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用敵人制服敵人是什麼成語

用敵人制服敵人是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2022-12-29 07:35:50

A. 意思是用敵人來制服敵人成語是什麼

以夷制夷
yǐyízhìyí
[釋義] 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沖突;削弱其力量。
[語出]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正音] 夷;不能讀作「yì」。
[辨形] 制;不能寫作「治」。
[近義] 以夷治夷 以夷伐夷
[用法] 一般作定語。
[結構] 偏正式。

B. 克敵制勝的意思

克敵制勝讀音kè dí zhì shèng

詞語釋義:

1.克:戰勝;制勝:取得勝利。制服敵人,取得勝利。

2.斗敗敵手,奪取勝利

C. 成語以敵公敵的意思

以毒攻毒yǐdúgōngdú
[釋義] 攻:治。用毒葯治病毒。喻指用對方使用的厲害手段制服對方。
[語出] 明·陶宗儀《輟耕錄》:「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正音] 毒;不能讀作「méi」。
[辨形] 攻;不能寫作「功」。
[近義] 針鋒相對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
[反義] 解衣推食 相濡以沫
[用法] 常含褒義。比喻使用更厲害手段制服對方。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D. 帶有制敵的成語

克敵制勝 [kè dí zhì shèng]
基本釋義
克:戰勝;制勝:取得勝利。制服敵人,取得勝利。
褒義
出 處
《孫子·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
近義詞
旗開得勝 出奇制勝 直搗黃龍
反義詞
一敗塗地 丟盔卸甲 棄甲曳兵 損兵折將

E. 形容制服的成語及解釋

描寫制服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捉鼠拿貓] 拿:抓住。捉住老鼠和貓。比喻能制服敵手。

[拿下馬來] 比喻將人制服。

[風行草靡] 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

[風馳草靡] 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同「風行草靡」。

[柔能克剛]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

[柔能制剛]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亦作「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一物降一物] 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先發制人]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克敵制勝] 制服敵人,取得勝利。

[後發制人]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緊箍咒] 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的金箍緊縮,頭痛欲裂。後用來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出奇制勝]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降龍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F. 四字成語克敵什麼勝

1. 克敵制勝使用我接四字成語

所向披靡suǒ xiàng pī mǐ【解釋】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

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結構】主謂式。【用法】用作褒義。

一般作謂語、定語。【正音】靡;不能讀作「mí」。

【辨形】靡;不能寫作「糜」。【近義詞】所向無敵、一往無前【反義詞】強弩之末、畏縮不前【辨析】~和「所向無敵」;都有「力量強大;無往不勝」的意思。

但~表示力量強大沒有阻擋;有比喻性;「所向無敵」表示沒有競爭對手;有陳述性。【例句】 (1)我軍英勇無敵;~;使敵人聞風喪膽。

(2)渡江戰役以後;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迅速解放了中國大陸。

2. 克敵制勝使用我接四字成語

所向披靡

suǒ xiàng pī mǐ

【解釋】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靡;不能讀作「mí」。

【辨形】靡;不能寫作「糜」。

【近義詞】所向無敵、一往無前

【反義詞】強弩之末、畏縮不前

【辨析】~和「所向無敵」;都有「力量強大;無往不勝」的意思。但~表示力量強大沒有阻擋;有比喻性;「所向無敵」表示沒有競爭對手;有陳述性。

【例句】

(1)我軍英勇無敵;~;使敵人聞風喪膽。

(2)渡江戰役以後;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迅速解放了中國大陸。

3. 四字成語大全集勝

勝四字成語 :

名勝古跡、

數不勝數、

百戰百勝、

決勝千里、

聊勝於無、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引人入勝、

出奇制勝、

穩操勝券、

一決勝負、

人定勝天、

克敵制勝、

爭強好勝、

不分勝負、

大獲全勝、

哀兵必勝、

反敗為勝、

美不勝收、

旗開得勝、

更勝一籌、

獨擅勝場、

不勝枚舉、

略勝一籌、

乘勝逐北、

理不勝辭、

去殺勝殘、

勝友如雲、

得勝回朝、

乘利席勝

4. 勝可以組什麼四字成語

勝可以組成的四字成語有:反敗為勝、轉敗為勝、決勝千里、百戰百勝、戰無不勝、引人入勝、出奇制勝等、大獲全勝。

一、反敗為勝 [ fǎn bài wéi shèng ]

【解釋】:扭轉敗局,變為勝利。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二、轉敗為勝 [ zhuǎn bài wéi shèng ]

【解釋】:變失敗為勝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三、決勝千里 [ jué shèng qiān lǐ ]

【解釋】: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四、百戰百勝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解釋】: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自】:《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五、戰無不勝 [ zhàn wú bù shèng ]

【解釋】: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5. 帶勝的四字成語大全

帶勝的四字成語大全 :

名勝古跡、

數不勝數、

百戰百勝、

決勝千里、

聊勝於無、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美不勝收、

引人入勝、

更勝一籌、

略勝一籌、

出奇制勝、

穩操勝券、

一決勝負、

不勝枚舉、

爭強好勝、

不分勝負、

克敵制勝、

人定勝天、

大獲全勝、

哀兵必勝、

旗開得勝、

反敗為勝、

獨擅勝場、

勝友如雲、

各擅勝場、

不分勝敗、

乘勝逐北、

弱不勝衣、

常勝將軍

6. 第四個字是勝的成語 瘋狂猜成語

啊啊

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悲不自勝 勝:能承受。悲傷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極度悲傷。

出凡入勝 指超出了一般,進入了極高的境界。形容造詣精深,也指超脫世俗進入仙界。

出奇制勝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大獲全勝 獲:擒獲俘虜,奪取敵方輜重;全:完全。形容獲得完全的勝利。

反敗為勝 扭轉敗局,變為勝利。

克敵制勝 制服敵人,取得勝利。

料敵制勝 准確地判斷敵情,並蠃得勝利。

旗開得勝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斗,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無往不勝 無論到哪兒都勝利。指到各處都行得通,辦得好。

喜不自勝 勝:能承受。喜歡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興。

引人入勝 勝:勝境。引人進入佳境。現多用來指風景或文藝作品特別吸引人。

戰無不勝 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班師得勝 班:還。軍隊出征,得勝而歸。

乘利席勝 憑借著勝利的形勢。

逞強好勝 指顯示自己能力強並想勝過別人。

G. 出奇制勝成語解釋

一 求成語出奇制勝的意思

釋 義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 處 《孫子·勢篇》

二 出奇制勝的意思是什麼啊 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喲

詞 目 出奇制勝
發 音 chū qí zhì shèng
釋 義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 處 《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示 例 統率所部,,將法人所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三 出奇制勝的意思是什麼

出奇制勝_成語解釋
【拼音】:chū qí zhì shèng
【釋義】: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專。出奇屬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四 出奇制勝制是什麼意思

出奇制勝_成語解釋
【拼音】:chū qí zhì shèng
【釋義】: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版奇權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例句】:統率所部,~,將法人所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五 出奇制勝的成語解釋

出奇制勝 chū qí zhì shèng
成語解釋 奇:奇兵;奇計;制勝:奪取勝利。(根據句意可以理解為:出奇招製造勝利)①原指作戰時運用奇兵或奇計;出敵人不意,制服敵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料的辦法獲勝。

六 成語出奇制勝是什麼意思啊

成語「出奇制勝[ chū qí zhì shèng ] 」的意思是: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自於《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源:

《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1) 以正合:正面交鋒。正,正面。合,交鋒。


(2) 以奇勝:以奇兵或奇計制敵而取勝。奇,奇兵、奇計。勝,勝利。

典故說明:

孫武,春秋齊國人,字長卿,生卒年不詳,是當時有名的兵法家。著有《孫子》一書,共十三篇,亦稱為《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書。主要內容在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談論軍事作戰典籍之祖,被推崇為「兵經」。「出奇制勝」是從《孫子.勢篇》而來,內容大意是說,凡是懂得靈活運用戰術的人,在兩軍交戰時,都是一邊正面和與敵人交鋒,一邊出奇兵襲擊敵人,以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善於出奇兵、靈活運用戰術的人,他的計謀,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般日夜滔滔不停地流著,永不止竭;亦如日月的交替、四時的更迭,循環不已。聲樂不過是宮、商、角、徵、羽五聲,顏色不過是青、赤、黃、白、黑五色,滋味不過是酸、咸、辛、苦、甘五味,雖然只是五種簡單的基本元素,可是組合起來,變化卻是無窮盡,讓人聽不厭,看不完,嘗不盡。戰術不過奇正兩種,可是奇正相依而生,循環交替變化,是永無窮盡的,所以善於靈活運用戰術的人,他的計謀沒有窮盡的一天。後來「出奇制勝」這句成語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得好效果。

七 出奇制勝意思是什麼

出奇制勝_成語解釋
【拼音】:chū qí zhì shèng
【釋義】:奇:奇兵,奇計版;制:權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例句】:統率所部,~,將法人所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八 成語「出奇制勝」的意思和用法

[chū qí zhì shèng]
出奇制勝

出奇制勝:語出《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ji)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奇(ji)是個數學詞彙,奇數、偶數的奇,古人又稱為「余奇」,多餘的部分。
兵法原意是指,在以正兵與敵人交戰的時候,永遠要埋伏一支多出來的兵力,就是奇(ji)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戰斗中突然打亂敵人的部署,是速勝的關鍵。(見《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因此,本成語恰當的解釋應該是:在關鍵時候,出奇兵取得速勝。

出奇制勝
出 處
《孫子兵法》
拼 音
chū qí zhì shèng
本 義
在關鍵時候,出奇兵取得速勝

九 出奇制勝成語文言文和翻譯

【解釋】: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自】:《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示例】:統率所部,~,將法人所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用於軍事或其他行動

H. 先發制人成語

先發制人成語1

成語:先發制人

【成語】:先發制人

【拼音】:xiān fā zhì rén

【簡拼】:xfzr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示例】:劍波沒等這位警長開口,便理直氣壯地來個~。 曲波《林海雪原》三

【近義詞】:先聲奪人、先下手為強

【反義詞】:後發制人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主動出擊

先發制人 成語接龍

【順接】:人一己百 人丁興旺 人不聊生 人不自安 人世滄桑 人中之龍 人中獅子 人中豪傑

【順接】:暗箭中人 暗箭傷人 暗錘打人 百世一人 百年樹人 百載樹人 暴不肖人 北道主人

【逆接】:並驅爭先 得月較先 奮勇爭先 奮勇當先 福為禍先 敢勇當先 後不僭先 禍為福先

【逆接】:先為之容 先事慮事 先人後己 先人後已 先人奪人 先從隗始 先代所美 先入為主

先發制人成語2

【成語】先發制人

【拼音】xiān fā ren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戰爭中雙方,先發動的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歷史事件】

房玄齡定計誅太子房玄齡從小聰明機智,唐高祖李淵率軍入關以後,投奔唐太宗成為其重要謀士。唐朝建立以後,太宗因功高權大,遭到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嫉恨,多次遭到陷害。房玄齡對太宗另一重要謀士長孫無忌說:現在大王與太子矛盾很深,無法調和,如果不早想辦法,不但會危及秦王府,恐怕連國家都有覆滅的危險。我有一條計謀,不如效法周公的做法,先下手為強。有句古話:lsquo;為國者不顧大節rsquo;。與國家淪亡,身名俱滅哪個強些?長孫無忌說:我早就有這個想法,沒敢說出來,今天你所說的,與我的想法太相同了。於是,無忌將兩個計謀告訴太宗。太宗又召房玄齡一起謀劃。房玄齡說:國家患難,歷代都有,不是聖明之人,不能平定。大王功蓋天地,不但人會為你謀劃,就是神也會暗中幫助你。於是,便與杜如晦一起同心協力,進行謀劃。李建成非常痛恨他們二人,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把他們趕出了李世民幕府。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又令房玄齡、杜如晦穿著道士衣服,偷偷潛回共同謀劃。事變成功以後,房玄齡因功封為邢國公,升中書令,賜封一千三百戶。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的皇後竇氏生四子,長子建成為太子,次子世民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為齊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統一戰爭中,屢立大功,權勢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脅他的地位,就與元吉勾結想除掉李世民。當時李世民手下大將李靖、李等多次對他說:大王因功高被懷疑,靖等願效犬馬之力。勸李世民早想辦法。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歸,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機召集軍隊,准備與建成約定時間舉事,除掉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勸李世民說:事情已經非常危急了,如果不採取應變行動,國家必定有滅亡的危險。周公是聖人,難道沒有兄弟骨肉之情?為保存國家,大義滅親。現在大王臨危不斷,坐等受屠戮,怎麼成就道義?如果不採納我們的意見,我們將逃身草澤,不能夠在大王身邊。李世民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撓亂後宮,並說:臣沒有絲毫對不起兄弟之處,今天他們想殺我,好像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與父王永別,九泉之下見到王世充等賊也感到羞恥。唐高祖聽了以後,驚訝地說:明天一定查問這件事,你應該早點告訴我。四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九人到玄武門自衛,建成、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變,馬上回馬,准備回宮府,李世民的伏兵出擊,殺建成、元吉,掃除建成、元吉的殘余勢力。不久,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先發制人成語3

成語釋義:

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主動。發:發動。制:控制。

來源追溯: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故事鏈接:

秦朝末年,秦王昏庸無能,統治殘暴,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有個叫殷通的郡守也想乘機推翻秦朝,於是就請來在吳中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共商大事。

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先發動起義就能占據優勢,其他人就會服從自己;後發動起義就會處於劣勢,而被他人所制服。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

但項梁看到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就讓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同時打出滅秦的旗號,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逐漸成為秦末起義隊伍中力量最強的一支。

學以致用:

在與歹徒鬥智斗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掌握好主動出擊的時機,搶先佔領制高點,將對方制服。

先發制人成語4

成語先發制人出處:搶先動手,以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搶先動手,以制服對方。這段故事,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項籍傳》。

秦末,起兵反秦的將領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初住在吳中,他們在吳中這個地方有一定的威望。

那時,陳勝、吳廣等在大澤鄉起義,聲勢很大。「會稽太守」殷通想趁此投機,便把項梁請去,對他說:「現在江西都反起來了,這是天意滅秦,時機已到,我知道『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我想趁此趕快發兵,請你和桓楚來帶領。」項梁說:「桓楚逃亡在外,只有我的侄兒項羽知道他的去處。」項梁就出去,吩咐項羽備劍,見機行事,隨即進去對殷通說:「請允許我叫項羽進來,以便受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了,便叫項羽進來,項梁向項羽使個眼色,說:「可以下手了!」項羽立刻拔出劍來,斬下了殷通的頭。項梁便把「會稱太守」的官印取來,佩在腰間。項羽接著又殺死了殷通的部下數十人,其餘的人便全部降服。項梁就繼任為「會稽太守」,並宣布了反秦的主張,大家表示願意服從。不久,就組成了一支擁有八千人的江東子弟兵,為後來渡江西進、大舉反秦打下了基礎。

先發制人成語5

【漢字書寫】 :先發制人

【漢語注音】 :xiān fā zhì rén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梁曰:『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成語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主動出擊,常與「後發制於人」連用。

【先發制人的意思】 :發:發動,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先發動進攻的就能取得主動權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採取措施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的近義詞】 :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先下手為強;

【先發制人的反義詞】 :後發制人;

【先發制人的故事】

秦末時期,陳勝起義。會稽郡守殷通召項梁商量說:「先生的學富五車,對起兵反秦,您有什麼看法?」項梁開誠布公地說:「兩岸的人都起來反對暴秦統治,說明秦朝氣數已盡了。這時候先動手可以控制別人,後動手會被別人控制。」殷通說:「聽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軍,看來,起事只有靠你了!」項梁對殷通的話將信將疑,他走出門外小心翼翼地叮囑侄兒項羽,回來對殷通說:「請你召見項羽。」殷通剛叫項羽,就走進來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把寒光逼人的長劍。殷通邊打量邊贊不絕口道:「這位勇士確是將門虎子啊!」項羽走到他身邊,這時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項羽一劍殺了殷通。項梁、項羽提著殷通的頭,帶了官印綬帶,來到郡府,又殺了百來個大小官吏,其他的人嚇得面如土色,不敢起身。項梁派人召集舊友和相識的達官貴人,告訴他們已殺掉了郡守,最後開誠相見說:「我們現在要發動吳中的軍隊攻打各縣,建立自己的武裝,實施有效的統治。割據吳中,爭取主動。」

【先發制人例句】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赧王已聞秦王欲通三川,意在伐周,今日伐秦,正合著《兵法》『先發制人』之語,如何不從?」

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二十三回:「彼既伐我,我不如先伐之。先發制人,此其時矣。」

曲波《林海雪原》三:「劍波沒等這位警長開口,便理直氣壯地來個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造句】

他恍然大悟總結出一個道理:欺軟怕硬,揚長避短,先發制人,不留後患,是做人之原則。

一個好棋手每走一步總要想到以後的三步四步,還得不露聲色,要會先發制人,以免打草驚蛇。

先發制人成語6

1 先發制人的成語故事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個皇帝,可他只當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二兒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當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樣橫征暴斂,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難。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率先在大澤鄉造反,天下群雄紛紛響應。

項梁他們家在戰國時世代擔任楚國的將軍,他和他的侄子項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爭奪天下。起兵前,他找來了素有賢德之名的會稽代理太守殷通,說:「陳勝他們在長江以西都造反了,現在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候了。我覺得,先下手的話可以迅速地制服敵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著被敵人制服了。(原文是:『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殷通是個讀書人,哪知其中的深淺,當場贊嘆道:「聽說您出身楚國的將軍世家,起兵的事兒就一切聽您做主了。」項梁讓殷通找來了項羽,項羽佩戴著寶劍進了屋,殷通連忙起身相迎,結果被項羽一劍割下了腦袋,一命嗚呼了。可憐的太守成了「先發制人」這個謀略的最早犧牲品。然後,項梁和項羽收服了殷通的部隊,從此東征西戰,爭奪天下。

「先發制人」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現在人們用來表示遇事時要先於對方採取行動以獲取主動。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

2 先發制人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xiān fā zhì rén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主動出擊

【近義詞】後發制人 先下手為強 先聲奪人

3 先發制人的成語故事點評

項梁覺得陳勝他們在長江以西都造反了,現在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候了。我覺得,先下手的話可以迅速地制服敵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著被敵人制服了。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成語7

先發制人為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策,「發」發動;「制」控制。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主動。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倆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舊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先發制人成語8

成語釋義:

發:發動。制:控制。這個成語故事最初講的是先行動則可以處於主動地位,控制對方。後來先發制人的意思就演化成了泛指遇事時先下手採取主動了。這個詞語出自《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還有一個詞叫「後發制人」,是由這里取反義引申出來的,等同於「後來居上」。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當時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跑到吳中。會稽郡的郡守叫殷通,對項梁一向很敬重,於是派人叫來了項梁商討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出路。項梁見了殷通便分析說:「現今江西地區都已起義,這是上天是要滅亡秦朝呀!先行動的可以制服別人,行動遲了就要被別人制服!」殷通隨後說:「我想派兵響應起義軍。您是能幹大事的人,請您和桓楚一起率軍,您可知桓楚現在何處?」項梁不願意做殷通的部屬,於是他想了想說:「桓楚犯了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知道他的下落,我叫他進來問問。」以上用白話文講述項梁說的話就是先發制人的意思。項梁走出門,示意項羽准備好劍,找機會殺掉殷通。兩人相繼走進大廳。殷通剛要起身接見項羽,就被項羽用寶劍砍下了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帶著郡守的大印,走到街上大聲呼喊。百姓本來就痛恨秦朝官吏,看到項梁把郡守殺了,都擁戴項梁做郡守,項羽為偏將。項羽又在鄉里親友中招了號稱「八千子弟兵」的八千名青年,組成了一支很有生氣、戰鬥力很強的隊伍,一起參加滅秦起義。

先發制人成語9

【拼音】先發制人xiānfāzhìrén

【釋義】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近義詞】先聲奪人、先下手為強

【反義詞】後發制人

發制人的主人公是項羽。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為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 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 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 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 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 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 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准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布起義。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與用敵人制服敵人是什麼成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公解夢見褲子上沾大便 瀏覽:700
絕地求生沾血手套怎麼弄 瀏覽:480
誰的外套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432
粉紅色的褲子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111
油到褲子上怎麼辦 瀏覽:227
乾洗店衣復原多少錢 瀏覽:671
男士圓角襯衫 瀏覽:309
萬寧錦綸加絨打底褲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773
梨形身材什麼羽絨服好看嗎 瀏覽:502
男士牛仔外套賣點介紹 瀏覽:228
男士長袖圓領t恤 瀏覽:423
女裝字母yl開頭的有些什麼牌子 瀏覽:785
牛仔外套比短袖短一截 瀏覽:739
黑色裙子用什麼補貼 瀏覽:250
寬松襯衫修身的穿法 瀏覽:457
北京望京有織補衣的地方 瀏覽:253
英國衣編織圖樣 瀏覽:490
女士皮質手套哪個品牌好 瀏覽:743
淘寶中年男土馬甲 瀏覽:56
衣塞褲子好看嗎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