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平附小四年級語文、數學期中考試成績
各位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三年級八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我們已經相識三年了。在這三年裡,我們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了好朋友。很長時間沒開家長會了。真的是有很多心裡話想和你們聊一聊。但由於平時我們的工作都特別忙,沒有時間坐在一起好好交流感受,在這里,我首先表示歉意。 從孩子入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共同目睹了孩子的一段成長歷程,期間有不少喜悅,也有不少酸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和你們是一樣的。我發現學生的基本素質的差別是不大的,但表現在學習方面仍存在一些差異。我們要研究和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和因素。鄙人有一點淺見,不敢和大家苟同。我認為,孩子的學習上差異關鍵與孩子的學習習慣有關。有的孩子的學習習慣非常好,所以在學習上表現出自覺主動、積極性高,學習成績突出。有的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表現在學習上,學習的目的性不強,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更不用提了。學習成績當然不會太好。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孩子。我想家長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有的家長由於平時工作太忙,無暇和孩子在一起,缺少親子活動,很少能對孩子進行一些習慣或智力方面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是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忙自己的去了。孩子在老人面前是很放縱的,老人們又不忍心孩子哭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因為學習和玩相比,那是枯燥和無聊多了。現在讓他剋制自己,專心地聽課、認認真真地寫作業,是很難做到的。再者,孩子上學了,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習慣不注意觀察,不去研究造成學習吃力的原因,不能及時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到現在表現出的差異就更大了。我們都知道,三年級是爬坡階段,從這一年學生的發展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現象。有不少學生在一、二年級成績還可以,可到了三年級就根本跟不上了。盡管老師盡了最大努力,但也收效甚微。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不當之處,請各位原諒。下面,我將談談我的一些班級管理思想、基本理念和學生在校情況。 我教學十六年來,代過初中、小學;教過英語、數學、語文等課程,我最喜歡語文和英語,因為這兩門科在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我本人喜歡靜,喜歡思考和感悟,所以從小我就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多積累和總結,多思考和請教,不放過一個問題。我深知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所以我在教育我的學生的時候,有很多時候我都把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告訴學生,更把我的好的經驗傳授給他們,我希冀對他們能有一點點幫助。我一貫的教育理念是學習要扎實,深入;不要浮在表面,滿足於一點點的收獲。不要愛慕虛榮,因為學習來不得半點虛假。我時刻注意從人品、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習慣等各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目的只有一個: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我覺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關鍵的,我努力用我的知識和人格感染著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嘛。不知學生的感覺怎樣,我是努力這樣做的。
② 戶口不在武平,想讓小孩到武平讀書要什麼條件
辦法很多: 1、掛靠戶口; 2、武平買房; 3、女方改嫁(孩子歸女方); 4、男方有錢(權); 5、關系特殊。
③ 尋找李氏木德第十七世元柏公裔孫 我是福建省武平縣桃溪鎮新華村林祖塘十五始祖載思公後代。
呵呵 我是火德公的 不過好象在紅東有 你去落實一下
④ 三國演義第56章中曹操說: 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眾,歸就所封武平侯之
我經常感念孔子稱贊周文王的『至』德,這些話耿耿於心。但是要是讓我交出兵權,回到我的封國「武平國」(武平縣),實在是不可以的;真的是怕一解除兵權自己就被別人加害;如果我死了,那麼國家就有滅亡的危險;我這是不『圖慕虛名而召至實禍。』你們沒有真正了解我的人。
純手打,只翻譯了意思,沒什麼文采。
⑤ 武平縣第二附小三班劉雯穎習信賬號和密碼是什麼,她爸爸媽媽的賬號和密碼
你好
這個的話本人才知道的
這屬於個人隱私
你若是有事找他們,可以直說
⑥ 粟裕大將是黃埔軍校第幾期的
粟裕大將沒有上過黃埔軍校,粟裕大將的求學經歷是:
粟裕1907年8月10日,出生於湖南懷化市會同縣伏龍鄉楓木樹腳村,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1916年轉入其叔父創辦的第八國民學校讀書。1918年,遷居會同縣城,先後入粟氏私立初級國民學校和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1923年報考湖南省立第二師范,被錄取為選送生。1924年3月,因錯過考期,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附小和平民中學學習。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師,後因省立二師進步校長被害,粟裕等進步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安排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任學員班長。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粟裕轉入中國共產黨。
(6)武平第二附小校服擴展閱讀:
粟裕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斗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
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出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寧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游擊戰中,他腳踝負傷。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發現了三塊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