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為什麼被稱為法西斯
因為德國等國家是法西斯國家或者幫助法西斯國家的國家(為法西斯國家提供資源),而美國等國家是反對法西斯的,所以是發法西斯. 法西斯是指德。日、意、三國你說的是被侵略的國家聯合在一起所以法西斯 是德國為主和 日本垃圾國家 義大利 叫反法西斯同盟 法西斯是什麼,種族歧視、個人主義、軍國主義.......
德國法西斯的復興,意味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是希特勒,他的戰爭發動,義大利也趁機介面發動戰爭,日本也憑藉口發動戰爭。
希特勒生活在一個孤獨的世界,沒有愛的世界。
沒錯又句話叫做「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是沒錯的。個人主義思想的造就下的希特勒,變得十分冷血。他的思想與行動,傷害了世界人!
所以法西斯的頭牌就是「個人主義」思想!
首創法西斯主義的並不是德國的希特勒,而是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詞來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
[義大利法西斯徽記]
義大利法西斯徽記
頭的「束棒」(古羅馬使用的權力標志棒),象徵有判處笞刑或死刑的權力。法西斯主義是義大利文fascismo的音譯,指資本主義危機時期壟斷資產階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黨,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義,黨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稱「黑衫黨」。1922年,墨索里尼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在義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專政。因此,法西斯成為獨裁和暴力的代名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是三個典型的法西斯國家。法西斯是人類文明的敵人。希特勒在德國焚書,把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許多人類文化寶貴財富付之一炬。
⑵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役是什麼
1、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2、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在1916年7月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3、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又名馬恩河奇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合力打敗了德意志帝國軍。
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或稱雷姆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發生於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戰役,是西方戰線中德軍最後一次發動大規模攻擊的戰役。因為由法國軍隊領導的聯盟軍隊反擊,制服了德軍,而德軍遭受嚴重的傷亡。
(2)第一次世界大戰制服擴展閱讀:
1、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2、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⑶ 迷彩服有多少年的歷史
二戰後期德國首先採用,至今大約有70年的時間
迷彩的由來應該是從動物身上,特別是變色龍和大型貓科動物
在軍事行動中為了更好的融入環境在一定距離可以換混亂人類的視覺打亂體型特徵,最初採用了和所在環境相類似的低調顏色,除了雪地迷彩之外,最初投入實戰的迷彩基本都是在二戰前後出現的,比較突出的是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雙面作戰服
之後比較長的時間迷彩大多都採用3-4種顏色,並根據所在環境加以最適應化,比較有代表的就是四色叢林迷彩和美國的三沙、越南軍的虎紋叢林
迷彩服是作訓服的一種基本類型。「迷彩」是由綠、黃、茶、黑等顏色組成不規則圖案的一種新式保護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與周圍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僅能迷惑敵人的目力偵察,還能對付紅外偵察,使敵人現代化偵視儀器難以捕捉目標。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後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英軍 80年代的溫區、熱區作戰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體現了一服多用的特點,反映出目前國際上作戰服裝的發展趨勢。台灣陸軍近年來也積極發展新式野戰迷彩服,選用材料是將人造纖維的比例降低,棉質成分增加到 60%以上,達到不易著火燃燒;在彩色上採用了黑、褐、深綠和翠綠四種顏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時,其表面經過特殊處理後,還具有夜間防紅外線偵察的功能,具有式樣美觀、穿著舒適、結構合理、安全實用的特點。
扯什麼!一戰就有迷彩服!最早的迷彩服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並非由若干種花紋組成的圖案才能稱之為迷彩,即便是單一的偽裝色也應屬於迷彩。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所有具有偽裝保護作用的顏色都可以稱作迷彩。常見的迷彩可以分為三類:保護迷彩、變形迷彩和仿造迷彩。保護迷彩是一種單一色調的迷彩,如綠色、土黃色等偽裝色。變形迷彩是由多種不規則斑點組成的多色迷彩,主要應用於活動目標。仿造迷彩是指仿製周圍背景斑點圖案的多色迷彩,只適用於固定目標。我們通常所說的迷彩服實際上屬於變形迷彩。
不論那一類迷彩,都是為了擾亂視線並與周圍環境融洽,以減少被發現或擊中的概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偵察技術的增強刺激了偽裝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迷彩偽裝發展都經歷了不同演化階段。
早期的迷彩
迷彩偽裝很早以前就在人類戰爭中被應用,據史料記載,古羅馬時期的輕騎兵們就配發了由動物毛皮製成的軍服,以便迷惑敵人。最早使用低能見度軍服的是英國,1864年,英軍大尉哈里·巴納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組織了英國陸軍偵察隊,在製做軍服時,拉姆斯汀為了在偵察時便於偽裝,針對當地黃土地露多風沙大的特點,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
1886年,時任防禦工事總監的安德魯·克拉克中將的迷彩方案被英軍用於隱藏岸炮掩體,堡壘被漆成紅色、綠色和黃色,火炮排列紊亂,炮兵陣地很難被辨認出來,在距離較遠時偽裝非常有效。
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與英軍兵力對比約為1 :5。但布爾人發現,英軍的紅色軍服在南非的熱帶草原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卻難以發現目標。這場戰爭雖然最終是英軍取得了勝利,但英軍傷亡達遠遠超過了布爾人軍隊的傷亡人數。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軍用迷彩首次出現在一戰當中,導致這項技術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飛機的出現。一戰時,飛機用於空中偵察、確定敵方火炮、軍隊和車輛等的位置和情況,根據這些情報,己方炮火可對那些目標進行直接打擊。這一過程導致雙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戲,每一方都盡量偽裝自己的大炮和軍隊。這就大大刺激了迷彩的誕生,其深遠影響直至現代戰爭。
英國最初的迷彩是在大型火炮上描繪圖案,或用已經著色的防水油布或網遮蓋。為了讓武器和背景盡量融合,最初選擇的是綠色或者棕色,但是很快發現,如果把黑色或其他深色塗在淺色的旁邊,那麼從高空俯視時,武器的形狀就會變得模糊——這就是迷彩圖案的由來。當空中偵察由人眼目視轉變為黑白照片拍攝時,反差和形狀就比顏色更重要了。迷彩製作可以運用各種亮色進行創作,只要用各種隨意形狀的深色和淺色塗在大炮上,就可模糊大炮原有的形狀。從1916年開始,連坦克也塗上了色彩明亮的偽裝圖案。
1914年進入炮兵服役的巴黎肖像畫家謝沃拉被認定是對大炮進行迷彩偽裝試驗的第一人。隨即,一些法國畫家開始步其後塵,把他們的聰明才智運用在偽裝大型火炮方面。謝沃拉很快就從士兵被提拔為上尉。戰爭後期,他在眾多的西線工廠,負責監督指導那裡僱用的1200名男性和8000名女性工人繪制迷彩。
迷彩偽裝專家並不總能享受如此悠然的工作,一些畫家因此而喪生,更多的人為此受傷。一次,法國制圖師法爾克試圖從距離敵人50米的戰壕跳出去,給尚未完成的迷彩畫描上最後一筆,結果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右手被子彈洞穿。 ......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後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
⑷ 蓋世太保,黨衛軍,納粹德國軍隊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裡他們各自的制服有何不同
黨衛軍德語全稱Schutzstaffel,簡稱SS,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和軍事組織。1925年4月成立。1946年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
蓋世太保是德語「國家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縮寫Gestapo的音譯。蓋世太保由黨衛隊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個秘密警察組織,後加入大量黨衛隊人員,一起實施「最終解決方案」,屠殺無辜。隨著納粹政權的需要蓋世太保發展成為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的恐怖統治機構。納粹通過蓋世太保來實現對德國及被佔領國家的控制
德國國防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幾乎完全解散。士兵獨自或是結伴返回德國。很多這些士兵後來成為半軍事自願組織自由軍團 (Freikorps) 的成員,在1918至1923年期間參與鎮壓革命與邊境沖突。 但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始終需要組織軍隊,於是在1919年3月6日頒布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 (Vorläufige Reichswehr) ,包括臨時國家陸軍 (Vorläufige Reichsheer) 與臨時國家海軍 (Vorläufige Reichsmarine) 。陸軍人數有大約四十萬男性。 9月30日,軍隊被重新組織為「過渡性軍隊」 (Übergangsheer),直到1921年1月1日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建立「國家防衛軍」為止。[2]
⑸ 有沒有人告訴我一下1910~1919年時期的時裝特點 急!!
1910已經是現代服飾了
從1910到1919年期間的這10年是非常動盪的,一戰爆發期間,整個歐洲處於大動盪和大改組,變化巨大,並且還孕育了二戰的伏因。
這個巨大的社會變化,自然對於方心未艾的時裝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婦女直接參加生產和戰爭,對於傳統的服裝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服裝的觀念、形式、裁剪、生產、面料都與前10年大相徑庭,這個階段應該視為現代服裝的真正開端。
在芭蕾舞服裝的刺激下,巴黎的服裝也因此告別了裝飾華貴、式樣保守的舊時代,告別了「美妙時光」時期的服裝時代,服裝設計進入具有創意的、嶄新的、年輕的、簡單和樸素的、自然而生動的新階段。服裝設計上有兩個方面的影響是最基本和重要的,一個是東方風格大行其道,無論服裝的裁剪還是色彩,都受其影響。另外一個影響是體育活動的要求,成為改變服裝設計的動力。
一戰初期,服裝的基本樣式是延續了1910-1914年戰前的軌跡,形式基本還是戰前的筒形為基本結構,設計基本是從上而下的直身,中間以帶裝飾的短衣裙、多層的裙子、下垂的皺摺為變化因素。只有帕昆夫人的「風格袍」採用19實際的緊身襯裙衫。1915年,一批歐洲的服裝設計師把軍隊制服的因素引入時裝設計,造成具有軍隊色彩的軍用咔嘰布裝開始逐漸形成時髦。「四分之三裝」和草帽開始流行,軍隊制服普遍使用的斜紋嘩嘰面料和燈芯絨也成為流行的服裝面料。戰爭使許多設計師轉為設計隨意和舒服的日常服裝,出現了「水手裝」。戶外活動也流行運動外衣,經常採用V領開口。
服裝整體來講變得簡單、功能化,這種服裝簡單化趨勢並不是由於什麼法規的作用,也不是某個設計家的創造,而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大量參加工作的婦女的具體的和迫切的要求而造成的,這種類型的服裝不但功能比較好,在設計上也由於具有制服的特點,因此看起來也比較嚴肅和具有責任感,是一中新的精神認同感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講,CHANEL的成功,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於簡朴、方便的服裝的需求有密切的關系,她是順應了時世而發展起來的。
女性的褲子第一次成為了新一代的時裝設計師,比如Edward Molyneux.Jean Paton.Madeleine Vionnet等等,服裝設計經歷了一個從早期到成熟期的過度階段。
⑹ 哪一種歷史軍裝最不適合在戰場上穿呢
這是1914年。德國施里芬計劃已經實施,數百萬德國士兵正在大舉入侵法國領土。他們穿著灰色的衣服,在雨中或霧中成為難以對付的目標,頭盔有助於轉移和吸收爆炸炮彈劃過的彈片(有時)。也許吧。一點。)
他們也有一個小釘,幫助混淆那些被炸飛的騎兵軍刀。至少,大多數人是這么說的。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一位德國將軍曾造訪格拉斯哥並決定以他們著名的吻為基礎。不管怎樣,隨著近戰越來越少,騎兵變得多餘,這些頭盔很快就消失了。
作為回應,英國派出了一支規模雖小但精銳的遠征軍;從布爾戰爭的失誤和挫折中吸取了教訓,它從有紀律的排槍射擊轉向了個人射擊、射擊和機動戰術。為了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環境,他們會穿著得體的卡其色制服:
編輯:坦率地說,為了回應大量可怕的評論,我編輯了我的答案和我使用的照片,以便更准確地反映戰爭開始時使用的德國軍裝。
在提示下,我決定向蘇格蘭高地軍隊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們……請擊鼓……
強大的短裙。當然,這種華麗的武器對於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完全不實用的,尤其是在寒冷泥濘的戰壕里。但是,正如紅褲子屬於法國一樣,迷人的格子呢裙屬於蘇格蘭,所以蘇格蘭人當然會在戰斗中穿著它們,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是如此(這是從拿破崙時代的制服延續下來的,在那個時代,格子呢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然而,這些傢伙,「親切地」昵稱為「來自地獄的女士」,每當德國人在無人地帶被發現時,他們就會把德國人臭罵一遍。因此,就純粹的恐怖因素而言,他們贏得了比法國制服更高的恰當性排名。
⑺ 那個年代那個國家那個官員穿那個軍服。還有一個高帽子有毛白的。元帥穿的嗎
你好 這是元帥的制服 再上去就是將軍 這種制服只有德國在世界大戰才有 採納
⑻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裝款式是從那個方面延伸出來的還有一戰的服裝歷史結構 求大神 求解答
一戰初期,法國軍隊的軍服為醒目的深藍色軍大衣和紅色長褲,一年後更換成藍灰色軍服。德國軍隊的軍服為紅色鑲邊的綠制服,頭上是傳統的帶盔釘的皮盔,1916年又換成新式鋼盔。交戰國中以英軍的卡其色軍服最適合野戰。卡其色軍服始於19世紀末,「卡其」名稱出自印度烏爾都語,意為泥土。駐印度的英軍最先採用卡其色粗布做軍服,以後眾多國家的陸軍部隊也紛々採用。英軍蘇格蘭人部隊的軍服卻仍保留著蘇格蘭傳統的褶迭短裙,腰系毛皮袋。俄國軍隊的制服是傳統的民族式上裝和馬褲,外穿防寒用灰色軍大衣。1917年,美國參戰時,從法國登陸的美國士兵軍服均為卡其色,頭戴平氈帽。作戰時則改換使用英軍的碟形鋼盔。
一戰時期的中國北洋軍閥:北洋軍自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各個部隊的軍服顏色就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還是以灰色為常服基本色。待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許多派系。這些軍閥雖然都還戴五色帽徽。但所穿軍服就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了。奉軍是仿日式的,軍服為黃色,直系的孫傳芳所部為灰色,西北軍土布色等等。
http://blog.163.com/sishuiliunian_1983/blog/static/189564126201161552018502/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女人們是不被看作為「人」的。直到一戰爆發,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與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有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並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制服賠款。
⑽ 一戰英國人的步兵是什麼裝備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五人組套裝。士官、機槍手、3個步槍手活躍的姿態栩栩如生。
★服裝和裝備也是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還原。
★恩菲爾德步槍和路易斯輕機槍,防毒面具和水壺等也忠實地立體化了。
★步槍可以選擇是否裝上刺刀。
★可以選擇頭盔或普通布帽。
★追隨著塹壕坦克MK.Ⅳ布置一個場景將很有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步兵,在1902年採用穿著P02野戰服,在它性能上的繼承者則是P08。其典型的特徵就是採用了低能見度的卡其色,一般士兵綁腿,士官則是穿戴皮革制的。大戰中期後開始注重防禦從空中跌落的彈片,開始使用碟形頭盔,同時在頭盔上附有布匹以減小跳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