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錦衣衛制服復原圖

錦衣衛制服復原圖

發布時間:2022-07-11 04:42:07

❶ 錦衣衛的飛魚服是什麼樣的

飛魚服明朝官服。明代國家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系作不成形龍樣,名「飛魚服」。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穿著飛魚服。《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 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 錦衣衛 制服

❷ 明朝錦衣衛的服裝是不是很好看有圖片發一個。

❸ 錦衣衛,東西廠,誰才是明朝最厲害的特務

明末學者沈起堂曾說:「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廠衛」是東廠、西廠、內行廠和錦衣衛的合稱,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創設,其中又以東西廠和錦衣衛最為有名。依仗著皇帝的寵信和器重,太監組織東、西廠以及充當耳目和打手的錦衣衛在二百多年的明朝歷史上占據著濃墨重彩的地位。

那麼,東廠、西廠、錦衣衛到底有多神秘呢?哪個機構更厲害呢?

錦衣衛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更名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負責皇帝的依仗和侍衛工作。

洪武十五年開始(公元1382年),隨著統治的日益穩定,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鐵桶般穩固的江山,朱元璋開始羅織罪名來向自己的功臣集團下手。

為了便於操控和指揮,朱元璋將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一並裁撤,正式設立了在後世頗具盛名的錦衣衛。

錦衣衛的職責有明暗兩條,明的就是皇帝最貼身的衛隊和儀仗隊,穿飛魚服、配綉春刀,隨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偵緝調查,主要負責這一任務的是錦衣衛北鎮撫司,這一機構可以不經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國家司法機關,直接根據皇帝的旨意,執行偵察、逮捕、關押、審理,等於獨立於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門,也就是後來讓人聞之膽寒的「詔獄」。

短短幾年的時間,錦衣衛發展迅猛,在許多朱元璋督辦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讓朝中文武為之側目。加上錦衣衛屈打成招、驕橫不法指事時有發生,讓戒備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憚,因此便下令廢除錦衣衛,將尚未處理完畢的案件移交國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登上了皇位,為了監視和打擊朝中的反對政治力量,他又將錦衣衛重新恢復。此後錦衣衛的職能和影響不斷擴大,不但可以逮捕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還介入軍中,參與搜集軍事情報、策反敵對將領等工作。

官職等級

明朝實行「衛」和「所」的軍制,作為十二個親軍衛中最重要的錦衣衛,編制非常完整,其下轄十六個所,在編人數達到六萬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錦衣衛還直轄經歷司和南、北鎮撫司三個部門。

錦衣衛中的官職主要包括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鎮撫使(從四品)、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

制服配置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鬥牛服

誅十族、瓜蔓抄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親近的大臣,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朱允炆穿喪服啼哭。

朱棣招方孝孺來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嚎啕大哭,聲徹殿宇。朱棣走下殿來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國賴長君。」方逼問:「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門的朱棣只好撒潑:「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筆於地,哭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氣急敗壞的朱棣凌遲了方孝孺,並將方的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除此之外,發配充軍的無數。

方孝孺殉難之時,他的朋友景清因為與朱棣有舊,不但活了下來還官復原職,虛與委蛇,等待機會。

一天,景清身穿紅衣,暗藏利劍入朝,奮躍而前准備刺殺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敗,遂大罵朱棣,朱棣命衛士敲落景清的牙齒,景清以血口噴龍袍。朱棣命令處死景清,並將景清剝了皮,在腹中裝進茅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接著朱棣又誅滅景清九族,大肆株連,凡景姓的族人幾乎斬盡殺絕。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莊成了瓦礫遍地、滿目瘡痍的廢墟。這種妄引株連式的殘酷誅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為「瓜蔓抄」。

「誅十族」、「瓜蔓抄」的具體執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錦衣衛和其下重新開張的詔獄。

東廠

東廠是在明成祖朱棣時候設立的,由於錦衣衛駐守在宮外,遇到一些緊急的事宜,傳召不是很方便,同時也為了對錦衣衛的活動有所監督。朱棣打破了其父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開始重用溝通、聯系比較方便、忠誠度也比較高的宦官。

在進一步加強皇權、打擊反對政治力量的大背景下,東廠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十二月正式設立,全名「東緝事廠」。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官職等級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布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簽決定所負責的地盤。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例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除了馮保在後世的名聲不錯外,其他人都是劣跡斑斑、惡名遠揚。

職能范圍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

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西廠

明朝成化年間,發生了道士李子龍潛入皇宮、意圖不軌的事情,雖然此人最終被抓獲並被問罪處死。但是經歷了叔叔景泰帝在位時期擔驚受怕日子的明憲宗朱見深還是心有餘悸,因此他對東廠的工作甚是不滿,東廠廠公尚銘也被狠狠的訓斥了一頓。

為了加強大內的保衛工作,明憲宗命另一位親信太監汪直從錦衣衛中挑選精幹人手,除了負責皇宮的警戒工作外,還要喬裝深入民間,探查百姓的風聞動向等。汪直派遣大批人手潛伏民間,到處捕風捉影,投明憲宗所好,搜集了大量的「秘密消息」向明憲宗做了匯報。明憲宗覺得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因此指示汪直正式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以便行事,為了與東廠相區分,便被命名為西廠。

短命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是後來,西廠的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然而,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復開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齣,天下騷動。

❹ 詳細介紹一下錦衣衛和東廠的服飾以及御林軍組成、職務

1、羽林衛

即「羽林軍」,為宮廷禁軍,創設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唐高宗時,置左、右羽林軍。明朝也設羽林軍,分羽林左衛、羽林右衛。

2、錦衣衛
廠衛,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東廠,官署名。明成祖時期為清除建文帝余黨和體察民情,一方面恢復和加強錦衣衛,一方面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宦官提督但任。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宦官干政之端。

西廠,官署名。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廠事,其權勢超過東廠。汪直以西廠為據點,勾結一些朝官結黨,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威勢傾天下。西廠特務偵緝各地,引起朝野反對,後被迫撤銷。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又恢復西廠,後劉瑾倒台被凌遲後又被撤銷。

大內行廠,官署名。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乃設大內辦事廠,即大內行廠,簡稱內廠,由其親自統領,比東廠、西廠尤為酷烈。武宗以前,廠、衛分立,更迭用事。此時,東廠首領丘聚,西廠首黨谷大用,錦衣衛指揮史石文義,皆劉瑾死黨,以致廠、衛合勢,特務遍天下,並創立重刑,令官吏軍民談虎色變,人們視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以謀反罪被殺,西廠、內行廠被撤銷。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

明朝的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當初眾多大內高手大明特工橫行天津城。

提起特務,很多人都會想到從事秘密工作、刺探軍事情報的神秘人物,其實,在明朝時期,特務可是個公開的人物,當時的特務人員一般都出自東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

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除錦衣衛外,其餘的全是由宦官主持,並且由宦官領導機關司禮監領導任免,然後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15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3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據介紹,錦衣衛作為地名的出現是在滿清入關以後,因為在錦衣衛大街附近有一條河,滿清乾隆年在這條河上修建一個木橋,後來人們就習慣稱為錦衣衛橋。有橋以後,人們在此聚居,後稱為錦衣衛橋村,錦衣衛大街也因此出現。錦衣衛橋在1953年天津衛興修水利時被拆除,而錦衣衛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現在,現在路過此地時,還可以看到「錦衣衛大街」的路牌。滿清中葉以後屢有名人在此居住,滿清咸豐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壇失利後,退居錦衣衛橋村居住,深居簡出,其後人焦菊隱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身影隨處見統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

當時的天津城,總可以看到廠衛特務的身影。雖說是特務機構,但他們的服飾非常顯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東西廠均由一個提督負責(西廠設立過兩次,但時間都不長),由宦官擔任,主持東廠的太監被廠內的人稱為「督主」或者「廠公」,他的底下設掌刑千戶一名,理刑百戶一名,這兩個人都是從錦衣衛選拔過來的。再下面是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實際在外面偵察緝訪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又叫「檔頭」,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所以,當身穿東廠服裝或錦衣衛服裝的人出現時,老百姓與當地的地方官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這些人找茬抓起來。

明代宦官設有許多衙門,主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的首席衙門,是明代特務機關最高指揮機關。東廠特務直接受皇帝指揮,派去主持東廠的宦官都是皇帝的親信,頒發的關防(也就是工作證)比起其他宦官衙門也有權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關防都是「某處內官關防」幾個字,惟獨東廠的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

東廠除偵察京師官民外,連錦衣衛也在偵察范圍之內。由於東廠還要負責調查全國各地的情況,臨時派遣的特務最為廣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監督軍隊,叫做監軍;或去徵收稅賦,叫做稅監;還有提督京營,監督倉場,采辦貨物等,遍於全國各地,全都負有偵緝的責任。

隨著歲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廠衛衙門能夠保留下來的,也只剩下了錦衣衛的一個地名。

3、御林軍
簡單的說說是保衛都城的衛戍部隊。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立親軍都尉府,統領中、左、右、前、後五衛,專事對皇城的保衛。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衛金牌,或鍍金銅牌,牌上有篆文"守衛"、"隨駕"字樣,存尚寶司,軍士值班領取佩帶,下值時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錦衣衛,設南北鎮撫十四司,其編制將軍、力士、校尉,專門為皇帝護駕,並有巡查緝捕任務,是御林軍。

至於服裝嘛,你可以去看電視了解!

❺ 大家覺得圖中的錦衣衛和大明星焦恩俊是不是很像呢

當然不是復原圖啊,只是焦迷自己做的,回來被用於這里了啊

❻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錦衣衛

機構簡介編輯「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
明《出警入蹕圖》(9張)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出自《明史》)
錦衣衛,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其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
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
2創立背景編輯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若干由頭,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盡,《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術不正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奪得帝位時,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又恢復錦衣衛。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3職能編制編輯侍衛儀仗
錦衣衛首先是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將軍初名「天武」,永樂時改稱「大漢將軍」,選取體貌雄偉、有勇力者充任,作為殿廷衛士。校尉、力士揀選民 錦衣衛冠服之盔甲
間身體健康、沒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鹵簿、傘蓋,力士舉持金鼓、旗幟。
平日里沒有朝會活動時,各衛親軍分別值守皇城四門,唯獨錦衣衛將軍在午門外晝夜守衛,總共100人。午門是宮城的正門,可見錦衣衛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門(今故宮太和門)御門聽政的時候,錦衣衛堂上官一員侍立在御座西側,負責傳旨。錦衣衛將軍一百二十九人與千戶二人、百戶四人,分別守護在丹陛、御道、金水橋以及奉天門廣場的各個門前。此外還有錦衣衛校尉五百人人,排列在午門內外,負責鳴鞭及執掌儀仗。
每年正旦、冬至、萬壽節三大朝會,錦衣衛與其他親軍一起承擔侍衛和儀仗職責。儀仗隊伍共有四千人餘人,其中錦衣衛多達一千五百人。朝會期間距離皇帝最近的就是錦衣衛,隨時侍奉左右,聽候調遣。
每當皇帝因祭祀或巡遊而出宮時,錦衣衛也要在駕前扈從。他們有的 《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
負責沿途巡視,有的負責在鑾蹕與京城之間傳報消息,有的在駕旁侍騎,傳奏御輦的起落。
《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傘蓋下為萬曆皇帝,紅衣者為錦衣衛校尉,著甲扛刀者為錦衣衛大漢將軍)
由於具有儀仗隊的職能,所以錦衣衛的服飾異常華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襲了元代禮服的樣式,《長安客話》中稱其「鵝帽錦衣」,也就是用鵝毛裝飾的帽子顏色亮麗的衣服。每當皇帝祭祀或巡遊時,作為侍從的錦衣衛校尉更要身著飛魚服,腰佩綉春刀。飛魚服是僅次於蟒袍的隆重禮服,官員到了一定品級才能穿著。綉春刀輕巧短小,除非御賜,否則不能擅自佩戴。景泰年間,錦衣衛指揮使和當值侍衛又獲准穿著麒麟服,這是公、侯、伯、駙馬才有資格穿的禮服。錦衣衛大漢將軍在當值時要穿戴飾以小旗的頭盔、對襟的罩甲。盔甲有金盔金甲、紅盔紅甲和紅盔青甲等各種顏色。腰間還要懸掛宮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鉞。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出警入蹕圖》中能清楚地看到隨駕扈從的錦衣衛官軍。
偵緝廷杖
「巡查緝捕」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 錦衣衛冠服之圓領甲
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觸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門杖打。負責行刑的就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受杖官員被扒掉官服,用草繩捆綁,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換,共用16人。行刑校尉以司禮監太監的表情動作為下杖輕重的依據:若太監兩腳成外八字張開,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條性命;若太監兩腳尖靠攏,受刑之人就要斃命杖下。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餘次,杖斃的大臣達50多人。
作為皇帝的貼身衛隊,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錦衣衛必須防患於未然。他們於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並捉捕和審訊嫌疑人。他們的這項任務被皇帝特許,並逐漸演變為軍事特務的職能。
洪武時期,因為錦衣衛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朱元璋下詔 左錦衣衛校尉金牌;右.錦衣衛指揮使腰牌
焚毀錦衣衛刑具,廢除了他們的這項職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錦衣衛的所有權力,並有所加強。他設置了北鎮撫司,專理「詔獄」,可以直接逮捕和拷問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些司法機關無權過問。明憲宗成化年間又增鑄了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專呈皇帝,毋須通過指揮使轉達,使錦衣衛北鎮撫司成為皇帝直轄的司法機構,權力達到極致。負責偵察、緝捕的錦衣衛官校稱為「緹騎」。由於權力缺乏限制,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范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
軍事編制
明初軍制為「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五千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四十八處。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官職等級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錦衣衛飛魚服實物圖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百戶,正六品;
試百戶,從六品; 錦衣衛綉春刀
總旗,正七品;
小旗,從七品。
下屬有將軍、校尉、力士,對外有參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
4制服配置編輯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 蟒袍
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明史·輿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
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服
飛魚 飛魚服
《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
《林邑國記》:「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鬥牛服
明朝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 鬥牛服
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
《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晉書·張華傳》: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
《天水冰山錄》: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1]
5影響評價編輯由於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根本無法對他們干擾,因而使得錦衣衛可以處理牽扯朝廷官員的大案,並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員多畏懼錦衣衛。但是,錦衣衛的刑訊范圍只針對官員士大夫,所以一般不會審訊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過正常的司法進行處理。
洪武時期,因為錦衣衛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朱元璋下詔焚毀錦衣衛刑具,廢除了他們的這項職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錦衣衛的所有權力,並有所加強。他設置了北鎮撫司,專理「詔獄」,可以直接逮捕和拷問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些司法機關無權過問。明憲宗成化年間又增鑄了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專呈皇帝,毋須通過指揮使轉達,使錦衣衛北鎮撫司成為皇帝直轄的司法機構,權力達到極致。
負責偵察、緝捕的錦衣衛官校稱為「緹騎」。由於權力缺乏限制,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范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
另外,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6歷任指揮編輯第一任指揮使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有錦衣衛指揮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驤,毛驤製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自己也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殺頭。 錦衣衛印
第二任是蔣瓛,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就是他秘密稟告朱元璋的,藍玉案之後也被朱元璋賜死。此後到建文時代都沒有常設。
第三任是明成祖時的紀綱,永樂十三年(1415年),他將《永樂大典》總裁官解縉置於雪地凍死。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為支持漢王奪嫡被殺。
明英宗時,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記載他們「皆謹飭」。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指揮使,明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景泰時,盧忠當了指揮使,指揮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一把刀引發的血案被內閣和司禮監聯手壓了下去。「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被准備謀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現了無間身份後砍了,為事業獻身。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明憲宗繼位後流放廣西。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台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誥命。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唯二與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還留下一本回憶錄《正統臨戎錄》。
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後繼者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
弘治朝的牟斌也是個厚道人。
正德朝時,錦衣衛指揮使石文義與張采攀附劉謹,劉瑾倒台後也被處死。接任指揮使的是錢寧,錢寧從小被太監義父「嬖之」。做御前侍衛時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張床,後來被武宗皇帝親近江彬扳倒。江彬繼任錦衣衛指揮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時兼管東廠。武宗死後,江彬也被殺。
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更迭很快,朱宸、駱安、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部。之後就是陸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兒子,而且還於火災中救過嘉靖的命,居官並無過甚之惡跡,並且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斃。
嘉靖三十九年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人,襲封成國公。
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到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賢陷害。接任指揮使的是田爾耕。
崇禎皇帝繼位後完結。接任的是駱思恭的兒子駱養性。之後是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
7檔案揭秘編輯近日,賀歲動作大片《錦衣衛》正在全國熱映,影片講述了明末錦衣衛指揮使青龍的傳奇故事。觀眾不禁要問:歷史檔案中真實的錦衣衛是怎樣的呢?
設立形制
錦衣衛,全稱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是明代極為重要的軍事單位。早在明朝建立之前,身為吳王的朱元璋設立了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的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除了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取而代之設置了錦衣衛。它既擔負了親軍都尉府的侍衛之職,又繼承了儀鸞司掌管鹵簿儀仗的任務。可見錦衣衛在設立之初所扮演的角色是皇帝的儀仗隊和貼身衛隊。[2]
錦衣衛建立之時,衛所制度已經確立。明朝的軍隊組織分為衛、所兩級,較小的據點設所,形勢險要而又關聯幾個據點的地域設衛,所統轄於衛。全國的軍隊都編在衛所之內。地方衛所軍由當地最高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管轄,都指揮使司又分隸於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此外,還有一部分衛所由皇帝直接統率,叫作親軍,又稱上直衛,是專門負責拱衛宮廷和皇城的禁軍。錦衣衛就是親軍中的一衛,與其他親軍相比,它與皇帝的關系最密切,權勢也最重。
由於地位高貴,錦衣衛衙門不像其他親軍衙門那樣散落在京城的坊巷中,而是靠近皇城的正門承天門,在千步廊西側,毗鄰五軍都督府,與東側的六部隔街相望,位於明代核心權力機構的駐地。
一般的衛只統轄5個所,定額5600人,而錦衣衛卻轄有17個所,在籍人數一度超過6萬。一般衛所統領的士兵統稱為「軍卒」,而錦衣衛統領的士兵則有「校尉」、「力士」和「大漢將軍」等諸多名號。一般衛的首領指揮使為正三品官,職務世襲,而錦衣衛指揮使由於是皇帝的心腹,往往指派勛臣貴戚或都督一級的大將兼任,官職最高者達到正一品。
除17個所之外,錦衣衛還轄有一個經歷司和南北兩個鎮撫司。經歷司掌管收發公文。南鎮撫司掌管本衛的刑法事務,兼理軍匠;北鎮撫司專掌詔獄,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任何有可能威脅皇權的官吏軍民都在他們的偵緝和懲治范圍之內,這就使得錦衣衛的權勢極大,地位愈發特殊。
著名首領
紀綱:原是山東秀才,為人機敏,擅長騎射,在靖難之役時投靠燕王朱棣,深受賞識,被任命為永樂時期的首任錦衣衛指揮使。他奉旨大肆捕殺反對朱棣的建文帝舊臣,同時也借機羅織罪名,貪贓枉法,鏟除異己。他曾多次偽造詔書,敲詐鹽場。又誣陷權貴巨商,藉以勒索重金。文淵閣大學士解縉,被他用酒灌醉,脫光衣服,凍死在雪地里。挾勢弄權的紀綱野心膨脹,越發肆無忌憚,他蓄養了大批武士並私藏大量刀弓甲胄,有不軌之心。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紀綱奉命為明成祖選妃時,竟然先選出絕色美人私納於家中。後來,紀綱被有讎隙的宦官告發,朱棣將他凌遲處死。
袁彬:錦衣衛並非都是大奸大惡之人,英宗時的指揮使袁彬就稱得上忠義正直之士。袁彬生於侍衛家庭,他的父親是錦衣衛校尉,袁彬39歲時承襲了這一職務。英宗御駕親征,遭遇了「土木之變」,明軍大敗。當英宗被敵軍俘虜時,身邊侍衛只剩袁彬一人,其他人都已逃散。皇帝被挾持到北京城外,之後又被擄到蒙古草原,期間遭遇種種艱險,都有袁彬在身旁護衛。寒冷的夜晚,他將皇帝的雙腳抱在懷里,為其取暖;艱難的處境中,他談笑從容,為皇帝消解煩惱;敵人軟硬兼施,誘使英宗投降,他闡明大義,極力勸阻;身為俘虜,四面受敵,他還是設計鏟除了叛徒喜寧。英宗復位之後,袁彬又參與平定了曹吉祥和石亨的叛亂。到了憲宗時期,袁彬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他任職12年,恬淡寡慾、剛正不阿,一改錦衣衛統帥招權納賄、欺罔官民的形象。
與東西廠
廠、衛一向並稱。「廠」是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是指錦衣衛。廠衛所屬系統不同。廠是宦官機構,它的職能與錦衣衛的偵緝、詔獄職能類似,它的地位在錦衣衛之上。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廠中建立最早、存在時間最長的東廠,設於永樂年間,全稱東緝事廠,長官由司禮監宦官擔任,被稱為廠公或督主。朱棣認為,要徹底清除建文帝的余黨和其他反對勢力,單靠錦衣衛的力量是不夠的。而如果給予錦衣衛過重的權力,又怕對其難以控制。況且,錦衣衛設在宮廷之外,不如內廷宦官來得方便、用得放心。於是東廠便成立了,它的權威一開始就高於錦衣衛,用以監視和牽制錦衣衛。
西廠設於憲宗成化年間,職能與東廠相同,用來伺察、監督東廠和錦衣衛。它幾經廢立,先後凡六年,一度由憲宗的親信宦官汪直統領。
內行廠又稱內辦事廠,設於武宗正德年間,僅存在了5年,由武宗寵幸的宦官劉瑾建立並親領,用來伺察、監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
總的來說,廠是由司禮監太監統領的宦官機構,衛是由指揮使統領的軍事機構。而廠中的屬官,如貼刑、緝事、隸役,則是從錦衣衛的官兵中調撥過去的。可見廠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被視為明朝皇權的重要支柱,備受皇帝重視。
在明代200餘年的歷史中,錦衣衛始終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聽命於皇帝,又受制於宦官;它對加強皇權居功赫赫,又因恃權妄為而劣跡斑斑;它力圖維護明朝的統治,卻又為明朝的滅亡種下了禍根。錦衣衛的功過是非,值得人們思考。[

❼ 明朝錦衣衛穿什麼樣的衣服 中國古代最帥的公務員制服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明史·輿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
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服
飛魚《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
《林邑國記》:「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鬥牛服
明朝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
《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晉書·張華傳》: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
《天水冰山錄》: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❽ 電影《錦衣衛》錦衣衛的服裝叫什麼來著

電影《錦衣衛》錦衣衛的服裝分別叫: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一、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二、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8)錦衣衛制服復原圖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錦衣衛」為明皇帝直接管轄之特務機關,負責巡察緝捕亂黨。時英宗昏庸無能,大權落入宦官王振之手,他操縱錦衣衛,利用它誅殺異己,殘害忠良;

然錦衣衛統領趙不凡,卻是一心保國衛民的忠臣,在連續幾次暗殺行動中,義釋忠良。在王振的威脅下,身為錦衣衛總管的趙父無奈被迫追殺親兒子…

《錦衣衛》是由魯俊谷導演的是香港動作電影。梁家仁、劉永領銜主演。

❾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9)錦衣衛制服復原圖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

❿ 飛魚服、綉春刀、歷史上明朝錦衣衛真像電視里那樣華麗嗎

我們從相關的影視劇中可以發現一個明朝時期的錦衣衛特有的特點,就是明朝時期錦衣衛的衣服都是非常帥氣的,給人們的感覺非常的來風,哪怕是與現在的衣服相比起來還是非常的大氣,非常上檔次,那明朝的錦衣衛的服裝究竟是怎麼樣的?真的是那麼華麗嗎?

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錦衣衛的服飾可以說是非常的拉風了,相信如果錦衣衛的服裝出現在現在也是非常受人們所歡迎的,可能會在現在興起一場服裝的浪潮,如果是能像影視劇中那樣,我相信應該是很多男生都會追求的啦!

與錦衣衛制服復原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褲子放鹽水泡多久 瀏覽:629
亮色羽絨服短款搭配圖片 瀏覽:473
雕恩羽絨服怎麼樣 瀏覽:647
aj6粉色搭配什麼褲子圖片 瀏覽:188
檸綠色短袖搭配褲子 瀏覽:61
t恤品牌a0240周歲 瀏覽:519
結婚的領帶顏色好看嗎 瀏覽:476
歡樂頌二曲筱綃豎條紋風衣 瀏覽:115
雅鹿男士羊衫的價格 瀏覽:564
韓版短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12
睡衣女秋冬推薦 瀏覽:975
藏青色絲質襯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457
木林森男裝是什麼檔次是幾線品牌 瀏覽:530
淘寶韓版男裝外套秋季 瀏覽:730
春季褲子女 瀏覽:992
質量好的襯衫洗了感覺晾不幹 瀏覽:914
緊身睡衣熱舞 瀏覽:931
連衣褲睡衣冬天 瀏覽:476
idea冬外套排行 瀏覽:19
春天風衣內搭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