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中山裝衣服校服

中山裝衣服校服

發布時間:2021-12-11 21:23:00

Ⅰ 為什麼日本男生的校服是中山裝呢中山裝不是中國的嗎為什麼中國人不裝,日本人反而裝了

日本校服又叫詰襟和中山裝還是有區別的,日本的最多2個口袋,領子與領子之間挨的非常近幾乎看不到喉結

中國的中山裝。。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不過現代日本有些學校也穿中山裝了。。哎為什麼中國有什麼日本就有什麼日本就什麼?中國就有什麼?不過這次是冤枉日本了,日本的學生裝已經有了一百多年接近200年歷史了。還有英國儀仗隊軍服和中山裝也很像不過英國儀仗隊軍服是用的按扣,其實日本學生裝就是改自英國儀仗隊軍服

Ⅱ 中山裝做校服,覺得怎麼

這個可以有,個人認為比較有氣質。

Ⅲ 中國校服是源自中山裝嘛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各式校服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民國時候漂亮的校服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加粗要考的)



中國的校服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看完有沒有感覺到絕望呢?什麼時候的都好看,就你上學的時候運動服統一天下(手動狗頭保命)但是國家有人似乎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校服改革


近日,民革中央就目前各省份對校服的管理方式不同、效果迥異,有地方出現「劣質校服」、「丑校服」問題,建議改進校服美感和舒適度。


發揮校服的與人與審美能力、


答案來自:」中國校服的唯美進化史「網頁鏈接

Ⅳ 國家怎麼不規定中山裝為學生校服、、、

不知道國家是怎麼,中山裝是我們的國裝,不知道國家怎麼不提倡發揚穿中山裝,中國的文化就這樣一點點被磨滅了,有點悲哀。

正規的中山裝很難買了,只能買到改做的樣式。可以去裁縫店去做比較合身的。

Ⅳ 中國學生校服為何不是中山裝 (求全面解析,會加分)

1.方便生活考慮:中山裝不如我們現在的運動服,不是適宜動,走路都放不考手腳;
2.製作成本因素:較好的中山裝對用料、裁縫都比較講究,陳本較高;而校服的磨損比較大,每天穿很容易破掉,破掉又要做新的,浪費錢,我們的運動服穿到爛遭遭的也還套在身上;
3.形象氣質考慮:中山裝過於嚴肅、莊重,不適宜小學生、中學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

4.歷史原因:中山裝是島國根據德式校服改的,孫先生根據島國校服式樣設計的,島國現在的男子校服和中山裝比較像,因此我們不宜再用;另20世紀的中國歷史賦予了這套衣服特殊的含義

Ⅵ 中山裝與日本學生校服到底什麼關系

其實不存在誰盜版誰,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頂多說中山裝吸收了它的樣式。
准確的說,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
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中山裝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具有近現代民主潮流的特點,是中國新的民族服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而日本的學生裝就只是學生裝,你說它像中山裝,我還覺得它像西裝呢!

Ⅶ 中山裝為什麼不制定為校服

這是學校問題。我小學時,我們市一中的校服就是中山裝,一百元一套。穿出來可傻了,這可是當年最大的笑柄了。
如果你的很多同學都喜歡中山裝的話,可以向學生會反映或者是以家長的身份打電話向校長反映。人多力量大。
中國大部分學校的校服選擇標準是:難看、方面、適用。大部分都是運動服。我個人比較喜歡日韓的校服,漂亮、大方、得體。

Ⅷ 中山裝和日本的校服有甚麼異同

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既然成功,便應該穿一些符合時代的服裝,但若改穿西服,似乎變成「抵制國貨」了。於是他提出「常服聽民自便」的原則,希望設計一種方便好穿、便於動作的服裝。他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授意中興會的成員黃隆生,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中山裝的造型特徵: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總的來說中山裝是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

Ⅸ 請問各位,民國時期的校服叫什麼,我只知道男的叫中山裝,問題是夏天穿不熱嗎

不是中山裝!
好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把日本和民國的公立中學男生校服當成中山裝民國時期的男生校服是模仿日本的這種校服式樣是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軍裝式樣,燕尾服軍裝的後繼者。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隊開始使用這種軍裝,中學生的校服就是直接用當時的日本海軍服,男生是海軍軍官服,女生是海軍水手服。在昭和時代末期其比例就開始減少了,到了平成時代所佔比例已經是非常小了。
其實仔細看的話完全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領子,中山裝是翻領的,海軍校服是立領的;第二是海軍校服是沒有兜的,這種式樣的軍裝後來增加了兜,但校服還是保留的傳統的無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點,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很容易發現。
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沒有仿日本,原因是:中國最開始設計校服時沒有設計女生的,當時很多家庭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國」的腐朽思想。導致女生校服和男生校服的設計時間不在一起,因此樣式也不一樣,採用的長袖旗袍上半身的上衣和黑色長裙,從外表判斷其實就是把漢族傳統的長袍分成上下兩部分。
也有說法是日本早期的女生校服也是如此,這點我沒根據也不敢否定,畢竟在大陸學習歷史有太多局限性。
PS:就算是中山裝也不是中國首創,歐洲很早就有這種設計了,因此不能把這種翻領制服全歸類為中山裝。比如二戰蘇聯和德國陸軍軍裝,雖然和中山裝設計非常相似,但也不能稱之為中山裝
你要寫小說題材來介紹的話,估計有難度

與中山裝衣服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色中國風配什麼外套 瀏覽:866
羽絨服上的鴨子味怎麼去除 瀏覽:858
杏色針織衫搭配什麼顏色馬甲 瀏覽:917
嬰兒有帶子的褲子怎麼穿 瀏覽:85
城隍廟哪裡有賣旗袍 瀏覽:790
羽絨外套搭配西褲皮鞋 瀏覽:228
幼兒夏天外套 瀏覽:342
襯衫的稅率 瀏覽:373
褲子的大腳圍 瀏覽:213
校服的英語怎 瀏覽:468
波司登羽絨服掃碼免費送 瀏覽:347
刺激戰場彩蛋風衣 瀏覽:709
國人旗袍高跟美女 瀏覽:788
淘寶買回來的褲子一直有味道 瀏覽:26
如何給大衣加帽子 瀏覽:802
天姿古韻旗袍隊 瀏覽:926
王麗坤風衣圖片 瀏覽:954
綠色褲子怎麼搭配鞋 瀏覽:659
服裝店夏裝促銷怎麼做 瀏覽:92
男士衛衣怎麼搭配好看嗎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