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喜歡哪幾個國家的校服
校服顧名思義就是在學校上學穿的衣服。這類的服裝以休閑,寬松便利為主。服裝文化在每個國家都不一樣校服文化當然也不一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我從網上看到過很過國家的校服風格和款式。 其中我最喜歡的校服有兩個國家的校服。一個是中國台灣的中學校服,另一個是英國的中學校服,下面我詳細的講下這兩個國家的校服特點。其中校服最初的含義就是為了統一校園服裝,彰顯出學生的精神面貌。你喜歡那個國家的校服呢?非常歡迎你到下方評論區發表您意見.
㈡ 校服有哪幾種
我們學校的校服分為3.種:春秋長袖外衣+長褲、夏季短袖+短褲裙、冬季中長款厚外套
每個學校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選擇方案,我的回答給您做參考,具體還要看自己的學校如何選擇,體現自己學校的形象。
㈢ 中國哪一年開始普及義務教育
中國在1986年開始普及義務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當前版本是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起草,是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來的。由於時間倉促,再加上立法經驗不足,只有原則性的18條法律條文。從1986年的18條到2006年的63條,新的《義務教育法》體現了我國教育立法水平、立法技術和立法質量質的飛躍。2006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修訂通過,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㈣ 中國的校服要改成像日韓那樣的嗎聽說有通知下來,什麼時候的事真的嗎
會普及嗎?
即使我們學生願意改校服,那些家長就會同意嗎?先不談價錢問題,就單單談一下校服的格式,有些家長就不同意了,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穿得太好看,影響學習,我父母就是對我這么說的。
到現在我終於知道教育局不改校服的原因是什麼:如今的世道變了,可大人們的有些思想卻是陳舊的
㈤ 每個學校都有校服,這種衣服款式是何時流行的
校服指的是,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和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在某規定時間內穿上的服裝。在我自己的記憶里,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學校有重要領導蒞臨檢查的場合,或者某一盛大活動比如運動會或者校慶,在這些特殊場合里,全校學生穿上統一的校服,顯得整齊劃一,鄭重而又有氣勢。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為了方便管理,要求學生每天都穿上校服,而且某一行政區域,有時候校服款式一樣,顏色各異。這就是為了避免同齡孩子互相比較的原因,減少攀比現象出現。那麼,校服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起來的。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款式不一、顏色各異的運動服校服,則流行於九十年代,並延續到今天,經久不衰。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運動服方便舒服,跟我們的運動精神相匹配;第二個原因就是統一著裝,勝在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於樹立學校的形象。1993年,國家頒布了正式文件,開始要求學生統一著裝。所以說,校服的歷史很悠久,但是正式記載在文件里,始於1993年。校服的改良歷史,也伴隨著我國每一代少年的成長,在記憶長河裡熠熠生輝。
㈥ 中國校服怎麼樣
我感覺中國校服是最好的情侶裝了。
在我們那個美好的上學的年代,我們最喜歡的就是校服了,因為每個人穿的樣式基本上都是接近的,尤其男同學和女同學穿著同樣的格式的衣服站在夕陽西下的校園里拍一張風景照,那真的是太美了。
校服也是給了我們一種不懼攀比的心理,因為每個人穿的衣服都是一樣的,所以說不在乎什麼,特別高檔或者是價格夠低。
校服那是學校裡面一種亮麗的風景線啊。
㈦ 日本校服的歷史是什麼急啊...
水手服:水手服顧名思義就是給水手穿的服裝,上頭那塊四方形的布適用來維護頭發清潔的,另一個說法則是在海戰時,可以豎起來幫助聽覺以及艦炮射擊時用以保護耳膜之用,至於使用白色系則是因為在黑暗中比較顯眼的緣故。後來在1859年被英國海軍正式採用為水兵的乘船正裝了。到了186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首開先例,把它拿來穿在幼年王子與公主的身上,當時的人們覺得"好可愛啊!",因而引起了一陣風潮,從法國開始,逐漸流行到歐洲各國,在其時,通常是給4~5歲的孩子穿用,而且男孩女孩的式樣並沒有什麼分別。於是水手服成了兒童的一種代表性服飾,這樣的流行後來被貴族小學校制定為制服之後,就成了一種正式的服裝。只不過當時還是給小孩使用,中學以上的學生並沒有這種風尚。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把海軍士兵的制服拿來給小孩當作制服,是一種尚武精神的表徵,因為英國海軍是世界海軍的領導者,因而使的這種流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東亞的日本受到這種影響則是與日英同盟的建立有關。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制定時所導入,因為制服本身象徵一種服從的概念,而沒有海軍的國家,即使把水手服當作兒童服裝,但也很少把它制定為制服,所以水手服在日本會成為制服,日英同盟是很重要的因素。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意涵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裝,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的結果,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真正的軍服修改而成,要說它是准軍服也可以,其實就是海軍軍官的第一種軍裝,最早是1879年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關於黑色立領制服的由來,另外一說是明治15年根據文部省的指導,首先在公立學校普及學生制服,最早是貴族院學校和東京農林學校先行採用,東京大學接著跟進,樣式訂為立領金扣,之後就逐漸變成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了,之所以如此,乃是傳統的日本和裝不適合用於進行軍事訓練和體操的緣故,同時以軍官制服做為學生服也能讓人產生菁英意識,達到提振尚武精神的作用)至於女孩子由於沒有女兵專用的服裝,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來代替,最早是福岡女學院先採用作為體操服,然後逐漸變成正式的制服,接著風行全國,在戰前全日本的女學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根據國情,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被修改成裙子。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從服裝表現上,同樣是穿著海軍制服,但是男女卻不相同,這是日本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為制服代表權威,服從的意義,男學生穿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卻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經由這種方式確定了整個社會秩序。後來在戰爭的歲月里,水手服也成為整個國家動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配件,象徵了絕對服從的意涵。原本在其它國家只是單純的兒童服飾,流傳到日本卻有了這樣的大變化,也是當初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私立學校:由於沒有海軍服的限制,因此他們的可以更加放開的設計,80%以上的私立學校都是採取三種設計:以西裝為主要輪廓展開設計、以海軍服為輪廓展開變化更大的設計、西服和海軍服結合式設計;少數學校也參考歐洲近代服飾設計校服,而現在開始有的學校參考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服飾設計校服了。韓國、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部分城市也都是學習日本的。
㈧ 校服是多久換一次教育局是怎樣規定的
這個沒有明確的規定的,像我校每一屆換一種校服,而其它學校和往年一樣不改,
㈨ 學校的校服多久會換一次
一般來說都是一次性的訂兩件兒。然後的話一學年就不需要換了,後面如果孩子衣服小了的話,可以單獨向老師申請去換一件,希望可以幫到你。
㈩ 中國哪一年開始普及義務教育
12年免費教育離我們還有多遠
當下,由於高中教育不屬義務教育,因此它在許多地方成了收費「特區」,高昂的學費讓家長們不堪重負。然而,這一局面終於在珠海被打破,珠海市政府8月1日宣布,從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將對本市戶籍的中小學生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書雜費全免,高中教育階段免學費,持有「低保證
」的特困家庭普高和中職學生免交課本資料費。此外,復讀學生不予免費。
此前,在全國范圍內,只有極少數地方對殘疾學生或孤兒實行了12年免費教育。
珠海在全國開了先河。這樣做,不僅自我堵塞了一條收費渠道,而且政府財政負擔也因此增加不少,一減一增,珠海市政府的眼界、魄力和勇氣令人尊敬。
很早以前,就有學者建議把普及12年教育作為新的教育發展國家目標;2005年,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謝鴻光建議修訂《義務教育法》,把9年制義務教育延長到12年,並實行免費;最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12年免費義務教育的問題被代表委員多次提及。但這一切,都始終未成現實。
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0多個已經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發達國家大多普及了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並向15年免費義務教育邁進,即使在不發達國家,12年制免費義務教育也正在成為共識,如古巴教育支出佔GDP的6.3%,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校不僅不收學雜費,還免費提供食宿和校服。許多非洲窮國也照樣實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
古巴以及許多非洲窮國的經濟實力那麼差,它們能夠做到。那麼歷經過數十年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實力日漸強大的中國,沒有理由做不到。當下,9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正在全面推行,那麼緊接著,12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是否也應提上討論日程了?如果它能變成現實,那對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公平將意義重大。
實行12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可以緩解乃至消除教育不公。
這樣做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這將使教育不公和與此相關的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得到緩解。要縮小收入差距,首先就應當縮小教育差距,保證下一代接受盡可能平等的教育,這是一項基本的發展權,也是一項基本的人權。
實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可以整體提高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孩子的素質。研究表明,教育回報率高於物質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大約50%,有學者估計,我國投資人力資本的回報率可能高達30%至40%,考慮到教育能夠改變國民素質、增強社會和諧度及凝聚力,回報將更高。《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顯示,2005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在校學生4030.95萬人,毛入學率僅為52.7%。說明很多孩子初中畢業就被推上了就業市場,這種現象顯然需要改變。
普及12年免費教育,把高中和中職教育作為孩子們進入社會前的「預備班」,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國民素質,而且可以正面促進教育改革,使高考不再成為初中級教育的惟一指揮棒,促進教育現代化。
專家分析,假設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依法入學,每年每個小學、初中、高中生的平均義務教育費用分別為500元、1000元、1500元,按資料推算,2006年我國的義務教育經費約需2260億元。而去年全國財政收入近4萬億元。可以說,實現全國范圍內的12年免費教育,財政負擔能力不是根本問題。根本問題在於:我們拿出了多大的決心?對此的認識程度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