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軍隊頭銜和制服的區分

軍隊頭銜和制服的區分

發布時間:2022-04-12 17:56:53

Ⅰ 部隊有哪些頭銜

指導員是連一級的政治主官,營一級叫教導員,再往上就都叫政委了
參謀長是師以上部隊的軍事部門首長,協助軍事主官(師長等)工作
從事政治工作但不是領導的叫幹事
從事軍事工作但不是領導的叫參謀 指導員\參謀長\幹事,本身就是職位.要說軍銜,
解放軍團以上的政治主官都稱為政委,營一級叫教導員,連一級叫指導員,軍銜和軍事主官相同
像營教導員,就大概是少校軍銜,和營長平級,教導員負責思想政治工作.
連指導員,和連長平級,上尉軍銜.
營參謀長比營長級別稍低.大概上尉軍銜.
師長如果是大校軍銜,那師參謀長大都是上校軍銜.
幹事也是軍官,是軍隊機關里的普通辦事員(也是普通軍官),
比如在旅級別單位,幹事大都是中尉\上尉軍銜.
而」首長」,在部隊里,只要是這眼前一部分里,職位最大的軍官,都可以叫」首長」.比如團長到下級連隊視察工作,下級就可以叫這個團長」首長」.
軍區司令到下級部隊視察,這個司令也是首長.
」首」的意思就是現在在這個地方最大的,都叫首長.
如果一個上尉幹事來到一個班,對這個班的所有戰士來說,這個上尉幹事就是」首長」.
以軍隊頭銜劃分等級:入伍→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大元帥

Ⅱ 軍銜如何區分

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我軍新軍銜制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
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
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准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亞型"軍銜多大校一級。
應該說,比較而言,我國新軍銜制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至少軍銜等級一樣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軍銜有元帥和准將,我軍軍銜制在相應的位置上是一級上將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級上將,而西方國家的元帥平時基本不用)。我軍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一點和大多數國家一樣,我軍的大校和朝鮮一樣主要是為師職幹部設的。由於我軍師職幹部數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將,將官數量過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則顯得偏低;如設准將軍銜,將官數量更多,因此設置大校銜。這樣,我軍的編制軍銜就比較特殊,尉官對應連、排軍官,這一點與其他幾種類型軍銜制樣;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兩杠)

兩杠一星是:少校

兩杠二星是:中校

兩杠三星是:上校

兩杠四星是:大校

·將軍
沒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

一顆金星:少將

二顆金星:中將

三顆金星:上將

一、士兵軍銜肩章版面底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
士兵有兩級,列兵(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和上等兵(現役第二年的義務兵)。

二、士官分為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其中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士官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象徵符號和折杠。象徵符號、折杠的繁簡分別表示士官軍銜高、中、初三等和級別。三道粗折杠為六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五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為四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三級
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為二級士官軍銜;一道細折杠為一級士官軍銜。士官軍銜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軟肩章。

三、兵的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折杠,無象徵符號。兩道折杠為上等兵軍銜;一道折杠為列兵軍銜。兵的軍銜肩章為套式軟肩章。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日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日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日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日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日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Ⅲ 我軍七、八十年代軍裝制服只有紅肩章和帽徽,那怎麼區分職位及級別呀

66式服裝。戰士上衣2個兜,幹部4個兜(志願兵與幹部服裝相同);校級以上幹部的衣服為呢料。



和07式為後續品種。

Ⅳ 軍事頭銜有哪些大小順序怎樣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有的國家還設有元帥。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上尉一連長,上校一團長,准將一旅長,少將一師長,中將一軍長,上將一方面軍(或戰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業務素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Ⅳ 軍人頭銜的身份從低到高怎麼分

中國軍隊的軍銜等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銜分為3等10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根據軍官所屬軍種和技術特點,在海軍空軍和專業技術軍官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專業技術」名稱。

現行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1.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2.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委員為上將;

3.大軍區正職為上將、中將,大軍區副職為中將、少將;

4.正軍職為少將、中將,副軍職為少將、大校;

5.正師職為大校、少將,副師職為上校、大校;

6.正團職為上校、中校,副團職為中校、少校;

7.正營職為少校、中校,副營職為上尉、少校;

8.正連職為上尉、中尉,副連職為中尉、上尉;

9.排職為少尉、中尉。

專業技術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為中將至少校,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為大校至上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為中校至少尉。

志願兵役制士兵按軍銜等級分為:高級士官(六級土官、五級士官);中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初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義務兵役制士兵為最高軍銜。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文職制度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文職幹部是被任命為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辦事員級以上職務,不授予軍銜的現役軍人,是國家幹部隊伍的組成部分。

文職幹部按照工作性質分為專業技術文職幹部和非專業技術文職幹部。

文職幹部編制范圍:軍隊中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教學、新聞、出版、圖書、檔案、文化藝術、體育等單位的部分專業技術幹部職務,以及機關、院校、醫院等單位部分從事行政事務、服務保障的幹部職務。

文職幹部的職務等級:專業技術文職幹部的專業技術職務分為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等級分為1級至14級,1級為最高級;非專業技術文職幹部的職務分為正局級、副局級、正處級、副處級正科級、副科級、一級科員、二級科員、辦事員。文職幹部的級別設置為特級、1級至9級,特級為最高級。文職幹部的待遇基本與現役軍官的待遇相同。

文職幹部著制式服裝,佩帶帽徽、肩章、軍種符號、領花。根據工作需要,文職幹部可以改任軍官,並按照有關規定評定授予軍銜。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 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 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 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 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元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 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第二次南北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 元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 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帥,也是作為榮譽軍 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獲元帥軍銜,他是第三次 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 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 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元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 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 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 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 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 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 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 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 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 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 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海軍 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 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 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校、 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大校,但 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級軍官 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國的上校、中校、 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 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東 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級、大 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聯的大尉在西 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格。現在譯作上尉 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 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 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 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 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 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 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 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 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 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 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 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 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 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 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 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Ⅵ 軍隊的大概頭銜分別有哪些

現役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十級:
(一)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預備役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八級:
(一)預備役將官:預備役少將;
(二)預備役校官: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預備役尉官: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
第二條 為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利於軍隊的指揮和管理,增強軍官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實行軍官軍銜制度。
第三條 軍官軍銜是區分軍官等級、表明軍官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軍官的榮譽。
第四條 軍官軍銜按照軍官的服役性質分為現役軍官軍銜和預備役軍官軍銜。
第五條 軍銜高的軍官對軍銜低的軍官,軍銜高的為上級。當軍銜高的軍官在職務上隸屬於軍銜低的軍官時,職務高的為上級。
第六條 現役軍官轉入預備役的,在其軍銜前冠以「預備役」。現役軍官退役的,其軍銜予以保留,在其軍銜前冠以「退役」。

第二章 現役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
第七條 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十級:
(一)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第八條 軍官軍銜依照下列規定區分:
(一)軍事、政治、後勤軍官: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軍、空軍軍官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
(二)專業技術軍官: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在軍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第九條 人民解放軍實行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第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第十一條 軍事、政治、後勤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上將;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第十二條 專業技術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中將至少將;
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大校至上尉;
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中校至少尉。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
第二十條國家實行預備役軍官軍銜制度。
預備役軍官軍銜是區分預備役軍官等級、表明預備役軍官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預備役軍官的榮譽。
第二十一條預備役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八級:
(一)預備役將官:預備役少將;
(二)預備役校官: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預備役尉官: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二條預備役軍官軍銜分為:
(一)預備役軍事、政治、後勤、裝備軍官:預備役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預備役專業技術軍官:預備役專業技術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軍、空軍預備役軍官,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
第二十三條預備役軍官實行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預備役軍事、政治、後勤、裝備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正師職:預備役大校、少將;
副師職:預備役上校、大校;
正團職:預備役上校、中校;
副團職:預備役中校、少校;
正營職:預備役少校、中校;
副營職:預備役上尉、少校;
正連職:預備役上尉、中尉;
副連職:預備役中尉、上尉;
排職:預備役少尉、中尉。
預備役專業技術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預備役專業技術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預備役專業技術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級專業技術職務:預備役專業技術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六條授予預備役軍官軍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批准:
(一)預備役少將、大校,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批准授予;
(二)預備役上校,由軍區級單位正職首長批准授予;
(三)預備役中校、少校,由有軍官職務任免權的軍級單位正職首長批准授予;
(四)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軍官職務任免權的師級單位正職首長批准授予。
第二十七條轉服軍官預備役的軍官和文職幹部,其預備役軍官軍銜,按照其原現役軍官軍銜等級或者文職幹部級別確定。

Ⅶ 我想請教各位軍隊里的軍銜有幾級,怎麼劃分,星代表什麼意思謝謝!

談到軍銜制的起源,首先應搞清什麼是軍銜。在我國的漢代以前,"銜"字只有一個"馬嚼子"的意思。魏、晉以後,銜字才出現表示官吏階位的"頭銜"的含義。在中國古代漢語里沒有軍銜這個詞語。清朝末年從西方引進軍銜制度以後,也沒有譯作軍銜,而是稱之為"階級"、"軍官佐士兵等級"、"軍階"。在制度上稱其為軍銜,則是從我軍開始的。概括的說,軍銜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志。人們一提到軍銜,馬上就會聯想起軍隊,但軍銜的歷史要比軍隊的歷史短得多。世界上最早出現軍隊時,並沒有同時產生軍銜制。軍銜制是軍隊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由於軍隊是進行戰爭的武裝集團,由眾多使用武器的人員組成,必須按統一的意志去行動,"服從命令是軍隊的天職"。因此,在軍隊編制體制上必須形成若干層次,軍人依職權大小分為不同的等級,各級都有擔任統一指揮管理的官員,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從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職別等級。

歷史上一般都以"階位"來表示各級官員的身份地位,武職官員的階位稱"武階"。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等武職官名。三國時期已開始對武官實行秩品制度。外國最早在公元前7世紀時,已經有了軍隊官員銜級晉升制度。中世紀的西歐,所謂公、侯、伯、子、男和騎士這些爵號,既是一種封號,也是一種官銜。但是,古代的秩品、官銜同軍銜還是有區別的。官銜、秩品僅僅是指各級官吏的銜級、階位,官銜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級體系;而軍銜則是把士兵的級別也包括進去,軍銜制是上至最高統帥,下至士兵的完整的軍人等級體系。

軍銜制的產生,不是在古代軍制完備的中國,而是在十五六世紀的西歐,這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首先,軍銜制與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常備軍的產生密切相關。

14世紀以前,西歐各國沒有常備軍。國王把土地封給各級封建主,各級封建主擁有自己的武裝。國王打仗時,就徵集各封建主的私人武裝組成全國軍隊,打完仗仍各回領地,這是一種非職業軍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這種非職業的貴族私人軍隊,日益暴露出許多弊端。諸如這種軍隊是臨時拼湊的,幾乎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較差;國王只能召集直接封臣的軍隊,而無法調動封臣下級的軍隊,這樣難以統一指揮全國的軍隊;各級封臣大力豢養自己的軍隊,形成了封建割據,威脅王權。國王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建立由國王控制的常備軍。

14~15世紀,西歐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方面,新的工商階級為了保護和發展貿易,需建立常備軍以支持強有力的王權,來打破封建割據狀態;另一方面,工商階級為國王提供了稅收來源,也就為建立使用常備僱傭軍創造了物質條件。法王查理七世在1445年建立了一支由法國人組成的常備僱傭軍。到15世紀末,出現了軍士、中士軍銜,到了16世紀中葉,又出現了元帥、將軍、少校、大尉、少尉軍銜。西班牙在15世紀末出現了海軍上將、上校、少校軍銜。

其次,軍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等價交換"、"平等權利"等原則在軍事領域的反映。

1904年(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在歷代品級制的基礎上,吸收外軍軍銜制的有益內容,制定了北洋新軍軍銜等級,這是中國實行軍銜制的始原。辛亥革命後,經過南京臨時政府的改革,至1912年8月北洋政府頒布「官佐士兵等級表」,軍銜制基本定形,主要銜稱一直沿用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覆滅。

現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將舊中國軍銜制沿革的主要情況,簡述如下。

一、清末北洋新軍的軍銜制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編練新軍。1903年清政府設練兵處,為編練新軍的總機關。1904年練兵處、兵部會奏朝廷,「參仿八旗官員之秩序,旁采各國軍營之規則」,制定新軍等級。從此,中國軍隊便開始實行軍銜制。

北洋新軍的軍銜制,將軍隊官員分為兩類:一為軍官,即各級指揮官員;二為軍佐,即各專業勤務官員,並規定軍佐「不得管帶營隊」。軍官軍銜分三等九級:上等官第一級稱正都統(從一品),第二級稱副都統(正二品),第三級稱協都統(從二品);中等官第一級稱正參領(正三品),第二級稱副參領(從三品),第三級稱協參領(正四品);次等官第一級稱正軍校(正五品),第二級稱副軍校(正六品),第三級稱協軍校(正七品)。後在上等官第一級之上增設大將軍、將軍銜(正一品)。軍佐不設上等第一級,故最高軍銜為上等第二級。軍官自正參領以下,軍佐自副都統以下,在銜稱前冠以兵種或專業勤務宇樣,如警察、步、馬、炮、工程、輜重隊正參領,軍需、軍醫、制械副都統,余類推。在次等官第三級之下,設額外軍官和額外軍佐(正八品),職任司務長。以上軍官軍銜計十一級,軍佐軍銜計九級。新軍軍士分為上士(從八品)、中士(正九品)、下士(從九品)。兵因為不及品級,故未列入。

按照軍銜制的要求,新軍改革了服制。帽正以龍蟠珠(清以龍為國徽),珠色按文官頂色區分品級;帽牆綴金辮,肩章綴金條和金星,以金辨寬窄和金條、金星的多少來區分軍銜等級;領章以顏色和符號區分官佐、兵種和勤務。

二、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軍銜制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於1912年1月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前後僅有三個月。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臨時政府根據同盟會「革命方略」,對清末北洋新軍軍銜製作了許多改革。

從南京臨時政府頒布「陸軍部陸軍暫行給予令表」中看,他們廢除了北洋新軍軍銜稱號和與文官相對照的品級,保留了三等九級的區分。上等官第一級改稱大將軍,第二級改稱左將軍,第三級改稱右將軍;中等官第一級改稱大都尉,第二級改稱左都尉,第三級改稱右都尉;次等官改稱初等官,第一級改稱大軍校,第二級改稱左軍校,第三級改稱右軍校。在初等官第三級之下,仍設額外軍官一級。軍佐與軍官同。士兵軍銜分為六級,軍士仍分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此外,廢除了新軍上等官第一統之上的大將軍、將軍銜,改設大元帥、副元帥銜(後來,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時,又將副元帥銜改稱元帥),這是中國近代大元帥、元帥銜的始原。

三、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

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權達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間,軍閥割據,各自為政,但在軍銜制上,基本按北洋政府頒布的實行。

1912年8月和10月,北洋政府先後頒布「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和「海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全部採用國際通用的軍銜名稱。軍隊官員仍分為軍官、軍佐兩類。軍官軍銜仍分為三等九級。上等官改稱將官,第一級改稱上將,第二級改稱中將,第三級改稱少將;中等官改稱校官,第一級改稱上校,第二級改稱中校,第三級改稱少校;初等官改稱尉官,第一級改稱上尉,第二級改稱個尉,第三級改稱少尉。額外軍官改稱准尉官。軍佐仍不設上等第一級(上將),故與將官同等官只有二級,與校官、尉官同等官,仍各分為三級。士兵仍分為六級,沿用原來銜稱。在銜稱前仍冠以軍官軍佐、軍兵種和各專業勤務字樣,如陸軍中將、海軍中將,步兵上校、騎兵上校,一等軍需正、一等軍醫正等。後因測量、軍法人員補充困難,便在軍佐中增設測量、軍法兩銜,分為三等八級。隨著軍銜制的改革,軍官軍佐肩章符號和服制亦作了相應的改進。從此,中國軍銜等級基本定形,其主要銜稱一直沿用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覆滅。

1914年9月,北洋政府頒布「陸軍官佐補官令」及其「施行細則」,具體規定了陸軍官佐「除補」(指第一次授予尉官軍銜)、「敘補」(指依軍官現任職務授予相當軍銜)、「升補」(指軍官軍銜晉級)、「轉補」(指軍官在軍兵種間的職務調動,消除原有軍銜,授予新的軍兵種軍銜)的條件和程序。除補的條件是,必須經「陸軍軍官學校(留學外國士官學校)或他項同等之軍佐學校(留學外國軍佐學校)畢業」』「充學習官期滿」,經直接「長官出具考語,堪以授官者」,方可按照所學專業「補以本科少尉或少尉同等官」。升補的條件是:一要服滿規定「實任軍職」年限(少尉、中尉各二年,上尉、少校、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將以上「無定年」);二要在「實任軍職限內成績卓著,經該管長官詳報有案,陸軍部查核相符者」;三要「年限已滿,得有上一級軍職出缺」。這些規定,對提高軍官質量,保證軍官的編制員額,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

(一)軍隊官員分類和軍銜等級區分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空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軍隊官員仍分為軍官、軍佐兩類。軍官軍銜仍分為三等九級,並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銜稱。隨著空軍的發展,增設航空軍官,這是中國第一次設置空軍軍銜(實際佩帶是1933年2月)。軍佐仍不設上等第一級,故最高軍銜為中將,在軍佐銜稱上取消了原來合有職稱的內容,改為軍銜加專業勤務字樣。例如,軍需總監改稱軍需中將,一等軍醫正改稱軍醫上校,三等司葯正改稱司葯少校,一等獸醫改稱獸醫上尉,其餘類推。少尉軍官之下仍設准尉一級,與准尉同等官稱准佐,准尉和准佐均「不列入官等」。士兵亦仍分六級,除廢除掌工、鞍工、靴工等煩瑣的名稱外,基本沿用原銜稱。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黨政府先後重新頒布「陸海空軍官製表」和「陸海空軍士兵等級表」,陸軍增設通信兵銜,空軍增設機械、軍需、軍醫銜,海軍兵銜改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並在三等兵之下增設一等練兵、二等練兵。至此,陸海空三軍各自形成獨立的軍銜體系。另外,軍佐又恢復了北洋政府時期含有職稱內容的銜稱,一直沿用至1949年。

1935年3月,國民黨政府頒布「上將任官施行條例」和「特級上將授任條例」,把上將銜分為三級:一為二級上將,又稱三星上將,授予「建有殊勛」的陸海空軍中將;二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再建殊勛」的陸海空軍二級上將(相當於元帥銜);三為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大元帥銜)。經過以上充實、修訂,國民黨軍隊軍官軍銜計三等十一級,軍佐軍銜計三等八級。

1942年國民黨政府修正頒布「陸海空軍官製表」和「陸海空軍士兵等級表」,陸軍又增設戰車兵銜;空軍又增設電信、測候銜,並在軍士之上增設軍士長銜,分一、二、三等。海軍軍銜未作更動。這樣,陸海空三軍軍銜又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1945年2月,國民黨政府重新頒布「空軍官製表」和「空軍士兵等級表」,其軍銜等級仍同前。空軍軍銜薪金,從下士至中將各分為一、二、三級,二等兵至上等兵各分為兩級,放有一、二、三級將校尉等之稱。此後,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覆滅,未再見其軍銜有大的更動。

Ⅷ 文職軍銜和軍銜的區別

。文職幹部和軍官根據工作需要可以相互轉任,轉任軍官的文職幹部根據職務授予相應的軍銜。

在07式軍服規定出台時,文職人員服裝與軍官軍裝類似。最大的區別就是肩章、領花,資歷章都與軍官軍裝相同。

先說領花:

下圖為軍官、士兵、學員領花

上面的「橄欖枝加五星」用於夏常服,而下面的「松枝葉加五星」用於春、秋、冬常服及禮服。

下圖為文職人員領花

上面的「橄欖枝加原子」用於夏常服,而下面的「松枝葉加原子」用於春、秋、冬常服及禮服。

再說肩章

文職人員的肩章與軍隊軍官的最大區別就是綴的符號不同,如下圖

文職人員綴的是六邊形的寶相花,而軍官綴的是五星。

同時,文職人員肩章加了松葉枝和飄帶用以區分等級。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等級劃分只有四級以下和三級以上,我們怎麼准確判斷級別?

答案是除非佩戴有資歷章,否則判斷不了。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演藝工作者身著軍裝的照片,我們可以通過肩章、領花判斷其文職幹部的身份,及其大概專業技術等級,再通過資歷章判斷其軍齡及具體級別。但是沒有「文職將軍」這種說法,所有的文職幹部都沒有授予軍銜。

註:2001年出台的規定,文職特級、一級、二級均為正軍級待遇,對應中將、少將;文職三級、四級均為副軍級待遇,對應少將、大校。所謂的文職將軍也就這么來的,但實際上都是只有待遇而無相應的軍銜。

現行的文職幹部分兩類,一種是專業技術文職,還有一種是非技術文職(最新的叫法叫做管理崗位)。

前者一般主要從事科研、文藝、醫療、體育等工作,後者一般從事非戰斗部門的行政管理,例如干休所、軍隊報刊編輯部等。

從2018年起,所有的文職人員又開始進行換裝,配發新式的制式服裝。

新的制式服裝與軍裝有明顯區別,取消了肩章、臂章、資歷章等,而且帽徽採用了仿五角星的「文」字標識。

文職人員帽徽

制服上新增了的崗位等級標志,如下圖

管理崗位設了9個等級,從高到低是:部級副職、局級正職、局級副職、處級正職、處級副職、科級正職、科級副職、科員、辦事員。專業技術崗位設了從一到十三,從高到低共13個等級。

崗位等級標志佩戴在制服的左胸位置。

技術崗,十三級

文職人員崗位類別標志

這個很好區分,專業崗是原子符號,管理崗是「文」符號。

文職人員的制服標志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講,例如採用了新胸標、新的姓名牌等

Ⅸ 部隊的肩章是怎樣區分

義務兵:現今兵役制為兩年制,通過新兵訓練期後授予列兵軍銜,也就是說,第一年兵為列兵,軍銜為一個拐。第二年自動晉升為上等兵,為兩個拐。

軍士長:服役完兩年後經申請,可套轉為軍士,也就是職業軍人。實際上在部隊還是俗稱士官。下士也就是一期士官為兩把槍加一個細拐,中士即二期士官為一個粗拐。可以這么講粗拐代表2,細拐代表1,上士(三期士官)就是為一個粗拐一個細拐。

要注意下,在往上推,稱呼要變了,四期士官為四級軍事長,軍銜為兩個粗拐。五期士官為三級軍事長,軍銜為兩粗一細,六期士官為二級軍士長,軍銜為三粗拐,七期士官也就是一級軍士長,是三粗一細,這也是最高級別的軍士長了。

尉官:士官不是官,帶星的才算是軍官。一杠一星為少尉,是最初級的軍官,一杠兩星為中尉,一杠三星為上尉。這些在部隊有個戲謔的稱呼,簡稱一毛一、一毛二、一毛三,。

校官:是中層軍官,和尉官可以類比區別,兩杠一星為少校,兩杠兩星為中校,兩杠三星為上校,兩杠四星為大校,注意,校官才有大校,尉官現在可沒有大尉。這些當然也可稱之為兩毛一、兩毛二等等。

將官:這一級別的都是首長們,軍銜由麥穗和五星組成。由下到上為少將、中獎、上將,也簡稱一麥一、一麥二、一麥三。

(9)軍隊頭銜和制服的區分擴展閱讀:

軍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軍人的職務、軍事素養和業務素養、資歷貢獻以及軍兵種或勤務區分,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軍銜在15世紀一16世紀產生於西歐一些國家,所以習慣上稱為西歐式軍銜。

它是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制的過程中,隨常備軍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軍事制度。到了17-18世紀,軍銜制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軍隊所採用。 用綴在肩章或領章等處的等級符號,標明軍人社會地位和軍事級別的稱號,叫做軍銜。

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不犯錯誤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條件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合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

參考資料:
軍銜-網路

Ⅹ 軍隊里的頭銜是怎麼識別

軍官來說 一杠一星是少尉 兩星是中尉 三星是上尉
兩杠一星是少校 兩星是中校 三星是上校 四星是大校
金色的橄欖枝加一星是少將
金色的橄欖枝加兩星是中將
金色的橄欖枝加三星是上將

與軍隊頭銜和制服的區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足球服上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293
風衣紅色連衣裙會好看嗎 瀏覽:825
中老年男短風衣圖片 瀏覽:955
褲子塗層是什麼面料 瀏覽:743
旗袍殺什麼意思 瀏覽:50
他為爸爸買了一件襯衫英文翻譯 瀏覽:991
黑色裙配外套好看嗎 瀏覽:447
英國校服和日本校服 瀏覽:735
男生在褲子里穿褲襪 瀏覽:582
皮衣剛買回來顏色不均 瀏覽:952
女人的褲子為什麼要前面開口 瀏覽:190
短貂衣的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26
淺口帆布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287
紅色短款針織衫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87
女士透明性感外套 瀏覽:759
姐妹海邊旗袍秀配詞 瀏覽:49
褲子後浪怎麼翻譯 瀏覽:289
夢特嬌羽絨服中年男裝 瀏覽:890
旗袍用的摺扇 瀏覽:510
制服褲子改松緊帶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