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腦公司電腦維護計劃
第八條
服務方案
根據目前家庭計算機應用人員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相應的服務方案。
1、服務形式:上門服務(專業維修機構人員、本小組會員);網上服務;送修服務。
2、服務層次:簡單應用、專項技術應用、綜合性應用。
3、具體維修工作安排
制定統一的服務標准和工作規范;家庭用戶分類登記、編號;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完善管理;
B. 劉培基的推薦文
華人演藝圈的自傳市場少得可憐,即使難得出版也以娛樂性居多。比如陳奐仁自傳中隻字不提陳冠希,鄭秀文選擇性撰寫事跡,抑或是王晶自傳中的點到即止 (關於與邱淑貞的關系只以兩頁就作結)。也許他們還相對年輕,寫作始終是個企圖,形象健康就是了。那麼,年過六十、早已隱退的劉培基實在真誠得多。
藝人生活復雜,很多事情難以向人交待,正因劉培基不屬正規藝人,以其側寫角度憶述過去自然好辦事。劉培基作為一個傳記著者,條件的確太好。出身經典,仇家夠多,自傲、氣節,剛烈的筆觸帶著自辯色彩,一生經歷過生死,否定過權與威,才足以構成具歷史意義及市場價值的自傳。
流行樂、時裝、八十年代、英倫、美少年、同志、名利、家恨,《舉頭望明月》里的風霜妖孽竟與Boy George的首本自傳《Take It Like A Man》不謀而合,二人同是時代的紀錄者與創造者。一代時裝設計師兼梅艷芳造型師隱退多年,透過自傳及講座全面向大眾回歸,人人都說要學他的香港精神,學,要怎麼學? 視野要不斷提升,細節要好好記錄 – 就像他的衣服一樣,否則這就只是一本名人回憶錄或名流八卦志,「不屈不撓精神」亦只淪為硬口號。
身份
直至本書出版之前,劉培基三個字只出現在 「與梅媽爭奪梅姐物業」、「梅媽媽力數劉培基不是」之類的煽風點火型報導。一切藝術成長,樂壇美好的日子,就只在好些有心人的博客上零星出現。即使有自建網站Eddielau.com,正正經經的新聞訊息都被熱門搜尋的八卦新聞淹沒了。 黑白封面照上,感覺很不簡單。飽滿的輪廓似是福相,可那度深刻的法令紋,一張綳緊的嘴,都難掩他一生的執著之情。出身名流、住過大屋、當過童星,就是早年給母親遺棄,一下子成了孤兒。兩極的體驗似是打開了人生的一點似的,反叛的個性偏就從事合作行業,在脾氣與現實之間,他努力抓著平衡點,既理性,又抑壓。此後對情,也都一樣。
孤身走我路,自此要認清自己,看透世情,也要懂閱人。小時候的捱窮餓極,鍛練成求生鬥志與才智機靈; 對巴黎倫敦東京上海都有見解,從不盲目崇洋媚外,中國風與國際范他都瞭如指掌; 閱人,他就看別人的一雙眼。無數欣賞的目光造就了他在時裝的自信,梅艷芳的一個眼神令他從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中不能自拔。沒想到,劉培基在華星/ 香港娛樂圈一直幾近充當監制/ 總策劃的角色,形象指導一直只是掛名而已。在書中細看劉培基對如何打造藝人的建議,唱片出版形式,開拓潮流的思路,跟今天的韓流魔法徹底相同。就是他這一人,一手打造了八十年代的美好光景,甚至可以說,當中的文化養份一直流到去中國、日本、韓國,影響力遍及亞洲。 有著這麼的經驗,可是無論在時裝設計及形象指導方面他一直沒有經營權威。也許,他就是從來不屑權威。縱然收過英女皇寄來的英國護照,做過中國官方委派的時尚開荒牛,都不及周旋於風塵女子與娛圈中人那麼有情有義。無父無母無教育的孤兒,真理才是他在社會立足之道。
過氣
2000年前後,人們身份改變,態度依然不變。馬照跑,舞照跳,在上個世紀留下來的經濟泡沫,享受最後的歌舞昇平。 當時梅艷芳有感香港樂壇不濟,不時公開批評。我忘了具體內容,她曾經大概說過:「香港的MV製作太差勁,看,人家台灣、東南亞等地都在進步,這樂壇將來會怎樣呢?」大姐大的危機感與專業,就在她去世後煙消雲散,香港樂壇美好歲月也隨之一去不返。 我們果然退步得幾乎被遺忘,連我們也開始記不起,香港本來曾經有多好。今天的九十後開始不識梅艷芳了,八十後也不是人人喜歡,也有老一輩隨著歲月忘記了曾經的盛世。要令全民失憶,還是有過程的。筆者必須補充,書內提及的羅記、梅姐、林燕妮,如此一代才藝高人,其實一度成為大眾笑柄。電視一播羅記、梅姐,人們就即刻轉台,甚至劉培基本人,幾乎是過氣的Has-been。(過氣也是九十年代至二千年間的常用字,反映時代的浮躁與不尊重。直至網路年代的新舊MASHUP興起才開始少用) 打從九十年代開始,大眾給他們「難合作」、「老來嬌」之形容不絕於耳,主流媒體所表現的口舌與分裂,也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就是香港從八十年代走向九十年代,盛極而衰,不再用心欣賞別人,是香港精神瓦解之始。又或者,在九十年代,信心危機的前夕,連故事主人公在內,人人都變了。自傳中有一句很到位:「因為在社會找不到定位,人才會寂寞。」
回憶
如果集體回憶是為了定位,本書便帶著一大堆歷史的遺物,和殘存的氣節,試圖給這城市解解寂寥。 對於上一代而言,英國,就是我們的命運。從披頭四訪港開始,香港正式與英國共同走過Swinging 60s,一洗戰後頹氣,搖身一變成為亞洲潮流先驅。書中提及他與羅文相識的那段時候,正好側寫了當年的花樣年華。曾經稱霸的演唱會場地利舞台,是T字台以外,給各當紅歌手演繹其服裝設計的高級娛樂場所。也許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的他,對掌握歌手與舞台服裝之關系早就有良好的訓練。至於筆者說到本書是華文版的《Take It Like A Man》,絕非一時主觀之說,早年他遠赴英國時裝學府Central St. Martins進修,通往了歐陸文藝的設計風格,又於英倫夜店展開了美少男之戀。七十年代末成功開拓英倫時裝市場,「東方紅」成為當地三大高級百貨零售店Harrods, Liberty、Harvey Nichols的重點服裝銷售系列,此後登上各大英國報章及時裝雜志,妖豔東方美在洋人模特身上盡顯新浪漫特質。東方與西方的相互影響,就這樣川流不息,享用著同一個文化泉源,亦不經意把自家的時尚種子撒到去即將於八十年代崛起的新浪漫美少年身上。關於八十年代,我們的巨星們都好像有點宿命,堪稱「悲情Canto-Pop」。八十年代藝人壓力大,故人之多,中外未見。對比一下,英倫新浪漫藝人吸毒愛滋都未死,位位年過五十愈戰愈勇,同期出道的香港藝人卻早已在燦爛之時,回到天堂的依歸,留下的,就只有歷史。劉培基說著一眾故人的綿綿情事,童年辛酸、少年得志的巨星們,心智永遠都是青春期,對情感的放縱,現在看來,好奢侈。帶著悲傷滄涼的筆觸,寫到位位巨星自信的倒下,人際的崩裂,直至離世。面對困境,似乎就只有他捱得過。 八十年代巨星早逝,除了宿命,欠缺西方文明的自我精神也是一個原因。劉培基的旁觀者角色是一種象徵意義。沒有受倫理影響,吸收過西方文化,獨立自主,不為情困,真理成為他的宗旨。中西合壁的香港,只是美名。不中不西也是我們不能通往精神之路的本因。在自由奔放、豔麗的糖衣下,中國人傳統的倫理關系與自我不足又產生成種種脆弱和矯情。此後巨星的風采散失,也正因如此。 故到最後,明明他是一手栽培巨星的前輩,後輩都早走了,薪火相傳這重任就落在他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否記憶 (看You Tube 80年代香港廣告可略知一二) 在未有政治紛擾前,香港的洋氣配合中國文化的精粹,有著在情感上自動親近國土的情懷,甚至完全沒有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意識。從設計給老外的「東方紅系列」到他日後出任中國公職,劉培基所經歷的年代正好代表了那個時侯的思想脈絡。
筆者曾經一度感慨,很多一代名人都隱退了。上岸過後,就放棄了自己一手打造過的時代嗎? 最後,與一代名人見面的次數愈來愈多,而經過幾次講座和活動,劉培基也顯然比之前釋懷了。不知道他用甚麼心態帶來一次強勢的媒體曝光,追思? 與好友聚舊? 把歷史重溫? 分享設計理念與及對形象/ 娛樂業的創造? 書中的宏觀角度是表現香港精神,更值得參考的是,娛樂業重新學習如何以時尚,面向受眾,帶動一種情懷。 「You created this phenomenal thing, you can either drive it onto the floor, or you can take some responsibility and realize this can be whatever you want it to be.」 – Boy George
瘋過痛過,又能重生。作為時代的創造者,對時代都帶有一份使命感。
女人
書名《舉頭望明月》來自他童年時,在孤寂的時侯,總望向漆黑的夜空,從皎潔的月亮里得到安慰。月亮代表陰性,也代表女性的溫婉。從來,他都對女人欠缺安全感,皆因童年受盡母親及其他女性的不友善對待,令他心存恐懼。 與梅艷芳的身世一樣,一生的致命傷都來自母親。世上只有媽媽好,並非必然。二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書中不時以「那些人」、「有人」形容二人的母親,疏離之情不言而喻。 他創造女人。 成功的人就是不會只顧著悲傷。世上沒有好女人,就由我來創造。在月亮的照耀下,他身旁的都是一顆顆星。劉培基間接在形象設計上打造心中完美女性形象,碰上名模柴文意和梅艷芳這些好女孩,更一拍即合,通通都給打造成豪邁女性的形象,勇敢而善良。梅豔芳從音樂到電影都濃罩著 女星Marlene Dietrich (瑪蓮德烈治) 那集型男與索女於一身的性感傲姿,全都來自劉培基在英國進修時買來的一本傳記相集,從而到啟發。當然凡事總有例外,面對著外表清秀的客人或藝人,他認為表現出優雅、高貴就好,不用花巧。就如當年他對於汪明荃曾一度希望在舞台形象上帶來破格的想法,大表不滿。 他是個女人。 他一生里頭的狂風浪蝶,好比絕世佳人。高挑身型,一頭飄逸秀發和亮麗笑容,男男女女,都曾戀棧過他的美色。從英倫愛到廣州,書中交待情慾之事非常、非常坦白。時裝人豈能清心寡慾,他甚至鼓勵梅艷芳多交男友,方能演繹七情六慾。愛到最後,原來一切皆空。感情,唯有以否定作結。
設計
有人偷了國泰空姐制服作自娛之用,也有人放到網上放售,這些出自劉培基手筆的作品,到底魅力何在? 在展覽上近距離看到他為白雪仙設計的一系列晚裝和國泰空姐制服,發覺他對女性的線條非常著重。任你身材何其五短,剪裁上的刀功都一定要把腰線往上推,表現傳統美學上應有的風姿,比較近似Dior的五六十年代淑女風格。他的作品當年之所以風摩香港甚至歐美,就是所謂的Wearable。線條簡潔俐落,設計不慍不火,卻一穿上身感覺就是光鮮,也迎合了當時人們對創造高級形象的社會需求。況且他本來就出身顯赫,其貴族因數終透過時裝再度成長,後來為歌手藝人設計服裝或造型,都不難發現滲著濃濃的貴族紳士氣派。把上流社會的品味,下放到流行的平台,讓藝術共鳴,就是優質流行。 劉培基不是甚麼學術界教授,即使有人重金邀他開班授徒都被婉拒。雖然其豐富的經驗沒有整理成一套系統,但在書中提到從時裝品牌 「Eddie Lau」,以至協助梅艷芳及張國榮發展歌手形象,與及為國泰航空設計制服作為品牌定位 (談到當時他跟幾位英國及日本的設計師如何以代表亞洲風格的設計競逐成為國泰制服設計師時,其思考過程非常有意思) ,他在為他的產品/ 歌手形象/ 品牌有審時度勢的細心,先從受眾的反應出發,才衡量出應有的設計。今天設計界人人死跟中國風,大龍大鳳之突兀,跟「東方紅」系列那點到即止的東方美相形見拙。雖然奠定了東方色彩在國際張揚的開端,劉培基還是有點遺憾在最好的時候沒有擴充品牌業務。在這次展覽回顧中,也有好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他在七十年代畫得最為精美的手稿已經掉失,為羅文設計的很多衣服亦找不到,梅艷芳於1983年出席東京音樂節時的戰衣亦隨著歲月變得舊黃。也許人生就是有一刻不完美,才顯得當下的矜貴。
後記
高傲、完美、要求高,在我們這個年代已經不可能。高級時裝也要換成Fast Fashion,在無感情的廉價速食時代,回想香港的過去,簡直像古羅馬時代般的華麗與英勇。不過,就像書中提到張國榮送給劉培基那枚鑲有古羅馬錢幣的Bulgari戒指一樣,把歷史的碎片收起來,讓我們來鑲。
C. 小型服裝店如何裝修服裝店裝修陳列技巧
小型服裝店如何裝修才好呢?服裝店裝修,是開服裝店朋友們的永恆的話題,真正好的服裝店裝修圖,得根據自己的服裝店的衣服風格而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做到真正貨店合一,這才是最關鍵也是最適合自己服裝店的。好的服裝店裝修設計圖片,是有靈魂的。而在裝修過程中我們要掌握的知識都有哪些呢?
據分析,有效合理的服裝店鋪布局能夠恰當的展現服裝的特性、質感與理念,幫助消費者全方位的感受商品信息,增加對產品的印象,並形成潛在利潤。終端店面的形象從側面代表著整個企業的形象,良好的店面布局能夠賦予產品特定的品牌文化與形象內涵,並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與信賴,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既然服裝布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那麼該如何實施合理有效的布局呢?
1、根據主副通道,設定賣場蛇行線,全面有效的展示商品,使顧客在店內滯留時間延長是賣場行銷的關鍵所在
所以,在進行賣場設計時我們首先應當考慮到如何最大化的展示商品,並使商品形成對顧客心理與視線的雙重包圍,從而促使其完成購買過程。一般來說,顧客習慣瀏覽的路線即是店內的主通道。瑪歌堡等大型店鋪常為環形或井字形,小型店鋪則為L或反Y字形。其中,熱銷款及流行款應擺放在主通道的貨架上,以便使顧客容易看到、摸到。至於副通道,一般由主通道所引導,用於布置輔助款及普通款商品,具體的方案一般參照店鋪自身的需求及空間特點所決定。
2、結合品牌形象及產品特性,設計恰當的光線氛圍,光線對於產品陳列而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對於服裝專賣店的服裝陳列而言,光的作用遠不僅僅是單純地照亮物體、滿足人的視覺功能需要,更應該是創造空間、渲染氣氛、追求完美視覺形象的保障。自然光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形成變化,所以在進行店鋪布局設計時應當先進行初步的採光調查,使光線能夠隨著太陽的運轉對店門附近、賣場前沿進行不同時段的掃描,達到對顧客的吸引作用。而相對於自然光,人工照明就可以達到恆久不變的照射效果。總體而言,店內照明應使服裝專賣店富有個性化與藝術氣息,通過各種光線的交叉性照射消除視覺死角,保證陳列的**效果,從而突現品牌的特色與產品的魅力。
3、巧借音色功能,渲染店內氣氛,服裝賣場的競爭就是其品牌底蘊的競爭,為了突現品牌文化及理念,網路及多媒體已經逐漸成長為展現賣場特色的利器 對於應用層面而言,則應根據店內色調及產品特點進行相應播放,如瑪歌堡等充滿青春朝氣的服裝店鋪可以播放時尚流行音樂;復古情調的服裝店鋪可以播放古典音樂;正裝及職業裝店鋪可以播放舒緩休閑的音樂。同時,店內還完全可以通過視頻設備對企業形象短片及產品廣告片進行播放,以使顧客能夠對品牌進行深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