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拉祜族
拉祜族的傳統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衩的黑布長衫,且衩開得比較長,袖口、襟邊鑲著銀泡,縫綴著各種花邊,下著黑布長褲,頭纏黑色的長頭布,頭布兩端裝飾著彩色長穗,裹綁腿。拉祜族配飾相當別致,婦女耳戴銀環,胸掛「普巴」。男子則佩帶葫蘆、火槍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飾樸素無華。婦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年婦女喜歡用青布包頭,腰扎綉有精美花紋圖案的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殼平頂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裝面料是自紡自織自染的藍靛染成的土布,並且被視為珍貴的布料。其染制方法與眾不同,把長約兩丈的土布放入藍靛染缸,反復曬染多次,使青藍色澤均勻,然後塗上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等,待晾乾後,用石磙滾壓或棒槌敲打。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花樣較多,而且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著長褲,外套黑褐色綉花坎肩,系圍腰,梳辮子。未婚婦女喜歡用綉花雙層藍布包頭,婚後用黑布包頭。寧蒗、永勝一帶婦女上穿右襟短衣,下著白色長及腳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衣服的襟邊鑲著花邊或金絲邊,裙中鑲有一道彩色的橫紋,十分艷麗。發辮以粗大為美,所以喜歡用氂牛尾做一假發,梳辮盤於頭頂戴黑布包頭,佩戴銀質飾物、料珠、珊瑚、瑪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善,表現在服飾上,衣裙皆以白色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領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而婦女高領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綉著花邊,以綠、藍色布料為主。外套大紅、桃紅、翠綠、翠藍色的緞子高領坎肩,系紅、綠、藍色腰帶,配幾條彩色手帕,腳穿長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風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節,戴圓筒平頂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別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
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紅纓綴在帽頂,帽沿上縫兩道黑色絲條邊,前沿平伸,後沿微翹。婦女婚前婚後的頭飾不一樣。喜歡佩戴耳環、翡翠或玉石手鐲及銀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連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絨布製成的綉著花紋的圓形高統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外出時再皮上方形大頭巾,顏色多為白色,新娘則一定要用紅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製作講究,舒適保暖。塔吉克族婦女最擅長的手工技藝是刺綉。衣帽、腰帶上大都綉有花紋。女帽的前沿綉得五彩繽紛,逢盛裝時帽檐上還加綴一排小銀鏈。同時佩戴耳環、項鏈和各種銀質胸飾。新娘婦女在辮梢飾以絲穗,已婚少婦在發辮上綴以白紐扣,美麗的裝飾把婦女裝扮得如花似玉。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慶節日,小夥子愛穿彩色襯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外套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喜慶節日,婦女們喜歡穿綢制的綉花襯衣。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婦女的頭飾有獨特的風俗,婚前婚後界限森嚴:姑娘梳長辮子時,要同時把彩色發帶和小玻璃球編在辮子里,辮子長長地下垂,頭發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的獨辮被兩條辮子取代,盤於頭頂,再用頭巾或帽子罩上。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裝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達斡爾族婦女擅於手工刺綉,服飾、鞋、荷包等多綉著各種花紋及圖案。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你是做批發的怎麼還要進棉服; 把你的地址填一下,賣的區域,建意到武漢去拿棉衣,武漢現在正是大量產棉衣的時候,如果想認識些服裝老闆,可以找我,我幫你問問,你到時候也方便去拿看貨;網路HI就可以了。
㈢ 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是哪些
服裝人想要進貨首先想到的進貨渠道就是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大大小小的服裝批發市場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哪個服裝批發市場進貨最適合你呢?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是哪些?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2、沙河服裝批發市場。3、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4、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5、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城。6、東莞虎門富民服裝批發市場。7、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8、武漢漢正街服裝批發市場。9、山東即墨服裝市場。10、福建石獅服裝城
在成都依倩雪可以,是一家致力於為全國服裝從業者提供最具性價比的一手優質貨源和先進的服裝銷售模式開發的服裝企業,15年來一直堅持為客戶提供從服裝貨源到終端銷售的一站式服務,讓客戶無憂進貨。為用戶提供電子商務信息平台,為商家、品牌、用戶提供全方位、立體化信息服務的專業性服裝站。著眼於西部服裝市場成熟發展,促進西部與全國乃至全球服裝行業交流為目標的專業化服裝網站。 其主要任務是采編與發布各類服裝信息,為廣大網民,尤其是服裝商家提供最快捷、時尚、實用、專業的信息服務。
㈣ 冬季棉衣羽絨服批發 到哪兒找質量好的!
冬季棉衣羽絨服批發 到哪兒找質量好的?詳情可以咨詢我們!下面我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高郵中國羽絨服裝城
高郵屬江蘇省揚州市,在江蘇中部,應該是全國最大的羽絨服生產基本,境內波斯登/雅鹿/雪中飛等大牌羽絨企業都設有生產基地。主要以代工生產為主。
蘇州太平羽絨服裝城
蘇州太平羽絨服裝城坐落於蘇州羽絨產業集中的蘇州太平街道,系由太平街道整合百餘家沿街小商鋪,組建的一個有80個品牌羽絨服企業入駐的專業羽絨服市場。太平羽絨服裝城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太平羽絨服裝商城
作為專業性的羽絨服裝城,從成人羽絨服到兒童羽絨服甚至背心、護肩等羽絨小件商品,以及羽絨服裝產業鏈上的相關產品在這里都可以一一被找到,且經營的所有羽絨品牌均是廠家直銷價格。
㈤ 北京現在哪裡有批發中老年女裝的
北京哪裡有批發中老年女裝的本身的一些大型批發市場都有啊?
㈥ 蒙古族的節日衣服食物與建築
那達慕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㈦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有飲奶茶的習慣,馬奶酒,奶酒扒肉。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㈧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8)烏蘇冬季女裝棉衣帶領批發擴展閱讀: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
㈨ 1967年在烏蘇里江發生了什麼
1969年中蘇邊界出現的武裝沖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蘇兩國的緊張對峙,是現代國際關系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邊防部隊在邊界上進行的還擊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一事件戰略規模之大和耗費之多,超過建國後的歷次軍事斗爭。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努力和雙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邊界沖突未進一步擴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蘇兩國在戰略上的嚴重對峙,對於中國和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對外關系都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中蘇邊界爭端的由來和公開化
中蘇之間的邊界問題及出現武裝沖突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兩國邊界上的領土爭議,是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所造成的遺留問題。這一問題在六十年代後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蘇由意識形態對立到國家關系的惡化所引起的後果。
中國與原蘇聯的邊界線分東西兩段,全長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國炮製的19個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俄國利用中國清政府的腐敗和邊界守備空虛,乘英法等國侵華之機,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訛詐,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原屬中國的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
俄國十月革命後,1919年7月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曾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放棄沙皇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不過,當時中俄邊界東段的俄國一側還處於日本軍隊和俄國白衛軍佔領之下,這一宣言中的許諾尚無兌現條件。1920年9月,在蘇俄紅軍到達遠東後蘇俄政府又發表了第二次對華宣言,態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對華宣言那麼慷慨。
1922年蘇俄政府開始對華交涉後,不再同意歸還給中國任何領土,甚至連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宣布歸還的中東鐵路也不肯放棄。1924年5月,以中國北京政府承認蘇聯在外蒙駐兵和繼承帝俄時期擁有的中東鐵路,蘇聯放棄帝俄在華特權和庚子賠款、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為交換條件,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但兩國的領土問題並未解決。從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蘇聯利用中國國內的混亂,又超越不平等條約的規定佔領了部分中國領土。如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時,蘇軍佔領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面積達360平方公里的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1944年蘇聯又宣布將它早已控制,面積達7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在當時的外蒙古西北部和蘇聯交界處,蘇方稱為圖瓦地區)並入蘇聯。這樣,中蘇邊界上出現了「中俄條約線」、「蘇聯地圖線」和「實際控制線」交錯的復雜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中蘇兩國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了戰略同盟關系,但是中蘇兩國在出版的地圖中對於邊界的畫法一直存在不同之處。赫魯曉夫剛剛上台時,出於爭取中國共產黨支持的需要,一度以謙恭的態度對待毛澤東,在中國東北和新疆的一些經濟項目中廢除中蘇之間不合乎平等互利原則的協議,並增加對華援助項目,這曾使毛澤東過去對蘇聯和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的不滿心情一時得到舒展。1957年赫魯曉夫的地位得到鞏固,蘇聯又試驗成功洲際導彈,在對華關繫上很快又表現出民族沙文主義的態度。
1958年4月和7月間,蘇聯大使奉命向毛澤東提出想在中國建立與潛艇聯絡的長波電台和「共同的潛艇艦隊」的要求。毛澤東非常氣憤,對蘇聯大使尤金指出:「怎麼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又來了,為什麼幫助中國只能搞合作社,搞共同艦隊,這分明上要控制權,要租借權。」毛澤東還要尤金把這些原話報告赫魯曉夫,說赫魯曉夫同志聽了越不高興,我就越高興。
赫魯曉夫於1958年7月底趕到北京,解釋說蘇共中央未討論過長波電台一事,只是國防部長提出的,至於共同潛艇艦隊是尤金傳達錯了造成的誤會。然而,蘇聯領導人此後懷恨在心,翌年即撕毀向中國提供核技術的協議,並於1960年夏天突然召回在華的全部專家和中止數百項經濟技術合同。此後,蘇聯領導人為進一步對中國施加壓力,又在邊界上製造事端。
六十年代以前,盡管中蘇雙方對於邊界部分地段的歸屬存在分歧,雙方邊民和邊防人員仍友好相處。中蘇關系嚴重惡化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在雙方爭議地區挑起事端。1960年8月蘇聯邊防軍在中國新疆邊界博孜艾格爾山口挑起第一次邊境事件,1962年春又利用中國經濟困難煽動新疆邊民外逃。當時中國雖然在政治上「反修」,卻不願因邊界問題進一步惡化中蘇國家關系。在中國倡議下,1964年2月至8月,中蘇兩國在北京舉行了邊界談判。
中蘇邊界談判開始後,中國方面提出,應該分清歷史是非,肯定中國清政府和俄國沙皇政府簽訂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但是中方仍以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為重,並考慮到蘇聯人民已長期在舊俄時代占據的土地上居住的現實情況,願意以那些條約為基礎,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蘇聯代表卻拒不承認中俄過去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而且要求中國承認沙俄時代和蘇維埃時代超越中俄不平等條約侵佔和企圖佔領的中國領土也歸蘇聯。
在談判中,雙方在界河島嶼歸屬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根據《中俄北京條約》,中俄邊界東段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界河中的島嶼歸屬在條約中並未規定。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界河中的島嶼歸屬應以主航道中心線為准。在《中俄北京條約》的附圖中,俄國人曾在一張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地圖上粗略地畫了一條分界線,這條紅線在地圖上看來貼近中國江岸。其實,這張地圖非常粗糙,連江心島幾乎都沒有標出,圖上的紅線並不表明邊界線在江中的位置。可是蘇聯代表卻根據這條紅線,在其提出的地圖中竟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600多個島域劃歸己有。
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下,赫魯曉夫等人決定蘇方代表提出一項不分是非的島嶼交換方案,即「我們表示願意平等交換,就是說,這里加上一塊地方,那裡減去一塊地方,加加減減——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建議。至於爭議地區,就乾脆把它一分為二」。但是對於中國方面當時堅持的原則問題,即承認過去的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蘇聯方面堅決不肯讓步,認為這無異於承認自己是在享受過去的侵略成果。由於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對立,談判無結果而終。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破裂後,蘇聯領導人在內部提出所謂中國想「奪回」過去失去的領土,並以此為理由向中蘇邊界增兵,並重新把軍隊開進蒙古人民共和國。自二十年代初以後蘇軍曾長期駐扎在蒙古,新中國成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曾宣布自己因在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已無保持軍隊的必要,不僅自己一度取消了常備軍,蘇軍也於五十年代分批撤出。六十年代中期蘇聯再度進駐蒙古,明顯是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1966年中國國內開始「文化大革命」後,在中蘇邊界東段界河烏蘇里江上,蘇聯邊防軍一再挑起邊界沖突,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和七里沁島,又成為邊境斗爭的焦點。
珍寶島和七里沁島都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可是蘇聯方面卻說,在「達曼斯基島」(即珍寶島)地區邊界「直接沿烏蘇里江的中國江岸通過」,依據就是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那幅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附圖中的紅線。其實,在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正文中只寫明「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河東之地,屬俄羅斯;二河西屬中國。」這意味著以江面為界。而且在十九世紀珍寶島還是中國江岸的一部分,直至二十世紀初被洪水沖刷才形成島嶼。從1947年起,蘇聯邊防軍就將該島劃入警戒線之內,中國邊民在島上進行打柴、捕魚等活動,蘇方卻未乾涉。六十年代中期以後,蘇軍開始攔阻中國邊民進入珍寶島,並製造了嚴重的邊界糾紛。
中蘇雙方在邊境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小島上出現了持續不斷又日益嚴重的糾紛,其實主要應從當時兩國關系的整體狀況來分析。這一時期中國以「反修防修」為中心任務,蘇聯領導人則對中國採取施加壓力的霸權主義政策。當時中國在「反修」斗爭中的一些政策確有值得反思之處,然而對抗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保衛自己領土主權的斗爭,其大方向無疑是應該肯定的。
邊界流血事件的出現和擴大
1964年夏天以後,中共中央對蘇聯的威脅雖加強了警惕,對邊界問題卻仍希望維持現狀。當時中國在南方因援越抗美而與美國處於軍事對峙之中,不願在此時在北部邊境再發生事端。然而「文革」開始後,邊界糾紛卻日益增多。從1966年起,蘇方開始禁止中國船隻從撫遠三角洲北面和東面的江面通過,並出動炮艇在江面進行阻攔。1967年夏天,蘇邊防軍及其阿穆爾河(蘇聯對黑龍江的稱呼)分艦隊的人員又一再登上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吳八老島,毆打和驅趕過去歷來在島上耕種的中國邊民。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附近駐軍和民兵的組織下,同年秋天以群眾斗爭的方式出面,以棍棒對強行闖入吳八老島的蘇軍進行還擊,終於將蘇軍趕出島去。
1967年1月以後,蘇聯邊防軍人又一再侵入烏蘇里江,阻止中國邊防軍人上島巡邏。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東烏蘇里江上,面積僅0.74平方公里,平時無人居住,至今枯水期仍與中國江岸相連,而該島東部與蘇聯相距則達400餘米。1964年的邊界談判中,中蘇雙方就這一島嶼的歸屬問題的爭議未解決,此後雙方邊防人員都不時上島巡邏。開始雙方人員相遇時主要採取口頭爭辯,後來蘇軍推搡和毆擊中國邊防人員,又升級到以棍棒毆打。
從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對於中國邊民在珍寶島北面不遠的七里沁島進行的冰上捕魚等生產活動,蘇軍連續出動人員干涉,中國邊防部隊也前來保護島上的群眾。蘇軍在與中國軍民爭辯後,由推搡、拳打、棍擊發展到鳴槍威脅。中國方面也以棍棒進行了還擊,卻因力量較弱,群眾和邊防人員共被打傷100多人,蘇軍只有10人左右受傷。1968年1月5日,蘇軍還出動裝甲車在七里沁島上向完全沒有武裝的中國邊民沖撞,當場撞死、壓死中國邊民4人(後又死1人)。對此,中國政府以外交方式提出嚴重抗議。
當時在中蘇邊界東段,蘇聯軍隊的數量已有十幾個師,其裝備更明顯居於優勢。這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之中,軍隊大都在支左和制止武鬥,邊防線上只有少量守備和警戒部隊。在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蘇聯邊防軍挑起這些事件,只能被看作蘇聯領導人對動亂中的中國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
七里沁島流血事件發生後,1968年1月24日中央軍委以電報指示沈陽軍區、北京軍區等單位,要求加強中蘇邊界東段的邊防警戒,並提出應做好軍事上配合外交斗爭的必要准備。中央軍委還規定了邊防斗爭的具體措施,強調:如遭到蘇方毆打,我可以還手,不要開槍;如蘇方使用裝甲車等向我沖撞時,我可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並向蘇方提出強烈抗議。蘇方用裝甲車等繼續向我沖撞,並軋死軋傷我方人員時,我可相應還擊,如炸毀其車輛,棒擊其人員,但不準開槍射擊;如蘇方向我開槍,我應當場向蘇方提出最強烈抗議,並鳴槍警告。當我兩次警告無效,打死打傷我方人員時,我邊防部隊可以開槍實行自衛還擊;採取上述任何一種自衛措施,都要掌握「先禮後兵」的精神,並把還擊行動控制在我境內。中央軍委還要求邊防部隊注意選擇政治上有利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事先做好准備,多設想幾種可能,擬定行動方案,有重點、有計劃地打擊蘇軍的挑釁,力爭做到「不鬥則已,斗則必勝」。
在中國的涉外事件中,中共中央、毛澤東一向強調大事小事都要匯報,一切對外事宜都要集中掌握。1967年間中國國內出現混亂時,一些涉外斗爭也曾失控。在中蘇邊界的斗爭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還是嚴格掌握了政策,統一指揮了各項行動,並嚴格規定了每一行動都要向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
經中央軍委決定,沈陽軍區從值班部隊中抽調了部分精乾的人員進入七里沁島附近,進行了反擊的准備。由於蘇聯方面一時收斂了越界行動,直至烏蘇里江江面於春季開冰前,雙方未發生武裝沖突。然而從1968年春夏以後,蘇軍飛機越過邊境線進行偵察挑釁的事件卻日益增多,對此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公開提出了抗議,在邊界上卻未採取射擊行動。
1968年8月蘇聯大規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隨後勃列日涅夫又公開鼓吹「有限主權論」,為武裝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製造理論根據。對此,中國方面譴責蘇聯現代修正主義已變成「社會帝國主義」。這時蘇聯又在中蘇、中蒙邊界屯集重兵,中國領導人不能不對此引起嚴重關注。加之國內「文化大革命」的主旨是「反修防修」,同時又認為國內的反修斗爭又同國際反修斗爭緊密相關。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毛澤東採取了防止蘇聯對中國邊界入侵的一系列警戒防禦行動。
蘇聯領導人從其入侵捷克成功後一時更嚴重滋長的霸權主義出發,也想在中蘇邊界對中國施加壓力,爭取使中國內部發生有利於蘇聯的變化。當時的這種國際氣候,造成了中蘇邊界的緊張局勢日益嚴重,兩國軍隊都出動到領土有爭議的地區,自然會使邊境沖突處於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狀態之中。
1968年烏蘇里江封凍後,江上有爭議的珍寶島成為雙方斗爭的焦點。從12月27日起,蘇聯邊防軍一再出動裝甲車、卡車運載攜帶武器的軍人上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並以棍棒對中國邊防軍人加以毆打。中方人員雖然以棍棒還擊,卻往往因力量不足而在斗爭中吃虧。如在1969年1月23日的雙方毆斗中,中國邊防軍人就有28人被打傷,部分武器被搶走。
進入2月份後,只要中國邊防人員一上珍寶島,蘇軍就迅速出動人員前來干涉,而且蘇軍一般出動上島的人員要多於中方人員2—3倍。從2月6日至25日,蘇軍追擊毆打中國邊防人員的事件在島上共發生了5起,2月7日還發生了蘇軍人員以沖鋒槍向中國巡邏隊方向發射6個點射的嚴重事件(未造成傷亡)。當時中國邊防人員保持了剋制,未開槍予以還擊。1969年春天,中國正籌備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強調「反修防修」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小小珍寶島上雙方邊防人員的斗爭,實際上正是兩國關系的一個突出寫照。隨後發生的規模並不大的武裝沖突,其實是兩國國家矛盾長期摩擦引發的一個沖撞點。
㈩ 請問全國哪裡的棉衣批發最便宜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