苦的經歷。清朝火亡後的一段時間,廣大的滿族百姓遭受歧視、壓迫 ,許多人甚至改名換姓,隱瞞民族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滿族人民享有了民族平等權利,他們又恢復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現在,滿族人民正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上業、農業、科技、教育、藝術、體育等各條戰線上貢獻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滿懷信心迎接美好的未來。
--------------------------------------------------------------------------------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世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如路遇井、廟、墓則用紅氈遮住彩車,俗稱"避煞神"。男方也同時用彩車迎親,兩車中途相遇,外轅相錯,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禦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公尺,寬1.5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www.qiren.cn
❹ 滿族都有什麼風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❺ 滿族人有什麼習俗
習俗: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
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❻ 金馬獎是香港還是台灣的啊
金馬獎是台灣的。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1959年,台灣行政主管部門頒布《國語影片獎勵辦法》,每年辦理前一年度的電影獎勵活動,獎項分劇情片、紀錄片與個人技術三部分,獎額不限,每項均有多名獲獎;活動一連舉辦三屆,初具金馬獎競賽雛形。
1964年,因同年已舉辦亞洲影展等原因,金馬獎停辦一屆。1965年,第三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參與盛會的影星皆穿著所屬電影公司訂制的西服及旗袍,整齊劃一,為早期頒獎典禮的特色。1966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修正,規定所有獲獎者必須親自出席領獎,如不能出席,應於一年內親自補領。
❼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滿族習俗:
1、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
2、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3、滿族人酷愛抽煙,家家有煙笸鑼。來客可以不敬茶,但卻不能不敬煙。不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婦也抽。
(7)馬如龍旗袍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滿族禁忌:
1、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2、室內禁忌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
3、人體禁忌
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
❽ 求滿族的飲食,服裝,住房,節日。【簡練一點】
1.飲食民俗
滿族餑餑。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
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2.發式和服飾
(1)發式。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發編成發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
滿族婦女"辮發盤髻"。"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高高的發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余發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
清代中期,滿洲"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
(2)服飾。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腰帶是滿族男子服飾中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常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馬褂就是在馬上穿著的褂子,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
女式旗袍大致與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花紋或牙子,使旗袍變得十分精美,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滿族的女式旗鞋是我們俗稱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來裝飾。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滿族女子顯得身材高挑,風姿綽約。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平木為底的旗鞋,稱為平底綉花鞋。
3.民居特點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許堆放雜物,上面有一個擱板,是滿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溫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裡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製的插銷。
滿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一、添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飯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馬」或「犁丈」放入糧倉內,後來簡化為用高梁秸紮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二、太陽日(滿族人稱太陽為「日頭」)
農歷二月初一。滿族人認為這一天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三、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四、結緣日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五、民俗節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六、蟲王節
農歷六月初六。過去,每逢此日,每戶出一人去謁蟲王廟,並殺豬以祈蟲王,祈求蟲王管住蟲害。後來深知蟲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農村改為「曬衣節」,城市改為「爆書節」,以涼曬衣物圖書防止蟲咬。
七、馬王節
農歷六月二十三日。滿族祖先狩獵征戰,多靠騎馬射箭。就是出門遠行也多騎馬,故多敬重馬王。供馬王爺時,用燒羊肉一方、鯉魚一尾、雄雞一隻、還有白酒,行三叩首禮。供後全家飽餐一頓。
八、頒金節
農歷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發布一道諭旨,就是用「滿洲」這個新族名代替「諸申(女真)」的舊族名,所以,人們便將這一天視為滿族族稱的誕生日。而「頒金」一詞是滿語音譯,為誕生、出生之意。滿族人願意接受它是因為這兩個漢字有吉祥尊貴之意。因此約定俗成,各地滿族同胞就都稱這一盛大節日為 「頒金節」。
九、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十、大祭
大祭沒有固定日期,沈陽滿族富戶每年一次,貧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臘月舉行,連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頭殺牲為朝祭,晚上背燈祭。第二天祭天,亦稱「外祭」,又叫「立桿大祭」,叩頭殺牲,吃「小肉飯」和「大肉」,「大肉」俗稱「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媽媽,即「背燈祭」之神祗,但「背燈祭」為感恩、報恩,此祭則為求子孫興旺、人口平安。
十一、葯香節
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葯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葯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葯,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聖水一般。五月節採的艾蒿蔭干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葯學名白蘚皮)葯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
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從這首歌詞人們定會聯想到艾蒿比其它葯草靈氣大。歌詞「艾葉香香滿堂」,是因為在三十年代新賓山城鄉村草房很多。磚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風一吹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屋內,清幽香氣滿屋,真成了艾葉香香滿堂了。
把桃枝插在大門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掛在房門上或掛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們認為這能避邪。
.
❾ 滿族的風俗習慣越簡單越好
1、婚姻: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
2、服飾:
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3、喪葬: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
(9)馬如龍旗袍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滿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1、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都與狩獵相關,有舉重、摔跤、跳馬、跳駱駝等。「跳馬」要在馬飛跑時,橫躍馬身;跳駱駝則是從後躍上駝背。跳馬與跳駱駝,都是為和敵人短兵相接時,便於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並成為經常鍛煉的運動項目之一。
2、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3、滿族文化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滿族用漢文著書立說方面。著名詞家納蘭性德所著《飲水詞集》和《側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以封建貴族家庭生活為背景,廣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將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❿ 滿族的特點
滿族的特點是身材普遍高大,力氣較大;性格比較倔強,和你成了兄弟就是換命交情,可要是和你成了仇人那就是災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10)馬如龍旗袍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滿族簡介: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