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修女制服

修女制服

發布時間:2021-09-20 19:12:58

『壹』 德蘭修女的事跡

[編輯]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編輯]
仁愛傳教修女會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編輯]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好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p

[編輯]
成立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

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編輯]
紀錄片與知名度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編輯]
獲獎
197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甘乃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編輯]
健康惡化與過世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皇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同年9月,87歲時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諷刺的是,同年8月31日,英國的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媒體花了整整一個月報導黛安娜王妃車禍和後續消息,而德蕾莎修女的過世則變成報端的小角。

《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編輯]
評論
[編輯]
奇跡和宣福
德蕾莎修女過世之後,被尊敬她的印度人神化,由於天主教進行宣福儀式前,必須要有奇跡的見證記錄,德蕾莎修女的奇跡見證紀錄來自於一位印度婦女,Monica Besra,她聲稱自己是德蕾莎修女神跡的見證人,她將德蕾莎修女的照片,放在腹部,癌腫瘤就消失,但她的丈夫卻對媒體說,這事實上是她接受醫院手術治療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如此做是受到天主教教會要替德蕾莎修女進行宣福的壓力,根據時代雜志的報導,治療她的醫生也受到天主教教會的壓力,必須對外聲稱這是一個奇跡,此羅生門最後沒有定案,Monica Besra的丈夫後來也改變說詞,將癌腫瘤的治癒稱為德蕾莎修女的奇跡。目前天主教教會在等待第二個奇跡以將德蕾莎修女進行到冊封為聖徒的程序中。

[編輯]
給垂死者以天主教洗禮
收容所里的垂死者多數為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但德蕾莎修女總是敦促工作者們給他們施以天主教洗禮。這個做法引發很多爭議。

[編輯]
慈善行為的動機
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認為,德蕾莎修女的組織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導受苦,而不是幫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您是否在教導窮人應該忍受苦難?」德蕾莎修女回答道:「我認為,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與受難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認為,窮人受苦會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

查特基(Chatterjee)說,德蕾莎修女以「窮人的幫助者」的形像出現,誤導了公眾。在她最大的收容所里,也僅有二、三百人。加爾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組織,上帝的集會,每日發放18,000份免費餐,遠遠多於德蕾莎修女全部收容所發放數量的總和。

查特基說,德蕾莎修女的許多機構只傳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動。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八所設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經費都用於傳教。

[編輯]
醫療護理的質量
1991年,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的編輯羅賓·福克斯博士訪問了加爾各答的「垂死者的家」發現,許多服務的修女和志願者沒有任何醫學知識,但卻要常常做醫療決定。他們也不區分「可醫治」與「不可醫治」的病人,而前者可能處於由於感染而死去的危險中。另外,他們嚴重缺乏麻醉劑,使病人不得不忍受劇痛。他們用過的針頭只在溫水中洗一下。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德蕾莎修女自己有醫療需要時,她會去美國、歐洲、印度的有名望的醫院獲得醫治。

[編輯]
捐款的去向
德蕾莎修女的前雇員們、及前修女蘇刪·希爾茲(Susan Shields)稱,德蕾莎修女不允許她們買醫療器械,而是將捐款轉入梵提岡銀行作為一般用途,即使捐贈者特別註明將捐款用於慈善行為。

除了法律要求的有關部門,德蕾莎修女從不向公眾提供她的組織的財經狀況。

[編輯]
德蘭修女禱文
最親愛的主:讓我在今天以及每一天,從你的病人身上看見;並在照顧他們的同時服侍。

縱然你將自己隱藏那些急躁、斤斤計較、蠻不講理的人背後,讓我仍然看得出是;並且欣然地說:『服侍你是何等的甜蜜。』

主啊!賜我這種洞悉的信心,我的工作便永遠不致沈悶,每次鼓勵、開解那些可憐的受苦者,我必尋得無盡的喜樂。

啊!親愛的病者,你於我是何等的可貴,因你代表了基督,能夠服侍你是何等的權利。

主啊!讓我覺悟這高尚召喚的尊嚴及其責任,不要容許我因冷漠、麻木或不耐煩而令這職份蒙羞。

神啊!當降卑成為耶穌,我的病,懇求也容許我的諸般錯誤,只看我內心的動機,就是在每一個病人身上愛及服侍。

主啊!增添我的信心,在此刻及以後,賜福我的努力及工作,誠心所願

『貳』 關於特雷沙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生於南斯拉夫,37歲正式成為修女。1948年遠赴印度加爾各答,並於兩年後正式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竭力服侍貧困中的最窮苦者。她創建的組織有4億多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7000多名正式會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1979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從56位候選人中選出了她,把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殊榮授予了這位除了愛之外一無所有的「嬤嬤」。授獎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公報還說:「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叄』 德蘭修女經典名句

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遇到老人不敢扶;遇到小偷不敢喊;遇到重慶公交墜江那樣的事件,不管不問,冷漠處之;農村裡,老人下地幹活,看孩子,而年輕人卻跑到大城市逍遙快活;城市裡,全是鋼筋水泥築成的「心靈之牆」「罪惡之牆」,到處是車輪飛馳,紅塵滾滾,忙的心都死了;誰還顧及愛呢?誰還會考慮何為真正的愛情、友情和親情呢?更別說像德蘭修女那樣愛具體的每個人了。在心靈的荒漠,不打架互懟就不錯了。

我們這個時代什麼都不缺,最缺的就是:愛!

德蘭修女的愛心具體如何呢?一切通過她說的這些話來感悟。德蘭修女精華語錄——無論怎樣,你總得有愛,總得做善事,總得要成功,總得要建設。

1,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得愛他們,否則這世界將變為荒漠。

2,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3,如果你成功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4,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但不管怎樣,人總是要做善事。

5,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6,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且,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7,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受到攻擊和誤解,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8,將你把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為此,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但不管怎樣,你總得把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肆』 制服又分多少種可愛制服比如有兔女郎制服、米奇制服還有哪幾種類似可愛制服…..

校服 軍裝 警察裝 護士裝 巫女 魔女 修女 水手服 女僕
。。。。。。。。。

『伍』 誰有德麗莎插糖葫蘆的這張圖或者其他這種圖

我有類似的圖片。


卡斯蘭娜家族一貫的白發藍眸,長發紮成馬尾披於左肩。常穿天命早期使用的女武神統一制服 。德麗莎所穿的制服是特別定製款,由主教奧托親手縫制,在衣服胸口處別著阿波卡利斯家族的家徽 。

極具修女感的頭巾是這件制服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不過德麗莎經常會以不戴頭巾的形象出現。這並不代表她討厭頭巾,或是記性太差忘了戴頭巾,只是因為掛著頭巾的衣架對她來說有些高了。

盡管年紀不似外表般稚嫩,也經歷了許多,但仍保持著童真,將休伯利安主系統的密碼設置成TERITERI 。但同時德麗莎也會有長者的擔當,在學員迷茫時予以開解。認為在守護世界前,應該先做到守護自己最愛的人 。

喜歡和苦瓜有關的一切 ,身上常年有著苦瓜的味道。不喜歡他人強調自己的年齡 ,但自己被人視作小孩子時又會主動強調自己的年長 。愛看吼姆漫畫,甚至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這個愛好研發了能將漫畫書瞬間撕成誇克級別的招式「卍碎」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麗莎·阿波卡利斯

『陸』 特蕾沙修女的資料

[編輯]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編輯]
仁愛傳教修女會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柒』 德麗沙修女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197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甘乃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同年9月,87歲時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

『捌』 介紹一下特雷薩修女

1樓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

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197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

『玖』 誰有特蕾莎休女的介紹還有她的名言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做德蘭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並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稱也變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早期的生活編輯本段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仁愛傳教修女會編輯本段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風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編輯本段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好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埸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行善編輯本段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靜心之家』。
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紀錄片與知名度編輯本段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獲獎編輯本段1971年,教皇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肯尼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後人贊她為: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

德蕾莎修女的格言編輯本段我不但要歸主,而且要尊行-我要參與事奉。
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實踐-我要身體力行。
我不但要寬恕,而且要愛人-我要忘卻得失。
我不但要言傳,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眾人。
我不但要關懷,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為樂。
我不但要夢想,而且要實干-我要廣施善行。
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務終生。
Mother Teresa's Saying
I Will do More than belong......I Will participate.
I Will do More than believe......I Will practice.
I Will do More than forgive......I Will forget.
I Will do More than teach......I Will inspire.
I Will do More than care......I Will help.
I Will do More than dream......I Will work.
I Will do More than give......I Will serve.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
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特蕾莎修女成立了一百多個替窮人服務的處所,每個處所都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且在十字架上旁邊,都有"我渴"這兩個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個人在痛苦中,我們就應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
特蕾莎的默想禱文這樣說的:
一顆純潔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飢餓的人中
在赤身露體的人中
在無家可歸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沒有人要的人中
在沒有人愛的人中
在麻瘋病人當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窮人餓了,不只是希望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
窮人無家可回,不僅希望有一間小屋可以棲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沒有人遺棄他,忘了他,對他漠不關心。
特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會工作者而已,為了要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變成窮人,修士們連手錶都不準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
只有親眼看到,才可以體會到這種替窮人服務的精神;他們不只是在"服務"窮人。他們幾乎是在"侍奉"窮人。
特蕾莎修女說,她知道她不能解決人類的貧困問題。這個問題,必須留給政治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慢慢地解決。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過著毫無尊嚴的非人生活,她必須先照顧他們。
因為修士修女們過著窮人的生活,特蕾莎修女不需大量的金錢。她從不募款,以她的聲望,只要她肯辦一次慈善晚會,全世界的大公司都會捐錢,可是她永遠不肯。她不願做這類的事情,以確保她的修士修女們的純潔。她們沒有公關單位,顯然也是這個原因。
事實上特蕾莎修女最喜歡的不僅僅是有人捐錢給她,她更希望有人肯做義工。
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話我一直不能了解:
一顆純潔的心
會自由地給予
自由地愛
直至它受到創傷
說實話,我一直不懂,何謂"心靈受傷"。這次去見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場所,參加修士修女們的工作,才真正了解所謂"心靈受傷"和愛的關系。
德蕾莎修女 在出殯的時候, 印度總理跪在地下,印度閣員跪在地下,德蕾莎修女的遺體走到印度大街上的時候 兩邊高樓山的印度人都統統下來跪在地下,沒有人敢站的比她高。她的墳墓上寫的是 偉大的印度聖母德蕾莎

『拾』 有沒有關於蘭德修女的生平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編輯]
仁愛傳教修女會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編輯]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好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p

[編輯]
成立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

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編輯]
紀錄片與知名度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編輯]
獲獎
197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甘乃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編輯]
健康惡化與過世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皇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同年9月,87歲時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諷刺的是,同年8月31日,英國的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媒體花了整整一個月報導黛安娜王妃車禍和後續消息,而德蕾莎修女的過世則變成報端的小角。

《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編輯]
評論
[編輯]
奇跡和宣福
德蕾莎修女過世之後,被尊敬她的印度人神化,由於天主教進行宣福儀式前,必須要有奇跡的見證記錄,德蕾莎修女的奇跡見證紀錄來自於一位印度婦女,Monica Besra,她聲稱自己是德蕾莎修女神跡的見證人,她將德蕾莎修女的照片,放在腹部,癌腫瘤就消失,但她的丈夫卻對媒體說,這事實上是她接受醫院手術治療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如此做是受到天主教教會要替德蕾莎修女進行宣福的壓力,根據時代雜志的報導,治療她的醫生也受到天主教教會的壓力,必須對外聲稱這是一個奇跡,此羅生門最後沒有定案,Monica Besra的丈夫後來也改變說詞,將癌腫瘤的治癒稱為德蕾莎修女的奇跡。目前天主教教會在等待第二個奇跡以將德蕾莎修女進行到冊封為聖徒的程序中。

[編輯]
給垂死者以天主教洗禮
收容所里的垂死者多數為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但德蕾莎修女總是敦促工作者們給他們施以天主教洗禮。這個做法引發很多爭議。

[編輯]
慈善行為的動機
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認為,德蕾莎修女的組織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導受苦,而不是幫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您是否在教導窮人應該忍受苦難?」德蕾莎修女回答道:「我認為,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與受難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認為,窮人受苦會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

查特基(Chatterjee)說,德蕾莎修女以「窮人的幫助者」的形像出現,誤導了公眾。在她最大的收容所里,也僅有二、三百人。加爾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組織,上帝的集會,每日發放18,000份免費餐,遠遠多於德蕾莎修女全部收容所發放數量的總和。

查特基說,德蕾莎修女的許多機構只傳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動。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八所設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經費都用於傳教。

[編輯]
醫療護理的質量
1991年,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的編輯羅賓·福克斯博士訪問了加爾各答的「垂死者的家」發現,許多服務的修女和志願者沒有任何醫學知識,但卻要常常做醫療決定。他們也不區分「可醫治」與「不可醫治」的病人,而前者可能處於由於感染而死去的危險中。另外,他們嚴重缺乏麻醉劑,使病人不得不忍受劇痛。他們用過的針頭只在溫水中洗一下。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德蕾莎修女自己有醫療需要時,她會去美國、歐洲、印度的有名望的醫院獲得醫治。

[編輯]
捐款的去向
德蕾莎修女的前雇員們、及前修女蘇刪·希爾茲(Susan Shields)稱,德蕾莎修女不允許她們買醫療器械,而是將捐款轉入梵提岡銀行作為一般用途,即使捐贈者特別註明將捐款用於慈善行為。

除了法律要求的有關部門,德蕾莎修女從不向公眾提供她的組織的財經狀況。

[編輯]
德蘭修女禱文
最親愛的主:讓我在今天以及每一天,從你的病人身上看見;並在照顧他們的同時服侍。

縱然你將自己隱藏那些急躁、斤斤計較、蠻不講理的人背後,讓我仍然看得出是;並且欣然地說:『服侍你是何等的甜蜜。』

主啊!賜我這種洞悉的信心,我的工作便永遠不致沈悶,每次鼓勵、開解那些可憐的受苦者,我必尋得無盡的喜樂。

啊!親愛的病者,你於我是何等的可貴,因你代表了基督,能夠服侍你是何等的權利。

主啊!讓我覺悟這高尚召喚的尊嚴及其責任,不要容許我因冷漠、麻木或不耐煩而令這職份蒙羞。

神啊!當降卑成為耶穌,我的病,懇求也容許我的諸般錯誤,只看我內心的動機,就是在每一個病人身上愛及服侍。

主啊!增添我的信心,在此刻及以後,賜福我的努力及工作,誠心所願

與修女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襯衫背心的女人 瀏覽:810
戴帽子最火的情侶頭像 瀏覽:235
阿里巴巴女裝短褲 瀏覽:118
兒童羊羔外套穿搭圖片 瀏覽:280
男士斑馬紋襯衫品牌及商品 瀏覽:737
男士藍色襯衣的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50
襯衫衣疊穿街拍 瀏覽:122
淺灰褲子搭配什麼顏色外套 瀏覽:698
迷彩上衣男搭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913
呢長款女裝外套 瀏覽:675
長款衛衣牛仔外套 瀏覽:629
牛仔褲手機痕怎麼處理 瀏覽:229
皮衣配裙褲好看嗎 瀏覽:523
校服評分辦法 瀏覽:120
嘻哈的上衣配什麼褲子圖片 瀏覽:920
馬卡樂女童紅色風衣 瀏覽:451
王思懿旗袍 瀏覽:948
薄款高領衣怎麼穿好看 瀏覽:945
重慶買男士皮帶哪裡最好 瀏覽:275
白色大衣紫色衣搭配圖片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