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民國時期齊魯大學校服

民國時期齊魯大學校服

發布時間:2021-11-26 01:04:56

❶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校服會比現在的還要好看

因為民國的校服比現在的校服看著更加好看,款式也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所以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很喜歡穿上民國的校服來進行畢業留念。現在的校服一般都是以藍白色為主,款式是屬於比較寬松的類型,學生穿在身上雖然很舒服,但是看著毫無美感,如果有女生剪了短發,穿上校服從遠處看,壓根都分不清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我之前上學的時候就是短發,有一次上廁所,同學從後面看我,她以為男生進到女廁里了,把她嚇了一跳。

每一個時代的校服都有每一個時代意義,雖說民國的校服看上去確實是比較善心悅目一點,但是放在現在的學校裡面,確實是極其不合適的,畢竟學校把校服做成這樣,就是害怕有一些學生進行服裝方面的攀比,所以才會做的寬大,並且校服的下半身褲子居多。

❷ 民國女生校服的襪子到底是多長的鞋是皮鞋還是布鞋僅限女生回答,穿過民國校服的女生優先回答。

我穿過,去年運動會我們班都穿的是那種

❸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好還是差,為什麼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要好一些,因為現在的校服都已經很潮流,很現代化了

❹ 校服的歷史.

、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❺ 能不能介紹一下齊魯大學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傳教士逐漸進入中國傳教,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權被正式承認。1861年,美北長老會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建立了在中國北方的第一個基地,後來發展為山東西部教區和山東東部教區。同年英國浸禮會在山東煙台開始傳教活動。
1864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博士(C.W.Mateer,1836.1.9—1908.9.4)攜夫人狄邦就烈(Julia Brown, 1837—1898)在登州城內一所叫「觀音堂」的破廟里辦起免費義塾,稱「蒙養學堂」,相當於現代的小學。1872年,蒙養學堂取「以文會友」之意定名為「文會館」,改設「正齋」和「備齋」,相當於現代的中學部和小學部。1882年,紐約北美長老會總部批准文會館升格為大學建制,定名「文會館」(Tengchow College),並增派傳教士幫助辦學。史稱登州文會館。
1875年,英國浸禮會將傳教基地從煙台遷到青州。1881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仲均安、卜道成(J.P.Bruce)、懷恩光(J.S.Whitewerigt)在青州創辦聖經學堂(Theological Institute),1885年發展為培真書院(Tsingchow Theological College),1893年為紀念捐款人而更名為葛羅培真書院(Gotch-Robinson Theological College)。
1884年,宣教士庫壽齡(Samuel Couline)夫婦在青州以北美長老會開設的男生寄宿學校為基礎創立青州中學(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1886年定名為青州廣德書院(Tsingchow Kwang Teh Shu Yun)。1887年懷恩光在培真書院內建立了青州博物堂(Tsingchowfu Museum),這是山東最早的博物館之一。
1883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兼醫生聶會東偕妻子到達登州,准備在文會館設醫科,因設備和人員不足,未能如願。於是便租賃了一所寺廟的幾間房子,用一部分作教室,另一部分作為小型診所,招收5名學生學習西醫 。 這是齊魯大學醫學部分的發端,也是如今山東大學醫學部分的源頭。
1885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武成獻開始創辦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巴德順則在鄒平的教會醫院設立醫學堂,開始招生傳授醫學知識。
1892年,聶會東夫婦奉調到濟南,在東關華美街(今興華街)與洪士提凡夫婦、安德遜女士一起在教會診所工作,後將原診所擴建,取名華美醫院。並同時籌建華美醫院醫校。,1891年學校竣工,每年招收5名學生。到1902年,華美醫院醫校共有在校學生四個班,22人,皆為男性。
1903年,校董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濟南聶會東、青州武成獻和鄒平巴德順所辦的醫校合並為共合醫道學堂(Union Medical College),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聶會東任校長,學制四年,四個年級的學生分別在濟南、青州、鄒平和沂州(今臨沂)的教會醫院進行教學和輪流實習 。
1904年,登州文會館正齋搬遷到山東濰縣東關樂道院,與廣德書院合並,取兩校名的頭一個字,定名為「廣文大學」(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文理科。文會館備齋留在登州,更名為「文會中學」。
廣德書院神學班與葛羅培真書院合並,改稱共合神道學堂(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神學科。青州博物堂搬遷到濟南,改稱濟南廣智院(Tsinanfu Institute)。
至此,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形成了文理(廣文大學)、醫學(共合醫道學堂)、神學(共合神道學堂)四科的格局,雖然還比較鬆散,但是日後齊魯大學的初步框架已經形成。
隨著傳教事業逐步向內地推進,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開始謀求在省會濟南建設永久校園。1907年,共合醫道學堂在濟南南新街購地建設新址及醫院。 1908年,卜道成在濟南西南南圩子外,共合醫道學堂新址南面以「永租」為名強購土地545畝,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新址,為方便學校和已建醫院的交通往來,地方政府專門在南圩子城牆上辟「新建門」。這塊土地即今天的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的基礎。
1911年,共合醫道學堂新址的醫學大講堂、診病所、宿舍等建築竣工,學校從各地搬遷到濟南。1911年4月1117日,共合醫道學堂在濟南舉行新址落成典禮,正式宣布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山東巡撫孫寶琦等地方官員參加了典禮並送上賀儀 。齊魯大學醫學院和山東大學醫學院均將此日認定為建院時間。此時的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以聶會東為校長,有教師14人,位列教會在華所辦的全國四大學堂之一
1916年,北京中華醫學基金會(The China Medical Board,文獻中又稱美國羅氏駐華醫社)改組北京協和醫校(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Peking),將三個班的學生轉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並「協款」5萬美元用以改善校舍和設備,又許諾連續五年每年「協助」2萬美元用以辦學。1916與1917年之交,在中國博醫會醫學教育會的建議下,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也並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因而,齊魯大學醫科是由山東共合醫道學堂、北京協和醫校、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四校合並而成。為了適應規模擴充之需,學校籌巨款200餘萬元,在南關新建門外1908年強購土地上建築新校舍。
1917年9月,共和神道學堂及師范學校、濰縣廣文大學遷來濟南新校址開學。同時啟用「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作為非正式校名,而正式名稱沿用「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以上稱謂見於1924年齊魯大學為登州文會館1894屆畢業生曹昆追發的畢業證書(山東大學醫學院院史館藏有影印件)。後來學校以齊魯大學的名稱廣為人知,正式名稱則主要出現在英文材料里。
1924年在中國注冊立案後,學校以「私立齊魯大學」作為校名,按加拿大法律頒發的英文文憑上則使用「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 University)]的名稱,這種表述見於1943年齊魯大學為醫學院畢業生田珍頒發的中、英文畢業證書(原件現藏山東大學醫學院院史館)。
1924年7月19日,齊魯大學獲得加拿大政府頒發的執照,加拿大政府授權齊魯大學按照自己理事會的規定「授予與中國法律相一致的文憑和學位」。根據此規定,齊魯大學頒布學位授予條例
1930年,根據文學院教授欒調甫的倡議,在林濟青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國學研究所。先後有老舍、顧頡剛、錢穆、嚴耕望、郝立權、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學者在所研究,齊魯大學一時成為全國國學研究的重地。 學校還編輯學術性校刊《齊大季刊》及國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國學匯編》,影響國內外。
1932年,加拿大人明義士被齊大聘為考古學教授,他將自己在河南安陽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運到濟南,在校內建博物館。明義士的兒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駐華大使,向山東大學捐贈過父親留下的大批珍貴資料和文物。
1934年夏,青年劇作家馬彥祥來到齊魯大學,接替赴青島山東大學任教的老舍先生。馬彥祥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乃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名學者馬衡之公子,雖年紀輕輕,但已在話劇界頗有名聲。其著有《戲劇概論》,還與洪深合譯過《西線無戰事》,並導演過《雞鳴早看天》、《雷雨》等名劇。馬氏到齊大後,另開了《戲劇概論》和《文藝學》等新課程。當時馬彥祥僅二十七八歲,青年英俊,風度翩翩,喜飾儀容,好近同學。因而每逢課余之暇,他所居住的齊大老辦公樓二層單身宿舍,常常學生滿座。1935年春,在馬彥祥的倡議組織下,齊大話劇社宣告成立,文理兩院學生,紛紛踴躍參加。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齊大,外籍教工押往濰縣集中營關押,其他人解散,校園被強占為日軍軍醫院,設施遭到破壞。
1948年濟南解放前夕,為避戰禍齊魯大學再次遷校:文理學院遷往浙江杭州郊外的雲棲寺,克服困難正常上課,實驗課程借用浙江大學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室;醫學院則遷往福州協和醫院。江南解放後,南遷的師生和儀器設備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先後遷回濟南原址。
1951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接管齊魯大學,解聘所有外籍人員,中國人徹底收回了齊大的教育主權。作為一所教會大學,齊大48年的歷史也走向了終點。
1952年9月,全國高等院校開始進行院系調整。根據華東區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方案,齊魯大學解體撤銷。

❻ 民國款校服那麼美,當下校園為什麼偏偏不再沿用

民國雖然短短三十七年,卻充滿了許多故事,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文化印記,校服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視覺痕跡。民國校服,曾是那樣的素雅又亮麗, 所以在如今運動校服當道之際,人們愈加懷念那一襲清新的民國校服。 於是文藝青年們, 每逢畢業季則爭相拍攝民國校服畢業照,為什麼俊男靚女對民國校服情有獨鍾呢?為何不少人喜歡穿卻得不到推廣?且聽在下為您一 一道來。


當然民國時期的裙裝等校服對人身材有最直接的考驗,身材不好的人穿上去恐怕就是東施效顰,要被人譏笑為恐龍了,故而民國校服也只是拍照cosplay之用,鮮有做常服的,估計不少人也是自忖身材不夠,也只是圖一時新鮮罷了。

或許穿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則是我們心中所持有的對本邦文化的心態。民國校服文化的精髓也通過改良滲入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服飾文化中,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漂亮合體的校服。

❼ 為什麼大學生拍畢業照流行穿正裝和民國校服

因為每次拍的人都不一樣啊!誰會閑的沒事年年穿一樣的衣服拍照啊是因為每個人一輩子只有一次,才會這樣的好嗎。拍畢業照在乎的不是拍的多好看,衣服多與眾不同,它更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正式告別了自己的青蔥歲月。

❽ 民國的校服那麼美,現在為什麼不用了

時代發生了變化,人們也跟著進步,那麼對著裝的要求自然就不一樣了。而且現在穿校服,基本也就是從小學到高中的時候才會穿,大學的時候基本都是自己的著裝,根本就不需要校服,恰巧民國的服裝就是看起來成熟點的,並不適合高中以下年齡段的孩子穿。另外,校服就是為了統一大家的著裝,方便學生們運動,而民國這種文靜的著裝並不合適,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民國校服是很挑身材的,身材不好,穿著也不好看。

大家也都知道,民國的校服是很挑人的,必須身材好才能穿出那種年代感,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那麼美,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卻不選擇的原因。

❾ 解放前齊魯大學 山東大學哪一所更牛

齊魯大學,更牛,當時有「北燕大(燕京大學),南齊魯」之稱。好像是外國的傳教士創建的,山大醫學院就是原齊魯大學校址。建國後就把齊魯大學拆分了,生物物理化學專業轉到山師了,文學院轉入南京大學,還有一部分轉入原山大。農學轉入山農。

❿ 民國大學生都穿什麼樣的校服

說起民國校服,大家第一影響肯定是影視劇裡面的形象,那真實的民國學生穿得校服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及日本,學生穿校服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中國自上世紀20--30年代部分學校及洋學堂中也開始規定學生必須穿統一的校服(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響)

一百年前,校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一百年後,校服是社會爭論的話題。今天和以後,校服代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許是次要的,重要的應該是校服本身的品味。

在1929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之後,是年的4月16日曾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做出規定女性禮服有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類似於這樣

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類似於這樣

後來為了方便開始流行是上衣下裙,一雙黑色牛筋底布鞋,還有緊緊貼在雙腿的白色長筒襪,常被稱為「五四裝」。

看那我們來看看一代才女林徽因和她的表姐妹們,她們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

再到後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性開始注重曲線美,原為滿族服飾的旗袍,因其製作時打得腰褶和胸褶能夠勾勒女性的身材曲線,逐漸受到大學女生的喜愛,在大學校園里流行開來。

1948年,北京清華大學,當時大學生穿著校服參加體育活動,充滿了青春和活力。

而男生的校服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多為改良版的中山裝,直直的翻領依偎在脖頸四周,利落、剛毅,翻蓋口袋分列兩側,成為民國學生的標配。

再到後來,為了體現艱苦樸素的精神,我們熟悉的經典款式,白襯衣配藍褲的校服開始流行(哈哈,開不開心)

時代在進步,在那個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時代,個人認為民國時期的校服真正反應了學生時代該穿的服裝,朴實,大氣,端莊得體,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想法?

與民國時期齊魯大學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領秋衣配風衣男士 瀏覽:460
外套總掉怎麼辦 瀏覽:833
風衣兩個圓環怎麼穿 瀏覽:139
旗袍陪卷發還是直發 瀏覽:450
休斯頓襯衫 瀏覽:797
2017保暖絨品牌褲子 瀏覽:908
褲子上有球怎麼樣處理掉 瀏覽:625
荷葉領大怎麼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569
臉大穿什麼棉衣好看 瀏覽:990
寶寶線帽子怎麼收針視頻 瀏覽:498
冬假兩件女式褲子 瀏覽:130
女主播蜜糖穿校服視頻 瀏覽:166
天狼星行動中旗袍女 瀏覽:64
針織衫小披肩短款開衫小外套 瀏覽:376
把男人襯衫當睡衣穿 瀏覽:967
舉辦旗袍走秀有哪些費用 瀏覽:567
婚禮打什麼領帶結 瀏覽:358
粉紫色風衣裡面穿什麼 瀏覽:286
復古女裝店衣服怎麼陳列 瀏覽:200
戶外褲子長短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