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制服陶藝理論是什麼

制服陶藝理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9-17 10:01:09

Ⅰ 古田織部的茶陶設計理論是怎樣的

古田織部在對貴族趣味、民間文化以及中、朝等國文化藝術兼容並包的基礎上,形成了既講豪華又求簡朴、既尚沉穩又重流動的新的茶陶設計理論,這種理論和他的茶道觀一樣習慣上被稱作「大名茶」(「大名」即貴族)。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之下,日本的陶藝設計與製作越來越顯示出本民族所特有的個性與氣質,而其中受中國影響的痕跡越來越淡了,這標志了日本陶藝設計正走向成熟。

Ⅱ 陶藝的中國的陶藝歷史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開始了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失敗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
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中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中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

使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中國傳統陶藝製作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仍盛而不衰,歷朝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時代風尚的不同,審美觀的變化,在陶藝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國內外許多學者、藝術家都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陶藝的研究。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這門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於一身,凝聚著中華民族審美歷程的傳統陶藝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術造型及裝飾技法上,這不夠全面,研究中國傳統陶藝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立足於總結中國傳統陶藝及其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的優良傳統。「傳統」不屬於舊規范化的別稱,而是意味著一種工藝和藝術體系的特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藝上並產生獨特的民族風格,這種民族風格以其特有的工藝技術和藝術形式,顯示它自已的風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東方文化的典範。
中國傳統陶藝所特具的東方藝術的情韻風格,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她仍紮根於人民之中,集中了無數陶藝前輩的智慧和創造力,經過歷史不斷的錘煉,然後形成為優良傳統,它貫穿著民族性格,民族感情,體現了民族審美意識的共同特性,代表著民族的精神實質。中國的陶藝前輩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和形成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創造了多種的工藝技法。正是這一套制瓷的優良傳統,歷代相傳,不斷發展,使得中國陶藝幾千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文化起著深遠的影響。
陶藝的發展伴隨著陶瓷的產生而發展,首先是滿足人類自身實用功能的需要,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通過造型裝飾和泥釉火焰又寄託著原始的樸素美,繼而發展為實用和欣賞兼備的民間藝術品。如今已脫離實用功能,從純精神的感情需要為出發點,開創了一條純藝術的道路。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藝術創造,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處於不可遏止的發展狀態之中。
同樣,陶藝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時代特徵:宋代的秀麗,元代的渾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緻。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濃艷華滋,氣韻淋漓,豪放生動,成化青花則淡雅清新,優美細膩。翻開中國陶瓷發展史,在每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階段,幾乎都有陶藝的新品種,新工藝和新風格出現。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寶貴的制瓷工藝,到了近代卻淡化甚至失傳。因此,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陶藝的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技法,並不純粹是一個技術理論問題。而是關繫到中國陶藝是否能永葆藝術青春,甚至關繫到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韓美林、周國楨、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美國
自拓荒時代起,美國人便有著一種勇往直前、富於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種精神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的藝術史。這個年青的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現代陶藝的起源地也是與之分不開的。
美國陶藝界公認,現代陶藝形式的表達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磯縣美術學院(後改為奧蒂斯美術學院)教授陶藝為起始標志。彼得·沃克思反對陶藝創作中過分強調工藝性的特徵,主張一種帶有隨意性的返樸歸真的創作風格,從而開辟了一條實驗新穎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稱「奧蒂斯陶藝革命」。
50年來,美國的現代陶藝有了巨大的發展。從源頭上講,它受到了日本民間陶瓷、美國民間陶瓷、中國傳統工藝造型、現代藝術流派等眾多藝術形式的影響,在創作中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局面。抽象表現主義、極限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美術、寫實主義都有其代表藝術家和作品;同時作為容器設計,那些更重形式規則的優雅陶瓷也有發展,這些都顯現了美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現代陶瓷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使陶藝超越了狹窄的「工藝美術」范疇,使之與繪畫、雕塑等主流美術創作觀念相結合,從而豐富了傳統的陶瓷藝術史;對於陶藝家來說,他們的身份也非「工藝家」能概括,他們已經拿起一種具有永恆性質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術創作中,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展現與價值批判,擺脫了「容器」對他的束縛。
美國是現代陶藝的策源地,介紹其歷史發展以及著名藝術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現代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聘。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Ⅲ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陶藝

陶藝是中國的傳統古老文化。中國的英文名稱叫China,意思是陶瓷.陶藝是一種人工形態。陶瓷形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世界各國的制瓷技術多是從中國傳入的。在古代,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直到現在,英語中的「china」一詞的另一個含義就是「瓷器」。
中國是陶瓷古國,說起陶瓷,外國人就想到中國。紫砂陶藝群雕《南京大屠殺》陶藝是一種人工形態。陶瓷形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變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燒結規律,才能促成陶藝形態的產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產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們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捕捉並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韌美以及表現活力,這樣就出現了全新陶藝形態,為智慧的人所掌握、發展、創新。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完整的技巧。
[編輯本段]分類
陶瓷藝術在中國發源年代久遠,樣貌繁多,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的陶瓷藝術一直是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也由於傳承年代久遠,技術不斷更新,加上歷經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與生活方式影響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方向,若要加以分類,就非單一條件所能完整涵蓋,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產地來加以分類。
傳統陶瓷
一般指年代較久,使用傳統技法來從事創作的陶瓷器,此種陶瓷器與官方的需求有相當程度的關系,同時在用途上大多以生活使用為主,若以釉彩來分類約可分為釉上彩與釉下彩景德鎮陶藝釉下彩 -青花(青花是一種釉下彩,就是在坯體完成乾燥後,在表面上上用藍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鈷)畫上各式圖案。之後再淋上透明釉,即可進行釉燒。因為藍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所以名為「釉下彩」,此種方式通常色料的燒成溫度不能與透明釉相差太大)、釉里紅…等。 釉上彩 -粉彩(明朝年間研發出來的明「五彩」,對陶藝色彩的表現更上一層樓。在坯體上先施用一層色釉(通常為白色)後, 先釉燒一次,再以有顏色的釉葯繪上各種花紋圖案,以低溫燒第二次,通常第一次釉燒的底色燒成溫度較色釉為高,由於色彩在底釉上,所以稱為釉上彩。因為需要釉燒兩次 或是多次,故亦稱為「二次燒」。)、康彩…等。在經驗上,在進行多次燒時,應從最高溫燒到最低溫,以確保發色准確。
現代陶藝
隨著朝代及制陶技術的演進,陶瓷品在人類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實用的價值,同時因為文化的演變,陶瓷漸漸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文化,多樣化的風格及不同的型態用途,所代表的是人類審美觀及生活品質的改變。 生活陶藝 - 陶藝類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傳統創新 - 運用傳統技法,釉彩表現現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得實用作品。陶藝現代陶藝 - 表現造型結構與思想理念的創作,與其他藝術型態的結合,讓陶瓷藝術已不再是單純的拘泥於土與釉的結合,融合更多的人文與空間因素,使得陶瓷藝術更加有內涵。 由於現代對於化工原料知識的進步,與釉燒技術的發展, 加上工業化後機器的製造與發明,陶瓷藝術已經漸漸分家,實用陶瓷與藝術陶瓷各有不同的發展空間,而釉上彩與釉下彩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的絕對,所以硬要用任一種分類的原則來規范陶藝的種類,都不是非常周延的方法。
[編輯本段]發展
目前國外陶藝發展非常快,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這樣既能很好地發展陶藝事業,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製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餘放鬆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閑方式。 中國陶藝正處於發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編輯本段]拉胚製作方法
如果你是新手就把機器調慢點,下面說正題,先把陶藝一塊泥放在機器中央(放好後開始轉機器)用大母手指按住泥的中央,慢慢按出個洞,之後用兩只手把泥按成一個筆筒狀,如果乾的話手沾點水.之後就是你隨意創作的時候了. 陶藝是一種文化,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豆瓣上比較推薦的陶吧有: 北京西單文化廣場77街的好運陶吧 北京公主墳城鄉貿易中心六層的陶吧 河南鄭州花園路的蝶戀花手工(這個主要是以培訓陶藝課程,供購設備等為主,開連鎖店面的) 上海徐匯區龍華路創意大院無形藝術陶藝中心(場地極大)
[編輯本段]中國
中國陶藝正處於發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 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中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中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 紫砂陶藝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中國傳統陶藝製作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仍盛而不衰,歷朝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時代風尚的不同,審美觀的變化,在陶藝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國內外許多學者、藝術家都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陶藝的研究。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這門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於一身,凝聚著中華民族審美歷程的傳統陶藝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術造型及裝飾技法上,這不夠全面,研究中國傳統陶藝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立足於總結中國傳統陶藝及其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的優良傳統。「傳統」不屬於舊規范化的別稱,而是意味著一種工藝和藝術體系的特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藝上並產生獨特的民族風格,這種民族風格以其特有的工藝技術和藝術形式,顯示它自已的風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東方文化的典範。 中國傳統陶藝所特具的東方藝術的情韻風格,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她仍紮根於人民之中,集中了無數陶藝前輩的智慧和創造力,經過歷史不斷的錘煉,然後形成為優良傳統,它貫穿著民族性格,民族感情,體現了民族審美意識的共同特性,代表著民族的精神實質。中國的陶藝前輩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和形成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創造了多種的工藝技法。正是這一套制瓷的優良傳統,歷代相傳,不斷發展,使得中國陶藝幾千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文化起著深遠的影響。 陶藝的發展伴隨著陶瓷的產生而發展,首先是滿足人類自身實用功能的需要,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通過造型裝飾和泥釉火焰又寄託著原始的樸素美,繼而發展為實用和欣賞兼備的民間藝術品。如今已脫離實用功能,從純精神的感情需要為出發點,開創了一條純藝術的道路。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藝術創造,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處於不可遏止的發展狀態之中。 同樣,陶藝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時代特徵:宋代的秀麗,元代的渾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緻。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濃艷華滋,氣韻淋漓,豪放生動,成化青花則淡雅清新,優美細膩。翻開中國陶瓷發展史,在每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階段,幾乎都有陶藝的新品種,新工藝和新風格出現。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寶貴的制瓷工藝,到了近代卻淡化甚至失傳。因此,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陶藝的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技法,並不純粹是一個技術理論問題。而是關繫到中國陶藝是否能永葆藝術青春,甚至關繫到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嘉誠紫砂陶藝花瓶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編輯本段]美國
自拓荒時代起,美國人便有著一種勇往直前、富於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種精神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的藝術史。這個年青的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現代陶藝的起源地也是與之分不開的。 美國陶藝界公認,現代陶藝形式的表達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磯縣美術學院(後改為奧蒂斯美術學院)教授陶藝為起始標志。彼得·沃克思反對陶藝創作中過分強調工藝性的特徵,主張一種帶有隨意性的返樸歸真的創作風格,從而開辟了一條實驗新穎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稱「奧蒂斯陶藝革命」。 50年來,美國的現代陶藝有了巨大的發展。從源頭上講,它受到了日本民間陶瓷、美國民間陶瓷、中國傳統工藝造型、現代藝術流派等眾多藝術形式的影響,在創作中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局面。抽象表現主義、極限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美術、寫實主義都有其代表藝術家和作品;同時作為容器設計,那些更重形式規則的優雅陶瓷也有發展,這些都顯現了美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現代陶瓷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使陶藝超越了狹窄的「工藝美術」范疇,使之與繪畫、雕塑等主流美術創作觀念相結合,從而豐富了傳統的陶瓷藝術史;對於陶藝家來說,他們的身份也非「工藝家」能概括,他們已經拿起一種具有永恆性質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術創作中,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展現與價值批判,擺脫了「容器」對他的束縛。 美國是現代陶藝的策源地,介紹其歷史發展以及著名藝術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編輯本段]現代陶藝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時大彬早期學習紫砂陶藝「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聘。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徐曲及其紫砂陶藝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編輯本段]現狀
目前國外陶藝發展非常快,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這樣即能很好地發展陶藝事業,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製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餘放鬆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閑方式。 中國陶藝正處於發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Ⅳ 我想考景德鎮陶瓷學院的研究生,繪畫與陶藝研究專業。要考試的藝術理論都包括哪幾個科目命題創作是什麼

實際上我要告訴你,這次考驗有兩種,一種是比較正常的招生,成績也是全國線。另外有種是招技術生,這種成績就比較低,入取就比較簡單。

Ⅳ 關於陶藝的故事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一、「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聘。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我們要看到,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現代中國陶藝雖然路漫漫,隨著中經濟的發展,它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Ⅵ 我想學習陶藝但是我毫無基礎應該怎樣去學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根本、最簡略的辦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水平最根本的演習...

Ⅶ 陶藝的起源

陶藝即陶瓷藝術,可追溯至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僅用於民生器皿,但隨著技術和製造工具發達,制陶逐漸變成了一種藝術。

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條盤築法成型,多為細泥紅陶,用篝火燒制,燒成溫度低,燒結程度差。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常用泥條盤築法成型,有黑色的幾何圖案作裝飾,晚期出現了以人物為主體的圖案。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輪成型的工藝。陶輪的發明,為制陶技術帶來了革命。龍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紅陶、白陶等多種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輪成型技術以及刻花、鏤空等裝飾手法。

商周時期,手工制陶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發展,產品多為灰陶,還有青銅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幾何紋、弦紋、獸面紋和回紋裝飾,並且開始運用灰釉,製作原始青瓷。

春秋時期的陶器多是印文硬陶,造型多樣,表面採用磨光、暗花、劃花、施漆衣和彩繪等技法,普遍使用雲雷紋和獸面紋。

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漢代大量使用綠、黃、褐等低溫色釉,同時彩繪陶也較普遍。唐代出現了三彩陶器。

宋代的瓷器藝術空前發展,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及磁州窯、耀州窯和景德鎮窯,其陶器的製作技巧、器型美感、釉色效果、裝飾手法(粘貼、刻花、筆繪、化妝土)等都堪稱完美。

遼金時期的陶瓷以雞冠壺、馬蹬壺為代表,體現了民族的生活特性。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釉里紅、釉下彩瓷。明代的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青花瓷成為主流。

清代的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色釉達到了十幾種,如古彩、粉彩、琺琅彩等。近代以來,中國陶瓷技術開始退化,漸漸落後於發達國家。

(7)制服陶藝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燒制期間,窯中的大氣情況可以影響陶器成品的外觀。透過容許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氧化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過限制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還原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奪走。

以上因素可以影響燒制陶器的外觀,例如部分包含鐵的釉料,在氧化環境中會變為棕色,而在還原環境中則會變為綠色。窯中的大氣可以調整至做成釉料的復合反應。

當西方應用了傳統日本樂陶器(Raku ware)的燒制方法時,陶器會在還熱及被灰燼、紙或木屑悶住時由窯中移走,令陶器外觀有一種獨特的碳化(Carbonization)效果。此技巧亦會在馬來西亞使用來製造傳統的拉布沙用(labu sayong)。

Ⅷ 中國陶藝

陶藝藝術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一、「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騁。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我們要看到,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現代中國陶藝雖然路漫漫,隨著中經濟的發展,它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系,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的基礎上的更新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競艷,萬象並存」的態勢,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更加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的作用,且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新的內涵融入到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之中。

1、陶瓷藝術裝飾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裝飾語言釋義:「裝飾」 (decoration)一詞,在西方國家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裝飾泛指藝術修飾,各種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稍後出現了裝飾藝術、裝飾派藝術等詞彙。裝飾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裝飾是指修飾、打扮之意。所謂陶瓷裝飾,是根據裝飾美的一般規律和表現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去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系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陶瓷裝飾簡單地說,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那麼什麼是陶瓷藝術裝飾語言,筆者認為,陶瓷產品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裝飾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陶瓷裝飾設計不同於一般繪畫性藝術品創作,它的平面構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體形體上完成的,必須服從陶瓷器物的形狀和部位對裝飾繪畫的題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對其立體形態的陶瓷器物及附屬的裝飾紋樣進行審視,使之達到合二為一的完美性,才能稱得上成功的陶瓷裝飾。因此,陶瓷裝飾是一種有局限性、有工藝材料限制及藝術要求的、同時以繪畫或雕刻方式來完成的藝術創作,這就是陶瓷裝飾的藝術語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 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葯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會通精神。

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一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徵。陶瓷器皿在實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規整、裝飾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陶瓷藝術裝飾經過數千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發展得相當完備,其裝飾形式基本可以歸納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和綜合裝飾五大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與經濟發展中,陶瓷藝術裝飾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2 陶瓷藝術裝飾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

2、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制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制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為制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眾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為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為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贊:「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為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范。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凈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為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為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點。這期間燒制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3、陶瓷藝術裝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陶瓷藝術裝飾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為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都反映了中國人文畫歷史性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特有的藝術風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為製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像、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緻地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陶瓷藝術裝飾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灑的風度,使人成為真正優美的形象。中國瓷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4、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為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廣大陶瓷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給陶瓷藝術裝飾賦予新的審美理念、新的表達方式,相信陶瓷藝術裝飾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Ⅸ 中國陶藝的傳統文化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瓮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與制服陶藝理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上衣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嗎 瀏覽:348
古風襯衫搭配 瀏覽:330
孕婦加厚運動褲子 瀏覽:977
關於南風的馬甲 瀏覽:107
男士粉色衣穿搭 瀏覽:43
帶帽子頭癢有什麼辦法 瀏覽:857
小學生雪花造型帽子 瀏覽:121
我需要一件藍色的褲子英語怎麼說 瀏覽:809
搜一下豹紋純棉線衛衣 瀏覽:374
中老年夏天旗袍大碼 瀏覽:308
千璽藍色睡衣 瀏覽:992
空軍軍醫大無軍籍本科生學員校服 瀏覽:381
冬季帆布鞋搭啥褲子好看 瀏覽:31
衣有點掉怎麼處理的 瀏覽:525
圓領羽絨服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531
明星黑色羽絨馬甲街拍 瀏覽:52
如何取節奏大師的群馬甲 瀏覽:296
polot恤裙搭馬甲 瀏覽:532
兒童洋氣棉衣外套 瀏覽:436
如何改造校服褲子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