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共和國作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拉開大幕,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社會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回眸這30個年頭,台州經濟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改革逐步深化並推動開放,開放也進一步促進改革。
我的家鄉位於浙江省的一座美麗迷人的城市——台州臨海,30年來,改革開放的春風滋潤了大江南北,在這一浪潮下,臨海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城市建設
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臨海城市面積明顯擴大了,小的時候,沒有幾條寬廣的馬路,一到下雨天,路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現在,臨海出現了好多高層建築,條條馬路寬又廣,公交車的環境明顯改善,馬路邊的綠化搞得非常好,像一個園林城市,臨海已光榮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這是我們每一個市民的驕傲。臨海市中心也比以前繁華了許多,記得還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只有一個東湖公園,能在東湖公園里拍照是小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後來,江南長城建成,現在華海、世紀華聯又相繼落戶臨海,吉利集團也來臨海安家,這些更進一步促進台州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城市的擴建,身邊的這些變化讓每一個臨海人深深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改革開放創造的成就。
有統計數據顯示,臨海市中心城市建城區面積由5年前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8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00萬人,全市城市化水平達38%,比「九五」末提高7.1個百分點。城市規劃以人為本,大城市框架已經拉開,臨海大道、大洋路等一大批城市幹道全面竣工,形成了「六縱六橫」的城市主幹道和數十條次幹道合理分布的道路網路。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市政公園、靈湖公園、洛河公園等游園綠地相繼建成;紫陽街歷史風貌區成為市區一道亮麗風景線,富有特色的「綠水」城市景觀風貌初步形成,臨海正加速向最佳人居環境城市邁進。
二、農村建設
近年來,臨海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城鄉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農村,原來是草房居多,後來是瓦房居多,改革開放後的近幾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許多兩層小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在路邊排成一排,放眼望去,宛如一座美麗的商業街,這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社會的進步。優質稻米、蔬菜、生豬、家禽、水產、林木等優勢產業形成支柱,建成臨海農業科技園;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迅猛發展。在農村醫療體系改革中,臨海政府很好的落實了農村的農醫保政策,解決了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由於,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農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科學農業生產不斷的進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這樣的舉措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是黨的正確領導促進了臨海農村的發展。
三.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後,在社會事業上,臨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全面完成了農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啟動了農村小學「四配套」工程,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臨海地區的整個醫療行業位居前列。尤其是台州醫院在近幾年的迅猛發展,使台州地區的整個醫療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豐富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水平的需要。
改革開放不僅使臨海迅猛發展,祖國的每一塊土地都發展迅速。但前進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舊思想、舊體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體制的建立。每當遇到前進中的困難,也總有人對改革開放提出各種責難,但是,經過一番思想的討論,「改革不可動搖」仍會成為一種廣泛的共識。這是因為,30年的成果,改革給了人們實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實踐,任何時候都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
2.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3. 改革開放簡史內容
4. 改革開放後,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的是 [ ] A.設立經濟特區B.家庭聯產
改革開放後,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的是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選擇C。
鄉鎮企業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特點是產供銷活動主要靠市場調節;職工大都實行亦工亦農的勞動制度和靈活多樣的分配製度;與周圍農村聯系密切,便於利用本地各種資源。
為了扶持和引導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保護鄉鎮企業的合法權益,規范鄉鎮企業的行為,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4)改革開放前農村制服擴展閱讀: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設立的鄉鎮企業,其企業財產權屬於設立該企業的全體農民集體所有。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他企業、組織或者個人共同投資設立的鄉鎮企業,其企業財產權按照出資份額屬於投資者所有。
農民合夥或者單獨投資設立的鄉鎮企業,其企業財產權屬於投資者所有。鄉鎮企業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支援農業和農村社會性支出,其比例和管理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國家運用信貸手段,鼓勵和扶持鄉鎮企業發展。對於符合前條規定條件之一並且符合貸款條件的鄉鎮企業,國家有關金融機構可以給予優先貸款,對其中生產資金困難且有發展前途的可以給予優惠貸款。
5.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3、農業建設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
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
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產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4、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5、城市建設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6. 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2、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3、國有企業改革: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現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制度。
4、對外開放,利用沿海優越的條件更好的吸引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6)改革開放前農村制服擴展閱讀:
1976年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經過撥亂反正,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在有些方面有了重大進步,而在有些方面卻一仍舊章。
在對外開放方面,確立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和引進國外技術人才的方針。這在中央,在鄧小平極力倡導下,主要領導人的思想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對內搞活方面,1978年提出了不僅要擴大地方的權力,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更要擴大企業的權力,發揮企業的積極性,給企業以必要的獨立地位。
同時,強調尊重農業生產隊的自主權,貫徹多勞多得和等價交換的原則。這在中央,思想也是一致的。這也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7. 改革開放後和開放前的中國生活對比。
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8. 建國六十年來農村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社會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發生在農村。變化主要體現在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強、農村面貌不斷更新等三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21世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一路櫛風沐雨、一路蒸蒸日上,農民收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百元增加到1996年的千元,再到2018年的接近萬元大關,收入不斷跨越新的台階。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尤其是近幾年,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新產業新動能,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產品供給水平不斷提升,現代農業融合創新發展,農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三、農村面貌不斷更新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的土地問題得到了解決,到如今農村的面貌又得到更好的改善,農村的環境不像以往那樣臟亂差了。
國家在農村也開始大力推行環保政策,尤其是展開了對農村污染企業的治理,凡是對環境有影響的企業都必須繳納環保稅,並且不允許隨意向河流中排放污水。在農村生活區一定范圍內禁止舉辦養殖場,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農村的環境問題。
(8)改革開放前農村制服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
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9. 什麼是脫貧致富
脫貧致富是指改革開放前農村及普通百姓的近期工作和生產的目標和口號,現在的意思是擺脫貧窮困苦,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示例:
1.脫貧致富奔小康。
2.讓科技為脫貧致富插上翅膀。
3.農牧民朴實的脫貧致富「八字經」,即:肯干、勤干、會干、敢幹。
4.讓廣大老百姓早日脫貧致富,意義非常重大、深長。
5.全國各地不斷探索山區致富模式、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已實現脫貧致富。
6.在貧困地區,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小康建設,更要重視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培育壯大一支能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農村黨員幹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