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1)明朝行政制服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
2. 明朝以衣身飾蟒紋稱為蟒服或蟒袍,這種蟒服是怎麼發展的
蟒袍是從明代至清代時期發展並普及於朝堂之間的。可以說蟒袍的出現代表了臣子和帝王之間著裝上的差距以及身份上的懸殊。蟒袍的發展也是代表著統治階層的分明化,以及官員之間地位和身份上的區分。
蟒袍具有其特定的意義,在明代蟒袍大多是帝王所賜的“賜服”,而到了清代則成為了“吉服”。蟒袍漸漸的成為了官員和皇室成員日常所穿的常服,其中的文化演變還是頗具趣味的。
3. 明朝錦衣衛穿什麼樣的衣服 中國古代最帥的公務員制服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明史·輿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
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服
飛魚《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
《林邑國記》:「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鬥牛服
明朝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
《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晉書·張華傳》: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
《天水冰山錄》: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4. 明朝官員制服在顏色上有嚴格的規定,這說明了什麼
在中國古代,文武百官的官服,反映出封建森嚴的等級制度。尤其是到了明代,更是規范詳盡。
明代文武百官上朝時穿的制服,叫常服,因為衣服上綉有「補子」紋飾,所以又稱「補服」。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在沿襲唐宋服制的基礎上,制定了完備的官服制度,其中,「補服」就是明朝始創的一種官服制度。
明代補服上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的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以此表示官位的品階。
對於補子上的紋樣,明朝有著嚴格的規定: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白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昆侖山上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xī chì),鸂鶒是一種紫色的水鳥,俗稱「紫鴛鴦」;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以飛禽和走獸作為文武官品階的標識,有著很強的象徵意義。明朝《大學衍義補考》解釋說:「文官用飛鳥,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象其猛摯也。」
5. 求教,明朝盔甲和清朝盔甲的區別是什麼
滿清盔甲沿襲了明朝的布面甲。
早期沒有自己的鎧甲,穿的和明朝邊軍一樣的盔甲,差別不大。
滿清中後期,自己設計的盔甲
6. 錦衣衛的制服配置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明史·輿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
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
《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
《林邑國記》:「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明朝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
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
《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晉書·張華傳》: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
《天水冰山錄》: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7. 正式確立內閣制服的明朝皇帝是誰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然而,「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也就是說內閣此時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不是權力機構。
8. 明朝七品文官服飾
明清時代,官員公服的品級標識變成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徽飾,分別綴於前胸和後背,通稱"品級補子"。與此同時,用公服顏色區分官等的傳統識別方法也依然沿襲下來。如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有一個明代公服的條例:"凡公服:月盤領右衽袍,或絲、紗、羅、絹,從宜製造。袖款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在京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對照這個條例,便可知道戲曲《七品芝麻官》中唐成穿緋袍(即大紅袍)是歷史常識的差錯,既然只有"七品",理當穿青袍才對。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稱:"品級補子,定於洪武,行於嘉靖,仍用至今。"因知清代公服的品級補子是沿用明代而來。補子又有文官與武官的區分,凡文職補子均綉飛禽,以仙鶴、錦雞、鵪鶉等區分一至九品,武職補子均綉走獸,以鬥牛、獅子、奔馬等區分一至九品。此外,凡有慶典如皇帝生日之類,官員得穿"蟒服",亦稱蟒衣或蟒袍,俱用印有禽獸紋樣的絲羅裁製,明制: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一概用大紅色。八九品及不入流沒有。清制:三品以上九蟒五爪,六品以上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所以清人將慶典期稱為"花衣期"。
光有上述以紋樣、顏色或補子作區分的公服,還不算是古代官員制服的全套。以唐宋為例,一個官員的正規"行頭",尚有手版、袍帶、魚袋、算袋等系列配備。
袍帶,就是系在公服上的腰帶,用皮革製成,帶上有飾片,稱帶。唐制:三品以上得有十三塊金玉質帶,四品有十一塊金補,五品有十塊金,六至七品有九塊銀,八至九品有八塊石補。腰帶上還垂掛有可以系掛各種小件物品的小帶子,稱蹀躞。按照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敕令,"文武官咸帶七事",即佩刀、刀子、礪石、火石袋、算袋(內裝計算器)、契真、針筒等,都是垂掛在這條腰帶上的。後兩件,大概都是北朝時北方游牧民族帶進中原的物品,具體用途我還未考證過,這里只說"七事"之外最重要的兩項東西。
一是笏,又稱手版。在紙張尚未發明時,人們用竹木削成的簡牘記事。當公務人員將此簡牘隨身攜帶,派"工作手冊"用處時,就稱為"笏"。《禮記》:"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是說大夫或士手上執笏,與君主討論國事,並把君主的指示隨手記錄在笏上。古時的公服,沒有口袋,所以這個"工作手冊"就插在腰帶上,叫"笏"。《墨子·公孟》里,就有公孟子笏而見墨子的描寫。兩晉以後,紙張已經普及了,笏的主要用途變為一種禮節性用品,質料也由竹木上升為玉或象牙,但其原有的隨時記事的功能也未取消。職務繁多的官員,恐怕事多,一塊笏還記不下來,往往要插兩塊乃至幾塊笏。唐玄宗時,張九齡為相,因為年老體弱,笏於帶後,再跨上騎乘就有困難了。於是便找人裁製了一個放笏板的布袋,稱"笏囊",讓隨從拿著,跟著他去上朝(《舊唐書·張九齡傳》)。這個辦法普及開後,"百僚則各有笏囊,親吏持之"(《雲仙雜記》)。這些手持笏囊的"親吏",就好像現在替首長拎著公文包的秘書。所以,有無佩囊隨身,最好還有人相幫捧著,也是官員展示身份的一個標記。低品官雖然沒有執笏於君前的資格,但參見上司也要拿手版,如前引《水滸傳》中李逵拿的"槐簡",就是槐木做的手版。而當押司時的宋江,只有科員級別,那就只好自己拎一個招文袋了
9. 唐宋隋明朝的官服非常像嗎這四個朝代的官員制服差別在哪裡最好有圖片。
明朝時「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明朝的服飾集合了歷代咱們漢人王朝服飾的特點,是漢服的巔峰,所以明朝的服飾有很多類型,比如說冕服,公服,常服,全部集合了歷代官服的特點,具體請查閱大明衣冠志
10. 明朝的常服和公服有什麼區別,他們一般在什麼場合穿
1、穿著場合不同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2、圖案花紋不同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
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綉。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綉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
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3、衣服規制不同
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
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補子紋樣。
公服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綉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
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綉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襆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