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

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

發布時間:2022-05-22 04:15:06

❶ 日語中』夾克,外套,內衣內褲,,,,,』等等各種男女服裝的假名怎磨寫,謝謝,有漢字的請註明假名好嗎

短上衣 ジャンパー
夾克衫ジャケット
褲子ズボン
套裝スーツ
大衣コート
西服背広(せびろ)
短大衣ハーフ.コート
連衣裙ワンピース
西式睡衣パジャマ
睡衣寢巻き(ねまき)
馬甲ベスト
西服背心チョッキ
T恤衫 Tシャツ
運動背心ランニングシャツ
敞領襯衫解禁シャツ(かいきんしゃつ)
《女士》緊身三角褲パンティー
戴帽羽絨服ダウンーパーカ
女禮服;女西裝ドレス
旗袍チャイナ.ドレス
結婚禮服ウェディング.ドレス
裙褲キュロット.スカート
兩件套女裝ツーピース
短襪ソックス
連褲襪パンスト
內襯褲パンツ
裙子スカート
網織物メッシュ
長袖圓領衫トレーナー
針織品ニット
制服制服(せいふく)
運動服スポーツウェア
領帶ネクタイ
胸罩;紋胸ブラジャー
嬰兒服裝ベビー服
男士服裝紳士服(しんしふく)
女式服裝婦人服(ふじんふく)
西服襯衫シャツ
男子長袖襯衫ワイシャツ
牛仔褲ジーンズ
馬庫;內褲;襯褲ショーツ
羽絨服ダウンジャケット
女士便褲スラックス
健美褲ホームドレス
雨衣レインコート
披肩シュール
寬罩衣;倒穿衫スモック
長筒襪ストッキング

❷ 介紹日本和服文化 日語5分鍾演講

和服(著物--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 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在稱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裝被稱為「著物」,而日本古代所稱的「吳服」是「著物」的一種。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為「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很實用。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和服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現今所謂和服實即古時之小袖, 小袖的表著化始自室町時代 ,貴族的下著白小袖逐漸成為庶民的表衣。「著物」除了包括「吳服"之外還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時代的狩衣等等,這些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傳統服飾。十二單則是由奈良時代的裳唐衣加以改良而成,之後又有變化和創新。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在日本,出席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以及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 和服的穿著文化及禮法被稱為裝道。和服承載了近30項關於染織技藝的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以及50多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製作和服的越後上布、小千谷縮以及結城紬更是錄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服的面料是《詩經》裡面的用料。《詩》曰:「蒙彼縐絺。」縐絺就是縮緬和縞。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和服正裝傳統上使用的材料為並幅(小幅)反物,通常禮服服地為御召縮緬,以延續德鹿子柄絞染振袖和服川幕府大奧女中禮制。也有傳統織布機織造的夏布以及其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如小千谷縮、結城綢、八丈絹等等。反物通常有染織綉多種工藝,包括江戸小紋、友禪染、草木染、正藍染、紅型染、型繪染、絞纈、刺綉、金彩等。反物沿用唐代傳統布料的尺寸,幅寬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長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為一反,故稱反物,一匹為一衣,故稱匹夫匹婦。
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從種類、材質、花紋乃至飾品小物有其搭配的規則,特別是修習茶道、花道、舞踴等日本傳統技藝者,更是注重時服的傳統。時服的形式分為單衣、袷、綿入。袷是有襯里的和服。綿入是絲綿夾層的。端午節以後更換夏裝。10月到次年5月初則著袷。日本女人的和服喜歡以四季為主題隨季節更換服裝。在和服於繪紋樣中, 春天的梅、夏天的菖蒲、秋天的楓、冬天的松與日本人的季節感直接相關。
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草履>、足袋<ta bi >,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是日本千年染織工藝的集中體現。
和服腰帶多採用西陣織物,佐賀錦以及獻上博多織。博多織有760年歷史,作為優美的「獻上帶」(和服用的腰帶)而有名,據傳博多商人滿田彌三右衛門從宋朝學回的技法是其始源。 「獻上圖紋」是彌三右衛門把佛教用具獨鈷和華碟圖案化的圖紋,因被指定為上貢給幕府的上獻品而被稱為「獻上」。採用獨特的技法,豎線使用大量細線,強力織進橫線用粗線的同時使豎線浮現出來形成圖案。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1964年日本專門成立了「裝道禮法著物學院」,培養出了大量的裝道和服專家,普及和服著裝、禮法、和裁、創意、美容以及出版圖書。1966年全日本著物振興會成立,提倡11月15日為和服日,並號召大眾在七五三節穿和服。

❸ 日本jk是什麼意思

JK為日語流行語,意為女高中生(じょしこうせい)。

女子高生是對日本高等中學女生的稱呼,常簡稱為JK。

最初是單指女校的學生,後來擴展至所有女子高中生。

(3)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擴展閱讀:

在經歷了共計三年的初中教育之後,初中生便會步入高中成為一名高中生並接受高級的高中教育,為下一步步入大學做准備。

高中生的年紀多為15至18歲,這恰好也是ACGN中絕大部分角色所處的年齡。在高中時期,許多人會發現自己原有的思想和三觀被顛覆,大多數中二也將徹底畢業。高中時期恰好屬於許多在日本職場中打拚的社畜和宅男一生中最叛逆,最自由的時期,因此,ACGN中的角色,多半都是普通的高中生。而女高中生(じょJyoしshiこうKouこうkouせいsei)簡稱JK。

❹ 日本的制服有哪些種類

你去 水手服吧~~ 那裡有我寫的 帖子。

簡單說,分 品牌制服, 學習制服,和 COS制服(咱們國內很流行)。

前兩者的樣式基本相同,但是品牌制服更貴一些。學校制服只賣給 該學校的學生。

品牌制服----ROCO NAILS。BHPC EAST BOY,CANDY SUGAR很多,很貴

❺ JK制服的分類有哪些

關於JK制服的種類:

JK制服種類很多,如果仔細羅列會有很多項目,從款式上來看可以分為水手服和西裝服;從時令來分可以分為夏服,中間服,冬服;從配件上又可以分為背心裙,襯衫,開衫,毛衣,領結,馬甲等等。

JK制服的基礎款式:

1、札幌襟:領子是開得最短,曲銭型有弧度,沒有胸揩。

2、關東襟:領子比札幌襟長,直線曲線型都有,胸擋可有可無。

3、關西襟:領子比關東襟長,直線型沒弧度,胸擋不可拆卸。

4、關西襟:領子比關東襟長,直線型沒弧度,胸擋不可拆卸。

5、名古屋襟:領子開得很長,直線型沒弧度,胸擋不可拆卸。

(5)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擴展閱讀:

穿jk制服要注意事項

1、不說「穿JK」

JK的意思是女子高中生,「穿JK」就像是把一個人穿在身上,不合邏輯。轉換一下中文裡,不說「穿護士服」而說「穿護士」,不說「穿警服」而說「穿警察」,怎麼聽怎麼別扭!平時可以直接說「穿制服」或者「穿JK制服」。

2、不當「穿山甲」

「穿山甲」就是穿山寨制服的人,在漢服和Lolita里也適用。雖然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小裙子,但往往一個刺綉、一種獨特的配色、一種格紋樣式等等都是設計師和店家辛辛苦苦多次修改的心血。一條國產小裙子一般也就一百出頭,完全沒有必要去買物不美價不廉的山寨品。

3、不倒賣

由於JK制服在國內的受眾相對較少,店家一般採取定金+尾款的模式售賣,一般數量也相對較少。但由於最近JK制服突然的火爆,很多大店的爆款小裙子都出現了搶不到的情況。火上澆油的是,還有人瞄準了JK制服的商機,選擇用搶拍器拍下後在某閑置平台上高價轉賣,相比起一等幾個月的再販,有些小可愛就只好乖乖交出自己的錢包。

❻ jk制服和dk制服區別

JK制服和DK制服都是日本高中生的制服,它們的區別如下:

1、兩者根本含義不一樣。

dk制服指的是男高中生的制服.而JK為日語裡面的流行語,意思是女高中生(羅馬音jyoshi koukousei,取JK)。所以JK制服也就是代表女高中生的制服。

2、兩種制服包含的種類不一樣。

DK制服通常有詰襟和西式制服。JK制服款型大致可以分為背心裙,夏服,中間服,馬甲,西裝,大衣,冬服,開衫,毛衣,襯衫等等。

3、兩種制服延伸意義不一樣。

JK制服是JK概念的延伸,JK制服因為被JK穿著所以有了特殊的青春意味,ACGN中的角色,多半都是普通的高中生,其中女高中生因為青春可人的特點和嬌俏的制服型制等特點而成了情竇初開少年的暗戀對象。其連帶著制服也成了代表青春與美好的文化符號。而DK制服不會因為被DK穿著而擁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❼ 對於日本的各種校服,什麼樣的才稱之為是jk其他的又是什麼

可以說現在很多的年輕女生都特別的喜歡jk這種服飾,確實穿在身上覺得都少女了很多,而現在網上大多數有一些剛入jk圈的小姐姐,她們不懂正品和山寨的。有一些jk小警察,看見了之後她們就會去辱罵或者是嘲諷別人,這樣都是不對的。本來就是一件衣服,其實原創我們都是懂的,有一些新手他們不懂的話,我們可以好心的去提醒她們,而不是直接的去辱罵或者是嘲諷她們。

其實jk它是源於日本的,在日本jk跟日本的校服也長得特別的像,其實jk跟日本校服的區別就在於,Jk制服它是屬於日本校服的一種,而jk制服指的就是女子高中生的制服。日本校服它指的是所有年齡段的校服,jk在日語中是流行的意思就是女高中生,而jk制服大多數都是分為水手服跟西式制服。

而大多數的格子裙都被統稱為jk制服,jk制服也就是日本的校服的一種。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對於一些新手的jk小妹妹能夠多一些善心的提醒,而不是去辱罵她們。

❽ 制服 日語怎麼讀

羅馬音:Sei fuku

せいふく

釋義:制服。

語法:「制服」という意味です。「制服、兵役」を表し、「軍人」も表すことができます。制服はブランドイメージを創立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また、部門間の凝集力を強化し、企業內部の部門分けの役割をより良くします。制服は人々の耳目を一新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例如:兄は紺色の制服を著て、私と母を待ちわびていた。

哥哥身穿藏藍色的制服,焦急地等著我和媽媽。

(8)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擴展閱讀

近義詞:せんせい服

せんせい服

羅馬音:Sensei-fuku

釋義:制服。

語法:制服の製作と選択は、制服を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ビジネスマン一人一人と関連しているだけでなく、その所屬機関の意思決定者の個人の態度にもよります。これは會社のイメージと密接に関系しているため、各部門の責任者は自らこのことを聞き、決して事務員に任せてはいけません。

例句:彼は背が高くなく、制服を著ています。髪はとてもしなやかにとかしています。

他個子不高,身上穿著制服,頭發梳得很柔順,說起話來其應若響。

❾ jk和dk分別是什麼

男女高中生的意思,日本流行語
jk制服和dk制服是什麼意思
制服文化深受很多年輕人的推崇,那麼JK制服和DK制服代表什麼領域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dk制服指的是男高中生的制服。通常有毛衣、襯衫、領帶、詰襟、西式制服等服裝類型。另外,詰襟是最常見的日本男生的校服,有七成國中都採用黑色「詰襟」制服,高校則有兩成左右。西式校服最初在官立大學試行,率先引進西式校服的是工部大學校(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
dk制服和jk制服的區別有很多,首先就是根本含義不一樣,JK為日語流行語,意為女高中生(羅馬音jyoshi koukousei,取JK)。JK制服也就是女高中生的制服。而DK制服(羅馬音danshi koukousei,取DK)是男高中生的制服。再就是制服包含的種類不一樣,JK制服款型大致可以分為背心裙,夏服,中間服,馬甲,西裝,大衣,冬服,開衫,毛衣,襯衫。DK制服通常有詰襟和西式制服。
還有就是延伸意義不一樣,JK制服是JK概念的延伸,JK制服因為被JK穿著所以有了特殊的青春意味,ACGN中的角色,多半都是普通的高中生,其中女高中生因為青春可人的特點和嬌俏的制服型制等特點而成了情竇初開少年的暗戀對象和心裡的「白月光」。連帶著制服也成了代表青春與美好的文化符號。而DK制服不會因為被DK穿著而擁有特殊的文化意義。第一次穿dk制服的時候深呼吸,不用緊張,注意一下個人形象就OK了。因為DK制服起源於校服,所以第一次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把領帶打好。混也是搭可以的,不過前提是在你理解dk制服的基礎上。另外呢就是需要注意消費問題,不要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不管買什麼,請控制在自己的經濟范圍內~

❿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

和服的歷史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

十二單
提起和服,首先要說源流(歷史傳承)。
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
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和服源流*
從應神天皇統治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錦、綾、絹、羅等高級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進國內。絲織品傳入的同時也將絲織技術帶了進來,從此絲織技術在日本開始發展。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褲、系帶並垂結於前。面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褲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
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絞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廷喜式的基礎

平安時代的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褲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笠,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和服源流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繩文人像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藍、忍冬等。

日本從奈良時代前期開始就從大唐不斷輸入文化,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資訊,當然日常生活中的「服裝」也受到唐代的深遠影響,而當時代由奈良時代踏入平安時代後,後將服裝再加以改良,所以行成了所謂的平安宮廷裝束

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平安裝束的種類
E
男子裝束 女子裝束
束帶 細長
衣冠 衵
直衣 生絹
狩衣 小桂
水干 十二單(正式裝束)

和服的紋所

紋所又稱紋章,是和服上表示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標志。有時這一紋所所標志的范圍可擴大到一個神社、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家公司等,總之是一個團體的集體的標志。

紋所的外形以圓形為多,也有多邊形。圓紋中有太輪、中輪、細輪、絲輪、二重輪、朧輪、洲浜輪、窠輪、雪輪、竹輪、菊輪、藤輪等;多邊形也有多種,日本人稱其為角紋,有平角、隅立角、的角、垂角、太夫角等。紋章中紋樣最多的是植物紋,也有器物紋、動物紋、建築紋、自然紋、幾何紋等。

紋所的起源是平安時代,公家之間的區別在於牛車上的標記,而武家之間的標記是兩家對陣時的軍旗。戰國時代,根據武功下賜,少數人獲得了一個家族的姓或榮譽,於是就出現了家族的紋所,這種紋所是榮譽的象徵,可以繼承。到後來,它成為公務、社交中的必要標志,人們可以一看紋章就明白對方的身份。

紋所大多出現在禮服上。首先是在留袖上,即在總體無花紋、只是裾模樣的留袖上飾以紋所。無地裾模樣紋所作為女性的禮服出現在江戶時代享保前後,並逐漸成為現代女子的正式禮服。和服是原來振袖的總模樣,在江戶幕府時代的接見令中,總模樣只留下了裾模樣或里模樣,圖案位置很低,上部大部分空地無紋,十分單調,此時在此處加上精緻的紋所,則顯得設計非常高雅,而且有意義。這裾模樣加紋所就是今日的留袖。有紋所的留袖格調特別高雅,有一種歷史的美。此後紋所大量的產生了。

所有紋所中最為難忘的是鐮倉時代的「菊花御紋章」,當時的後鳥羽上皇特別喜歡菊花,不僅在衣服、車輿上,而且還在太刀上裝飾菊紋,名為「菊作的太刀」,後鳥羽上皇是日本有名的多才多藝的人物,寫有不少詩歌。名刀「菊一文字則宗」是上皇請當時的名刀工備前則宗所鑄,刀上鍛有菊紋,故名。上皇對菊的愛好被後世的天皇所沿襲,因此菊紋成為天皇家家紋。到明治二年布告天下,以十六重瓣的菊花作為皇室的紋章。在日本,人們自古就非常喜歡野菊,據說這是一千年前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但真正的觀賞菊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到目前為止,紋章之數大約為四百種左右,而經分化以後,則達七千至八千餘種,如光是梅花的紋章就有九十多種,一個家族原先只有一個紋章,但當家族分支後,紋章就會進行適當的變化、在家族中被賜的紋章就可能與原來的有所不同,紋章的數量就大大擴充了。

江戶時代是紋服的流行時期,這在吉原游里的歌舞伎役者的服飾上可以看出。紋章的製作方法也有不少。一是織的,稱為紋付羽織,羽服是從道服和胴服中發展起來的,在江戶時期女性是禁止穿紋付羽織的,女羽織的流行是在明治以後,一般是黑色地上織白色的羽織,男紋付羽織一般是用黑地拔染,所以稱為拔染紋,一般又分成陰文和陽文。此外還有用刺綉和貼綉而成的縫紋和切付紋,以絞頡工藝完成的紋章成為鹿子紋。

紋服中所用紋章的個數一般為五紋、三紋,或一紋三種,五紋是最正式的禮服所用的,背部中央一個,兩袖後邊與前邊兩胸各一個,共五個,在黑留袖、振袖、黑羽織等和服上所用;三紋是背後一個,後袖兩個,一般不是黑色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紋;一紋最少,是最為簡略的和服所用的。

紋章的大小從明治到二戰前一般男服為一寸一分,女服為七分到八分五厘,現在男服一般為九分到一寸(3.5—3.8厘米),女服為五分五厘到六分(2.6—2.8厘米)。

水干

水干與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裝。

與狩衣的式樣不同,水干在前、後身的縫合、連接處,都以「菊綴」進行加固;另外,水干沒有狩衣的頸扣(とんぼ),而是以細帶接系領口。

隨著時代的推移,水干逐漸成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裝,並很快成為了禮服的一種。現在,女性神職人員有時也穿著沒有菊綴的水干。

水乾的穿著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穿狩衣一樣,只系頸扣不系帶子;另外一種則是將領口內折成為V字型,把領口的長帶自右肩向後繞,經左脅拉到胸前與胸帶相結——這種情況下,要將後裾塞入裙袴(水乾的裙袴被稱為水干袴)中。不過,按照高倉流的穿法,後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現在的女性神職人員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這樣。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員配戴烏帽子,六位以下則用風折烏帽子。

此外,水干也是平安和鐮倉時代的平民服裝。在大部分繪卷中,平民穿著的水幹上,菊綴通常會被省略;而下級武士所著的水幹上,菊綴卻比較清晰。

後來,由於公家也開始穿著水干,因此便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規定。

對於攝家而言,必須使用V字垂領的穿著方法。而庶民則不能這樣著裝——特別是與上級人士見面時,穿著方法被視為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

地位低於攝家的清華家也是不系菊綴和扎袖的——這同樣是為了強調與貧民之間的區別。反過來說,一般的平民在穿著水干時,都是要系菊綴和扎袖的。

不過,在鐮倉時代也有「衛府官人、檢非違使使用菊綴」的記錄,不過由於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據,這也只能算是一種臆測了。

公武的裝束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

武士服最初與水干相仿,但是很快被直垂取代了,並且流行戴侍烏帽子。這種裝束不久後為民間男子所效仿,並得到了普及。

直垂是一種上衣下裙式服裝,上衣交領,三角形廣袖,胸前系帶。袴的式樣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穿括袴,後期穿切袴。直垂的材料和紋樣選用另有特殊的規定。

公卿的服裝大致延續上個時代的形制。女子的服裝由於武家提倡簡易的生活,已經廢除了原來繁縟的著裝制度。

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應仁之亂,公卿的服裝保持原來的形制。室町幕府(1338——1573年)武家的服裝除了繼續沿用直垂外,還增加了布衣、大紋。大紋是用家族紋章裝飾在胸前、兩臂,並在背袴上染以大花紋的服裝,式樣像直垂。此外還新出現了素襖,素襖是下等武士的服裝,它的形制是從大紋發展而來的,有胸帶、菊墜,但沒有像直垂和大紋那樣的筒狀織物帶,而是採用了革帶。並且素襖無襯里、無紋、少有裝飾,因此後世的人們常常將素襖與布衣混淆。

應仁之亂以後,服裝更趨簡化。女官使用圭被限定在五層以內,稱為五衣。並按表著、五衣、打衣、單衣的順序穿著,廢除了裳的小腰。將取名為懸帶的帶子掛在大腰,從肩開始折回前面打結。平常服裝為白色小袖和緋袴,或不穿裙,代之以細帶。此外還出現了被衣,用於婚禮和外出時穿著。

典型的武家服裝有十德,十德以四幅織物縫合,飾以菊墜,穿短裙,加上小袖作為內衣。這種裝束可發展成為後來的羽織。直垂、大紋和袴的尺寸變長,短袴不再出現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永正年間開始,肩衣成為主要的便禮服,這是在模仿中世紀武士用的手無、陣羽織的基礎上,產生的斷袖直垂式服裝。

束帶(朝服)

束帶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稱為「朝服」,即官員的制服。隨著時代的變遷,束帶的式樣漸漸向寬大舒適的日本國風化方向轉變。不過褲狀的下袴和革制腰帶則還殘留著唐風的痕跡。

作為正式禮服,文官穿著的束帶叫做「縫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帶則稱「闕腋(けってき)袍」——這種側袖與衣身不相縫合的束帶是為了便於活動特別設計的——不過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著縫腋袍。在穿著正裝束帶時,武官和中務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許、位在參議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帶刀劍。因此,腰間要繫上名為「平緒」的細長腰帶。

穿著束帶時,在內衣外面要披上單(ひとえ),下身穿上紅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襲,之後套上長裾,最後穿上外袍。另外,腰間要以上飾玉石、名為「石帶」的皮帶加以固定——總地來說,穿著方法是非常復雜的。袍的色彩按位階的劃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稱為「位袍」。武官的闕腋袍又叫做「襖」,所以也稱「位襖(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選色的直衣則叫做「雜袍」。

官員們在入朝時,懷中需放置檜扇和貼紙;手持象徵威儀的笏板;腰間掛著「魚袋(ぎょたい)」。在我國唐朝,魚袋是進入宮城的資格憑證;傳入日本後,金魚袋為公卿所佩,銀魚袋則被殿上人使用。

在單外、下襲內里,要穿著紅色小葵紋綾(里側為平絹)製成的衵。此外,「下襲」後面原本有很長的「裾」,但是由於穿著時極其復雜,所以漸漸演變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員所著的下襲則與「裾」分離,將「裾」的部分加上繩帶,另外系在腰間,這稱為「別裾」。由於「裾」象徵著權力和威嚴,因此隨著時代的變化多次加長。現在,通過對官員著「裾」長度的分辨,我們便可判斷出其所處的歷史時代。

才著是剛到腳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禮時,天皇和東宮以外的皇族都穿著才著的束帶。

夏天時,公卿和敕許著用禁色的官員使用的下襲為蘇芳色、菱紋樣(親王、攝關為豎菱,其他官員用橫菱),無織里;其餘官員則用二藍色、無文、無織里的下襲。

由於束帶本來是入宮參見時的禮服,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所以只有在盛大的禮儀場合才能著用。不過掌權者、得勢的藏人以及太政官的官員卻一直堅持著穿著束帶參內的習俗。純中國式的「禮服」(在即位禮時使用)於明治時代被廢止以後,束帶便成為登基典禮和皇室大婚時必著的正裝。因此,今天只能在「葵祭」、「石清水祭」等古老的祭典中才能見到束帶。

在公事以外的儀式、參拜神社、為皇輿開道和騎馬時穿著束帶,下身可只穿形如指貫的裙袴,稱為「布袴」。此時所佩的刀劍不用正裝時的「飾太刀」或其代用品「細太刀」;而用「無文丸鞆太刀」或「野太刀」。

官 服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的《大寶令》規定,官服分親王四等、諸王十四等、諸臣三十等。各等級又有詳細的劃分。

朝服,上衣之色親王黑紫;諸王的正、從一位黑紫,正、從二、三位赤紫,正、從四、五位也是赤紫;諸臣的正、從一位是黑紫,正、從二、三位是赤紫,正、從四位上下是深緋,正、從五位上下是淺緋,正、從六位上下是深綠,正、從七位上下是淺綠,正、從八位上下是深藍色;大、小新任官員上下是淺藍色;無品官員穿黃色衣。文官和武官的區別是文官有欄,武官無欄。

禮服,大寶二年開始,在一些特別重大的儀式上又制定出了相應的禮服,這些禮服的形制後來一直被後世所沿用。禮服包括玉冠、長袖衣、袴、褶、帶、綬、玉佩、沓、持笏,這里的褶類似於裙圍,沓類似於鞋,袴類似於裙子,但下半截裁至膝。衣、褶的色彩按照等級,親王、諸王一品衣深紫,褶為深綠色;二品至五品穿淺紫色袍,其他同前;諸臣的禮服一品深紫,二、三品淺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褶所有的都是用深藍色紗,六品以下無禮服。武官的禮服,五品戴冠、纓,淺紅色袍,白袴,金銀飾腰帶;衛士穿衫,白布袴,白布帶,綁腿,佩刀。聖德天皇四年又出現了御禮服。

女官服,根據「養老令」規定,內親王一品至四品可以穿禮服。女王一品穿深紫大袖上衣,淺綠褶,長裙為深紅色、深紫色、淺紫色、綠色豎條紋纈類織物製成,帶為深紅色和深紫色的印花條紋帶;女王二品至五品,衣淺紫,其他同前。內命婦一品穿深紫色衣,淺藍色褶;二、三品衣深紅、深綠、淺紫色帶鑲邊;五品衣淺紅,帶是在淺色上加淺綠。朝服由筒袖衣、褶、帶組成,內親王和女王一品衣深紫,袴為深紅色、淺紫色、豎條紋纈類植物製成,帶為深紅色、深紫色兩種;女王二至五品衣淺紫,其他相同。女官二、三品袴為深紅色、淺紫色、淺綠色。其他的女王二品以下的袴與此相同。女官四品衣身紅,帶為淺紫、深綠色;五品衣淺緋,帶為淺紫,裙子同二品、三品;六品衣深綠;七品衣淺綠;八品衣身藍。新官為淺藍色衣,帶淺綠,袴藍色。

平民奉公辦事時,男著黃衣、白袴、白帶,女著藍綠色衣,若要其他服色替代時,須配以紅色袴。

狩衣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這樣的形象登場的。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與此同時,狩衣的顏色也開始多樣化起來。

古時的狩衣是用麻布製作的,也稱作「布衣」。隨著使用階級的擴大,開始出現供公卿穿著的綾織材料,也出現了「有紋狩衣「、」無紋布衣「的稱呼。狩衣與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狩衣有襯里(裏地)。漸漸地,襯里也隨狩衣一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美麗顏色來。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飾有「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階等級來區分的。

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褲裙都是特定的。指貫(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時代,也用「狩袴」來稱呼細身六幅指貫的袴)就是狩衣較為固定的下著搭配。進行禮祭儀式時,狩衣里還要穿著單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時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紋樣除了禁色(天皇的專用顏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種設計和色彩的狩衣。

本來是日常穿著的狩衣,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漸漸地公服、禮服化。江戶時代狩衣作為武士禮服的出現,標志著「直垂階級」的誕生;當時的公家也普遍穿著狩衣。而今天,狩衣則成為神社神職人員的通用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簡便和束帶的威儀這兩方面因素的產物。

這種從鐮倉時代開始使用的簡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如圖所示,它在通常狩衣的基礎上於裙裾處田添加了襴和蟻先。

原本,為了方便脖頸轉動,狩衣被設計成前、後身分離的式樣;而小直衣則將前、後襴部分縫合起來,胸以上的部分則以最初計算好的形狀縫制而成。

小直衣本來只有上皇、親王、大臣和大將品階以上的人才能穿著,其餘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戶時代,天皇也穿著小直衣,此時,它已經失去原有的象徵意義了。

現在,天皇、神宮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著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節折」、宮中神宮、神社舉行御奉納和御靈代御覽時使用小直衣;皇族則在修習神道時穿用。另外,出雲大社的神職人員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級貴族所穿著的特殊裝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別規定的式樣。扎袖的規定基本上與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齡大小使用相應的式樣。但在現實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況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細形的扎袖。這大概是因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將,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顯得不大莊重的緣故吧。因此,實際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親王。

錦帶

日本婦女穿和服時,背部都要纏上一個看來既象小背包,又象中國南方婦女背小孩用的襁褓似的東西。其實,那既不是小背包,也不是襁褓,日本人把它叫做「帶」。用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送展,顯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艷麗的和服更加多彩。

據考證,古代日本「紐」與「帶」系法和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紐的語源是「聖裳」,「聖」代表神聖,裳本是橫幅的布,即今日的裙。系紐,不僅將紐與人的心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將人與神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古時,帶側重於裝飾,而紐側重於信仰的話,那末,至奈良時代,中國的女子禮服唐衣傳入日本,女性亦開始著上下分開的裙裝後,紐開始系在衣內,起帶的作用,而帶則更不為重用了。待到鐮倉時代以後,類似於現代和服的狹袖便服(小袖)流行,紐由衣內改為系在衣外,恢復了帶的作用,發展成為今日美麗的腰帶。

日本的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不同的意義,表達著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厘米,長3.6米。據說,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駐並名古屋。當時,雲集在名古屋的藝妓頭扎大發髻,身穿小袖衣,腰纏由中國工匠織的青紅兩種顏色的筒狀錦帶,很是艷麗。這種時髦的打扮,立即不脛而走,這種帶亦被稱作「名古屋帶」。

與日本制服的種類日語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杭州絲巾的品牌大全 瀏覽:514
小款棉馬甲搭配 瀏覽:1
襯衫下半身失蹤怎麼穿 瀏覽:859
自己怎麼更換牛仔褲的按扣 瀏覽:230
穿馬甲帶領帶 瀏覽:12
武俠帽子別稱 瀏覽:769
旗袍高跟鞋貝插 瀏覽:646
棕色鞋能配黑色褲子 瀏覽:989
牛油果色的短袖搭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849
女裝改版瞎子 瀏覽:716
男款衣怎麼搭配 瀏覽:590
開衫短襯衫裡面穿什麼好看嗎 瀏覽:66
英國貴族帽子簡筆畫 瀏覽:213
嬰兒剛出生要帶帽子嗎 瀏覽:396
中學生校服穿搭藍色 瀏覽:426
肩寬男生穿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939
男士穿風衣搭配什麼包好看 瀏覽:176
巴布瑞風衣臟了怎麼洗 瀏覽:406
淺米色短款羽絨服配什麼褲子 瀏覽:13
不起球的針織衫是什麼材質的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