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拿破崙時代的軍隊制服也太精美了,有人可以普及一下知識嘛 ,比如為什麼很多騎兵的制服只穿一個袖子
「佩里斯」是驃騎兵最基本的制服,源自匈牙利的「阿提拉夾克」。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佩里斯擁有繁瑣扣式,實際本質上是一種短夾克,並且在袖口、領口有皮毛裝飾。一般情況下來說,原本是為寒冷天氣准備的衣物。佩里斯的內里,有專門的固定繩,可供驃騎兵當作披風來穿作戰時,驃騎兵穿衣風格桀驁不馴,有時候他們也會套上左袖,方便行動,不過本質上仍是披著的。
Ⅱ 胸甲騎兵,龍騎兵和槍騎兵,驃騎兵作用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復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Ⅲ 帝國裡面 撒拉尋的城堡騎兵用什麼國家的兵 的能制服他
其實只要是射手都可以抵制,只是看你任何控制。薩拉森的射程只有3,比如中國,土耳奇,蒙古,大不列,等國家都很好抵制他,問題就是看你的控制能力了,蒙古近身不一定打的過薩拉森。你可以邊跑邊打,按S鍵就是急停,等薩拉森一靠近你就跑。再簡單點的辦法那就是用城堡射,薩最怕箭羽射了,因為體力少。 如果是玩城堡戰,多蓋城堡就不會錯了!如果是發展戰,最好是用大不列國家,這個國家的總部只要175的木頭就OK了,可以多蓋總部用城堡兵或農民進總部射,薩很貴的,一般勁不起這樣射的! 當然最主要還是看你的控制能力了!!
Ⅳ 步兵無法制勝騎兵嗎,唐朝步兵的什麼厲害殺器讓騎兵肝膽俱裂
步兵並不是無法戰勝騎兵,雖然在中國的古代大多數步兵對陣騎兵都是失敗的,但是唐朝的陌刀確是騎兵的噩夢。
綜上所述,陌刀隊是唐朝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在當時讓別人的騎兵聞風喪膽。
Ⅳ 獵騎兵和驃騎兵有什麼區別
獵騎兵主要以火槍為裝備的騎兵部隊,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Ⅵ 驃騎兵制服配備的單袖厚斗篷有什麼作用裝飾
1古代的斗篷給人以威武的感覺
2在古代作戰可能是全天的甚至是在荒交野外也沒有露宿之地戰士用他可以抵禦寒冷
3古代的一個時期斗篷象徵著某種身份
Ⅶ 什麼是騎兵連隊
1915年9月,朱可夫他們被派往烏克蘭境內的預備騎兵第5團。該團駐扎在哈爾科夫省的巴拉克列亞城內。他們乘坐的列車駛過巴拉克列亞,抵達薩文策車站。這里正在准備為騎兵第10師運送補充兵員。來站台迎接朱可夫他們的是儀表端正、穿著新制服的騎兵軍士和司務長們。他們有的穿驃騎兵制服,有的穿槍騎兵制服,還有的穿龍騎兵制服。分編以後,朱可夫等來自馬洛亞羅斯拉維茨和莫斯科的人,以及幾個來自沃羅涅什省的人,被分到龍騎兵連隊。
朱可夫對自己的分編感到懊喪,他一直希望被分到驃騎兵連隊。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驃騎兵軍服更加漂亮。他們還聽說,驃騎兵那裡的軍士們比較好,主要是他們更為仁慈一點。要知道,在沙皇軍隊里,士兵的命運是完全取決於軍士的。第二天,朱可夫他們領到了騎兵服裝、馬的裝具,並且每人有一匹固定的馬。朱可夫得到的是一匹深灰色烈性牝馬,名叫「恰舍奇娜婭」。
當騎兵比當步兵要有趣,但也艱苦得多、困難得多。除了共同的課目訓練外,還要學習騎術、掌握冷兵器,一天刷馬3次。起床不像步兵是6點鍾,而是5點鍾,睡覺也比步兵晚1個小時。訓練中最困難的是乘馬訓練,即騎乘、特技騎術和使用冷武器——矛和馬刀。學騎乘時,許多人的雙腿都磨出了血,但也不敢言語。長官常常對他們講這樣一句話:「好小夥子,忍耐忍耐吧,你就會成為一名好騎手的。」朱可夫他們一直這樣堅持訓練,直到能在馬背上牢牢坐穩。
到1916年春季,朱可夫等士兵們基本上都成為訓練有素的騎兵了。上級通知他們說,將編成補充騎兵連,但在沒有開赴前線以前,朱可夫他們主要按野戰訓練大綱繼續進行訓練。這時,又有一批新征入伍的士兵開到朱可夫他們的駐地。這樣,朱可夫他們准備轉移到位於拉格里村的新駐地。
上級准備從朱可夫這些士兵中,挑選訓練成績最好的30個人培養當軍士。朱可夫也被選上了。開始,朱可夫還不願去教導隊,但是,排長說服了朱可夫。為此,朱可夫衷心欽佩他的智慧、正派和對士兵的熱愛。
「我的朋友,前線你還是會去的,」排長對朱可夫說,「但現在你最好是多學點軍事,這對你將來是有好處的。我相信,你會成為一名好軍士的。」
排長杜拉科夫想了想,又說:「我呢,就不急著要再上前線了。我曾在前方呆過1年,非常了解那是怎麼回事,而且也懂得了許多事情……遺憾哪遺憾,我們的人就這樣糊里糊塗死去了,請問,這是為什麼?……」
他沒有跟朱可夫再說什麼。但是,朱可夫已經覺察到,他內心已經產生了並且流露出了一個士兵的天職與一個不願屈從於沙皇專制暴行之間產生矛盾時的痛苦。朱可夫對他的勸告表示感謝,並同意去教導隊學習軍事。
教導隊駐在哈爾科夫省的伊久姆市內。像朱可夫這樣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共計約有240人。朱可夫他們分別住進了民房,很快就開始進行訓練。朱可夫的運氣不好,又碰上了一個比鮑羅達夫科還要壞的長官。他的姓朱可夫記不大清楚,只記得士兵們都叫他「四個半」。給他起這個綽號,是因為他右手的食指短了半截,但是,這並未妨礙他一拳就能把當兵的打倒在地。他對朱可夫並不比對別人好,但不知為什麼沒有打過朱可夫。但有時,朱可夫有一點點過失,他就吹毛求疵地對朱可夫進行各種懲罰。
有一次,他把朱可夫叫到自己的帳篷去,對朱可夫說:「我看得出來,你是一個有個性的小夥子,又有文化,學習軍事對你並不難。你來自莫斯科,是工人,為什麼每天還要去參加操課,跟著別人流汗呢?以後你就當我編制外的抄寫員,負責填寫值勤登記表、操課報表和執行其他的任務。」
「我到教導隊來,不是為了當一名負責承辦各種事情的職員,而是為了認真學習軍事,當一名軍士。」朱可夫當面回答說。他氣急敗壞,對朱可夫威脅說:「那你就等著瞧吧,我要叫你永遠也當不成軍士!……」
畢業前的2個星期,在隊列前他對朱可夫宣布,由於朱可夫不守紀律和對頂頭上司無禮,朱可夫被開除出教導隊。大家都很清楚,「四個半」決定跟朱可夫算總帳了,可朱可夫對此卻無計可施。
但是,突然來了幫忙的。有一位名叫斯科里諾的志願入伍者也在朱可夫排里接受訓練,他是朱可夫來教導隊前所在的那個騎兵連副連長的兄弟。斯科里諾學習很差,也不喜歡軍事。但是,他是一個討人喜歡、愛接近人的人,就連「四個半」也有點怕他。宣布開除朱可夫後,斯科里諾立即就去找教導隊隊長,向他報告了對朱可夫的不公正對待。
教導隊長把朱可夫叫去,朱可夫感到很害怕,因為,朱可夫以前從未和軍官們說過話。朱可夫心裡還擔心:「這下子完了!看來,這軍事感化營是跑不了啦。」
士兵們對教導隊隊長了解得很少。只聽說,他因為作戰勇敢被提升為軍官,並被授予過幾乎所有各級的喬治十字勛章。戰前,他曾在某一個槍騎兵團超期服役,任司務長。士兵們只是有時在晚點名時才見到他,聽說,由於受過重傷,他現在還有病。
令朱可夫驚訝的是,他見到的這個人眼神溫和,甚至可以說很熱情,面容也顯得很朴實。
他問朱可夫:「當兵的,怎麼啦,當兵不順利,是嗎?」並指指椅子讓朱可夫坐下。朱可夫仍舊站著,不敢坐。「坐下,坐下,不用怕!……你好像是莫斯科人吧?」
「是的,隊長!」朱可夫在回答時,盡量大聲地說清楚每一個字。
他溫和地對朱可夫說:「我呀,也是莫斯科人。入伍前在馬里伊納亞林場工作,是個細木工匠。後來就來當兵了,現在看來只有獻身於軍隊了。」
他停了一會兒,又接著說:「當兵的,對你的鑒定可不好呀。鑒定上寫著,你在4個月的受訓期間受到了10次處分,還用各種不好聽的話罵過排長。這是真的嗎?」
朱可夫回答說:「隊長,是真的。但是,有一點我必須報告,就是任何人處在我的地位,也都會這樣做的。」接著,朱可夫向他報告了全部真實情況。他用心地聽取了朱可夫的申辯,最後說:「回到排里去吧,准備參加考試。」事情總算圓滿地解決了。
Ⅷ 騎兵在古代幾乎無敵,那古代有什麼辦法「以步制騎」
一、雖然騎兵比較厲害,但是步兵也會想一且辦法去制服他們,就比如說他們會給騎兵挖坑,或者是利用穿的性能來打敗騎兵,在古代也有很多這樣的,戰場是步兵可以很快打敗奇兵的。
四、由於一場激戰,遼軍全面潰敗,傷亡數萬人。宋軍俘虜了上千匹馬,大宋是運輸隊的隊長。但能做到這一艱難表現的指揮員,是戰爭史上的大智慧者。例如,在遼挖坑的李吉龍,被公認為北宋「四大名家」之一。
五、除了挖坑,戰爭史上還有一個共同的方法:你有騎兵,我有水道。騎兵壓垮步兵的原因是「機動性」。典型的例子是南北戰神劉禹的「悅悅」。說起劉禹用「月之月」戰車擊潰北魏騎兵的經典案例,後人常去劉禹的利槍和豪車,但他們勝利的最重要原因是依靠河陣,敵方騎兵不能像平原那樣從側面沖擊廣場,強大的劉禹水軍,可以成為步兵方陣的後盾。
因此,兇猛的北魏騎兵只能走到黑道一條,從前面沖過去,然後被花兒打。
Ⅸ 古代騎兵兵種,一共有那些
1)輕騎兵——人馬都沒甲,或人有輕甲,馬沒有或有最少限度的甲。一般輕騎兵負責偵查、襲擾,並經常使用弓箭騎射戰術(早期也有用標槍的,或沒有弓箭的輕騎兵)。
2)重騎兵——人馬都有裝甲,越重型的,裝甲越厚。早期可能也出現過僅僅人有較好的裝甲,馬沒裝甲的情況,那是屬於過渡時期。一般來說重騎兵並不用弓箭,因為盔甲限制了靈活度。當然拜占庭甲胄騎兵例外,他們雖然裝甲厚重,但也被訓練使用弓箭。另外蒙古人的騎兵也有一些重騎兵部隊(但是裝甲比典型的歐洲重騎兵要輕),他們可能也用弓箭。
冷兵器時代就這2種大類。
後來冷熱兵器混合其間還有:
1)胸甲騎兵——配備馬刀(或直劍)+胸甲,其他部位和馬匹無裝甲,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防護力的。後來還配備數量不等的火槍。主要負責突擊任務(當時步兵上彈慢,騎兵還有機會肉搏),也負責偵查和襲擊敵人炮兵或輜重。
2)龍騎兵——各國劃分很不明確,很多時候僅僅是名字一樣而已。一般認為是騎馬的火槍兵,騎馬機動,下馬作戰,當然不排除在馬上作戰的可能。主要依靠火器,而不是馬刀來作戰。
3)槍騎兵——早期就是指使用普通長矛的騎兵而已,但是後來(大約是冷熱兵器混合時期)可以指代一種使用非常長長槍的騎兵,起源可能是波蘭地區的騎兵,用以對抗用長槍列陣的步兵,因為槍騎兵的槍比步兵的還長一些,能早一丁點兒攻擊敵人(別小看這一丁點兒,人被刺中立刻就沒勁兒了,手裡的武器威脅幾乎就沒了)。
Ⅹ 第75游騎兵團的制服
游騎兵穿著美國陸軍的標准戰斗服,以游騎兵肩章來區別。第一 和第二營皆興起於1974年,原本設定佩戴二次大戰時的梅利爾之掠奪者所戴的肩章版本,但被他們拒絕。他們在其位置上佩戴傳統型式的游騎兵標志,這種標志亦曾在韓國與越南時戴過。這是在他們於格瑞那達良好表現後的正式認可。現在的3個營的標志皆類似於二次大戰時的游騎兵第一、第二和第三營所佩戴者。
第75游騎兵團下轄三個營。第一營1974年1月建立於本寧堡,現駐扎於喬治亞州的亨特陸軍機場;第二營1974年10月建立於並現駐扎於華盛頓州路易斯堡;一營1984年建立,現與團部駐扎於本寧堡。每營均包括3個步槍連及1個營部連,每個步槍連包括一個連部排、三個步槍排和一個武器排。格言與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