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蒙古男人都扎腰帶
衣服太肥大,不扎腰帶會顯得臃腫,而且騎馬不方便
『貳』 急急急急急,求中國腰帶的發展從唐代到清朝,腰帶的系法(男女),材料,等級地位,用途。謝謝各位,要詳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二、如今的腰帶
腰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fashion belt),細看國際大大小小時裝展,設計師已經離不開腰帶了。特別是男士,幾乎每一個男士都要在褲子上束一根皮帶。腰帶的作用已經延展到了實用性之外,時尚搭配,甚至點綴的意義也日益凸顯。一些國際大牌在腰帶上也下足了功夫,傑尼亞,萬寶龍,登喜路,EASY 等品牌,沒季都會推出富有意義的新款。或者使用了新的材料,或者應用了新的理念。
應用
一般系皮帶的位置有3檔,高腰,中腰,低腰(low slung belt)。一般年輕的女孩以中低腰最多,年長些的以高腰為主。腰帶沒有國際通用的尺寸,習慣記尺寸和服裝尺寸一樣,分為xs、s、m、l、xl、xxl等。買腰帶之前,先要明確是系在高腰、中腰還是低腰,腰帶的實際尺寸也要所需部位的尺寸大2英寸。
皮帶還分針扣皮帶,扳扣皮帶和自動扣皮帶,中國人一般用針扣,外國人一般用自動扣。
『叄』 上個星期五我考試不及格,下午放學後被語文老師叫到辦公室被收拾了,還把我褲子脫掉用皮帶打了200下。
春天的雨點
達麗瑪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圓溜溜的一雙眼睛正望著老師烏漢娜,但是她的心正和春風一起,游盪到大草原上去了。「達麗碼,這個問題你來回答。」烏漢娜從42雙眼睛裡,發現了達麗瑪這雙走了神的眼睛。達麗瑪站起來,無法回答,臉羞得紅紅的。「放學後,你到辦公室來。我給你補這堂課。」達麗瑪坐下來,竭力忍住,才沒讓眼淚掉下來。
孩子們活蹦亂跳地背著書包放學了,達麗瑪低著頭走進了辦公室。烏漢娜讓達麗瑪坐在自己身邊,像是對著42位學生,又開始講課了。達麗瑪望著老師嚴肅的面容,認真的表情,心裡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印在心裡。..。..
補課完畢,她才看見窗外飄灑著細細的春雨。
「老師,下雨了?」達麗瑪驚奇地問。「你沒看見閃電嗎?沒聽見雷聲嗎?」烏漢娜問。達麗瑪搖搖頭。「你什麼都沒聽見?」烏漢娜又問。「老師,我只聽見您給我講課了。」是呀,她只聽到老師沙啞的嗓音,只看到老師發乾的嘴唇,哪注意到閃電、雷聲?烏漢娜忘記了一切疲勞,壓抑住心頭的激動:「哦,達麗瑪。..。..你會學好,我放心了。..。..」
21歲的烏漢娜老師解開蒙古袍衣襟,把十歲的達麗瑪摟在身旁,在綿綿春雨中,送孩子回到家,然後扭身走了。達麗瑪摸著自己乾乾的衣服,依在門前深情地望著老師的背影在細雨朦朧中遠去。..。..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著蓬勃的生機。春天的雨點兒,彷彿也落在了達麗瑪心。
作文
觀察身邊一事物,有順序地寫出來,注意抓住特點。
『肆』 蒙古語腰帶怎麼叫
就是叫腰帶呀。
腰帶的釋義
古代官員束在腰間的皮帶;束腰的帶子
[讀音]
yāo d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