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魏蜀吳三國中,當屬曹操最有本事,為何魏國的人才卻最先凋零
主要還是因為出現了人才的斷層。曹操雖然才華橫溢,但晚年卻對吳、蜀採取守勢。失去漢中後,曹操的身體的健康情況就不如以前了。曹操死後不久,張遼、徐晃、曹彰、郭嘉、荀彧、程昱等將軍分別都去世了。而且在曹操死後,諸葛亮幾次北伐,孫權也在合肥打了三次仗。可以看出,吳國和蜀國都有人才。
劉備在蜀國得到的人才,如費禕、蔣琬、諸葛亮,他們都很年輕,孫權手下陸遜也很年輕,而且經過生死大戰的人物,都是有能夠獨自支撐的人。曹丕當時問起賈詡時,賈詡已經75歲了。他告訴曹丕不要攻擊其他國家,但曹丕在軍事上太無知,最終的結果也是失敗。如果他聽了賈詡的建議,採取防守而不是進攻,他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⑵ 三國演義曹丕的主要事件和性格特點
第55集出場
曹植才華橫溢,言出為論,下筆成章,文彩斐然,令人矚目;曹丕身為長子,文武雙全,行事穩重,亦是難得一見的人才。魏國公的世子,一定會從這二人中產生。本來曹操是很看好曹植的,後來曹丕使了些小手段,讓曹植直接下課了。
⑶ 曹丕如果繼續民間選拔人才,能夠一統天下嗎
曹操之所以敢搞唯才是舉,那是因為他是軍閥,他手裡有兵權,他的江山是他自己帶兵一點點打下來的,周圍這些士族們就算敢說兩句,也不敢公然反抗曹操的意志。
曹操選拔了那麼多人才,在軍中和朝中都占據了重要地位。所以曹操有恃無恐,公然和士族集團決裂。
曹丕所遇到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的江山是繼承得來的。他的老父親打下了江山,他只是坦然地繼承了這一切,所以說他在朝中和軍中都沒有真正的心腹,必須要慢慢培養。
而他本人又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無法帶兵打勝仗,所以必須要尋找其他力量來支持自己做皇帝,於是他就想到了士族集團。
02換湯不換葯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貴族壟斷官場。
九品中正制說的好聽,是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來選拔官員,和漢朝的察舉制度完全不同。其實我們仔細看,這和察舉制度根本就沒區別。
⑷ 曹丕給予了漢獻帝優厚的待遇,後來曹魏滅亡,曹家是什麼結果呢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這段歷史,應該算是最廣為人們所熟知的了。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曹魏,是由魏武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給他,從而建立的。不過,曹魏並不長壽,僅僅傳了幾代之後,就被司馬家給架空,然後丟掉了江山。
曹髦死後,司馬昭擁立曹操的孫子曹奐為帝,這就是曹魏政權的最後一任皇帝了。
曹奐15歲被擁立,在司馬家的控制下,基本與傀儡無異。在他登基五年之後,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接替掌握朝政大權。
司馬炎掌權之後,曹家幾乎已經完全沒有了任何權力。這個時候,司馬炎便再沒了任何顧忌之心,逼迫當時年僅二十歲的曹奐禪位給自己。公元265年,司馬炎接受了曹奐的禪讓。自此,曹魏徹底滅亡,晉國建立。
⑸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為何曹丕改為執行九品中正制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是曹操個人的高明之處,但是如果要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還是要依靠制度。曹丕的政治生涯雖然沒有曹操轟轟烈烈,但是為曹魏政權的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就是為了壓住士族大家的力量。曹操依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個人魅力,招攬很多優秀人才為國,同樣是三國之中人才最多的國家,武將有五子良將、許褚等,文臣有賈詡、荀彧、程昱、郭嘉等等。
九品中正制沿襲西漢的察舉制度,將所有人才分為九等。提供了一套具有明確標準的選拔人才制度,寒門士子可以得到一些機會登堂入室,士族大家的人才同樣可以名正言順憑借自己的能力入朝為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央王朝和士族大家之間的矛盾,這套制度同樣被西晉王朝延續,九品中正制在封建王朝歷史上存在了大概400年之久。
⑹ 想國潮皮 三國魏國魏文帝曹丕上高興吧就把那個信息是的
曹丕,當時這個稱帝的話也是可以的,我覺得這個相對來說這個還是特別不錯的
⑺ 魏蜀吳三國中,當屬曹操最有本事,為何魏國的人才卻最先凋零呢
東漢末年的三國亂世中,曹操是天生的奸雄,也是三國中最有本事的君主,至少比劉備、孫堅、孫權等人都要強,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曹操死後,魏國的人才最先凋零,不過說到三國時代人才凋零,大家或許最先想到的是蜀國,有"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其實魏國人才凋零更慘,曹操死後沒多久,國家就沒多少人才了。
曹睿死後,曹爽和夏侯霸都是庸才,結果司馬懿造反,兩人一個投降,一個歸降蜀國,整個魏國也就完蛋了,要不然司司馬家幫趁著,恐怕魏國直接被後來姜維給滅掉了,劉備在蜀中得到的人才,有費禕、蔣琬、諸葛亮等,他們都年輕,孫權手下的陸遜也年輕,而且經過大仗,都是能獨撐一片天的人。
曹丕問計於賈詡時,賈詡已經75歲了,他告訴曹丕不要去攻打別國,可曹丕在軍事上見識太淺陋,最終免不了一敗塗地的下場,如果他聽了賈詡的建議,採用以防守代替進攻,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你覺得呢?
⑻ 曹丕為坐穩江山頒布九品中正制,為何卻因此斷送了曹魏江山
東漢末年,豪強勢力各自混戰,引發了之後的混亂局面。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博弈,更是一場各自政治勢力的較量。曹操憑借著強大的豪強勢力的幫助,順利地成為三國時最大的霸主。
當然,作為一個奸詐狡猾的梟雄,曹操一貫秉持著"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行事准則。因此,在曹操勢力強大以後,他逐漸抑制豪門、防備豪強勢力。
然而這一局面卻在曹丕稱帝以後有所改變,成帝以後,曹丕頒布了九品中正制,開門閥政治先聲,以此來拉攏豪強世族,這究竟是何緣故?
其實這對於任何一位領導者來說,這都只是權宜之策,曹丕拉攏豪門世族也是為坐穩江山而服務,可為何卻因此斷送了曹魏江山,使得三國的局面也就此結束。
(1) 謀漢奪位的曹丕,為坐穩江山而拉攏豪門世族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長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曹丕並沒有和父親一樣的耐性。他在繼承了魏王之位不久以後,便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國。剛剛登上皇位的曹丕,極為重視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在曹丕還是魏王世子的時候,他便和豪門世族勢力走的非常近。正是有著這些豪門世族勢力的支持,曹丕才得以順利坐上王位。
因此,曹丕稱帝以後對於豪門世族勢力,一改曹操之前對待他們的措施、大肆封賞這些豪門勢力之人。對於一些國家的重要職位,曹丕都封賞給了豪門世族的代表人物。通過這些手段,曹丕拉攏到了豪門世族的支持。
此同時,對於剛剛獲得新政權的統治地位,曹丕也藉助著這些事例,坐穩了江山,為了更好的進行統治,也為了表示自己對於豪門士族勢力的信任,曹丕頒布了九品中正制。
⑼ 三國曹操和曹丕哪個更有謀略,為什麼
對於這樣一個題目,可能有不少人會提出疑問:在歷史上,蜀國亡於263年,魏國亡於265年,吳國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不應該是魏國,是不是搞錯了?其實,魏國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輪番輔政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第四任皇帝,司馬師獨掌大權;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馬昭派人殺死了曹髦,另立曹奐為魏國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名為一國之君,但皇權旁落,他們不過是司馬氏兄弟及司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魏國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名存實亡。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消耗,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都有了大幅度減少,當時蜀國僅有二十八萬戶,人口約九十四萬;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魏國有一百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三國中,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廣,吳蜀兩國人口加起來,也不如魏國多。然而,實力最強的魏國卻最早亡了國,這讓很多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感到不可思議。
筆者認為,魏國之所以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負面影響。魏國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開始是東漢的官員,但後來卻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把持朝政,讓漢獻帝淪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雖然迫於形勢沒敢稱帝,卻暗示讓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後,曹丕繼承其位,便強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於他。盡管曹丕在篡位過程中,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三番兩次的表示謙讓,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終還是顛覆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這種作為,為後來逐步崛起的司馬氏做出了榜樣,只要實力強大,條件允許,就可以取而代之。後來,曹氏衰敗,司馬氏崛起,司馬炎依葫蘆畫瓢,像當年曹丕那樣篡奪神器的惡性循環再次上演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人才的嚴重匱乏。曹操在位時,很注意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且多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時代,他們則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將才,沒有及時發掘外姓的能臣,人才變得比較匱乏,軍事指揮上幾乎完全依賴司馬懿,甚至出現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馬懿一人支撐的尷尬局面。魏國的將才或者說是人才雖然不少,但稱之為曹氏的心腹卻很少,他們絕大多數都站在司馬氏這一邊,唯司馬氏之命是從。後來的鄧艾、鍾會,則是司馬懿父子發掘的傑出軍事人才。人才由誰推薦提攜,必然心向之,魏國在人才方面已經被司馬氏壟斷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魏國地處廣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是每一個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歷來被看作是正統。可以說,誰佔領了中原,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國、小國都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起戰爭。諸葛亮為了攻取中原,曾六齣祁山。姜維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滅了公孫淵以後,司馬懿得知曹睿病危,沒有在遼東那個破地方久住,就忙著班師回朝,急匆匆的趕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這個好地方被他人佔了去。如果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傑出政治家的首選良所。
其四,用人的嚴重不當。曹操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曹丕,並安排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輔政。曹操對司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慮到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後兒子篡位,勢必會引起蜀國和吳國的激憤,如果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就很難對付,只好派曹洪、陳群、賈詡來制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氣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後,把皇位傳給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輔政。司馬懿雖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親教誨,對司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陳群來制約司馬懿,也是正確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後,把皇位傳給了曹芳,卻安排了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曹睿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不是很聰明了,不但把司馬懿定為主要輔臣,而且只安排了一個無能的曹爽來牽制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和影響是無人能及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付一個曹爽簡直是綽綽有餘,於是借曹爽外出之機,抓住機會一舉消滅了曹爽,終於掌握了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索性把廢了曹芳,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魏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⑽ 三國魏國的人才優勢.
經濟只能決定一方面.我後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魏國的人才庫在不段的儲備,而蜀國確減少.
俗話說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峰.
魏國不同,鍾會\鄧艾,還有什麼郝昭\王雙.那個都是威震一方的.
在就是說才華.都說諸葛亮勝得了司馬懿.
但老司馬還是用計讓亮亮斷糧退軍,(祁山退兵的一次)
最後,活活累死亮亮,這一方面是司馬發現了,亮亮很多細事都自己做,同時也是因為他利用了,蜀國君主不和.
亮亮在缺少人才的情況下,因法殺了馬謖,在法正入蜀為所欲為,到沒死.這是他自己就亂了法紀.
我到認為,司馬的情商大於亮亮,其實他輸了.
同時在用人方面,魏國也大於蜀國.
如果說亮亮是個技術高手,他可以是個天文學家是個軍事家,是個文學家.但總要被政治家所用,同時他自身也不是十分會看人,查人,找人才.
所以,我認為.是人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