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FII是什麼意思
QFII(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即�vestors),意思是指合格的境外投資者制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由於貨幣沒有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外資介入有可能對其證券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沖擊,因此QFII制度是一種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過渡性的制度,主要是管理層為了對外資的進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導,使之與本國的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發展相適應,控制外來資本對本國經濟獨立性的影響、抑制境外投機性游資對本國經濟的沖擊、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種制度要求境外投資者要進入一國證券市場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得到該國有關部門的審批通過,對外資進入進行一定的限制。它限制的內容主要有:資格條件、投資登記、投資額度、投資方向、投資范圍、資金的匯入和匯出限制等等。
什麼樣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才是合格的?在這當中需要很多條件,核心是不
能短期炒作,應具有中長期投資的性質。台灣、韓國等地的經驗表明,引入QF
II機制後,熱衷投資績優股、重視上市公司分紅、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的理性
投資理念開始盛行,投機行為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的巨幅波動。
因此,通過引進QFII機制,吸引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參與進來,將有利於進
一步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還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投資理念,促進資源的有效
配置;同時促進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速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
有機會看一看郎咸平的視頻資料!
下載的網址:
http://www.btenter.com/ed-info/41/23947.html
2. 請問QFII到底是什麼意思
QFII是英文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縮寫,即「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是指允許經核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一定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並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門賬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審核後可轉為外匯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
這是一種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過渡性制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由於貨幣沒有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外資介入有可能對其證券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沖擊。而通過QFII制度,管理層可以對外資進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導,使之與本國的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發展相適應,控制外來資本對本國經濟獨立性的影響,抑制境外投機性游資對本國經濟的沖擊,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種制度要求外國投資者進入一國證券市場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得到該國有關部門的審批。
QFII限制的內容主要有資格條件、投資登記、投資額度、投資方向、投資范圍、資金的匯入和匯出限制等等。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設立和實施這種制度。
引入QFII機制的意義自然是吸引境外有資格的機構投資者來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更直接的目的是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大量新增的境外資金。這無疑將為資本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給市場帶來活力。
QFII制度1990年發軔於中國台灣。當時施行這一形式的目的,在於解決資本項目管制條件下向外資開放本土證券市場的問題。這一制度在台灣顯然收效良好,其後成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所採取的一種重要制度。以台灣的經驗看,QFII對外資的投資比例有很嚴格的限制,對於外資的資產行業配置也有一定的限制。台灣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3年到1990年,台灣主要採用開放境內投資信託公司,募集海外基金投資台灣股市的間接投資方式;二是1990年至1996年,允許外國專業投資機構(QFII)經審查後直接投資台灣證券市場,採用資格控制方式控制資金入市,逐步開放直接投資。當時台灣對外國機構投資者的限制和審查要求,主要包括資格條件、投資金額、持股比例、資金匯出匯入期限等方面;第三個階段是1996年3月至今,台灣全面開放「境內外華僑及外國人」直接投資,同時全面放開投資信託業。台灣資本市場有序開放,使得外資沒有對市場造成大的沖擊,相反對其逐步穩定和成熟打下了基礎。
QFII幾乎得到了國內市場的一致贊同。QFII對證券市場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首先,可以增加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其次,有利於完善投資者結構,中國目前的投資者仍主要是以散戶為主,市場表現為以短期炒作為主,推行QFII制度符合中國發展機構投資者的需要。
2002年11月5日,我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2006年5月以來,先後已有瑞士銀行、野村證券、摩根士丹利、花旗環球、高盛公司、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ING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9家境外機構投資者獲批QFII資格,前8家的投資額度分別為3億美元、5000萬美元、3億美元、7500萬美元、5000萬美元、1億美元、5000萬美元、1億美元,共計10.25億美元,摩根大通銀行的投資額度在審批中。自瑞士銀行2006年7月9日率先試水A股以來,QFII與國內投資基金一樣,主打「價值投資」牌,備受市場關注。
參考資料:http://www.onlylicai.cn/article.asp?id=444
3. QFII制度的背景框架
2000年以來,基於我國資本市場投資理念不成熟、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和機構投資者規模小、競爭力低等問題,證監會同外匯局等有關部委,組織境內外專家學者開始研究允許外資通過QFII形式有限制地投資於國內A股市場。研究表明:QFII制度作為有組織、有控制開放市場的手段之一,能夠有效防範開放過快的弊端,有助於推動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與外商直接投資相比,QFII不直接參與管理,不謀求控制民族企業的股權、品牌、知識產權以及市場份額,有利於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經過反復論證和周密設計,借鑒了境外經驗,2002年底推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QFII暫行辦法》)。
QFII暫行辦法的主要規定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資機構的准入入條件,即何等規模、何種類型的外資機構有資格投資於境內市場,二是允許投資的證券產品及其投資比例、持股限制,三是管理層對於投資額度、資金匯出入市場的控制。 1。資格條件認定更高
《暫行辦法》中對基金管理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的經營時間、實收資本、管理證券資產的規模或排名都提出了具體標准,所有標准都遠遠超過了台灣地區1991年的要求。如要求所有類型的QFII至少須管理100億美元的證券資產,銀行類機構要排世界前100名。而台灣市場1991年的要求是有關機構須管理3到5億證券資產,銀行類機構要排世界前500名,1993年降低為世界前1000名。
2。投資額度要求更嚴格
《規定》明確限定單個合格投資者申請的投資金額不得低於等值5000萬美元的人民幣,不得高於等值8億美元的人民幣。而台灣地區規定單個QFII投資額度上下限分別為5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只有中國內地相應額度的1/10和1/16。
3。資金管理政策更嚴格,本金匯出的門檻更高
在本金匯出的時間要求上,封閉式基金要求資金匯入滿三年後方能匯出,同時,每次匯出本金的金額不得超過本金總額的20%,相鄰兩次匯出的時間間隔不得少於1個月,也就是說,要完全匯出本金至少需要41個月時間。而對於一般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本金鎖定期雖然只有1年,但兩次匯出的時間間隔為3個月,即完全匯出本金至少需要27個月。相比之下,台灣地區只要求本金匯入滿3個月後即可匯出,而且也沒有比例限制。
4。投資品種及可投資行業相對寬松
盡管在准入門檻、資金流動性等方面國內對QFII申請機構設置了較高的要求,QFII在獲准進入後可以選擇投資的品種、所涉及的投資行業等方面還是較台灣地區推出QFII之初有所寬松。除了國債回購業務及企業債因為技術問題QFII尚無法參與之外,其他的投資領域幾乎與國內一般投資機構無二。 審批情況
我國於2002年年底施行QFII制度,2003年5月正式啟動。總體來看,境外機構對我國QFII制度表示出較大興趣,申請較為踴躍。目前,證監會已批准QFII機構52家,外匯局批准外匯投資額度90.45億美元。目前,共批准QFII託管銀行13家,其中,外資5家(已開展業務的4家),中資8家(已開展業務的6家)。此外,有10多家境內券商開展了QFII經紀業務,有近20家開始向外資推介英文研究報告。
運作模式
目前來看,QFII的運作基本有三種形式:
1。經紀
表現為QFII主體僅作為其境外客戶的代理券商,收取交易傭金,額度由客戶使用,投資決策由客戶自己決定,投資風險也由客戶承擔。
經紀模式下又有兩種做法。一是客戶資金同QFII自有資金一同鎖定,按暫行辦法規定進行運作;一種是資金不鎖定,需要買入時把資金匯給QFII,所投資的股票賣出後,本金和利潤結清並匯回。就成本上看,QFII客戶透過QFII通道投資的交易成本約2%,涵蓋QFII通道費(包括境內券商傭金(約1.3‰)、印花稅(4‰)、託管費(約0.5%,一般為10個基本點加上逐筆交易的傭金,相當於台灣的1.5-2倍),以及QFII在境內被鎖定的資本的成本。
QFII認為,由於客戶對選擇的股票有至少兩到三成的升值預期,換手率很低,因此並不在意成本問題,倒是額度供不應求。目前,QFII也逐漸把不積極投資的客戶勸退,託管銀行也在積極開展推介,以引入更多QFII,甚至為不具備資格的客戶尋找QFII通道。
2.資產管理
資產管理以公募基金為主,不少QFII在盧森保、愛爾蘭以參與憑證形式(Participation Note)發起基金,作為資產管理人負責投資,收取管理費,日興資產管理公司發起了中國國債基金和A股基金,恆生銀行在香港發起了兩只中國保本基金,富通銀行、馬丁可利基金管理公司(瑞士銀行的客戶)發起了中國A股基金,花旗銀行發起了中國ETF基金。此外,日興資產、野村證券、富通銀行等正籌備發起設立中國A股基金。
3.以自有資金投資
分兩種情況:一類是機構完全從自身需求出發,額度全部供自己使用,風險收益自擔。此類機構以慈善基金、捐贈基金、保險資金、政府投資資金為主,如比爾?梅林達及蓋茨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者已予批准。另一類是暫時有限度的自營,將來隨著客戶需求增加,其額度將大部分讓渡給客戶使用,自已使用其中的小部分。典型的如摩根大通銀行、野村證券,主要投資於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及少量股票。
目前,由於獲批的QFII多是證券公司、銀行,第一、二種模式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兩種模式在引進QFII機構本身的同時,也引進了不少對中國證券市場感興趣的QFII機構客戶。事實上,目前多數QFII及其客戶對A股市場並不熟悉,對A股的清算交收體系也心存疑慮,而目前QFII門檻較高,5000萬美元的最低投資額度要求對大多國際機構而言,又增加了投資成本與風險,因此通過QFII投資中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較多,這也是目前前兩種模式佔主導的原因。
據了解,隨著有關制度的完善,保險公司、政府投資公司、慈善基金等機構申請會增加,第三種模式將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這將有利於向國內市場更好地傳遞QFII成熟的投資理念。 1.了解QFII客戶情況存在較大的不便
由於獲得QFII資格的機構是證監會及外匯局的監管對象,而其背後的客戶情況不在監管范圍之內,所以,在QFII申請資格及額度審批時,監管部門除要求QFII明確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的比例外,均不要求QFII提供客戶名單;此外,從QFII制度設計上來講,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分帳戶,託管人基本不為QFII客戶單獨記帳,QFII也按商業運作慣例,並未定期向監管部門報送其客戶情況,所以,目前為止,我們並不詳細掌握QFII客戶構成情況。
2.QFII對客戶性質及交易審查嚴格,以確保其遵守中國法律法規
盡管客戶類型較多,但QFII認為,聲譽比利潤更重要。從調查的情況看,QFII高度重視投資A股市場的法律和制度風險,充分認識到自己是被監管主體,要對A股投資事宜負全責。
為此,QFII公司內部建立了嚴格的客戶審查和風險控製程序,對客戶的資格、投資、資金匯出入等進行嚴格把關。具體操作中,QFII將客戶視同為子QFII,由合規及風控部門嚴格審查,只有合資格的境外高端客戶才能准入,要求客戶作出符合QFII暫行辦法的風控安排,並承諾不違反中國法律法規。此外,客戶不能直接下單,所有交易指令須經QFII審查後由QFII下達。花旗銀行等還請中金公司提供了不宜投資的股票名單,多數QFII請經紀商及時提示可能有問題的股票。 1.對A股市場興趣較高
關於當前的市場環境,QFII普遍反映,目前績差公司價格太高,而績優高成長性公司定價太低,認為市場的結構性調整還會繼續。但是,境外投資者對境內市場的發展空間極為看好,與境內一些機構對市場走勢的看法差別較大,內冷外熱。根據雷曼兄弟證券公司去年在全球的調查情況看,不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全球性基金,普遍對投資中國非常感興趣。雷曼表示,「從長遠來說,這是個全球性的趨勢,包括紐約、倫敦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都會過來(到中國來)。」一些境內基金管理公司也有同感,認為「海外是把A股市場作為戰略性的機會來把握的。」
2.對A股市場的投入正逐步加大
考慮到獲批投資額度太小,運營成本較高,多數QFII尚未在A股市場上投入太大人力,只是利用其香港、新加坡或境內代表處的研究員,覆蓋在各地上市的中國公司。多數QFII計劃將來加大在內地的人員配置,如設立代表處,派駐研究員,建立研究團隊等。
出於操作上的便利,已有一些QFII機構聘請境內基金管理公司提供投資顧問服務,如恆生銀行委託南方基金、日興資產委託融通基金擔任投資顧問。博時基金進而計劃以境內基金管理公司作為投資顧問的賣點在境外發起設立基金等等。 1.資產配置概況
截止2006年11月底,共39家機構開始投資,總資產1051億。從資產配置上看,QFII股票投資積極穩健,比重逐漸加大。具體來講,QFII共持有證券資產約954億元,占可運用資產的91%。其中,股票837億,占證券資產87%;國債23億,占證券資產的2%;可轉換債券12億,占證券資產的1%;基金92億,占證券資產的10%。
2.股票投資特徵
QFII普遍堅持以企業價值為本的長期投資理念和從國際比較角度篩選具體獨特優勢的中國企業,對公司的業績、成長性、行業地位特別關注,而對市場整體漲跌考慮較少。在2003年滬指從1500點開始的下調過程中,QFII一直積極買入,2005年一躍成為凈買入最大的機構投資者。QFII的股票換手率也是幾類機構投資者中最低的,並且長期持有宇通客車、寶鋼、中興通訊等績優股,支持了優秀的民族品牌和公司,成為市場價值中樞的有力支持者。
另一方面,QFII對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反應比較敏銳,有助於宏觀政策傳導機制的改善。QFII對於市場的非理性投機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平抑作用,主要表現在2006年上半年A股市場漲幅近100%,市場炒作氣氛有所升溫,QFII投資首次出現試點以來的凈賣出,主動迴避風險,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過熱發出了早期信號,在平抑市場沖動方面顯示出一定的作用。
3.不同QFII投資重點不同
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股票投資非常積極,花旗銀行重點投資可轉債的同時,對股票進行跟蹤指數投資。對於股票基金,QFII主要投資於封閉式基金。QFII表示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很大,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從QFII制度實施效果看,QFII制度對境內市場的影響積極,作用逐步發揮。小組認為,作為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QFII試點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發育成熟,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步伐,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本土市場的國際影響。QFII制度是我國利用外資戰略的重大進步,初步完善了引資機制,符合十六屆三中會會的決議精神,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具體如下:
1.推動了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
QFII制度是市場開放在嚴格控制下的積極探索,推動了A股市場逐步融入國際金融體系。該制度的試點為市場擴大開放並監控資本跨境流動積累了寶貴經驗,並且,從諸多方面推動了境內市場的發育和制度完善。主要表現在:
QFII投資要求較高,只有信息披露規范、公司治理完善、成長性好的公司才能得到QFII的投資。這促使上市公司更加註重公司治理,規范經營行為,提高透明度,增強誠信守法意識。QFII投資推動了境內證券市場交收體系的完善,為機構投資者發展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交收平台。QFII投資可轉債市場,使其受到市場普遍的重視,有助於完善金融市場的結構。推動了監管部門的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設,有助於我國證券法律法規體系的規范化、國際化。
2.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QFII從全球視野評判上市公司的成長潛力,堅持基本面為主的投資理念,對優質公司長期持有。QFII的投資產生了較強的示範效應,帶動更多資金投向優質公司,使其價值逐步得到發現,從而遏制了股價操縱以及相應的跟庄等投機風氣。市場調整中,績差公司下跌較多,績優公司價格逐步上漲,市場正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此外,由於額度有限,一些沒有拿到額度的QFII將資金投資於H股、紅籌股,有助於香港市場的繁榮穩定。
3.提高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QFII隆重推介境內市場,在歐、美、日金融界引發了較大的「中國熱」。從反饋情況看,境外金融界對中國政府推進改革開放的認識更為深刻,對A股市場更有信心,取得了我新聞媒體難以替代的宣傳效果。此外,QFII還積極幫助A股市場入選MSCI、FTSE(倫敦金融時報指數)等國際指數,使得全世界投資者都開始關注中國,有助於A股市場走向世界舞台。
4.完善了利用外資的結構和機制,是FDI的有益補充
在引進外資方面,新興市場普遍將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統籌考慮。與外商直接投資相比,QFII不直接參與管理,不謀求控制民族企業的股權、品牌、知識產權以及市場份額。從新興市場經驗看,QFII資金有利於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品牌提升,有利於培養本國大企業,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有益補充。長遠上看,QFII制度將逐步完善利用外資的結構和機制,有助於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5.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的步伐
作為資本市場的新生力量,QFII推動了我國金融機構的研究、創新和發展,大大提高了境內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
從託管銀行的角度,QFII給中國託管銀行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一是推出了「全球託管---次託管」這樣一種全新的託管模式,由此形成新的報告路徑和託管模式。這為中國銀行業原有的服務流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通過與QFII的全球託管人的全面合作,中國銀行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訓,為其在全球託管服務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其國際託管業務的發展較早做了准備,有助於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二是重塑了中國銀行業的託管服務。主要包括:(1)拓寬了託管服務范圍,突出了個性化服務。(2)完善和提升了託管業務系統,使銀行清算和結算與國際慣例進行了接軌(3)託管費收取模式趨向多樣化和合理化。(4)進一步深化了託管銀行風險控制觀念。(5)突出強調託管服務人員的高素質。業界普遍認為,QFII給中國託管銀行業帶來的巨大變革正逐步顯現,有助於境內商業銀行擴大中間業務范圍,改善收入結構。
從券商的角度來看,QFII的進入對於完善券商的理性投資理念、遏制投機風氣,提高代理下單券商的研發能力都起到了較大促進作用。QFII的資金量並不大,但推動了境內證券公司研究和服務水平的大幅提高。標志之一是研究部門開始按國際標准提供研究報告,改進服務質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券商的國際化水平。
此外,QFII制度也促進了境內會計、律師、資產管理等行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成熟,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
6.積累了跨境證券投資和資本流動的監管經驗
QFII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之前,監管對象主要是境內投資者,對境外投資者沒有監管經驗。QFII進入之後,其資金匯出入、投資理念、投資行為等等對於境內機構來講,都是全新的。QFII的進入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一年多的運作,監管部門對跨境證券投資和資本流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今後資本市場擴大開放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作了一定的探索。
4. 如何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的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面臨不少新情況、新挑戰,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逐步顯性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融資融券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底,融資余額已超過1萬億元,交易杠桿率顯著提高,少數證券公司短借長貸問題突出,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隱患,個別信用交易客戶高比例持有單一擔保證券,信用風險凸顯;股價結構分化嚴重,有些股票估值過高,2014年末,市盈率超過100倍的達500餘家;部分上市公司虧損加大,存在退市隱患等。
要著力抓好以下八項工作。一是促進股票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繼續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在穩定市場預期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增加新股供給,促進資本形成。二是加強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建設,壯大主板市場,改革創業板市場,完善「新三板」市場,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繼續優化並購重組市場環境,為深化國企改革、促進產業整合、推動結構調整和促進創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發展證券交易所機構間債券市場,建立覆蓋所有公司製法人的公司債券發行制度,緩解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四是平穩推出原油期貨、上證50ETF期權和10年期國債期貨等新產品、新工具,推動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健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支持實體經濟風險管理需求。五是積極發展私募市場,健全私募發行制度,推動私募基金規范發展,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促進資本與創業創新對接。六是適時放寬證券期貨服務業准入限制,探索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交叉持牌,支持業務產品創新。七是充分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要求,以開放促改革,優化滬港通機制,便利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完善QFII和RQFII制度,運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八是加強風險防範,督促市場參與主體依法合規經營,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妥善處置違約事件。
在股票發行注冊制初步方案方面, 改革總的目標是建立市場主導、責任到位、披露為本、預期明確、監管有力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要堅持市場導向,放管結合。尊重市場規律,最大限度減少和簡化行政審批,明確和穩定市場預期,強化市場內在約束,建立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新股發行制度安排。同時,加快監管轉型,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要堅持法治導向,依法治市。健全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完善股票發行上市監管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要堅持披露為本,歸位盡責。
要探索建立事中事後監管新機制。肖鋼表示,與以事前審批為主的機制相比,事中事後監管新機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活力激發型監管。要大幅精簡行政審批備案事項,市場准入放寬,對市場主體微觀活動的干預大幅減少,讓更多市場主體有機會參與公平競爭,自主創新活力可以充分發揮。二是信息驅動型監管。監管工作將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健全中央監管信息平台,實現信息共享。三是智力密集型監管。監管執法人員必須不斷改進知識結構,持續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四是成本節約型監管。需要更有效地配置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爭取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最佳的效果。
5. 自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出台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是什麼東東
QDII(國內機構投資者赴海外投資資格認定製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門最早提出,是在外匯管制下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權宜之計,以容許在資本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北京西三環路航天橋側華融大廈9層的辦公室里,胡曉煉接受了《財經》雜志的專訪,談此番資本項目開放新政策出台的決策思路與來龍去脈。她的回答精準,且坦率。
「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是雙向的,有流入就有流出
《財經》:此次資本項目開放的重大舉措,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在時機的選擇上,有沒有特定的考慮?
胡曉煉: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兩個重要目標,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確定了。此後,黨中央、國務院又多次作出了闡述:其一,是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要更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其二,是人民幣逐步實現可兌換。
人民銀行和外匯局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朝這個方向走,只不過一次比一次更向前推進。很多人認為,此次政策的出台完全是因為當前巨額貿易順差、外匯儲備以及國際壓力,但我覺得應該從根本上來看。這是外匯體制改革的整個鏈條中的一環,目標早就定了。
在比較好的宏觀形勢下推出這些力度較大的政策,較為穩妥,風險較小。一般所謂的國際收支風險,是指形勢突發逆轉,外部資金大量流出,導致國際收支危機、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這種情形一般都發生在外匯流出和外匯儲備不足的情況下。當前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匯儲備比較充裕,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尤其是各方普遍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為這次改革提供了有利時機,我們推出改革更有把握。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既定目標,但實現這一目標的節奏與速度,在哪些方面、在哪個階段實現可兌換,需要根據經濟整體環境的情況相機選擇。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步子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財經》:放行QDII,距離資本項目開放的上一個重大舉措即放行QFII,過去了已經超過三年時間。如此審慎的原因是什麼?
胡曉煉:我們對資本項目的開放一直堅持穩妥可控的原則,遵循一定的順序去推進。比如,先長期資本後短期資本,先直接投資後間接投資,先資本流入後資本流出,等等。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是雙向的,有流入就有流出。中國曾經長期外匯短缺,所以向來是先鼓勵流入,然後才是有序流出。先放開QFII有其必然性。現在中國已經告別了外匯短缺的時代,所以我們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對資本的流入和流出實行均衡管理。這次在有序引導流出方面的政策調整力度比較大,但不能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轉折,這仍然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
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媒體稱此次是「QDII開閘」,但央行「五號公告」里並沒有用「QDII」這個詞。其實叫什麼名稱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內容。「五號公告」涉及促進資本有序流出的部分是第四、第五和第六這三條。第四和第六條分別涉及銀行與保險公司,僅從投資方式上講,並不是全新的。
比如,銀行外匯理財產品早就有了,有資格開辦外匯理財業務的銀行可以集合外匯資金投資境外市場的固定收益產品。至於保險公司,中國保監會於2004年就出台政策,允許其在境外運用外匯資金投資於一定范圍內的金融工具。
《財經》:此次匯改,是不是「藏匯於民」政策導向的直接體現?對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可以起什麼作用?
胡曉煉:其實,如果把剛出台的政策與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直接掛鉤的話,我覺得有一點短視。這次政策調整,並不是在某種壓力之下作出的權宜之計,而是基於有序推進外匯體制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可兌換的長遠考慮;它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也是建立、健全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單純理解為為了減少外匯流入的壓力而分散外匯,「藏匯於民」,還不夠全面。當然,我們也希望鼓勵資金多渠道地投資,分散投資風險。如果能起到這個效果和作用,自然是很好的。
「我們考慮整體的額度掌握,是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個大概念出發的,不是單純與QFII一對一的對應和平衡」
《財經》:「五號公告」對商業銀行、證券機構和保險公司可用於投資的幣種,以及允許投資的品種規定各有不同。其中第四條,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第五條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用於在境外進行的包含股票在內的組合證券投資;第六條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這樣安排有什麼苦心在裡面?
胡曉煉:中國銀監會對銀行外匯理財投資產品有專門管理規定。符合條件的銀行,早已經能夠推出代客境外理財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五號公告」的第四條,對商業銀行境外代客理財在投資品種范圍上與這一規定是對接的,只是在匯兌環節放開,允許人民幣購匯。
對保險公司來說,國內市場的投資選擇有限,收益率也不能滿足需要。他們希望資產投資多樣化,一方面可以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體收益率。2004年以後,保監會已經允許保險公司運用外匯(主要是境外上市融資部分)投資於一定范圍內的境外金融產品。這次新出台的政策,主要是在匯兌方面進一步地放開,使其可按資產規模的一定比例購匯在境外投資,規模比原來僅限於外匯資產的投資規模要大。
我們的想法是,第一步,先允許保險公司投資於風險比較小的固定收益產品和貨幣市場工具。保險公司有進一步擴大投資范圍的要求,但這得一步一步走;如果這第一步走得好,那麼擴大投資產品和領域並不很遙遠。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比較關注,我們會與保監會密切配合與合作。畢竟,固定收益類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可以保本,利息收入目前也不低;境外股市行情雖然近來比較好,但如果風險管理不善的話,投資風險可能會大。所以,要一步一步來。
《財經》:「五號公告」以及隨後在4月18日公布的《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都沒有對購匯額度作出規范性的表述。這正是當前金融市場最為關注的問題。
胡曉煉:允許購匯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這取決於多個因素。比如說,銀行代客外匯理財的專業能力、機構及個人對銀行理財產品感興趣的程度,等等。如果產品設計得當,客戶認可度較高,可能產品規模就會大一些。另外,銀行自身境外投資的水平和經驗也很關鍵。如果某些銀行缺少相應人才和經驗的話,可能自己也不會要求發行規模過大的產品。
《財經》:我們在采訪中發現,市場對購匯額度規模的猜測,基本上都以已經批準的QFII額度為依據,認為那應該就是上限。這種思路對不對?
胡曉煉:在額度規定上,外匯局會有一個年度總量。根據銀行的申請,同時考慮到各自的經營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各個機構的額度會有所不同。QFII僅僅是考慮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性的因素。我們考慮整體的額度掌握,是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個大概念出發的,不是單純與QFII一對一的對應和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可能是每個項目一一對應的平衡。
「證券機構則與銀行和保險都不太一樣,五號公告第五條的相關規定首先是定向募集,然後還要求用於投資的資金來源是自有外匯。推出可能採取試點方式」
《財經》:這次「五號公告」出台的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於調整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允許境內居民每年兌換2萬美元。這些資金可不可以通過「五號公告」第五條的途徑,也就是說,通過證券經營機構外匯集合理財,做境外的組合證券投資?
胡曉煉:境內居民想做境外投資,可以購買銀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五號公告」第五條所指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作境外組合證券投資,在起步階段不是公募,而是定向募集。我們希望,通過一定時間的試點,可以從現在的定向募集轉為公募,盡快擴展證券機構和基金集合理財,給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境外投資的機會。這需要各部門共同協調和努力。
《財經》:「五號公告」出台後,僅僅幾天就公布了《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市場現在很關心,規范保險公司和證券機構境外投資的相關規定,會不會以比較快的速度相繼公布?
胡曉煉:這個必然是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目前,保險機構購匯進行境外證券投資已開始啟動,人民銀行、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將對2004年出台的《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和完善,預計不會用很長的時間就能出台。
證券機構則與銀行和保險都不太一樣。「五號公告」第五條的相關規定首先是定向募集,然後還要求用於投資的資金來源是自有外匯。這項業務的推出可能採取試點方式,不同於銀行和保險機構,只要符合第四條和第六條規定的機構都可做。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正在深入進行之中,我們也給予了積極支持。我想,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推進和發展,這方面的步子也會邁得更大一些。
「防範風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怕感冒,天天捂著,一種是加強鍛煉。我傾向於後者,要主動地去應對和管理風險」
《財經》:從4月13日新政策公布到現在,已經有兩個星期。你覺得各方面的反應如何?很長時間以來對於QDII有擔心,認為對國內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利空」因素,所以很難推進。
胡曉煉: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是孤立的。對於資本市場的可能影響,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們對此做了充分的評估。這次政策公布後效果很好,與預計基本一致。市場能夠在中國外匯體制改革兩大目標的有序推進方面,正確地解讀新政策的含義。我覺得,市場的反應還是很理性的,認為這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政策,長遠看有利於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並沒有當做所謂的「利空」消息。
同時,這項政策出台以後,一直受到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問題,也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析。匯率不是單純的水平問題,而是機制問題,要更多地反映市場,也就是由供求關系來決定。剛剛出台的這些政策,對於理順外匯的基本供求關系非常重要。我們過去過分強調了引入資金,現在需要建立與經濟發展相稱的平衡觀念,滿足合理的多方面的外匯需求。此輪改革立足於調整外匯供求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舉措,也是健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要一步。
此次改革,也為國內金融機構推出更多金融產品提供更好服務創造了機會。中國的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利差收益,在金融服務上相當薄弱。如果不給予他們更多創新的激勵,將來會難以面對來自國際的競爭。
另外,來自資本市場上的反應也是非常正面的。我們覺得,只有資金有進有出,有序合理流動,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才能夠更加主動。資本市場比較希望有更多的QFII進入中國,從而帶來更多的資金供給。但是,如果缺失有序的流出,從而變成單方面引入的話,則將對國際收支的平衡造成比較負面的影響。我覺得,資本市場也看到了這種有進有出的益處。
好多人都說,會不會有什麼風險?其實只有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金融機構積累更多管理風險的能力,才能夠有效地防範風險。防範風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怕感冒,天天捂著,一種是加強鍛煉。我傾向於後者,要主動地去應對和管理風險,而不是被動地防禦。如果市場機制能夠更多地發揮作用,將來政府宏觀調控就可能採用更完善的市場化手段,行政性的調控手段在當前的形勢下作用已經變得較為有限。而且,此次開放是穩健有序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的節奏並沒有改變。從投資的額度,機構投資的方式,到投資的范圍,都在可調控之中。
《財經》:資本項目的開放邁開這一步後,外匯風險會有所加大。央行和外匯局在幫助國內金融機構與企業適應新的風險環境上,會有什麼舉措?
胡曉煉:自去年7月匯改後,央行和外匯局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推出了遠期、掉期業務,希望銀行和企業更多利用金融工具來防範外匯風險。但我們也發現,企業在匯率風險方面的意識並不很強。迄今為止,企業還是比較適應於通過資金管理的方式,就是資產負債這種方式來管理匯率風險,而不是用金融產品交易的方式。
中國企業和銀行長期以來匯率風險的意識都不是很強,還認為為防範匯率風險所付出的成本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現在隨著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逐漸增大,必須要意識到這種風險,而且必須要意識到防範風險需付出一定的成本,從而增加未來收益的可預見性和可掌控性。
《財經》:進一步放開資本流出,會否使得境外風險傳導到境內的可能性加大?
胡曉煉:我覺得,有序開放的簡單含義,就是在風險可察覺、可衡量、可控制情況下的開放。從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看,人們最初會爭論很多風險問題,但是後來會發現,在改革進程中,隨著機制的完善,風險從總體上來說是減少而不是擴大。更何況,不開放並不是沒有風險,甚至可能風險會越積越大,越來越難處理。
國家外匯管理局一方面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外匯體制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同時還必須加強對資金流出入的監測和管理,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目前,外匯局已在進一步完善外債管理,並且初步建立了高頻債務監測系統,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改進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研究制定預防性的危機應對和調整措施。當然,風險的防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外匯局是其中的一環,宏觀經濟的穩定、市場調控手段的健全、金融體系的健康等,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