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陳氏之「穎川世家」,還是「潁川世家」,拿個正確
陳氏之「潁川世家」。
潁川陳氏: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陳氏迄今,中國陳姓人口達7000萬,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9000萬。其中世界分布潁川陳氏子孫達6000萬以上,名列中國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區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潁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名聲響亮,帝王將相,人才濟濟,影響巨大。
② 潁川有哪些名人
郭嘉、荀彧、荀文若、荀攸、陳群、徐庶、淳於瓊、鍾會、鍾繇。
③ 禹州初中學校哪個教的好
個人認為市區里的韓城、潁川較好,韓城好學生農村的多點,潁川基本都是縣城的;鈞台和夏都也不錯,這四個學校都出好學生,關鍵看自己
④ 三國的潁川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士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段亂世,雖屬亂世,但卻是士族崛起的黃金時期,所謂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稱為門閥,三國所有的名士基本上來自士族。因為士族有錢、有地位、有土地、有資源和人脈,能夠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時又能掌控天下的輿論和人才推薦的渠道,同時士族也是當時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來源,與其說名士是來自於士族,不如說是士族階層創造了名士。
這可是百萬人口的大郡,是當時少有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郡,比起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冀州才有一百萬人口來看,一個郡比一個州人口還要多,可見潁川有多麼繁華,而且要承載這么多的人口,就得有相應多的耕地來養活。在當時人口雖第一生產力,任何資源都比不上人口資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預示著這里越繁華,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到這里生活,同時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另外,潁川郡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郡,據說黃帝是出生在潁川郡,同時夏朝開國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潁川郡,所以潁川郡的歷史算起來有四千多年,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時誕生。正因為歷史如此悠久,所以潁川這個地方開發非常早,有大量黃帝時期和夏朝時期的貴族居住,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下來,就形成了潁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來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⑤ 2020年禹州市潁川中心學校考543分以上的學生有多少
你好朋友,
分數在543分以上的。
大約有兩千多人吶。
⑥ 潁川郡到底在哪裡
潁川郡,常訛誤成穎川郡[1]。潁川郡本是中國古代秦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地處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潁水流過境內而得名。
西漢漢高祖五年,高祖封韓王信到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封太原郡,恢復穎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縣20,漢武帝後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大體相仿,領17縣。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許縣,這里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2]。曹丕代漢後,改許為許昌,成為穎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穎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略為縮小並東移,仍治許昌,統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穎川郡、南穎川郡,東魏曾在此置穎州。隋朝設穎川郡,治穎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穎川縣為長社縣[3],改穎川郡為許州。從此穎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穎州之名也歸屬了穎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穎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編輯] 地理
穎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條河流經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濟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沖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於緊要,恐怕將來發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後,這里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沖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⑦ 禹州市區的所有小學和中學
長葛的,實驗中學在錦秀江南那。金英學校在長葛東轉盤東邊大約1000米。一中在八七路西段。二中在人民路南段。三中現在在金英學校對面。四中在南轉盤金庄。八七中學,在長社市場後面。五中在西邊趙庄那。其佘的是各個鄉里的中學了。
⑧ 誰知道河南許昌禹州潁川一中一四班的班主任他家住那裡
呃 我雖然不是初中的 但我是小學的
最好的的辦法就是悄悄的跟著老師!一看什麼都明白!
⑨ 潁川的潁川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郭嘉、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於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後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並,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並]成安[漢初省並]周承休[漢初省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