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教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譯文:教師知道學生的程度有深淺,資質有好壞之分,然後才能多方誘導。只有善於多方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能當教師才能當官長,能當官長才能當君王,所以教師是一種可以從他學習統治權術的人。可見選擇師資是不可不慎重從事的。古書上說:「從前三王四代的時候最重視師資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
---------------------------
詳情請看
《學 記》譯注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 (xiao) 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 執政的人對於國家大事如果能夠]深謀遠慮,[並且] 羅致好人[ 幫助自己來治理國事] ,是可以博得一點小小名氣的,[但是 ]還不能夠打動眾人的心。[如果] 禮賢下士,親近遠人。就可以打動群眾的心了,[但是] 還不可能教化人民。執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養良好的風俗,看來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 人們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帝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無不先從教育入手。《尚書·兌命篇》說:「念念別忘教育」,就是這個意思吧!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餚,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樣,] 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 不學習是不能知道它的好處的。所以,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 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篇》說:「教與學是一件事情的兩方面」。正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譯文:古時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閭」設立「塾」,在 [每五百家的]「黨」設立「庠」,在[ 每萬二千五百家的]「遂」設立「序」, 在國都設立大學。大學每年招收學生,每隔一年考查學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課文的能力和志趣; 第三年考查學生的專業思想是不是鞏固,同學之間能不能相親相助; 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學生對於教師是否敬愛; 第七年考查學生研討學問的本領與識別朋友的能力; [ 合格的 ] 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學生對於學業已能觸類旁通, 他們的見解行動已能堅定不移, 這就叫作「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譯文:這樣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嚮往來歸,這就是大學施教的過程。古書上說:「小螞蟻總是跟著大螞蟻走」,豈不正好說明了這層道理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譯文:大學開學的時候, [官吏要] 穿著禮服,備辦祭菜,舉行祭祀,為的是表示尊師重道的意思。[學生常常再三] 誦習小雅,[為的是使他們] 從開頭就培養做官的興趣。學生上學,要按鼓聲打開書篋,為的是使他們重視學業。[大學里備有] 教鞭,為的是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 教官 ] 不到夏祭以後不去考查學生的成績,為的是使學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從容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經常加以檢查指點,但不 [ 叨嘮 ] 灌輸,為的是培養學生自己用心思考的習慣。年幼的學生只聽不問,為的是使他們 [ 循序漸進地而 ] 不越級地學習。這七件事就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綱領。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譯文:古書上說:「在教育這件事上,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盡職, 學生的責任首先在於立志」,就是這個意思吧。大學進行教育的辦法是:在規定的時間進行正課,休息的時候也有種種課外作業。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後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譯文:[因為,課外 ] 不習雜曲,[ 課內 ] 就學不好琴瑟;[ 課外 ] 不習歌詠,[課內 ] 就學不好詩;[ 課外 ] 不習灑掃、應對、進退等雜事,[ 課內 ] 就學不好禮儀。 [ 總之,] 如果不提倡課外技藝,學生就會學不好正課。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努力進修,休息的時候盡興玩弄雜藝。這樣,他們才能搞好學習,親近師長,樂於交友,堅持信念,日後離開師友也就不會違反師友的教誨了。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譯文:《尚書·兌命篇》說:「唯有重視學業,按部就班,及時努力,學業才能有所成就」,正是這個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譯文:現在的教師呢,[ 只知道 ] 朗讀課文,大量灌輸,只顧趕進度,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他們不考慮學生的內心的要求,不能使學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進行教學的辦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實際。以致,學生厭惡學習,怨恨師長,只感到學習的困苦,不知道學習的好處,即使勉強結業,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教育沒有成效,原因就在這里!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譯文:大學進行教育的原則是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就先防止,這叫做預防;抓住時機,進行教育,這叫做及時;[ 循序地而 ] 不越級地進行教育,這叫做順應 [ 自然 ]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叫做觀摩。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譯文:[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以後才去禁止,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糾正了;[ 如果 ] 時機錯過以後才去學習,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如果 ] 不知順應[自然],胡亂施教,[ 教育工作 ] 就會陷入混亂的境地,不能獲得成效。[ 如果 ] 孤獨地學,沒有朋友,見解就會狹隘,見聞就會不廣。[ 如果 ] 交友不慎,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 如果 ] 三朋四友,盡談不正經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這六點就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譯文:教師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時又懂得了教育失敗原因,然後才能勝任教師的工作。所以優秀的教師是善於通過誘導進行教育的,[就是:] 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學習起來才會感到安易;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學生才能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安易,學生又能獨立思考,就是善於誘導的結果。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譯文:學生的缺點有四種類型,教師不可以不知道。在學習中,有些學生的缺點是貪多務得,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狹隘寡聞,有些學生的缺點是輕率勇為,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畏難而止。這四類缺點的根源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知其心,多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譯文:必須了解學生的心性,才能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揚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優秀的歌手能使聽眾[自然而然地] 跟著他唱;[同樣,] 優秀的教師能使學生[自覺自願地]跟著他學。他的講解,扼要而又透徹,精微而又妥善,舉例不多,卻能說明問題,這就能使學生 [ 自覺自願地 ] 跟著他學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教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譯文:教師知道學生的程度有深淺,資質有好壞之分,然後才能多方誘導。只有善於多方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能當教師才能當官長,能當官長才能當君王,所以教師是一種可以從他學習統治權術的人。可見選擇師資是不可不慎重從事的。古書上說:「從前三王四代的時候最重視師資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譯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難得的是尊敬教師。[ 因為,] 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視學習。所以,君王在兩種情形之下是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對待臣子的:[就是,]當臣子在祭禮中扮演受祭者的時候,不以對待臣子在態度對待他;當臣子擔任教師的時候,也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對待他。按照大學的禮節,教師給君王講書是不行君臣之禮的,就是尊師之意。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雙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對於教師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會埋怨教師。善於發問的人,[發問如同]砍伐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隨後才砍木材的關節;久而久之,[關節] 隨手就可以砍開了。不善發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
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譯文:善於答問的人,[對待發問]如同對待撞鍾一樣;撞得輕就響得小,撞得重就響得大;從容地撞,從容地響。不善答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這都是有關進行教學工作的一些方法。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譯文:單憑一點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是沒有資格當教師的,必須善於根據學生的問題來講解才行。[只有 ] 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如果講了不懂, 就不必講下去了。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譯文:優秀的冶匠的兒子,一定先學會用皮子鑲嵌成衣;優秀的弓匠的兒子,一定先學會用柳枝編織成箕;小馬初學駕車 [ 與我們習見的情形 ] 相反,它是跟在車子後面的。人們懂得這三層道理,就懂得怎樣做學問了。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譯文:鼓並不等於五聲,但若沒有鼓,五聲就不和諧;古時候做學問的人,善於從事物的類比中體會出事物的關系。水並不等於五色,但若沒有水,五色就不鮮明;學習並不等於五官,但若不學習,五官就不能發揮作用;教師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沒有教師,五服之間的關系就不親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譯文:所以說:德行最高的人不限於擔任某一官職;普遍的真理不限於解釋某一具體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約就能守信;最守時刻的人無須劃一就能守時。懂得了這四層道理,就懂得 [ 做學問 ] 要從根本著手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古時候]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後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歸宿。這就是重視根本的意思。
『貳』 《銀河補習班》——中國孩子失去創造力了嗎
誠然,教育觀念的變遷發展,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結果。變革不是僅僅指望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而要從家長的醒悟開始,從基層教育工作者,從每一個孩子,從每一個關心教育的人開始。正如首映禮一位教育工作者激動發言:「教育可以從我做起,從自己的孩子做起,哪怕只做一點點,對我們這個國家都是有意義的」。當孩子和家長一起走進電影院,兩顆心交流碰撞的時候,遠比一個人收獲的多得多。
『叄』 跪求一篇融合感恩、關愛、回報的文章,800字左右,請求速度
感恩
這些日子一直順應著自己的感覺在過,做該做的事,閑的時候便呆在網上,與這顆能容下某些事物的頭腦來說,網路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可以讓你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不知為什麼,近段已很難有讓自己感動的東西出現。諸如人、諸如事,也許是因為有太多太多,我無法去顧及,還是我自己早已變得麻木。我懷疑真的麻木了。以至失去了去感知事物的能力。
周六日可以破天荒的睡到早上十點,而我卻總把這些歸咎於天氣,冬天了人總可以找些事情來感概的。在這樣的季節里,才算真正品嘗到冷的滋味、寒的徹骨。想在那極寒的表層下,去找尋可以爆發的慾望,我卻尋求不來。因為天冷了,人極其渴望溫暖,不管是外界和內心都需要,而剛才說了,內心已近乎麻木,所以只有依賴外界,依賴於可以帶來溫暖的地方,溫暖的被窩,溫暖的房間。刻意把沙發上也放了被子,在夜裡一個人拿著書一邊聽著音樂,衣服都忘了脫,就這樣睡著,再醒已是黎明了,黎明過後的清晨又得接受周而復始的生活。當你還來不及逃避的時候,白天已經佔住了你的全部。
早幾天見到父親,我說不清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了。盡管我們才兩周沒見面,但父親微笑,讓我感覺好久違了。他見到精神爽朗的我,我不知否是從前的我未感知到這微笑背後的魅力,還是因為只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父親微笑背後所承載的東西,這么多年以後,才諦結而成的。同時見到父親的幾個朋友,看到他們善意的微笑,同時對爸講:「你女兒看起來真是不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我聽起來沒什麼,我想父親聽來心裡定然會很開心,當然我也笑了。以前從沒注意過長輩的這種情緒,今天才覺得親情在我生命里顯得如此的重要。跟父親走了一段路,便離開了。父親有他要處理的事情,我也有。而且我更想讓這種和諧且真摯的感覺殘留在心底。女兒大了,翅膀硬了……終究得逃離父母的束縛。但不管我們到了什麼樣的年齡在父母眼裡,我終究是個孩子。
兒時的記憶隱現,父親總跟我聊起他年輕時候的歲月。為了我們家也能過上小康的生活,父親起早貪黑的工作,而如今生活是好了,但父親也因他的付出,而日漸的蒼老。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感,我下輩子都無法還清的。再看看如今的我,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雖然這當中會有太多太多的困惑,但比起曾經父親那一代人所經過的歲月,我如今所要去承受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聽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我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讓蒼天知道,我不認輸。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並不懂得當時歐陽菲菲想要詮釋的感情,但對於此刻的我來講……
需要這顆感恩的心……
珍惜,我的親人,我一樣會珍惜,我依然會珍惜……
感恩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學會感恩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的人生之路總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到底哪一縷陽光最耀眼?有人說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有人說是給予別人幫助……而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最燦爛的陽光應該屬於知恩圖報,感謝幫助我們成長的每一個人。是的,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兩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焦急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一天,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去醫院,我坐車後發現爸爸騎得很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疲憊。我無意中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發。啊,爸爸變了,變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爸爸為我操勞的痕跡。啊,爸爸沒變,大山般的父愛沒變。我依然感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愛。
那是我住院期間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後趕來給我送飯,可是我想吃餃子。他二話不說,放下手裡提來的家裡做好的飯菜,迎著凜冽的大風,冒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又出去為我買餃子。天黑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這時,雪人似的爸爸一邊走還一邊說:「餓壞了吧!」看著爸爸慈祥的面容,摸著爸爸凍得通紅的雙手,我感動得流淚了。「爸爸,爸爸……」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卻彷彿陽光,溫暖我病痛的軀體;又似暖流,融進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關愛,撐起了我戰勝病魔的信念,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康復出院.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呵護和關懷。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哪怕是為他們垂垂肩,洗洗碗,給他們唱段曲兒,陪他們逛逛街,散散步,我也會感到心裡的安慰。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我用心學習,不讓他們為我的操心;我搶著洗碗揀菜,讓他們能多休息一會兒;我經常哼哼小曲,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盡我所能給父母留下最難忘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開心,讓他們驕傲,
我愛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們都愛自己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對父母說一聲:「我們愛您!」讓我們一起行動,知恩圖報,學會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長,幸福快樂就時刻陪伴在你我身邊.
感恩生活
有朋友發來信息才知道今天是感恩節,在這個信息時代,生活也教會我們懂得更多的去享受生活,抓住這世界上一切可以分享美好的機會,把愛心與快樂互相傳遞。用「狗狗」搜索關於『感恩』的話題,才知道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在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中國有句俗話叫『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們,在到達美洲時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是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走出了困境。人在困境時得到他人的幫助是幸運的,那種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而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從我們的歌里常常也能領略到這樣一種愛的精神,讓世界充滿愛,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我們的心靈也會更加純潔。移民們為了紀念這樣的日子,在規定了感謝上帝的同時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懂得感恩不僅是種修養更是一種態度,就如我們平時常說的『知足常樂』,要懂得體驗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要坦然從容去面對這樣的經歷,提高自己的鑒賞力與生活的能力,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那麼就讓我們也一起來感恩吧!感恩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歷的平凡與不平凡,感恩父母給予了生命的起點,感恩愛情帶來的幸福與苦痛,感恩人生之路帶來的一切艱辛與坎坷,感恩朋友間的平淡與真誠,感恩陌生人禮貌與謙讓,感恩同事間為真理而爭吵。感恩,讓我們學會感恩所有所有吧!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能,感恩,是一種美德,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今天,在這個他鄉的感恩節里,感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肆』 請問辦學取什麼名字最好
希望學校,這個名字蘊藏了更多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