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初川南制服

初川南制服

發布時間:2021-10-03 21:08:08

㈠ 1995年法院刑事判決書有嚴重栽誣當事人的情況,致使當事人被判以重刑,現當事人應怎樣要求法院澄清

1995年法院刑事判決書有嚴重栽誣當事人的情況,致使當事人被判以重刑,現當事人找到證據才可以證明自己清白

㈡ 唐朝中興之主唐憲宗是怎樣制服藩鎮的

憲宗繼位後,決心「以法度裁製藩鎮」,開始對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戰爭,他繼位次年就開始對西川節度副使劉辟開戰獲勝,同年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憲宗也征討他,惠琳敗死。元和二年(807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元和七年(813年)魏博節度使田興歸服唐朝,同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沒有能夠獲勝,從元和十年(815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唐鄧節度使李訴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元和十三年(818年)發五道兵討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吳元濟被平定後,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唐朝出現短暫的統一,「至是盡遵朝廷約束。」,史稱「元和中興」。

㈢ 殺年豬在四川是個怎樣的存在,為什麼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漢字"家"的下半部分是"豕","豕"就是豬——屋裡有豬便是家。

四川人心中,冬至殺年豬代表著雖然寒冬將至,但我們准備充分足以安然度過,是對這一年的辛勞付出最真誠的獎勵。



凜冬已至,酒肉無邊。

走人戶、吃刨豬湯、九大碗這些與族群有關的承諾,在今天已經變得越來越稀薄。

身富力強、渾身理想的人們,更願意用一年的鑿壁偷光,換一夜的星光璀璨。

㈣ 四川有哪些大型服裝廠

重慶市萬州區海川服飾有限公司 / 新城路202號 / 023-58139369 寧波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萬州分公司 / 萬忠路1號(後)3號樓302室 / 023-58150511 萬州康寧制衣廠 / 王牌路255號 / 023-58135460 重慶市萬州區天熊服飾有限公司 / 沙龍路宏遠市場19號門面 / 023-58129448 四川海螺三峽制衣有限公司 / 萬明路168號 / 8260318-2225 四川永屹制衣有限公司 / 萬安路16號 / 023-227628 萬縣市五橋服裝廠 / 五橋鎮百安村一組 萬縣市神女服裝總廠 / 三馬路12號 / 023-8224960 重慶市萬州區萬港服裝有限公司 / 五橋紅星街433號 / 023-58530095 重慶市萬州區天熊服飾有限公司 / 沙龍路宏遠市場19號門面 / 023-58129448 萬縣市蓓蕾機綉服裝廠 / 環城路47號 / 023-222436 萬州商貿城榮吉服裝廠 / 商貿城批發市場3C-47 / 023-58136883 萬縣市人民服裝廠 / 二馬路71號 / 023-8223023 萬縣市三峽針織服裝廠 / 青堰坡8號 / 023-8226065 重慶市萬州區紅葉服飾有限公司 / 周家壩(原華西綢廠內) / 023-58370598 萬縣市紅心服裝廠 / 二馬路108號 / 023-8222187 重慶市萬州區零度服飾有限公司 / 關門石40號 / 582455898 萬縣市服裝公司 / 牌樓紅花二組 / 023-8225420 重慶市萬州天子西服有限公司 / 天城映水十三組 / 023-58256357 重慶市萬州區雪楠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 龍井路40號 / 023-58246604 重慶市萬州區同鑫制衣有限公司 / 龍寶鎮勝利4社 / 023-58820178 萬縣市萬和制衣有限公司 / 蘆家壩 四川萬豐絲綢制衣有限公司 / 新城路160號 萬縣市向陽服裝廠 / 沙河辦事處內 重慶市玉樹時裝有限公司 / 新城路338號 / 023-58125997 四川省萬縣市華西絲綢服裝廠 / 太白路48號 / 023-8222929 龍寶區永利服裝加工廠 / 白岩路159號 / 023-8237071 萬縣波帝制衣有限公司 / 白岩路57號 / 023-8234867 萬縣市龍寶區淑女服裝廠 / 三灣路39號 / 023-8222078 重慶市萬州麗人服裝有限公司 / 電報路26號 / 023-58230686 萬州康寧制衣廠 / 王牌路255號 / 023-58135460 萬縣市絲織廠服裝分廠 / 萬忠路54號 / 023-222468 萬縣市千里服裝廠 / 天城區花園巷八號 / 023-8353007 萬縣市天城區星星服裝廠 / 天城區花園路 / 023-8352717 重慶市萬州區紅葉服飾有限公司 / 周家壩(原華西綢廠內) / 023-58370598

㈤ 小蚩_蚩尤是啥 =-=

。。。
這個世界真是無奇不有。
還是中國文學這一檔。
- -
啃。?
請盡情享用。
既然他是熱心腸的好人撒。
那拋頭顱,灑熱血不再話下的說。

㈥ 談到慈母作品

<母親> 高爾基
<為奴隸的母親> 柔石

㈦ 各個民族風俗習慣 包括節日名稱 多答的加分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 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德昂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中國的俄羅斯族已有將近 2 0 0 年的歷史。他們最初是 在1 8 世紀末葉由沙皇俄國遷來的。進入1 9 世紀,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當時他們被稱作" 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並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力,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 。
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 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
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㈧ 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㈨ 蚩尤是否為真實歷史人物

蚩尤
【簡介】

一、蚩尤是農部落的名稱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

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駰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雲:「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之後,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系辭》記:「神農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跖》所述:「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游盪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范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歷史舞台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斗,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雲:「由與農通」。《韓詩外傳》雲:「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闢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請置以為大由』」。註:「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澆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二、蚩尤與炎帝、黃帝的關系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系。《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澆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系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系。《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系。《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系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與製作兵器。

《夢溪筆談2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氵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天在縣南一十八里」。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這里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雲:「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後,這里仍有神農氏後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裴駰《史記集解》注釋:「《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首縣弘農,治在今河南靈寶縣。陝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志》載弘農郡「有鐵官,在[]池」[]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至今仍有重大開采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在靈寶縣境內[8],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與蚩尤之戰後。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穀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葯,宜於農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

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游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歷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系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面。「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系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只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三、蚩尤的遺裔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關於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關於蚩尤冢的記載,見於《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在今山東陽谷縣壽張鎮。山陽鉅野縣治在今山東巨野縣。

關於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壽良(張[9])縣條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蚩尤於宇少昊」之語。這里的「宇」釋為「邊」。於屋則檐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註:「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雲:「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漢造角[]戲,蓋其遺制也」。秦漢置太原郡,屬並州,首縣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上列籍記述,關於蚩尤的遺跡、遺俗、傳說,歷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在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遺裔見於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11](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索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儼]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於之裔」。

古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里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或為蚩尤遺裔所建。

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姜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系《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12]。《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徵意義。

《尚書·周書·呂刑》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在外曰奸,作亂在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製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製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於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游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歷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游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應當注意到,如同漢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樣,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現出多元性。苗族古稱「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農氏和蚩尤(農部落)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系而外,黃帝之裔縉雲氏、顓頊之裔驩頭也都分別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發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廟」的千古之謎,同時解釋並確認了「苗王廟」所供的祖像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於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雲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後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雲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雲,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名」。即以雲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制(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表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雲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於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雲縣,其縣有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註:「今在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於山間谷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干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最後進入西南地區。[13]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註: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驩頭又作驩兜,見《尚書·舜典》:「放驩兜於崇山」。又作驩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屬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與驩兜有親緣關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語中被稱為「驩兜」,[14]瀘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廟。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後裔,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在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遷到北方,與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有族源關系。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縉雲氏之後,顓頊氏之後等。

從關於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各族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㈩ 四川李庄的一花二黃三白是什麼

一花:李庄花生;二黃:黃辣丁、黃粑;三白:白肉、白酒、白糕。

1、李庄花生採用傳統的炕制技術進行生產,具有獨到的風味,其外表呈淡白色,剝殼去皮粒粒花生仁顯得白、胖,酥脆,其味和火功恰到好處,素有美容養顏,童叟皆空之美稱。

2、黃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長的魚兒,魚體不大,遍體通黃,三五成群地巡遊在長江里。用它下菜味道之鮮,湯汁之美。

3、李庄小附油黃粑是近年來李庄居民在原來黃粑製作的基礎上獨創精製而成的一種名優小吃,它採用純天然綠色食品,主原料糯米,飯米,紅糖,豬油等十多種原料,並採用傳統的手工包制。

4、李庄白肉選料精良,大小恰當,刀工獨特,佐料考究。成品白肉形同紙薄,加上 精心調制的蒜泥沾水食用,口感極佳。

5、李庄「周氏老白乾」是在祖傳釀酒技術的基礎上,用本地優質紅高粱,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精心配製而成。

6、李庄白糕採用上等糯米,精製白砂糖,淮山,經過過篩,水煮,沙炒後打成粉等十幾道傳統工序精製而成。

(10)初川南制服擴展閱讀

李庄鎮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的美譽,作為中國抗戰大後方的四大文化中心(重慶、成都、昆明、李庄)之一,堅持文化抗戰的四川李庄,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

李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特點。有大量特色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具有極高的考古和欣賞價值,其上的木雕石刻藝術更極具代表性。

參考資料

中國李庄古鎮-李庄美食

與初川南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襯衫吊帶配什麼褲子顯瘦 瀏覽:143
拿絲巾如何走秀視頻 瀏覽:522
虛空幻界純白騎士外套 瀏覽:470
酒紅色開衫配啥色的褲子好看 瀏覽:174
黑皮衣裡面什麼顏色 瀏覽:774
粉紅帽子藍色裙子布娃娃 瀏覽:27
裙衣怎麼搭配褲子圖片大全 瀏覽:273
旗袍適合哪個年齡階段穿 瀏覽:99
男生綠色夾克配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473
男士哪個牌子內褲舒適 瀏覽:453
上千元羽絨服成本多少 瀏覽:173
男士風衣後系法視頻 瀏覽:990
短款連衣裙要搭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361
黑貂皮怎麼搭褲子圖片 瀏覽:923
女白搭外套是什麼顏色 瀏覽:951
杏色風衣內搭什麼顏色的裙子 瀏覽:746
呢子外套配什麼裙子好看嗎 瀏覽:531
衣花瓣邊怎麼織 瀏覽:888
橙色安全馬甲 瀏覽:179
黑色長款羽絨服怎麼說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