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古代監察制服

古代監察制服

發布時間:2022-02-27 17:28:20

Ⅰ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體名稱表

1、春秋戰國:御史兼有監察的使命,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創建御史大夫府為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

3、漢:在中央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中央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二千石長吏,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給事中與諫議大夫等言官也已問世。

4、魏晉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廢司隸校尉,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自王太子以下無所不糾。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

5、隋:設御史台、司隸台、竭者台,分別負責內外監察。

6、唐:在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地方則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形成比較嚴密的監察網。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台諫並立局面。

7、宋:設立諫院,台諫職權開始混雜,趨向合一,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取消諫院,台諫合一。地方設行御史台,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從而使中央與地方在監察機構上渾然一體。元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監察法規。

9、明:改御史台為都察院,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並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

10、清: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Ⅱ 中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監察機構和監察制度

1、春秋戰國:設御史一職,兼著糾察功用,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中央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其下設御史中丞,輔助皇帝執行彈劾之權;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監察郡內。(正式出現完善的監察制度)
3、漢:中央設御史府,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長吏。(古代監察制度系統建立)
4、魏晉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
5、隋:中央設御史台;地方設司隸台,專掌州縣監察,並建謁者台,持節察授。
6、唐:中央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台諫並立局面。
7、宋: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中央設御史台;地方設行御史台,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
9、明:中央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
10、清:中央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Ⅲ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戰國時期 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 秦 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創建了監察制度。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漢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分裂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台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南梁、後魏、北齊的御史台(亦稱南台)和後周的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於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範監察官員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魏晉以後,為防止監察機構徇私舞弊,以發揮其監察效能,明確規定大士族不得為御史中丞。晉以後,御史中丞下設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督運御史等,分掌內外監察之權。此時,地方上不再設置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編輯本段隋唐時期 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設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復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宋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台錢」。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彈劾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台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元 元代中央設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台,其組織與中央御史台相同,作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中央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彈劾之權。明代還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務。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官員,其權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從事」之權。都察院除執行監察權外,還握有對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戰時,御史監軍,隨同出征。 明代還將地方分區監察和中央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禮、戶、吏、兵、刑、工六科,各設都給事中1人,左右都給事中各1人,給事中若幹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須交給事中審查,若有不妥,即行駁回;皇帝交給六部的任務也由給事中監督按期完成。六科給事中與各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科道官雖然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活動范圍極廣。因此,對科道官的選用十分嚴格。同時還規定,對監官犯罪的處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明史·職官志》)。 編輯本段清代 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中央,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並入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彈劾。唐代的台、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清代,一方面允許監察官風聞言事,直言不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察官權力過大,規定御史對百官彈劾要經皇帝裁決。到宣統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作用與特點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清□除害,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它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密切關系。同時,由於封建政權和封建官吏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監官本身因貪贓枉法而獲罪者也不乏其人。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主要特點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自兩漢後,監察機構基本上從行政系統中獨立出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專門機構和職官,自成體系。地方監察官直接由中央監察機構統領,由中央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官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而為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監察效能的發揮提供了組織保證。②歷代對官吏的監察滲透於考核、獎懲制度之中,並實行重獎重罰。③以輕制重,對監官採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如元代的監察制度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元世祖時明確規定:「凡有官守不勤於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以論誅之,且沒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紀》),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開的監察機構六科和都察院外,廠衛等秘密的特務機構也成為監察網的組成部分。

Ⅳ 古代的監察制度是做什麼

古代監察制度從秦代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六國,首創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毛澤東同志說:「如果說,秦以前的一個時代是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那末,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是推崇法家的,他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而所有舉措都體現了韓非的思想,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按照這個治國理念,他創建了一整套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體,並在長達數千年的古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具體到監察領域,也是如此。秦代開始形成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監郡御史等組成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監察機構,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規范的意義上說,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從秦代起步的。

秦代監察制度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監察官兼做行政等工作,另一個是皇帝親自巡視,督察地方。還是從具體的事情說起吧。

御史就是古代監察官

公元前212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坑儒是由方士求神仙不得引起的。俗話說得好,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了皇帝就想長生不死,秦始皇就是這樣。當時有兩個方術之士侯生和盧生,投其所好,答應給秦始皇找長生不死葯,但他們到哪裡去弄呢?很快就到了交差的時間。沒辦法,他們只好散布說秦始皇剛愎自用,貪於權勢,所以求不到仙葯,並且逃走了。秦始皇知道後非常惱火,下令御史追查此事。在追捕中牽涉了460多人,除方士之外還有一批對秦始皇心懷不滿的儒生。秦始皇盛怒之下,將這些人全部坑殺。第二年,東郡(今河南濮陽)落下一塊大隕石,有人偷偷在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字。秦始皇還是派御史去調查,因找不到刻字的人,結果將居住在隕石周圍的百姓全部殺光。

御史是古代的監察官。在上面兩起事件中,御史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說明御史還兼有行政官的職能。

御史大夫是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秦代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在秦統一六國以前,沒有御史大夫這么個官名,這個官職是在秦代出現的。史書上說:「御史大夫,秦官,銀印青綬,掌副丞相。」秦代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御史大夫是輔佐丞相的,可以代皇帝起草詔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處置一些軍國大事,當然也負責對百官進行監察和糾劾。秦時做大官的人都佩帶官印,把官印裝在腰帶里,將綬帶垂在腰旁。印的質料有金、銀、銅、玉等。綬是一條較寬並織有花紋的絲帶,官位不同,所佩綬的顏色和織法也明顯不同,使人一望便可知佩綬人的身份。在當時,最尊貴的是金印紫綬,接下來就是御史大夫佩飾的銀印青綬,表明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很高的。

御史大夫可遞補相位之缺

秦代規定丞相的位子出現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遞補。這是一個重要的機制。古代宮廷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皇權和相權之間。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去統領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權重,架空君主。秦始皇當年即秦王位時(當時叫秦王政),只有13歲,大權操縱在相國呂不韋手裡,只是在他22歲那年除掉呂不韋後,才真正掌握了秦國的政權。這段痛苦的經歷在秦始皇心中是難以抹去的,所以設立御史大夫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制約相權,而制約的機制就是明確御史大夫為「候補」丞相。這樣一來丞相就要小心謹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彈劾。而御史大夫則會努力工作,盡量去挑丞相的毛病,結果就達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由於御史大夫要協助丞相處理朝政,所以監察的職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體執行監察大權。御史中丞經常跟隨在皇帝身邊,負責監察朝中文武官員。除本職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務,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圖籍秘書等。秦代中央監察官中還有侍御史,因其在朝會時站立在殿柱下,也稱柱下史。當時有一個叫張蒼的,做過秦的侍御史,史書說他「主柱下方書」。方書,有人釋作四方文書,即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等。後來他跟隨劉邦造反,由於他有「主柱下方書」的經歷,很受蕭何的器重。西漢建立後,他因擁立文帝有功,官至丞相。

監郡御史成了水利專家

在地方,秦始皇把全國分成36個郡,每個郡的主要官吏是守、尉和監。郡守為一郡之長,是「一把手」,郡尉管軍務,監即監郡御史,負責監察。但實際上,監郡御史既可以帶兵打仗,也能向朝廷推薦人才,甚至還負責開鑿水渠。當年秦始皇發大軍50萬經略嶺南,奉命修建靈渠運送軍糧的,就是一名叫祿的監郡御史,人們也叫他史祿。史祿很有創造力,他在今天廣西興安縣內的湘江上游築起石堤。大堤像一把犁頭,將湘江分為南北兩渠,北渠向北流通湘江,南渠溝通灕江。但南渠流經的都是高處,與北渠水差較大。史祿就在渠中修建了若干個斗門,這是一種集中提高或下降水位的設施,可以使南北往來的船隻逐鬥上升或下降,安然航行於湘江和灕江之間,使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靈渠修成後,成為開發嶺南的重要航道,源源不斷的糧草保障了秦軍的勝利。史祿還在渠道里修建堰壩,灌溉農田,恩澤百姓。今天靈渠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當地百姓修建了祠堂,裡面供奉著史祿的塑像,供人瞻仰。

史祿在監察方面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卻在水利工程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說明古代御史除了本職工作外,也可以在其他領域作出一番成就。

皇帝出巡監察地方官

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的大道上塵土飛揚,秦始皇的車隊正在浩浩盪盪地行進。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描寫的雖是唐代的情景,但移植到秦代也是很適合的。據記載秦始皇御用的車輛以貴重的金屬為車軸,富麗堂皇。出巡時,前有震懾開路的導從車,後有百官乘坐的81輛屬車。其中79輛屬車披著虎皮,最後兩輛則懸之以豹尾,車聲隆隆,場面極為壯觀,端坐在車中的秦始皇得意洋洋,好不威風。這時,突然從道旁飛來一個大鐵椎,重重地砸在了秦始皇身邊的屬車上。鐵椎足有60公斤重,把屬車砸了個稀巴爛。秦始皇被嚇出一身冷汗,龐大的車隊立即停了下來,進行大搜捕。這次行刺的主謀是一位韓國的公子叫張良,他躲過了秦軍的搜索,後來成為輔佐劉邦打天下的重要謀士。

話說回來,秦始皇此行是干什麼呢?他是在出巡,也是一種監督地方官的監察活動。天子出巡始於周代,叫天子巡狩諸侯,與監察活動不相關,後來逐步演變為戰國時代的國君行政視察,到秦代才凸顯出監督地方官的性質,成為當時監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滅六國後在帝位12年,先後5次出巡。博浪沙遇刺是他第二次出巡途中的事。他5次出巡足跡所及,到過今天的陝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和湖南等地。他最後一次出巡曾登上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境內),刻石紀念,文字由丞相李斯代筆,用當時通行的小篆寫成,其中說到要全面了解地方官的活動,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凡地方官貪污、製造冤屈等情況都不能向上隱瞞。

秦代的懲貪措施非常嚴厲。1976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了1000餘支秦代竹簡,為研究秦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其中有大量監察法的內容,如規定不準私自挪用官府資金,嚴禁侵吞官府財產。對違反規定的處罰極為嚴格。如官員利用官府車馬與人員進行私人貿易,要被處以流放和刑罰。行賄一錢,違者要被判築城4年的勞役。在這里,行賄數量的多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行賄的性質。

秦代的監察制度帶有秦始皇個人意志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都是圍繞服務於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設計的。在這種制度下,監察機制能否正常運行,又與封建君主的治國方略與個人素質密切相關。因此,古代監察制度及其監察官的作用,具體到某一朝代某一時期甚至某一具體事件上,都是不盡相同的。秦代監察官在坑儒與處理隕石石刻的問題上,充當了秦暴政的御用工具。秦始皇本人崇尚武力,他把法家思想中主張嚴刑酷法的一面推向了極端,上面所說對行賄一錢的嚴厲處罰,就是這種主張在監察法中的體現。西漢的賈誼在著名的《過秦論》中,分析秦敗亡的原因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代的大政方針是秦始皇個人意志的體現,而秦代的監察制度也帶有那個時代的濃重色彩。不過,秦代在中國監察制度史上仍佔有重要地位。秦代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草創時期,後世尤其是漢代監察制度是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和發展的。

(由於字數限制,無法全部回答,詳情請見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53608/ )

Ⅳ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1、春秋戰國: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魏國的李悝編著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法經》。

2、秦朝: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御史府為其官署;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

3、漢朝:設御史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專門的監察機構。漢武帝時期將天下分為十三部監察區,由刺史代表皇帝對地方實行監察。

4、魏晉南北朝時期:御史台成為由皇帝領導的獨立的監察機構,言諫監督得到發展。

5、隋朝: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監察御史專執掌外出巡察。

6、唐朝:將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形成了監察機構和諫議組織兩個系統。

7、宋朝:把監察官和言諫官合二為一,廣泛推行彈劾制度,允許台諫官「風聞奏事」。

8、元朝: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9、明朝: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對六部官員督察,向皇帝進行規諫。

10、清:沿襲明代,仍設督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雍正年間,將六科給事中並入督察院,實現監察權的統一。

(5)古代監察制服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國古代的封建國家為監督政府官員,為國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務,維護既有的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的國家監督制度。

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統一,參與並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察官員的主要職責。

監察制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於維持國家綱紀,協調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力平衡,糾彈官邪,申訴百姓冤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代的有些監察官不畏強暴,一身正氣也受到百姓稱頌。例如唐代顏真卿為監察御史時,「五原有冤獄,久不決,真卿至,立辨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之為"御史雨"。

監察御史的官品並不高,最高的監察官也就從一品,而且僅見於元朝,因監察官是皇帝的耳目之司,因此位卑而權重,權力很大。

Ⅵ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特徵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主要有四個特徵:
一、同級監察力度弱。古代監察,對權力的監督是一種單向度的上下級隸屬關系,即只能是上位權力對下位權力實行監督,同級別的權力主體之間的監督關系一般不很明顯,更不存在普通民眾對政府官員的監督。
二、是上級對下級的「全方位」監察。古代監督方式是一種整全的監督,即上位權力對下位權力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完全取代下位權力的運作。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不存在明確的職能分工,只有權力行使范圍的大小。
三、制約功能較弱。在古代權力監督機制下,垂直縱向的權力層級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因為權力沒有分化,不能實現相互制衡的功能,但權力又不能過度集中,因此只有在縱向上設立眾多不同級別的權力機構,使每一個級別的權力逐級縮小,達到以上御下的目的。下級權力需要上級權力來監督,後者又需要更高級別的監督,如此上推級別不斷增加。中國古代的行政級別繁多復雜,與這種權力監督模式有直接的關聯。
四、人治影響力強。在皇權強大,且皇帝開明的日子裡,言官可以通過對地方的控制、對大臣的彈劾和對皇帝的直諫,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然而,在秦朝以後的兩千多年時間里,這樣的「治世」實在是太少了。無論是皇帝昏庸還是權臣當道,都足以讓整個監察體系無處使力。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萌芽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法家,初創於秦朝。秦朝還設置了具有監督職能的專門機構。根據《史記》的記載,秦朝在中央設置御史大夫,作為主管監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御史大夫的屬吏有兩丞,一為中丞,二是御史丞。御史丞主要是在府內協助大夫處理日常公務;中丞則在殿中掌圖書秘籍,並外領監御史以督郡縣,內領侍御史以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在御史中丞之下,設有15名侍御史,為臨時性的派遣監官。在郡一級地方機構,則設置了監御史,負責監督郡守和其他官員,即「秦有監御史,監諸郡」。關於秦朝的監察機構設置,盡管尚未出土直接的文物證據,但後世的這些史料已足以證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在秦朝時已經完成初創。

Ⅶ 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

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

1、監察機關與監察權逐步獨立,成為掌握在封建皇帝手中的制約行政、司法、軍事等部門及其官吏的獨立力量。

2、監察許可權愈益向皇帝集中。

3、監察組織體制不斷完善和系統化。

4、監察許可權和范圍不斷擴大。

Ⅷ 我國古代監察制度有哪些

1、秦朝: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2、漢朝: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

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

3、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分裂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台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4、隋唐時期: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

5、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

6、宋: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

7、元:元代中央設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台,其組織與中央御史台相同,作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8、明: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中央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

明代還將地方分區監察和中央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

9、清: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中央,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

(8)古代監察制服擴展閱讀:

當代啟示

不可否認,我國目前的檢察機關性質繼承了許多傳統的東西,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檢察機關是引入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的結果。古今中外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政體,在目的與手段上可能存在著差異,但在保持官員廉潔性、對官員實行監督這一點上,卻是共同的。

古代御使監察制度和現今檢察制度職能上的相似性,使得在檢察改革中借鑒古代御使監察制度的某些合理內核,無疑是必要的。

中國古代御史監察都是依附於皇權,官員在行使職權時有充分的身份保障。君主專制下,監察制度的基本出發點是維護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統治,監察官不過是皇帝的耳目,只對皇帝負責。因此監察制度作用的大小又以皇帝的開明與昏聵為轉移。

一般說來,在皇帝賢明、重視法治的情況下,監察作用往往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對抑制官吏的貪贓枉法、澄清吏治、行使調節職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Ⅸ 古代中國監察制度演變歷程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演變歷程很艱難,但是也發展出中國特有監察制度,為完善中國監察體制發展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中國監察制度是從秦朝真正開始,因為從秦朝開始,古代中國法制也開始走向發展之路,監察制度應運而生。
秦朝有專門對官員進行評判的制度,漢朝察舉制也相當於另一種形式的監察制度;從隋唐開始,言官成為了監察制度重要形式;到了明朝有專門的錦衣衛對官員進行督察;清朝粘桿處也是監察的另一種形式。
總之,古代中國監察制度演變是可查的,也是一直在進步的,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監察制度。

與古代監察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紅女衛衣配褲子圖片 瀏覽:428
我國民國時期的服裝旗袍 瀏覽:784
紅色低領長款衣如何搭配 瀏覽:200
襯衫外套女寬松韓范 瀏覽:365
帽子的什麼品牌好 瀏覽:144
韋小寶新款旗袍 瀏覽:515
衣到屁股怎麼搭配 瀏覽:201
2分鍾就能折一頂尖尖的漂亮帽子 瀏覽:899
和月布長袍最搭配的手套鞋子 瀏覽:766
快魚羽絨服男裝中長款 瀏覽:892
阿迪達斯經典外套三道杠 瀏覽:468
男生軍綠牛仔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437
半透明校服女生圖片 瀏覽:720
校服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瀏覽:755
武漢批發潮流男裝去哪裡 瀏覽:566
大紅色配粉紅色帽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883
臀圍99穿多大褲子 瀏覽:786
婭麗達圓領襯衫 瀏覽:838
如何將牛仔褲大腿磨白 瀏覽:265
全部影片制服絲襪少婦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