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特徵
制度文化的」約束性」
為實現企業目標,企業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對員工的行為加以限制,這種對員工的行為給予一定約束的文化,具有共性和強有力的行為劃一的要求。企業制度文化的」約束性」是一種來自職工自身以外的、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它規范著企業的每一個人。如」進入設備區要戴安全帽」、」工作場所、電力設備區內不得吸煙」等制度,使企業制度文化具備了約束企業和員工行為的特徵。
制度文化的」保護性」
在企業行為中,為保護員工或者團體的應有權益,企業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對員工或團體應有的權益以及獲得權益的途徑、方式等加以規定。
制度文化的」激勵性」
主要是指企業對經營者和員工的激勵。如安全生產工作中的獎懲、企業經理人參加利潤分配、員工持股制度等,使企業制度文化具備了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特徵。
Ⅱ 文化制度是什麼
文化制度是指一國通過憲法和法律調整以社會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各種基本關系的規則、原則和政策的綜合。文化制度包括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學藝術事業、廣播電影電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新聞出版事業,文物事業,圖書館事業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
就其內容而言,文化制度大致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最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第二層次的文化則特指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其本質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文明,只不過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一般而言,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能夠比較清楚地說明一個國家的性質,而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卻很難達到這個目的——要達到說明國家性質的目的,還必須加上制度文明。第三層次即最狹義的文化則限指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特定的社會事業。
Ⅲ 什麼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文化制度
憲法上的文化制度是指一國通過憲法和法律調整以社會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各種基本文化關系的規則、原則和政策的總和.我國基本文化制度是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進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重要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人們的理想道德風貌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社會主義基本特徵,不僅反映在公有制經濟和人民政權上,還反映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建設
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當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科技水平的競爭.因此,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提高全民素質,以及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兩項基礎工程.我國憲法第 19 條和第 20 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國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獎勵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創造.
醫療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發展文學藝術及其他文化事業對於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為勞動者創造一種健康、文明、歡愉的生活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憲法第 21 條、第 22 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
(三)思想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建設指導著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關繫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道德素質.思想道德建設根據主體在不同領域的行為,可分為家庭美德建設、社會公德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三個方面.其中以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建設,特別是公務人員和公務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開展民主、法制和紀律教育,反腐倡廉和為人民服務教育.
Ⅳ 制度,文化和機制三者的關系
制度,通常是指社會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上,反映該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由行為主體(國家或國家機關)所建立的調整交往活動主體之間以及社會關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強制性的規范體系。制度按照性質和范圍總體可分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與具體規章制度三個基本層次。根本制度是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如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會的具體組織機構,如外交、金融、稅收、政黨、軍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體規章制度是各種社會組織和具體工作部門規定的行為模式和辦事程序規則,如公務員考試制度、學位管理制度、勞動工資制度等。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機制,通常指制度機制,機制是從屬於制度的。機制通過制度系統內部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實現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機制運行規則都是人為設定的,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如競爭機制、市場機制、激勵機制等。
文化是軟的,制度是硬的,只有文化沒有制度,文化無法落地,只有制度沒有文化,制度就太生硬,應該兩者有效的結合,正向中國的文化,一陰一陽,一軟一硬。
公司里的各種規章制度都是有其價值取向的,你有什麼文化,就會定出來什麼樣的機制,所以,你的所有制度都會受其影響。而且只有有了機制,才能保障文化更好的落地,而光喊口號式的文化宣貫是靠不住的。所以,一家公司的所有規章、制度、流程、手冊等,所有的這些機制,都從不同的側面體現著公司的文化,並保障著文化的更加完美的表現。
有很多的機制,但是,這些機制不會100%的被落地執行,最終執行的機制,才是落地的機制。那些才是極致真實的、最終的表現,他們就是制度。
Ⅳ 制度與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合易認為: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人們對「文化與制度」的認識經常陷入一種誤區,或把二者對立起來,或把二者混為一談,分不清二者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實質上,企業文化與企業制度既存在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
1、制度與文化是互動的
當管理者認為某種文化需要倡導時,他可能通過培養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來推展和傳播。但要把倡導的新文化滲透到管理過程,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制度則是最好的載體之一。人們普遍認同一種新文化可能需要經過較長時間,而把文化「裝進」制度,則會加速這種認同過程。當企業中的先進文化或管理者倡導的新文化已經超越制度文化的水準,這種文化又在催生著新的制度的形成。
2、制度與文化的表現形態不同
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責任制、規章、條例、標准、紀律、指標等形式表現出來;後者是無形的,存在於員工的頭腦之中,是一種精神狀態,往往通過有形的事物、活動反映和折射出來。但二者卻是一體兩面,有形的制度中滲透著文化,無形的文化通過有形的制度載體得以表現。
3、制度與文化的演進方式不同
文化的演進是採取「漸進式」的,制度的演進是「跳躍式」的,但二者同處於一個過程之中。從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導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業管理正是在這種交互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臻於完美。
4、制度與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
當制度內涵未被員工心理認同時,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隻反映管理規律和管理規范,對員工只是外在的約束;當制度內涵已被員工心理接受、並自覺遵守時,制度就變成了一種文化。例如,企業要鼓勵員工提合理化建議,先定一項制度,時間長了,員工心理接受了這一制度內涵,制度變成空殼,留下的是參與文化。
5、制度與文化永遠是並存的
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規定到,但文化時時處處都能對人們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制度永遠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同時也不能認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由於人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性、對組織目標認同的差異性,要想使個體與群體之間達成協調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實際上,在大生產條件下,沒有制度,即使人的價值取向和對組織的目標有高度的認同,也不可能達成行動的協調一致。
Ⅵ 文化站工作制度
文化站工作職責
1、利用各種文藝形式,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倡導科學精神,教育、引導廣大居民群眾崇尚文明,自覺抵制封建愚昧習俗,幫助社區建立群眾業余文化組織,指導、培訓社區業余文化骨幹,並輔導其開展各項文化工作。
3、弘揚先進文化,組織、指導社區居民群眾開展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活動,加強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4、愛崗敬業,努力提高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深入社區組織、指導、培訓社區文化活動骨幹,努力提高社區群眾文化團體業務素質和藝術水平。
5、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6、相關社會服務。
Ⅶ 中國傳統的制度文化
中國古代是「家天下」,社會制度與皇室家庭制度緊密相聯,統治者制定製度的首要目的就是維護其家族的統治,其次才是社會發展和百姓安樂。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制度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影響