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奴性
一種內化為自身主動性、自覺性的意識與行為,表現為對被給予的,對自身有消極意義的事物的無原則的接受性。
要素:
1、內化為自身主動性、自覺性:最初是外在強加的,但逐漸內化為自身自覺意識;
2、被給與的:被動的,而非自找的;
3、對自身有消極意義的事物:對自身沒有益處;
4、無原則接受:接受的無條件性。
(1)制服性奴幻想五部曲擴展閱讀:
奴性散文作品鑒賞:
人性的最大弱點是什麼?也許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回答。
但對紀伯倫而言,答案卻也許只有一個:奴性。奴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卻用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詩意的語言展現了在世界各地、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奴性存在的形態和巨大危害,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文中運用了精彩的比喻,形象生動,意味深長。
『貳』 巴爾扎克 幻滅三部曲
《幻滅》三部曲說的就是《幻滅》的三個部分:《兩個詩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發明家的苦難》。
《幻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創作的長篇小說,第一部分《兩個詩人》,作者塑造了兩個外省青年的形象。一個是野心勃勃,貪圖虛榮的青年人呂西安。
第二部分《外省大人物在巴黎》說的是呂西安妄想憑借自由的聰明和才華跨入巴黎上流社會,結果弄得身敗名裂,狼狽不堪地回到故鄉。
第三部分《發明家的苦難》說的是一個是兢兢業業心地淳樸,埋頭於科學發明創造的實業家大衛,因敵不過陰險狡猾的資產階級野心家而被迫放棄發明專利,隱居鄉間。
(2)制服性奴幻想五部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15年,波旁王朝藉助外國刺刀卷土重來,整個貴族社會又重整旗鼓,盡力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方式。
但是,法國經歷了17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的統洽,封建制度已被摧毀,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要完全恢復革命前的封建秩序已不可能。
因此波旁復辟王朝不得不把政權建立在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在復辟王朝統治時期,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進步黨和保王黨之間的斗爭和勾結貫穿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金錢勢力和門第觀念、結合在一起,腐化了整個社會,金錢、名譽和享樂成了追逐的對象和生命的主宰。《幻滅》所描寫的,就是處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的青年一代的命運。
《幻滅》是巴爾扎克用了將近八年時間所寫成的,出版於1843年;被編在《人間喜劇》外省生活場景內。
『叄』 什麼是奴性他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奴性?許多人並不懂,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做奴隸。他們吃慣了雜糧,不知道肉其實也可以吃。他們習慣了睡草房,他們甚至愚弄自己的孩子說,睡在高樓大廈里要做惡夢的。他們習慣了被鞭笞,不懂得其實沒有人有鞭笞他人的權利。他們習慣了窮困,甚至幻想富人的生活充滿痛苦。
奴性並非個人對社會的依賴,也非個人對社會規則的服從,奴性是任人宰割,是聽天由命,是惟命是從。人生活在社會當中,要遵循法律,服從紀律,維護社會和諧,這些是人的社會性的必然要求。但人和許多動物不一樣的,人是有個性的。動物們組成自己的社會是為了保持種群的繁衍和存在。個體是從屬於並且服務於社會的。而人類不一樣,人類是高級動物。人組成社會是為了使每個人能夠享受最大的快樂。社會是服務於人的。有人顛倒了人和社會的關系,認為社會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那是把人類社會和動物的社會等同了起來,把人和動物等同了起來。那是從根本上對人的奴化。他們這樣主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別人都變成奴隸,要自己來獨自享受奴隸主的生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都是奉行這這樣的愚民政策。
驅除奴性,解放人性並非要放縱慾望,更不是對人類社會規則的否定和背叛。而僅僅是對愚民政策的否定,是要把以前顛倒了的事實恢復過來。讓人和人之間享受平等,讓社會機構社會規則來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幸福提供服務,而不是為個別人的利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