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讀後感10篇
《淘氣包馬小跳》讀後感
在寒假中我在無意中看了《淘氣包馬小跳》,書中寫著:馬小跳出生就會跳,在馬小跳出生100天,馬小跳的爸爸馬天笑就為馬小跳辦酒席,誰知馬小跳一怒之下竟然「咚」的一聲,跳起了2米多高,在場的人看見了都很吃驚……因此,我真是對楊紅櫻阿姨的想像力佩服的五體投地,表面上馬小跳調皮搗蛋、惹事生非、且不太遵守紀律,是被老師同學們視為永恆不變的「後進生」。但他非常熱愛生活、誠實善良、充滿愛心。他建立了「寵物集中營」;照顧被遺棄或生病的小動物;放暑假在奶奶家住時,會組織大家一起到山裡為「維護環境、保護動物」做義務宣傳……,
馬小跳每天都開開心心的,就像書里所寫的那樣:「跟著馬小跳,不跳也會笑」,在馬小跳周圍,有開明的爸爸,有講義氣的張達,還有永遠也長不大的丁克舅舅,他的生活因此豐富多彩,馬小跳是真正理直氣壯地做孩子。在回到書中,要說馬小跳的醜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可是每次馬小跳犯了錯誤,馬天笑先生都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玩是孩子的 天性。
俗話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終於有一天馬小跳有了對頭,那就是路曼曼,路曼曼每天都拿著一本小本子記馬小跳在學校的所作所為,真是令馬小跳頭痛。馬小跳早就已經把路曼曼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想盡辦法要戲弄路曼曼,路曼曼叫他向東,馬小跳偏偏往西,路曼曼叫他往西,馬小跳又偏偏向東了,把路曼曼的臉都氣歪了。在馬小跳的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就是夏林果,夏林果瘦瘦的,長長的頭發,尤其是跳起芭蕾舞來,簡直就像一個仙女。而且夏林果的背永遠是直的,眼睛永遠是向前方的,頭發永遠是整齊的,她充滿著自信,就像一個驕傲的小公主。在馬小跳的班上有最漂亮的女孩夏林果,最聰明的女孩路曼曼,當然也有最笨的女孩字琪兒!安琪兒是安琪兒的媽媽在40歲的時候生的,因為安琪兒的爸爸媽媽聽說年老的人生的子女不是缺手缺腳,就是腦袋有問題,所以安琪兒的爸爸媽媽寧願安琪兒笨也不要安琪兒缺手缺腳,於是每天都說:「我寧願生個笨女孩出來的。」沒想到真的生安琪兒,安琪兒離馬小跳的家很近,所以和馬小跳特別好,馬小跳卻因為安琪兒長的丑不和安琪兒玩……
還有篇的名字叫《豬和狼的大辯論》。豬和狼對人類的貢獻到底哪個大呢?從表面上來看,一般的人都會說豬對人類的貢獻大,而馬小跳卻說狼對人類的貢獻大。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豬方代表丁文濤在班上號稱「成語大王」,成績非常好。他認為,豬的全身都是寶,豬的肉可以吃,豬的皮可以做皮鞋、皮帶、皮包、皮箱,豬的樣子很可子,胖胖的臉,大大的耳,圓圓的鼻,眯眯的眼。狼方代表馬小跳卻認為,狼是野生動物,是受國家保護的動物,因為狼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吃對大自然有害的動物,比如老鼠、野兔,起到生態平衡的作用。丁文濤說:「豬的全身都是寶,狼的身上沒有寶。」而馬小跳卻說:「狼的尾巴就是寶,毛筆中的精品狼毫就是狼的尾巴做的。」最後,狼方辯論取得了勝利,馬小跳贏了,而丁文濤卻垂頭喪氣。讀了這篇文章,我增長了許多知識,還懂得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由於丁文濤目中無人,以為這一次的比賽自己一定能贏,輕視了對方,所以造成了失敗。第二個道理是,馬小跳非常重視這次比賽,資料准備得很充分,所以取得了勝利。我們要學習馬小跳那種不怕困難、爭強好勝的精神在《淘氣包馬小跳》中還有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真是被那句應驗了,跟著馬小跳,不跳也會笑。
——跟著還有《笨女孩安琪兒》。安媽40多歲才生下安琪兒,安媽和安爸聽許多人說年紀大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不是四肢不全就是智商不高,安媽和安爸寧願要一個智商不高的笨孩子也不想要四肢不全的孩子,終於,安媽生下了一個女孩,取了一個小天使的名字——安琪兒,安琪兒不聰明,三歲還不會說話,等到她上小學時,還有時說話顯得特別幼稚:有一天,學校組織全校去植樹,三年級安琪兒和馬小跳一組,安琪兒問馬小跳:你為什麼長得這么高,是不明你媽媽天天給你澆水,你也給我澆一下吧,搞得馬小跳哭笑不得。但是,安琪兒,你說她笨,其實也不笨,馬小跳出的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她全部都能答得出來,這讓所有班上成績優秀的孩子目瞪口呆,可見她只是思維方式與大家不同,她有她獨特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充滿了童趣和天真。在她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純潔的,天真可愛象一張白紙一樣的小女孩。安琪兒還是一個善良的小女孩,當韓力哥哥傷心時,她會誠心誠意地安慰他。讀了這本書,我有點喜歡安琪兒了,雖然她不最優秀的,但她是很可愛的,我們不能歧視安琪兒這樣的孩子,我們要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每一個兒童都是一樣的,都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太長了 你減一些
『貳』 (C78)(同人志)[eto]_「立華奏(制服ver」「えと」の漫畫_(Angel_Beats!).zip
c78[eto] 「立華奏(制服ver」「えと」の漫畫 (Angel Beats!).zip種子文件已附~
『叄』 詩博閃亮的星星本子單價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於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貴族,謂高尚雅正等。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肆』 詩經 里的 大雅,小雅分別是什麼
《小雅》為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雅」在此可以指貴族官吏詩歌。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
(4)本子庫小雅制服擴展閱讀: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按地區劃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18]風」、「陳風」和「曹風」,共160篇,又被稱為「十五國風」。
《國風》被普遍視為《詩經》中的文學精華部分,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從風格上講,《國風》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講,《國風》大多數是民間詩歌,作者除少數是個別貴族外,大多是民間歌手。
『伍』 四書五經是那些有什麼特點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一系列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失傳,只剩下五經。
四書
主條目:四書
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後《四書》已凌駕《五經》的地位。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
主條目: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
主條目: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 「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
主條目: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主條目:孟子 (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主條目: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 「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詩經》
主條目: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尚書》
主條目: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
主條目: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 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周易》
主條目:周易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 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 「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春秋》
主條目:春秋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書五經另一篇詳細介紹: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 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 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於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於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方的《聖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聖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於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五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春秋》五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託之作。《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後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 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遺民之詞;《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敘事清晰,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寫於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晉失敗後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這樣寫道: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他引用古人的話指出,如果自以為是,必將做出許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說明責備別人容易,從諫如流則十分艱難,寫得相當傳神。比起《商書》和周初的文字,要流暢得多,標志著散文在當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章匯編。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韓愈謂之「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進學解》)。但拋開文字的障礙不談,在情感的表達上,其實是樸素而簡要的。由於發表那些言辭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語之間,具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對於後人來說,古奧是一種特殊的美感,質朴自信,又顯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書》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 「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也是有感於此吧。不過,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 「恭儉莊敬」 (見《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論語· 泰伯》)。禮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准則。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註解之後,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於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於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於漢初。《周禮》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注釋對後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彝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於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處於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於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於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 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加工的結果。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為五經之一, 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 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 為易有主體, 故稱為經;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 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一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律。《春秋》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後來僅有魯國的《春秋》傳世,便成為專稱。這部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春秋》,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特殊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煉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製法度的範本。並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後人產生很大影響。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當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澀的弊病。
『陸』 《詩》三百為什麼是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或《詩三百》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上自西風吹初年(前11世紀)下迄春秋中葉(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沒有歌詞和樂章、只存篇名的「笙詩」。《莊子·天運》始以《詩》與《書》、《禮》、《樂》、《易》、《春秋》並稱「六經」。西漢時置五經博士,《詩》成為官定的五經之一。於是,《詩》遂稱《詩經》。始見於《史記·儒林列傳》:「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
《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分為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邠十五國風,160篇,是各地民間的曲調。「雅」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調。頌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是用於宗廟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調。
《詩經》各篇的作者依詩中所提,《小雅·節南山》為家父所作,《巷伯》為寺人孟子所作,《大雅·嵩高》、《蒸民》為尹吉甫所作,《左傳·閔公二年》所載《魯頌·閟宮》為奚所作,《鄘風·載馳》為許穆夫人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載《小雅·常棣》為召穆公所作,《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大雅·文王》為周公所作。此外,《詩經》大多數詩篇的作者都無法查考。
《詩經》中的《周頌》、《大雅》,《國風》中的《檜風》、《邠風》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小雅》中多數詩篇是西周後期東周初期的作品。《魯頌》、《商頌》和《國風》其他作品全都產生於春秋時期。最早的詩當以《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和《文王》為代表,大約產生於西周初年或西周之前。最晚的詩應該是《陳風·株林》,事關陳靈公,《左傳·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有記載。
《詩經》產生的地域十分遼闊。就十五國風而言,遍布黃河中下游流域及江漢地區,包括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可見《詩經》是眾多不同身份的作者在廣大地域上所創作並歷經漫長時間所形成的文化積淀,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
《詩經》的成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認為是孔子刪定的。從唐代孔穎達、宋朝朱熹到清代的一些學者都認為「孔子刪詩說」不可信。一般認為《詩經》上下五百年間詩篇的整理成集,是經過多人多次完成的。
《詩經》在春秋時代部分詩篇已經廣為流傳了,特別是外交場合,往往引詩言志,「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成為高雅的交際交流的語言工具。春秋末期的孔子十分重視《詩》學,他教訓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他教訓他的學生們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母,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到戰國時代,孟子、荀子等儒家學派尊《詩》為經典,常常引詩作為立論的依據。秦火焚書坑儒,《詩經》通過學者口頭傳授得以流傳下來。漢代有齊(轅固)、魯(申培)、韓(韓嬰)、毛(毛亨、毛萇)四家傳詩。東漢末,經學家鄭玄作《毛詩傳箋》使毛詩興盛,其餘三家詩漸亡,毛詩獨傳於世。今有毛萇所傳毛亨著《詩詁訓傳》30卷,魏晉後與鄭玄箋注(通稱《鄭箋》)20卷並行於世。唐孔穎達《毛詩正義》40卷,即依毛傳鄭箋所作。
《詩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末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盡情抒發了人民的喜怒哀樂,堪稱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詩》三百篇皆緣情而發,形成樸素、自然反映現實的風格。在表現手法上多用賦、比、興。所謂「賦」,就是鋪敘直言,採用直接敘述描寫的手法。「比」就是以具體形象比較熟悉易於理解的事物來打比喻。「興」就是起興,藉助其它事物來作詩歌的發端,用來引起所歌詠的內容。這種表現手法不僅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現手法,也成了中國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詩經》無論體裁、表現手法、語言還是內容方面都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採薇圖《左傳》
曹劌論戰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事見《左傳·庄公十年》,記的是春秋時期魯庄公十年(前684)齊魯長勺之戰。齊國以強凌弱,攻打魯國,形勢危急。曹劌看到有權位的「肉食者」沒有智慧,很難應付局面,主動詢問魯庄公准備的應戰條件,認為,戰前准備,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察獄以情」才「可以一戰」。曹劌親自參戰,輔佐魯庄公待「齊人三鼓」之後,一鼓作氣打敗齊國的進攻,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司馬遷稱之為《左氏春秋》。這部書與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被後人合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是一部與孔子所作《春秋》相配合而又自成體系的史書。採用「春秋十二公」的世次作為記事線索,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記載了255年間的史實,比《春秋》多13年,是中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書中廣泛記載了春秋時期各列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活動。內容比《春秋》豐富,篇幅是《春秋》的10倍。無論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超過《春秋》,也遠非《公羊》、《穀梁》二傳可比。
關於《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在《史記》和《漢書》中明確記載是左丘明。唐代以後許多學者提出不可能是與孔子同時的左丘明。當今學者一般認為,《左傳》成書於戰國初年智伯滅亡之後,作者無法考定。
《左傳》的思想內容豐富,它忠於史實,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民本思潮,評人論事也體現出進步的觀點。鞭撻統治者的荒淫殘暴,表彰了一些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物。
《左傳》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也是一部藝術成就很高的歷史散文著作。主要表現為故事性很強,人物描寫生動形象,性格鮮明。特別善於描寫戰爭,全書寫大小戰爭400多次,其中「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晉楚邲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五大戰役寫得最為出色。作者不惜筆墨介紹戰爭的背景、戰爭勝負的因素、民心向背、實力對比、外交活動、戰術運用以及勝敗的分析。在謀篇布局方面,詳寫戰爭前後,略寫戰斗場面,齊魯長勺之戰,用222字,只用8個字「戰於長勺」、「齊師敗績」就完整地敘述了戰爭全過程。在語言方面善於使用辭令,正如劉知幾所說:《左傳》「文典而美」,「言簡而要」,「事詳而博」,開創歷史散文的優良傳統。
《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各國的史料匯編的,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成帝時,劉向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次序整理編訂成33篇,共497章,以其「游士所輔用之國,為了策謀」因取名為《戰國策》。《戰國策》記事上起智伯之亡,下迄戰國末年,所載240年左右的史事,是繼《國語》之後中國古代第二部國別史書。今天所見到的《戰國策》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姚宏、鮑彪、元代吳師道等人匯注的《戰國策》,其中附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策》。資料豐富,可以訂正司馬遷《史記》和劉向《戰國策》的有關史事。
《戰國策》思想不講春秋禮法信義,重權謀譎詐,「趨士」、「貴士」,突出「士」人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生觀,也反映部分謀臣策士為國家安危堅持正義、反抗強暴的思想言行,突破了西周、春秋以來的某些傳統觀念,具有不同流俗的新思想特徵。
《戰國策》文風犀利直言不諱,暢所欲言,不用修飾隱諱之辭。以蘇秦為例,開始游說秦國連橫失敗,「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游說趙國合縱成功,「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蘇秦曰:「嗟呼!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戰國策》的語言多用排比、比喻,生動而有氣勢,其寓言的運用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陳軫游說昭陽「戰無不勝而不知止」,用「畫蛇添足」的寓言使「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江乙用「狐假虎威」的寓言游說楚宣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游說趙惠王,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庄辛以蜻蛉、黃雀捕蟬說楚襄王。這些寓言都合情入理,極具說服力,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論語》
自宋朝以來,中國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記錄。屬語錄體散文著作,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一書雜出眾手,由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編訂成集。流傳到漢代,有《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3種不同的本子,只有《魯論語》後經安昌侯張禹傳出而行於世,流傳至今。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語錄體散文的範本。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人。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征在。孔子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3歲喪父,不到17歲母親去世,殘酷的現實使孔子自幼學會了生存的本事,同時虛心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養。他聰穎好學,依靠自身的努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
孔子做過「儒」(從巫史中分化出來的職業,任務是在貴族人家舉辦婚喪祭祀等活動時擔任「相禮」),也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管理牛羊畜牧)。孔子無常師,古代自學成才第一人。是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首創私人辦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收徒講學直到終老。據說孔子有弟子3000人,賢人72。孔子辦學的成就,使他贏得了社會聲譽,引起魯國貴族和政府的重視,51歲時出任魯國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宰,不久又出任大司寇(掌管刑獄)並「行攝相事」(代理宰相),很有政績。由於當時魯國政權由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3家貴族把持,孔子與他們在政治上時常發生沖突,55歲時憤然辭官去職,帶著幾十名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奔波之旅吃了不少苦頭,在匡地被圍困5天,在鄭國與弟子走散,在陳國斷糧7日,「惶惶如喪家之犬」,孔子的希望落空了。68歲時他回到魯國,除了繼續講學育人而外,致力於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直到73歲辭世。
雪夜訪普圖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劇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兩千年前司馬遷最先為孔子樹碑立傳,在《史記》中寫了《孔子世家》。破例把孔子列為「世家」,盛贊孔子的偉大人格與歷史貢獻:「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同時司馬遷還寫了《仲尼弟子列傳》,使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名垂史冊。
孔子所創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和「禮」。「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在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系中有「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等不同的「愛人」內容。又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愛人」原則。「愛人」首先「自愛」,這是「仁」的主要內涵。「仁者,人也。」人應當通過「修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成為「君子」。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過勿憚改」,「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固窮」,「君子務本」,「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成人之美」,「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當仁,不讓於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見利思義」,「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以成仁」。如此高揚了人的主體精神修養,每個人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每個人都有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是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社會就和諧了,人間就充滿了愛。「仁」用於政治,就是「德政」主張。孔子主張文德教化,用和平手段使人服從,反對暴力。
孔子的思想極富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孔子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全人類。20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獎者在巴黎聚會,會議主題是「面向21世紀」。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瑞典人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以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堪稱「師表」,語言詼諧富於生活氣息,多用比喻而有哲理性,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言簡意深,引起人們無盡的思索,遂成格言警句流傳後世。
『柒』 小巧買兩本練習本和7支水筆共用去24.5元,小雅買同樣的練習本和4支水筆共用去17元每本本子水筆各多少元
水筆2.5元,練習本3.5元
過程:設筆記本為X元,水筆為Y元。
2x+7y=24.5---①
2x+4y=17_____②
①-②,得
3y=7.5
∴y=2.5
把y=2.5帶入②,得
2x+4*2.5=17
2x+10=17
2x=7
x=3.5
∴ x=3.5
y=2.5 是方程組的解
答:水筆2.5元,練習本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