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拔萃男書院校服

拔萃男書院校服

發布時間:2022-07-03 10:58:51

⑴ 香港有哪些中學這些中學的特點是什麼



拔萃女書院 直資 基督教 油尖旺區 女校 英中

拔萃男書院 直資 基督教 九龍城區 男校 英中

英華書院 直資 基督教 深水埗區 男校 英中

聖保羅書院 直資 基督教 中西區 男校 英中

聖保祿學校 直資 天主教 灣仔區 女校 英中

聖士提反書院 直資 基督教 南區 男女 英中

聖保羅男女中學 直資 基督教 中西區 男女 英中

嘉諾撒聖心書院 津貼 天主教 南區 女校 英中 1A

皇仁書院 官立 無 灣仔區 男校 英中 1A

聖若瑟書院 津貼 天主教 中西區 男校 英中 1A

香港培正中學 津貼 基督教 九龍城區 男女 中中 1A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官立 無 東區 5 女校 英中 1A

英華女學校 津貼 基督教 中西區 5 女校 英中 1A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津貼 天主教 油尖旺區 女校 英中 1A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津貼 基督教 中西區 3 女校 英中 1A

香港華仁書院 津貼 天主教 灣仔區 男校 英中 1A

瑪利諾修院學校 津貼 天主教 九龍城區 女校 英中 1A

英皇書院 官立 無 中西區 男校 英中 1A

瑪利曼中學 津貼 天主教 灣仔區 女校 英中 1A

喇沙書院 津貼 天主教 九龍城區 男校 英中 1A

協恩中學 直資 基督教 九龍城區 女校 英中 1A

聖馬可中學 津貼 基督教 東區 男女 英中 1A

伊利沙伯中學 官立 無 油尖旺區 男女 英中 1A

元朗信義中學 津貼 基督教 元朗區 男女 英中 1A

筲箕灣官立中學 官立 無 東區 男女 英中 1A

荃灣官立中學 官立 無 荃灣區 男女 英中 1A

迦密中學 津貼 基督教 九龍城區 男女 英中 1A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津貼 天主教 深水埗區 女校 英中 1A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官立 無 元朗區 男女 英中 1A

聖傑靈女子中學 津貼 基督教 觀塘區 女校 英中 1A

張祝珊英文中學 津貼 無 東區 男女 英中 1A

聖言中學 津貼 天主教 觀塘區 男校 英中 1A

藍田聖保祿中學 津貼 天主教 觀塘區 女校 英中 1A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津貼 基督教 葵青區 男女 英中 1A

華英中學 津貼 基督教 九龍城區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 津貼 無 黃大仙區 男女 英中 1A

真光女書院 津貼 基督教 油尖旺區 女校 英中 1A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津貼 基督教 大埔區 男女 英中 1A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津貼 無 東區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 津貼 無 屯門區 男女 英中 1A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津貼 基督教 沙田區 男女 英中 1A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津貼 基督教 沙田區 男女 英中 1A

迦密柏雨中學 津貼 基督教 大埔區 男女 英中 1A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津貼 基督教 屯門區 男女 英中 1A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 津貼 無 屯門區 男女 英中 1A

鄧顯紀念中學 津貼 道教 北區 男女 英中 1A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津貼 無 北區 男女 英中 1A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津貼 基督教 沙田區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津貼 無 屯門區 男女 英中 1A



1.拔萃女書院

拔萃女書院(英文:Diocesan Girls' School),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聖公會女校之一,位於九龍佐敦道1號。拔萃女書院以補助學校模式運作,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學校被視為香港最頂尖的學校,在學術、音樂及體育方面均有成就;學校是G20學校(G20 Schools)之一。拔萃女書院是拔萃女小學的一條龍中學。


2.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簡稱男拔萃、男拔、拔萃;英文:Diocesan Boys' School,縮寫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間學校,是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學校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是全港第二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於2004年建成,全稱為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位於九龍加多利山,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學校。香港回歸後,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資助制度,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最後決定,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改為接受政府直接資助,於2003年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3.聖保羅男女中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cational College,或簡稱SPCC、St. Paul's Co-ed)是由香港聖公會創辦的男女生一同授課的英文中學。學校位於香港金鍾麥當勞道33號,另於堅尼地道26號有校舍,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聖保羅男女中學重視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發展。學校擁有各個領域的音樂團隊 故此校收生時十分注重合唱。


4.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學。該校一直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訓則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書院一名於1894年開始沿用至現在。該校現時位於銅鑼灣。該校被視為頂尖學府之一,舊生亦在社會各界貢獻良多。


5.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牒喜蓮女士(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1900年2月, 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創校時學生名額34人,主要是寄宿生。1911年創辦二年制幼稚園。1915年開設中學。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1967年轉為全中學制。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是香港22間政府津貼中學之一。

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雖然創校於英治時期,但其多年歷久不衰的長衫校服,足以表達其不忘本的中國傳統思想。 學校主張由學生決定在課餘活動上的一切事項,以培訓學生的領導才能。

⑵ 拔萃男書院的校名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聖公會在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the Diocese of Victoria﹚。無論1860年成立的「教區本地女子訓練學校」或後來第二建校期的拔萃書室,創辦皆由聖公會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為名。該校於1869年創立時,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於去掉「Orphanage」而逕稱「Diocesan Boys' School」,大約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唯港府1878年《轅門報》﹙Government Gazette﹚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1879年《轅門報》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名為「曰字樓」,蓋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十九世紀後期,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影響巨大,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書館」的戲稱。不過,這些名稱皆不雅馴,校方乃將「俾士」更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今日已難確考。1912年,隨著英文名稱的改變,中文也相應更名為「拔萃男書室」。1930年代以後,方換成「拔萃男書院」的現名。

⑶ 拔萃男書院的機構設施

拔萃男書院作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學,過往一直跟隨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學制,提供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合共七年的中學教育。直到2004年,學校小學部正式開辦,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學課程。
而隨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學部在2009/2010學年在中四級開始逐步落實三三四學制,轉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學教育。新學制的班別即將採用「Grade」的英文稱呼,有別於舊制中學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學班級的稱呼也將延續小學的序數,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稱將為「Grade 7 - Grade 12」。
與此同時,校方籌備而久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亦將與新高中課程同步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為期兩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但課程則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組織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書院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本地中學之一。無論修讀本地課程還是國際文憑課程,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或法語作為英語以外的學習語言。
以下為2011年至2012年年度全校各班級資料: 小一(Grade 1):G1D、G1P、G1S、G1M、G1J
小二(Grade 2):G2D、G2P、G2S、G2M、G2J
小三(Grade 3):G3D、G3P、G3S、G3M、G3J
小四(Grade 4):G4D、G4P、G4S、G4M、G4J
小五(Grade 5):G5D、G5P、G5S、G5M、G5J
小六(Grade 6):G6D、G6P、G6S、G6M、G6J 中一(Grade 7):G7D、G7P、G7S、G7M、G7J、G7T、(G7X)、(G7R1)、(G7R2)
中二(Grade 8):G8D、G8P、G8S、G8M、G8J、G8T、(G8X)、(G8R1)、(G8R2)
中三(Grade 9):G9D、G9P、G9S、G9M、G9J、G9T、(G9X)、(G9R1)、(G9R2)
拔萃男書院的初中班級採用「拔尖補底」的模式進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級考試中,排名最高的50%學生將被編入D、P、S三班;而餘下的學生將被隨即編入M、J、T三班。在排名最高的50%學生當中,英語成績較佳的三分一學生將被編入D班,中文成績較佳的三分一學生將被編入S班,而數學成績較佳的三分一學生則將被編入P班。
此外,在中文、英文、數學三科中,校方同時設有抽離式的小組班別,即X、R1及R2班,以落實小班教學的方式,促進教學效能。每科全級排名最佳的16名學生在修讀該科目時將獲編配至X班,而每科全級排名較低的32名學生,在修讀該科目時,則被編配至R1及R2班。 中四(Grade 10):G10D、G10P、G10S、G10M、G10J、G10T
中五(Grade 11):G11D、G11P、G11S、G11M、G11J、G11T
中六(Grade 12):G12D、G12P、G12S、G12M、G12J、G12T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Pre-IB)
中四(Grade 10):G10G、G10L、G10Z 中五(Grade 11):G11G、G11L
中六(Grade 12):G12G(G12IB2)
三二二三學制預科課程(將於2012/2013學年起取消)中七(Upper 6):U6A、U6B、U6C、U6D

⑷ 香港生孩子最新政策 去香港生孩子的利弊好不好

生孩子是個人權利,我無權反對,不過想提醒幾點。
1.要有足夠資金,意思是有能力在深圳靠近香港的地區置業,或甚至香港地區置業。 不可能你住東莞惠州北京上海大連,寶安區龍崗區,然後天天那麼長時間過香港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吧。 除非在國內上學,不過費用高很多。 有人吹牛說申請香港的公屋(相當於國內的廉租房),孩子的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低收入人士,怎麼個申請? 孩子自己申請,他/她必須滿18歲和低收入才可以。所以有些人真的服了他,只是能籌夠在香港上孩子的錢,就想為孩子鋪條香港路。
2.有人說孩子在香港出生,父母可以移居香港,可以的,要求是孩子的父母年滿60歲,而且在國內無依靠。
3.有人說孩子在香港出生,可以上香港的大學,拜託,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香港中學生符合入讀大學資格,有空多看看香港新聞,且香港的好的優秀學校集中在九龍和港島,上水和元朗那些全都不出名的, 英華書院,聖保羅書院,聖保祿學校,拔萃女書院,嘉諾撒聖心書院,拔萃男書院,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聖若瑟書院,英華女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聖保羅男女中學,香港華仁書院,九龍華仁書院,瑪利曼中學,聖嘉勒女書院,喇沙書院,協恩中學,聖馬可中學,循道中學,聖保祿中學,這些學校哪裡有在新界的? 真是難為那些常常過羅湖口岸去上水上中學的學生,在國內穿著香港的中學校服, 扮清高和威風和身份高人一等。 香港的天水圍是貧困人士和自殺流行區域,國內的人就是喜歡假設是香港的東西就是好的。

⑸ 拔萃男書院的歷史沿革

1860年,維多利亞教區(Diocese of Victoria)施美夫會督夫人(Lady L. Smith)與英國遠東女子教育協會(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cation in the Far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聖公會的女子學校――「教區本地女子訓練學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由羅便臣總督夫人(Lady Robinson)擔任贊助人。根據法規,創校宗旨在「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會於般咸道購入一塊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學、寄宿及校內一切活動都在這座校舍進行。
不久,該校引致社會非議,陷入了經濟困境。視學官歐德理博士(Dr. E. J. Eitel)於致輔政司史釗活(Frederick Stewart)函中如是說:「1865年,當發現幾乎每個在那裡學過英文的女學生離校後都成為涉外婚婦,這所學校只好被迫暫停。」學校未幾重開,更名為「教區女子學校」(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經濟環境絲毫未有改善。非僅如此,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Bishop R. Alford)要求直接掌管該校。這標志著「第一建校期」的終結。 十九世紀
1869年1月30日,柯爾福會督發出一份呼籲函,不久獲得一筆豐厚的捐款。當年9月,「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創立。新校招生的對象包括了英裔、華裔、歐亞混血兒以及其他國籍的適齡兒童,不分男女。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1870年7月,英軍學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W. M. B. Arthur)獲委任為校長,雅瑟夫人擔任女舍監(Matron)。1878年,該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劃入津貼學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請辭後,校董會決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決定遭到更改,該校計劃轉型為一所男校,不復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助理校長俾士(G. H. Piercy)成為新校長。俾士注重學業成績,該校學生在劍橋及牛津本地升學試(Cambridge and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中表現優異。
1891年,該校更名為「拔萃書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慶。1892年,所有在讀女生轉入庄士東女士(Ms. Johnstone)創立的菲莉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協恩中學前身),拔萃書室成為一所男校。1899年,拔萃女書室於般含道玫瑰村(Rose Villas)開幕,荷嘉女士(Ms. R. Hawker)擔任首席教師。
二十世紀前期
1902年,拔萃書室易名為「拔萃男書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繼任者費瑟士東牧師(Rev. W. T. Featherstone)引入學生長(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講日(Speech Day)等制度。費氏還計劃將校舍由般含道遷往旺角的一處山頭。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軍徵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協助完成了最後工段。1930年,費瑟士東牧師因故辭職。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拔萃男書院顯示出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團」在當時校長舒展牧師(Rev. C. B. R. Sargent)的俞允下成立。團員奔走港九,為國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長葛賓(G. A. Goodban)委任一日籍台灣學生為首席學生長,甚至導致集體罷課。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葛賓及大部分教職員皆遭遣往集中營,校舍改為日軍醫院之用。
戰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終結。同年11月,占據校舍的最後一批日軍被俘。校舍在英軍視察、清理後,由資深教師楊俊成(J. L. Youngsaye)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校長之職先後由張奧偉(O. V. Cheung)與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賓休假完畢,由英國返港。隨後的聖誕假期中,學校開始大幅度維修。1949年,設立俾士挑戰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長命名。1950年代初,學校計劃增建體育館、美術室、科學翼等設施。
1955年,葛賓先生宣布離職,施玉麒牧師(Canon G. S. Zimmern)接任校長。作為首位擔任校長的本地校友,施牧師發動了多項改革。首先,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其次,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施牧師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Garden Fete)。
1961年,在職教師郭慎墀(Mr. S. J. Lowcock)擔任校長,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師。1969年,拔萃小學(Diocesan Preparatory School)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請辭,資深教師黎澤倫繼任,是該校之首位華人校長。該校於體育、音樂、朗誦、辯論、戲劇等比賽中屢獲殊榮,課外活動得到長足發展。此外,語言實驗室、示範室得以設立,全校實施電腦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張灼祥接任校長。
2011年9月1日,校監徐贊生主教在學生開學禮早會上宣布,現任校長張灼祥將於下學年提早退休,結束其十二年(2000 - 2012)的校長任期。

⑹ 拔萃男書院的校園文化

拔萃男書院校歌的歌詞由英國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所作。
在2010年6月,由一位香港的資深音樂人羅尚正先生(Mr.T.Lo)改編該校校歌,並命名為《拔萃男書院校歌2010》。
《拔萃男書院校歌2010》由該校2009至2010年度的管弦樂團負責首演,該作品亦被選為《拔萃男書院回家的日子音樂會2010》的表演項目「DBS Year in Pictures 2009-10」中的第二首背景樂曲。

⑺ 拔萃男書院的校園風貌

拔萃男書院校園由多個部份組成,校園位於旺角加多利山麓,地理位置雖然臨近喧鬧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實上,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旺角新世紀廣場僅以圍牆分隔),但由於位處山麓高點,故學生從旺角亞皆老街正門回校需沿小徑(Drive)步行10-15分鍾上山。2010年,由於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外界估計為400萬元),曾一度將小徑命名為「靜思小徑」,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學校另於李德義大樓旁設有一長梯(Steps)來往太子地區,步行時間較短,唯校方對此樓梯設有開放時間限制。
校園主建築早於上世紀20年代建成,於50年代增建體育館,並在80年代大規模擴建新翼、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踏入21世紀,校董會決定進一步推行學校的千禧擴建規劃,新一代的建築全部由同是拔萃舊生的建築師周德年負責設計,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學樓(2005年落成)、李德義大樓(2008年落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2011年落成)、音樂廳大樓(2012年落成)、以及已擱置興建的停車場大樓。不過,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引起眾舊生不滿,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Field)區分。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銅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主樓建於1924年,布局呈「王」字型(正門外的迴旋處為王字上的一點,整體設計呈「主」字型)、分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條長走廊串連,其中每座可再細分為東中西三翼,整座主樓的最高點是中座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Upper Room)。主樓於英國殖民時代興建,設計上雖以英式建築為藍本,如極具傳統風格的禮堂前廳和英式大宅門前必備的迴旋處和門廊;但在布局上亦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建築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間出現的中庭。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主樓,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一樓為課室、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而在日佔時期,整個校園被徵用作日軍的軍事醫院,主樓就成為了醫院的主要建築。在香港重光後,校方就在主樓禮堂前廳的牆上設立了一個紀念碑,悼念因日軍侵華而犧牲的學生。
目前主樓主要用作學校的一般教學、學生餐飲與行政工作,內部設施及樓層分布如下: 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校園辦事處、戲劇室、國樂室 校工室 學校小聖堂、童軍室 1樓 一號及二號教員室、會面室 學校正門、禮堂前廳、校務處、職業輔導處、校牧辦公室、訓導組會面室 課室30-33(G11D、G11P、五號及六號特別室(SR5、6)) 2樓 一號及二號電腦室、社工室、語言閣、收生事務辦公室、校務資源辦公室 校長室、財務總監辦公室、拔萃男書院舊生會辦公室 升學輔導中心、十二號特別室(SR12A/B) 閣樓 / 拔萃男書院家長教師會有限公司辦公室 / 南座與中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停車場 有蓋操場、十號特別室(SR10A/B/C) 小池塘花園(俗稱「龜池」,值得一提的是,「龜池」並沒有養龜,只有錦鯉數尾。) 1樓 / 禮堂 / 2樓 / 禮堂上層樓座、禮堂燈光及音響控制室 / 中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小賣部 洗手間 設計與工藝工場 1樓 課室15-18(G10S、G10M、G10J、G10T) 禮堂後台、領袖生辦公室、音樂部儲物室、校刊編輯室 課室10-13(G11S、G11M、G11J、G11T) 2樓 住校教師宿舍 宿舍浴室 課室36-37(三號及四號特別室(SR3,4)) 、住校教師宿舍 閣樓 /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Upper Room) / 中座與北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停車場 學生飯堂(俗稱為「紅磚屋」) 宿生飯堂(2009年落成,2011年擴建、俗稱為「玻璃屋」) 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音樂室、法語室 學生飯堂、教師飯堂 飯堂中央廚房、校史館 1樓 課室7-9(G7T、G10D、G10P) 課室4-6(G7S、G7M、G7J) 課室1-3(G9D、G7D、G7P) 2樓 校長宿舍 住校教師宿舍 住校教師宿舍 舊體育館(Gymnasium)/音樂廳大樓(Auditorium)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的部分位於主樓南座和中座的東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舊體育館和附屬設施,以及一個供學生和宿生閑暇時聯誼使用的小型燒烤場。舊體育館除建有體育館及更衣室的主要設施外,後期還建有地理室、美術室、臨時教室及校園辦事處。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義大樓的新體育館正式落成,除了燒烤場之外,舊體育館連同所有設施隨即拆卸。由於過往舊體育館常用作校內考試試場之用,讓學生回憶甚深,加上校方在決定拆卸舊體育館的過程中未有充分咨詢學生,拆卸行動曾惹來眾多舊生及學生批評。另一方面,在舊體育館面向主樓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懸掛的校徽是獨一無二的,也寫上了校訓: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動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鄰近的燒烤場內。 舊體育館原址正重建為音樂廳大樓,其主要設施包括一個800座位的演奏廳、學校樂團排練室及用作戲劇表演的黑盒劇場,重建項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並在2012年1月13日學校畢業典禮時低調地對外開放。校方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引起不少高年級學生不滿。
音樂廳大樓的內部設施如下: 音樂廳大樓 設施 地下 音樂廳入口大廳、五角劇場、休憩區域、撞球室、貴賓服裝間 閣樓 音樂排練室1(半月形)、音樂排練室2(矩形)、音樂廳大樓辦公室 1樓 演奏廳、演奏廳後台 2樓 演奏廳、視聽控制室、緊急出口 新新翼建築背景與新翼一樣,同樣是由於班級擴充及推行科學普及化而由政府負責興建。事實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實屬同一擴建計劃,只不過是由於落成時間有差異,因而被稱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與較早落成的新翼區分。新新翼現有的設施及樓層分布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學樓特別室翼) 地面 七號及八號特別室(SR7/SR8)、一號多媒體學習中心、校園保安辦公室、通道前往中央籃球場 1樓 化學實驗室、一號物理實驗室 2樓 課室19-22(G9P、G9S、G9M、G9J) 頂樓 樓頂花園(Roof Garden) 在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之間,設有一中央籃球場。
另在新翼與新新翼之間,與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交界處之間,設有一條繞過新新翼大樓、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於該地為學校園藝種植場,因而被稱為「花王路」,閑人不得擅進。蔡明山夫人教學樓(Mrs. Tsai Ming Sang Building)蔡明山夫人教學樓原稱校園改善計劃大樓(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me/SIP Building),於2005年9月落成啟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萬港元而改為現稱。大樓原址為學校網球場,後建成由2層的教學翼(課室38-47)及3層高的特別室翼組成的「L」形布局大樓,分別連接新新翼及主樓北座西翼。本大樓亦是千禧建築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樓(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學部大樓),設計上強調透明與開放。本大樓的教室一般編配予高年級的學生,大樓主要設施及樓層分布如下: 特別室翼(南接新新翼) 教學翼(東面為主樓北座西翼) 地面 地理室、視覺藝術室、創意實驗室/藝術展覽室、儲物室、籃球及網球場更衣室 有蓋操場 1樓 二號物理實驗室、基礎科學實驗室、二號語言實驗室、醫療室、洗手間 課室38-42(G12D、G12P、G12S、G12M、G12J) 2樓 三號多媒體學習中心、資訊科技支援辦公室、三號電腦室、學校行政及管理系統後勤室、儲物室、洗手間 課室43-47(U6A、U6B、U6C、U6D、G12T) 3樓 三號及四號教員室、會議室、洗手間 空中花園(Sky Garden) 在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李德義大樓之間,設有兩個網球場。
李德義大樓(Samuel Tak Lee Building)
李德義大樓是一座新宿舍及綜合康體設施大樓,造價達1億1000萬港元,由企業家兼校友李德義捐款7000萬元冠名興建。大樓於2007年11月奠基,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啟用。李德義大樓位處太子道西對上的斜坡,臨近學校的太子道長樓梯出入口,橫跨目前長樓梯的終點,亦因如此,該大樓興建難度極高,甚至在興建過程中加建了臨時樓梯供學生暫時使用,避免造成危險。此外,大樓亦是中學部唯一一幢未有統一樓層的大樓,李德義大樓的正門入口位於校園地下,但按照該大樓的樓層分布則屬於3樓。李德義大樓由3M層以上的宿舍及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兩部分構成,針對宿舍保安問題,校方一反其一貫「開放校園」的校園設施政策,採取嚴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層(宿舍入口)以上的樓梯全部加設保安大閘,禁止日校學生進入;相反,對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部分則全面開放。另一方面,由於大樓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處於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間均享有非常優越開揚的景觀,北座房間可望見獅子山等九龍山麓,而南座房間則可望見整個拔萃校園。以景觀論,宿舍房間甚至比附近九龍塘區的豪宅單位有過之而無不及,亦因大樓設計周到,讓其獲得了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目前大樓在9樓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樓的英文名稱「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體字樣,而具體的設施及樓層分布如下: 李德義大樓 1樓 游泳池機房、健身室、緊急出口連接太子道長樓梯(Steps) 2樓 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2M樓 體育館更衣室 3樓 體育館、宿舍正門電梯大堂、體育發展辦公室、樓梯往宿生入口 3M樓 宿舍行政辦公室、宿生入口 4樓 中央庭園(Courtyard)、宿生房間(大樓4樓宿舍曾改建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課室,直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建成。) 5至6樓 宿生房間、宿生交誼廳 7樓 宿生房間、音樂排練室、傳染病隔離房間 8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 9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南翼)、天台(北翼)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IB Complex)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設有專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使用的課室、實驗室及附屬設施。 另設有全校師生共用的多媒體圖書館、演講廳及聖奧古斯丁禮拜堂(St. Augustine Chapel)。大樓位於主樓北座已北的山坡上,與李德義大樓為鄰。大樓設計匠心獨運,一般人經常誤以為大樓中央的大框為正門入口,但細看之下才會發現大樓入口其實相當隱蔽地位於大樓兩側。建築師在接受校報訪問時表示所謂的大框其實是大樓的裝飾——智慧之門,而把入口設計得隱蔽的原因是為了讓在底層地下圖書館溫習的同學不受進出大樓的同學打擾。大樓的設施及樓層分布如下: 副翼(近李德義大樓) 主翼 底層地下 / 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 地面 演講廳、大樓西面入口、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入口 課室001-003、學生溫習室(004室)及大樓東面入口 1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 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科學實驗室 2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上層 課室201-203、中央教員室 3樓 / 課室301-302 本大樓已經擱置興建,曾計劃位於大草地(Field)西側興建一座3層高的停車場大樓,以解決目前主樓泊車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後來因為工程造價急升,加上項目對教學效能沒用明顯提升,校方最後於2009年決定擱置興建。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Diocesan Boys' School Primary Division, DBSPD)附屬小學位於大草地(Field)南面,原址為校長宿舍,大樓於2004年落成時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建築獎項。小學部大樓共設有3個出入口往來不同地點,分別是供車輛上落學校的馬路、供行人前往學校的樓梯,以及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其中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外設有一由捐贈者贈與學校的座右銘——「木石雲水」命名的藝術裝置。另外,附屬小學設有一個鍾樓,矗立於小學的樓頂上,於2006年9月23日啟用。鍾樓呈湖水綠色,四面面積均為13.1平方米,樓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築師原意希望鍾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於小學本身處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綠樹林蔭,加上旺角區人煙稠密,高樓大廈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實視線受到遮擋,並不能夠直望鍾樓。因此,鍾樓其實主要為在大草地練習田徑的學生們提供報時之用。
目前附屬小學是與中學部獨立營運的關系,因此兩間學校除了體育設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與中學部共用外,附屬小學的其他設施都是獨立使用的。 設施 地面 籃球場、游樂區 1樓 電腦學習中心、會議室、學生活動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場、有蓋操場、小賣部、食堂 2樓 教員室、學生輔導室、道往來中學部、「木石雲水」藝術裝置 3樓 常識室、音樂室、禮堂、多媒體圖書館、中國文化室 4樓 禮堂樓座、語言學習中心、多媒體圖書館 5樓 美術室、小班教學室 天台 空中花園、鍾樓(2006年啟用) 其他 30間小學教室分布各層

⑻ 內地人去香港生孩子的利弊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當然去香港生孩子也是一樣,有有說去香港生子後悔的,可是卻有一大批的明星藝人跑去香港生孩子,所以去香港生孩子利弊其實就是要根據自己決定的。

  1. 去香港生孩子優勢1是教育的優勢,你覺得送孩子去香港讀書值不值得,因為只有值得,你才能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實現它,那麼去香港生子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

2.家人意見是否一致,畢竟去香港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家人的意見統一很重要,不要未來遇到困難而因此埋怨雙方,印象感情,如果家人不統一,那麼就會有很多弊端。

3.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最終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給他最適合的選擇。所以選擇前請深思熟慮,選擇後也不要退縮、勇往直前。這個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之分。

4.對於打算優生優育的家庭來說,去香港生孩子還是最佳選擇,去香港生孩子能成為香港人,能接受香港的社會福利及教育優勢,不過前提是要收入還可以的家庭,畢竟香港的消費肯定是比內地高的,如果對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都不在意的話,那麼去香港生孩子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可能僅僅是為了多生一個吧!!。

總的來說:去香港生子可以找香港婦幼保健,如果你想去,那麼一切問題麻煩那都不是事,畢竟什麼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你不想去,那麼一點小小的問題也會被你無限放大的

⑼ 拔萃男書院的介紹

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間學校,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以及小學部(2004年建成,全稱為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地址位於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學校。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於此畢業,學生在公開考試中成績非凡,在體育、學業及音樂比賽中均成績驕人,是一所傳統名校。

⑽ 港劇中的男喇叭是什麼

是一所學校,
女喇拔,男喇拔——香港拔萃女書院、喇沙男書院。是公立書院,只招收本地居民。屬於12年義務教育,不收學費。也不需要資助。 (書本校服要自己在校外購買)
這些書院入學十分嚴格,都是從小到大的成績考評拔尖才有機會就讀。每年招收的都是本地最拔尖的學生或者從其附屬小學直升的。

與拔萃男書院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褲子改法 瀏覽:970
材油機水泵皮帶打滑怎麼辦 瀏覽:755
求購純棉男老人圍巾 瀏覽:886
紅色褲子搭配上衣好看 瀏覽:819
睿翼如何裝發電機皮帶 瀏覽:785
絨線狐狸帽子編織視頻 瀏覽:48
黑色短呢外套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235
旗袍上爬滿了虱子怎麼理解 瀏覽:976
太倉市一中校服什麼樣 瀏覽:661
女裝反串蘭鴿 瀏覽:502
黑色運動外套裡面穿什麼 瀏覽:70
稻草人寬松襯衫怎麼樣 瀏覽:209
男人戴什麼顏色羊絨圍巾好看 瀏覽:782
卡其色長羽絨服搭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443
跟黑布鞋搭配的褲子 瀏覽:245
灰色長靴子搭配牛仔褲 瀏覽:58
軍綠色大衣棕色鞋子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407
圓帽子怎麼畫素描 瀏覽:987
巴寶莉男款襯衫碼數 瀏覽:589
媽媽織衣我寫作業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