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服熊的背後的故事
「跪求我們學校的校服小熊。」「我們學校的校服小熊到貨了嗎?」每當看到網上此類反映客戶需求的留言,孫顯龍都暗暗告誡自己,一定要把這個項目堅持下去。
給毛絨玩具熊身上穿上北京各個中學的校服,出售給在校學生或畢業生,這就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大四學生孫顯龍的創業項目,他管這些小熊叫「校服小熊」。如今,校服小熊已經成為北京校園「90後」熱捧的對象。
為了熟悉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孫顯龍經常利用周末時間請「90後」們吃飯,「比如我們把校服小熊的上衣都加長了,就是因為如今的中學生流行穿偏長的上衣。」孫顯龍甚至調侃自己說話已經有點「90後」的腔調,他告訴記者,就是希望用這些細節來打動「90後」。
第一次創業手筆太大慘遭失敗
「創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要一步步來,千萬不能自以為是。」孫顯龍告訴記者,這是他最深刻的教訓。
剛剛進入大學的孫顯龍很快就加入了學生社團AISEC,並結交了兩個好朋友。大二那年,3人決定模仿美國的一家創意T恤的網站,設計和銷售創意T恤。孫顯龍除了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零花錢,還得到父母的支援,「父母都是白手起家的商人,他們知道創業能夠讓我學到很多知識,因此支持我課余作一些嘗試」。他們力求完美,花7萬元製作了一個網站,並在網上徵集網友喜歡的T恤圖案,隨後,他們開始了大手筆的投入,第一批T恤就印製了5萬件,「我們在廣東那邊找了一個合作廠家,如果印得太少,工廠不給做,結果每個圖案至少要製作1000件」,這時他們已經花了40萬元。
可是這些定價在70元左右的T恤卻嚴重滯銷了,「即使後來搞促銷,也沒有賣出多少」。隨著資金鏈的斷裂,團隊只能解散。現在想來,孫顯龍有了更多的感悟,首先是市場調研不夠充分,價位不符合消費者需求。除了商場里的品牌T恤,學生消費者更樂意去買30元左右的T恤,而他們受製作成本的限制,T恤價格降不下來。 有了創業失敗的教訓,孫顯龍在選擇再次創業的項目時慎重了很多,兩個比他高一級的學長成為他的合作夥伴。大家計劃做創意毛絨玩具。把公交車形狀的毛絨玩具、售票員小熊和校服小熊的圖形發到網上讓朋友來評價,「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校服小熊有著良好消費群體」。
創意產品有了,但找生產廠家又遇到了麻煩。所有廠家都拒絕只有十幾個或幾十個產品的訂單。孫顯龍只好向父親求助。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一個廠家終於答應少量的產品也可以做,但成本費用會非常高。因為有一個合作夥伴的妹妹就讀於北京市171中學,校服款式容易得到,於是,第一批50個穿著171中學校服的小熊就成了試驗品。
他們帶著校服小熊到171中學門口推銷。孫顯龍清晰地記得,由於裝小熊的箱子無法裝進計程車,他們只好用自行車把校服小熊帶過去,「沒想到很受歡迎,50個小熊被一掃而光,一些沒有買到的學生還問我們,明天還來嗎?」孫顯龍抓緊時間又訂做了100個。
隨著171中學校服小熊一炮走紅,北京其他學校的中學生紛紛找到孫顯龍的人人網賬號,給他留言,問有沒有自己學校的校服小熊,還有人留言說:「這個小熊太有紀念意義了,我們3年就穿這套衣服。」消費者的熱情鼓舞了孫顯龍和夥伴們,他們利用寒假陸續推出了北京80中、25中、5中和東直門中學的校服小熊產品,幾個月里就賣掉了近2000個。為了建立銷售渠道,孫顯龍又開了網店,沒想到很多高中畢業生也紛紛找上門來購買校服小熊。
「因為有第一次失敗的教訓,我們一直做得非常謹慎。」然而就在生意順風順水時,由於兩個夥伴畢業後一個留學,一個就業,剛剛磨合好的創業團隊只得解散,孫顯龍又陷入第二次創業的低谷。當時他已上大四,也面臨著出國、考研或工作的抉擇。「只有一個人能不能做下去?當時很無助」,但想到校服小熊有市場的支持,還有很多消費者在等待,孫顯龍決定堅持下去。 為了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孫顯龍在網上設立了一個校服小熊討論組,成員很快就有了1000多人,他們對校服小熊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孫顯龍覺得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被消費者拉著走的,雖然每次生產的數量不多,成本相對較高,但卻漸漸創出了口碑,校服小熊的種類也漸漸增加到50個。
「我們做過調查,全北京有400多所高中,先佔領這個市場,我們還可以做到外地去。」今年暑假過後,孫顯龍一邊物色新的創業夥伴一邊招聘兼職銷售,他對創業夥伴的要求很簡單,有共同的理想,能夠堅定畢業後繼續創業。經過溝通,擁有4個人的創業團隊逐漸形成。公司沒有注冊地點,孫顯龍把公司掛靠在父親公司的名下,「但我們財務核算是獨立的」,孫顯龍表示,團隊的4個人都有工資,採取基本工資加提成的方式,其他3個人沒有工資上限,而孫顯龍的上限是3000元,「如果有一個月無盈利,我就得把自己的工資貼給他們。」孫顯龍笑著說。
第二次創業,孫顯龍成熟了很多,不再向家裡伸手要錢,而是借了15萬元「債」,「我們今年9月實現了收支平衡,11月開始盈利,並且我已經還掉了三分之一的借款」。
孫顯龍目前已經賣掉了4000多個校服小熊,他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降低成本。一般玩具廠一款玩具一次下單就是幾十萬個,而製作校服小熊的數量太少,成本降低的空間不大,孫顯龍開始思考個性定製校服小熊的方向。
2. 我想要豐台二中的校服小熊,在哪裡可以買到啊還是需要訂做誰知道呀..謝謝啦
介個是快樂森林的校服熊~淘寶寶貝 搜校服熊 就可 豐台2 滴剛剛設計出來 暫時還米有貨 但製作很快滴~~~敬請期待吧!
3. 怎樣設計校服
1/4
發揮校服的審美導向功能
校服的款式、風格是直觀、具象的視覺元素,校服設計者在校服上體現出正向、積極的美學元素將會對學生形成審美標准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流行文化中的負面內容對校園帶來影響的現狀中,校服設計者可以尊重學生追求美、探索美的需求,用具有符合學生身份的美學設計、彰顯經典美學元素的款式外觀對學生進行吸引和引導,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美學規律、形成審美標准,進而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
2/4
配合學校的校園文化主題
在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開始注意學校形象和品牌建設的今天,校服設計中必然要考慮學校定位、辦學理念、歷史沿革等文化背景,並將其體現在校服的整體風格中,使校服成為校園文化工程中的一部分。例如選用與學校硬體設施風格契合的顏色、在胸前加入經過設計的校徽校訓、適合學校定位的領結絲巾等裝飾細節等,讓學生在穿著校服的過程中,牢記學校的精神傳承、提醒自己的學生身份,讓校服成為對外展示學校形象、同時對內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工具。
3/4
傳承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無論是華夏文明中的服飾美學和禮儀文化,還是各民族傳承千年的經典服飾元素,都是需要新一代學子了解並傳承的珍貴財富。而在國家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文化自信和中華復興成為重點內容,我們的校服設計中必然要體現出傳統服飾美學的元素和理念,這樣才能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對傳統文化的魅力產生興趣並進而傳承下去。例如莘茂設計師就發掘出了傳統服飾工藝中的刺綉、雲錦、結繩、圖騰紋樣等經典元素應用於部分校服產品中,經過現代設計理念提煉和現代服裝工業技術配合,傳統美學在學生身上重新煥發
4/4
小編認為,重新發掘校服美育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才是打造未來中國校服的必由之路。加入盤扣、流蘇等傳統服飾元素的「國粹經典」和「民族精粹」校服作品。
4. 如何設計校服
如何設計校服,做學生的校服也是根據當地的氣溫以及當地的風俗和當地的一些人的眼光都是有著一定聯系的,如果是自己沒有經驗的話可以借鑒一下,其他學校一般來說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去可以借鑒的。
5. 作文:我設計的一件校服 600字
我,是21世紀鼎鼎大名的服裝設計師。我重新設計校服的原因是許多小學生向我苦訴:校服穿在身上,一出汗,刺刺的,渾身難受。夏天不透氣悶死了,冬天不保暖,冷死人!種種原因,所以,我必須重新設計校服。
我設計的校服,可以根據我們的心情來變化色彩;當你傷心和高興時校服會變色,為什麼呢?原因是:你傷心時,校服的色彩可以舒緩你的心情;當你高興時調出紅色令你更加開心。當你生氣時,校服會變成藍色,為什麼呢?人人知道水,克火。你生氣火焰會冒出來,大海是藍色,那藍色就代表水,水滅了火不就消氣了嗎?
校服的面料是用國家級竹纖維面料製成的,穿著十分舒適。
我設計的校服還可以稱為冬暖夏涼衣呢!聚熱慢,散熱也慢。整個夏天涼爽無比!等夏天過了,夏天的熱又儲存在校服上,整個寒冬就不會成「游泳圈」了!
我設計的校服還刀槍不入。如果你遇強盜,強盜無論用怎麼尖銳的武器都戳不穿校服,還可以在強盜不知道的情況下,把具體位置和歹徒的外貌告訴警察。
我設計的校服,你們喜歡嗎?
6. 校服是自己設計的好還是學校設計的好
自己設計的好,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
7. 怎樣設計校服
我是學服裝設計的,感覺中國的校服都太保守了,也都太普通了,感覺日韓的校服還都不錯,不過不要崇拜外國,所以就讓我們設計出最獨特,最有內涵的中國校服吧,校服是學生上學每天必穿的衣服,因此衣服的舒適度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它的外觀,面料要舒適,不傷皮膚,顏色要和諧...多看些校服圖片,包括外國的,可以借鑒下哦.
8. 怎麼設計校服
全國各地的校服,哪裡的最時尚、口碑最佳、最受學生喜愛?北京的?上海的?長三角的?珠三角的?答:都不是!最拽校服在咱河南許昌。近日,網上舉辦了一次全國各地校服大比拼,許昌市三高女生短裙黑絲襪的校服讓眾多網友感嘆不已。這款校服設計接近韓國版校園時裝風格,男女生的上衣都是黑色包邊的韓版小西裝,內是白色襯衫和條紋領帶。男生再配上黑色長褲,女生穿上淺顏色方格短裙。確實如網友所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少男少女獨有的大方、時尚、清新、新潮。許多網友搜索「許昌三高」,就為了一睹該校校服的風采。對於這么符合潮流,甚至可以說是性感的校服,小部分網友覺得不妥,但大多數表示可以接受。
9. 如果讓你設計校服,你會怎麼設計
對於校服,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些或多或少的想法,都是出於對美的追求,曾經也設想過如果是我我會怎樣設計校服,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