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望採納
2.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主要標志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2.過渡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3.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
4.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
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
四是國際形勢有利於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5.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
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①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②極大的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④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3.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怎樣在全國確立的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標志。
「一化三改」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年經濟恢復達到預定目標,使國家獲得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同時,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矛盾,特別是土改後農民分散落後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工業對糧食、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城市中限制與反限制斗爭時起時伏,對國家經濟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這就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提上了日程。
從1952年9月起,中共中央、毛澤東經過近一年的醞釀,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和制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它的完整表述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954年2月,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准了中央政治局確認的這條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並在全社會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獲得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體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的新的綱領。
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中國真正獲得獨立和走向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也是中國100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夢寐以求、為之奮斗的宿願。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結束,中國人民久已期盼的這個歷史機遇終於到來了。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政府以工業化為整個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重點的工業建設,以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開始執行的鼓舞下,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和學習過程中,全國城鄉迅速形成參加和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熱烈氣氛。工人階級一馬當先,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而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知識水平。1954年4月,鞍鋼技術革新能手王崇倫等7名全國工業勞動模範向全國總工會提出了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建議書,工人中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運動隨即提高一步,發展成為全國范圍的技術革新運動。中共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像在戰爭年代選派大批幹部到軍隊中去工作一樣,下最大決心從各方面抽調優秀幹部,分配到工業戰線上去,培養他們成為工業建設的領導骨幹。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究人員在工業化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批高等學校和各類專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服從國家分配,不怕艱苦,興高采烈地奔赴祖國各地工業建設的最前線。農民也以努力增加生產,積極交納農業稅和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
大規模工業建設開始後,黨和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以緩解糧食供應緊張的狀況,保持市場物價穩定,基本滿足工業化的急需。隨後又實行對食油、棉花、棉布的統購統銷。
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相應地需要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在黨的領導下,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都取得顯著成績。在建國初開展知識分子學習、改造運動的基礎上,1954年,毛澤東以《紅樓夢》研究問題為契機,發起一場對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廣泛批判。這場批判是必要的,但用搞政治運動的辦法解決思想、學術問題,勢必流於簡單、片面。隨後,1955年開展的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變為對所謂「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揭露,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加強民主與法制問題提上了重要日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堅持、發展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並相應地進行國家立法活動,使民主與法制建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國際交往中,根據黨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中國政府提出處理國家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顯示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黨還十分注重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和加強黨的團結,在黨內揭露和批判了高崗、饒漱石進行的反黨分裂的活動,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了團結,在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更有力地發揮了領導核心的作用。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黨在渡時期總路線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農業的改造,中共中央於1951年和1953年先後作出決議,要求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通過互助組、初級社等過渡形式把農民逐步引上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並為此制定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農業互助合作經過初期穩步發展,到1955年春出現大發展局面。由於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認識不足,1955年夏季出現了急於求成的傾向。全國在短短幾個月內驟然實現初級社化,接著又向高級社化發展。到1956年底,全國人社農戶已達96.3%,其中加入高級社的農戶佔87.8%。原來預計18年實現的農業合作化任務,僅用7年就提前完成了。
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黨的政策是利用、限制、改造。經過1953年以前加工訂貨等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從1954年開始重點發展高級形式的公私合營。隨後,中共中央決定採取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把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同全行業公私合營結合起來。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浪潮席捲全國。1月10日北京市率先宣布全市實現公私合營以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國就有50多個大中城市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到年底,私營工業的99%、私營商業的82.2%,分別被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基本完成。
在此期間,本來穩步前進的手工業改造工作受到影響,原來採取的按行業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辦法,改變為手工業全行業合作化的辦法。到1956年底,有91.7%的手工業者被納人各種手工業合作組織。
1956年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年。農民、手工業者等勞動群眾的個體私有制基本轉變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轉變為全民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公有制經濟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基本建立起來。以這種經濟制度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等社會主義因素,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表明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盡管社會主義改造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缺點,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擁有幾億人口的大國實現消滅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不僅沒有破壞生產力,而且促進了工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繼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後的又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二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這次歷史巨變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毛澤東因此而成為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又一位偉大人物。
4.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哪一年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和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的重要標志和制度支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在制度上,就是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發展我國的國體、政體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4)社會主義制服在中國的確立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深植根於中國大地、內生性演變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它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延續中國傳統國家制度的「母版」。
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國家制度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深得人民擁護的「新版」,是黨和人民自己的偉大創造。
人民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5.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經歷了哪些階段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經歷了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過渡時期,第二階段從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曲折發展時期。第三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過渡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主要任務是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
2、曲折發展時期(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主要表現為: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但是領導人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輕率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持續發展,直到一場空前的政治經濟浩劫——文革的發生。
3、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找到了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對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對外實行開放,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大力實行「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入世貿組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新中國成立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快。其表現是:GDP穩定增長;城鎮化進程加速;進入互聯網時代,社會生活時尚發生了巨大變化。
(5)社會主義制服在中國的確立擴展閱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勝利召開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八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意見後來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再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歷史分作六個階段加以討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歷經曲折,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歷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獲得了開辟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看,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的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制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制等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
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醞釀、徘徊、躁動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
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個階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別是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台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6. 中國什麼時候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1956年9月,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共在全國革命勝利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中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7.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是在哪一年
c.1956
因為1956年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確立
8.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時間
1954年對資本主義改造完成後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