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官府級別怎麼稱呼
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統知府。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三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唐代全國分二十二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B. 明朝的官府有的紅色有的藍色,請問有什麼分別嗎
明朝正4品級以上是紅袍玉腰帶,低於四品則是蘭色..
C. 請問以前的官府是怎樣分出等級的
http//www.asdhuw.com/saw/w4555687/wuh/wuh#!@%$
D. 官府的5平官要多少的等級
需要人物等級88級,88級了,去做官府任務,做完還得另外2個稱號「三碗不過崗」(官府任務給滴)和「浪里白條」(仙派給滴
採納!
E. 清朝的官員等級制服是怎麼分的
1、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23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12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5)請官府制服品級擴展閱讀
頂戴的頂珠:一、二品都是紅色(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四品都是藍色(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以下為金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級別較高的官員,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勛的大臣(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後部分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賞給藍翎。藍翎為鶡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給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在階級分明的階級社會練就火眼金睛識別官級的大小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等級森嚴是皇權社會的特徵,更是激勵官員積極辦事的動力,從而壯大朝代的發展。
F. 唐朝的官府制度
有三省六部制。
G. 中國歷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朝廷設立畫師專門職位,是什麼職位,品級如何 請具體一些
最早應是漢朝開始的。
王昭君的故事樓主應該聽過,裡面有個畫工,叫毛延壽,正是漢元帝的宮廷畫師。
-----------------
畫師的職位,唐,玄宗年間的時候有「畫侍詔「職位,品級五品,歸屬於翰林院管轄。
H. 唐代官府的官階標志主要以什麼區分品級
官服的顏色,七品官穿綠色,五品官穿紅色,三品官穿紫色
I. 歷史官府種類級別
奴隸社會中央官制
夏代時已有輔佐夏王的六卿。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農業,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獄,共工管營建百工,虞人掌山澤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軍事、農事和賦稅徵收的機關。商代建立起以商王為中心的中央機構。輔佐商王的主要大臣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獄的司寇。商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神權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紀事的宗教事務官在當時最為顯要。西周中央機構有較大的發展。輔弼周王的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為常伯,又稱牧;掌官吏選任的為常任,又稱任人;掌政務的為准人,又稱准夫。政府行政事務官分為兩大系統: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個事務官:司徒、司馬和司空,分別掌管農事、役徒征發和營建。太史寮是掌管歷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門。西周宗教事務官與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戰國是社會變動時期,隨著封建化進程的推進,各諸侯國政府機構發生了重要變化。春秋時各國相繼出現了輔佐國君、處理政務的主要執政官。秦稱上卿、亞卿和大庶長,楚稱令尹,齊、晉、魯、鄭諸國稱相。盡管各國名稱各異,但其地位和職掌都相當於後來的「相」。中央機構日益完善。齊、魯、鄭、楚等國繼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馬、司空及司寇為政府主要行政長官。其他重要事務官有:掌農田稅收的司田,掌財務的職計,掌山澤、田獵的虞人等。隨著諸侯國間交往增多,各國設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職責為「記大事,書盟首」。戰國初,隨著各國變法運動的進展,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成為此時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徵。「百官之長」的相、丞相,已成為各國普遍設置的官職。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各國官制仍不劃一。齊國變化較大,相以下設五官:大田、大行、大諫、大理和大司馬。楚國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上柱國、大司馬和大將軍是政府高級軍事長官。秦國沿三晉,又取東方諸國之長,形成一套獨特的官制,並為漢代所繼承,成為封建社會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會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帝國。自此至1840年鴉片戰爭,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官制的發展和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秦漢中央官制
秦、漢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師治安的中尉,掌宮室、宗廟、陵寢等土木營建的將作少府及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的大長秋。秦漢九卿除衛尉、廷尉和治粟內史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務外,其餘諸卿職能主要為皇帝及皇室內廷服務。國事與君主家事不分,政務與宮廷事務混雜,是秦漢中央官制的特點之一。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其中原屬少府,為皇帝掌管文書的尚書以及一些內廷人員,地位有較大提高。朝廷政務往往先與尚書、侍中、大將軍等近侍內廷「中朝」人員商議,然後告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外朝官實際作用被削奪,地位下降,中朝官員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物,也是內廷近臣權力膨脹的結果。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時期專制集權中央政體趨於完備,建立起以皇帝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三省長官具有宰相之職,形成三省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的機制。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變化。尚書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樞,下轄六部二十四司。尚書取聯合辦公制。都堂居省內中心,為政務活動中樞。尚書省長官左右僕射、左右丞,俱在此辦公,下設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變而來,以吏部為首,掌官吏選授、勛封及考課之政,下轄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戶部掌人口、土地、錢谷及賦稅之政,下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下轄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下轄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及按復讞禁之政,下轄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澤、屯田、營建與工匠之政,下轄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書六部,無論從名稱、職掌許可權,還是組織建制,較之秦漢九卿都是一大進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監,它由秦漢九卿演變而來。自魏晉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職權後,九卿名稱雖存,但職責有了很大變化。南北朝改稱寺,正副長官稱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僅掌祭祀、禮儀,科舉考試歸禮部;原掌宮殿守衛的光祿寺(由郎中令演變而來),專掌酒禮膳饈之事;衛尉寺專管武器和儀仗帳幕,不掌警衛;太僕寺掌一般馬政,不管皇帝車馬;廷尉改稱大理寺,掌審訊刑獄,司法行政歸刑部;鴻臚寺掌贊助禮儀,外族朝聘歸禮部;司農寺管倉儲之事,賦稅財政歸戶部;宗正寺職責未變;太府寺為新設,掌金帛府藏。五監為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分掌學校教育以及國家和宮廷手工業製造,宮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監形式上獨立,實際上是與六部配合的辦事機構。
宋朝的中央機構在神宗元豐前後有很大的不同。元豐以前,雖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虛設。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宰相之任,參知政事為副相,總揆行政;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權力也被不斷增設的機構所侵奪。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與唐代不同的是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為宰相之任(後改稱左右丞相);此外,樞密院職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變唐、宋的三省制為一省制——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關,六部為其所屬。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發展到極端。明初朱元璋對中央官製作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廢秦漢以來的宰相制為咨詢顧問並辦理日常公務的內閣制。監察方面改漢以來的御史台為都察院;軍事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負責,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及其控制下的廠衛特務組織。其中尤以廢丞相設內閣為政府體制調整的主要內容。內閣由翰林院學士組成,分首輔、次輔和群輔。其職責主要為「票擬」,即代擬詔書,批答奏摺。永樂以後,內閣學士漸參與政事,不僅咨詢顧問,且掌實權。內閣遂由明初的皇帝顧問秘書,變為全國行政中樞。
由滿洲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同議政。雍正年間,西北用兵頻繁,為及時商議軍務,設軍需房,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始為臨時機構,後不僅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且權力擴大,成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輔政部門。其特點為:辦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職權縮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樞,不能對下直接發布政令。清代寺監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宗人府的地位則在六部之上。五監僅存國子監,其餘四監先後並歸工部。鴉片戰爭後,清廷為適應外國列強的侵略和維護封建政權的需要,進行官制改革和機構調整。
另有清朝品級如下:
文官的品級及職務如下:
清時非常重視官員的品級。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從
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 級 官 職
-------------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督
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從二品 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時,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於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
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員.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
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使,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
省知州.
正六品 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
縣知縣,各省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贊,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士,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丞,外
縣知縣,各府學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
諭.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貼士,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未入流 京,外縣典吏,驛丞,和泊所所官
-------------
武官的品級及職務如下:
品 級 官 職
------------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將軍,督統,提督
正二品 副督統,總兵
從二品 副將
正三品 參將
從三品 游擊
正四品 都司
從四品 城門領
正五品 守備
從五品 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衛千總
正七品 把總
從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 外委把總
從九品 額外外委
武官無未入流
-------------
官員的稱呼:
看電視或看報紙的時候,有的網友可能會被一些官員的稱呼搞糊塗
了,那麼下面我們就把一些官員的別稱,介紹給大家。
中央官部分
官 職 稱呼
-----------------
大學士 中堂
吏部尚書 天官、冢宰
禮部尚書 大宗伯
戶部尚書 大司徒,大司農
邢部尚書 大司寇
兵部尚書 大司馬
工部尚書 大司空
左都御使 總憲
右都御使 副憲
通政使 銀台
御使 都老爺
郎中、員外朗 部郎,郎官
主事 主政
-----------------
地方官部分
官 職 稱呼
-----------
總督 制軍,制台,制憲,都憲,部堂
巡撫 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撫憲,部院
學政 學台,學憲
布政使 藩台,方伯,東司
按察使 臬(音NIE)台,廉訪,西司
知府 太守,皇堂,五馬
知州 牧,刺史
知縣 令,令尹
-----------
武官部分
官職 稱呼
---------
提督 軍門,提台
總兵 總鎮,鎮台
副將 協鎮,協台
J. 求夢幻西遊大唐官府詳細升級指南..各等級...各方法..
要看你玩什麼類型的咯 比武(PK)型的4力1敏 或者5力(有錢人玩的) 血耐(任務活動)4力 0.5體0.5耐
59級本人沒停過不好說
69:現在的69DT基本上以攻速為主了 只求3刀滅了對方 這樣的DT再69說起來在比武的時候還是蠻吃香的 至於血耐的69 頂多也就做做活動 刷刷FB什麼的 至於PK 省省吧 速度還沒人家快 基本上只有死的份
89沒停過不解釋
109:無論是PK也好任務也好 推薦血耐的 這樣的話不至於馬上掛 現在人家參加服戰的人也以血耐DT為主了 攻速DT雖說速度快 但是未必能把對手4刀弄趴下
至於升級嘛 再簡單不過了 有錢的砸點小錢 找個大龍10到15W到指定地點刷經驗 也蠻快的 一般情況下 14個小時的雙足夠你升到40級了 之後的就靠同等級的抓鬼或者活動SM任務等等刷經驗咯
至於賺錢啊!~這個是所有夢幻玩家的一塊心病!~難啊
本人點技能什麼的不是靠跑商就是靠打圖 偶爾買賣傢具 3J葯或者烹飪 還有就是刷刷FB也挺賺錢的 等你到了一定等級也可以帶新手抓鬼也是一筆收錄啊
有錢的話就去收購一家名店 推薦物品店 為什麼呢?媽的點獵術不要錢啊 開物品店只管滿世界的收東西 吧東西往店裡一扔完事 就等著收錢了 不過開店的話首先要了解市場行情 要不然准虧 7年夢幻玩家解答 望採納!~
祝你以後夢幻挖圖天天挖吸血 連擊 必殺 金剛 定魂 活動天天拿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