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這個問題想來應去張衡高中就讀,去了不就知道了嗎,實在急找你身邊在張衡高中讀過書的人不就明白了嗎?
❷ 為什麼說張衡的《歸田賦》是漢代散體大賦向抒情小賦轉變的標志性作品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采擒丈」;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採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漢賦形成於漢初。賈誼首開漢賦先風,其代表作為《吊屈原賦》和《鵩鳥賦》。真正創立漢賦體制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枚乘。《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漢武、宣、元、成帝時代,漢賦達到全盛期。這一時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漢賦史上佔有「賦聖」地位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作賦29篇,現僅存《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哀二世》6賦。其中,他的《天子游獵賦》包括《子虛賦》和《上林賦》兩篇,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司馬相如在兩賦中基本規定了漢大賦的模式:先是連篇累牘地堆砌辭藻,極盡誇張美飾之能事,最後以淫樂足以亡國,仁義必然興邦的諷諫作為結尾,鑄成「勸百諷一」的體制。
自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漢賦基本定型,後輩漢賦作者無法超越前人,故模擬之風大盛,漢賦進入模擬期。這時的漢賦作者以揚雄、班固為最著名。
從東漢中期至末年,漢賦進入轉變期,即朝著接近現實的方向轉化。張衡的《歸田賦》,抨擊社會政治,表現不滿傾向,初步奠定小賦基礎。蔡邕的《述行賦》使之成為漢賦第二大家。他的賦作內容深刻,用詞得當,鞭笞了社會的丑惡,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關懷。
漢賦至魏晉定型於小賦,至南北朝演化成駢賦,至唐宋轉變為律賦與文賦。
漢代的賦。賦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講究文采、韻節,通過「鋪采■文」以「體物寫志」。最早以賦名篇的是戰國時趙人荀況,但漢人常把賦和辭連用,稱為辭賦。這是由於漢賦多模仿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漢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為一集,名曰《楚辭》。辭賦連用,表示漢賦和《楚辭》之間的繼承關系。由於漢代上層統治集團的提倡,賦的創作盛極一時。據班固《兩都賦序》記載,在成帝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加上西漢末和東漢的作品,數量當更為可觀。
初期的漢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其形式同《楚辭》沒有什麼區別。景帝時枚乘作《七發》,開創了一種進一步散體化、以鋪張為能事的新賦體。經過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家的發揚光大,新體賦在武帝以後繁榮起來,成為漢賦的主流。新體的漢賦一般又可分為大賦和小賦兩類。從內容上看,大賦多是鋪敘誇耀都城、宮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規模行獵的場景,旨在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迎合統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樂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諷諫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等。這些大賦寫得富麗堂皇,很有氣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統一的漢帝國的聲威和上升時期封建統治階級既窮奢極欲又發揚蹈厲的風貌。但大賦為達到形式上的華美恢宏,往往誇張浮飾又大量堆砌詞藻,喜用冷字僻詞以炫博爭奇,兼之後期的大賦多摹擬而少創新,行文板滯,這些都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小賦篇幅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內容比較廣泛,風格比較清新,主要流行於東漢。著名作品有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等。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現存作品包括某些殘篇在內,共約二百多篇,分別收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書中。
❸ 簡述張衡《歸田賦》的創作特色及其貢獻
《歸田賦》是東漢辭賦家張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暢游山林,悠閑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表達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脫精神。《歸田賦》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開了駢賦的先河,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篇章。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語言自然清新,洗練優美,感情真摯,情景交融,是難得的賦作佳篇
❹ 張衡創作的抒情小賦是
歸田賦
❺ 張衡創作的抒情小賦是什麼 歸田賦
《歸田賦》
《歸田賦》是漢代辭賦家張衡從仕途轉向退隱時所作的一篇小賦.這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
❻ 求張衡的文學作品
《東京賦》、《西京賦》、《歸田賦》、《二京賦》、《四愁詩》、《同聲歌》等
《東京賦》、《西京賦》兩篇文學成就很高。
❼ 歸田賦是誰創作的有哪些表達情感
《歸田賦》是漢代辭賦家 張衡 從仕途轉向退隱時所作的一篇小賦。
總觀全篇,可以看出這確實是一篇言「志」之賦。其「志」就是對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對人生怎樣擺脫這種悲哀的深刻反省。而這種「志」又是他一生的總結,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當深厚和真實。話雖不多,但句句發自內心,且句句閃現著他生活遭遇的折光。而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不斷跳躍變化的感情曲線,更增加了表情的生動性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性。這一切都使這篇小品化的抒情小賦在言志抒情時獲得了真實性和個性化的永恆價值,讀起它不知要比讀他所寫的意在和班固爭奇斗勝的笨拙滯重的《二京賦》要被感動得多多少!
這是我在網路找到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你還不明白直接在網路上找歸田賦就能找到了
希望你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宇
❽ 張衡創作的抒情小賦是什麼
《歸田賦》
《歸田賦》是漢代辭賦家張衡從仕途轉向退隱時所作的一篇小賦。這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
❾ 張衡《東京賦》的譯文
白話釋義:
安居先生在這似乎不能說,失望有機會,於是微笑著說:「如果客人所說,晚近皮膚接受,高貴的耳朵而鄙視的眼睛呢!如果有胸而沒有心,不能節儉,以禮,他們應該落後現在而榮古了!由於我把西戎我,而劉悝秦穆公在宮殿,怎麼能把溫故而知新,研究核是不是,最近在這種困惑?」
「周朝的末,不能其政,政事多偏僻。開始在宮鄰,死在金虎。嬴氏拍打翅膀,選擇肉西邑。這個時候,七雄爭霸,競相高以奢華。楚軍修築章華台在前,趙建立叢台在後。秦政利觜長距離,最終得到獨占鰲頭,考慮專門的奢侈,因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
於是建造阿房宮,從甘泉,結雲閣,冠南山。征稅全部,人力耗盡。然後收集因為大部分的稅收,杜威以參夷的刑罰。
他對人民的,如果剃氏的割草,既然蘊崇的,又行火了!恐懼百姓,難道只是呼高天,彎腰大地而已啊?就去死在他的脖子!至以服役,只有全力以赴,百姓不能忍受,因此休息對漢高祖而歡欣。」
「高祖承受籙接受圖,順天處罰,手持紅旗而建大號。所推必然滅亡,所存一定要堅持。掃項軍隊在垓下,於嬰在軟塗。於是秦宮室,據其倉庫。
作洛的制度,我就沒有時間。因此西方工匠營宮,阿房宮看賞玩。規劃更加泛濫,不度不減。損之又損的,但還有比周堂。觀察的狹窄而說的缺陷,皇帝已經指責他泰而不健康。」
「而且高既受天命建立家庭,造我華夏了。文章又親自淺薄,治理太平盛世的德。武有大力開拓疆土,紀禪肅然之功。宣杜重威來安撫和,戎狄呼韓邪來享用。都用紀宗存主,祭祀不停,青銅器銘文勛,歷代更加光。
現在除了純懿而論爽德,因為《春秋》所避諱而為美談,應該沒有嫌疑在以往,所以隱善揚惡而,只你的不知道說了。一定要把店鋪奢為賢,這就是黃帝合宮,有虞總期,當然不如夏癸的瑤台,殷紂王的瓊室啊。商湯、周武王誰改變而用兵呢?我們也看到東京的事情把自己醒來嗎?」
「況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依靠狹窄損害。如果人民意志的不原諒,為什麼說險要與連接?秦國負阻於二關,最後打開項而接受沛。他偏據而規模小,難道像房子中而圖大。
東漢·張衡《東京賦》原文:
安處先生於是似不能言,憮然有間,乃莞爾而笑曰:「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苟有胸而無心,不能節之以禮,宜其陋今而榮古矣!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繆公於宮室,如之何其以溫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
「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始於宮鄰,卒於金虎。嬴氏搏翼,擇肉西邑。是時也,七雄並爭,競相高以奢麗。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台於後。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乃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冠南山。征稅盡,人力殫。
然後收以太半之賦,威以參夷之刑。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蘊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豈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於其頸!敺以就役,唯力是視,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杖朱旗而建大號。所推必亡,所存必固。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塗。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是以西匠營宮,目翫阿房。規摹逾溢,不度不臧。損之又損之,然尚過於周堂。觀者狹而謂之陋,帝已譏其泰而弗康。」
「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區夏矣。文又躬自菲薄,治致昇平之德。武有大啟土宇,紀禪肅然之功。宣重威以撫和,戎狄呼韓來享。咸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銘勛彝器,歷世彌光。
今舍純懿而論爽德,以春秋所諱而為美談,宜無嫌於往初,故蔽善而揚惡,祗吾子之不知言也。必以肆奢為賢,則是黃帝合宮,有虞總期,固不如夏癸之瑤台,殷辛之瓊室也。湯武誰革而用師哉?盍亦覽東京之事以自寤乎?」
「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岩險與襟帶?秦負阻於二關,卒開項而受沛。彼偏據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
寫作背景:
東漢文壇同西漢相比,變化很大。東漢士人失去了作為文學侍從參與上層統治集團重大活動的條件,環境和地位的變化給予他們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現實生活的動盪不定也給他們以極大的震撼。
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已經跨出宮廷苑囿,從更廣闊的范圍尋找有價值的題材。於是,各個時期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往往成為他們創作的直接、間接誘因。
東都洛陽與題材方面的變化相適應的,還有創作宗旨的變化。在司馬相如時代,賦的諷喻效果同賦家的主觀願望之間就存在著差距,以至於後來引起揚雄的批評。到了東漢,諷喻不僅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招來災難,這就迫使辭賦家們考慮如何看待和處理賦的社會作用問題。
另一方面,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統治集團所採取的「黨錮」等高壓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壓抑。物不得其平則鳴,他們越來越多地運用賦這種文學樣式抒發自己的不平。於是,東漢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賦。
世風的變化不僅導致賦的創作在題材選擇和宗旨的設定方面出現新的取向,在賦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方面也與以前有了較大的差異。昔日以鋪張揚厲、汪洋恣肆為主調的風格和豪放昂揚的氣勢,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風格所揚棄;散句單行的語言,演變為駢儷對偶的句式。賦的風貌經歷了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