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政治
我生長在東北的哈爾濱,雖然從小唱著"大刀向鬼子的頭砍去……",聽著歷史老師很憤恨的叫日本人"倭寇"、"鬼子",看著諸如731部隊之類的報道和展覽;但這並不影響我兒時對日本的看法,記得小的時候,同學錄上"最嚮往的地方"一欄,我填的都是"日本"。
那個時候覺得日本的動畫片很好看,日本的小電器好用,甚至連日本的忍者和劍道高手,都是我心中的偶像。小時候拿著木棍模仿日本人劈劍的經歷,我現在都記憶猶新。漸漸的,人也長大了,有機會聽到見到更多關於日本的東西,這中間當然有那段不短的歷史,有日本國內對中國的看法,有日本經濟的強大,和時常能聽到的"友好鄰邦"、"一衣帶水"之類的宣傳。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並沒有對日本有任何心理上的戒備和敵意;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諂媚的嚮往。我當然也聽到過"南京大屠殺"、"731細菌部隊"、"旅順大屠殺"和數不清的日本人在侵略時的歷史;但是,我始終認為,那些已過去了,記著就可以了,干嗎要抱著不放哪?兩國友好不是很好嗎?這些和他們這一代日本人沒關系啊……等等如是的想法。
2000年,我從東北的哈爾濱來到了上海,異鄉的生活,給了我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也讓我有機會能夠更深的思考一些問題。
剛來上海的時候,有人聽到我是來自哈爾濱的,時常會問到:"你們恨日本嗎?"。那時,我都會以東北人的身份告訴他:"東北人都恨日本,他們侵略過我們";但是讓我說具體我恨他什麼?我根本說不出來,因為在那時的我的印象里,我是沒有任何情感的累積的,只是出於道義和理所應當的層面上才會說這些。
直到那一天。
那時2000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和幾個好朋友在復旦旁邊的一個漫畫pub(樂靜宜開的漫畫吧)過通宵。那個pub在上海算是小有名氣的,裡面都是日本的漫畫和其他的書籍,氛圍弄得很好。
這時,旁邊走過來一個服務生,頭上系著頭巾,很恭敬的在旁邊問道:"先生,可以聊聊嗎?"。我們高興的歡迎了他,當然,第一句話是禮節性的問了一句"您是哪裡人啊?",他的回答很巧妙:"我是哪裡人不重要,我在哪裡就是哪裡人,你們覺得我是哪裡人吶?",然後他用上海話問:"哪曉得伐?"。聽到朋友說他是廣東人,就用廣東話說:"你知吾知嘎?",然後用北京話一樣的北方音調的普通話對我說:"您說哪?"。由於他的相貌和舉止,我們一致猜他是日本人,他不置可否,對我們笑笑說:"這個不重要,我問你們一個問題好嗎?"。他向我們借了筆和紙,然後,很認真地看著我,說:"你是東北人,我問你一個地方你知道嗎?"然後在紙上很流利地寫下了兩個很漂亮的漢字:"奉天";寫好之後,他抬頭看看我說:"這里本來可以做都城的,可惜......",我馬上覺得來者不善,可能因為面對的是外國人所以激發了我的感情,我很正經的和他說:"先生,您寫錯了,現在已經沒有叫做奉天的城市了,'奉天'現在叫'沈陽',叫做'奉天'的那個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他笑笑說:"那可不一定"。
然後他在紙上畫了一張世界地圖說:"這個就是世界,你們對世界有什麼看法嗎?沒有,因為你們是不思進取的民族。我們不是,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奉天,東北,甚至中國。我們的目標就是——",他用筆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大圈,然後很有力量的說:"全世界!!!"我笑了笑說:"世界屬於誰不是你們定義的,什麼事情都有他的規律。你憑什麼說中國人不進取?你憑什麼瞧不起一個這么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你們總在談文化,我很敬重中國的文化,我覺得我一輩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點點內容,這也是我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的原因,但是你們哪?你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說,中國人,懂中國的文化,絕對沒有我們日本人懂得多。儒學的思想是什麼?為什麼孔孟會被尊奉到那麼高的地位?你們誰能說出來?""中庸、仁,這些就是儒學的精髓"。我將我當時僅有的有關中國文化的知識搬出來。我那時的心情相當復雜。是啊,他問更多哪?我還能知道了嗎?我們這一代認真的又很少人對中國的文化感興趣甚至研究過,一個連自己文化都不懂的人,怎麼配和別人理論文化的問題啊?
我們馬上問了他很多關於中國的問題,看他是否真地對中國的文化有所了解,讓我們吃驚的是:第一次大一統、唐代盛世、元清的少數民族統治、甚至"春天的故事",這所有的東西,他都能很清晰甚至很透徹地告訴我們其經過和影響。他自豪地說:"一個不研究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落後和愚昧的!是被別人瞧不起的!"我馬上回擊:"你們日本人就被別人瞧得起嗎?別忘了黃種人在美國是什麼地位?""你去過美國嗎?你了解美國嗎?如果沒有,請不要妄加判斷。我在美國生活過兩年,我想,在美國,亞洲人如何,我應該比你有發言權。"我啞口。
"有一次我去買首飾,選了好久,服務生態度都很生硬;而當我告訴她我是日本人的時候,他馬上很恭敬的幫我選,還抱歉地說:'對不起,我還以為您是香港人吶',這就是尊重,是你們永遠享受不到的尊重。""你當人家真的尊重你啊?還不是因為日本人的錢。""就算是為了錢,怎麼樣?事實就是人們尊重日本人,不只是因為錢,更是因為日本強大,因為日本人的素質比中國人高。""你憑什麼說中國人素質低?你去過幾個地方?""我去過十幾個省,絕對比你去過的地方多,讓我說為什麼,我不舉別的地方,我現在所在的城市是上海,這算是你們中國最好的城市了,可是怎麼樣呢?人們像盲人一樣根本不看紅燈的過馬路,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向發狂一樣的擠來擠去、隨地吐痰、晚輩在街上辱罵長輩,這些都是真的吧?"我又啞口,朋友接到說:"有些人是這樣,但是不代表所有人是這樣啊。我們深圳人就不會亂搶位子,亂穿馬路。""噢?是這樣的嗎?對不起,我沒有去過深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去看看。"他的表情變得恭敬起來。這更接近我過去對日本人的看法。但是,這沒有維持多久。
"素質,什麼叫素質?你們的孩子都被大人包在家裡,生怕孩子吃苦。我小的時候,爸爸每天都讓我四點起床去跑步,當時我很不理解,還有些恨他,可是現在,我感激我的爸爸,是因為這樣的鍛煉,使我形成了堅毅的意志,讓我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這么差的基礎,怎麼可能會有一個強大的民族?""我在美國做過hotel的manager,當時有兩個人被辭掉了,一個是日本人,一個是中國人。他們都歸我管,兩個人都來求我,說自己能勝任現在的工作,讓我幫忙。我並沒有因為其中有日本人而偏袒他,我讓他們做同樣的工作,誰做好了把誰留下。很不幸的,兩個人真的都不是很熟練,我當時教了他們怎麼做,讓他們繼續做好,那個日本人很認真地聽我每一句話,最後做得很好,而那中國人又懶又不努力,我都不知道他搞了些什麼。最後我忍無可忍。我沒有把他當人的對他喊:'你給我滾!'""無可否認有素質差的人,但是這並不能代表全部,難道你的意思是每個中國人都這樣?我們有很多人很努力的工作,很敬業,難道你就沒看到這些?""工作?你們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互相排擠,懂什麼叫團隊嗎?你們連兩個地方的人都會互相看不起,不要說一個團隊里來自各個地方了。中國人是最惡心的民族,到處都是一個地方的人看不起另一個地方的。"其實他說的這些有很多是我一直想說的,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只能抱著復雜的心情繼續和他理論。
"你有什麼資格說這些?你對中國的地域了解多少?""南方中國人和北方中國人我都研究過,我還做過類似的報告給日本政府。"他看著我說:"日本人比較看得起你們,你們像日本人,是真正的男人,在遇到侵略的時候會團結起來抗爭。這也讓我們吃了很多苦頭;而南中國人比較聰明,他們不會願意捲入犧牲和努力;所以他們願意發展經濟。但是一旦有戰爭發生,他們將是最容易制服的亡國奴。""不許你誣蔑我的同胞!"我義正言辭的告訴他。
"你不要覺得中國人多團結多偉大,韓國人在國家出現困難的時候可以全國人民捐金子給政府,在你們中國,可能嗎???"
我完全怔住了。
是啊,他說的千真萬確啊!可能嗎?大家也可以自己想像,如果是你,你會嗎?
"這個可以不談,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回到那張紙上,指著地圖說:"我還是給你們介紹我們的大一統吧。這是世界,十五年後,他就是我們日本人的。"他在紙上用繁體字寫下:"大一統"。
"我們不用繁體字,對不起先生,請不要再寫了,我們看不懂。"我們很生氣他的做法。
"沒關系,其實這也是你們文化的一部分。你們連祖先寫的字都放棄了。"他輕蔑地笑著說。
"我們國家是有規劃的,全世界都在看我們的動畫片,我們的電視劇,用我們的電器,很多人瘋狂的崇拜日本,在中國,也不再少數吧?你們接觸的都是外面的文化,而中國人又對自己的文化不感興趣,當有一天你們一覺醒來,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是別人的時候。你們連後悔都來不及啦!順理成章的,總有一天,你們的國土也會變成我們的,因為你們中很多人已經認同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思想了。"
多麼的悲哀啊?他說的事情的的確確是真的。我們身邊多少人對日本的美國的東西著迷,甚至有哈日,哈韓這樣的詞語出來。在歐洲,巨無霸被人們認為是美國文化的侵略而被抵制,而中國最近的調查有47%的中國孩子覺得麥當老是中國的品牌,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啊?我雖然嘴上在回擊,但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那是一種什麼感覺?此時此刻的你能體會到嗎?
"劣等的民族是不應該生存的這么自在的,我們是來解救你們的。在日本,我這樣的人有很多,全世界都有,我們是有組織的。我爸爸是老兵,我們都信奉天皇。我不只要到美國中國,還要去歐洲,到全世界宣傳我們日本的文化和想法。""算了吧,自大狂,你一直在說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裡面有一樣你一直沒學到。""噢?是什麼?願意請教。""那是尊重,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學不到的,你們以為鞠鞠躬就是尊重了?完全不是。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是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的。""我沒有必要尊重你們,因為你們劣等。"
我當時心裏面就像是有很大的火氣但是發不出來,我既要保持中國人的氣度,又要承受聽著一個鬼子侮辱我們整個民族,動粗只是野蠻的表現,但是對他,我們還能怎麼樣吶?
"你快走開吧!省著我受不了打你!""小夥子不要亂說話,你打我犯法的,但是我打死你都沒有事情,我們的一個朋友就這樣做過,最後還是平平安安的被送回日本。你已經很生氣了,可能聽不下去了,打擾了。"他說完這些就走了。桌子上留下了"奉天,大一統"幾個字,和一張雖然草草但是畫得很熟練的世界地圖。
……就在他走之後,幾個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他說得真的好多都是真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哪?
那天晚上到天亮之前的時間里,我們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我在課上請求老師給我20分鍾,我把前一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很沒有技巧但是卻很發自內心的講給了一起上課的兩個專業的同學。(可能有人還記得吧?00應化和00廣電)我從上台的一刻起,就決定了:我沒權利改變別人,但是我可以告訴別人,有些事情離我們很近,有些事情我們要警惕,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做,還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
第二年,韓國青年在日本領事館前「切指明志」,我盯著韓國青年事後包手指時痛苦表情的照片,心裡發出由衷的敬意。
同年,中國有一個很不爭氣的女明星穿著日本的軍旗做的袍子拍照被譴責,可能她不知道,甚至很多人還站在她那邊覺得是小題大做。我後來怎麼看她的嘴臉,怎麼覺得越發惡心。同年8月份,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看著日本老兵穿著二戰的衣服,心裡又想起了那個日本人和我說過得很多話。
同年冬天,第一次看到王選的事跡。從心底支持這個"英雄",在我眼裡,他就是女英雄。日本人曾經對中國做過什麼,當時日語系辦了一個日本文化周,我當時真的百感交集,他們的宣傳材料上全是說日本這么好那麼好,舉辦活動加強什麼交流,還要徵文,那幾天小泉剛剛參拜過靖國神社,日本導彈威脅中國也是那時候剛發生的事情,他們就不知道為這個來徵文嗎?想起有些學日語的學生給飯卡加錢的時候,寫名字都用日文來寫,心裡更惱火,難道有些人學日語是為了媚日嗎?我當著很多人的面把學校所有的宣傳材料都撕掉了——你可以麻木,但是你不可以教唆別人!!!
2002年夏天,我去了沈陽,參觀了9·18紀念館。當我看到日本兵穿過的軍裝真實地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心哭了。我真想把他拿出來燒掉,看著他,想著幾十年前,穿這身衣服的人親手做過些什麼??我簡直無法忍受!!!!
出館的時候,我留了很多留言,足足有兩頁。但是我覺得,寫在多都不夠表達我的心情,那是一種真正的痛!等我以後有錢了,一定捐錢給9·18紀念館,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進去看看,讓更多的人知道,有些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又是一年"九·一八",在這天,在我的家鄉。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所有的汽車都會在二十二點鳴一分鍾喇叭,東北境內的所有火車也會鳴笛。聽到笛聲的時候。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那更像是一種嗥叫!向過去一切不平的嗥叫!——此時我落淚了!!!——-是一種無名的熱淚!!!
p.s.後記
這一年多以來,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助和憤恨。很多人仍然麻木。可能有人會說,這管你P事啊?其實這關每個人的事。
我還是說那句話:你可以麻木,但是你不能教唆別人。但是很多人一直在教唆別人。
他們有的只是一個想當然的想法和一張不負責任的嘴。在國人越來越歡迎外來事物的時候,誰知道告訴他們一聲:有很多東西你應該更加註意,有多少人希望你能做那樣的人吶?
再次謝謝大家了。這幾天看到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的回復。心裡很是安慰,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和我一起的。
當一個朋友說:"日本有他們的靖國神社,我們的靖國神社在哪?"的時候,我怔住了。是啊,我們的"靖國神社"在哪?哪裡有我們弔唁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有人看到文章後對我說:"不能鼓吹極端民族主義",我沒有這么想;但是,如果中國沒有韓國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永遠都是一團散沙。難道這個時候,不應該找一種力量來團結自己嗎?這樣沒有錯吧。
有人告訴我:"我又沒有穿馬路,我又沒有隨地吐痰,這些與我無關。",但是當你在地鐵上看到外國人對這搶座的中國年輕人搖頭的時候,你能欣然自得嗎?不是的吧?你一定不是!
所有的中國人:在日本人預謀下一個無恥計劃的時候,就讓我們現在就開始做吧:同胞們!如果您是個愛國者,請轉交10個以上您的朋友、同事……。敬請各位把這篇文章貼到你所知道的任何地方,被日本人殺死的4000萬同胞將感謝你!
無賴的老年日本人根本就不承認侵略過中國!
無知的年輕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侵略過中國!
無恥的軍國主義者說當慰安婦在當時是一種榮耀……
如果你是一個不太喜歡狂熱、冒進的溫和派,那麼我個人認為你應該所做的是:把「不買日貨」這個原則默默地記在心裡,我們沒有必要非得用示威或遊行來反對日本可恥的行為,我們應在心裡默默的抗議日本對我們犯下的錯誤和他們對這些錯誤無恥的抵賴,我們只需要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更多的忽視一下日貨,能不買日貨就不要去買。相信自己,只要我們團結起來,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就會使日本在經濟上受到打擊就會使他們不敢再輕視我們的力量;如果你認為自己很狂熱,那麼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數據:在世界各地,近90%的華人用的是:"日本車","日本電器"!
我統計過:如果世界各地的所有華人停止購買日貨,日本每年將損失"1000-140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外匯收入"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源泉和動力,它和國民經濟的關系是"一動帶八",或者說:"損失一份外貿收入,這個國家就要損失八份的國內經濟收入!"。
換算一下:1000-140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等價於"一兆美元——日本經濟的總產值的五分之一(1/5)=20%!所以,如果世界各地華人同心協力,不用動刀動槍,就可制日本於死地!而且是永久的死地!!!
我們應該學習猶太人——曾經集體拒買一家德國工廠的產品,最後導致這家公司的徹底破產,起因就是因為這個公司的總裁說了一些所謂"理解希特勒"的話!!
現在德國人對猶太人特別好!!您知道為什麼嗎?
原因有二:一個是怕——因為猶太人特別團結;第二個是猶太人的狠——猶太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納粹分子"的追殺——只要在這個地球上發現有任何藏匿的"納粹分子",他們就一定就會"抓——綁架",如果實在無法得手,那就"殺"!
看看我們中國吧?!"對劊子手的仁慈,無疑就是自殺!"開始行動吧同胞們:多少年過去了,還要等嗎?!開始行動吧!!
從我開始做起!
從我家開始做起!!
從我的朋友開始做起!!!
從我身邊的各個組織開始做起!!!!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最後,我想最多10年,全世界所有的華人都會做到!既使能做到一半(50%),對日本的打擊也是致命的!!組織一個全球性的"拒買日貨復仇組織"!請在各地"串聯串聯",好嗎?!同胞們,開始行動吧!可以印些傳單,讓大家意識"拒買日貨"的重要性!"拒買日貨"首先要防止被"日本狗"誤導,有些所謂的"愛國人士"——-(其時是被日本秘密收買的哈巴狗,目地是挑撥分離我們本來就不團結的中華大眾)經常提出:拒買日貨是不可能做到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轎車,電器里,多少都有日本的零件。所以還是打住吧!"、"拒買日貨就到此為止"是什麼用意?!那是因為日本害怕看到中國大眾組織起來,進而進行有效的"抵制日貨"運動!故而在這個五十多年來首次完全有可能組織起來一個有效的全球性的"拒買日貨運動"時,他們便迫不急待地跳出來叫"停!"、"拒買日貨"。並非像他們所說的哪樣——"因為這個計算機里有一個或一些日本零件,我就不買;這電視里有幾個日本造的電子器件,我就不要"。"拒買日貨"的口號實際上是要求全球中國人,在有選擇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不買日本造的貨物,如汽車,電冰箱,洗衣機,電視,音響……等等!
五十多年來,華人一直記恨於日本,但可笑的是卻沒有一個有力的"拒買日貨"組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有太多的日本狗從中挑撥分離我們本來就不團結的中華大眾!中國同胞們:清醒過來吧!千萬不要再被這種人玩了!!!
"拒買日貨"的意義:"拒買日貨"的意義是巨大的!她能讓我們不動一刀一槍就打擊了日本,同時又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她能讓我們扼制日本,進而讓中國立於不敗之地!她能讓我們的子孫免遭我們的前幾代祖先和我們現代中國人所遭受的痛苦!!她最終也能讓這個幾百年來一直頑固不化,一再屠殺掠奪中國人民的醜陋民族遭受到它應有的懲罰!!!你以為這容易做到嗎?絕對不是!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全體中國人慢慢地,逐漸地意識到,然後才能真實地做到!
不必要的擔心:1、中日友好根本就不存在!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2、現在中日貿易總額每年達600億美元。是不是因為我們全球中華大眾對日貨的抵制,中國就會受到損失?這是不會的!原因是:a、日本出口到中國的是高級奢侈品——我們中華大眾可以拒絕;b、中國出口到日本的是普通生活必須品——日本人很難抵制,他們其實是在享受著我們廉價的產品!
3、另外,從中國的長遠利益來看,減少對日本產品的過分依賴,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日本參加美國的NMD,其目的就是與中國為敵!!!
『貳』 匈奴王阿提拉的事跡
阿提拉,人稱上帝之鞭的那位征服者。
據記載,他身材矮胖,雙肩很寬,短粗的脖子上長著一個碩大無朋的頭顱,有粗硬的黑發和稀疏的胡須,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陰鷙。這段描寫讓人覺得過分,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這肯定是一個東方人的形象。而且身高很矮。
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轉折。他們把叢林里的日爾曼蠻子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了,由各個封建國家組成的西歐多元政治格局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形成了。最後一個匈奴王阿提拉被陰損的羅馬人和野蠻的日爾曼人一致地稱為「上帝之鞭」,表達了歐洲的恐懼和無奈。然而恰恰是匈奴人揮起了歐洲歷史戰車轉向的第一鞭,這才是名附其實的上帝之鞭。執鞭者,就是阿提拉。
西遷歐洲的匈奴人的故事是極富戲劇性的,這個民族在生命最輝煌的當口結束了自己,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傳說。 在西方人的詞彙里,匈奴人是極端凶惡的人的代名詞。在二戰時,希特勒的德國兵被稱為匈奴人。然而,在當年匈奴人曾經統治過的土地上,人們仍然敬仰和懷念阿提拉的英雄氣概。至今在匈牙利和土耳其,阿提拉仍然是男孩子們用的名字,甚至有人自稱是阿提拉的後代。除此以外,匈奴人還給歐洲留下了另一件東西。阿提拉在征伐高盧失敗(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敗)之後,於次年攻掠義大利的阿奎利亞。一些農人和漁民(被稱為威尼提人)為了躲避戰爭,來到了亞德里亞海濱的一片充滿沼澤的半島。歷經數百年的經營,他們在這里建立起了一座歐洲最美麗的、發達的城邦,這就是後來的威尼斯共和國。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建立的,真是富有戲劇色彩。
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前48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分裂出來歸附了漢朝,他們被稱為南匈奴。留下的大部匈奴人,也就是北匈奴,於公元89年敗走西方。這些西遷的匈奴人為了維持他們的民族的完整,在裏海一帶的大草原上奮鬥了二百多年,以求尋找新的家園。在四世紀下半葉時(公元360年),他們的勢力驟然爆發了。在一個叫做巴蘭姆巴爾(Balambir)的王的領導下,匈奴人進入了阿蘭人的領土,這是一個位於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強大的王國,屬於突厥系游牧民族。匈奴人在頓河沿岸大敗阿蘭人的聯軍,殺死了阿蘭國王,並通過條約束縛和武力威脅把阿蘭軍隊納為自己的同盟。匈奴人緊接著開始繼續向西,他們的下一個征伐對象是東哥特人。從這時開始,這個民族的最輝煌的一幕就拉開了。
不過匈奴人力量的決定性的崛起還是來自阿提拉(Attila,406-453)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公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Bleda)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 436年,阿提拉謀殺了他的兄弟,獨自君臨帝國。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在歷史上,阿提拉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
公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Bleda)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 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了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壯志,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極為超群。在歷史上,阿提拉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阿提拉是匈奴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他不僅建立了最強大的匈奴帝國,而且依靠自己的頭腦以及帝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西歐的政治舞台中占據了一個極其突顯的位置。在他稱王尹始(大約435年之後),阿提拉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錢,狄奧多修斯二世皇帝被迫按往年的貢額加倍上貢。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這位新的匈奴王在447年以後,開始把眼光轉向西面,把西羅馬作為尋找新的機會的主要地區。自他登基開始十多年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各種事務的角逐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變成了最強大的外部勢力。在他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居的民族,而不再是早先的牧馬人了。大匈牙利平原不可能象黑海北部的大草原那樣,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放牧馬群,因而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補充比過去規模小得多的騎兵力量。實際上,在阿提拉的時代,匈奴人的軍隊在形式上已經和當時歐洲其他蠻族相差無幾了。不同的是,他的軍事力量極為龐大,能夠實施包圍和攻城等大型軍事行動,而其他的蠻族軍隊則望塵莫及。
2 :匈奴大帝阿提拉
無論如何,阿提拉對高盧的入侵是都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公元五世紀四十年代,阿提拉對巴爾干半島東部實施了一系列致命的打擊。其中有一座位於多瑙河以南一百多英里的尼斯查瓦河畔的城市(441 -442),被匈奴人摧毀得之徹底, 以至於數年後羅馬使者前往晉見阿提拉經過此處時,仍可見岸邊累累白骨,城內屍臭熏天。此後,許多高盧地區的城市都不能免遭此運。
匈奴人在比鄰羅馬的多瑙河地區確立了一個強大的地位之後,在442年被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地區。447年阿提拉又對巴爾干實施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入侵。他們長趨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狄奧多修斯二世皇帝乞降。阿提拉不僅收取了所有欠交的貢金,還得到了一個新的價值2100鎊黃金的年貢額,同時 又被贈予了多瑙河以南面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役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史家言稱,匈奴人所經之地「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他們徹底摧毀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復過去的舊貌了。」阿提拉這次對東羅馬的狂勝,令他有了足夠的迴旋餘地去實現其突襲西歐的計劃。
到445年時,匈奴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大致東起裏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因河。東西羅馬均被迫向其納貢,以求免遭蹂躪。在當時,西羅馬帝國經過與各日爾曼蠻族的數十年的戰爭,邊防鬆弛,軍力大為減弱;而各日爾曼蠻族的勢力卻在紛紛崛起。在這種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的角逐中,當數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羅馬人與日爾曼人的各派勢力都想拉攏匈奴人以制服對方。而阿提拉則利用西方錯綜復雜的矛盾巧妙周旋,力圖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干不過是一個前奏,而徹底佔領高盧則是他實現其野心的第一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裡,阿提拉作了充分的准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直到451年再次大舉發兵,阿提拉把對高盧的征服推向了最高潮,同時也為自己的墓穴掘了第一鍬土。 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三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公元前51年被愷撒大帝征服。451年阿提拉所侵入的即是外高盧,那場決定性的戰爭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中古歐洲史上一場著名的戰爭,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而且與在現代戰爭相比也堪稱世界之最之一。這場戰爭形成了歐洲中世紀傳說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對性與權力的貪欲,對金錢與土地的渴求的故事,它的主要角色象任何一個曾經活著的人物一樣詡詡如生而且富有色彩。
戰爭的勝負,不僅對於阿提拉和匈奴帝國的命運是決定性的,而且對於歐洲歷史的發展也是決定性的。在阿提拉的計劃中,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之後,下一個目標將是羅馬城。也就是說,他的最後目標是要把整個西羅馬帝國納入自己的版圖。然而,他的超群的才智、與生具來的傲慢,以及極度膨脹的野心結合在一起,不僅把他在征戰西歐的生涯中帶向了命運的頂峰,同時也激起了羅馬人和日爾曼人對他的聯合對抗。說到這里,諸位也可以猜出戰爭的結果了。
汪達爾國王蓋薩里克挑開了沙隆之戰的序幕。大約十年前,蓋薩里克的兒子與西哥特王西奧多里克一世的女兒結了婚。但在442年,西羅馬皇帝瓦倫丁三世批准了自己的女兒與蓋薩里克的兒子的婚禮,其結果是可憐的西哥特公主被殘忍地割了鼻子耳朵後送了回來。從此以後汪達爾人與西哥特人之間就結下了深刻的仇恨。所以蓋薩里克力主阿提拉與其聯合進攻西面的西哥特人。然而,當阿提拉當真越過了苯茵河,而西哥特人加入了阿埃丘斯的聯軍來對抗匈奴人時,汪達爾人卻並沒有參加進來。 另兩個因素更直接地促使阿提拉下定了入侵高盧的決心。一個因素是東羅馬的停止納貢。東羅馬皇帝迪奧多修斯二世於450年從他的馬上掉下來摔死了,他的兒子馬西安繼位。馬西安在巴爾干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來阻止蠻族的入侵,並且拒絕向阿提拉交納貢賦。被惹惱了的阿提拉決定把他的狂怒瀉向西羅馬,不僅因為西羅馬比東羅馬的軍力與邊防更弱,還因為一個極為特殊的事件給了阿提拉充足的口實向西羅馬宣戰。 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她的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干涉。那位不幸的情人被處死了,而霍諾莉婭極可能 是由於有了身孕,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囚禁起來。此女不知是出於惡做 劇還是報復心理,情急之中派人給西哥特王西奧多里克送了一封信,稱若能解救則將許配自身為妻。同時她也給阿提拉送了一枚戒指和一 個口信,表達同樣的意思。西奧多里克以此為由,一路連下七十餘城,直殺入東羅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被賄以重金後始退。西奧多里克根本沒有理會婚約之事,他深知皇帝女兒不可能下嫁蠻人。再者,他也非常懼怕阿提拉,不願意與他爭風吃醋。西哥特人走了,君士坦丁堡的恐懼陰影仍沒有消除。為了徹底解決阿提拉的威協,東羅馬皇帝令人買通其身邊的侍衛,以伺機行刺。這個陰謀很快就被阿提拉識破了,但此種小技倆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的野心很大。阿提拉仍舊派人給東羅馬皇帝送去了重禮,並捎口信說:「你我都出身於貴族,但你的行為使你失去了繼續保持這份頭銜的資格,而我卻以我的功績保留了榮耀。我們因此可以分出高下了。」這個信息給君士坦丁堡帶來了極度的恐慌,堂堂不可一世的皇帝此時變得軟弱無能,不得己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納大量的黃金,以求苟安。阿提拉至此並未罷休,他要求把包括高盧在內的一半西羅馬割讓給他作為嫁妝。當他越過萊茵河時,宣稱這不過是以武力來尋求應得的權力。他要履行婚約,迎娶霍諾莉婭。 阿提拉經過充足的准備和精心的策劃,於451年初率領數十萬大軍越過了萊茵河。在他的聯軍里,有一隻數量可觀的東哥特人的同盟軍和其他少量的日爾曼人軍隊,包括一些勃艮第人和阿蘭人。法蘭克人的一部分也加入了阿提拉的聯軍。關於匈奴聯軍的兵員人數,各種史書記載不一,從三十萬到七十萬的說法都有,五十萬應該是比較可靠的。無論具體數字多少,在五世紀這種記載已經是相當准確了。匈奴聯軍越過萊茵河以後,在四月份首先佔領了美茨,恐懼很快在高盧蔓延開來。緊接著,包括萊姆斯、美茵茲、斯特拉斯堡、科隆、沃姆斯和特里爾在內的一系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毀。巴黎幸得一位聖女的鎮定方免遭劫掠。 在掃清了萊茵河流域的通路之後,阿提拉率領他的匈奴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殺向高盧的心臟,包圍了奧爾良。匈奴人強勁而迅猛的軍事行動不僅使西羅馬危在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脅著各新建之日爾曼國家的安全。羅馬大將阿埃丘斯受命組織了一隻同樣強大的聯軍來迎擊阿提拉。阿埃丘斯的聯軍主要由羅馬高盧人組成,同時西哥特人、阿蘭人、勃艮第人也與他們傳統的敵人——羅馬人聯合起來一起保衛高盧。法蘭克國王也被說服加入了進來。盡管聯軍的所有各方都對匈奴人有一致的仇恨,但對於阿埃丘斯來說,能夠把他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效的軍事聯盟,仍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阿埃丘斯號稱是「最後一個羅馬人」,在451年前的很多年裡一直是西羅馬最傑出的將軍,並一直擔任著瓦倫丁三世的首席政治顧問。在此前的四十多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在強大的外敵面前一個個變得軟弱而退縮,在西羅馬更是如此。瓦倫丁三世皇帝為了躲避蠻族,早己遷住拉文那。無論與任何人相比,阿埃丘斯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來保持羅馬帝國的強大和繁榮。
阿提拉到底還是放過了羅馬。在相繼的兩年內,先後在沙隆和北義大利,匈奴人的威脅最終沒能使西羅馬拜倒在自己的膝下。也許羅馬帝國最後的歷史作用是在來自亞洲的匈奴人和日爾曼蠻族之間充當一個緩沖,而後者的命運則奠定了現代西方民族的中世紀基礎。僅管很多義大利人不滿意阿埃丘斯沒有在沙隆徹底消滅匈奴人,但恰恰是這位「最後的羅馬人」使這個曾經驕橫一時的蠻族帝國走向滅亡。戰爭和疾病打垮了阿提拉的勢力,匈奴帝國元氣大傷,它在歷史上的最後一頁很快就要翻過去了。公元453年的一天,匈奴王阿提拉與一位年輕漂亮的日爾曼少女伊爾迪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禮是在美酒與歡歌狂舞中度過的。當晚阿提拉醉熏熏地帶著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們卻發現他在酩酊大醉中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了,而那位可憐的新娘卻哆嗦著倦縮在床角。
『叄』 《威尼斯的小艇》最新教學設計
一、導入:
1、 學習一篇課文,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那麼,從課題「威尼斯的小艇」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
(從課文我們可以知道,課文重點寫的是小艇;我補充一點,課文中寫的小艇,是威尼斯的小艇。因為威尼斯是一個水上城市,小艇特別重要;)
2、 很好,威尼斯是一個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於大街上的——汽車。
3、 那麼,從課文的重點詞「小艇」,如果你是作者,會圍繞小艇寫些什麼呢?
(生思考,回答:會寫小艇的樣子;會寫威尼斯獨特的水上風光;會寫人們坐小艇的感受;會寫小艇的重要性……)
4、 說得真好!威尼斯位於義大利,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水上城市,下面請大家一睹威尼斯的迷人風光。
( ☆學生端坐,播放VCD影蝶。)
5、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下面誰能用一兩句話談一談威尼斯給尼的印象。
(威尼斯很美,有縱橫交叉的河流,有飾有雕塑的高大建築物,有形狀各異的橋梁,還有奇特別致的小船。看了這美麗風光,我簡直陶醉了。)
二、了解小艇的樣子和特點:
1、 說的很好,當我們置身於威尼斯的小艇中,會有一種「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感受,那麼就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造型別致、乘坐舒適的小船。
2、 我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船的樣子和特點的?(學生讀,教師准備投影片)
3、下面請大家看投影: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行動起來輕快,靈活
這也是對威尼斯小艇樣子和特點的描寫, 和剛才( )讀的課文比較,那一段寫得生動。
4、我們一致認為課外中的一段話寫得生動,那麼怎麼生動呢?請看投影: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里的水蛇。
5、 誰來談一談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使我們感到描寫得更生動形象?
6、 很好,作者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大家看
用「獨木舟」比喻小艇,說明小艇『又窄又深』 (粘貼「獨木舟」圖片)
那麼用「新月」比喻小艇的什麼特點?——兩頭翹起。
用「一條蛇」比喻什麼呢?——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
7、 那麼,用了這三個比喻句,我們眼前就出現了小艇的樣子、造型。以及它行動起來的感覺,今後我們也要學習這些描寫的方法,使我們的文章也同樣生動、形象。
8、好,如果有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們面前,你想不想體會一下坐在裡面的感覺呢?
9、 好,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模擬情景」的小表演,假設大家就在這樣一艘小艇中,我們現在正順流而下,兩旁是小橋,流水,人家。我讀課外,大家做動作,看誰想像得好,巧:
(教師范讀課外,學生作相應的「摸摸柔軟的墊子」、「穿過小橋,仰望小橋」「推開船」,「遠眺」,「打招呼」等動作)
10、下面我請各位乘坐小艇的同學談一談你的感受?
(舒服,看到兩邊的河流,橋梁,船隻,很新鮮;兩岸的建築物很美;見到了多日未見的同學,很興奮……)
三、學習「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一段:
1、 那麼,船夫的技術如何呢?下面請男同學齊讀第三節,想一想,哪些詞說明船夫駕駛技術出眾?(板書:駕駛技術好:)
2、哪些詞說明船夫駕駛技術好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操縱自如、擠過、穿過、急轉彎)
3、課文描寫得很精彩,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台給大家復述一下船夫的「操縱自如」,不過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以手作小艇,邊講邊演示.
好不好?(鼓掌)
4、下面我大家一起來朗讀這一段內容,大家要及時接讀並以手作小艇來表演。
(投影課文第四自然段,師生看投影表演讀)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操縱自如」這個詞,聯系剛才的表演,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課文中的意思?
四、學習「小艇和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1、課文一開始就說「威尼斯的小艇相當於大街上的汽車」。那麼都有哪些人離不開汽車,他們乘坐小艇去做什麼呢?
2、下面請大家靜息,我來測試一下大家的聽記能力。請孟正陽讀一下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3、誰乘坐小艇去做些什麼呢?
4、學生討論、回答
5、投影:
學生回憶,商人 做生意 (走下)
坐
青年婦女 小 (在小艇里)
孩子保姆 艇 去郊遊 (坐著)
老人全家 上教堂做禱告(坐著)
看戲的人們 回家 (雇定)
…… ……
6、好!大家看,小艇和人們的生活聯系是多麼密切,商人、婦女、小孩、老人,他們都離不開小艇, 他們有的去( ),有的去( ),有的( ),那麼,青年婦女
去哪裡呢?請你展開想像說一說?
(去看戲;走親戚;購物……)
7、 那麼,在威尼斯,除了課文中寫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還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學習呢?
(郵遞員,教師,學生,醫生,市長,旅遊者,坐著小艇做各種各樣的事。)
五、小結:
1、 從黎明到夜深人靜,我們可以看到小艇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動,城市就怎麼樣?(喧鬧,充滿生機和活力);當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
(靜寂、沉靜,入睡了)。正像課文結尾所說,古老的威尼斯就又沉沉地入睡了。
2、 一靜一動,文章寫得是真好,下面讓我們齊讀課文,☆再來體味一下。
3、學生談一談學課文的感受。
結束語:
大家講得很好,的確,課文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個威尼斯,我希望大家能投入生活,熱愛生活,那麼你就會感到生活充滿了快樂。
『肆』 歷史高手請進
西歐中世紀的教權與君權
在西歐的中世紀,天主教會處於萬流歸宗的地位,這似乎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但是,當我們對這一歷史命題進行歷史主義的全方位考察時,便會發現,對於意識形態領域來說,天主教神學是西歐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代表,在思想文化領域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然而,一旦把視覺轉移到政治領域,尤其是用來考察教權與君權的關系時,情況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如果仍然用天主教會處於萬流歸宗的地位這一命題,來套用整個西歐中世紀教權與君權的關系,無疑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誤解。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是:從時間上考察,在長達12個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中,教權與君權孰強孰弱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斗爭中呈現出互有消長的馬鞍型;從空間上考察,教權與君權的關系在西歐各國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情況各異,甚至截然不同。
時間是非常公正的歷史老人,它會把一切如實地披露出來。西歐中世紀教權與君權的關系,在長達12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在斗爭中互有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且這一過程還以馬鞍型展現出來。最初是教權從屬於王權,繼之是教權駕於王權之上,隨後是教權走向衰落和專制王權崛起。
當日耳曼各族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蠻族王國時,西歐社會的歷史便掀開了新的一頁,由古代進入了中世紀,從而也就開始了長達12個世紀的教權與君權在合作與爭斗中互有消長的歡喜冤家的一段歷史。
在蠻族入主之初,羅馬派(即後來的羅馬正教,亦稱天主教)基督教是被征服者,許多蠻族王國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或者他們祖先的原始多神教,他們把羅馬基督教視為與羅馬帝國統治者一樣的仇敵,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剝奪了它們的廣大地產。克洛維在沒有皈依羅馬教之前,盡管沒有接受阿里烏斯派的信仰,但法蘭克人對高盧羅馬教會的劫掠並不比其他蠻族遜色,著名的蘇瓦松瓶子就是從教堂搶來的。
《法蘭克人史》的作者都爾主教格雷哥里在書中明確記載,克洛維率三千親兵受洗,皈依羅馬教之後,多神教信仰依然強大,高盧羅馬教會的勢力仍處於從屬地位。不僅如此,克洛維建立墨洛溫王朝之後,使開始組建由他管轄的加力克(法蘭西教會的古代名稱)教會。511年,他下令召開奧爾良宗教會議,會議制定的宗教法規具有國家法律的性質。這固然反映了封建神權統治的開始形成,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基督教已轉變成為封建主服務的天主教,但更說明了君權對教會的干預和控制是何等的厲害。法蘭克王國的教會、修道院全由國王管轄[1],克洛維雖然未曾直接任命主教,但始終在幕後操縱,其繼承者則從幕後走到前台,對主教選舉進行赤裸裸的干涉。
8世紀中葉,矮子丕平為了篡位,用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需要羅馬教會給以政治上的支持,為其篡位提供了理論根據。而與矮子丕平為代表的大封建階級有著類似經濟基礎和相同政治利益的羅馬教會,要擺脫長期以來所受的拜占廷皇帝的控制,消除倫巴德人入侵的威脅,需要尋求新的世俗君主給予軍事上的幫助。各自的需要建立起了西歐政權與教權的最初聯盟。藉助於這個聯盟,天主教勢力逐漸抬頭,並靠「丕平獻土」建立起了教皇國。教皇由單純的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領袖兼任世俗君主,並消除了倫巴德人的威脅,擺脫了拜占廷皇帝的控制,壓制了羅馬貴族的叛亂。矮子丕平及其繼承人也依靠這個聯盟不僅當上了法蘭克國王,而且將勢力擴展到義大利,做了羅馬人皇帝,成了西羅馬帝國傳統的合法繼承者,可與拜占廷皇帝平起平坐。
但是,不能不看到,這個聯盟雖然使雙方受益,但是聯盟的主導者仍然是君權而非教權。加洛林王朝形成的慣例是,沒有國王的首肯,任何人不得被選為主教。到查理大帝統治時期,主教和修道院長的任命完全由他一人決定。查理曼之後,主教的任命已成為國王獨有的特權,教民要推選主教,必須從國王那裡獲得特許獎。推選教皇的權利原操在羅馬城教士和教友之手,但在查理曼統治時已為世俗政權所控制,其繼承者雖然控制力有所減弱,但從未放棄控制羅馬教皇的政策。824年義大利國王羅退爾頒布的「羅退爾憲章」的誓文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誓文說:「除保留對教皇的忠貞外,對吾主皇帝路易與羅退爾,將終生效忠,竭盡智力,避免虛偽,避免非法選舉教宗,凡本人所同意之人當選,不得接受祝聖,除非在皇帝代表與人民面前宣誓對皇帝效忠[2]。
如前所述,新的封建統治者對天主教會所以大加干預和控制,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天主教會及其教士在實現封建化,完善封建制的過程中能夠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例如,加洛林王朝實行的是伯爵轄區制的行政制度,而代錶王權的地方行政長官伯爵則多是當地大封建主,他們桀傲不羈,有很強的自主性。為了嚴密控制他們,查理曼就藉助於教會力量,在實行伯爵轄區制的同時設立主教區,給予主教在轄區范圍內的司法權,以限制和削弱伯爵的許可權。不僅如此,他還派遣宮廷教士和官員擔任「巡閱使」,全權代錶王權監督和阻止地方官員對土地的貪婪,多伯特在他的《巡閱使》中說:只有巡閱使才能對這種趨勢進行斗爭[3]。
教會和教士在封建化過程中被賦予的這種重要的職能,使其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和國王的大量贈予及權益。779年,查理把人們向教會繳納的什一稅列入國家的稅法中,擴大了教會的稅源。在此之前,什一稅是教徒自願贈予的。查理把主教和修道院長看作是自己的附庸,給予他們的贈與如同世俗分封。正如查理曼所說:「憑那份進款和那份地產,憑那所修道院和那所教堂,我就可以使得某個臣屬效忠。」[4]而這些主教和修道院長同樣要為國王提供兵役、徭役和宮廷所需物品。世俗大地主階級和教會是法蘭克國家的兩支柱。這種統治格局對西歐封建統治權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教會的國家機構職能,必然強化王權對教會的控制。首先,查理曼以王權對教會聖職的任免取代宗教法規規定的教會選舉權,隨時罷免他認為不稱職、不符合王權利益的主教。其次,王權還控制著教會對內外的立法。查理曼在位期間親自主持了16次宗教會議,並規定會議的內容,以國王敕令的形式頒布宗教會議的決議。教會的信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再次,為防止主教因地產和權勢的增長而危害王權,查理以教會法規來束縛教士的生活。在802年關於巡閱使的敕令中,頒布了限制教會權力和修道院生活的法令。並通過建立教會學校加緊培養教士的宗教意識。查理的宮廷教士阿爾古因在辦教會學校時很明確地表達了查理的這個意圖。「我積極致力於許多工作,以便培養很多人為教會神聖的上帝服務,並裝飾你的帝國政權」[5]。很顯然,法蘭克的君主把羅馬天主教看成是可以強化君權、維護君權統治的一種力量。盡管800年聖誕節查理以不以為然的態度接受了利奧三世為他戴上的皇冠,甚至最初不喜歡羅馬人皇帝這個稱號,但是很快就看到皇帝稱號為其統治帶來的各種好處。首先,皇帝的稱號提高了查理在西歐的統治地位,與東鄰的拜占廷帝國皇帝相埒,其威望超過了法蘭克國界。802年,查理在亞琛帝國會議上頒布法令,命令全體人民,不論是教士還是世俗人都要向他進行新的宣誓效忠。813年,查理親自為自己的獨生子路易舉行皇帝加冕禮,以表明皇帝所擁有的絕對權力。
查理曼帝國解體後,情況並未發生變化。自867年尼古拉一世逝世到1049年近200年間,更是羅馬教會最悲慘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教皇一直為義大利貴族和德意志國王所左右。羅馬貴族把教皇當作獵物,隨意廢立,以遂一己之私。教皇福爾摩賽被啟棺審屍即可充分說明。福爾摩賽死後的896-963年間,教廷為戴奧弗拉克家族所控制,在此期間,所有的教皇都是戴氏夫人及其女兒馬羅琪雅策劃的產物,其中約翰十一是瑪羅琪雅之子,年僅20歲登位的約翰十二是其孫。德皇奧托一世廢掉了約翰十二,另立立奧八世。立奧八世迫於壓力,不得不頒布承認德皇有廢立教皇之權的敕令。其中寫道:「我身為主教和天主教仆之仆,……特許吾主德皇奧托一世並其在義大利的繼承人,有推選教皇繼承人與任命教皇、總主教、主教之權,他們必須從他那裡接受委任狀和祝聖狀。」[6]從這時到1049年的20位教皇,不是羅馬貴族就是德國皇帝推出的傀儡,奧托一世的繼承人承襲其政策,其中猶以亨利三世為最,他前後罷免了三位教皇,對第四位教皇的選定也起了很大影響。[7]
在西歐封建化的過程中,教權的低落,不僅體現在教權與君權的關繫上,而且還表現在教皇對其世襲領地教皇國治理的失控。9~10世紀,教皇國的管理體制被打亂了,各地豪族如堡主、伯爵各自為政,教皇統治權變得有名無實,迫於壓力,教皇開始把地產長期租借給他們。
西歐中世紀,在教權與君權爭奪最高領導權和充當世界霸主的斗爭中,教權擺脫其不利的地位是從11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發生這一改變的深層次原因當然是天主教會在王權的陰影下不斷擴大統治范圍,使西歐天主教化,並逐步獲取天主教世界管理權的結果;其直接原因則是教會改革運動克呂尼運動深入發展的結果。克呂尼運動肇端於10世紀的克呂尼修道院,到11世紀下半葉逐成燎原之勢,其核心人物是格利哥里七世,其骨幹有利奧九世、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二世、烏爾班二世以及樞機主教達米安、胡培爾特等人。利奧九世任職期間,全面推動改革事宜,主要內容是杜絕神職交易和教士結婚。尼古拉二世上台後,於1059年頒布了著名的《教皇選舉條例》。確立了選舉教皇的新辦法,其主要目的在於排斥外部勢力對教皇選舉的干涉,擺脫世俗君主對教皇廢立的控制。條例規定:「羅馬教皇逝世後,首先由樞機主教慎重推選一人,然後召集其他樞機主教對候選人加以批准,最後由其他教士和教友對新選舉表示贊成」[8],這一原則的確立和實施,提高了教會的自主權和教皇的權威。
克呂尼運動為代表的教會改革運動到11世紀下半葉取得了極為重要的成果。在主教職權的斗爭中,教權從君權手中贏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擁有聖職任命的發言權,從而使神職人員(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長)與世俗貴族相分離,杜絕了聖職買賣的弊端,通過斗爭的勝利,教權愈益強化,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教權至上說由神學理論變成了社會的政治實踐,教皇成了居於西歐諸王之上的主宰教權與君權的強勢人物,西歐各國一切重大事務都必須得到教皇的同意。13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歐洲各國教會法學家幫助確立「教權至上的地位」。他說:「教皇和國王,猶如太陽和月亮,月亮從太陽獲得光輝,國王從教皇手中獲得權力。」還說:王公選舉皇帝的權力是教皇賦予的。教皇有權決定皇帝的人選,使教皇的權力成為強制性的。為此,他不願做使徒彼得的繼承人,認為這個說法貶抑了教皇的尊嚴,因為彼得雖然偉大,但畢竟是人。他公然宣稱:「羅馬教皇實際上不是普通人的代理人,而是真正的上帝的代理人,……是耶sū@①基督本人的代理人。」[9]因此,一切權利都屬於教皇,是「萬王之王」。英諾森三世對教權的躊躇滿志溢於言表。他策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組織了鎮壓法國南部阿爾比派的十字軍。在教會內部,他大權獨攬,實行專制統治,主教選舉發生爭議,教皇有權決定,主要調換教區,惟有教皇才有權批准。在處理與西歐各國君主的關系問題上,他傲慢無禮,權傾一時。他運用政治手腕,利用德國混亂的政局,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的選舉。在法國,他發布褫奪教權的命令,迫使勢力強大的法王腓力二世就範,被迫同廢後英格堡復婚。阿拉貢的彼德、萊昂的阿方索九世,葡萄牙國王桑喬,波蘭國王拉季斯拉夫,都被迫匍伏於他的腳下。他還利用各種矛盾,迫使英王約翰服從其權威,承認自己是教皇的附庸,英國為教皇的屬國,並每年向教皇交付1000馬克的貢金。教權此時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盛極一時。
物極必反,這是辯證法的鐵律。英諾森三世以後的50年間,雖然教皇們繼續努力捍衛教權,但由於時事的變易和教皇們才有未逮,教權在與君權的較量中無可奈何地滑向低谷。野心勃勃的卜尼法斯八世雖然力圖步英諾森三世的後塵,重建逐漸喪失的教皇最高統治權。但是由於中央民族國家的形成,在前人成功的地位,他卻失敗了。其間最具代表性和戲劇性的事件就是卜尼法斯八世與法王腓力四世的斗爭。腓力四世為應付英法戰爭的巨大開支,下令向教會領地征稅,這無疑損害了羅馬教廷的利益,引起了與教皇的沖突。卜尼法斯八世為了捍衛傳統的權力,遂於1296年以開除教籍相威脅,禁止皇帝、國王和任何一級貴族在任何名義下向教會徵收捐稅和貢物。腓力四世則針鋒相對,下令禁止金錢出口,斷絕了教皇從法國應得的財政收入。腓力四世在與教皇的斗爭中獲得廣泛的支持。在1302年召開的法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三級會議上,出席會議的神職界、貴族和平民的代表均支持國王。教會代表所以支持國王和反對教皇,是因為主教們要維護高盧教會的獨立性,和不使自己對教皇的依賴大於對法王的依賴,因此支持腓力四世。教皇則以發布《一聖通諭》予以反擊,並以革除腓力四世的教籍相威脅。法王則訴諸武力,監禁教皇代表,並聯合不滿教皇統治的羅馬貴族,尋機推翻卜尼法斯八世。還派人潛入教皇駐節地阿南尼城堡逮捕教皇,對教皇進行暴力威脅和人身侮辱,迫其退位。卜尼法斯八世氣怒交加,很快死去。這一事件嚴重削弱了教權,而對正在崛起的君權則十分有利。卜尼法斯八世死後不久,法王便選拔法國主教為教皇,並將教皇駐節地遷到靠近法國的義大利邊境城市阿維農。從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阿維農之囚開始,教權更是一蹶不振,直到席捲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把羅馬天主教對西歐統治的一統天下徹底打破。以上表明,中世紀西歐教權與君權的關系,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的永恆現象,客觀實際是教權與君權兩者在相互聯合和斗爭中因世事的變易而彼此消長。開始是君權制服教權,繼而是教權駕於君權之上,最後乃是教權受制於王權,即使是純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也不例外。
中世紀的西歐,教權與君權的關系,不僅從時間上考察彼此在斗爭中互相消長,而且從空間上考察這種消長在各國各地區也不是鐵板一塊、完全一致的。
在剛剛步入封建社會之時,新建的諸日耳曼王國中,除了西羅馬帝國的原居民羅馬高盧人信奉羅馬基督教外,新入主的日耳曼各族均信奉原始多神教或阿里烏斯派基督教,羅馬派基督教不僅對這些蠻族新王國無法施加影響,反而被新的主人視為羅馬帝國的同路人而屢遭打擊。面對這一新的情況,雖然以格利哥里一世為代表的一批執著於羅馬基督教事業的教會人士不遺餘力地採取各種手段來強化和擴大教會的勢力,並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最終使整個西歐天主教化,但是,這一過程不僅充滿了艱辛和反復,而且在各地發展也極不平衡。
496年,當克洛維為了自己的政治圖謀率三千新兵受洗,皈依天主教之時或之前,征服西歐的其他日耳曼各族,大都接受了被視為異端的基督教阿里烏斯派。哥特人早在民族大遷徙運動之前的四世紀中葉,就在克里米亞成為了阿里烏斯派的信徙,東西哥特人在他們叱吒風雲,攻掠義大利、高盧和西班牙的兩個世紀中,始終是阿里烏斯派的信徒。其他的日耳曼各族,如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和倫巴德人,或者一開始就屬於阿里烏斯派,或者後來改宗阿里烏斯派[10]。就連侵入大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五六世紀也曾壓制屬於羅馬基督教系統的英國本土的基督教。雖然隨著封建化的演進,蠻族王國的國王和貴族成為大地主後,其利益與殘留的羅馬大土地領主以及天主教會漸趨一致,需要取得天主教會對其利益的維護和統治的支持,但是,由於接受天主教不僅要「反對民族的傳統」,還要放棄對祖先的崇敬,心理的文化積淀和傳統的習慣勢力無疑給天主教的傳教工作帶來了許多阻力和困難,使其傳教充滿了艱難和曲折。
例如,英格蘭接受天主教就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隨著國王的更替幾經反復後才終成正果。在諾森伯里亞國王埃德溫皈依天主教之前,英格蘭就曾接受過天主教,但只是曇花一現。當633年異教國王默西亞的彭達戰勝和殺死埃德溫後,諾森伯里亞又恢復了異教信仰,其後又幾經周折,直到641年,諾森伯里亞的新國王奧斯維確立在英格蘭的霸主地位後,天主教在英格蘭的地位才牢固地確立起來。英格蘭到718年才承認羅馬的權威,威爾士則遲至12世紀才確立起天主教的統治地位。
西北歐的烏特勒支、弗里西亞到8世紀才逐漸天主教化,至於薩克森人,他們反對法蘭克人的征服,因此也敵視他們的宗教。真到772年至803年查理大帝發動一系列戰爭,最終迫使薩克森人臣服時,薩克森才皈依了天主教,斯堪的納維亞各國以及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於10至11世紀才緩慢地天主教化。
很顯然,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天主教化的路程尚未走完時,教權是無法凌駕於王權之上的,相反,教會權威的確立完全仰仗於君權的支撐。並且,還由於天主教化進程的不一,天主教會的權威在同一時期內在不同地區理所當然的也有強弱之別。
在天主教的中心,教廷所在地的羅馬及其附近地區,教權一度比較張揚,在蠻族入侵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自己管理自己。尤其是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時期,他不僅採取斷然措施,獨攬了羅馬城的軍政大權,自稱總司令,而且趁群雄角逐的混亂局勢,把前西羅馬帝國皇室在西西里和義大利卡拉布利亞的大地產控制在自己手中,將管轄范圍擴大到義大利中部以及西西里、撒丁島、科西嘉以至北非的某些地區,同時,他在抵禦倫巴德人進攻的過程中,因策略運用得當,使羅馬城得以保全,提高了教會的威望。格里哥利一世還力圖使教權擺脫君權的控制,他經常有意繞過拜占廷皇帝的代表拉文那總督同外國交涉,贊揚反抗拜占廷皇帝統治的福加斯起義。很顯然,在天主教中心的羅馬及其附近地區,教權較其他地區要強勢。這充分反映了即使在封建制度確立時期,天主教會的勢力抑或說教權在各地的情況是不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教權從屬於君權的總的格局並未有根本性的變化,羅馬教廷和教皇受到很大制約,首先是拜占廷帝國的控制。536年,拜占廷在義大利重建帝國的統治後,皇帝查士丁尼便在教會和世俗事務中取得了控制權。教皇雖然是由羅馬教士、人民和士兵在拉特蘭宮的宗教會議上選出,但如果得不到拜占廷帝國皇帝或他的代理人拉文那總督的任命,就不能加冕。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751年教皇國的建立[10](第162頁),其次是倫巴德人進攻的威脅。6世紀上半葉,倫巴德人入主義大利北部以後,不時地向羅馬發動進攻,迫使羅馬教皇不得不自降身價,求得法蘭克王國統治者的支持。復次,如前所述,受制於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再次,教皇對教皇國的統治也一度失控。在9-10世紀的封建化過程中,教皇國的管理體制被打亂,各地豪族堡主、伯爵等封建主各自為政,致使教皇的統治權變得有名無實。羅馬貴族則對教皇的廢立擁有很大的發言權。
可見,在教權與君權關系的第一階段,在教權仰賴於君權的總的情況下,教權在各地發展的情況是有著很大差異的。那麼,到了第二階段,即教權以卡諾莎晉見這一戲劇性的事變為標志,超越君權,凌駕於君權之上後,教權對君權控制的程度在西歐各國是否完全一致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德國,從格里哥利四世開始的教皇們圍繞主教授職權問題,通過與德皇們的反復較量,利用德國分裂的政治局面趁火打劫,不斷擴大權勢。到英諾森三世統治時期,教皇的權力達到了頂點。在教會內部,他大權獨攬,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專制君主。在與天主教世界各國君主的關繫上,他全面貫徹教權至上的原則,實現了格里哥利提出的教皇有權廢黜皇帝的野心[11],能夠左右德國皇帝的廢立。他曾支持奧托四世登上皇位,但在奧托四世沒能滿足其野心,履行擴大教會領地的諾言後,便把他廢掉了,將帝國皇冠送給了更加忠順的弗里德里希二世。
然而,英法的情況卻並非如此。素有教會自主權的法國,即使在教權駕於君權之上的總體形勢下,國王也並未匍伏於教權之下。奧古斯都·菲利二世不僅獨攬審判權,而且在向貴族征稅的同時,也向教會課稅[12];到美男子菲利四世統治下的法國,與一盤散沙的德意志帝國更是大相徑庭。當卜尼法斯八世企圖步英諾森三世的後塵,迫使法王就範時,菲力四世則以禁止金銀輸出國外,切斷教皇在法國的財政來源予以回擊。繼而又召開法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三級會議,確立了舉國一致支持國王對抗教皇,國家權力至上的原則。在這場斗爭中,法國的君權徹底戰勝了教權,主張教權至上並力圖實現這一原則的卜尼法斯八世在強大君權的侮辱下羞情而死。隨之而來的「阿維農之囚」從總體上宣告了教權黃金時代的終結。英國和法國的情形差不多,當教權試圖左右各國君權的時候,英國的君權則對此發起了挑戰。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制定克拉林敦憲章,規定只有教會內部的事務才能向羅馬上訴,並對絕罰作了限制,神職人員的案件必須由世俗法庭處理,主教的選舉要在國王控制下進行,他們必須向國王表示效忠。這一憲章雖然遭到了教會的反對,但卻為後世英格蘭擺脫教會的控制在立法方面樹立了榜樣。即使是懦弱無能的無地王約翰,也敢於拒絕承認權傾一時的英諾森三世任命的坎特伯雷大教,最後雖然因種種原因被迫向教皇妥協,但他不僅保住了王位,還使教皇宣布限制君權的《大憲章》無效。到13世紀末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為了限制教會土地的增加和權力的膨脹,於1279年頒布了關於「教會人士」的法案,其中規定禁止教會機關,未經國王的同意而獲得土地[5]。在國會中,教會貴族則基本上為君權而不是為教權效力了。
由此可見,在人們普遍認為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教權至上論得到最好貫徹的11-13世紀,英法等國的情況與德意志不同,這些國家的君主不僅不能任教皇隨意廢立,而且在王國內具有一種不可否認的最後命令的權力。
13世紀末,因為民族國家的興起,教廷內部的紛爭走向衰落之時,教權與西歐各國君權的關系依然不能一概而論。
召開了「模範國會」以後的英國,雖然尚未完全擺脫羅馬教廷及其代理人的干涉,但是國王和國會在舉國一致的民族意識的支持下,堅決抵制教皇對英國民族利益的侵犯,頒布了教職選舉規章和「王權侵害罪法」,否認教皇有權任命英國聖職,規定司法案件,無論是刑事還是民事,不論是初審還是復審,外國法庭不得干預,否則按侵害王權罪論處,並禁止英國黃金流入教皇金庫。
至於法國,在14世紀的「阿維農之囚」期間,國王不僅迫使教皇克萊萊芒五世於1311年發布《榮耀君主》的通諭,重新確立世俗君權源於上帝而非教皇授予的原則,而且左右教皇的廢立,瓜分和徵收教會的財產。在15世紀中葉,又頒布了「實利准許法」,在任命教職、解決司法糾紛和征稅三個方面以法規形式限制教皇權力。1516年法國同教皇締結的「波倫亞協定」更明確規定,國家有權任命本國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教士征稅,只許教皇保留在法國徵收年捐的權力。法國的教會徹底民族化了。
連與羅馬教廷關系極為密切的西班牙,也在同教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勝利。1482年,國王斐迪南通過同教皇的一項協定,奪取了高級教士的任命權,接著又以法令形式規定本國教會的法規必須得到國王批准才能頒布和執行。同時宣布教會要納稅,剝奪了教會的免稅特權。
在西歐各國開始擺脫教廷的控制,實現教會民族化之時,德國則由於諸侯爭霸,政治分裂,皇權式微,給了教皇以可乘之機。他一方面利用德國的政治分裂,加緊對德國進行經濟上的榨取,以彌補在其他西歐國家所受的損失,致使德國成為了教皇的奶牛;另一方面,則利用皇帝無權、諸侯紛爭的政治形勢縱橫捭闔,挑撥離間,製造矛盾,以阻礙德國的統一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從而達到永久控制德國之目的,並最終激起了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
教權與君權關系的錯綜復雜,不僅在時間上出現了彼此的消長和位置的互換,在空間上也如上所述極不均衡,在西歐各地各國也因各方面情況的不同,多有差別。因此,對那種簡單地以偏概全的觀念必須予以辯證,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伍』 儒家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古代的中國被儒家思想統治了幾千年,而墨家,法家,道家雖然流行過但並不是主流,只有法家統治過幾十年後面也落寞了,儒家才是長盛不衰的主流思想系統。儒家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說白了就是大家都一樣誰也別牛,誰露頭就打誰,儒家推崇平庸,古代君王為了統治穩固就會拚命打擊智慧打擊知識,這樣就很難出現新發明新思想。
中庸其實本質是沒有原則的,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你讓中國人開一個窗戶,他不同意,你主張把房頂拆了,他就會和你商量是否可以開窗來中和一下,這就是中庸。中庸就是誰也別優秀,優秀會被人嫉妒,誰也別差勁,差勁會被人笑話,大家都做平庸的人是最好,殊不知,有句話叫做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中庸的結果就是所有人一起退步,但是大家又自覺的形成了一個群體阿Q精神,能夠一起嗨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特色的奇怪的社會思想體系。
所以說封建時期的中國從本質上是沒有真正的進步的,它只是統治王朝覆滅,新建,再滅亡的不斷重復,任何制服的進步都沒能從中誕生。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更像是一個賭場,由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上台,底層人民一直是被割韭菜的羊群,古代任何一次的變革都不曾改變這個現實。
話雖殘忍,但屬事實,好不容易社會變革了,變的更加文明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警醒,千萬別再退回那個循環野蠻的人人稱奴的年代了。
『陸』 羅馬全面戰爭蠻族入侵
攻擊最高的步兵應該是阿勒曼尼、倫巴第、勃艮第和撒克遜的精選斧頭和狂戰士
攻擊最高的騎兵是法蘭克的將軍衛隊(不包括沖鋒加成)
這是某大哥的心得,忘了轉載自那個網站了。
BI中的蠻族游牧軍團著實令人頭疼。我用西羅馬歷經苦戰終於消滅了所有的蠻族。這里獻上平蠻四略供大家參考。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武
一曰以夷制夷。遷徙中的蠻族經常會彼此火拚。因此,挑起他們之間的爭斗,令其兩敗俱傷,自可收漁翁之利。游戲中,所有的草原蠻族都是向西遷徙的,而北歐蠻族法蘭克、倫巴第和勃艮第則是向東遷徙的。用西羅馬的話,只要適時的滅掉北歐蠻族,讓其東遷,就可以把西邊游牧或者定居的蠻族搞的雞犬不寧。「上兵伐謀」是也。
戰例:西羅馬帝國的統一進程完成一半時,倫巴第的實力也已經急劇膨脹。此時,滅掉法蘭克,讓其東遷到倫巴第領地內燒殺劫掠,倫巴第遂衰。在其兩敗俱傷之後,輕易的驅逐了倫巴第,占其故地,並滅亡了法蘭克。此時,帝國的北部是殘喘的勃艮第,東部是實力強大的定居後的匈奴。於是故計重施,滅掉勃艮第,讓其去騷擾匈奴,效果頗佳。
二曰借刀殺人。與游牧軍團中的一些締結盟約,當其大部隊與其他敵視西羅馬的游牧軍團臨近時,立即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樣就可以同時削弱兩方的力量,坐山觀虎鬥的感覺真好。當然,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你也可以通過修建要塞,改變敵人行軍路線來創造機會。此乃「伐交」。
戰例:我方與哥特締結了盟約,汪達爾派系領袖恰好率一隊滿員軍團靠近了哥特的大部隊。於是攻擊汪達爾,哥特援軍,進入戰場看二者打的兩敗俱傷後出擊,滅掉汪達爾派系領袖。
三曰請君入瓮。此法是將敵人誘入死地然後殲滅之。又分為誘敵入塞、守城和守橋三種。
1、 誘敵入塞。在敵人必經之路上修建要塞。裡面放一隊農民,引誘敵人來奪。在敵人攻佔要塞後,立刻帶領大量弓箭手(遠程最好,一般的也能用)和投石車(有的話)將其包圍,用火箭和火球將敵人化為齏粉。最爽的是在要塞的四個方向各擺2隊遠程弓,敵人躲無可躲,逃無可逃,唯有斃命一途。當然,這個方法適用范圍較窄,要求敵人各個軍團比較分散,且一次只能消滅一個軍團。
戰例:用東羅馬時,用此法將薩爾馬提亞的滿員軍團誘入要塞中,用遠程弓的火箭將其全滅,殺死了敵人四個將軍,包括派系領袖,薩爾馬提亞遂亡。
2、 誘敵入城。對於邊防重鎮,先修好城牆,然後裡面就放6-8隊將軍衛隊或者重騎兵。由於人少,敵人往往幾個軍團合圍此城。不要守城門,也不要守廣場,要在巷戰中利用騎兵的集團沖擊把敵人連環打白,可以一戰消滅敵人數個將軍和幾乎全部的部隊。敵人最令人頭疼的弓騎在攻城時毫無作用,可以輕松滅之,需要留心的是重步兵和重矛兵。當然,使用此法要懂得在城內選擇最好的狙擊點,對全騎操作要求也較高,用的不好的話也可能被敵人打白全滅。此法適用范圍很廣,只要城內人少,敵人必定圍城兵並攻城,百試百靈。
戰例:用西羅馬時,一個將軍帶6隊薩爾馬提亞僱傭騎兵守城,一戰消滅薩爾馬提亞攻城部隊3000餘人,殺死敵人包括領袖在內的4個將軍。
用東羅馬時,9隊將軍衛隊被羅克索拉尼7隊部隊合圍,敵人在三個回合內6支部隊先後發動了三次攻擊,全部被擊潰,最後剩一個派系領袖落荒而逃。
3、 橋頭防守。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細說了,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東西羅馬時的一個無敵守橋陣型。見下面的戰例。
戰例:西羅馬,一支沒有將軍的部隊在橋頭遭到斯拉夫的攻擊。我方有四隊車弩,兩隊野戰標槍軍團,四隊弓騎,四架投石車,五隊農民。陣線與橋頭保持一定距離,中間放四隊車弩,兩翼布置標槍軍團、弓騎和投石。這樣的陣型守橋頭根本就是無敵的,雖然沒有將軍,我還是輕松擊潰了敵人3個軍團一個回合內的三次連續攻擊。由於愚蠢的敵人每次都派有將軍的部隊來,結果一個回合下來,斯拉夫滅亡,亡的沒有一點水準。。。。。
四曰斬草除根。只要把敵人的將軍殺光,無論還剩多少部隊,該派系都會滅亡。此法又分為四種:鐵騎突擊、投石空襲、火箭勁射和刺客暗殺。
1、 鐵騎突擊。游戲中,北歐蠻族法蘭克。倫巴第和勃艮第的遷徙軍團全無水準,基本都是農民、輕弓騎、弓箭手和初級矛兵。我方只要組織6-8隊重騎兵,野戰中直撲敵人將軍,斬其首級後即撤退(全滅敵人也很容易,看心情)。敵人有多隊援軍最好,可以一次斬殺數個敵將。如果我方將領有夜戰技能,也可以阻止敵人援軍將敵人各個擊破,北歐的游牧部隊極其畏懼重騎兵,很好擊潰。
戰例:西羅馬。利用夜戰技能一個回合內發動了三次戰斗,將法蘭克將軍及其率領的三支部隊斬殺殆盡,法蘭克遂亡。
2、 投石空襲。草原游牧部落的大軍中弓騎很多,用騎兵突入其中斬殺將軍會被射的很慘。所以,可以使用騎兵掩護4-6台投石車發射大火球砸死敵人將軍,然後撤退。當然,一是投石不是每個派系都有,二是能夠砸死敵人還取決於地形和RP。
3、火箭勁射。帶8-10隊遠程弓,野戰中對准敵人將軍齊射火箭,基本上5輪之內敵人就掛了。這種方法穩定性比較好,不用靠運氣。但是敵人受到攻擊時有時候會發動全騎突擊,所以帶上3、4隊槍兵和幾隊騎兵防禦比較好。
4、 刺客暗殺。同原版中的刺客滅國一個道理,但是由於成功率的問題,需要反復的讀取進度,比較麻煩。
『柒』 『請教』羅馬全面戰爭 蠻族入侵 三國MOD 游戲中注意事項
鄙視復制 我建議你可以去迅雷搜一個三國集成的去下載 裡面有詳細安裝方法 也不會導致下錯版本 還有加錢的秘籍還可以用我建議盡量不要用這樣會失去游戲的娛樂性而且後期你的錢會多的畫不出去 如果想要修改你也可以去 黃龍騎士團 或網路羅馬全面戰爭吧 去裡面搜搜TXT修改的方法
『捌』 孟凡利:蠻族入侵是羅馬帝國衰落的直接原因嗎
一、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這類「野蠻人」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公元4世紀後期,羅馬人曾成功鎮壓了一場日耳曼人叛亂,但是在410年的時候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成功佔領了羅馬城。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帝國一直處於威脅之中,直到455年這座「不朽之城」遭到汪達爾人的襲擊。最後,在476年的時候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發動了起義,罷免了皇帝羅穆洛·奧古斯都。從那時起,再沒有哪個羅馬皇帝能夠僅僅憑著從義大利發出一封信件就維持其統治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將476年當成是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年份。
二、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即使羅馬帝國遭受了外部勢力的入侵,但同時由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也已經開始從內部開始崩壞了。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而更為嚴苛的重稅和通貨膨脹加劇了貧富差距。為了躲避收稅員,許多富裕階層的人逃到了農村,並建立了獨立的封地。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而以前都是軍隊為其征服新的民族,並將他們當成新的勞動力使用。但是在這個世紀之後當帝國擴張慢慢陷於停滯時,羅馬帝國所依賴的奴隸來源和其它戰爭財產也開始枯竭了。5世紀時汪達爾人佔領了北非地區成了海盜,並不斷侵擾著地中海地區,擾亂了帝國的貿易活動,這對帝國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創。帝國經濟分崩離析,商品和農產品產出不斷減少,它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歐洲的掌控。
三、東羅馬帝國的崛起
西羅馬帝國的命運在公元3世紀後期就已然註定了,當時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義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後來這里被稱作君士坦丁堡。從短期來看,分裂使得帝國更易於統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帝國之間越走越遠。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因為資源和軍事援助的問題而吵得不可開交。隨著隔閡不斷加深,以講希臘語為主的東羅馬帝國不斷積累財富,而以講拉丁語為主的西羅馬帝國卻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沼之中。更重要的是,東羅馬帝國的強大使得野蠻部落將侵略的目標轉向了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等東羅馬皇帝確保了增強君士坦丁堡的軍事防衛,但是對於許多東羅馬帝國的人來說只有象徵性意義的義大利和羅馬城卻處在一種危機四伏的狀態中。在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的政治體制終於瓦解,但是東羅馬帝國卻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了千年之久,直到15世紀時才被奧斯曼帝國推翻。
四、過度擴張和軍事支出過大
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跨越大西洋覆蓋了中東幼發拉底河周邊地區,但這一輝煌成就也可能是導致它衰落的原因。要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對帝國的行政管理和後勤供給來說都是一場噩夢。即使他們有良好的道路系統,羅馬人也無法對佔領地區的管理做出及時有效的溝通。羅馬帝國無法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隊和資源來鎮壓當地的叛亂和外部勢力的入侵,而且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連迫於無奈在不列顛建下了那座著名的城牆,試圖將敵人阻擋在海灣外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帝國的軍事開支中去,技術發展放緩,羅馬帝國的民生基礎建設陷入了僵局。
五、政府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如果說羅馬帝國龐大的疆域使其難以管理的話,那麼無效和反復無常的領導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一直都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在動盪不安的2、3世紀時幾乎等同於宣判死刑。內戰使得帝國陷入一片混亂,在短短的75年間有20多個人登上過皇帝的寶座,而他們的前任往往都是被謀殺的。羅馬禁衛軍本是皇帝的個人保鏢,但他們卻隨心所欲地暗殺和推舉新的國王,甚至曾有人將皇位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政治混亂也影響到了羅馬元老院,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
六、匈奴的到來和蠻族部落的遷移
蠻族部落襲擊羅馬的原因之一是公元4世紀後期匈奴人入侵歐洲導致其大規模遷移。這些歐亞的戰士們在歐洲北部胡作非為,導致許多日耳曼部落遷移到了羅馬帝國的邊境上。羅馬人心不甘情不願地允許了西哥特人部落穿越多瑙河南部來到羅馬帝國安全的國境內,但是他們卻遭受到了極為殘酷的對待。據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表示,羅馬官員甚至強迫忍飢挨餓的哥德人將孩子賣作奴隸,僅僅是為了交換狗肉而已。在殘酷奴役哥德人的同時,羅馬人也在他們的邊境上樹起了一個危險的敵人。當壓迫變得難以承受時,哥德人奮起反抗,他們最終擊潰了一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殺死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羅馬人與蠻族部落達成短暫和平的協議,但是這一停戰協議在410年被打破,那時哥德人皇帝阿拉列向西進發並佔領了羅馬。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汪達爾人和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得以在羅馬帝國的邊境大規模聚集,並佔領了不列顛、西班牙和非洲北部地區。
七、基督教的傳播和傳統價值觀的丟失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羅馬帝國走上了衰落之路,有些人主張說新信仰的崛起壯大加快了帝國衰落的速度。313年頒發的米蘭赦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後者在380年成為了國教。這些赦令終止了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迫害,但它們同時也侵蝕了傳統的羅馬價值觀體系。基督教取代了多神論的羅馬宗教,後者認為皇帝有著神聖的地位,並且基督教將關注點從國家的神聖轉向了唯一的神身上。同時,教皇和其他教會領袖在政治事務中的作用越發重要,使得統治更為復雜。18世紀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是這一理論最為知名的支持者,但他的這一想法也受到了廣泛的批評。盡管基督教的傳播可能在侵蝕羅馬公民道德感上發揮了極為微小的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影響與軍事、經濟和行政因素相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
八、羅馬軍團的衰落
從羅馬帝國的大部分歷史上來說,其軍事力量一直是古代世界的佼佼者。但是在衰落時期,曾經輝煌一時的羅馬軍團的人員構成開始發生了改變。無法從羅馬公民中招募足夠的士兵,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羅馬皇帝開始僱傭外籍傭兵以充實軍隊。越來越多的哥特人和其他野蠻人在軍隊中身居要職,多到羅馬人甚至開始用拉丁語「巴柏拉斯」(意為野蠻人)代替「士兵」一詞。雖然這些幸運的哥特士兵確實是勇敢的戰士,他們卻並不忠於帝國,或者說對帝國一點都不忠心。而且那些渴望權勢的哥特軍官們往往還會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皇帝。事實上,許多佔領羅馬城、推翻西羅馬帝國的野蠻人還曾在羅馬軍團中服役時獲得過軍事獎勵徽章。
內憂外患一起到來才是導致羅馬滅亡的原因。蠻族只是起到催化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