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親王的等級,簡潔些
1、滿清皇室爵位: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2、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3、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庄、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4、清代共有世襲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稱「鐵帽子王」,其中八家以軍功封爵。他們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襲罔替王爵四家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5、清代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時期)、安親王岳樂(順治時期)、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欣;(咸豐、同治、光緒時期)。
(1)清朝襲爵制服擴展閱讀
清初因是開國功臣被封世襲罔替的八家親王如下:
1、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世祖)為帝。
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者,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褳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削爵。
2、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3、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迎於東直門。
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神主祔太廟。後蘇克薩哈等攻訐他種種不法,被廢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敢論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日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4、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5子豫通親王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無有成規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削爵。
5、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多不睦,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竟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6、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白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二人削爵。
7、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著,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死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三人削爵。
8、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3子薩哈磷,薩哈磷兼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3子。順治元年勒克德渾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削爵。
『貳』 清朝皇子的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清朝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各等級名字如下:
1、第一級:和碩親王
2、第二級:多羅郡王
3、第三級:多羅貝勒
4、第四級:固山貝子
5、第五級:鎮國公
6、第六級:輔國公
7、第七級:不入八分鎮國公
8、第八級:不入八分輔國公
9、第九級:鎮國將軍
10、第十級:輔國將軍
11、第十一級:奉國將軍
12、第十二級:奉恩將軍
爵位等級規定:親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親王,其餘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一個兒子封為郡王,其餘兒子子封為貝勒。貝勒之子封為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
(2)清朝襲爵制服擴展閱讀
清朝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庄、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
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叄』 清朝「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是不是在每一代只有一個人襲爵,那這一代中其他的兒子封什麼爵位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肆』 清朝鐵帽子親王的世子襲爵為親王後,其他後代有爵位嗎
清朝對宗室爵位進行了詳細劃分,一共十二個等級,自上而下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其中,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
這時候,郡王們都在哪裡呢?他們很少在朝廷里擔任要職。就算列入12個鐵帽子王之列的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也在朝廷里沒有什麼話語權。不過,這也好,正可以避免捲入權力漩渦,波瀾不驚地躲在王府里過著他們的小日子。
『伍』 清朝爵位降等承襲和降等世襲罔替什麼區別
區別
1、形式不一樣。降等承襲是指繼承人在原爵位基礎上降一級繼承,這樣依封爵制度等級一級一級的降,而世襲罔替是指繼承人可按原爵位繼承,子孫不必降爵,可代代的承襲下去。
2、等級不一樣。降等承襲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而世襲罔替可以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是原有爵位。
3、降等世襲罔替,整個清代大概就只有岳託了,其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被封親王,但隔年被降爵,死後追封克勤郡王,其子孫皆為郡王,乾隆時則又改回克勤郡王,並允許世襲罔替郡王。
(5)清朝襲爵制服擴展閱讀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陸』 清朝降位襲爵是怎麼個制度如果降到一定程度呢
清朝的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
『柒』 清代因恩封為世襲王爵的有哪四家
怡親王始封祖為清聖祖玄燁第十三子允祥。清世宗允禛即位後封允祥為和頑怡親王。雍正八年(1730)去世,謚曰賢,又特於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年間,封其王爵世襲罔替。道光年間,載垣襲爵。穆宗(同治)初,載垣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顧命大臣。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始封祖為清宣宗旻寧第六子奕。道光遺詔命皇四子奕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為親王,文宗奕繼位後封其為恭親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得到奕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時任命他為議政王,賜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1868)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病逝,賜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始封祖為清宣宗旻寧第七子奕譞。咸豐年間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1872),晉封為醇親王。穆宗(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賜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1890),奕譞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1908),德宗載湉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醇親王世爵共傳2世、2王。
慶親王奕劻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世爵的親王。奕劻是清高宗弘歷十七子永璘嫡孫。光緒十年(1884),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壽辰時封親王,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事宜。慈禧死後,載灃掌權,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因奏請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遺老目為「賊子」。奕劻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未來得及世襲。
『捌』 清朝的親王都有些什麼待遇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折算成人民幣大約為535萬,當時一品文官的俸祿也就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加上養廉銀1.6萬兩,折算成人民幣也就是290萬元,與國家一品文官相比,清朝親王的俸祿還是挺高的。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庄、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親王的世襲待遇:
恩封: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其他的兄弟,只能封不入八分的爵位。
考封: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繼承,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分等級,就是由於考試分數的高低,獲得相對應的等級。
『玖』 清朝爵位是怎麼世襲的,如親王世子襲爵是襲親王爵還是郡王爵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使社會形成穩固的血緣家庭。世襲制概念在這種社會狀態下很容易被普遍群眾接受。
自漢朝開始,官職不許世襲。雖然現實中官職的授予多集中在現有的士族、官僚家族中,也留有某些世襲的痕跡,但是在法律上的由某個家族世代擔任特定職務的制度被廢除。
從魏晉時代開始,世襲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前者的意思是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後者的意思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
從宋朝開始,出現了爵位不能世襲的現象,類似於英國的終身貴族。
明朝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公、侯、伯三等爵亦有可世襲者。
清朝世襲罔替的爵位主要為鐵帽子王,其餘爵位從世襲遞降,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一般都是由長子繼承爵位,其他兒子如果沒有受封,就沒有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