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武帝時設立的內外朝制度,對西漢後期的影響有哪些呢
一,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
實際上,在漢朝初年的整個朝官體系當中,是明確的沒有什麼內外朝區分的,這個所謂的內外朝概念,正是在漢武帝劉徹時期,才出現了中朝、外朝的說法,即題主所謂的內朝與外朝。
另外,由於漢武帝劉徹重用內朝官,並且形成了一定的規制,乃至於對漢武帝之後的漢朝皇帝都對此趨之若鶩,奉為典型。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近臣不斷的被皇帝寵幸,外戚和宦官也逐漸的聚集在皇帝的周圍,漸成氣候,造成了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局面,西漢後期的王莽代漢,也可以說是內外朝制度延續的必然結晶。
『貳』 漢代中外朝的內容,特點,影響
中朝即皇帝選的大臣成立,是皇帝心腹,外朝是外戚組成。中朝的成立為了與外朝抗衡,從而削弱了外戚的權利,加強了中央集權
『叄』 漢朝的內外朝制度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
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國家政府機構,由丞相領導。內廷指的是皇宮裡面皇帝的私人隨從組成的機構。
漢初,行政由外廷負責,到漢武帝,內廷起主導作用。內廷一開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屬機構。
後來內廷的地位越來越高,內廷的首領是「大司馬」,當大司馬領尚書職位時,他在政府里的實際權力就超過了丞相。
(3)漢內外朝制服的影響擴展閱讀:
漢朝時,有相關規定,丞相有權任命四百石一下的中都官和郡國官,不但如此對於六百石以上的官員,丞相有舉薦權。
丞相的權力太大,已經威脅到皇帝的權力了。漢武帝憤慨說: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於是,內外朝制度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
漢武帝時期,中朝的人員主要是由三方面人才構成:
1、主要是少府官員,漢武帝時期,將它發展成為一個能夠參與重大決策的機構。
2、侍從、散騎、常侍、給事中等加官,這些官員主要是在重大決策時,可以朝諫奏事。
3、就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馬、太中大夫、光祿大夫,這些人被皇帝授予頭銜,參與決策。
外朝是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
『肆』 國家制服如何影響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這種制服對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它能夠影響整一個幼兒教育的方向以及目標,對內容的實時化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伍』 兩漢政治制度的演變和影響
中央
1、內外朝制
1)原因:漢初,丞相位高權重,君相矛盾尖銳。
2)內容:漢武帝任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
3)外朝: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為執行機構。
4)東漢劉秀擴大尚書台權力。
5)作用: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察舉制
1)概念:漢代實行自下而上推舉人才的制度。
2)內容:漢武帝令軍國歲舉孝廉,經皇帝測問為官。
地方
1、郡國並行制
1)高祖:分封同姓為王,擁有任免官吏、徵收賦稅、建立武裝的權利。
2)景帝:削藩——七國之亂。
3)武帝:推恩令:嫡長子繼承王位,其子為列侯,分割王國土地;附益之法:規定諸侯不得參政,不得豢養門客。
4)作用:王國越來越小,無力和中央政權抗衡。
2、刺史制
1)武帝:全國分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王侯和高官。
2)東漢:刺史掌握地方軍政。
3)東漢末:改州為牧,成為地方最高長官。
4)作用:前期起到監察作用,鞏固了中央集權;後期權力獨大,獨立性強,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埋下禍根。
『陸』 什麼是漢代的「內外朝制」
「內外朝制」西漢武帝時期設置的一種平衡相權的政治制度。
內朝,又稱中朝,中朝官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等組成,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規職官,為法定的正規機構。漢武帝設置內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內朝去平衡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從而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
一、外朝
西漢外朝官由丞相統領,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長。凡國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於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員會議,議定之後再以丞相的名義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變動、政策調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皇帝的詔命,都必須下達給丞相,由丞相負責實施。
漢朝,皇帝對丞相禮遇隆重。按照漢朝任免丞相的儀式規定,皇帝本人親自出席朝會,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到會。丞相晉見,皇帝必須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見。丞相奏事畢,辭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門。
丞相病重,皇帝要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葯。丞相死後,屍體從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親自上門弔祭,並賜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見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二、內朝官(中朝官)
中朝官由大將軍統領,至於侍中,常侍,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以及光祿勛所屬,謂之宿衛。宿衛近在皇帝身邊,頗受皇帝信任。這些中朝官都是沒有實際職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發明的官制,雖無職掌,但因為皇帝所親信,講議朝政,奉詔治事,逐漸獲取了原屬丞相府的決策會議的權力。
(6)漢內外朝制服的影響擴展閱讀
歷朝君權與相權的演變
一、秦至漢初
在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後,相權日強。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論道」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二、漢武帝之後的漢朝
漢武帝時期內外朝的設立,皇帝開始靠身邊的心腹辦事機構控制相權,但心腹辦事機構日漸坐大後,又形成一個實際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權,最後形成了互相消長的內外朝。
三、魏晉至宋
魏晉至宋宰相制度進入調整期。曹魏時,凡任錄尚書事、尚書令及尚書僕射者,便成為宰相,執掌政柄,但這時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義上仍不失為宰相之號。至兩晉時期,中書監、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職位。宋齊梁陳並相沿襲。
隋朝廢三公,三省長官為相,稱為「真宰相」。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復雜。
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
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置中書門下省。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相權被進一步削弱。
四、元明清
元至清末宰相制度為衰落期。因為宰相制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解決,所以從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金朝罷中書、門下兩省,實行一省制,以尚書省總攬政務。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後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
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央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
清朝從三院長官到內閣大學士,再到軍機大臣、總理大臣、內閣政務大臣,宰相權力日趨淡化,皇帝集權則達到極點。
『柒』 西漢內外朝制度內容相同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
西漢建立之後,漢承秦制,中樞機構實行三公九卿制,為了防止丞相專權,漢武帝時,則用一些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與之制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捌』 漢朝的內外朝制是不是分別有一位丞相
只有一個丞相
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給事中為內朝官;內朝的設置是為了分化外朝丞相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內朝官有一大部分來自民間博學之士,身份低微,勢力弱小,但學識出眾,思維活躍,任命為侍中、給事中等商議國事,另一部分為皇帝親信近臣,所謂心腹是也。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官也。外朝官是正規的朝廷序列編制,屬於正統官員,是做實事的行政官員。
『玖』 漢武帝時設立的內外朝制度,對西漢後期的影響有哪些
漢武帝上位之後,施行了內外朝制度,這在當時的歷史上,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歷史變革,也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內外朝制度有利用召集一些比較有才能的大臣,這樣是有利於朝政的發展的,可以達到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效果,從而更好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也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這也極大的使中朝的勢力開始膨脹起來,最終無法控制,結果釀成了王莽篡漢的歷史悲劇。
三、有利於穩定朝政。內外朝制度建立之前的朝堂形態是外朝,內朝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被控制的,所以內朝的職務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大的權利。漢武帝改革了內外朝制度之後,就可以直接發現他們中間產生的問題,有利於皇帝直接掌握官員的動向,所以從大局來說,是有利於朝政的穩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拾』 漢朝內外朝制度的評價(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u 天 v 有 vvu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